八年级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2课时)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在本次《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意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与《蒹葭》的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未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讨论诗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二首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6.教学方法多样性仍有改进空间。虽然我已经尝试了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但仍有不少学生反馈希望课堂能更加生动有趣。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更多富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婚恋诗和山水诗。这些诗歌通过比兴手法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以《关雎》和《蒹葭》为例,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意境和抒情表达,了解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兴手法和意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诗歌意境的把握: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难点解释:意境是诗歌的灵魂,但对学生而言,把握诗中的意境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诗歌的抒情表达: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如拟人、夸张、对偶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难点解释:抒情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多样,学生难以把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练习来提高识别和应用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诗经》二首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重点
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四、精读细研,分析问题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总结)
五、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蒹葭》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2.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左右芼之(挑选)
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白露未晞(干)在水之涘(水边)
D.蒹葭采采(采摘)道阻且跻(高)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寤寐求之B.琴瑟友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总而言之,《诗经》既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它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记住《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提升学生对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的认知与感受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2 《诗经》二首》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2 《诗经》二首》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本节课将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分别是《关雎》和《式微》。
这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可以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特点,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感受文学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了解《诗经》的基本特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诗经》的语言特点,诗文背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文内容,了解诗文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基本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诗经》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地位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两首诗,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感受《诗经》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培养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5.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诗经》二首,使学生深入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关雎》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展示了《诗经》中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的字词理解:《关雎》和《蒹葭》中的生僻字、古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识记,如“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等,以及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两首诗歌表达的爱情、婚姻观念,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比兴、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中的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教案关睢兼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生字识记雎(j。
:用于古人名,如范雎。
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 ao):深远。
窕(ti出):与“窈”组成合成词。
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⑦):参差,参错。
本文取此义。
2.(c n)y.①进见,谒见。
如:参拜。
②封建时代指弹劾。
如:参劾。
3.(sh m):人参。
如:参须。
差:1.(ch。
: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
如:差数。
② 稍微,较。
如:天气差暖。
2.(ch。
①不相同,不相合。
如:差得远。
②错误。
如:说差了。
③缺欠。
如:差点儿。
3.(ch①:①派遣。
如:鬼使神差。
②被派遣去做的事。
如:公差。
4.(c I):等级,等次。
“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 的意思。
本文取此义。
寤(wf):睡醒。
寐(m①:睡。
如:假寐。
苇(mco):选择。
兼(ji由):荻,像产苇。
葭(ji @:卢苇。
溯(s i):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如:溯流而上。
本文取此义。
2.往上推求或回想。
如:回溯。
晞(x 1):1.干,干燥。
如:晨露未晞。
本文取此义。
2.破晓,天亮。
如:东方未晞。
湄(md):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 I):升高。
唉(s i):水边。
扯(zh 1):水中小块陆地。
颍(h do):白而发光。
貂(di①):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逑L J己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教案】12《诗经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朗读背诵。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点:“兴”与“重章叠句”。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中情感,朗读背诵。
2.欣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关雎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
2.着重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点:“兴”与“重章叠句”。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
2.欣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内容教学《关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二、七嘴八舌话《诗经》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②《诗经》六义:作品分类: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三、反复吟读——叹《关雎》1.全班齐读(明确字音)窈窕yǎo tiǎo 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 mèi琴瑟sè芼mào之2.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3.学生个读、评读4.男女和读四、译读,解诗意1.再次朗读诗歌,理解诗中表述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内容描述一遍。
①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②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③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明确:那在水中的陆地上不停地鸣叫的雎鸠鸟,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恭敬相处相似。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两课时)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一位身 加 深 对 诗 歌 的 理
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少女坐在小船上,她挽起双袖,露出纤纤玉手,在水中 解,又锻炼了学生 采摘荇菜,她的头发像黑瀑布一样又黑又亮;她的笑容像三月桃花一样美 的语言表达能力。 丽粲然。
【教师小结】好一幅美丽清新的少女采荇图。 【学生回答】我在读“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漆黑的天空之上,窗外的 月色是这样的柔和,屋内人儿的思念却是如此的深沉。采荇少女的美好身 影让床上的人儿在明亮的月夜中翻来覆去,难以人眠。 【教师小结】你用生动的语言描摹了君子辗转难眠的画面。 【学生回答】我在读“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两句诗时看到了这 样的画面:男子想尽一切办法讨心上人的欢心,使出浑身解数,终于抱得 了美人归! 【教师明确】君子淑女,比翼双飞,让人羡慕啊。但是这是现实吗? 【学生回答】想象之景。 【教师小结】雎鸠和鸣、少女采荇、君子寤寐思服、君子淑女琴瑟和 谐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朗读练习】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同桌互读,看能 否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学生齐读】刚才同学们读得挺投人,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 这首诗。 五、研读诗文,探究品味 【提出问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 系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追问】那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用雎鸠来抒发自我的情怀,引出下文对爱情的描写。 【教师小结】用雎鸠鸟来引人男女爱情的描写,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咏之物的表现手法叫作—— 【学生齐答】兴。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 教案(2课时含反思)
12.《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
(重点)2.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与《书》《易》《礼》《春秋》并称“五经”。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句中的“诗”就是《诗经》。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一)预习交流1.朗读诗歌,读准下列字的音雎鸠..(hǎoqiú)..(jūjiū)窈窕..(yǎotiǎo)好逑荇.菜(xìnɡ)寤寐(wùmèi)芼.之(mào)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
)钟鼓乐.之(使动用法。
使……快乐。
)(3)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3.用现代汉语翻译《关雎》【交流点拨】关关鸣叫的雎鸠,立在水中的沙洲上。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是好小伙子的好配偶。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捞取。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时时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时时都把你思念。
思念悠悠没个完,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择取。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弹奏着琴瑟和你交朋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优质教案
12 《诗经》二首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感受《诗经》的节奏和韵律美。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反复朗诵诗歌,理解两首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其内在情韵。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1课预习卡第1课时教学《关雎》1.初读《关雎》,把握其节奏和韵律。
2.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诗歌的情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白居易诗中爱的誓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笔下爱的表白;“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李商隐心里对爱的描画。
古往今来,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是不变的乐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感受那通过诗歌,跨越千年的古人的爱。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描摹爱情的诗句导入,内容关联主题,形式紧扣文体,让学生快速迈入古诗大观园,感受诗歌之美。
二、初读《关雎》,感受韵律和节奏1.预学展示,了解作品(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品简介”和“背景链接”栏目)2.初读诗歌,把握字音字形雎鸠..(j ū ji ū) 窈窕..(y ǎo ti ǎo ) 好逑..(h ǎo qi ú) 荇.菜(x ìn ɡ) 寤寐..(w ù m èi ) 钟鼓乐.之(l è) 芼.(m ào ) 3.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师:上古诗歌多出于街头巷尾,吟之,诵之,歌之。
《关雎》为四言诗,采取两字一顿的读法。
同时,我们用符号区分平仄,体会其长短分明、强弱分明、高低分明的特点。
原则:一二声平,三四声仄。
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注意:波浪号为平声,短横线为仄声。
(教师示范朗读后,学生标记出整首诗的平仄,然后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4.再读课文,读出韵律师:《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或叠句,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初步诵读,把握朗读节奏和语气,品味诗歌韵律和节奏;(音乐美)2.反复诵读,赏《诗经》艺术手法,品析诗歌内容和语言;(景物美)3.深入研读,多角度解读诗歌主旨,感悟诗歌情韵和内涵。
(情感美)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赏《诗经》艺术手法,品析诗歌内容和语言难点:深入研读,多角度解读诗歌主旨,感悟诗歌情韵和内涵三、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文常导入,了解《诗经》1. 谁能介绍一下《诗经》?预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叫做《诗》或《诗三百》。
《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风是地方民歌民谣,雅是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2.你们还记得比兴手法吗?预设:我们在第2课《回延安》中就学过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中。
诗人自比做羊羔,而延安就是作者的母亲。
上句写羊羔吮吸母亲的乳汁成长,引出下句延安的小米饭养活了作者,表达了延安人民对作者的养育之恩。
设计说明:了解《诗经》特点,迁移学过的旧知,为更好地品味其语言特色做铺垫。
(二)理解《关雎》1.读一读,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预设:一位君子爱上了窈窕淑女,并对她展开了追求,可追求未果,于是陷入了绵长的相思之中。
他整晚辗转反侧,在思念中忍不住幻想自己与淑女与琴瑟相交终成眷属的美好画面。
2.除了君子追求淑女外,诗歌中还写了什么呢?预设:关关雎鸠写的是雎鸠鸟在不停鸣叫,在河之洲写出了雎鸠鸟的位置。
一个人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求取荇菜的样子。
设计说明:借助注释,大致读懂诗歌字面的意思。
3.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预设:这首诗歌描写了君子对窈窕淑女深切的爱慕,热烈的追求,借此表现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有乐有哀,乐体现在与淑女的相遇,淑女的美好让君子心动、追求,哀体现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表现了君子在追求遇挫后的痛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诵读诗歌,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关雎》【情境导入】同学们,爱,世界上最美的字眼,人世间永恒的主题。
穿越时间的隧道,领略远古的诗意与甜美,花前月下的浪漫,辗转反侧的体会,这就是爱的滋味,循着爱的歌声,沿着情的足迹,踏访《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追寻爱的源泉,品味我生之初的情愫。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新课解读】一、文学常识——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多是各地的歌谣;“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二、整体感知——内容结构1.(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教师强调应注意的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雎鸠..(jūjiū):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窈窕..(yǎo tiǎo):善良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ɡ)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文中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2.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3.教师范读,提出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2《诗经》二首 教学案例二
12《诗经》二首教学案例二【教学目标】1.采用听读、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诗歌。
2.理解《诗经》中“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在诗歌中的运用。
3.正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法与学法】1.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2.运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
3.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生疑,在读中释疑,在读中释义,在读中品味,从而提高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方式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2.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导入词在我国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开篇第一首——《关雎》,一起去体会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优美意境。
2.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开山鼻祖,位列“五经”之一,被奉为儒家经典,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其中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中的诗歌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二、一咏三叹吟读《关雎》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2.男女齐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三、诗情画意译读《关雎》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明确: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语速稍快)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重音)2.学生展开想象译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new)
《关雎》授课内容12《关雎》第二课时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采用听读、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内容,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诗歌。
2.从文中提取精美的内容,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重、难点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课前准备课件课堂环节设置预习检测或展示1、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字音:溯洄sù huí晞xī湄méi 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2、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忧愁、悲愁、愁苦、哀愁,伤感、无奈.3、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方式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明确: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这首舒缓优美的歌曲是由台湾当代作家琼瑶做的词,请问:她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蒹葭》是一首对后世极有影响力的爱情诗。
《蒹葭》选自?二、声情并茂读《蒹葭》1、请同学们先倾听这首爱情恋曲,咱们来个合作,老师朗读第一章,同学们来读第二三章。
下面的精彩由同学们续写(老师配乐朗读).三、争奇斗艳绘《蒹葭》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像“苍苍"这样重复的词我们称之为叠字.类似的还有:2、茂盛的蒹葭,洁白的晨露,盈盈秋水,共同渲染了什么氛围?3、凄清的景色与追求者寻访未果的惆怅的心情浑然一体,也就是请欣赏一首歌曲,注意歌词。
倾听合作比较:A、蒹葭苍苍B、蒹葭苍——苍——再读。
把声音拖长点,声音的延长可以带来情感的绵长。
学生找,蒹葭苍—-苍.蒹葭萋——萋。
蒹葭采——采。
男生读一句,老师跟着重复读,读完全诗后再重复读第一行。
3.12 《诗经》二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2课《诗经》二首(第2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蒹葭》,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背诵本课两首诗。
2.了解《蒹葭》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蒹葭》内在的情韵。
教学重点1.了解《蒹葭》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2.把握《蒹葭》内在的情韵。
教学难点把握《蒹葭》内在的情韵。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课件出示《诗经》中有关爱情的诗句,学生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由此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著名的爱情诗《蒹葭》。
新知探究一、诵读课文【活动内容】1.听《蒹葭》的范读音频,注意生僻字的读音,把握语气语调,感受节奏和韵律美。
2.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学生听范读音频的时候,留意诗歌的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并在教材中做标记;再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感、韵律感。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三、诗歌赏析【活动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概括出诗歌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先自行说出诗歌大意,之后在小组内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在班级展示。
每个小组各展示一章,如有错漏,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纠错补充。
2.《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诗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渲染出怎样的氛围?学生先从诗歌中找到描写的景物,再结合诗歌大意概括景物特点,进行描绘。
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的氛围,读出诗歌迷离朦胧的意境之美。
3思考:在《蒹葭》这首诗中,“伊人”在哪里?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教师提示学生从地点的转移方面思考并分析。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12《诗经》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体会《诗经》语言的特点,体会重章叠句的句式音韵美感与对诗歌内容表达起到的作用。
2. 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把握《诗经》中的比、兴手法,体会诗歌传达的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向往。
二、教学重点:在朗读与讨论中体会《诗经》句式、手法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传达的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向往。
四、教学课时:2 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研读法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提起诗歌,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唐诗,人们常说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大家知道中国古诗的源头在哪里吗?是《诗经》。
诗经产生于距今久远的年代。
其中有许多诗句至今传唱不已。
我们所熟悉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都源于《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诗经》,走进《诗经》。
环节二:了解背景在教材第65页上有对《诗经》的简介,请同学们一边阅读一边圈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是直承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新。
我们在第二课回延安中就学过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中诗人自比做羊羔,而延安就是作者的母亲。
上句写羊羔吮吸母亲的乳汁成长,引出下句延安的小米饭养活了作者。
表达了延安人民对作者的养育之恩。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艺。
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诗经》对于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
希望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能和同学们一起初步感受被奉为经典、被称作源头的这部诗歌集的魅力。
环节三:积累寓言1、请根据书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为下列字词注音并朗读。
2、思考核心问题:《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①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②这首诗歌的语言形式有怎样的特点?一、朗读诗歌,并对照书下注释,想一想这首诗歌在讲什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诗经>二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2.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教学重点】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教学难点】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中国被称为是“诗的国度”,循着历史的脉络向前追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
在这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经典中会讲述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来解读古人心中的爱情。
提示:导入形式不限于谈话导入,也可以播放《经典咏流传》中仇海平演唱的歌曲《关雌》以及邓丽君歌曲《在水一方》,从其优美的旋律引入诗歌《关雎》与《蒹葭》的诵读,体会《诗经》音韵和意境的美妙。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诗经》简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5页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积累介绍《诗经》。
PPT展示:《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警喻,兴是托物起兴。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诗经》二首
第1课时关雎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
..(cēn cī)
..(hǎo qiú)参差
荇.(xìng) 芼.(mào) 窈窕
..(wù mèi)
..(yǎo tiǎo) 寤寐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目标导学三:总结归纳,分析写作手法
《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
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诗经》“比兴”手法中“兴”的表现手法,兴的表现手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
(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
“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蒹葭
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进作品,品读诗歌之美
1.走进作品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2.识记字音。
溯洄
..(sù huí)道阻且跻.(jī)水中坻.(chí)水中沚.(zhǐ)
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蒹葭》读起来这么美?(小组讨论)
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跻、坻
已、涘、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品味诗歌意境
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
”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
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1)思念向往。
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着、坚贞不渝。
(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着、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
(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
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目标导学三:感知形象,深入解读主题
1.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如此的形象呢?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
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
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代,只是反复吟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2.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
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
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
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
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
《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们再朗读一回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读。
三、板书设计
重点讲解了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注重了朗诵。
诗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