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模拟眼球成像及探究近视形成_教学设计_高建英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教案)《近视的形成》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近视的形成》教案

《近视的形成》教案七年级生物教案《近视的形成》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近视的形成》这节课是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合理用脑高效学习》,第一节《信息的获取》的第二部分。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近视的成因,是对前一节知识的迁移运用。

另外,新教材更加关注知识的实用性。

为了强化用眼的卫生保健意识,新教材单列一节课探究近视的形成,这对学生爱眼、护眼具有很好的导向意义。

所以本节课既是知识重点,又很有应用价值。

教师应该重视它。

2、教学重点、难点新课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教材所要探究的主题是近视的形成。

重点及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设计并实施实验,从而探究出近视的成因,并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目标:⑴知识性目标:说出近视眼的成因、预防措施及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⑵技能性目标:①尝试班级近视率的调查。

②运用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探究“近视的形成”。

③使用课内外资源和网络工具,查询“近视的危害”。

⑶情感性目标: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②形成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③确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④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二、教法选择1、教法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实验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实验性学科。

同时设计了课下调查、查阅资料等学生自主活动。

这些教法的优势在于教师充当指导者,始终使学生主动活动,积极思考。

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利于知识内化理解,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处理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部分内容安排1个课时。

为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我将学生调查本班近视率、查找近视危害的资料两个活动安排在课前进行,以便课上给重点内容探究“近视的形成”留出充分的时间。

《“人的近视眼的成因、预防及矫正”初探》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人的近视眼的成因、预防及矫正”初探》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人的近视眼的成因、预防及矫正”初探》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2节 。

二、实验器材:学生分组自制眼球模型。

老师自制可以改变凸度的“水凸透镜”、可以改变瞳孔大小的角膜、改装“F ”光源使之可以改变亮度,模拟近视的形成原因。

三、实验改进要点:1.自制眼球模型,观察眼球的的成像特点。

2.改进光具座,更换晶状体:将不可以改变凸度的凸透镜,改成“水凸透镜(图1)”(与注射器相连,注射器里有少量水),通过注射水/抽出水,使其凸度变化,观察成像特点。

3.制作可以改变大小的瞳孔(图2),观察光线通过不同的瞳孔物像发生的改变。

改变光线的强弱,观察物像的变化。

4.针对近视的原因修改的探究方案,添加了一张白纸,减少了光具座中白纸板移动对学生观察与分析的干扰。

四、实验原理:具有变焦功能的水凸透镜,逼真地模拟眼中晶状体的成像过程,使不同距离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五、教材分析:本课为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2节第2课时。

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对眼很熟悉,对眼的科学构造以及各个结构的功能也有了了解。

本节课着重学习“视觉的形成”、“人的近视眼的成因、预防及矫正”。

视觉的形成过程比较抽象,因此,本节课自制教具“眼球模型”引入教学,让学生从比较形象的现象层层深入,把比较难理解的科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另外,由于本节课在课时安排上学生在物理课中还没有学习到“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的相关知识,因此,笔者在图1 “水凸透镜”模拟近视的原因图2 改变大小的“瞳孔”本节课的授课安排中稍作了调整,让学生在学习过了物理的相关知识后再进行教学,这样,“视觉的形成原理”以及“近视的原因”的分析就迎刃而解了。

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知识点较少,但是不易理解,所以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了以自制教具为探究材料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时时不忘探究,并将能力培养渗透于相关教学内容中,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眼的成像原理__视力的矫正导学案》

《眼的成像原理__视力的矫正导学案》

《眼的成像原理__视力的矫正》导学案《眼的成像原理与视力的矫正》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进修关于眼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的矫正。

眼睛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它承担着捕捉光线并将其转化为视觉信号的重要任务。

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的矫正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珍爱视力,预防近视和其他眼部问题。

二、眼的成像原理1. 眼睛的结构人类的眼睛是一个复杂的器官,主要由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组成。

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等通明介质在眼内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眼的调节眼睛的晶状体可以通过调节来使焦距变化,从而实现对不同距离物体的清晰成像。

这种调节功能称为调节力,是眼睛保持清晰视觉的重要机制之一。

3. 近视和遥视近视和遥视是常见的视力问题,主要是由于眼睛的调节力出现问题导致的。

近视是指眼睛对遥处物体的成像不清晰,遥视则是指眼睛对近处物体的成像不清晰。

通过眼镜、隐形眼镜或者手术等方法可以对视力进行矫正。

三、视力的矫正1. 眼镜眼镜是最常见的视力矫正工具,通过透镜的特性来改变光线的折射,从而使得眼睛能够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实像。

根据不同的度数,眼镜可以分为近视眼镜、遥视眼镜、散光眼镜等。

2. 隐形眼镜隐形眼镜是一种切近眼睛表面的通明透气镜片,它可以在不影响外观的情况下对视力进行矫正。

隐形眼镜有软性和硬性两种材质,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舒适度选择合适的隐形眼镜。

3. 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设计的隐形眼镜,可以通过改变角膜的形状来对视力进行矫正。

这种镜片通常在夜间佩戴,通过压迫角膜使其形状改变,白天取下镜片后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清晰视力。

四、实践应用1. 了解自己的视力问题,及时进行检查和矫正。

2. 注意珍爱眼睛,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或者光源。

3. 定期进行眼部保健操和眼部按摩,增进眼部血液循环和松弛眼肌。

4. 多吃富含维生素A、C、E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保持眼睛健康。

五、总结通过进修眼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的矫正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预防和矫正视力问题,珍爱眼睛健康。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照相机与眼视力的矫正》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章第节的内容,是以学生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呈现,主要包括“照相机和眼的成像原理和“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视力矫正前者是要让学生在比较中建立认识,后者则是要求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发现。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通过探究初步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在生物课中学习过眼球的结构,对和眼镜有,但是基本上属于在生活中耳闻目睹所形成的感性认识,缺少从光学的角度对和眼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情况下留存他们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其实是模糊的和容易泛化的,有待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习和领会新的内容,进行过滤,并将其中的正确的感性认识上逐步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了解照相机和成像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教学器材:单反照相机、自制照相机、水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光屏、光源等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4至5分钟)使用生活中常见的单反照相机给学生拍照清晰模糊。

图1不同像距拍摄同学图像。

2、图片展示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1)展示照相机的图片,介绍其结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感光胶片或感光器件CCD(相当于光屏)。

(2)提出疑问:物体通过照相机在感光胶片上成像,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是正立还是倒立的?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种情况来成像的?3、板书:照相机的成像原理:u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感受同一照相机像的不同通过图片了解照相机的构造。

4、学生分组实验(3至4分钟)将学生4人一组分为若干小组,给每组学生发放教师事先做好的简易照相机(焦距为10cm,)让学生照相机给屏幕上的(拍照1倍焦距时,不能在胶片上获得清晰的像。

学生自己动手,亲手调节简易相机,体验从简易相机中观察到清晰成像的过程。

(部分同学的相机始终找不到清晰的像)5、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预防近视的方法、措施。

《眼球成像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眼球成像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眼球成像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生物学》、上册、 第6单元第16章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二、实验器材:眼球仪、焦距5cm 、7cm 、9cm 玻璃双凸透镜、可调节曲度的胶膜凸透镜、注射器、“F ”光源、转盘等。

三、实验创新:介于教材实验的有如下不足之处:1.晶状体不可调节 2.视网膜不可动 3.难以测量晶状体凸度 4.观察角度受限 5.物像难找 6.实验耗材多。

创新改进: (一)更换晶状体将原来的“晶状体”换成三种不同焦距的双凸透镜,经研究焦距最好为5厘米、7厘米、9厘米的玻璃凸透镜,另一个是用胶膜制成的双凸透镜。

(图1)(二)制作活动视网膜取直径5厘米的PVC 落水管约10厘米,中间横切开口,将半透明屏板安装在PVC 管内用胶水固定,在PVC 管的一端打孔,作为活动视网膜,再用PVC 管,剪成宽2厘米,长约15厘米的一段,从中开槽,制成活动轨道,用螺丝把作为屏板的PVC 管安装到活动轨道内,让视网膜在轨道上能前后自由活动。

(图2)(三)添加转盘为了解决不同位置学生观察的不便,在演示仪的底座下用双面胶固定一转盘,实验时,轻轻转动转盘,即可让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学生看到视网膜上的物像。

(图3)图1几种凸透镜 图2活动视网膜图3转盘四、实验原理:凸透镜成像原理。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说明眼球的结构与视觉形成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二)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描述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关注生命和健康,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六、实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近视远视形成的原因及其矫正。

七、实验教学内容:通过眼球仪模型,演示物体在眼球内成像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眼球成像的原理;接着运用可调节凸透镜,模拟远、近不同物体眼球成像的过程,理解正常人眼既能看清近处物体,又能看清远处物体,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然后通过创新模型,让学生自主探究近视成因及矫正方法,轻松的探究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最后根据学生自身体验,运用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如何预防近视。

模拟眼球成像原理与近视远视成因教学具开发制作研究

模拟眼球成像原理与近视远视成因教学具开发制作研究

模拟眼球成像原理与近视远视成因教学具开发制作研究作者:黄平生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8年第05期问题的提出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教材第十一章中“视觉——近视与远视”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学习眼球如何成像、近视远视如何形成、如何对近视与远视进行视力矫正等科学知识,但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较难理解教材有关近视患者“远处的物体在视网膜前面成像”、远视患者“近处的物体在视网膜后面成像”的表述。

如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眼球视网膜是怎样获得一个倒像,如何清晰而直观地再现近视与远视的成因、研究近视远视的矫正过程等,以方便一线科学教师开展教学、降低教学难度,就成为本项目的研究问题而提出。

模拟眼球成像教学具制作研究可移动成像屏的设置选用球形塑料瓶代表眼球的玻璃体,将塑料瓶一侧(规定为眼球后侧)瓶壁以竖直面切割出直径约4cm的1块碗形塑料圆片。

将该圆片用砂皮纸打毛或喷上白漆处理,使圆片成为成像屏以代表视网膜;圆片竖起,其下端固定在塑料滑条的前端。

裁剪废弃矿泉水瓶壁材料折成梯形槽,水平固定在剪下瓶后壁圆片所留出的球形塑料瓶圆孔的下端,把一端托起圆片成像屏的塑料滑条嵌入梯形滑槽内,制成成像屏可前后移动的模拟眼球视网膜。

如图1至图3。

眼球玻璃体、晶状体透镜、矫正透镜的一线排列固定在模拟眼球的球形塑料瓶下端,设置1块长条有机玻璃片,在有机玻璃片的中线上测算好距离,打出眼球球形瓶固定孔、晶状体透镜换插孔、矫正透镜换插孔,并粘上透镜支架管做成透镜基座。

选用成像焦距合适的3款厚度不同的凸透镜标以1、2、3号透镜,分别表示较厚晶状体、较薄晶状体和更薄晶状体,以可选择方式插管固定在模拟眼球玻璃体的塑料瓶的前端,使凸透镜紧贴球形塑料瓶,分别代表近视和远视时的晶状体。

分别选用一款焦距合适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代表矫正眼镜片,以可选择状态插孔固定设置在凸透镜前端2~3 cm处,代表近视或远视的矫正眼镜。

物成像光源装置将发光LED在电路板上排成一“上”字并设计好电路图,用电烙铁将发光LED、锂电池及相关电路元件焊接在电路板上,制成发光显示的“上”字成像光源,电路板用塑料管支撑固定。

度八年级生物 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实验教案 (7) 苏教版

度八年级生物 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实验教案 (7) 苏教版
学情分析
学生对视觉的形成早已熟悉,但不知道其中的原理。
实验过程
学生探究项目
探究引导
参考资源
(1)复习眼睛与视觉形成有关的结构(如果熟悉本内容,可以跳过)。
眼球的结构分哪几部分,分别有哪些结构?(回帖)
眼球的结构
眼球的附属结构
(2)学生小组实验。注意:正确使用火柴和防火安全!
如果换上曲度较大的透镜,蜡烛应该朝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看清楚物像?(回帖)
实验中的白纸板和双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什么结构?(回帖)
实验指导:做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理解眼球成像的原理。
(3)视觉的形成?
视觉是如何形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回帖)1、视觉的形成
2、视觉3、看远处物体晶状体曲度的调节。
4、看近处物体晶状体曲度的调节
a、什么是视觉?为什么凸透镜成像是倒立的像,而我们看到的是正立的?
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
实验目的
学会模拟眼球实验的方法。
理解眼球成像的原理。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模拟眼球实验的方法
难点:理解眼球成像的原理
实验关键
理解眼球成像的原理
材料用具
蜡烛、火柴、曲度不同的两个双凸透镜、白纸板
背景资料
当人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经过瞳孔和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再根据人的经验、记忆、分析、判断、识别等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构成视觉,在大脑中形成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概念。
了解视网膜上眼球的物像为什么与视觉不同?
b、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为什么人能看清楚远近不同的物体?(回帖)
作业布置

眼睛与仿生学完整教案

眼睛与仿生学完整教案

眼睛与仿生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眼睛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学习仿生学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仿生学的应用。

2. 难点: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以及如何将仿生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课件: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仿生学的应用案例。

2. 实验材料:模型眼睛,各种仿生产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模型眼睛,引导学生关注眼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介绍眼睛的各个部分,如角膜、瞳孔、晶状体等,以及它们的作用。

通过示例,讲解眼睛的成像原理。

3. 仿生学概念:介绍仿生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仿生学是通过模仿自然界生物的特性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一门科学。

4. 仿生学的应用:举例说明仿生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雷达、宇航服、雨伞等。

引导学生思考仿生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五、课后作业:1. 绘制眼睛的结构图,标注各部分的功能。

2. 收集生活中应用仿生学的产品,并简要介绍其原理。

3. 思考:仿生学在未来可能有哪些新的应用领域?如何将这些应用与我们的生活相结合?六、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邀请眼科医生或仿生学研究人员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眼睛和仿生学的知识。

2. 组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眼科医院或相关企业,实地了解眼睛病防治和仿生学产品的研发生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1. 课堂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3. 课后拓展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巩固和拓展?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球成像、近视成因及矫正》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球成像、近视成因及矫正》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眼球的成像原理、近视的成因及矫正部分内容,因为学生缺乏物理知识,一直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部分,本节课我选择使用部分物理光学实验器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参与,促进多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把模型演示的原理和现象联想、迁移到实际的原理之中。
实验原理
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我选择使用物理上的半导体激光光源、凸凹透镜组合,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凸凹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再利用光具台装置,直观的揭示眼球成像的原理与特点。
5得出结论:晶状体曲度变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远处物体模糊,形成近视。
6表达与交流: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心得。
在了解近视成因后,学生转换眼球仪中间的3种不同镜片,判断矫正近视所利用的镜片。学生经过动手尝试后,发现佩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
在探究晶状体的调节功能、近视的形成及矫正的模拟实验中,我采用“眼球仪”模型,利用此模型可以进行眼球成像过程、晶状体调节过程、演示近视成因及矫正等的系列活动。当减少硅油注入量时,晶状体曲度减小,看清远处物体;当增加硅油注入量时,晶状体曲度变大,看清近处物体。当长期看近处物体时,控制晶状体曲度变化的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曲度变大,导致假性近视形成,当睫状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导致眼轴变长,形成真性近视。我们还可以利用“眼球仪”模拟矫正近视实验,当增加注入硅油量时,模拟晶状体变厚时的成像特点;在眼球模型前加凹透镜,演示矫正近视镜的镜片。
(2)探究光线进入眼球的先后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依据眼球的结构思考眼睛会对什么刺激敏感呢?学生可以迅速说出:眼睛对光敏感。教师继续问题驱动,光线进入眼球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又是在哪里成像呢?当教师将问题抛出后,学生很快思考出探究光线进入眼球先后的顺序的方法:第一组同学借用教师的电子教鞭,利用电子教鞭的红色光源照射眼球模型,组员记录光线穿过眼球的先后顺序;第二组、第四组、第五组利用实验台前已经准备的半导体激光光源照射眼球模型,并记录光线穿过眼球的先后顺序;第三组利用NOBOOK虚拟仿真实验的3D立体眼球结构从外到内的记录眼球结构。2分钟后,所有小组探究结束,结果一致,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支撑、固定眼球)→视网膜(形成物像)。整个探究过程,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眼的成像原理__视力的矫正导学案》

《眼的成像原理__视力的矫正导学案》

《眼的成像原理__视力的矫正》导学案《眼的成像原理与视力的矫正》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眼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的矫正方法,使学生了解人眼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视力矫正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视力珍爱的认识。

一、眼的成像原理1. 眼的结构:人眼主要由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部分组成。

角膜是眼睛的前表面,起到聚光的作用;瞳孔是眼睛的出入口,可以调节光线的进出;晶状体是眼睛的聚光器,可以调节焦距;视网膜是眼睛的感光器官,可以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2. 成像原理:当光线通过角膜和瞳孔进入眼睛后,经过晶状体的调节形成清晰的倒立像投射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会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最终形成视觉感知。

3. 近视、遥视和散光:近视是指眼睛在看近处物体时看清楚,而看遥处物体模糊;遥视则相反;散光是指眼睛无法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造成视物不清晰。

二、视力的矫正1. 眼镜:眼镜是通过透镜的原理矫正视力的工具,近视者需要凹透镜,遥视者需要凸透镜,散光者需要柱面透镜。

2. 隐形眼镜: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接触眼球的矫正方式,可以有效矫正视力问题,但需要定期清洁和更换。

3. 护眼方法:正确应用电子产品,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室内外光线适度,定期进行眼部保健操等方法可以有效珍爱视力。

三、教室实践1.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眼睛成像原理和视力矫正的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模拟眼的成像过程,了解透镜的原理和矫正视力的方式。

3. 分组讨论:讨论近视、遥视和散光的原因及对应的矫正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延伸1. 作业安置:安置相关习题,稳固学生对眼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矫正的理解。

2. 资料查找: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眼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3. 视力珍爱:鼓励学生每天进行眼部保健操,珍爱视力健康。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眼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的矫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珍爱视力的重要性。

九年级物理 模拟眼球成像原理 近视的原因及矫正实验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 模拟眼球成像原理 近视的原因及矫正实验复习教案

模拟眼球成像原理近视的原因及矫正一、教学目标:1、通过可变焦凸透镜模拟眼球成像原理,使学生能认识眼睛成像过程。

2、通过金属弹簧弹性实验模拟眼睛晶状体的变形,使学生认识近视形成的原因。

3、通过透镜成像过程,模拟近视的矫正。

二、实验内容1、实验内容:模拟眼球成像、近视的原因及矫正实验2、实验器材:透镜成像演示轨道、自制可变焦凸透镜、蜡烛、白纸板、自制金属弹簧、直尺、普通近视眼镜。

3、原理、装置:(1)旋进挤压式变焦透镜基本原理及实验装置旋进挤压式变焦透镜,采用旋进挤压的方式,使透明胶体或透明液体在 PVC管中腔体内的分布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变焦,腔体结构,其外管(内缧纹管)下表面为一层透明光学玻璃平板如图1,内管(外缧纹管)上表面固定有一层透明弹性薄膜如图2,将具有一定折射率的适量的透明胶体或透明液体充入腔体,利用旋进挤压,在保证液体体使积不变的条件下,使得透镜表面曲率半径发生变化,实现透镜焦距的变化如图3。

图1 图2图3当旋动内管时,若将透镜按空气中的薄透镜模型考虑,曲率半径与透镜光焦度有如下关系:Ø=1/f=n-1/R式中,R 是透镜上表面的曲率半径,f是透镜的焦距, n为所选液体的折射率 ,由上式可见 ,所选液体的折射率越大 ,在曲率半径改变相同的情况下,透镜的光焦度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图4是教学用模拟眼球成像实验的设计图。

图4图 5是教学用模拟眼球成像实验的场景图。

图5(2)弹簧变形实验图片图6为学生在过度拉伸弹簧图64、实验准备:用PV管、橡胶膜、硅胶等自制一组可变焦凸透镜,用金属丝制作一组弹簧。

三、实验教学设计思路眼睛成像原理、近视的原因和矫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的实验只是用了一个透镜来成像,不能演示眼睛为什么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又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学生对此存在疑惑。

本实验使用了一组可变焦凸透镜,先固定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接着调节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使清晰的像落在光屏上。

然后分别向前、向后移动蜡烛,再通过手动调节凸透镜的焦距,确保使清晰的像落在光屏上。

初中物理眼球成像原理教案

初中物理眼球成像原理教案

初中物理眼球成像原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眼球成像的原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与视力相关的现象。

教学重点:1. 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2. 眼球成像的原理。

教学难点:1. 眼球成像的原理。

教学准备:1. 眼球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眼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眼球的结构。

2. 提问:你们知道眼球是什么结构吗?它们有什么功能?二、探究眼球成像原理(15分钟)1. 向学生讲解眼球成像的原理,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料辅助讲解。

2. 引导学生理解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等结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 提问: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体是倒立的?为什么是缩小的?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一些与视力相关的现象,如远视、近视、老花眼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眼球成像原理来解释这些现象。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眼球成像原理的理解。

2. 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辅导。

五、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眼球成像原理。

2. 强调眼球健康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视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眼球模型、讲解眼球成像原理、实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眼球成像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与视力相关的现象,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9.1.1《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提出保护眼健康的方法》跨学科实践主题学习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9.1.1《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提出保护眼健康的方法》跨学科实践主题学习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例如,学生可以讨论选择何种材料制作眼球模型,如何设计眼球的各个部分,以及如何使模型更直观地展示眼球成像原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后续制作眼球成像模型做好充分准备。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眼球成像原理。
2.归纳预防近视的方法,强调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精神。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作业可以包括绘制眼球成像模型、撰写关于预防近视的文章等。同时,我会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精神。
此外,我们还将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措施。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持续学习能力。通过不断改进,学生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实现个人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视觉健康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关注。
2.创设有趣的眼球成像模型制作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眼睛的重要性。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视觉健康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视觉问题对生活、学习的影响,从而引发他们的关注。例如,通过展示近视、远视等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视觉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我会创设有趣的眼球成像模型制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究眼球成像原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在分组时,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使学生在合作中有明确的任务。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互助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制作眼球成像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将共同探讨、分工合作,完成模型制作。

《眼睛与仿生学》教学教案

《眼睛与仿生学》教学教案

《眼睛与仿生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眼睛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2. 使学生掌握仿生学的概念,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眼睛的结构和功能2. 仿生学的概念及其应用3. 眼睛仿生技术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仿生学的应用。

2. 难点:眼睛仿生技术的原理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眼睛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眼睛仿生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眼睛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 收集相关的仿生学应用案例。

3. 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教案内容请稍等,我还需要为您提供后续章节。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眼睛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2. 讲授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详细讲解眼睛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如角膜、瞳孔、晶状体等。

3. 讲授仿生学的概念:介绍仿生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4. 分析眼睛仿生技术实例:以隐形眼镜、眼镜等为例,分析眼睛仿生技术的作用和原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眼睛仿生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七、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结合眼睛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眼睛仿生技术的应用。

2. 学生练习: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八、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关注仿生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生物学、物理学等。

2. 鼓励学生思考仿生学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在价值。

3. 学生发言:分享自己了解的仿生学应用案例,互相交流学习。

九、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眼睛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性,以及仿生学的应用价值。

2. 学生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模拟眼球成像、近视的形成》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模拟眼球成像、近视的形成》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模拟眼球成像、近视的形成》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二、实验器材眼球模型,焦距5厘米的凸透镜,焦距10厘米的凸透镜,焦距15厘米的凸透镜,纸片,卷尺,透明橡胶球,手电筒,纸盒,蜡烛,圆规,透明弹珠。

三、实验改进表1 三种实验方案改进办法及亮点四、实验设计思路眼球成像原理:光线进入眼球,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

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可变焦距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可以接像的光屏。

近视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或者眼球前后径变长,导致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眼睛看不清物体。

远视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小,导致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从而眼睛看不清物体。

教师准备很多材料,让学生自己制作眼球成像的模型,从中理解眼球成像,近视、远视的形成原理,从而更好的保护眼睛。

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理解眼球成像、近视、远视形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练习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不良用眼习惯对眼睛的严重危害性。

六、实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了解了眼球结构后进行的“视网膜成像”、“近视”、“远视”形成过程的模拟活动。

学生通过对眼球模型的结构进行材料改进,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模拟,从中理解“视网膜成像”、“近视”、“远视”形成原理,增强眼睛保护、近视预防的意识和掌握保护方法。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一组自制美景电子相册,让学生欣赏,中途视频全黑。

学生亲身体验如果眼睛看不见物体,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使学生意识到眼睛的重要性,同时产生对眼球如何成像的好奇心。

(二)实验前知识铺垫(1)根据眼球结构图片,眼球结构模型,教师带领学生巩固眼球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2)教师用手电筒向眼球模型射入光线,但在眼球模型视网膜上没有像的产生。

(3)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模拟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光线经过了眼球的哪些结构最终成像的?”“光线在视网膜上成一个什么样的像?”(三)学生小组合作模拟视网膜成像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方案并实施。

8_15_2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视觉的形成(第2课时)(教师版)

8_15_2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视觉的形成(第2课时)(教师版)

8.15.2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视觉的形成(第2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二)水平目标:尝试用模拟实验来说明视觉形成的过程(三)情感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视觉形成的过程难点:尝试用模拟实验来说明视觉形成的过程【课前准备】理解物体成像原理的实验【课时安排】1课时【图式自构】◆完成学案P21自主学习模拟眼球成像过程近视的原因和矫正【图式共建】活动一:我爱记要点(复习)课件展示上一课时概念图,复习:眼球中与视觉形成过程相关的结构有哪些?物体。

2.3想一想:由此可知,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是依靠调节_________的曲度来实现的。

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

2.4试一试:用箭头的形式表示了视觉形成的过程。

◆助学3——近视及其矫正方法议一议:根据近视眼形成像和矫正的示意图,分析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假如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结果使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视网膜上的物像比较模糊,人就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通常能够配戴镜实行矫正。

◆助学4——图式小结视觉形成过程活动三:我会用要点(练习)◆图式应用1.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A、视网膜视网膜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C、视网膜大脑皮层D、大脑皮层视网膜2.以下关于远视眼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视物时,物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B.需配戴凸透镜才能矫正视力C.远视眼是因为眼球前后经过短造成的D.晶状体的弹性大3.预防近视眼的以下措施中,不准确的是()A不躺卧看书B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C不在直射的阳光下看书D不在晚上看书教学反思。

眼睛和眼镜的教学设计_八年级物理教案_模板

眼睛和眼镜的教学设计_八年级物理教案_模板

眼睛和眼镜的教学设计_八年级物理教案_模板“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江苏省无锡市外国语学校陈建全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物理(八上)》第68-71页,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

课型:新授课二、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眼睛和眼镜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

《眼睛和眼镜》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最后安排了《科学世界》供同学们阅读。

《动手动脑学物理》穿插在《科学世界》之前。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未知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动探究、解决新问题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

这是我设计的主要思想。

我先通过“盲校的同学在认真地用手看书”导入,让学生体会残疾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热爱世界的情感,感受热爱生命的真谛。

再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引入课题:1.模拟眼睛成像,随后,由模拟眼球成像实验与真正的眼睛的区别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

从长时间的近观导致眼睛的病变引入课题。

2.近视眼的成因,让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选用器材,进行对比实验,验证猜想。

3.近视和远视的矫正。

增设生活情景 拓展实验设计——《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教学设计之我见

增设生活情景 拓展实验设计——《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教学设计之我见
摘 要 :通 过 对 木 桶 理 论 和 长 板 理 论 的 理 解 和 应 用 ,对《医 用 物 理 学 》实 验 进 行 教 学 方 式 的 改 革 ,合 理 设 计 考 核 评 价 办 法 ,明确 学 生 是 学 习 主 体 ,让 具 备 不 同 特 点 的 学 生 充 分 发 挥 自 身 优 势 ,通 过 交 流 、讨 论 ,在 实 践 中 学 会 独 立 自 主 地 解 决 问 题 ,促 进 学 生 知 识 与 技 能 提 升 的 同 时 ,学 习 态 度 、团 队 精 神 等 价 值 观 得 到 整 体 发 展 。
关 键 词 :木 桶 理 论 ;长 板 理 论 ;实 验 教 学 ;改革
引言 木桶理论与长板理论是当今管理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
理 论 。美 国 管 理 学 家 彼 得 最 先 提 出 木 桶 理 论 :一 只 木 桶 想 盛 满 水 ,必 须 每 块 木 板 都 一 样 平 齐 且 无 破 损 ,如 果 这 只 桶 的 木 板 中 有 一 块 不 齐 或 者 某 块 木 板 下 面 有 破 洞 ,这 只 桶 就 无 法 盛 满 水 。就 是 说 一 只 木 桶 能 盛 多 少 水 ,并 不 取 决 于 最 长 的 那 块 木 板 ,而 是 取 决 于 最 短 的 那 块 木 板 ,也 可 称 为 短 板 效 应 。” 与 之 相 对 应 的 是 另 一 种 新 兴 的 理 论 — 长 板 原 理 。长板原 理 认 为 在 工 业 化 时 代 木 桶 理 论 的 确 非 常 有 效 ,但 是 在 互 联 网 的 时 代 ,全 球 各 行 业 都 应 更 加 重 视 “长 板 原 理 ” 当 你 的 木 桶 中 有 一 块 长 板 时 ,能 够 装 满 更 多 水 的 方 法 是 将 桶 倾 斜 ,这块 长 板 就 是 你 的 特 长 或 优 势 ,通 过 围 绕 这 块 长 板 展 开 布 局 的 方 式 ,就 可 获 取 更 大 的 成 果 。当 代 的 工 作 团 队 ,或 者 是 个 人 ,只 需 要 有 一 块 足 够 长 的 长 板 ,再 加 上 统 筹 全 局 的 规 划 设 计 ,很 容易利用合作的途径补齐短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学知识是解答试题的关键。

解析:(1)根据反射弧的突触结构和神经节分析,a为感受器,b为效应器。

脊髓的低级中枢要受大脑皮层控制。

(2)图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释放,依赖生物膜一定的流动性。

(3)神经纤维未兴奋时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兴奋时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故②为兴奋部位。

兴奋传递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即②→①,与膜内电流方向一样。

(4)兴奋在突触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

兴奋在突触的传递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1)a大脑皮层(高级中枢)(2)突触小泡流动(3)②②→①内(4)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和解题思路,对经典综合题型进行归类总结,找出解题规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做到温故知新;让课内外知识触类旁通,并与其他知识相互渗透。

这样既丰富了生物教学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笔者从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4个方面,组织“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专题的复习课教学,其教学重心是以典型试题带动知识复习。

要做到这样,还需要教师研究新课程,积极探索新课程复习课的创新设计。

第32卷第4期
2016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
Vol.32No.4
2016
文件编号:1003-7586(2016)04-0025-02
“模拟眼球成像及探究近视形成”教学设计
高建英(无锡市堰桥初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74)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六章第二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的第二课时。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要依赖视觉,而视觉的形成属于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
—反射,这对人们一出生就知道用眼睛看外面的世界这一常态来说是一种思维的转变。

本节内容还涉及物理学知识,先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眼球成像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近视的特点及原因,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了解近视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的形成。

本节的重点是视觉的形成,难点是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描述近视的形成及矫正方法。

能力目标:模拟眼球成像及探究近视形成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用眼的习惯。

3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可分三个板块:借助凸透镜成像原理,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通过探究近视形成,理解近视形成的原因;通过探究实验及分析现象,养成科学用眼的习惯。

眼球成像的过程是探究近视原因的基础,因此把眼球成像过程的学习融入到探究实验之中。

4课前准备
光具座,凸度不同的两个凸透镜,电蜡烛,光屏各一个。

5教学过程
5.1提出问题
教师统计班级戴眼镜学生的人数,提出问题:什么时候戴上眼镜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最后板书本节课的主题:近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教师从个人的生活实际入手,针对目前学生戴眼镜越来越多现象入手,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尽快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中。

5.2作出假设
5.2.1学习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要求学生将凸度较小的一个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固定好,全班统一在一个点上,如30 cm的位置。

每个小组的光屏(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也固定在一个位置比如50cm处。

把光具座上的电蜡烛打开,移动电蜡烛,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

根据该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视觉形成的过
→→→→→→→→→→→→→→→→→→→→→→→→→→→→→→→→→→→→→→→→→→→→→→→
25
程。

过渡:教师设置问题并演示固定电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后,改变透镜的凸度,白纸板上的物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说明: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利用光具座上的数字并固定点放置透镜与光屏,既对探究近视的原因作好铺垫,又可节约教学时间。

学生动手体验成像的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眼球成像的理解。

利用物理学知识模拟眼球成像过程,比较直观。

对有关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物理知识学生没学过,所以教师要做适当辅导,以确保实验能正常开展。

通过对演示实验现象的分析,为学生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打好基础。

5.2.2作出近视原因的假设
近视与晶状体的凸度有关;与眼球前后径距离有关。

学生容易得出第一种假设,在制定计划中教师可以做适当引导后再补充第二种假设。

5.3制定计划
教师提出问题:凸透镜、光屏、电蜡烛的位置可以移动吗?为什么?同时补充提出第二种假设。

学生制定的计划如下:
①记录好电蜡烛、透镜、光屏三者之间的距离。

②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

③前后移动电蜡烛,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记录下物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

④恢复电蜡烛的位置,前后移动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记录下透镜与光屏之间的距离。

⑤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说明:借助光屏座上的数字,对比电蜡烛、透镜、光屏两两之间的距离,能直观体现出透镜(晶状体)凸度变大后,物像就会落在光屏(视网膜)前方,或者只能拉近物像与眼球之间的距离来达到看清物体的目的,结论自然就能得出。

5.4实施计划
在学生实施计划完成之后,恢复透镜、光屏的距离,把组内学生的不同度数(度数相差越大越好)的眼镜放在透镜前面,然后分别移动电蜡烛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物像为上,分别记录下眼镜的度数和电蜡烛所在的位置。

说明:让眼镜作为实验工具参与探究实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拉近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也为近视的矫正和预防做铺垫。

5.5得出结论
虽说得出的结论是近视与晶状体的凸度变在有关,但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晶状体的凸度会变大的原因。

此时,学生自然会结合生活实践与自身体会,联想到与长期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得不到休息有关,具体反映为电子产品、写字姿势不准确等现象有关。

5.6表达交流
教师从引导学生了解近视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入手,使学生了解怎样预防近视,怎样不让眼镜度数加深。

并结合有的学生曾去治疗过近视或买过的治疗仪器,找出共同的原理,即让眼球的肌肉得到休息。

学生归纳出具体做法: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少用电子产品;用眼一段时间后要让眼睛休息,从近到远,从远到近地看看绿色的物体;配好眼镜后,要纠正眼睛与书本之间的距离,这一点最为关键,因为它可以纠正学生与家长的一个错误认识,那就是“配上眼镜之后度数要加深,所以每年甚至每个学期都需要重新配上度数加深的眼镜”。

说明:说比做容易得多,从小到大如何预防近视上说得并不少,因此,补充些近视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或许能让学生容易重视。

同时,加上笔者从高三因为用眼过度戴眼镜到假期摘掉眼镜的事实,给学生增加假性近视恢复的希望。

5拓展延伸
近视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而且还可预防,但每个人到一定年龄之后都会有不同的远视情况出现,那是因为肌肉松弛导致晶状体的凸度无法变大。

此时,教师可以用凸度较小的透镜作为演示实验展示给学生,形成远视的概念及纠正办法是佩戴凹透镜(老花镜)。

教师提出问题:远视可以预防吗?如何预防?希望同学们回去查找一下相关资料,给你的长辈们一个合理的建议。

说明:远视同样会生活带来不便,也是衰老的标志之一,更是每个人要经历的。

如果能将学习到的生物学知识用于指导生活,那这才是真正所学到的知识。

6教学感悟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课题紧扣学生的生活,由学生自己动手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并引导养成科学用眼习惯,因此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度较高,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所学的知识来自实践,又能指导生活,体现了知识指导生活的教学思想。

通过拓展延伸,增进与长辈沟通的机会,还能让学生体现自身的价值。

虽说教学时间有些紧,但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并把握好动手的时间,就能够让教学内容成为一个整体。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