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沈括传》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宋史·沈括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沈括传》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
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
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
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
”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
”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
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
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
”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
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帝颔之。
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
”帝遣括往聘。
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
”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
赐括白金千两使行。
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他日复问,亦如之。
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
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取材于《宋史·沈括传》)[注]解:解州,地名。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大籍民车籍:征用B.人未谕县官意谕:告诉C.二事俱寝寝:停止D.契丹知不可夺夺:改变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治废田,以救水患以威用其民B.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括得地讼之籍数十C.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D.今所争盖三十里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市井小贩一样平庸的人,对于天象和历算的图谱仪器,大多全然不懂。
北宋-沈括《活板》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沈括《活板》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活板北宋-沈括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翻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广泛使用。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从五代时冯道雕版印《五经》开始,以后的典籍,就都采用刻版印刷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
其法: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用胶泥刻字,像铜钱的边缘那样厚薄,每一个字做成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要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将字密密地排上,排满一铁框为一板,拿着放在火上烘烤,待松脂、蜡等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上面,这样铁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如果只印两三本的话,还不算简便。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印数十、成百上千本,就极为神速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
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想要印刷,就把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板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晏殊初任》(沈括)全文及翻译
《晏殊初任》(沈括)全文及翻译
作者或出处:沈括
古文《晏殊初任》原文: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版权所有FanYi.Cool古文翻译库)官,忽自中批除晏殊。
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寮,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版权所有FanYi.Cool古文翻译库)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
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仁宗朝,卒至大用。
沈括《活板》文言文翻译
沈括《活板》文言文翻译《活板》只用三百多字,便将我国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括《活板》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活板》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之,指“板印书籍”。
盛,大规模地。
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
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
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
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炀,烤。
*: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宋史·沈括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沈括传》原文及翻译原文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县依沐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校勘,删定三司条例。
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
坛下张幔,距城数里为园囿,植采木、刻鸟兽绵络其间。
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宜。
乘舆一器,而百工侍役者六七十辈。
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
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
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
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
加史馆检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扌延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
"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
"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
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
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
"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
然患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臣恐得不足偿费。
"帝颔之。
明日,二事俱寝。
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自中允至是才三月。
为河北西路察访使。
先是,银冶,转运司置官收其利,括言:"近宝则国贫,其势必然;人众则囊橐奸伪何以检颐?朝廷岁遗契丹银数千万,以其非北方所有,故重而利之。
《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原文: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
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
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
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
”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
”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
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
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
”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
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帝颔之。
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
”帝遣括往聘。
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
”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
赐括白金千两使行。
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他日复问,亦如之。
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
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取材于《宋史·沈括传》)[注]解:解州,地名。
磁针指南文言文翻译
磁针指南文言文翻译《磁针指南》记载了磁针的制作方法及其特性。
沈括通过实验观察,对一些磁学现象提出新的见解。
下面内容由店铺为大家分享磁针指南文言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作品原文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水浮多荡摇。
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其中有磨而指北者。
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作品译文有特别技能的人用磁石磨针尖,针尖就能指南,但是常常略微偏东,不全指向正南。
把磁针漂浮在水面上多半摇晃不定。
在指甲上或碗边上也都可以安放磁针,这样针转动更迅速,但这些东西坚硬光滑,针很容易坠落下来,不如用丝线悬挂的办法为最好。
这种方法是:抽取新丝棉中的单股蚕丝,用芥籽大小的一点蜡,把丝黏连在针腰上,悬挂在无风的地方,那么磁针经常指着南方。
其中也有磨了而指着北方的。
我家指南、指北的磁针都有。
磁石的指南,好比侧柏树叶的指西,没人能知道它们的原理。
作品赏析到了宋代,指南针被广泛地运用于航海,成为辨识方向的主要仪器。
沈括发现,用天然磁石磨铁针,能使铁针磁化。
这一发现,不仅在我国,即使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发现了磁针偏差现象,即现代科技术语所谓的磁偏角。
指出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沈括之所以能断言磁针偏差,是因为当时已经精确测量出地球子午线的方位,并使用了灵敏度很高的指南针来测量的结果。
这一发现,比欧洲哥伦布于1492年远渡大西洋时才观测到磁偏角现象,早四百多年。
验证了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方法: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缕悬法。
通过分析比较,确认缕悬法为最好。
现代一些指南仪器采用的悬挂式磁针,就是沿用了这一方法。
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北宋天圣九年,出[2] 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
母徐氏,是苏州吴县人,知书达礼,谙通文墨;父沈周,为官清正,不主张严刑苛法,到泉州任职时,沈括随往。
活板_沈括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活板_沈括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活板宋代沈括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时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初中语文文言文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
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想要印刷,就把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板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沈括《梵天寺木塔》原文及译文
沈括《梵天寺木塔》原文及译文
【原文】《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初中语文文言文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
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想要印刷,就把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板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指南针沈括文言文翻译
《指南针》一文,出自宋代学者沈括所著之《梦溪笔谈》。
沈括,字存中,吴兴(今属浙江)人,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此文以指南针为题材,详细阐述了指南针的原理、制作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以下为《指南针》一文之文言文翻译,字数约五百字。
原文:指南针者,以磁石为针,指南而止。
凡以指南针为舟车之指南者,皆所以使舟车不失其所,不迷途也。
昔人云:“指南针,舟车之指南,百事之指南也。
”是以,制指南针,必先择磁石之精者,然后制之。
制指南针之法,先以铁为圆盘,圆盘之中,穿一孔,以磁石为之。
磁石之末,为针之头,针之头常指南。
然后以铁为小盘,盘之中,穿一孔,以磁石为之。
磁石之末,为针之尾,针之尾常指北。
盘之中,以细线悬之,令针可以自由旋转。
盘之边,刻十度,度之中,又刻一星,以记其度。
度之末,又刻一箭,以记其方向。
凡用指南针,先以针之头指南,则针之尾必指北。
以此为准,可以指南北之正。
又以针之尾指北,则针之头必指南。
以此为准,可以指南北之正。
是以,用指南针,可以知南北之向,可以辨东西之位,可以测远近之度。
昔人尝以指南针置于舟中,使舟不迷途。
今之舟车,皆用指南针以为指南,所以不失其所,不迷途也。
又有以指南针为罗盘者,可以观天象,可以测方位,可以定方向。
故指南针者,百事之指南也。
翻译:指南针,是用磁石制成的针,指向南方而停止。
凡是用指南针作为舟车指南的,都是为了使舟车不失去方向,不迷路。
古人说:“指南针,是舟车的指南,百事的指南。
”因此,制作指南针,必须先选择磁石中的精品,然后才能制作。
制作指南针的方法,首先用铁制成一个圆形的盘,圆盘中央穿一个孔,用磁石填充。
磁石的一端作为针的头部,针的头部始终指向南方。
然后又用铁制成一个小盘,盘中央也穿一个孔,用磁石填充。
磁石的一端作为针的尾部,针的尾部始终指向北方。
盘中央用细线悬挂,使针可以自由旋转。
盘的边缘刻上十度,度中央刻上一颗星,用来标记度数。
度的末端刻上一支箭,用来标记方向。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原文及译文赏析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原文及译文赏析①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
②迁集贤校理。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①池盐给之。
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
”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
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
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
”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
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帝颔之。
明日,二事俱寝。
③尝白事丞相府,吴充问曰:“自免役令下,民之诋訾者今未衰也,是果于民何如?”括曰:“以为不便者,特士大夫与邑居之人习于复除者尔,无足恤也。
独微户本无力役,而亦使出钱,则为可念。
若悉弛之,使一无所预,则善矣。
”充然其说,表行之。
④出知延州,至镇,悉以别赐钱为酒,命廛市良家子驰射角胜,有轶群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劳之,边人欢激,执弓傅矢,唯恐不得进。
越岁,得彻札超乘者千余,皆补中军义从,威声雄他府。
朝廷出宿卫之师来戍,赏赉至再而不及镇兵。
括以为卫兵虽重,而无岁不战者,镇兵也。
今不均若是,且召乱。
乃藏敕书,而矫制赐缗钱数万,以驿闻。
诏报之曰:“此右府颁行之失,非卿察事机,必扰军政。
”自是,事不暇请者,皆得专之。
⑤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取材于《宋史·沈括传》)[注] ①解:解州,地名。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势须列候加警()(2)明日,二事俱寝()(3)而矫制赐缗钱数万()(4)载朝廷故实()17. 下列句中与“以父任为沭阳主簿”,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我以捕蛇独存 B.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C.悉以别赐钱为酒 D. 自起酌酒以劳之1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沈括在沭阳主簿任时疏通河道,挖渠围堰,得良田七千顷。
沈括《宋代藏书》原文和译文
沈括《宋代藏书》原文和译文
原文
前世藏书分隶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
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
期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
嘉佑中,乃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官书,给书吏百人。
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此私家不敢辄藏。
样雠累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
译文
前代藏书,分别放在几个地方,大概是为了防止水火等灾害引起的书籍散失。
现在三馆、秘阁,共有四处藏书,但都在崇文院中。
其中的官府图书,大多被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找得到这些书。
嘉佑年间,朝廷设置了8名编校官,集中校勘4个馆中的书籍,供给100个差吏。
校勘好的书籍都用黄纸装订成大册子抄录,从此私人不敢擅自收藏。
校勘了好多年,也仅仅校完昭文馆中的书籍就作罢了。
沈括《炼钢》原文和译文
沈括《炼钢》原文和译文《沈括《炼钢》原文和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沈括《炼钢》原文和译文沈括《炼钢》原文和译文梦溪笔谈炼钢原文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
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
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
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揉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暗暗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
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译文世上打铁所称的钢铁,是用熟铁盘绕起来,再把生铁嵌在它的中间,用泥把炉子封起来烧炼,锻打使它们相互渗入,叫做“团钢”,也叫做“灌钢”。
这只是假钢罢了,暂时借助于生铁使它坚硬,烧炼2、3次以后生铁就成了熟铁,得到的仍然是熟铁。
但是天下没有人认为不对的,那是因为不认识真钢罢了。
我出使时,到磁州打铁作坊看炼铁,才认识了真钢。
凡是有钢的铁,就像面里有面筋,洗尽柔软的面,面筋就出现了。
炼钢也是这样,只要选取精铁锻打百多次,每锻打1次称1次,锻打1次就轻一些,直到多次锻打斤两却不再减少,那就是纯钢了。
即使再锻打上百次也不会耗减了。
这才是铁里面的精纯部分,它的色泽清明磨得光洁明亮了,就呈现暗淡的青黑色,与一般的铁明显不同。
也有锻打到最后却根本成不了钢的,全是因为产地的缘故。
2、沈括《炼钢》原文和译文沈括《炼钢》原文和译文梦溪笔谈炼钢原文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
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
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
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揉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
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第一篇: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北宋天圣九年,出生于一个下[2]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
其弓有六善:一者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
凡弓性体少则易张而寿,但患其不劲。
欲其劲者,妙在治筋。
凡筋生长一尺,干则减半,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无复伸弛。
又揉其材令仰,然后傅角与筋。
此两法所以为筋也。
凡弓节短则和而虚(虚谓挽过吻则无力),节长则健而柱。
(柱谓挽过吻则木强而不来。
节谓把梢裨木,长则柱,短则虚)。
节若得中则和而有力,仍弦声清实。
凡弓初射与天寒,则劲强而难挽;射久、天暑,则弱而不胜矢。
此胶之为病也。
凡胶欲薄而筋力尽,强弱任筋而不任胶,此所以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
弓所以为正者,材也。
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中绳,则张而不跛。
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译文我大哥擅长射箭,自己也能够造弓。
他造的弓有六个优点:第一,弓体轻巧而强劲;第二,开弓容易而有力;第三,多次发射,弓力不减弱;第四,天寒暑热,弓力始终一致;第五,射箭时弦声清脆、坚实;第六,开弓时弓体正,不偏斜。
一般说来,弓体轻巧就容易拉开而且寿命长,只是怕弓力不强劲。
要想弓力刚劲,关键在于整治筋。
大凡生筋长一尺,干了就缩短一半,用胶液浸泡而后梳理直,又恢复到一尺,然后再使用,那么筋力就已经涨到了尽头,不会再伸长松弛了。
又揉制做弓的木材,使它向开弓相反的方向仰曲,然后在上面黏结上角和筋。
这是整治筋的两个方法。
大凡弓的把手短,那么开弓就容易,但弹力小(这是说拉开弓弦超过射箭人的嘴唇部位,但是缺乏弹力)。
弓的把手长,那么弓就硬,但很难拉开(这是指将弓拉开超过射箭人的嘴唇部位,但是弓臂木材很强硬而不顺势弯曲。
方家以磁石(沈括)
方家以磁石沈括〔宋代〕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水浮多荡摇。
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其中有磨而指北者。
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译文行家用磁石磨针尖,针尖就能指南,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
(在)指甲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
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单根的蚕丝,用芥籽大小的一点蜡,把丝黏连在针腰上,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那么针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
我家(的指南针)指南,指北的都有。
磁石指向南方,和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柏树的树枝长的都是朝西的)一样,不能推究出其中的道理。
注释方家:有特别技能的人。
全南:指向正南方。
南,名词做动词,指向南方。
水浮:磁针穿过草灯浮在水面。
指爪:指甲。
碗唇:碗口。
缕悬:用线悬挂。
纩:新蚕丝。
独茧缕:单根蚕丝。
芥子:芥菜的种子。
这里是说明芥菜子那么大小的蜡粘在针腰上。
缀:连紧,粘上去。
原:推原,探究事物的根源。
作者简介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
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沈括传》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导读:原文: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
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
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
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
”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
”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
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
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
”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
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帝颔之。
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
”帝遣括往聘。
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
”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
赐括白金千两使行。
至契丹庭,契丹相杨
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他日复问,亦如之。
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
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取材于《宋史·沈括传》)
[注]解:解州,地名。
译文:
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
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以及观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
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
淮南发生了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
他到达淮南后,便下令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
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
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
州的盐去解决蜀地的吃盐问题。
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
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着他说:“你知道征用车辆的事吗”沈括回答说:“知道。
”皇帝问:“这事怎么样?”沈括说:“请问征用车辆要做什么用呢?”皇帝说:“北面的辽军用马来取胜,没有车是不能够抵挡他们的。
”沈括说:“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以看到。
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有五匹马来拉,有利于快速进军。
现在民间的载重货车庞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们都叫它‘太平车’,只能供平时用用罢了。
”皇帝高兴地说:“别人的话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一下。
”接着又问他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掉而运解州的盐去,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
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小盐井特别多,是不能够一下子禁绝的,势必要派人去守卫它们,这样一来,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皇帝点头,认为很对。
第二天,这两件事就都停止了。
辽国的萧禧来争要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离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得返回。
”皇帝派沈括前去谈判。
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就上表述说这件事。
皇帝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
”于是,皇帝命令将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
萧禧理屈词穷,才不再争论了。
皇帝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让他出
使去辽国。
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谈。
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数十份文件,预先让办事人员背熟它。
杨益戒提出问题,沈括就让办事人员回答。
另一天再提出,还是同样回答。
最后杨益戒无话可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沈括说:“现在你们北朝舍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凭借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
”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沈括于是启程回朝。
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著作。
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宋史·沈括传》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1.《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2.《宋史·沈括传》原文及翻译
3.《宋史·梁克家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4.《宋史·高登传》文言文的原文及译文
5.《宋史许骧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6.《宋史许骧传》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7.《宋史·许骧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8.《宋史·魏羽传》文言文的原文及译文
上文是关于《宋史·沈括传》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