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之我见
读《反杜林论》有感
读《反杜林论》有感
《反杜林论》深刻发人深省,通过精湛的语言和丰富的思想,深刻地剖析了人类文明变革中道德观念的变化。
杜林认为,人们应该摒弃传统的道德概念,而采用新的道德背景,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他提出了“道德实践”的理论。
然而,反对杜林的人认为,即使是道德背景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传统的道德标准,尊重它们中间包含的价值观念,因此,当道德问题出现时,应该进行双重思考,兼容双重道德观。
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采用新的道德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然而,新的道德观念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因为传统的道德观念,也有一定的价值可以供我们借鉴。
另外,通过科学的方法,从多角度去审视双重道德观,我们也可以拟定出一套综合性的道德标准,并将之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社会发展中的“集体共同福祉”。
总而言之,《反杜林论》对于我们理解道德观念的变化,以及如何找到通向道德理想的方向,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同时,这也让我们反思,在不同的时代,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是什么让这些变化得以发生?如何合理地进行双重思考,融合传统道德价值和现代道德价值,以实现我们所期望的道德理想?这是今天我们必须向深思熟虑的问题。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篇一:《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摘要: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摘要》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
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一、概论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
”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
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
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杜林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否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他指出,杜林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忽视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本质。
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恩格斯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另外,恩格斯反杜林论还对杜林的社会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恩格斯认为,杜林的社会主义观点是空想的和不科学的,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的现实和客观条件,忽视了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恩格斯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阅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本质,能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我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通过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的认识,我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和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有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会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更深的理解,也会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和发展有更高的期待。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第一篇:反杜林论读后感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
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
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
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
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首先,恩格斯对于杜林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恩格斯在书中指出了杜林逻辑的局限性和错误之处。
他认为,杜林的逻辑形式主义过于偏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导致了逻辑和现实之间的脱节。
恩格斯认为,逻辑只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不能脱离实践和现实生活。
他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与思维的密切联系,批判了杜林的唯物主义。
恩格斯还对杜林的概念和类别进行了批评,认为他的概念是虚无主义的,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也不能解释现实世界的变化。
恩格斯提出了自己对概念和类别的理解,强调了辩证法的作用,认为概念和类别应该是发展和变化的。
其次,在我看来,恩格斯反杜林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阐述。
恩格斯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他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理解。
他认为,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论,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和实践才能获得真实的认识。
恩格斯强调了科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而不是抽象理论,在研究中要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还介绍了辩证法的原则,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
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他还指出了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区别,批判了杜林过分偏重形式逻辑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阐述非常深入和精辟,对于当今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都有指导意义。
最后,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内容还包括对哲学史的回顾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恩格斯在书中对一些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他批判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和黑格尔的唯意志论,认为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片面把握。
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扩大贫富差距。
恩格斯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对未来社会的运作进行了设想。
我认为,恩格斯对哲学史和社会现象的分析非常深入和准确,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读后感
批判谬论,捍卫真知--《反杜林论》读后感近日,有幸拜读了恩格斯所著的《反杜林论》的精选章节,深切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总体上说,《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批判了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其为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部重要的教材。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错误的“杜林论”以假乱真的背景下完成的。
杜林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大官僚家庭,70年代,他著书立说,反对马克思主义。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作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这便是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必须批驳杜林。
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反杜林论》。
这一著作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思想,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其中,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包含五个部分: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说明明了其出版的历史。
引论部分的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
哲学部分中,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的说明了其历史性和积极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十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
读完《反杜林论》,我认识到自由与必然是解释人的自觉活动与客观规律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读后感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读后感从哲学角度看,杜林搞出的那些哲学观点就像是用破铜烂铁拼凑起来的机器人,表面上好像有点样子,可稍微一推敲就散架了。
恩格斯用清晰的逻辑告诉我们真正的哲学应该是怎么回事。
比如说,在论述世界的统一性时,恩格斯的观点就像是一道明亮的光,照亮了那些被杜林搅浑的思想水域。
以前我觉得哲学这些东西很玄乎,但是通过恩格斯批判杜林,我才明白哲学其实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探索,不是杜林那种瞎编乱造。
再看政治经济学部分,杜林就像一个没头的苍蝇在经济概念的迷宫里乱撞,还想拉着别人一起迷路。
恩格斯则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领航员,有条不紊地指出经济发展的真正规律。
他谈到了价值、资本等概念,让我意识到经济可不是简单的钱进钱出,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关系和发展逻辑。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市场交易,看似只是买卖东西,实际上背后是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起作用。
在社会主义部分,那更是让我热血沸腾。
恩格斯批判杜林那些空想的、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观念,然后描绘出真正科学社会主义的蓝图。
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实现美好的社会不是靠做梦,也不是靠杜林那种瞎指挥,而是要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
恩格斯让我看到大自然就像一个超级精密的大机器,但是这个机器不是死的,而是充满生机和变化的。
里面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像一场盛大的交响乐中的不同乐器,彼此配合、相互影响。
比如说生物的进化,不是随随便便就发生的,是和环境、和其他生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好比我们在一个团队里工作,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团队里其他人的作用,也离不开整个大环境的影响。
而且,恩格斯在书中提到的科学发展历程也很有趣。
那些科学家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在未知的知识海洋里航行。
有时候他们会走弯路,就像那些曾经被错误理论误导的时期,但随着不断探索,就像在黑暗中不断摸索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这让我明白科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纠错的过程,不是一开始就完美无缺的。
反杜林论的学习心得
反杜林论的学习心得《反杜林论》是一本由法国思想家杜林写成的书,这本书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誉为西方哲学的经典之作。
杜林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些对于宗教和信仰的批判性观点,并试图推翻宗教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正因如此,这本书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争议。
而我的学习心得和感受则是从一个虔诚信徒的角度出发,对《反杜林论》进行反思和回应。
首先,我要承认《反杜林论》给我带来了一些不安和困扰。
杜林的逻辑分析和思维方式的确是非常强大和精准的,他精辟地揭示了许多宗教信仰中存在的疑点和困惑。
他对神的存在、神的属性以及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进行了严谨的推理和逻辑论证。
这让我确实开始产生了对自己的信仰的一些质疑和困惑。
但是,正是因为《反杜林论》的存在,我才开始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信仰。
我开始了一段漫长而有意义的旅程,通过学习、阅读和思考,我努力寻找对于这些疑问和困惑的答案。
我深入研究了圣经、神学著作和哲学论著,试图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我找到了一些关于神的存在和宗教信仰的证据。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一种严格的证据标准,即只有可证伪性才能成为真正的证据。
然而,在对神的存在进行推理和论证时,这种标准并不适用。
因为神的存在是超越人类理性和感知能力的,无法通过实证科学的方法进行证明或证伪。
而宗教信仰往往建立在经验、灵感和直觉的基础上,这些无法被纯粹理性的分析所捕捉。
其次,我开始深入研究了宗教信仰的哲学基础。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的逻辑分析确实强大,但他对于宗教信仰的哲学基础并没有充分考虑。
宗教信仰往往不仅仅是一个逻辑系统,更是一种存在方式和心灵生活。
它包含了对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包括意义、希望、伦理和人的尊严等方面。
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以安慰、指引和力量,这些是纯理性无法提供的。
此外,我还深入研究了宗教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与科学的冲突进行了强调,并认为二者是互相排斥的。
然而,我发现宗教信仰与科学是可以互相融合和共存的。
浅析反杜林论
浅析反杜林论一、关于《反杜林论》1871年德国实现了统一,之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随着而来的阶级斗争也日益加剧。
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转移,从法国来到了德国。
为了维护和地主阶级的关系,实现联合专政,德国资产阶级不仅积极地支持俾斯麦政府使用暴力镇压无产阶级,还宣传各种形式的庸俗经济学理论和折衷主义,用于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
在这种斗争形势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坚定,使得他们虽然接近社会主义,却反对阶级斗争,主张阶级矛盾的调和。
他们构造了种种体系,用于冒充新的科学,从而对抗马克思主义。
当时柏林大学的讲师杜林(1833—1921),就是其中一员,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1875年左右,以社会主义改革家面貌出现的杜林,著书立说,宣称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彻底的变革,并露骨地攻击马克思主义。
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学说,健康地发展德国工人运动,恩格斯撰写了《反杜林论》,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全面地,系统地批判了杜林的各种伪科学观点。
《反杜林论》原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写成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
从1877年1月—1878年7月,以论文的形式,陆续地在《前进报上》发表。
1877年的7月份,发行了单行本第一版,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学 治经济学 会主义》二、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在《反杜林论》的“道德和法平等”中所提到,杜林的理论,而他的认识问题的方法概要地说,就是先把认识的对象分解成为最为简单的要素,然后将同样简单的,显而易见的公理应用在最为简单的要素之中,从而得出他的结论。
杜林认为在,对于社会生活领域问题的认识上,“从最简单的,单个的形式出发,通过公理来解决。
就像是简单的数学的基本形式一样”。
针对这种不可理喻的平等的观念,恩格斯提出来“三大退却”,批判其矛盾和荒谬之处。
1、两个人在意志实际上所存在不平等,是第一退却。
杜林主义认为,两个人的意识是无差别的,是完全平等的,并且,其中的一方是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的,肯定的要求。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杜林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我对于杜林社会学理论和福柯的批判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反杜林论》中,福柯对于杜林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上。
杜林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他强调社会的功能和秩序,认为社会是通过各种社会机构和规范来维持秩序和稳定的。
然而,福柯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忽略了权力和知识的运作,忽略了社会的权力关系和知识生产的机制。
福柯指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整体,而是充满了权力斗争和知识生产的场所。
他强调了权力和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社会的运作和秩序,但是它忽略了社会中权力关系和知识生产的重要性。
福柯的批判观点提醒我们,社会学理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功能主义的视角。
权力和知识的运作对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从这些角度来重新审视社会的运作和变革。
另外,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于福柯的批判观点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福柯强调了权力和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它们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变革至关重要。
他对于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通过对福柯的批判观点的理解,我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变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于杜林的社会学理论和福柯的批判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社会的运作和秩序,但是它忽略了社会中权力关系和知识生产的重要性。
福柯的批判观点提醒我们,社会学理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功能主义的视角。
[反杜林论]《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反杜林论》读后感摘要:《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部十分卓越的经典著作,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成就的概括和总结。
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充分集中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所达到的水平和所取得的成果,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被人们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杜林马克思哲学原则一、不是自然界和人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一)杜林的哲学对象是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终极原则的体系。
杜林认为:“哲学是对世界和生活的意识的最高形式的阐发,在更广的意义上说,还包括一切知识和意愿的原则”。
杜林还认为,无论在哪里,只要人对某一事物或对某一类存在形式,发生了需要认识的问题,那么这些存在形式的原则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在这里,杜林企图摆脱和越过科学直接把握世界的本质。
哲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旧的本体论哲学就是这样规定哲学的对象的,古希腊早期的哲学任务是研究事物发展的原因、原因的原因以及终极原因,以至于哲学成为了一切知识的总汇,乃至于出现哲学原子论,就是这种哲学理念的结果。
(二)杜林认为哲学原则是一切知识和意志的终极成分。
杜林把存在形式的原则看作为构成各种知识和意志的简单成分,就好像物体都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一样,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分解为一些简单的、终极的成分,或基本原则。
只要发现了这些原则,就可以获得对一切事物的解释。
这些原则适用于一切事物,包括人们未接触过的和根本不知道的事物在内。
正因为这样,杜林进一步断定,有了这些基本原则,哲学就成为科学说明世界的统一体系所需要的最后补充,也就是在科學所不能达到的地方,要靠哲学的“原则”来作补充性说明。
这样,哲学就成为包打天下的英雄。
(三)杜林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体系是原则在先。
杜林把哲学对象分成三类:适用于一切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一类,此外还有两类,即自然界和人类世界。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批判哲学家杜林观点的重要著作,它对杜林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辩证的分析,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恩格斯对杜林观点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首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杜林的唯心主义思想是一种对物质世界的否定和对精神世界的肯定,这种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观点的背离和否定。
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是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它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而唯心主义则是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和歪曲,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和歪曲。
通过对杜林的唯心主义思想进行批判,恩格斯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定立场和对唯物主义观点的坚持。
其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他指出,杜林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一种对世界的片面和静止的认识,它是对世界的静态和不变的理解,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一种对世界的动态和发展的认识,它是对世界的变化和发展的理解。
恩格斯认为,形而上学思想是一种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和歪曲,它是对世界的片面和静止的理解,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是一种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它是对世界的动态和发展的理解。
通过对杜林的形而上学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恩格斯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观点和对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
最后,通过阅读《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我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我认识到,唯物主义是一种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它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而唯心主义则是一种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和歪曲,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和歪曲。
我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是一种对世界的片面和静止的认识,它是对世界的静态和不变的理解,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是一种对世界的动态和发展的认识,它是对世界的变化和发展的理解。
《反杜林论》读后感
最新《反杜林论》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
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一、概论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
”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
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
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
”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
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
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这本书是俄罗斯哲学家伊万·伊里奇·沃洛申尼采夫于1924年写成的,它是对杜林的《科学的逻辑》这本著名的逻辑学教科书的批判和反驳。
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和批判精神,而且也启发了我重新审视逻辑学的重要性。
作者首先指出了杜林的逻辑学在认识论上的问题,即杜林所提出的“形式化思维”模型的局限性。
形式化思维模型将事物抽象成符号和公式,但是它无法完全捕捉到现实中事物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只有当符号和公式与现实紧密联系并反映现实的复杂性、变化性时,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指导。
其次,作者还通过对杜林的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逻辑学思想的批判,论证了逻辑学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
作者认为,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中,逻辑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它不仅决定着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方向,而且在个人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此外,作者还指出了杜林的信仰普遍主义的缺陷。
杜林将符号逻辑和原则逻辑奉为科学的“头等公民”,否认认识历史和实践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学科的差异,力图将逻辑学作为普遍的、普适的方法论运用于各个领域中。
然而,实际上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使用逻辑学方法,避免建立在抽象的、一般的、公式化的基础上,从而产生的科学理论与现实相离甚远。
读完《反杜林论》这本书,我对逻辑学的认识更加深入。
逻辑学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现实,适应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发展和变化。
逻辑学不仅涉及到哲学和科学方面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事务和决策。
在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逻辑学的学习和应用非常必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复杂的信息中分析出一条条线索,从而更好地把握事实,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杜林的观点进行批判和反驳,展现了自己对科学、理性和人类发展的独特见解。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作者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他认为杜林的观点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特别是在对科学发展的理解上。
杜林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和中立性,认为科学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形式,与社会和历史无关。
然而,作者指出,科学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知识的产生和传播也受到权力和利益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科学与社会割裂开来,而应该将科学放在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中进行理解和分析。
其次,作者对科学的本质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等。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科学看作一种客观的知识形式,而应该将科学放在历史和社会的背景中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
最后,作者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社会不平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寻找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科学、理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作者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展现了自己对科学、理性和人类社会的独特见解。
这部作品不仅对我个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对科学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反杜林论观后感
反杜林论观后感
先说说杜林这家伙,就好比一个在知识花园里乱闯的莽撞者,还觉得自己特厉害,到处乱放厥词。
他弄出些奇奇怪怪的理论,就像是自己瞎拼凑的乐高城堡,看着花哨,其实一推就倒。
而恩格斯呢,那可是手持真理宝剑的勇士。
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这几个大方面,一点一点地剖析杜林的错误。
在哲学部分,杜林那些混乱的思想就像一团乱麻,恩格斯就像是个耐心的解绳高手,条理清晰地指出他的概念混淆、逻辑漏洞。
比如说杜林可能觉得世界是他想象的那样简单构建起来的,恩格斯就告诉他,世界的构成和发展可复杂多了,不是你随便瞎扯几句就能糊弄过去的。
在政治经济学这块儿,杜林那些关于经济的观点就像是没有根基的浮萍。
恩格斯深入地讲解真正的经济规律,让我明白了经济这东西可不是杜林那样胡诌就能说清楚的。
就好像你要做一道复杂的菜,杜林连基本的食材和调料都没搞清楚,就想自创菜系,那做出来的只能是黑暗料理。
社会主义部分更是精彩。
当时的社会主义思潮就像一锅大杂烩,杜林在里面乱搅和,想把社会主义按照他那不靠谱的想法改造。
恩格斯坚定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告诉大家社会主义应该是怎么回事儿。
他就像个经验丰富的领航员,在各种错误思潮的迷雾中,为社会主义这艘大船指明正确的方向。
《反杜林论》的思考
真理之辩——学习“《反杜林论》(哲学篇)的哲学体会有感”坦诚的讲,对学习“《反杜林论》(哲学篇)”内容还是非常吃力的,也显现出自己的哲学功底的不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任重道远,回来整理稿件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阅读完后,对该节课内容中的“真理是一个认识过程”记忆深刻。
也因为这样的表述定格在改革开放之处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这样的巧合让人有一种探索马克思主义思想本意的追寻。
《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真理理论的反驳基于这样的事实:“杜林为了标榜自己的认识成果及其所构造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是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民族特性和差别之上”的终极的、永恒的真理,他极力编造和鼓吹思维至上的谬论,为自己的形而上学真理观做辩护。
”1杜林的所谓“思维的至上性”是指思想的绝对性、无限性和无条件性,就是说思维能无条件地完满无缺地认识绝对无限的宇宙,也就是说,人的思维具有“无条件的真理权”。
恩格斯在文章论述的观点认为真理既然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真理的状态也就取决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
从主体方面讲,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包含着内在的矛盾,这就势必使人的认识,使主观和客观的符合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一方面,人的认识有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又没有能力立即地完全地正确1吴树明,李殿斌.《反杜林论》中的真理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6(1):1.反映客观事物的全部的本来面目。
可是,人们的认识决不会停止在已经达到的成果上,安于现状。
因为不继续前进,不但有关的认识器官会退化,而且连人类自身都无法生存下去。
所以,人们总要为自己的历史终极目的奋斗,正因为不能立即地完全地认识,才要求去不断地认识,把完全地绝对地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变为现实。
在时空上,个人思维具有局限性,恩格斯既然对个人思维能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作了透彻的分析,这就不仅仅是驳倒了杜林一个人,而且是对所有怀有杜林式不良企图的人的根本批判,社撰最终的真理,并非真是杜林的独创,而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反杜林论阅读心得
反杜林论阅读心得《反杜林论》是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的论文,作者罗曼·罗兰在这篇论文中对杜林的文学理论进行了反驳和批评。
本文读后,我对杜林的文学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对文学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罗曼·罗兰认为,杜林对文学的分类是不准确的。
杜林通过文学的风格、时代、国家等方面进行了分类,但是罗曼·罗兰认为这种分类方式无法反映文学的真正本质。
罗曼·罗兰认为,文学的分类应该基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类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基于风格和时代的因素。
例如,按照杜林的分类方式,歌德的《浮士德》被归类为浪漫主义的作品。
但是,罗曼·罗兰认为,这样的分类并不能准确表达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类的基本需求。
因此,罗曼·罗兰认为,文学应该按照其表达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分类,而不是按照风格和时代。
最后,罗曼·罗兰对杜林的艺术逻辑进行了批判。
杜林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分开的,文学的形式应该具有普遍性。
但是,罗曼·罗兰认为,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互渗透的,没有内容就没有形式,也没有普遍性的形式。
因此,罗曼·罗兰认为,文学应该注重其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追求普遍性的艺术形式。
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文学作品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文学作品不应该被限定在某一个风格或时代,其重要性也不在于其普遍性,而在于其能够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罗曼·罗兰以他的批判和反驳呼吁人们重新审视文学作品,重视通过作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体验和知识。
这篇论文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学的内在特点和价值。
总之,通过《反杜林论》的阅读,我对文学作品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认为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表达的情感和人类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其所处的时代和风格。
同时,我也认为,在今天,文学作品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们的需求。
只有这样,文学作品才能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反杜林论》的第三编是有关社会主义的,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历史、理论、生产、分配以及国家,家庭,教育。
下面分别讲述一下我对这五个部分的见解和看法。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
在十八世纪哲学家们追求建立一个理性的社会,改变之前的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就在此时出现了,然而作者并不认为这是最完美的社会,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解决富有和贫穷的对立,反而形成了严重的阶级矛盾,社会还是存在许多的不稳定因素,例如犯罪、欺诈、贿赂等。
这与启蒙学者之前设想构建的社会相比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那个时候,无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处于胚胎阶段,社会还是由资产阶级统治。
无产阶级是一个被压迫的受苦的阶级,是从无财产的群众中分离出来的。
他们还完全无力采取独立的政治行动。
这种历史情况决定了早期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基础。
所以就产生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
这种空想社会主义并不是完全不可取的,其中也有一些可取之处。
例如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傅立叶和他的同时代人黑格尔一样巧妙地掌握了辩证法。
他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它的上升时期,但是也有它的下降时期。
这是在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这一部分多处针对杜林先生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进行了纠正。
并对杜林本人对欧文、傅立叶等人的社会主义观点的刻意抹黑的做法进行了讽刺和鄙视。
第二部分则重点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该是人们凭空猜想出来的,而是应该从生产的现实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的。
作者十分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用大量事实清楚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即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的长期存在必然会导致产生新的生产方式,而当时出现的新生产方式即为社会化生产。
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社会化生产就是让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不归个人所有。
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按照社会计划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人们就不再被他们自己的生产资料所奴役。
反杜林论阅读心得
反杜林论阅读心得
反杜林论是哲学家波普尔对杜林思想的批判,认为其科学哲学中存在的偏见和局限性。
波普尔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杜林对科学建设的理解和对科学方法的应用上。
波普尔认为,杜林的科学哲学建立在“标准科学史观”上,即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过程,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实验来检验和证实某一理论的正确性。
杜林强调,科学理论必须符合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但波普尔认为,杜林对科学建设的理解有些过于简单化,忽略了创新和革新的重要性。
科学家并不只是为了积累已有的知识而存在,他们也会超越已有的知识,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这些新的观点和理论往往是通过推翻旧的规律和事实而得到的。
因此,杜林所谓的“符合已有的事实”并不是科学建设的终点,而只是科学建设的起点。
波普尔还指出,杜林的科学哲学存在的另一个偏见就是将因果关系看作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标准。
杜林认为,在科学研究中,只有能够建立因果关系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
但波普尔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科学研究中其他重要的知识类型,比如统计学知识和概率论知识。
这些知识虽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但却能够对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帮助。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反杜林论可以视为一种完善杜林科学哲学的尝试,既通过回应杜林存在的缺陷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希望能够为科学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
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
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
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可见他是要求人权的,他意识到人权的重要性,他指出人权的观念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权,恩格斯强调的是道德的阶级性,指出人权也可以“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无产阶级应该接过人权的口号,并实现它的实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实际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任何超出这个范畴的平等要求,都必将流于荒谬。
”资产阶级人权观曾经以消灭封建制度为实质内容,而后演变成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起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口号。
因此,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只有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人权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
什么是平等?最直白、古老的理解即为人与人之间是相同的,是平等的。
杜林所描述的平等观实际上就是这种平等观的变形。
“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
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
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
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强调,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辩证唯物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
他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从对象本身去认识对象;二是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去研究道德和法律。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要对道德和法律作出科学的解释,就必须深入它们借以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民族的和地区的各种关系,以及个人、群体的特性和行为方式。
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所以人们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既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包括既得权利以及权利实现的形式。
恩格斯认为,平等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关系,要以历史关系的长期发展为前提。
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无论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都有各自阶级要求其特定的平等权利,它们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既然资产阶级向封建社会提出的是实
际的而不是表面的平等要求,是在国家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实行的平等,那么,无产阶级就必然针锋相对地向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也就是要求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提出公民权的平等后,这种平等的要求就成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
因此,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或者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平等要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三、关于《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先验主义
杜林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将社会现象公式化,他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为最简单的元素,再把同样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元素,然后得出结论。
他认为对待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也像对待数学问题一样,应当以个别的简单的基本形式、公理来解决。
杜林的“最简单的要素”就是两个抽象的“人”。
按照他的说法,“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肯定的要求”。
这样,就有了道德的正义和法律的正义。
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
也就是说,先是从对象构成对象的概念,然后将其颠倒,再用对象的概念去衡量对象。
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不是概念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
而杜林所谓的“公理”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
按照杜林的方法去认识人,构造社会图景,以及由此构造出道德学体系和法律学说,必然是歪曲现实的虚伪景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是要首先尊重社会,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恩格斯这部《反杜林论》真不愧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巨著,通过研读使我明白了世界上绝没有抽象的、孤立的公正,更谈不上建立在阶级社会中的绝对人权,要想判断公正平等,就一定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权的口号成为资产阶级维持其利益的借口,才能真正地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体现人权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李丽红,吴景川. 浅谈《反杜林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读《道德和法》部分有感[J]. 魅力中国, 2009, (17) .
[2] 马怀玉,李春燕. 论《反杜林论——哲学编》的现代意义——浅谈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现代意义[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 (01) . [3] 蔡春良.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4) .
[4] 马兵. 《反杜林论》中“现代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涵义?[J]. 党校论坛, 1991, (03) .
[5] 彭夏夏. 普世道德和永恒真理之辨伪——读《反杜林论》有感[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 (05) .
杜林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并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
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
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
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
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
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
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