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的预防与控制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布鲁氏菌病(B r u c e l l o s i 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I 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牛、羊、猪、鹿、犬等布病易感动物的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本病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血清学实验或细菌分离。
2.1流行特点人和多种动物对布鲁氏菌易感。
动物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
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感染。
2.2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淋巴结、肝、肾、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
有的可见关节炎。
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粘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2.4实验室诊断2.4.1细菌学诊断2.4.1.1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如果发现有红色球杆状小杆菌时,而其它菌为蓝色,即可确诊。
布病实施方案及措施
布病实施方案及措施布病,又称为野兔热,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及措施至关重要。
一、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
1.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包括畜牧兽医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情况。
2.加强对布病的监测和报告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疫情监测和报告的重视和能力。
二、加强疫苗接种。
1.对易感动物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传播。
2.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的质量和效果,确保疫苗接种的有效性。
三、加强环境消毒和防护。
1.对可能受到污染的环境进行定期的消毒和清洁,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2.加强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能力培训,提高在疫情环境下的自我防护能力。
四、加强疫情溯源和流行病学调查。
1.对疫情发生地进行溯源和调查,找出疫情传播的原因和途径,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2.加强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疫情的传播规律和特点,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1.开展布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鼓励公众参与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控的合力。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布病等跨国传染病的威胁。
2.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布病防控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综上所述,布病的实施方案及措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方案,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
希望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从业人员和公众都能共同努力,为布病的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布病防控消毒灭源实施方案
布病防控消毒灭源实施方案一、环境消毒1. 家畜圈舍清洁消毒对家畜圈舍进行定期清洁,清除粪便、尿液等污物,保持干燥清洁。
然后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圈舍进行消毒,如过氧乙酸、石灰乳等,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使用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2. 饮水消毒家畜饮水容器应定期清洗消毒,保持水质清洁。
可以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氯气消毒等方法对饮水进行消毒处理,确保饮水安全。
二、人员消毒1. 人员防护工作人员在接触疑似或确诊布病的动物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穿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避免直接接触病原体。
2. 人员消毒工作人员在接触疑似或确诊布病的动物后,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包括洗手、更换工作服等,避免病原体传播。
三、动物消毒1. 定期检疫对家畜进行定期检疫,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传播。
2. 动物隔离消毒对疑似或确诊患有布病的动物进行隔离,定期对隔离场所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体,防止传播。
四、物品消毒1. 农具消毒农具在使用前后应进行清洗消毒,避免病原体通过农具传播。
2. 饲料消毒家畜饲料在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应做好防潮、防霉等工作,避免饲料受到病原体污染。
五、废弃物处理1. 定期清理对家畜圈舍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定期清理,避免废弃物滋生病原体。
2. 安全处理对清理出的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理,可以采用焚烧、填埋等方式,杀灭病原体,防止传播。
六、室内通风保持家畜圈舍的良好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滋生的环境,有助于防控布病。
以上就是布病防控消毒灭源实施方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从业人员和养殖户提供参考和帮助,共同保障人畜健康。
布病防治工作计划
布病防治工作计划一、布病概述布病,全称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的传染途径主要为接触染病动物或其分泌物、食用不洁食物等。
布病对人体和畜禽造成的危害极大,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和畜牧业的发展。
二、布病防治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的布病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防治工作缺乏科学规划、防控措施不够全面、监测体系不够健全等方面。
由于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不强,加之一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了病情的频繁发生和传播。
三、布病防治工作计划1. 开展宣传教育加大对布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普及布病的相关知识,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和预防布病。
2. 健全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布病监测体系,加强对病情的监测和趋势预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蔓延。
开展对人群、畜禽等重点监测对象的定期体检,做好疑似病例的排查和报告工作。
3. 完善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的防控体系,完善针对性强的防病措施和紧急处理方案。
加强对患病动物的隔离和处理,控制病情的蔓延。
对于疫情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紧急隔离和封控措施,遏制疫情扩散。
4.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协同作战机制,提高布病疫情的应急反应能力。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防疫措施和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提前为应对突发情况做好准备。
五、总结与展望布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畜造成的危害不可忽视。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布病的传播,必须加大防治力度,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计划。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布病的根治和消灭。
希望我们的布病防治工作计划能够取得成功,为社会的健康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医院布病实施方案
医院布病实施方案一、前言。
布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在医院的传播,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布病防控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医院布病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医院布病防控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布病疫情监测。
1.建立布病监测系统,定期对医院内人员和动物进行布病疫情监测,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加强与疾控部门的合作,及时了解当地布病疫情,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汇报工作。
三、医院环境消毒。
1.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对于动物常出入的区域,要加强消毒频次,确保环境卫生。
2.加强对医院内动物的管理,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治疗。
四、医务人员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规范,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接触病患体液和分泌物。
2.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监测,发现身体不适情况及时就医,避免疾病传播。
五、患者管理。
1.对于患有布病的患者,要进行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疾病传播。
2.建立患者档案,对于有布病感染史的患者,要进行详细记录和追踪,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六、医院布病防控宣教。
1.开展布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布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利用医院内部宣传栏、宣传册等渠道,不定期发布布病防控知识,提醒医院内部人员注意防护。
七、应急预案。
1.建立医院布病防控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行动方案,确保在发生疫情时能够迅速有效应对。
2.定期组织布病防控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和处理。
八、总结。
医院布病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医院内部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各部门和人员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落实防控措施,共同努力,确保医院内部布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为医院布病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布鲁氏菌病防控要点
7
消费者教育
- 提醒消费者在食用鲜牛奶、羊奶时,应加热到80-85度以上,并维持几分钟或煮沸后食用。- 吃涮锅牛、羊肉时,要把肉煮熟透再吃。吃烧烤时,烤熟再食用。- 菜刀、菜板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2
免疫接种
- 按照国家和当地布病免疫政策要求做好免疫工作。- 科学选择疫苗,规模场实行程序免疫,散养户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 确保畜群应免尽免,强化免疫人员个人防护。- 对实施布病免疫的场户,及时开展免疫后抗体监测,确保免疫质量和密度。- 具体疫苗使用如布鲁氏菌活疫苗(S2株)、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活疫苗(A19-ΔVirB12株)等,需根据动物种类、年龄和免疫程序进行。
布鲁氏菌病防控要点
序号
防控要点
具体措施
1
养殖管理
- 坚持自繁自养,避免外来疾病引入。- 引种前做好疫病检测或查验检测报告,防止购入病畜和隐性感染畜。- 运输车辆消毒后方可进场,预留隔离舍。- 隔离饲养引入动物,确定无疫病后混群饲养。- 畜群分群管理,定时、定量饲喂,保持日粮稳定。- 保证足够新鲜、清洁、适温的饮水。- 做好防寒防暑,注意圈舍通风。- 及时清粪,保持圈舍、运动场清洁卫生。- 实施雨污分离,保证排水顺畅。- 设置单独产房,加强产后消毒工作。- 放牧时避免与其他畜群混合。
5
净化与无疫小区建设
- 依据相关技术指导文件,制定相应净化或无疫小区建设方案。- 建立完善的防疫和生产管理等制度,优化生产结构和建筑设计布局。- 构建可靠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加强人流、物流管控。- 持续开展病原学监测和感染抗体监测,通过淘汰带菌动物、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布病是一种由布鲁菌引起的传染病,它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对畜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布病的危害、诊断及防治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这一疾病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防范和控制。
一、布病的危害1.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人类感染了布鲁菌后,会出现发热、关节炎、无力、头痛、出汗、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脾脏、肝脏、肺部、心脏等器官,甚至危及生命。
布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2.对畜牧业的危害:布病会导致牛、羊、猪等家畜出现流产、难产、性早熟、发情期延长、生长缓慢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布病还会导致畜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经济损失。
3.对社会稳定的危害:由于布病是一种传染病,一旦出现疫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还会引发公众恐慌,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布病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布病的诊断布病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诊断时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布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关节炎、无力等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学检测、培养分离、PCR技术等方法检测布鲁菌的存在,以确定诊断。
3. 影像学检查:通过X射线、CT、MRI等技术对相关部位进行检查,如肺部、脾脏等。
4. 临床病史: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接触史等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5. 生物学检测:通过对病变组织或体液的病理学检查,观察布鲁菌的形态结构,从而做出诊断。
布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利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病史和生物学检测等方法,以确保准确诊断,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三、布病的防治1. 预防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对养殖场、屠宰场、农贸市场等场所进行定期清洁、消毒,减少布鲁菌的传播。
(2)健康教育:加强对农民、屠宰工人等从业人员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布病的认识,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
(3)防止交叉感染: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食用生、半生的禽畜肉及其制品。
探究布病的传播及防治
探究布病的传播及防治布病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致命性疾病,能够传染给人类和动物。
该病也被称为黑死病,自从14世纪开始,已经导致了无数人的死亡。
虽然该病在现代得到了控制,但它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探究布病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传播途径布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跳蚤传播。
鼠疫杆菌会生长在跳蚤体内,跳蚤在叮咬染病的动物时,会将病菌传播给其他动物。
人类也可以通过跳蚤叮咬而感染该病。
除了跳蚤以外,鼠疫杆菌还可以通过接触病死动物或其体液,或是呼吸感染到细菌。
这些途径通常发生在家畜或野生动物的情况下,但威胁人类健康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视。
防治方法布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依赖于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家畜和动物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一些特别容易感染的物种,比如老鼠等,在传播疾病之前识别和消除它们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利用杀虫剂、消毒液等物质进行卫生清理也能有效控制局部疫情。
最后,预防接种也是控制病情的有效途径。
人类将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地抵抗病原体,预防细菌感染,从而减少疫情发生。
治疗方法如果感染了布病,及早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
早期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的使用。
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抗生素为主,能够有效地控制布病的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加强营养,并戒烟戒酒等等。
结论总的来说,布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但是通过实施预防措施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如果感染了该病,及早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
学习布病的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对于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布病防治工作总结
布病防治工作总结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它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布病的传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布病防治工作。
在此将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和指导。
一、防治措施及效果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对公众和农民进行布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和预防知识,让他们了解布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
这一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了布病的发病率。
2. 强化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布病的发展趋势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通过及时高效的疫情监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疫情的动态变化,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3. 加强病原学研究深入了解布鲁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开展布鲁氏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探索病原菌的传播机制,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病原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布病的传播规律,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 推行兽医卫生管理完善兽医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家畜养殖场的监管,推广科学养殖和合理用药的理念,提高畜牧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通过兽医卫生管理的实施,我们可以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畜禽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 防治经费不足由于防治经费有限,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和疫情监测工作。
因此,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确保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监测手段有限目前的监测手段还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对布病的全面监测的需求。
因此,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提高监测手段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3. 防治意识薄弱一些农民对布病的防治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盲点,缺乏科学的防病常识。
因此,应加强农民教育,提高他们对防治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增强全民的防治意识。
4. 执法力度不够对于一些违反布病防治法规的行为,执法力度不够,导致违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制止。
牛羊布病综合防控措施
牛羊布病综合防控措施牛羊布病综合防控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视疫苗接种工作:对于新生的牛羊进行布鲁氏杆菌检测,如果检验结果呈阴性,可以采取疫苗注射的方式来预防。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口服接种疫苗,应该进行稀释,使用经过消毒的生理盐水,或稀释之后的疫苗必须在两个小时内接种。
牛羊重量不同所接种的剂量也存在差异,第1次疫苗注射和第2次疫苗注射需要间隔30天。
疫苗注射的前3天和后3天不能使用任何抗生素和添加剂,同时这期间场地不能进行消毒处理,防止药剂之间产生不良的反应。
加强布病预防:采取科学的布病预防工作,包括从源头进行预防,如对于从其他区域引入的牛羊,需要提前做好严格的检查,制定严格的检疫标准,达到标准才可以引入。
日常的饲养也需要制定标准,如喂养的次数、每次的分量以及定期的消毒清洁工作,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按照标准执行。
引种合理:对于引入的种类需要确定来源,对于来源地是否存在疫情也需要有最基础的了解。
引种的问题需要客观对待,引入物种的好处在于促进当地牛羊种类多样化,缺点在于容易引入病菌,对本地牛羊造成感染。
但对于引种造成病菌传播的问题可以人为控制。
源头防控,突出重点: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重点抓好种牛、种羊、奶牛、奶山羊和肉羊的布病防控,统筹抓好肉牛、猪、鹿、骆驼和犬等其他易感动物的布病防控,切实降低流行率,有效防范传播风险。
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坚持一地一策,根据各地布病流行形势,以县为基本单位连片推进布病防控,免疫区以实施持续免疫为主,非免疫区以实施持续监测剔除为主,有效落实各项基础性、综合性防控措施。
总的来说,牛羊布病的综合防控需要多方面的措施综合作用,包括疫苗接种、预防工作、引种管理、源头防控和因地制宜的施策等。
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大大降低牛羊布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布病的方案
布病的方案布病的方案概述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常见于牛、猪、狗等动物身上,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牛奶、乳制品、肉类等食品而传播给人类。
本文将介绍预防布病的一些方案和方法。
方案一:加强动物检疫和监测布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传播,因此加强动物检疫和监测是防控布病的重要环节。
1. 建立完善的动物检疫机制,对进出口动物进行严格的检疫,防止携带布鲁氏菌的动物进入我国。
2. 对养殖场和屠宰场动物进行定期检测,及时排查、隔离和治疗疑似感染动物,阻断疫情传播。
方案二:加强养殖管理布鲁氏菌可以在动物体内潜伏,因此加强养殖管理也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1. 确保动物饮水、饲料的卫生安全,避免受到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
2. 加强动物的禽舍、畜舍、饲养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3. 进行合理的免疫接种,根据兽医的建议,给动物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方案三:加强个人防护人类是布鲁氏菌的感染主体,因此加强个人防护也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手段。
1. 接触动物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拥有高感染风险的动物,如既往感染过的动物。
2. 在与动物接触后,及时洗手、消毒,避免口腔、眼睛、鼻腔等部位与污染物接触。
3. 避免食用未经处理的生乳制品、生肉类等易受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
方案四: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布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也是预防布病的重要途径。
1. 通过媒体、互联网、社交平台等渠道,普及布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
2. 组织开展布病防控宣传活动,向农民、养殖户等重点人群传播布病的防控知识,指导他们正确预防布病。
3. 建立布病防治知识库,为相关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和学习资料,增加知识获取的渠道。
结论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畜牧业和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通过加强动物检疫和监测、养殖管理、个人防护以及宣传教育等方案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
布病的健康教育内容
布病的健康教育内容布病是由于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为了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发生,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让公众了解布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一、了解布病的基本知识1.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包括家畜、野生动物等。
2. 布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途径传播,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生牛奶、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等。
3. 布病的临床症状多样化,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疼痛、头痛、乏力等,严重时可引起心脏、神经系统等器官损害。
二、预防布病的措施1. 饮食安全:饮用生牛奶可能存在布鲁氏菌的感染风险,应选择经过高温处理或消毒的牛奶制品。
2. 动物管理:养殖户应加强动物的管理和饲养条件,定期进行兽医检查和疫苗接种,避免感染动物的分泌物。
3. 个人卫生:接触动物或其分泌物后,及时洗手和消毒,避免将污染物接触到口腔、鼻腔和眼睛等黏膜部位。
4. 定期体检: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接触过布鲁氏菌,以便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诊断。
三、如何预防布病的传播1. 教育宣传:加强布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 加强监测:建立布病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进行疫情分析和溯源调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个人防护:在接触动物或其分泌物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
4. 畜禽消毒: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避免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减少感染风险。
5. 合理用药: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疫苗,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耐药性的产生。
四、布病的治疗和监测1. 治疗方法:布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如多西环素、链霉素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病情监测: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等,以评估疗效和判断是否复发。
布病是一种潜伏期长、症状多样化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关键是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也称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
以下是布病防治的一些知识:
1. 症状:人患布病后,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睾丸炎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风湿、结核等疾病相混淆,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出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时,与家畜接触史或食用过病畜肉者,应及时就医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
2. 传播途径:布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如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家畜密切接触,或者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或水。
此外,通过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感染。
3. 预防措施:
•加强病畜检疫、屠宰、隔离病畜。
•不吃不干净或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和奶,家庭食用畜肉应小块煮熟,生熟分放。
•减少人与牲畜的接触,与家畜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戴乳胶手套、口罩等。
•对可能被病畜污染的家庭环境、物品、病畜粪便进行消毒处理。
4. 治疗措施:对于布病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正规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使用抗生素治疗等。
总之,布病是一种传染病,需要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其传播。
如果您有任何与家畜接触的经历或在疫情高发区域生活或旅行过,请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接受检查。
同时,采取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布病主要防控措施
布病主要防控措施布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来源动物或其产品而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介绍布病主要的防控措施,并对其规范实施提供建议。
一、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布病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而传播,因此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是有效控制布病传播的首要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动物检疫:对于进出口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全面检疫,排除携带布氏杆菌的动物或产品,防止布病的传入与输出。
2. 动物免疫:开展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动物的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
3. 动物隔离:对已经感染布病的动物进行及时隔离,降低对其他动物的传染风险。
在隔离期间,提供合理饲养和护理,加强监测与控制。
二、健全监测体系布病的早期诊断对于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是保障布病防控成功的必要条件。
以下是一些应采取的措施:1. 定期检测:对可能携带布氏杆菌的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定期检测,发现疫情和感染源。
通过定期检测的方式,可以及时发现感染源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温度监测:布氏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能够存活和繁殖,因此对于动物饲养场所以及加工、储存环节中的温度进行监测是防止布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3. 医学观察:对与布氏杆菌接触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及时发现患病症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布病的进一步传播。
三、加强公共卫生宣传公共卫生宣传对于提高人们对布病防控的认识和意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宣传措施:1. 宣传教育:通过各类媒体渠道、宣传手册、健康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布病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理解。
2. 健康促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良好的饮食习惯、个人卫生等,提高个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3. 广泛宣传:在重点人群中,如畜牧业从业人员、兽医、农民等,加大针对性宣传力度,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增强其防范和识别布病的能力。
预防布病措施
预防布病措施布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为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布病的发生和传播,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预防布病的措施。
1. 定期消毒布病的细菌常常存在于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因此定期的消毒非常重要。
在医疗机构、学校和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应该进行定期的消毒工作。
消毒液应该选择对布病细菌具有杀菌作用的产品,确保有效地消除病原体。
2. 注意个人卫生个人的卫生习惯对于预防布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应该定期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可能携带细菌的物品或场所后。
此外,咳嗽和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避免直接接触他人或物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定期清洁房间,将室内的细菌和污染物排除。
3. 加强食品安全食品是布病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为了预防疾病的传播,人们应该注意食品的安全。
选择新鲜的、无污染的食材,避免食用生肉、生蛋和未经充分煮熟的食物。
同时,定期清洗农产品、餐具和烹饪工具,确保食品不受细菌和病原体的污染。
4. 增强免疫力自身免疫力的强弱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多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此外,根据医生的建议接种相关的疫苗,提前预防主动预防措施,减轻疾病的风险。
5. 减少接触患者和患病动物布病的病原体往往存在于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人们应尽量避免与患者和患病动物长时间的接触。
对于有布病患者的家庭,应采取隔离措施,确保他人的安全。
在处理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时,应该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以防止感染。
总之,布病的预防需要综合多种措施,从个人防护到环境卫生都需要得到重视。
通过定期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食品安全、增强免疫力以及减少与患者和患病动物的接触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布病的发生和传播。
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布病防治工作计划
布病防治工作计划一、前言布病(Brucell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危害性。
近年来,我国布病发病率较高,加强对布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为推动布病防治工作,制定布病防治工作计划,控制和减少布病的发生,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实现全民身体健康,保障生命安全。
二、布病的概述布鲁氏菌是导致布病的病原菌。
该病菌主要存在于如猪、牛、羊等畜禽体内,人类通过接触感染源所释放出的呼吸系分泌物、尿液、乳汁等,或食用未经充分加工的感染食物而感染到此病。
布病传播途径相对复杂,但是防治的主要原则是通过加强安全防范、提高公众健康意识等方法控制其传播。
三、布病防治工作计划(一)加强宣传教育1、全员参与布病防治,提高民众对布病的认知和认识。
2、加强对公众和从事畜牧业的职工、农民的健康教育,宣传“毫不掉以轻心,及时就医防感染”的口号。
3、制作宣传手册,发放宣传资料,以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展开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向公众介绍布病的危害性及其防治方法。
(二)落实预防措施1、加强对畜牧场的管理,对畜禽进行普查,确诊是否有病菌存在。
2、加强畜禽养殖的卫生环境,建立清洁、卫生的厕所和专用洗手池等设施,减少布病菌在日常生活中的飞沫传播。
3、加强畜牧业人员和从事乳品生产的相关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实行科学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技巧,执行工作程序和操作规范,减少人员接触感染源的机会。
(三)加强检测与诊断1、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培训专职人员,确保检测质量及效率,依据国家卫生计划,确定相应的检测标准及流程。
2、开展对重点地区的放牧场、饲养场进行布病卫生监督,对病发地点周围进行专项排查调查,及时发现、及时报告。
(四)加强全员防护1、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野外运动时的防护,避免进行危险活动并尽量不接触野生动物。
2、畜禽饲养环境提供优质水源,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每周对畜舍进行清洗和消毒。
3、对从事畜牧业的职业人员实行定期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患病员工,在排除确认为布病后追踪其相关人员。
如何预防布病
如何预防布病引言布病是一种通过螨虫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主要影响人类和动物的皮肤和毛发。
布病病原体是布氏螨,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容易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
本文将介绍如何预防布病,以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了解布病的传播途径布病主要通过螨虫传播,这些寄生在皮肤和毛发中的细小昆虫会落在环境中,然后被人和动物吸入,导致感染。
螨虫可以在家居环境、皮肤接触和动物传播等方面传输。
为了预防布病,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的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家庭环境的预防措施布病在家庭环境中传播的风险较大。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定期清洁:保持家居环境清洁是防止布病传播的第一步。
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地毯和窗帘等。
使用高温水洗涤能有效杀灭螨虫。
2.布置家具:选择易清洁的家具和床垫,减少螨虫滋生的机会。
可以使用防螨虫垫子或者螨虫抗原包裹的床垫。
3.通风换气:良好的通风可以减少螨虫滋生的机会。
每天开启窗户进行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4.清洁宠物:如果在家中养有宠物,要经常给它们洗澡,清洁宠物身上的螨虫。
个人卫生的预防措施除了家庭环境,个人卫生也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1.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接触布病感染者的皮肤和毛发会增加感染风险。
避免与已感染的人和动物密切接触。
2.勤洗手:洗手是最基本的卫生习惯,使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清洁双手。
3.个人用品分开:避免与其他人共用个人用品,如毛巾、床上用品等。
个人用品最好每周更换,并用高温水清洗。
4.穿戴防护衣物:对于需要接触布病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例如畜牧业工作者,建议穿戴防护衣物和手套保护自己。
动物的预防措施布病不仅可以在人类中传播,它也会影响动物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保护动物免受布病感染的预防措施:1.动物检查:经常带动物到兽医处进行检查,确保动物的健康状况良好。
2.毛发清洁:定期为动物清洗毛发,以减少螨虫和其他寄生虫的滋生。
3.定期驱虫:使用兽医推荐的驱虫药物定期驱除寄生虫,减少布病的传播风险。
布病规章制度及管理制度
布病规章制度及管理制度一、布病规章制度1. 布病预防和控制法律法规的确立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国家应该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布病的防治工作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这些法律法规应包括对疫区的划定、动物的检疫、疫苗的使用、病例上报和处置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应该规定布病的查处和处理程序,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
2. 布病监测和报告制度的建立为了及时了解布病的传播情况,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包括对动物和人类的患病情况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
监测和报告制度应该建立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确保所有相关单位和个人都能够主动监测和上报布病的情况。
3. 布病疫苗接种管理制度的完善布病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疫苗接种。
为了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疫苗接种管理制度,包括疫苗的生产和销售、接种程序和要求、疫苗效果的监测等内容。
同时,应该加强对从事布病疫苗接种的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他们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接种工作。
4. 布病防治资金的保障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国家应该保障相关的预算和资金,确保布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资金的保障包括对布病监测、疫苗接种、病例治疗、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布病防治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支持。
二、布病管理制度1. 布病防治机构的建立和管理为了加强对布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国家应该建立布病防治机构,并对其进行管理。
布病防治机构应该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的各级机构,负责对布病的监测、疫苗接种、病例治疗、宣传教育等工作进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
2. 布病防治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为了确保布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家应该加强对从事布病防治工作的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对布病防治人员应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布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应该对布病防治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管理,确保他们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1-3周,平均2周,个别可长达一年之久,主要取决 于致病菌的菌型、菌量、毒力及机体抵抗力。 二、主要症状: 发热: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常见而且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 可见于布病的各个期,热型不一,变化多样,观察体温傍晚 升高,在抗生素普遍使用之前,主要以波状热为主。 多汗:多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特 别是晚上增多,是其特征。 游走性疼痛;急、慢性期布病患者都发生大骨关节与肌肉疼 痛,慢性期疼痛局限于某一部位。 乏力:几乎全部病人都有此症状,患者自觉疲乏无力。 其他症状:慢性期布病患者经常表现为表情淡漠、精神不振。
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
1996 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 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1996年上 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 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该状态已引起世 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流行因素分析
布病致病菌型由牛种菌转为致病力强的羊种菌Ⅰ型。 饲养户购入或引进牛、羊时不重视牛、羊是否健康。 牲畜交易市场管理混乱,造成病畜输入。 发现病牛、羊后处理淘汰不够及时,造成疫情蔓延。 临床医生误诊,不能及时发现布病疫情。 村医缺乏布病防治知识。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波浪热:布氏杆菌侵入人体 → 淋巴管 → 局部淋巴结 → 原发灶 → 入血,出现菌血 症、毒血症 布病不易根治的原因:病原菌主要再细 胞内繁殖,抗菌药物和抗体不易进入。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细菌、毒素、变态反应(迟发型)三种 因素均参与了布氏杆菌病的发病过程。 急性期:以细菌、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 治疗应侧重于病原体的清除。 慢性期:以变态反应为主,治疗应侧重 于菌苗等脱敏疗法。
传播途径
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 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 活习惯有关。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 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 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因此,我国 和某些国家或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
传播途径
经皮肤黏膜(包括眼黏膜)接触感染常发生于 下列场所:1、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 2、检查牲畜;3、饲养放牧病畜;4、接触病畜 的尿、粪;5、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 脏;6、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7、挤奶或加 工病畜奶制品;8、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 理材料;9、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 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棚圈、工具用品等; 10、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苗、抗 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剂等。
诊断标准
一、人间布病的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 (一)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接触史: 临床症状和体征,应排除其他疑似病例。 实验检查:病原分离、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 人球蛋白试验。 (二)实验检查阳性判定标准 病原分离:检出布鲁氏菌 试管凝集试验:1:100(++)及以上,即100国际单位/毫升 及以上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0.03毫升,检查出现可见凝集。
治疗
慢性期治疗:多用菌苗疗法合并抗菌治疗。
菌苗疗法近期疗效较好,一般可达72-75%, 远期疗效差,仅为20-30.3%。 病原治疗:与急性期相同,必要时需重复 几个疗程。 对症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布氏杆菌性脑膜炎 布氏杆菌性心内膜炎 对慢性期、局限性器质性病变,为消除 或减轻病变,减少痛苦,恢复功能,也 可采用理疗、针灸、中医中药等治疗。
布鲁氏菌病疫情流行动 态及防制
概 述
布鲁氏菌病( 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 布鲁氏菌属( 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 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 - 变态反应性的人 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 汗、关节炎、睾丸炎、肝脾肿大、易复发、 易变为慢性,亦称波浪热或波状热。
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猪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猪对布病敏感,感染率 10%以上。通常由猪种布氏菌侵犯。 猪布病也是以流产为特征,从流产的猪胎儿、 胎盘、羊水,甚至尿液以及公猪的精液都能检 出布氏菌。 我国从接触猪的饲养员和屠宰工人检出12株猪 种菌,证实了猪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 脓汁、尿、阴道分泌物排出布氏菌已得到细菌学 证实。国内外也报道了一些感染人的实例:有的 在家中护理病人感染;有的通过性生活感染。然 而,大量的病例调查分析绝大多数均为非病人传 染所引起,在病人家和医院内交叉感染很少见。 就人类布病而言,因动物传染而发病多见,由人 与人发生传染罕见。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布氏菌普遍易感。
病后或疫苗接种后人群对布氏菌有一定的 免疫力(病后免疫一般能持续2年,接种菌 苗后的人群中仍有部分人对布氏菌易感)。
流行特点
一、分布: 职业:凡是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多者 发病率高。 性别:无性别差异,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 年龄:青壮年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季节:一年四季各月均有发病,北方羊群 布病流产高峰在2-4月,人间疫情发生在45月。 地区:牧区高于农区。
病原学
布氏杆菌属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在培 养基上生长缓慢,可分为6型:羊型、牛型、猪 型、犬型、森林鼠型、绵羊副睾型。但仅前4型 对人类致病,另2型对人的感染国内外均无报道。 一般自然环境:水、土、粪、圈生存4个月以上。 畜舍:4-5个月以上 水:5天-4个月 鲜牛乳:2天-18个月 土壤:4天-4个月 冻肉:14-47天 尘埃:21-72天 对湿热、消毒剂、紫外线、抗生素敏感,对低热、 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湿热30秒死亡。
防制措施
一、传染源管理: (一)家畜检疫 疫区检疫 运输检疫 市场检疫 港口检疫
防制措施
(二)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家畜, 只要有布病 畜存在,人、畜遭受布病的威胁就不能解除。并 时刻有该病发生和流行的危险。因此,控制和消 灭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消灭布病综合措施中 的重要方面。 目前,坚决淘汰病畜是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的主 要方法。
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牛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黄牛、水牛、奶牛、牦 牛均易感染布病,牛布病阳性率可达23%以上。 世界各国特别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病。 在牛布病疫区,人的感染率高达30-40%,但出 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 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爆发性布病流 产,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
概 述
布病造成的危害及损失:布病造成的损失是双重 的,即人、畜两个方面都受损失。 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 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少数患者会导致死亡。 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 后流产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 就世界范围而论,因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包括家畜流产、消瘦、乳肉产量减少、影响畜种 改良和推广以及人群劳动能力的损失或下降等, 估计每年损失可达数十亿美元。
临床表现
三、主要体征: 皮疹:急性期患者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持 续时间短。 睾丸肿大:睾丸炎及慢性睾丸炎,发病率20-40%。 骨关节肿大:骨关节系统的损害是布病的主要体征 之一,骨关节肿大,常发生在一个或多个大关节。 肝脾肿大:资料报道:急性期肝肿大占21.31%, 脾肿大占10.13%,慢性期肝脾肿大的检验方法和判定标准: (一)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临床症状:实验检查:病原分离、血清学及其他试验。 A、初筛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全乳环状 试验(牛)、皮内变态反应(羊),任选一种或多种进行初 筛。 B、正式试验: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任选一种或两 种进行试验。 种畜和奶牛及其他经济价值较高的动物,应以分菌、补体结 合试验为主要检验方法。
布病流行概况
在世界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 160 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 洲。
我国自 1905 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
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 不同程度的流行。于 50-60 年代在我国 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 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 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
流行特点
二、不同疫区流行特点:由于传染源的种类、病原菌的种型、 毒力和人群免疫水平不同,表现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 羊种布氏菌疫区:羊种布氏菌1.2.3生物型对人、畜均有 较强的侵袭力和致病力,易引起人、畜间布病爆发流行, 疫情重,大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 牛种布氏菌疫区:牛种布氏菌毒力较弱,但侵袭力强, 即使是弱毒株,也可使牛发生爆发性流产或不孕,但对 人致病较轻,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病程 短,后遗症少。 猪种布氏菌疫区:疫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
流行过程
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 人群易感性
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禽、 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 存宿主。然而,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 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各种饲养动物:羊(山羊和绵羊)、牛、猪在布 病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 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 他家畜居次要地位。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 牛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特点
三、影响流行的因素: 自然因素:与气候关系密切,气候恶劣、水草不 足,病畜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流产,增加传染机 会;寒流、酷暑,也影响人的抵抗力,容易发病。 社会因素: 1、国境检疫: 2、落后地区卫生状况不良,存在人畜混居、共用同 一水源,剥食病死羔犊肉、喝生奶。 3、集市贸易活跃,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彻底的皮、毛、 乳、肉大量上市。
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 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机体,喝生奶、吃生奶制 品、吃生拌肉或生肝、吃未煮熟的肉(烤肉、涮 肉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等都容易患病。
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 是牲畜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 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 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