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_论文
科学技术史结课论文李约瑟问题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李约瑟问题解析内容提要: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的辉煌虽然不可否认,然而它的单一性也是需要承认的,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很多,然而却不能得到推广,这是与个人和社会紧密相联的,个人的发明可以作为一个民族的部分,然而一个民族对于发民创造的忽视却能导致在世界的没落。
关键词:中国、李约瑟、科技、人文素质、社会环境。
30年代,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于是多少年来,这个问题成为了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
在这个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国内外各界学术人士都曾对此问题进行过探索,而且角度各异。
有从历史的维度进行深层剖析的,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梳理的,也有从经济学观点进行分析的。
在现代,更有学者认为“李约瑟难题”是个“伪问题”。
纵观学术界的众说纷纭,我主要从人文素质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谈一下对于李约瑟难题的一点认识。
提到中国人,不得不想到孔子,这个封建统治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
中国人一直以来就在“仁焉义焉,贤焉圣焉”中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一过就是五千年。
中国古代之所以会有那么灿烂的文明,从某一个层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智商以及情商都是与世界接轨,甚至是领导世界潮流的。
但是,中国人骨子里有一股酸臭,总喜欢卖弄风骚,从《离骚》到《将进酒》,从《满江红》到《红楼梦》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从来没有中断过,而且每一个时期都能有新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呢?中国人总喜欢跟别人比,中国人骨子里隐藏着一股不服输的气,这在农耕文明下是没有暴露出太多弊端的,家家都是男耕女织,过着相互关联不是很大的生活,这样的条件下,个人发展是不受影响的。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中国人单独都是一条龙,每一个日本人单独都是一头猪。
浅谈“李约瑟难题”及其对我国教育、科技发展的影响
浅谈“李约瑟难题”及其对我国教育、科技发展的影响一、“李约瑟难题”的时代背景西方对东方文明的探索在李约瑟之前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马可波罗游记到丝绸之路,在科技上仍是东方文明起着主导作用的世界。
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导致在工业革命开始的半个世纪后,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心发生了改变。
而李约瑟出生于1900年,卒于1995年。
在这一纪元中,发生了众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战时援华等,而李约瑟恰好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
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了解和实地考察,他坚定了要还中国科技公道,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决心。
对其提出的“难题”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巨变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李约瑟难题”及其多方解析1、“李约瑟难题”的基本含义就李约瑟个人而言,他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以及不同的演講和著作中都提到过此难题,随着李约瑟对中国文化的逐渐深入,他也开始对“难题”的表述不断地修正。
1939年到1990年,历经50余年,李约瑟从1939年了解到西方的一些科技是依托中国的科技成就发展起来的开始思考,到1942年对中国进行实地考察。
随着研究的深入,李约瑟对他所提出的问题不断地进行规范,也正是因为他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使得该问题在后世的学者中不断地被广泛拓展研究,从而对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发展提出了科技建设新的要求。
2、李约瑟对“难题”的解答李约瑟不仅提出了难题,他也花了近半生的精力试图解开“难题”。
李约瑟主要从地理、经济以及制度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释。
他认为中国所处的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会阻碍近代科技的发展。
在经济上,李约瑟则认为中国固守农耕文化,而欧洲的思想更加开放,有利于商业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第三点则为制度,中国的官僚集权制度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李约瑟从不同角度对其难题的解答,不仅仅是给当时的中国人以思考,更是给了后人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导向。
3、从当代的研究多方分析“李约瑟难题”第一,从制度看“李约瑟难题”,官僚制度阻碍发展,经济制度挫伤积极性,教育制度禁锢思想。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 高三作文1300字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高三作文1300字李约瑟难题,也被称为“伊甸园论题”,是指人类起源的难题。
这个问题源自于人类对自己起源和发展的好奇心,而科学尚未找到确凿的答案。
李约瑟难题成为了人类思考的重要议题之一,也引发了很多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议和猜测。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起源的问题有着自己的观点。
中国的一些传统观念认为人类的起源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的存在是与万物共生共荣的。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着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比如女娲造人、伏羲卜卦等等,这些神话都是为了解释人类起源而产生的。
从科学角度来看,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
科学家们通过发掘化石记录、基因测序、考古发现等手段,已经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然无法解答这个复杂的问题。
科学界普遍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并经过漫长的时光进化成现在的样子,但对于具体的起源地和过程仍存在争议。
李约瑟难题并没有因为无法解答而被束之高阁。
相反,它激发了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动力,促使他们深入研究人类起源的问题。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证据和理论被提出,这使得人们对于人类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因为无法解答李约瑟难题而陷入困惑。
作为人类,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追问,不断探索。
虽然我们无法找到确凿的答案,但正是因为这个问题的存在,我们才能以更加谦逊和敬畏的心态面对自然的奥妙。
于是,我们应该从未解之谜中去探索,去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持续推动科学的发展,不断突破人类的认知边界。
人类起源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难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尽管科学尚未找到确凿的答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起源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我们应该以谦卑和敬畏的心态面对这个难题,持续追问和探索,相信科学终将找到答案。
我们也应该保持对于未解之谜的好奇心,不断探索,不断思考,推动科学的发展,突破认知的边界。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 高三作文1300字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高三作文1300字李约瑟难题是指生活在现代世界中的人们对于中国古代发明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所产生的质疑和困惑。
李约瑟是美国汉学家李紫曲教授的英文名字,他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个引起了全球关注的难题,即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最终将科学和技术引向现代化的发展。
李约瑟难题的出现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科技发展迅速,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者来说,中国在古代取得的众多发明和科技成就似乎没有最终推动科学进步和现代化。
中国古代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重要的科技发明,但这些技术并没有被充分应用于军事、导航和印刷等领域,也没有引发一场科技革命。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最终将科技引向现代化的发展呢?李约瑟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科技的发展可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强调的皇权至上和等级差异使得科技活动受到强烈的限制。
科学研究被看作是服从统治者和官方的需要,而不是自由探索和独立思考的结果。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崇尚传统和经典,重视人文主义和道德伦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西方社会存在着差异。
封建社会中的士人和官僚阶层更关注文化、教育和政治事务,而非科学理论和实践。
古代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往往处于边缘地位,缺乏关键的社会声誉和资源支持。
与此相对照的是,西方社会在近代社会发展中更加重视实用科学和技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了更好的研究环境和机会。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可能受到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与西方强调对自然界的征服和改造的思想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更多地集中在实用技术和农业生产方面,而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是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质疑。
虽然中国古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和科技成就,但这些成就并未最终引导科学和技术进入现代化的轨道。
自然辩证法论文---李约瑟问题之我见
李约瑟问题之我见摘要:李约瑟难题是学界一直关注并且讨论不断的问题。
本文提出李约瑟难题本身存在科学与技术两者概念混淆的问题,对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联系及区别进行了说明,并对纠正后的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剖析,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后阐述了该难题在新时代下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科学,技术。
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意是:中国在大约l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却诞生在西方,而没有诞生在中国呢[1]?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该难题一经提出,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不少学者都对之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答案。
现在看来,这些见解和答案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推敲起来似乎又都存在漏洞。
其实,由于李约瑟在提出该难题时混淆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重要概念,所以使得该难题本身就存在内在矛盾,不可能在其原来的意义上得到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首先弄清楚科学和技术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是科学共同体采取经验理性的方法而获得的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性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一种由特殊的社会共同体组织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
不过技术这种知识体系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体系[2]。
有时人们将各种人工的制品也列入技术的范畴,那是因为,这些人工制品如生产的设备和科学的仪器被看作是物化了的知识或知识的物质表达。
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目的在于改造和利用自然,而当改造和利用自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以认识自然为基础。
所以说,科学和技术的各自性质决定了它们是一对天生的“伙伴”。
正因为如此,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现象日益明显,这大大地促进了所谓的科学技术一体化进程。
就实际情况看,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并在科学和技术之间陆续诞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最新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
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摘要:英国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J.Needham) 在《中国科学史》这本书中讲到:“可以毫不费力地证明,中国古代的这些发明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学者们多年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个难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各抒所见。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一经形成就应用于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中,针对这一难题,笔者将从自然观的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李约瑟难题公元前一世纪,中国的汉朝与欧洲的罗马帝国处在同一发展水平线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基本接近。
在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十四世纪明朝初期阶段早已基本具备。
但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在当时的中国。
并且英国革命发生之后,中国的经济地位在世界范围迅速有领先地位转向衰落。
针对这一现象,李约瑟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即自十六世纪,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渐渐缓慢落后,相对而言,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各文明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到了现代中国就不在领先于其他文明,反而落后。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自然观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自然观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从蒙昧时代的神话自然观,古代有机自然观,发展到到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和近代机械自然观,实现一步一步发展进步,到现在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科学的理论,可以应用于对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
到了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有了可观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大的思想导师,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反思,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随着实践进一步变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标志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45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的问世。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指的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问题,即为何中国在古代曾有数十种发明,但未能实现科技革命。
这个问题由美国华裔学者李约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成为中国科技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下面我将从科技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难题。
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比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这些发明在当时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益处,并且有时也被世界其他地区所借鉴。
这些发明并没有引起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大规模变革,而是逐渐被其他地区所超越。
李约瑟认为,中国科技发明无法实现科技革命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中国社会对科技发明的态度和运用方式与西方不同。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往往是为满足具体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比如造纸术是为了纪录官方文件和出版书籍,印刷术是为了复制经典著作。
而西方则更注重科技的应用与推广,追求科学的普及和人们的创新精神。
中国的科技发明往往只停留在实用的层面,没有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制度限制下,科技发明的传承和创新受到了阻碍。
在封建社会中,士人们更看重文学才能而非科技才能,科技发明的创新和传承只是他们所追求的个人兴趣或是官员升迁的手段,而非为整个社会所重视。
这就导致科技发明的研究和传承变得相对较少,并未形成科学研究的体系。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过于个体化,缺乏团队合作和科研环境的支持。
在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往往是由个体完成的,缺少集体的合作研究和实验环境,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西方科技发展中,科学家们组成研究团队,通过讨论、合作和竞争来推动科学的进步。
李约瑟难题深层次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虽然独特且有益,但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以及科研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形成真正的科技革命,无法引领社会的大规模变革。
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
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形成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李约瑟难题论文中国科教发展论文:关于中国科教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
李约瑟难题论文中国科教发展论文:关于中国科教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摘要:“李约瑟难题”,质询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钱学森之问”,质问为什么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回答“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需要从研究中国科教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入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综合的考察。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中国科教发展思考一、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著名科学家,主持编写了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科技史有着卓越的贡献。
在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过程中,李约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即“为什么在第一至十五世纪,中国文明在把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类实践的需要方面要比西方高明得多,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了西方,何以现代科学崛起于欧洲而不是中国”,这就是“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纷纷从地理、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寻找答案,形成了关于破解“李约瑟难题”的种种理论。
李约瑟本人“破解”的答案是:中国是“官僚体制”,此制度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灌溉体系的需要;而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便诞生了。
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适宜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现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地实现向现代的过渡,故而落后了。
对李约瑟的破解,我持赞成的态度,我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李约瑟难题”是一道高次方程题,探索这一问题,既是科技史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又远远地超出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范畴。
关于“李约瑟难题”,要更多地到中国科技发展史之外去寻找答案。
关于这一难题的解答,需要对中国和欧洲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历史作全面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找出科技这个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每个因素对这一问题的影响进行加权汇总。
李约瑟难题论文李约瑟难题原因论文
李约瑟难题论文李约瑟难题原因论文摘要:东西方两个地域中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而造成两种差异很大的文化模式。
从根本上说,中西文化模式中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就是由于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中西方人们面对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种种问题,在不同的实践方式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即不同的实践方式直接导致了不同文化模式的出现。
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我们不难发现从人类社会的智力发展史来看,人类文化模式所具有的可塑性和实践方式对其具有的生成性一直是人类进步和不断发展的土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情况;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英国学者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我认为,这个难题是与一个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而社会的发展不是受单方面的因素决定,是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等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对李约瑟问题的解读李约瑟所说的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技是按照现代西方人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而提出的疑问,但是“科学技术”一词包含了“科学”、“技术”两层涵义,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究竟什么是科学呢?我认为,在16世纪前的中国,在冶铁,印刷,火药,造船,数学,天文等等许多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多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依靠技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所获得的。
李约瑟难题——论文1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姓名:杨健学号:2120110650学院:光电学院专业:光学工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制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当一个国家建立一种相对优越相对进步的社会制度时,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中,他在其所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而这个难题又是根据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说中国处于世界科学和技术的领先水平,并且远远的超过了西欧各国;后一个阶段是说欧洲各国经过一系列的革命之后迅速的超越了中国。
纵览全线,通过比较两个时期阶段中国和欧洲各个国家的制度,我们就不难发现其问题的所在,前一阶段是中国的封建制度优越于西欧的奴隶制度,后一阶段是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中国的封建主义制度。
但是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又反超越而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社会飞速的发展。
通过分析比较“李约瑟难题”中所提到两个阶段模式,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这个阶段是中国已经是秦朝统一之后的时段,在秦朝统一前后,那也就是意味着这时的中国已经是一个跨过了奴隶社会而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的一个社会状态,但是这时的封建社会还是一个初级封建社会阶段,在科学和技术方面虽然没有表现出旺盛的生机,但是这时的经济发展确实空前的。
国家的统一、安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如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
浅谈李约瑟难题论文
浅谈李约瑟难题论文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数千年,一度还还引领历史潮流,雄踞时代巅峰。
但20世纪以后,社会的动荡和历次运动的洗礼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变化,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李约瑟难题。
英国现代着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着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着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志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似乎很少主动读《论语》,《孟子》,很少把儒家的理论挂在嘴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息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文化和知志大部分来源于西方,饮食起居触目可及都是来自欧美的“舶来品”,美国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对青年人的诱惑远大于凉茶和中式快餐,欧美流行歌手的知名度高于民乐歌手……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
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正如李约瑟难题所分析的一般,近代以来我们在自然科学的造诣方面落后于西方有着深刻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也可能是经济的,更可能是文化的。
笔者认为,在诸多原因中,文化差异和产权制度的因素最有解释力。
有学者将李约瑟难题归咎为传统社会的氛围及国家政治体制的束缚。
李约瑟难题的破解如果说把人类现行的知志体系大致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三类,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可归为最后一种。
科学是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社会文化系统与构成对科学的孕育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观点认为适合科技发展的社会文化主应包含合理性价值、功利性价值、普遍性价值和反对权威义等方面。
这些因素恰恰是西方社会所具备的并为其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反观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走上了道德伦常,修齐治平的道路。
知志分子关心的不是自然界的知志与奥秘,相反是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治国安邦的经世致用之学。
论文:李约瑟难题及解答
李约瑟难题及解答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著名者如鉴真和尚。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唐代传到日本,唐代的教育内容和精神也支配了日本,经书成为士大夫的必读书,《左传》为大经,《毛诗》、《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为小经。
继唐代经疏传到日本的是宋明的理学,朱子理学传到了日本。
1593年,德川家康召见大儒藤原惺窝于江户,惶窝举《大学》,《贞观政要》的要义以进,家康大为器重。
惺窝讲学以朱子为主也颇取陆象山及汉唐儒者的学说,他作有“四书”、“五经”的训名本,把儒家经典浅易化。
1601年,德川家康设学校于伏见圆光寺令僧俗入学,是为德川氏立学之始。
以后又建弘文馆、立孔子庙大小藩主都分别模仿幕府,设学校于藩城。
汉籍教科书通行的丢“四书”、“五经”、《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当纲目》等。
总体来看,日本德川时代,儒学普及于中等社会。
除了儒家学说和思想传到日本外,中国的佛教思想也传到了日本,并对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母国,唐有什么佛教宗派,日本佛教便有相应宗派。
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被日本人称为“日本律宗太祖”、“日本文化的恩人”。
2.对朝鲜的影响中国的儒家学说早在朝鲜史上的古朝鲜时期(公元前5世纪一公元前1世纪中叶)就输入了朝鲜。
三国时期(公元前l世纪中叶一7世纪中叶),朝鲜三国从不同渠道大规模引人中国文化:高句丽从陆路传人儒教,以汉儒的典章制度为重点;百济从海路传人中国南方文化,吸收了六朝的多样性学术思想;新罗则是经过高句丽、百济间接地吸收中国文化。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 高三作文1300字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高三作文1300字李约瑟难题,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问题。
这个问题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约瑟(Joseph Needham)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时提出的。
他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在古代曾经取得了许多科技方面的重大成就,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等。
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为什么没有像西方世界一样带来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的发展,成为一个难题困扰着人们。
对于李约瑟难题,我认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中国古代注重的是实用主义,而科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论。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需求,比如造纸术是为了方便书写、印刷术是为了传播知识等等。
相比之下,西方科学的发展更注重理论的探索和普遍的应用,更为纯粹。
中国古代文化对科技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中国有着重视传统和崇尚经验的文化传统,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科学的理论探索和创新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产生往往是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积累得到的,而缺少理论的指导和总结。
这种文化传统的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没有像西方科学一样取得长足发展的劣势。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对科学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官僚主义社会,科技发展往往受到统治者的限制和控制,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不够充分。
相比之下,西方科学在启蒙时期受到了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潮的推动,政治和社会环境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认为李约瑟难题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价值不足。
中国古代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不仅在当时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全球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古代科技成就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之处,也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智慧,为现代的科技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姓名:学号:专业:院系:著名的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 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时,一定不会想到这一问题直到21世纪的现在还在吸引着无数学者进行深远广泛而又充满争议的思考和讨论。
李约瑟的一生无疑是十分传奇的,他的一生与中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李约瑟,作为最伟大的汉学家之一,创立了科技汉学新流派,打通了古今中西以及科学与人文的壁垒,堪称天下达人。
回顾他的一生,你会感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最好融合其实是体现在人的身上。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
他在这部计有34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10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他发现从西汉到南宋千余年间,中国是地球上经济最繁荣、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地区,李约瑟的工作是非常卓著的,他所发现的是中国人自己都忘记的历史。
他认为丝绸之路上传播的不只是丝绸、陶瓷、茶叶等物品,还有科学技术。
李约瑟一口气列举了26项,除了众所周知的火药、指南针、造纸与印刷术四大发明,还包括被我们所忽略的水车、石碾、水力冶金鼓风机、活塞风箱、缫丝机、独轮车。
而同一时期由西向东传播的重要技术,李约瑟只提到了四项:螺丝钉、液体压力唧筒、曲轴、发条装置。
从公元一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沿丝绸之路一直在从东向西传播。
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样一条由东向西的技术与文化传播之路,有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包括工业革命。
只是到了近代,欧洲开始领先世界,而那时丝绸之路已逐渐荒废,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海路逐渐传到中国,其中包括改进了的造纸术、印刷术、炸药和指南针。
这样看来,李约瑟之谜的产生显然是水到渠成的。
他当然会思考,为何之前在现代社会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又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先?具体来说,李约瑟难题的具体内容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论李约瑟难题
论李约瑟难题前言1.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其含义有社会科学领域哥德巴赫猜想之称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 Problem),又称“李约瑟问题(Needham Question)、“李约瑟之谜”(Needham Puzzle)、“李约瑟命题”(NeedhamThesis)。
通常情况下,“为什么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就被看做“李约瑟难题”。
学术界认为这一难题的规范表述源自李约瑟的一篇文章———《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也是英国唯一一位既是英国皇家会员、又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
李约瑟博士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转而从事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并取得巨大的成就,有人把他的工作誉为是20世纪的一座学术丰碑。
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现和发明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曾取得过令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辉煌成就。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 高三作文1300字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高三作文1300字李约瑟是一位著名的美籍华裔历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
他擅长研究中国古代科技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李约瑟难题”,成为了中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焦点。
李约瑟难题指的是中国在古代曾拥有丰富的科技成就,但为何并没有取得工业革命的成功。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非常丰富与独特。
在古代,中国先后发明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众多重要的科技。
这些科技不仅在古代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独特性也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中国特殊的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往往是由皇帝与士人领导的宫廷机构进行的,这种以德治国的社会制度使中国科学研究缺乏了大众参与的民主性。
这限制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以及科技成果的最终推广应用。
相反,欧洲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中世纪世俗文化,具备了定量实验和观察的基础。
这为其后来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基数。
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目的与西方科学研究的目的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科学主要是为了满足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管理上的需要而进行的,目的性强。
而在欧洲,科技发展更多是出于经济与生产力的需求。
正是由于西方科技服务于工业需求的目标,使得工业革命得以最终爆发。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被政治、军事目标所束缚,无法实现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中国在古代科学发展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制约因素。
传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国科学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中国古代科学对传统观念的依赖相对较高,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在古代科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西方科学发展则更加注重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国在某些科学领域上的滞后。
李约瑟难题困扰了中国学术界长达数十年之久。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中国特殊的社会制度有关,也与科学研究目标与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关。
了解和解决这个难题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我们更好地推动科技进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与启示。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 高三作文1300字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高三作文1300字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指中国古代科技相对滞后于西方科技的问题,该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历史学家李约瑟首次提出。
他认为中国在古代曾有众多的科技发明,但奇怪的是,这些发明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和推动力,也没有引领到工业革命等重大的科技突破。
这个难题引起了无数研究者的兴趣,并使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反映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即中国古代文明在科技上的开创性,并没有转化为后续的发展。
尽管中国在古代创造了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但在科技的应用和推广方面并不尽兴。
相反,西方科技却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推动了欧洲的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飞速进展。
众多的研究者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们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科技滞后的现象。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滞后可能与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有关。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传统上是由国家与全体人民共同探索和发现的,这种以国家为主导的模式往往无法激发个体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导致了科技的停滞。
相比之下,西方科技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近代以个体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了创新的产生和科学的进步。
另一种解释认为,中国古代科技滞后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科技传播的限制所致。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相对封闭,社会大部分时间处于稳定的状态,科技的创新和传播受到了限制。
相反,西方社会在历史上具有更加开放的结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对话,这有利于科技的传播和推广。
中国古代科技的滞后还与中国农业经济和文化优越性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精力大部分放在了农耕生产上,导致科技发展的注意力得不到充分的转移。
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儒家文化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科技创新的推动力相对较小。
尽管李约瑟难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但是至今仍没有达成共识的解释。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 高三作文1300字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高三作文1300字李约瑟难题是指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难题,就是为何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相对落后于西方。
这个问题困扰了学界很长时间,至今仍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李约瑟是一个美国历史学家,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对此做了一系列研究和讨论,但并没有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
要了解李约瑟难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的历史。
在古代,中国拥有强大的帝国和先进的文明,如农业,制造业和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与此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相比之下,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逐渐迎头赶上,最终取得了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呢?有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体制造成的。
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社会,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统治者对知识的掌握和传播有所限制。
相反,欧洲的封建体制相对松散,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竞争和相互影响,导致了知识的多元传播和科技的进步。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和人文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对于实用的技术和实验研究则相对少有关注。
相比之下,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潮追求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这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有益的环境。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是由于历史机遇和偶然性所致。
欧洲在中世纪期间发生了黑死病,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减少,也为新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个时期并没有经历类似的疾病和社会危机,导致了科技的相对滞后。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我认为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是复杂的,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可以解释清楚。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是由于多种因素交织所致,包括政治体制、价值观念、历史机遇等。
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古代在其他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文学、艺术和哲学等。
这些成就同样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应该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保持客观的态度。
李约瑟难题_论文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英国学者李约瑟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事实上,李约瑟难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一、科学萌芽与现代科学范畴不论是古代欧洲还是古代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并未真正出现过,在那个对各个概念没有系统定义的时期,由实践经验所产生的结论更适合被称为“科学萌芽”。
西方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丹皮尔的科学史等,以及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是专门研究“什么是科学”的学科,而古代中国并没有相关研究。
正如孔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正名这一过程,系统完善的科学无法诞生。
二、自然环境与农耕文明任何文明的起源都与自然环境有关。
而起源于长江黄河的中华文明,因生存于肥沃的平原,“规避风险、明哲保身”的思想一致贯穿于华夏子孙的生活中,如古训所言的“父母在,不远游”,“安土重迁”等,都是与自然科学所需的探索所背的。
而欧洲的大陆上的国家,所处的自然环境并非如中国一般得天独厚。
例如古希腊,作为一个被海洋包围的小国,环境的因素使得冒险探索与好奇根植于它的民族性格中。
恶劣的环境因素却是科学诞生的可贵条件之一,正是“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三、士农工商的封建思想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虽未形成制度,这个观念却深入人心。
在君主专政的制度和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古人崇尚文学,冷落科学,在传统的科举教育模式下生生扼杀了学生们的创造性,而创造性又是科学研究的必备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背景: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事实上,李约瑟难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对于这一难题,李约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
一、资源因素。
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
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
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
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一、科学萌芽与现代科学范畴
不论是古代欧洲还是古代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并未真正出现过,在那个对各个概念没有系统定义的时期,由实践经验所产生的结论更适合被称为“科学萌芽”。
在罗吉尔·培根在希腊炼金术与中国炼丹术的结合中诞生了医疗化学实验方法,培根总结出了归纳逻辑和实验方法之后,现代科学才真正诞生。
西方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丹皮尔的科学史等,以及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是专门研究“什么是科学”的学科,而古代中国并没有相关研究。
正如孔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正名这一过程,系统完善的科学无法诞生。
二、自然环境与农耕文明
任何文明的起源都与自然环境有关,正如古代文明都由大河孕育。
名族个性总会带上环境的烙印。
而起源于长江黄河的中华文明,因生存于肥沃的平原,“规避风险、明哲保身”的思想一致贯穿于华夏子孙的生活中,如古训所言的“父母在,不远游”,“安土重迁”等,
都是与自然科学所需的探索所背的。
而欧洲的大陆上的国家,所处的自然环境并非如中国一般得天独厚。
例如古希腊,作为一个被海洋包围的小国,环境的因素使得冒险探索与好奇根植于它的民族性格中。
恶劣的环境因素却是科学诞生的可贵条件之一,正是“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三、文言文与中国人的含蓄
作为汉字起源的甲骨文,在其诞生之初,就因依附于龟甲而有了精简而内涵丰富的属性。
相比于汉字所书写的文言文的艰涩难懂,西方的读物显得就有点“幼稚”了,这些读物浅显易懂,但凡识字,便能读懂,而单单认识汉字,绝不会就能够读懂文言文。
文言文的艰涩难懂不能不说是阻碍科学传播发展的因素之一。
除了文言文的艰深,中国人的含蓄也是阻碍科学诞生的一大要素。
由于含蓄,我们的艺术讲究留白,文字也是如此,正如《孔子》、《老子》等经典名著,作者的真正意图总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很远很远,因而至今无人能知其真正意图,所有的释都是后人研究作者后,根据自己经验与想法得出的假说,是否符合作者真正的观点,无人知晓。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这是好事,因为可以给后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给后人得出自己结论留有余地。
但是,如果放在自然科学著作上,“留白”就显得很不合适了。
自然科学讲究严谨,而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并不相符。
由于自然环境的宽松性,使得我们不必严谨,由于文字的精简性,使得我们很难具体完善表述,无法严谨。
四、士农工商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虽未形成制度,这个观念却深入人心。
原本是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宣扬的观念,在儒家统治的社会下,却在人们心中占有了统治性地位。
事实上,将士放在第一位无可非议,在封建制度下,普通人家的子女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更高的社会地位,读书考试是唯一可行的路。
然而将工与商放在最后,不得不说是阻碍了科学的诞生。
自然科学都出自需求与实践(至少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由此产生的),“工”的实践是科学诞生的基础,“商”所会考虑的与他们利益息息相关的消费者的需求也是科学诞生的催产素。
五、人口压力导致的竞争与功利主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拥有的可耕地面积并不大。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人与人的竞争一直是相当激烈的,由此会产生功利主义这一现象,自然也无可非议。
然而在功利主义的环境下,在崇尚文学,冷落科学的背景下,有经济实力,有兴趣潜心自然科学的研究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在现今的社会下,人口的增长趋势虽有下降,人口总数却是一直稳步增长,因而生存的压力并未减少,功利主义自然也不会减弱。
功利主义和人口与竞争压力产生的一刀切式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们的创造性,而创造性又是科学研究的必备要素。
因而,虽然学习了西方的科学理论,提升了科学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科研的环境还是不会像西方一样适宜于科学研究、发明的诞生。
再加上经济的因素,科研环境就更不容乐观了。
总述:在我看来,中国自然科学的没落的结果在其科学萌芽形成之初就已埋下了伏笔。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国率先产生了科学的萌芽,并且在民族个性中埋下了拒绝探索的种子。
之后形成的文字与文言文这种文化传承方式导致了文化的不可普及性,而含蓄这种中国人的特质,又使各种著作更加难让人以把握其真实含义。
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使得人们以“工”“商”为耻,而“工”“商”这两种职业是自然科学的源头之一。
自古以来的人口压力所导致的竞争及功利主义使人们在对自己未来的选择与把握上很大程度上放弃了探索研究自然科学。
这便是我思考李约瑟难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