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干粉末吸入剂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吸入制剂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吸入制剂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42 期2019 Vol.6 No.42193吸入制剂的现状和研究进展黎晓亮(梧州市工人医院药学部,广西 梧州 543001)【摘要】吸入制剂系指原料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合适介质中,以蒸气或气溶胶形式递送至肺部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液体或固体制剂,是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首选治疗药物。

吸入制剂主要包括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和供雾化器用的液体制剂等。

肺部作为吸收全身作用药物的部位具有许多优点,许多制药企业正在研发通过肺部吸收全身作用药物的制剂。

本文就吸入制剂的分类和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吸入制剂;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供雾化器用的液体制剂;综述【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42.193.03在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规定,吸入制剂系指原料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合适介质中,以蒸气或气溶胶形式递送至肺部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液体或固体制剂[1]。

通过吸入的方式治疗疾病,与全身使用相比,可以减少药物剂量和全身副作用。

目前,吸入制剂多用于治疗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例如: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局部抗胆碱药等的吸入制剂。

随着近几年流感在世界范围内的暴发和流行,Relenza® (扎那米韦吸入剂)和Inavir®(Laninamivir Octanoate Hydrate )等抗流感药物吸入制剂[2],也已研发成功。

下面,我们就吸入制剂的剂型分类及特点、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综述。

1 呼吸系统的特征呼吸系统结构复杂,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其中,肺是核心器官,由支气管反复分支及其末端的肺泡共同构成。

气体进入肺泡内,与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吸入制剂研究报告

吸入制剂研究报告

吸入制剂研究报告1. 背景介绍吸入制剂是一种通过呼吸道直接给药的药物剂型。

它具有快速起效、局部作用好、生物利用度高和副作用低等优点,因此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局部病变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本报告将对吸入制剂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和临床应用评估,探讨吸入制剂在药物研究和治疗中的潜力和前景。

2. 吸入制剂的分类根据制剂的物理状态和用途,吸入制剂可以分为固体颗粒吸入制剂、液体吸入制剂和气雾吸入制剂三类。

2.1 固体颗粒吸入制剂固体颗粒吸入制剂是将药物制备成粉末状,通过吸入装置送达到呼吸道。

它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固体颗粒吸入制剂有干粉吸入剂和吸入霧化剂。

2.2 液体吸入制剂液体吸入制剂是将药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以液体形式通过吸入装置给药。

它常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和炎症等疾病。

常见的液体吸入制剂有雾化溶液和溶液吸入产品。

2.3 气雾吸入制剂气雾吸入制剂是将药物溶解在推动气体中,通过雾化器产生气雾形式的吸入制剂。

它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常见的气雾吸入制剂有喷雾剂和喷粉剂。

3. 吸入制剂的研究方法吸入制剂的研究主要包括药物选择、制剂设计和性能评价三个方面。

3.1 药物选择药物选择是吸入制剂研究的首要问题。

要选择适合吸入给药的药物,需要考虑其化学性质、药物动力学和药物效应等因素。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一般选择具有局部作用和抗炎、抗病毒等特殊药效的药物。

3.2 制剂设计制剂设计是吸入制剂研究的核心环节。

要设计出适合吸入给药的制剂,需要考虑药物溶解度、稳定性、药物释放速度和吸入器械的兼容性等因素。

制剂设计的目标是实现药物的有效吸入和药物的合理释放,以达到疗效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效果。

3.3 性能评价吸入制剂的性能评价主要包括药物粒度分析、吸入性能评价和药物沉积分析等。

药物粒度分析用于评估制剂的颗粒大小和分布,以及颗粒对吸入性能和吸入深度的影响。

吸入性能评价是评估制剂的吸入特性和性能,包括吸入速度、药物沉积情况和吸入修正因子等。

药物制剂中的粉末喷雾干燥技术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粉末喷雾干燥技术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粉末喷雾干燥技术研究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一直是医药行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药物的制备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制剂形式是至关重要的,其中粉末喷雾干燥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处理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制剂过程中。

本文将对粉末喷雾干燥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粉末喷雾干燥技术概述粉末喷雾干燥技术是将溶液或悬浮液通过喷雾装置将液滴喷雾到热空气中,使液滴在空气中迅速蒸发,形成粉末颗粒的过程。

该技术能够将液体药物制剂快速转化为固体粉末,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储存性能。

同时,粉末喷雾干燥技术还可以控制颗粒的形态和大小,使制剂具有良好的可溶性和可吸收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二、粉末喷雾干燥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一)微球制备利用粉末喷雾干燥技术,可以将药物制剂制备成微球形式,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通过控制粉末喷雾干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如喷雾速度、喷雾角度、干燥温度等,可以得到理想的微球形状和尺寸。

(二)改善可吸入性对于气雾剂、干粉吸入剂等需要通过呼吸道给药的制剂而言,粉末喷雾干燥技术可以改善药物的可吸入性能。

通过控制粉末颗粒的大小和密度,使其适应于不同的吸入装置,并且满足药物在呼吸道中的沉积和释放要求。

(三)保护药物活性成分某些药物的活性成分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非常敏感,容易失去活性。

粉末喷雾干燥技术可以通过在制剂中添加保护剂,或者调节喷雾干燥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保护药物的活性成分,提高制剂的稳定性。

三、粉末喷雾干燥技术的优势和挑战粉末喷雾干燥技术在药物制剂中有许多优势,如操作简便、生产效率高、制剂质量稳定等,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该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粉末喷雾干燥技术需要对各项参数进行精确控制,如液滴大小、干燥温度等,以获得理想的制剂性能。

这对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其次,粉末喷雾干燥技术在制剂过程中会对药物产生一定程度的热应力,可能导致药物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活性发生变化。

因此,在采用粉末喷雾干燥技术进行制剂设计时,需要对药物的特性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评估。

粉 雾 剂

粉 雾 剂

粉雾剂摘要:粉雾剂是近年来药剂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其研究价值是巨大的,在临床上有重大应用,它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给药方式减轻患者痛苦。

本文从粉雾剂的背景、制备、给药装置、研究进展等方面对粉雾剂进行综述介绍,揭露了粉雾剂的优势和价值,表明了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极具优势的前景。

关键词:粉雾剂;给药装置;给药方式1.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给药方式口服,注射在某些疾病比如呼吸道疾病,肺病的治疗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新的制剂或给药方式的开发和使用是极其有价值的,它能针对不同的疾病来设计,从而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可以降低毒副作用。

每年都有许多疾病患者死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原因之一就是不适当的给药方式,因为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去给药,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清楚疾病特征来对症治疗,这就需要多元化的给药方式或途径。

在美国,每年有大约15%的患者受到药物不良反应的困扰,这个数字仍在攀升[1],因此研究更加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途径和系统是现代药物制剂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传统的口服给药方式,药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都损失在消化过程中例如首过效应,这就要求第一次口服给药要加大给药剂量,但由于肝肾参加药物代谢,大剂量药物会损害肝肾功能,而且残留的药物还会刺激肠胃。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其他给药方式就应运而生了比如舌下、直肠、经皮、喷雾给药。

但每种给药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也有不足,例如舌下给药对硝酸甘油类药物特别好,这类药物可缓解心绞痛,它们可不经肠壁和肝的首过效应而迅速直接进入体循环,然而,多数药物不能使用此途径,因常常发生吸收不全及不规则现象;一些药物可以涂敷剂形式将药贴于皮肤表面,这类药物可增强皮肤渗透性,不经注射便可经皮进入血循环,这种经皮给药可缓慢持续很多小时或很多天甚至更长,然而,这种途径受药物通过皮肤快慢的限制,只有那些日给药量少的药物可采用此途径;一些药物如气体麻醉剂和雾化抗哮喘药物(置容器中定量供给)可吸入给药,这些药物通过气道直接入肺,并在肺内吸收入血循环,因喷雾吸入进入血液的药量差异性大,故这种途径很少用于治疗除肺以外的其他组织或器官疾病。

肺部吸入制剂的研究进展

肺部吸入制剂的研究进展

肺部吸入制剂的研究进展
陈婷婷;王东凯
【期刊名称】《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年(卷),期】2024(22)2
【摘要】目的肺部吸入给药是将原料药物以蒸汽、干粉或者气溶胶形式递送至肺部起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肺部吸入给药具有毒副作用小、生物利用度高、无肝脏首过效应、疗效好、起效快、使用方便等优点。

目前,已成为倍受关注的药物新型给药方式。

笔者通过综述肺部吸入制剂的特点、影响因素、吸入装置、临床应用等几方面来介绍肺部吸入制剂近几年的研究进展。

方法以国内外文献为依据,综述肺部吸入制剂的研究进展。

结果与结论肺部吸入制剂可以分为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喷雾剂及吸入液体制剂四大类。

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各类肺部吸入制剂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肺部吸入制剂的进一步的创新和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总页数】10页(P62-71)
【作者】陈婷婷;王东凯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
【相关文献】
1.胰岛素肺部吸入制剂的研究进展
2.肺部吸入纳米制剂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
3.2016~2018年我院肺部吸入制剂的使用情况分析
4.吸入制剂在肺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5.2011—2015年南京市第一医院肺部吸入制剂的使用情况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蛋白及多肽药物干粉吸入剂研究新进展_周洁雨

蛋白及多肽药物干粉吸入剂研究新进展_周洁雨

蛋白及多肽药物干粉吸入剂研究新进展周洁雨, 张兰, 毛世瑞*(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16)摘要: 为成功设计蛋白及多肽类药物物理混合型干粉吸入剂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文综述和阐明了干粉吸入剂常用载体, 药物微粉化制备技术, 影响干粉吸入剂肺部沉积的处方工艺因素, 包括载体性质、药物载体比例、混合顺序、混合方法和混合时间、药物载体相互作用, 以及粉体学性质包括粒径大小和形态、密度、粉体流动性、带电性、分散性、吸湿性对肺部沉积率的影响。

依据上述讨论和粉末分散的机制, 提出了增加干粉吸入剂肺部沉积率的策略, 包括加入载体细粉、加入黏附力控制物质和对药物微粉再加工等。

因此, 设计肺部沉积率高的蛋白及多肽药物的物理混合型干粉吸入剂需系统地研究药物与载体相互作用, 阐明处方工艺及粉体学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 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 干粉吸入剂; 载体; 肺部沉积率中图分类号: R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5) 07-0814-10Recent progress of dry powder inhalation of proteins and peptidesZHOU Jie-yu, ZHANG Lan, MAO Shi-rui*(School of Pharmacy,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16, China)Abstract: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successful formulation design of physically-mixed inhalation dry powder of proteins and peptides, related references were collected,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this review drug micronization technology and commonly used carriers for inhalation dry powder preparationwere introduced. For proteins and peptides,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 and spray-drying are more suitablebecause of their capabilities of keeping drug activity. Being approved by U. 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lactose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as carriers in many inhalation products. Formulation and process factors influencing drug deposition in the lung, including carrier properties, drug-carrier ratio, blending order, mixingmethods, mixing tim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rug and carrier, were elucidated. The size, shape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carries all influe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rug and carrier. Besides, influence of micromeritic properties of the dry powder, such as particle size, shape, density, flowability, charge, dispersibilityand hygroscopicity, on drug deposition in the lung was elaborated. Among these particle size plays the mostcrucial role in particle deposition in the lung. Moreover, based on the mechanisms of powder dispersity, somestrategies to improve drug lung deposition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adding carrier fines, adding adhesive- controlling materials and reprocessing micronized drug. In order to design physically-mixed inhalation drypowder for proteins and peptides with high lung deposition, it is essential to study drug-carriers interactions systematically and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formulation, process parameters and micromeritic properties of the powder.Key words: protein and peptide; dry powder inhalation; carrier; lung deposition收稿日期: 2015-03-13; 修回日期: 2015-04-23.*通讯作者 Tel / Fax: 86-24-23986358, E-mail: maoshirui@因蛋白及多肽类大分子药物膜通透性差且对酶敏感, 所以一直以来这类药物在临床上以注射给药为主。

健康教育对COPD病人干粉吸入剂使用方法的效果研究

健康教育对COPD病人干粉吸入剂使用方法的效果研究

吸人剂使用的正确率 , 测定其肺功能, 随后对 于粉吸人剂使用 方法相关 内容进 行健康教育 , 括干粉吸人剂使用方法 、 包 治疗 目的及副 作用等 ,2 1 个月后再次进行上述指标评估。结果 : 例 C P 5 O O D病人干粉吸人剂使 用方法合格率及肺功能评分前后评分 比 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 健康教


1 4・
2 1 第 8器第 5 0 1年
健康教育对 C P O D病人千粉吸入剂
使用方法 的效果研究
樊胜 霞 许

娟 彭

要 目的 : 调查健康教育对 C P O D病人干粉吸入剂使用方法的效果。方法 : 选取需要使用干粉 吸入 剂治疗的 C P O D病人 5 例 , 估其干粉 O 评
指导后再让病人 自 行使用 ; 另一位护 士一旁观看 , 病人 的 了解
掌握程 度 , 对使用不正确者 进行 纠正。同时要求病 人定 期参
加 相 关 知识 讲 座 , 病 友 之 问 相 互 交 流使 用 技 巧 。 让
适用于 C ? 慢性 阻塞 性肺病 ) O D( 病人 治疗 , 用于可逆 性 阻 ” 1 3 评 价指标 亦 . 塞性气道疾病 的规则治疗 , 如哮喘。 国外研究 表 明, O D病 CP 1 3 r 干粉 吸入剂使用七步评分 法 ( ) 转并移 , 导致治疗失败 、 病情加重或反 () 2 一手持吸 入瓶 , 另一手握瓶底 , 先向右旋转到 底后再 向左 复发作 等严重 后果 明显增 加” 。笔者对 2 0 0 9年 1~ 1 2月 回转到底 , 听到喀嚓一声 , 即完 成一次吸人剂 量的充 填。 ( ) 3 5 0例 C P O D病 人住 院期 间使 用 干粉 吸人剂健 康教 育 的应用 吸入之前 , 轻轻地呼 出一 口气 , 注意勿对瓶 口吹气 。( ) 吸 4将 与效果进行 了深入分析 , 现报道如下 。 嘴含 于两唇 间 , 深深快速地吸饱一 口气 , 并 既完成一次 吸入 动

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吸入治疗肺炎的研究进展

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吸入治疗肺炎的研究进展

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吸入治疗肺炎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1-01T06:26:17.866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9月17期作者:廖国平胡建华周水艳陈艳尹新生[导读]廖国平胡建华周水艳陈艳尹新生*(湖南省常宁市中医医院;湖南常宁421500)[摘要] 研究表明多黏菌素雾化吸入治疗肺炎的靶向性好,疗效显著,肾毒性小,多个国内外指南将其作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MDR-GNB)所致肺炎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从目前文献来看,这一治疗方式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的临床实践。

本文CMS吸入治疗肺炎的最新临床应用指南拓展到现有研究状况,并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肺炎;研究进展肺炎是全世界感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细菌耐药形势日益严峻以及新型治疗药物研发的滞后,肺炎的治疗变得更为棘手。

鉴于此种情况,多黏菌素被重新启用,成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multidrug-resistant gram negetive bacteria, MDR-GRN)所致肺炎的最后一道防线。

多黏菌素是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但是多黏菌素全身给药治疗窗窄,肺部穿透力差,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肺组织浓度[1]。

雾化吸入法则可以显著提高多黏菌素肺组织浓度的同时降低药物全身暴露水平,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全身性不良反应的目的[2]。

目前多个国内外指南和共识[3,4]推荐雾化吸入多黏菌素作为MDR-GNB所致肺炎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这种治疗方式的临床前和临床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研究较少,且主要来源于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olistin methanesulfonate,CMS)的临床应用实践。

本文从吸入CMS治疗肺炎的最新临床应用指南拓展到现有研究状况,并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供参考。

干粉吸入剂的制粒技术研究进展

干粉吸入剂的制粒技术研究进展

载体 ( 无 ) 以胶 囊 、泡囊 或 多 剂 量 散 剂储 库 形 式 , 或
采用 特殊 的干粉 吸入 装 置 , 由患 者 主 动 吸 人 粉 雾 化 药物 的制 剂 J 。其 特 点 在 于 :肺 泡 吸 收 面 积 大 、药
或 W/ / 型复乳 ,然后通 过蒸 发、溶剂萃取等方 OW 法 除去 油相 ( 发性 有 机 溶剂 )9。处 方 中的载 体 或 挥 [ 1
文 对干 粉 吸入 剂 的制 粒 技 术 作 简 要 概 述 ,并 对 此 类
制 剂前 景进 行初 步展 望 。
1 D I的制备 技 术 P
它可 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 ,起效迅速 ,疗效确 切 ,是 目前治 疗 呼吸 系统疾 病 的首选 途 径 。在 我 国 , 有关 肺 部给 药 的 中药 制 剂 有 治 疗 呼 吸 道 感 染 的 复 方 双花气雾剂 、双黄 连气雾剂 ,治疗哮喘的汉防 己甲 素气 雾 剂 、银 黄 平 喘 气 雾 剂 等 。相 关 剂 分 散 性 能 的制 剂 因素 等 。本
[ 通讯 作者 ] 徐 明, — i hj x 34 a o. o . n Ema :hj mm 1 @yh oem c l x
再与干燥介质接触 ,在短时间内完成蒸发干燥而获 得所需产 品lj t。干燥过程包括四步 :( )料液的输 o 1
这些 药 物 的雾 化 吸人疗 法 在治 疗 肺炎 、呼 吸道 感染 、 气管 和 支气 管炎 等 疾 病 方 面 明显 有 效 。虽 然 气 雾 剂 仍然 是肺 部 给药 的 主流 剂 型 ,但 由于 其使 用 氯 氟 烃 类抛 射剂 所造 成 的环 境 污 染 、所 能 递送 的 药 物 剂 量 很小 等 原 因 j ,使 得其 应用前 景 受到 限制 。相 比下 ,

哮喘吸入剂发展历程

哮喘吸入剂发展历程

哮喘吸入剂发展历程哮喘吸入剂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哮喘的药物形式。

它通过吸入药物直接送达到呼吸道,可以快速缓解哮喘症状并减少副作用。

哮喘吸入剂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期的哮喘治疗主要依赖于口服药物,但这种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口服药物需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才能达到有效浓度,时间较长。

同时,药物在体内循环时会影响其他器官,增加了副作用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开始研制能够直接送达到呼吸道的哮喘治疗方法。

1948年,美国科学家雷维-Peral(Reaven-Peral)首次成功研制出了哮喘吸入剂。

这种吸入剂利用了喷雾器的原理,将药物雾化成微小粒子,通过呼吸道吸入。

相比口服药物,吸入剂的作用速度更快,直接作用于呼吸道,从而能够迅速缓解哮喘症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哮喘吸入剂的研发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1965年,瑞士Höfling和Schüepp等人提出了干粉吸入剂的概念。

干粉吸入剂是将药物制成粉末形式,由患者通过呼吸吸入药粉。

这种吸入剂相比液体吸入剂更加方便携带和使用,且无需外部能源,减少了使用上的限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哮喘吸入剂的疗效和安全性,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另一种新技术——间断喷雾器。

间断喷雾器是一种可以多次喷雾的装置,相比传统的喷雾器,它具有更好的吸入流动性和药物释放性能。

这种新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药物吸收率和疗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哮喘吸入剂的剂型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除了喷雾器和干粉吸入剂,还出现了新型的哮喘吸入剂,如嵌入式吸入器、溶液吸入器等。

这些新型吸入剂在药物的释放、吸入方式和使用便捷性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和改进。

总的来说,哮喘吸入剂是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才逐渐成熟起来的。

从最早的喷雾吸入剂到现在的各种新型剂型,这些创新和改进使得哮喘治疗变得更加安全、高效和方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哮喘吸入剂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发展和突破。

干粉吸入剂的研究进展

干粉吸入剂的研究进展

第18 卷第6 期中国药剂学杂志Vol. 18 No.6 2020年11月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Nov. 2020 p.296文章编号:2617–8117(2020)06–0296–08DOI:10.14146/ki.cjp.2020.06.004干粉吸入剂的研究进展张宇佳,胡晓芸,于淼*,王东凯*(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摘要:干粉吸入剂作为一种肺部给药制剂,具有吸入效率高、药物稳定性好、环境友好等特点,目前国外已有多种干粉吸入剂上市,由于该剂型面临药物颗粒雾化性能、沉积性能、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挑战,国内干粉吸入剂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作者以国内外35 篇文献为依据,对干粉吸入剂的组成、性能影响因素以及体内、体外评价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期望为干粉吸入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干粉吸入器;肺部给药;体内评价方法;体外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R944 文献标志码:A肺部给药不仅是治疗局部肺部疾病(哮喘、COPD、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等)的有效疗法,也是获得全身性疗效的常用疗法[1],这一观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同。

肺部吸入药物后,药物直接到达肺部,与口服给药相比,能显著降低用药量,进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肺部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独特性是吸入药物的关键决定因素之一。

肺部毛细血管丰富,80% 的肺泡都包裹着毛细血管,血管血流量大,药物经肺部血管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无首过效应,因此,肺部给药后吸收十分迅速[2]。

肺部的生物代谢酶集中分布在肺泡Ⅱ 型细胞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蛋白质、多肽类药物进入肺部后大量水解,使得药物能够保持其生物活性,达到药效[3]。

肺部给药剂主要分为 3 种:雾化剂、加压定量吸入剂、干粉吸入剂。

这 3 种给药制剂各具特点,加压定量吸入剂、雾化剂利用抛射剂提供动力递送药物,使用便捷,但两者使用的抛射剂氟利昂会污染环境[4],而且加压定量吸入剂无法大剂量给药,限制了这两种剂型的进一步发展。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剂雾化吸入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剂雾化吸入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检 查 及 X线胸 片 检 查正 常 ; 气 管扩 张 试验 阳性 : 生 素 和 支 抗 止 咳药 均 无效 ,使用 支 气管 扩 张 剂及 糖 皮质 激 素治疗 有 效 。
停 药 后 短期 内复 发 ; 外 相 似 临床 表 现 的 疾 病 , 急 慢 性 支 除 如
气管 炎 , 胃食 管反 流 , 心 衰竭 , 左 支气 管 内膜 结 核等 。两 组 性
人眠 ; 为端 坐 呼吸 、 4分 不能人 眠 。 1. . 2晨 问呼 气 峰流 速 ( E a 测 量 方 法 用 简 易 呼 气峰 流 3 P F m) 速仪 测定 晨 间呼 气峰 流速 ( E a 。 P F m)
1 统 计 学 处 理 . 4
咳嗽 变异 性 哮喘 ( A 又称 咳嗽 型哮 喘 , C V) 以慢性 咳嗽 为 唯一 或 主要 的临床表现 , 有气 道高 反应性 , 又称 过敏性 哮喘 『 l 】 , 是 支气 管 哮 喘的一 种特 殊类 型 。 床上 若得 不 到及 时有 效 的 临
不 良反 应 。 结 果 观 察组 咳嗽消 失时 间均 短于 对 照组 , 异 有统 计学 意 义 ( 差 P<00 ) . 。晨 间呼 气 峰流 速 ( E a : 5 P F m) 观
察 组 患者 在治 疗后 全 部 恢 复正 常 , 对照 组 4周 时仍 有 4例 P F m 低 于正 常 , 大 于 预计 值 的 8 %( 而 Ea 但 0 P<00 ) 日 .1 ; 间和夜 间 咳嗽症 状积 分 : 观察 组和 对 照组 治疗后 均较 治疗 前 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 P<00 ) 观 察 组优 于对 照组 ; 发 . , 5 未
【 考文献】 参
[1 李 俊 民 , 1 吕伟 , 齐学 远 . 分 子肝 素 钠 联 合 酚 妥 拉 明 治 疗 肺 心 病 心 衰 低 3 O例 临床 分 析 【 . 国现 代 医生 ,0 0,( ) 16 17 J 中 J 2 1 3 7 :0 — 0 . [] Jnsn D ,put 2 a se JS ri MA, sk — ecrNH,t 1 y po ,o obd- U zo Ln e e a.Sm t mscm rii

关于吸入粉雾剂研究开发的几点考虑

关于吸入粉雾剂研究开发的几点考虑

关于吸入粉雾剂研究开发的几点考虑吸入粉雾剂(Dry Powder Inhaler,DPI)系指固体微粉化原料药物单独或与合适载体混合后,以胶囊、泡罩或多剂量贮库形式,采用特制的干粉吸入装置,由患者吸入雾化药物至肺部的制剂。

本文分别从吸入粉雾剂的性能影响因素、质量研究以及给药装置的监管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吸入粉雾剂产品开发者提供一点科学的思路和参考。

1 、吸入粉雾剂性能的影响因素微粒系统的特点是DPIs性能的核心,核心的本质是粒子间相互作用力,主要包括4种:表面粗糙引起的机械力、水分存在时的毛细管力、静电作用力和范德华力。

药物活性成分和载体(如使用)的理化性质,包括结晶度、粒径、粒子形状、表面积和形态等影响粒子间相互作用力,因而对制剂的流动性、分散性和疗效均有重大影响。

1.1晶型同一种药物不同的晶型具有不同的稳定性、溶解性、甚至是生物利用度。

一般选择最稳定的晶型以降低转晶风险。

也有研究表明,难溶性药物以无定型存在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均有提高,因此确定药物的晶型是处方开发的重要部分。

原料药生产过程中,包括从溶液中结晶的过程,因此还需要关注晶癖。

同一晶型可以有不同的晶癖,晶癖影响粒子空气动力学行为,从而影响肺部沉积。

载体的多晶型态会影响药物-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1.2 水分和环境湿度水分对吸入粉雾剂有较大的影响,水分增加,会影响喷出药物的粒径分布,药物的稳定性,药物在装置中的停留以及由此引起的递送剂量变化。

处方筛选过程中,应控制原料药的水分,对微粉化的药物及辅料的水分进行检查。

在混合和灌装过程中,应将环境湿度控制在低于药物和辅料的临界相对湿度值下。

贮存过程中,当处方具有引湿性时,应该将其保护在密封性良好的包装内,以防止水分进入。

1.3 粒径空气动力学粒径是反映肺部沉积和最终疗效的最重要的性质。

一般认为,当药物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范围在1~5μm时,能够到达最有效吸收部位的外周气道;大于5μm的粒子通常沉积在口腔或咽喉,小于0.5μm的粒子不会沉积,随布朗运动继续前行。

糠酸氟替卡松

糠酸氟替卡松

(陈健聪);5
1
0
2
8
0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内科 (吴锡平)
通信作者:吴锡平,Ema
i
l110353796@qq c
omΒιβλιοθήκη 抗氧化应激 [4]。研究表 明 [6]信 号 传 导 抑 制 因 子 3 可 能 参 与
抑制的信号传导抑 制 因 子 3 在 气 道 上 皮 细 胞 重 新 表 达。 此
(
f
o
rmo
t
e
r
o
l,FORM) 和茚达特罗相 比, 其 对 β2 受 体 有 更
高的选择 性。 与 沙 美 特 罗 (
s
a
lme
t
e
r
o
l,SAL) 相 比, 其 作
用 更 快, 维 持 时 间 更 长 [9], 而 且 还 具 有 更 强 的 内 在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ng
pu
yd
*
Depar
tmen
tof Re
spi
ra
t
o
ry Medi
c
i
ne t
heSe
c
ond
Cl
i
n
i
ca
lMedi
ca
lCo
l
l
egeofSou
t
he
rn Medi
ca
lUn
i
v
e
r
s
i
t
i
na
y Guangzhou510280 Ch
Co
r
r
e
spondi
ngau

吸入制剂治疗肺部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吸入制剂治疗肺部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吸入制剂治疗肺部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9-04-10T16:23:26.587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4期作者:王源崧1,2,季宇彬1,廖永红2[导读] 吸入制剂是治疗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治疗的良好选择,本文对近几年肺损伤模型的研究、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吸入制剂的研发进行了论述。

1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1500762协和医学院,北京,100193摘要:吸入制剂是治疗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治疗的良好选择,本文对近几年肺损伤模型的研究、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吸入制剂的研发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雾化吸入;肺损伤模型;吸入制剂1.肺损伤模型1.1可吸入颗粒致肺损伤模型可吸入颗粒指在空气中漂浮并且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对人体各器官脏器以及系统造成损伤,一般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PM2.5是指在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是造成肺损伤等疾病的主要来源之一。

雾霾致肺损伤模型可分为三类:(1)化学性肺损伤模型,指雾霾中的有机物和可溶性成分造成的肺损伤,例如臭氧导致的氧化性肺损伤和由二氧化硫形成的酸雾导致的酸性肺损伤;(2)物理性肺损伤模型,雾霾中常含有无机不可降解颗粒,人体吸入后早期症状为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3)生物性肺损伤模型,雾霾颗粒可裹挟着致病菌或病原体,人体吸入后引发肺部感染和进一步的肺组织损伤[1]。

在实验室中,实验人员在染毒箱中制造烟雾使实验动物吸入一定量后,对实验动物的呼吸系统以及肺部造成损伤[2],这些烟雾可通过燃烧煤炭或其他可燃物获得,但是利用这种方法,实验动物的吸入量难以确定,造成肺部损伤需要吸入大量的烟雾,肺部损伤程度难以控制和统一,可能实验在初期建模时就需耗费大量时间,这种建模方法还需进一步考量。

1.2放射性肺损伤模型肺组织对电离辐射有一定的敏感程度,利用这一点建立放射性肺损伤模型。

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建立是通过对实验动物肺部进行射线照射,对射线的剂量、照射深度、辐射强度都有要求,这些数据均需在实验中探索,目前已有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参考数值[3-5]。

干粉吸入剂

干粉吸入剂

干粉吸入剂吸入粉雾剂(又名粉雾吸入剂, 干粉吸入剂, 粉雾剂) 是1 种或1 种以上的微粉化药物与载体(或无) 以胶囊、或泡囊等多剂量储库形式, 经特殊的给药装置给药后以干粉形式进入呼吸道, 发挥全身或局部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

根据给药部位的不同, 可分为经鼻用粉雾剂和经口腔用(肺吸入) 粉雾剂。

目前粉雾剂上市产品一般经口腔吸入肺部, 包括用于治疗哮喘的抗组织胺药物、支气管解痉药物和甾体激素等。

与气雾剂及雾化剂相比, 粉雾吸入剂有以下特点: ①易于使用, 患者主动吸入药粉; ②无抛射剂氟里昂, 可避免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③药物可以胶囊或泡囊形式给药, 剂量准确, 无超剂量给药的危险; ④不含防腐剂酒精等溶剂, 对病变黏膜无刺激性; ⑤药物呈干粉状, 稳定性好, 干扰因素少, 尤其适用于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的给药。

粉雾剂由粉末吸入装置和供吸入用的干粉组成。

粒径大小是影响吸入的关键因素。

评价粉雾剂中粒子粒径较为合理的方法是使用空气动力学直径来表征。

一般认为, 供肺部给药合适的空气动力学直径为1~5 μm。

胰岛素粉雾剂Exubera 的撤市事件无疑对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进行的粉雾剂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即在产品的研制推广过程中, 应进一步重视装置的设计, 提高患者依从性,主动式DPI通过压缩空气(如Exubera@)、电动涡轮或电子振动等方式来分散药物,可避免依赖患者吸气气流的缺陷。

这些装置结构更复杂,但更利于患者使用。

因为使用了外加动力装置,所以这类DPI可实现与呼吸气流无关、更精确的药物传递。

一个理想的DPI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有:①方便使用和携带,储有多次药物剂量,并能保持药物干燥,具有药物剩余量或使用量的反馈显示系统。

②不论吸气速率如何变化,每次传递的药物剂量始终精确并一致。

③理想的药物颗粒尺寸。

④适合多种药物、多种剂型。

⑤药物与装置之间的附着力极小。

⑥良好的稳定性。

【理想的粉雾剂应当具备以下条件:装置内预先装入一定剂量,使患者易于使用;在低气流量时,易于吸人;小剂量时,粉末剂量准确;对湿不敏感;处方流动性许可时,无添加剂的纯药物也可吸入;计数装置可提示患者吸入了多少剂量,无过剂量危险;重量与体积与MDI相似,且价格合理。

干粉吸入器及其进展

干粉吸入器及其进展

干粉吸入器及其进展吸入给药的主要目的是将药物直接靶向至病灶以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

当前,吸入给药是治疗哮喘病的首选途径。

在WHO最近发布的《哮喘全球负担》报告中指出,全球当前有3亿哮喘患者,而每年死于该病的人数高达18万。

预计到2025年,哮喘病患者将新增10亿。

而吸入途径还可用于流感、肺气肿、肺癌以及其他肺部感染等的治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是作为蛋白和多肽类药物的颇具希望的非注射给药途径。

吸入疗法主要借助于雾化吸入器(nebulizer,NEB)、定量吸入器(pressured metered-dose inhaler,pMDI)和干粉吸入器(dry powder inhaler,DPI)等器具和技术来进行(注:在本文xxNEB、pMDI和DPI既可以指给药器具,又可以指给药剂型)。

1概述雾化吸入器虽然问世最早,但是诸如笨重、用药时间长、不易携带、昂贵、转运剂量变化大、需要动力供应等缺点大大限制了其应用。

自1956年的Medihaler问世以来,pMDI 已经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吸入器,80%以上的哮喘患者均采用此法;但是pMDI具有诸如触发与吸入协同困难、含有氟利昂作抛射剂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等缺点。

1987年签署的蒙特利尔条约要求逐步淘汰氯氟碳化合物(CFC),至2005年全面禁止使用氯氟烷抛射剂。

为此,无氯氟烷抛射剂吸入剂的开发在近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主要着重于以氢氟烷(HFA)作为抛射剂的pMDI和干粉吸入剂的研究上。

HFA-134a和HFA -227的研究虽然表明是安全的,但是其溶剂性能很差,对传统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用于助悬)几乎不溶,因而HFA很不利于解决混悬液中药物颗粒的稳定性问题。

另外,新的pMDI 具有不同的等效剂量,这使得医师难以作出选择,因而迫切需要分清pMDI产品的临床等效性以及减少HFA处方重组出现的问题。

而DPI因不含抛射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开发格外令人期待。

新型肺部给药系统_吸入粉雾剂_汤玥

新型肺部给药系统_吸入粉雾剂_汤玥

新型肺部给药系统——吸入粉雾剂汤 玥1*, 朱家壁1, 陈西敬2(中国药科大学 1. 药物制剂研究所, 2. 药物代谢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 210009)摘要: 吸入粉雾剂(又名粉雾吸入剂、干粉吸入剂、粉雾剂) 是一种新型的肺部给药系统, 具有稳定性好, 不含抛射剂氟里昂等优点, 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粉雾剂由粉末吸入装置和供吸入用的干粉组成。

本文就近年来粉雾剂的研究进展, 包括吸收机制, 粉雾剂品种, 吸入装置, 制备技术和评价特征参数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吸入粉雾剂; 吸收; 制备中图分类号: R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09) 06-0571-04A novel pulmonary delivery system — dry powder inhalersTANG Yue1*, ZHU Jia-bi1, CHEN Xi-jing2(1. Pharmaceutical Institute, 2. Department of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Abstract: Dry powder inhalers (DPIs) have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propellant-free composition and stability. DPIs include the DPI devices and inhalation powders.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addr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PIs, including the mechanisms of absorption, the products, the devices,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dry powder inhaler; absorption; preparation近年来随着对肺功能以及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囊性纤维化等疾病的深入了解, 人们已认识到吸入给药是治疗上述疾病较为简单有效的给药途径[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干粉末吸入剂研究进展综述摘要:由于肺部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决定肺部给药系统将在所有给药系统中占重要地位,而干粉末吸入剂突破了常规气雾剂的局限性,开拓了新型给药系统的又一新领域,具有较好的前景,有取代常规气雾剂的趋势。

本文就粉雾剂的粉末处方,粉体性质及给药装置,体内外沉积量性质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粉雾剂,载体,粉体性质,装置,沉积量吸入粉雾剂是肺部给药的一种新剂型,肺功能,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囊性纤维化(CF)等疾病[1],肺部给药具有吸收表面积大,吸收部位血流丰富,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酶活性较低,上皮屏障薄及膜透性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蛋白多肽类药物给药、β-肾上腺素拮抗剂、抗胆碱剂、皮质激素、强效麻醉剂、抗偏头痛等小分子药物以及胰岛素、生长激素、疫苗和新的生物技术产品等大分子药物也可制成肺部给药制剂,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干粉吸入剂(DPFs)又称粉雾剂,是一种借助患者的吸气气流将装置内的药物或(和)载体微粉,经气流雾化吸入呼吸道,使药物进入治疗部位或人体肺部而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类制剂,具有所荷剂量大,易协同,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

粉雾剂的处方一般由药物、载体和附加剂组成,附加剂包括表面活性剂、分散剂、润滑剂、抗静电剂等,主要作用是提高粉雾剂的流动性。

[2]DPIs作为肺部给药剂型可克服定量吸入气雾剂(MDIs)所带来的许多问题。

(1)抛射剂CFC类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2)所能递送药物剂量小;(3)许多病人尤其是儿童不能协调自身呼吸和吸入装置的释药而无法合理用药。

对于蛋白和多肽类药物来说,干粉比液体气雾剂还有如下优势:(1)干粉的室温稳定性好,且吸入效率高;(2)干粉不易被微生物污染。

[3]在过去10年中DPI方法广泛研究用于肺部给药及呼吸道疾病治疗,甚至于可解决蛋白多肽类等生物大分子药物给药困难这一难题,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疗效。

1.载体肺的生理结构要求药物粒子非常微细,且能渗透到肺的周边,一般认为理想的药物粒径为0.5-7μm,大于此范围粒子会在上呼吸道截留,更小的粒子易随呼吸气流排出。

药物微粉化后具有较高的表面能,易聚集成团,因此粉雾剂处方中常加入较大载体物质,以改善粉末流动性。

另外,药物剂量较小也起到稀释作用,载体要求无毒、惰性、能为人体接受的可溶性物质,如乳糖,木糖醇,海藻糖,甘露醇及一些氨基酸等。

吸入时,在吸入气流作用下,药物粒子从聚集态或从载体表面分离,分离状况是影响药物作用的关键,依赖于粒子的流体动力学性质。

载体的最佳粒径为70-100μm,过粗大则机械阻力增加,反之则粒子内聚力原因,不易分离。

理想载体:在加工和填充时,与药物粒子有一定粘附力,混合物不分离,而在经吸入器吸入时,药物可最大限度地从载体表面分离,混悬于气流中。

[4]Ktaro等人[5]研究通过表面处理乳糖载体粒子法制备DPI。

在水乙醇溶液中制备不同表面修饰时间的乳糖载体粒,以硫酸沙胺醇(SS)为模型药制备药物/载体混合物粉末。

药物和载体的粘合程度用超声分离方法确定,用空气筛分法衡量气流中药物粒子从载体上分离的特性,结果表明,应用修饰后的乳糖载体药物粒子从载体上分离程度(T50)明显提高。

这可提高药物体外吸入特性,乳糖在水醇液(70%w/w)处理可使乳糖表面变光滑,粘附力降低,易分离,但修饰时间过去会使药-栽接触面积变小,使得下冲层积量变小,因此应选择一最适宜的载体表面粗糙度。

2.粉体学性质粉体的性质包括粒子大小形态,表面特性,流动性,电性,分散性,吸湿性等。

2.1表面特性评价在DPI处方中,药-药相互作用内聚,药-栽及药-装置相互作用(粘附)及使用过程中分离现象均与界面能密切相关。

有人研究了粉体表面特性关于表面能确定及固相特征的改变,评价粉体表面性质的技术:(1)接触角法(2)等温微量热法(3)重差计吸附法(4)反相色谱法,其中(1)为传统评价表面能方法,但对于粉体有困难。

目前常用方法主要为反向色谱法复合接触角法,可提供一种评价固体表面的有效方法。

[6]2.2流动性常采用休止角和流速来表示粒子流动性,常将药物附于载体上以改善药物的流动性和分散性。

这里主要考察载体对粉雾剂流动性的影响,以SS为模型药研究不同类型、大小的乳糖载体对物理混合型SS粉雾剂粉末流动性的影响。

重结晶乳糖较市售乳糖流动性好,在喷雾干燥工艺中加入泊洛沙姆可明显增加乳糖和甘氨酸为载体的粉雾剂微粒流动性,且以甘氨酸为载体的流动性最好(休止角最小),适宜用量2%。

适量泊洛沙姆的抗静电作用,对甘露醇作用不明显。

[2]以优选粒径54-100μm重结晶乳糖为载体的物理混合型粉雾剂,在模拟肺内沉积量最大(考虑到流动性和刺激性对粒子大小进行合理选择),[7]仍以SS 为模型药,增加混合型粉雾剂的吸入速度,可提高药物在肺部沉积量;而乳糖、甘露醇为载体喷干法制备的粒径0.5-6.5μm的粉雾剂,增加吸入速度,药物在肺部沉积量基本不变;物理混合型吸入剂肺部沉积量随气流速度增加而增加。

[8]仍以SS为模型药,评价以乳糖、甘露醇为载体的微粒型粉雾剂对药物在呼吸道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含药甘露醇溶液喷干微粉在模拟肺部沉积量最大(30.2%),明显高于两者分别喷干微粉物理混合物(4.9%),处方中加入2%泊洛沙姆未明显改善沉积量;而以乳糖为载体时,呼吸道沉降量并不受乳糖介入方式的影响,但处方中加入2%泊洛沙姆有利于提高药物在模拟肺内沉积量。

[9]2.3电性粉雾剂系统中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粒子间的摩擦产生静电,会使粉末发生聚集,粘附,从而影响其组方生产和使用。

可通过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适当提高环境温度,或采用不同性质粉末混合以消除静电影响。

Carter等人[10]用电晕电极充电法考察乳糖、SS及PVC(聚氯乙烯),结果表明PVC获得最高电荷,在30min后迅速减至充电前,乳糖和SS获得较少电荷,乳糖30min后减至0,SS在120min后仍有明显电荷。

药物,辅料及仪器材料中电荷倾向明显不同可能与DPI处方工艺及装置应用相关。

他们还进一步研究两种喷干和结晶混合粉末静电荷测量,通过外加好粒子(<10μm)对吸入性乳糖载体粒静电荷修饰,随着好粒子份数(FPF)增加,混合粉末电荷数量减少,喷干和结晶的乳糖对于每一相同的FPF电荷无明显不同,旋风分离器的表面电荷及与粉体粘附力的变异性随FPF的增加而增加,可认为,混合粒子相互作用可能与电荷性质改变有关。

[11]2.4吸湿性湿度增加会影响粒子大小、结晶形态,从而使粉末聚集破坏其分散性,对于Pγ制品可能破坏其稳定性,吸湿性是影响DPI制剂性质的重要因素。

不同制备工艺均会影响药物和载体的吸湿性能,从而影响该产品的质量;R、Price等人[12]用原子能微观(AFM)探针技术研究有载体的DPI处方中相对湿度对粒子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RH25%-75%,模型药物α-单水乳糖和模型药SS和布地萘德之间的粘附性。

通过控制超饱和状态结晶生成至亚微米范围,α-单水乳糖表面形态随湿度增长。

乳糖和药物探针(SS-布地萘德)之间粘附力明显增长,表明非表面专属的毛细管力在药物载体间粘附力中占重要地位,可能明显减少DPI处方的分散特性。

3. 干粉吸入剂装置吸入装置的设计原则:增加湍流的产生,即较低的压差即可产生较高的湍流流速。

1971年第一个单剂量干粉吸入器研制成功,随后又发展出多剂量型,如Diskhaler,Diskus(60个分剂量)等,及贮库型,如Turbuhaler,[13]贮库型为目前市场最好的产品,Diskus吸入器具有易于携带,体积小,质量轻,形状简单,使用方便,容易保存,有剂量指示,出口舒适等优点,易为病人接受。

目前已上市的有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及沙丁胺醇的Diskus吸入剂。

DDT上面有报导[14]含海藻糖的喷雾干燥的胰岛素处方使用Microdose吸入器给药。

Microdose吸入器使用高频压力振动器,使药物颗粒在囊泡内时粉末从它的初始状态开始分散,粉末旋转至囊泡顶部并通过刺孔进到气道中,病人吸气作用进入肺。

新颖之处是使用外力使粉末分散,不依赖于气流流速,体外研究良好的剂量重现性、2期临床效果良好。

该装置简单高效,有85%粉末从装置中喷出,产品可室温保存,所需Ins相互剂量减少。

且该装置有一内置的气流传感器,可控制药只有在最佳吸入时释放药物。

DPIs装置可分为两种:被动可主动装置。

动装置只需病人吸气气流能力来产生分散作用,虽释药与病人吸气协同较好,但病人吸入差异较大;主动装置利用外力来分散粉末,如弹簧或电池等外能,减少剂量依赖于病人吸气能力,可能成本偏高,装置复杂。

例Spiros DPI为电池驱动叶轮分散,药-叶轮只在病人吸入粉末时操作,以确保不使用时无剂量出现。

4. 干粉吸入剂评价4.1气流阻力影响Koning等人[17]研究呼吸气流曲线方面外气流阻力的影响。

DPIs的主动装置,病人所产生的呼吸流动曲线,吸入装置的气流阻力是重要因素。

故气流阻力是一重要设计参数,也是一优化粒子在气道中沉积的参数。

他们分别对健康者、哮喘病人及COPD病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气流阻力增加,吸入气流峰(PIF),气流增长速率(FIR)和达到PIF的吸入体积也降低,另一方面总体吸入时间及80%保留时间增长,总之,在设计DPI时,调和气流阻力可以提高药物在呼吸道的沉积。

4.2体内外沉积实验体外沉积一般用模拟人工呼吸道和人工肺的二级碰撞取样器、或双级碰撞仪。

体外沉积试验考察粉末在呼吸道各部位沉积率,体内肺部沉积一般采用放射标记法,通常选用放射活性物质99mTc作标记物,应用γ-闪烁扫描检测。

有人用该法测定一种抗哮喘药的Cydohaler吸入器在健康受试者肺内沉积量,并进行平行药动学实验,所得数据是受药动学方法所支持的,表明放射物标记方法的有效性。

Eva Bonderson 等人[15]认为99MTc标记药物时不嵌入药分子中,尤其当药物在一液相混悬液中或固体的DPI处方中,他们阐述了与体内情况相关的使用条件的重要性。

对于不同的气流流速,吸入99MTc标记的乳糖在渗透指数、放射活性的计算密度分布方面无显著差异,表明气溶胶在受试者气道的局域分布与个体在吸入实验中呼吸作用不敏感。

F.Vander bist[16]等人研究了Nacystelyn的干粉吸入处方在健康者及CF病人的体内肺沉积量,同时也采用了三种体外方法,多级液相碰撞仪,多级串联冲击仪及二级玻璃碰撞器。

三种体外沉积实验结果相似,同时用放射标记法测体内沉积量,建立药物体内外结果相关性。

也可以通过药效学方法来评价DPI制剂。

4.3评价方法比较体外实验,同位素标记和药动学方法的影响因素较药效学方法少,灵敏度高,但与药效的相关性还有待充实数据,同位素标记法尚存在药物标记技术和放射性损伤的问题;测定沉积量在肺而不是由肺吸收的药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