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_简答题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复习简答题.doc

政治经济学复习简答题.doc

1.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商品交换依据价值进行等价交换。

它反映的是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2.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一,资本积聚是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

三,对于增大个别资本来说,资本集中快于资本积聚。

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第三,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情况。

4.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是什么?.产业资本循环顺序地经历三个阶段: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5.为什么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有哪些?O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原因在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 资本有机构成高,则造成同量资本推动的活劳动不断减少,利润率不断下降,形成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

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表明工人阶级所受剥削程度减轻和剩余价值率降低。

障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剥削程度的提高。

不变资本各要素价值的降低。

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对外贸易的发展。

6.简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形成条件。

(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形成这一矛盾的条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3)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属性,社会分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属性。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经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经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 分)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3、准确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指标是(剩余价值率)。

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垄断经营有限的较优等土地);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

6、在股份制中,实行一股一票,体现的是(出资者)主权;在合作制中,实行一人一票,体现的是(劳动者)主权。

7、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是由其(处于主体或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

8、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企业)。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因而被称为不变资本。

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可变资本。

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由于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会发生价值增值,所以被称为可变资本。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方式。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即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方式。

而资本集中则是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的过程。

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1)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因而单个资本增大的同时,也使社会总资本增大;而资本集中是原有资本的重新组合,虽然使单个资本变大,但不能使社会总资本增大。

(2)资本积聚的规模和速度最终受到原有资本积累速度和社会财富增长限制,因而其增长是缓慢的;而资本集中可以不受资本积累速度的限制,可以在较短时间有效资本合并为大资本,所以增大速度很快。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总产量(包括商品和服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

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产值的变动率来衡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期末简答题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期末简答题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期末简答题复习资料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所有制。

其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3.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a)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平等关系,这种关系排除任何私人特权。

b)生产资料不再是剥削手段,而是广大劳动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进自身物质利益的基本物质条件。

c)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达到共同富裕。

d)在劳动者共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人们建立起互助合作、协调一致的经济关系,e)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决定了按照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分配劳动产品。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c)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5.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以及由劳动者自愿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合作经济,其中国有经济处于核心地位。

6. 社会主义为什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a)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必须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e)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

7.国家所有制的特殊优越性a)适应了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有条件运用更加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消除了利用生产资料私有的特权而形成的不平等的地位和权利,消除了剥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繁荣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使农村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在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的行业并购和改造,并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阶段是1956年到197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由中央计划和统一领导逐步向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演变。

196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曾经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带来很大的破坏和障碍。

但是,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改革措施,例如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农村经济效益;实行工厂调整、企业分属等措施,提高企业的业务活动灵活性和生产效益,并通过加强物资流通过程的管理,抑制了劳动力的流失和物资的浪费。

第三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一系列的关于农村、城市、国有企业等方面的新的经济改革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这一时期,中国大力推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全面开展经济结构调整,使中国经济逐步走向现代化。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这个特定的初级阶段起始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从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的50年代中期(1956年),终结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1、社会再生产的含义及其内容、简单再生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答:社会再生产的含义及其内容:(1)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

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2)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答:简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社会再生产按照他的规模来划分。

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是指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超过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和出发点,如果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就根本谈不到进行扩大再生产。

(3)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再生产总是包含在扩大再生产之中。

答: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1)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2)外延扩大在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再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再生产规模。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2)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3)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1)粗放型经济增长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的经济增长,它是在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的经济增长。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

重点问题:1. 2/1、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20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第一,所有权表现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和物的关系,而是要从人和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权利得以实现。

2、2/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33-34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4)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來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2)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7、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度化对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产业结构优化或合理化,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再次,它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最后,它也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8、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必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可选择的出路大致有三个:(1)“离土不离乡”,即到小城镇就业。(2)“不离土也不离乡”,即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家庭工业、家庭运输业等。(3)“离土离乡”,即到城市和工业中心就业。其中,“离土不离乡”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第三,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来进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具有法人地位,具有自已特殊的经济利益。按劳分配的实现同企业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由于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效果不同,经济收入不同,因而每个企业的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的水平也就不同。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多少,不仅取决于本人的劳动状况,还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状况。这就决定了现阶段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原则还只能在企业范围内实现。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按劳分配,可以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企业的经营效果直接挂起钩来,有利于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总之,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是极少数人富裕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3、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个性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是: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考点总结版)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考点总结版)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考点总结版)一、简答题第一章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相关内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①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①生产力(人与自然):生产力包括人与物的因素(人是最根本因素);物的因素指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物质标志,也是划分社会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②生产关系(人与人):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反应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是社会在生产的起点,起决定作用,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与经济基础。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1.商品的二因素(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并非商品(2)价值(社会属性):即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劳动),而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相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相关。

(3)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价值交换的量的比例,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价值与使用价值不可兼得。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具体劳动(自然属性):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

重点问题:1.2/1、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20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第一,所有权表现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和物的关系,而是要从人和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权利得以实现。

2、2/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33-34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4)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2)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一1、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1)它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2)它决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3)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生产力主要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和生产工具两项要素构成。

(2)生产力的要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有紧密的联系:第一,人的科学技术知识愈丰富,劳动技能也就愈高;第二,社会科学技术水平愈发展,生产工具也就愈先进。

(3)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就能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

3、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原因有二:(1)导致经济规律产生,发挥作用,发生变化的条件是客观的。

(2)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4、劳动资料: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5、生产力: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取适合本人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体现了生产过程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6、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当中内在的,本质的,一定的联系.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二1、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它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关系怎样?(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或交换的物质承担者,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4)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价值。

2、试述商品二因素的相互关系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是对立同一的关系。

(1)二者是同一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处于同一体中,缺少就不成其为商品。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当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P71
47.试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8.试述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根本目的。
41.简述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P20
44.简述资本全球化的根源。P200
45.简述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P391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总体小康的特征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P386
47.试述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P128
46.试述我国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这一对外开放战略的依据和意义。P402
47.试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联系和区别。P69
48.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46.试述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P59
47.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P187
42.马克思是怎样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
43.简述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的区别。P159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再生产的功能。p
45.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实质。P379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48.试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P169
41.简述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P57
42.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P8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题一、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剩余价值理论,它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剥削,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占有和支配。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社会关系和矛盾,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强调对经济现象进行历史和全面的分析。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着重研究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注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在矛盾和变化过程。

3.马克思如何理解商品和劳动价值?答:马克思将商品定义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物品,它是劳动的产品。

劳动价值是衡量和比较不同商品价值的基本尺度,它是通过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唯一能创造价值的力量,只有劳动力的使用才能生产出新的价值。

因此,劳动价值决定了商品的交换比率。

4.马克思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答: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只能维持其生存和再生产,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所得工资之差,代表了被资本家占有的剩余劳动成果。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劳动的剥削。

二、论述题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当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请展开讨论。

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当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社会关系和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占有和支配,这导致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冲突。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积累过程。

资本主义经济通过不断积累资本来实现发展,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资本规模,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治经济学简答

政治经济学简答

政治经济学简答第一章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2.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1)劳动,人们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自生产实践,反过来又给予生产发展以积极推动。

(2)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发展的状况,标志着人们进行生产和对自然界的改造所达到的程度,标志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3)劳动对象,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规律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1)客观性,指经济规律依存的条件是客观的(2)可知性,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经济规律来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第二章1.商品的两因素(1)使用价值○1含义:商品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2属性:使用价值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在人们使用和消费它的时候才实现的(2)价值○1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实指抽象劳动○2属性:价值反映了人和人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商品有用性的特点:是通过交换实现(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劳动的二重性(1)劳动二重性决定劳动二因素○1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2抽象劳动创造价值(2)地位: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商品价值量(1)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价值量的变化:劳动生产力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量却不变,因而平均到单位产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3)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4.货币(1)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2流通手段,指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3)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通货膨胀时,超过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的纸币发行量与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成反比,与物价上涨的程度成正比;通货紧缩时,反之5.价值规律(1)含义: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

生产是起点,居于首要地位,是起主导作用的环节,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交换和分配时中介环节;消费是终点。

从再生产过程来看,消费也是起点。

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交换,分配和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第二章二.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1.二者共处于商品的统一体中,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在一定条件下(商品交换成功)使用价值可以转化成价值。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此矛盾源于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的一切发展阶段,并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2.。

,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

,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四.价值规律的作用。

1.可以自发的调节生产和流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进生产者的优胜劣汰,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五.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自由的市场主体。

2.完善的市场体系。

3.规范的市场机制。

六.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人类无差别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其劳动的社会关系。

第三章七.劳动力价值包括的内容。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八.不变,可变资本划分的根据和意义。

根据: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

必看--政治经济学简答题重点

必看--政治经济学简答题重点

必看--政治经济学简答题重点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其差异面在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具体表现为,研究怎样处理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以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怎样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经济运行机制,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

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2、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答: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期末复习简答题汇总

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期末复习简答题汇总

政经(社会主义部分)期末复习简答题汇总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前提?答:1、经济前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的建立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大生产为经济前提。

2、政治前提——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2、社会主义的本质?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答: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发展;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4、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答:1、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具体来说:第一、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第二、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各种矛盾的需要;第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同我国目前这种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所决定的。

5、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答: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战友和支配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2、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作为主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3、可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6、为什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答: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2、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的增长;4、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重点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重点

简答8 价值规律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②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⑴调节作用。

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刺激作用。

指刺激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⑶分化作用。

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③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 货币①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4 价值尺度①是指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衡量和表示商品的价值。

②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5 流通手段①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③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

6 贮藏手段①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②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③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货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功能”。

7 支付手段①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②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③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8 世界货币①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②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必须是足值金或银充当③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其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国外购买商品;再次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7.资本积聚①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简述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得原因。

其原因包括:10)都就是在一定得客观经济条件得基础上产生得,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得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得客观经济条件,就会有什么样得经济规律。

2)都就是不以人们得主观意志为转移得,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得创造或指定它。

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得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得惩罚。

2.简述自然经济得基本经济特征。

1)自然经济就是与低下得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得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就是一种自给自足得封闭型经济3)自然经济就是直接得劳动交换与经济联系形式。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就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枢纽?1)劳动二重性学说就是建立科学得劳动价值论得坚实基础2)劳动二重性学说史剩余价值理论建立得重要基础3)劳动二重性学说史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她一系列理论建立得理论基础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得矛盾就是简单商品经济得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得矛盾决定与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得其她一切矛盾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得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得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与发展得全过程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得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得命运5.世界货币得主要作用就是1)作为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商品2)做为支付手段,用来清场国际贸易差额或债务3)作为社会财富得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6.简述剩余价值率(m')得表示方法。

有两种1)物化劳动表示法,即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v、该公式表示在雇佣工人得劳动所创造得得价值中,资本家与工人各占多少份额。

2)活劳动表示法,即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该公式表明,在公认得一个工作日得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补偿劳动得价值,多大部分用来无偿得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7.简述产业资本得定义及其循环型式与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就是指投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得资本,就是能够实现价值增值得资本2)产业资本得循环就是指一次经过购买,生产与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得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政治经济学复习简答题导论及第一章1、简述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及其三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指人们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改造劳动对象,使之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1)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2)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的总和(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简述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决定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因素内容: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因素:生产力3、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内容a、这个规律也叫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规律。

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起作用,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4、什么是经济范畴?经济范畴就是对经济本质的概括和反映5、简述经济规律的性质、特点和类型性质: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的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特点:a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b经济规律不是永恒的c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类型:a、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c、在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怎样理解人们可以正确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a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并发挥作用不与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可以制定,修改和取消经济规律b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毫无作为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使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人们带来经济利益。

6、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用以认识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方法的总和,包括认识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1.简述商品二因素的相互关系。

一、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前者4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后者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二、商品二因素具有统一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三、商品二因素又具有矛盾性,是互相排斥的。

商品生产者为占有价值必有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持价值。

2.平均利润形成后,部门内部的各企业是否还有利润率的差别?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只是各部门之间利润率平均化,并不排除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二、平均利润形成后,部门内部各企业仍存在着商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别。

三、个别企业由于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3.简述价值规律为什么会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一、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必须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个别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他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会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可获得更多利润。

三、商品生产者为得到更多盈利,便都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4.解释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及其形成原因。

一、固定资本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耗。

二、无形磨损分为两种情况:A、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B、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5.简述价值规律为什么会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一、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必须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个别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他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会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可获得更多利润。

三、商品生产者为得到更多盈利,便都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6.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问题:1.2/1、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20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第一,所有权表现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和物的关系,而是要从人和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权利得以实现。

2、2/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33-34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4)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2)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3.3/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4-5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1)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的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2)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3)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社会劳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私人劳动使得这种需要不可能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

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果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4.2/3、货币流通量和纸币流通量的决定P641)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在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只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2)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不管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即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应该是: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转。

5.1/3、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和职能45-501)货币的产生: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探求货币的起源,必须结合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一般等价物。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性质,货币本质体现在倾向的职能中。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6.1/4、概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P62-31)资本的定义: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的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2)资本的一般特点:无论资本采取何种具体形态,在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运行,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增殖性,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征;(2)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反应了资本增殖能力的强弱和形成一定时期内资本增殖量的多少;(3)返还性,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目的就是要收回它(当然包括增殖额);(4)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收益越大,风险也可能越大。

3)资本的主要形态:(1)货币资本形态,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它是资本最一般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2)实物资本形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也称物质资本;分为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两类。

(3)无形资本形态,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无形资本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

(4)虚拟资本形态,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7.4/4、试分析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和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70-741)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全部产业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为相应的三个部分,使他们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个职能形式上,各自执行其相应的职能。

否则,就不能做到三种循环形式的相互交错和相互衔接,资本的循环运动就会发生停顿。

(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循环中必须各自相继的经历三个阶段并相应转换为其他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并且各自的职能形式的转换过程能够前后衔接、相互更替;而且还要求三种职能形式的相互转化在时间上能够前后紧密的衔接。

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循环中的并存及其相互继起,是互为条件、互为制约的。

并存是继起得以形成的前提,没有并存,就不可能有不同职能形式各自的循环,也就不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继起;继起是并存得以维持的保证,没有继起,资本职能形式的转换到了某一阶段就停滞下来,不同职能形式的并存就不会存在下去。

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研究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影响资本周转的主要因素有:(1)资本的周转时间,指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耗费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生产时间包括:一、劳动时间二、劳动过程的正常中断时间三、生产要素的储蓄时间。

资本流通时间包括:一、购买时间二、售卖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应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依次所需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资本周转时间的影响可以用公式表示为:n=U/u,其中n代表资本周转次数,U表示年,u表示一定资本量周转一次的时间;因此,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次数成正比,和周转时间成反比。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率,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快;(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指包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公式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由此可见,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不仅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所占有的比重有关,而且也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有关,在实践中,提高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以便带动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受到很大重视的问题。

8.怎样认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79/5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资本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问题(市场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和食物替换,这是因为:首先,社会资本再生产反应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资本从商品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化(价值补偿过程),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

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同时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其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消耗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也就是使用价值的替换问题,这种替换不仅要在总量上得到满足,而且要在结构上也得到满足。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的过程,它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9.试解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如何才能成立?80-4/5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定义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再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它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以实现。

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的平衡关系:(1)基本实现条件:I(v+m)=IIc,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