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学习笔记-湿证的认识及临床诊治

合集下载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中医,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医学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智慧。

作为一名中医师承的学习者,跟师学习的过程就像是在中医的宝库中寻宝,每一次的跟诊都是一次珍贵的学习经历。

在这最新的跟师笔记中,我将分享我在师父身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我的师父是一位在中医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专家,他不仅医术精湛,更有着高尚的医德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跟师的日子里,每天清晨我都会早早来到诊室,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等待着师父的到来。

师父看病非常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他总是耐心地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脉象,仔细倾听患者的叙述,询问病情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记得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前来就诊,自述失眠多梦、心烦易怒、月经不调。

师父先是仔细观察了她的面色,发现她面色潮红,双目有神但略显焦虑。

接着,师父为她切脉,脉象弦细数。

然后,师父又详细询问了她的饮食、二便、情绪等情况。

综合判断后,师父认为患者是肝郁化火、阴虚火旺所致。

师父开出了疏肝泻火、滋阴降火的方剂,并嘱咐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在用药方面,师父总是精益求精,力求药到病除。

他常常教导我,用药如用兵,要知药性,明药理,方能遣方用药,恰到好处。

有一次,一位老年患者患有慢性咳嗽,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师父经过仔细辨证,认为是肺气虚弱、痰湿内阻所致。

在用药上,师父选用了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等健脾益气、化痰祛湿的药物,同时加入了少量的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之品。

师父说,麻黄虽为辛温之药,但用量得当,可起到宣肺平喘的作用,与其他药物配伍,能标本兼治。

结果,患者服用了几剂药后,咳嗽明显减轻。

除了临床诊疗,师父还非常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他常说,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心理因素有关,治病不仅要治身,更要治心。

有一位年轻的男性患者,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患上了焦虑症,出现了头晕、心慌、失眠等症状。

师父在为他治疗的过程中,不仅开了中药调理身体,还耐心地与他交流,帮助他分析工作中的问题,鼓励他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跟师临床医案心得体会范文

跟师临床医案心得体会范文

跟师临床医案心得体会范文在中医这片神秘而伟大的领域里,跟师临床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我有幸踏上了这段旅程,其间发生的医案就像一个个充满宝藏的小盒子,每打开一个都让我收获满满。

一、初入师门的“小迷糊”刚跟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个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看啥都新鲜,但又一头雾水。

记得有一次来了个感冒患者,我心想这还不简单,不就是风寒或者风热嘛。

可老师一搭脉,就像个经验老到的侦探,从脉象中发现了好多我根本没察觉到的细节。

老师说:“这脉象看似浮,却又有点涩,说明体内有瘀血阻滞,光解表可不行。

”我当时就懵了,心里想:“啥?感冒还和瘀血有关系?这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吗?”就像我以为我在玩拼图,结果发现我拿的是魔方,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二、神奇的辩证论治。

随着跟师时间越来越长,我开始慢慢领略到中医辩证论治的神奇之处。

有个患者老是肚子疼,去了好多医院做各种检查,啥问题都没查出来。

到了老师这儿,老师先问了患者的饮食起居,又看了舌头,搭了脉。

然后就像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一样,一步步分析。

老师说:“这舌头胖大,边上还有齿痕,脉濡,再加上患者平时爱喝冷饮,这是脾胃阳虚,寒湿内生啊。

”然后开了个方子,我一看,都是些很普通的药,什么干姜、白术、茯苓之类的。

我心里还犯嘀咕:“这些药能行吗?”结果没过多久,患者反馈肚子疼的毛病好多了。

这就好比用一把不起眼的小钥匙,却打开了一把看起来很复杂的大锁,让我对中医充满了敬畏。

三、细节决定成败。

跟师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细节的重要性。

有一回遇到一个失眠的患者,老师问诊特别细致,连患者白天的活动量、情绪变化、排便情况都问得清清楚楚。

我在旁边就想:“失眠不就问晚上睡不好就行了吗?问这些有啥用?”老师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说:“中医看病是看整体,这些看似无关的细节可能就是关键所在。

”后来老师根据这些细节调整了方子,患者的失眠症状逐渐改善。

这就像做一道精致的菜肴,少了一味调料可能就会影响整道菜的口感,看病也是如此,每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治疗的效果。

最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最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本卷须知,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1)外感表证。

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

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缺乏,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

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

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假设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假设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

医学教育网|假设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

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臀痈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详细如下:(1)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今天跟随师傅到郊外采药,师傅教我寻找野生的当归。

他说,当归性温,归肝经,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不过,采药时要小心,避免伤及当归的根部。

我听得津津有味,眼前一片翠绿,仿佛看到了当归的芬芳和养分。

师傅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二)在门诊看病时,师傅教我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辨识病情。

他说,望是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闻是指倾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病史、情况等;切是指摸诊病人的脉象。

这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三)师傅教我利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病人的疼痛。

他告诉我,针灸是中医的一项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调节气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针灸的穴位位置、刺激方法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让我对针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四)在诊治痢疾时,师傅教我运用中药方剂来治疗。

他说,中药的调理作用比较温和,适合用来治疗慢性疾病和调理体质。

他还亲自示范了煎药的步骤,并告诉我中药煎煮的技巧,比如火候的掌握、时间的把握等。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五)师傅教我通过运动疗法来改善病人的体质。

他说,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些适合中老年人的传统健身项目,比如太极拳、气功等。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六)师傅教我学习中医养生的方法。

他说,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注重调节生活作息、饮食起居等方面。

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些养生之道,比如养心安神、养肝防癌、养肺防感冒等,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七)师傅教我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调理气血。

他说,气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些调理气血的方法,比如按摩经络、饮食调理等,让我深感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八)师傅教我学习中医的传统文化。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注意事项,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性能】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1)外感表证。

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

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

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

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

医学教育网|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

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中医全科医师跟师笔记

中医全科医师跟师笔记

中医全科医师跟师笔记
中医全科医师是指经过系统的中医全科培训后获得资格证书的医师。

作为中医全科医师,我们需要具备全面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进行中医诊断和治疗。

在拜师学习中医全科知识时,我会认真记录师傅的教导和指导。

下面是我在学习中医全科过程中的一些师笔记:
1.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非常重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概念。

师傅强调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2. 中医四诊:学习中医四诊方法是中医全科医师必备的基本功。

师傅教我怎么观察病人的舌苔、脉搏、面色等,并分析其所代表的病理情况。

3. 中药学:中药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治疗手段。

师傅教我学习和运用常用的中药,如熟地、黄芪等,并指导我如何进行中药的处方和煎煮方法。

4. 针灸学: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

师傅传授了基本的针灸穴位和操作方法,并指导我如何进行针灸治疗,如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等。

5.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师傅教导我如何辨别脉搏的弦涩、滑数等特点,并将其与中医诊断相结合。

6.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理念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师傅传授了一些养生方法,如饮食调理、穴位按摩等,以及如何根据体质进行个性化的调养。

以上只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记录的一部分内容,通过这些师笔记,我能够巩固学习内容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师傅对我在中医全科医师的职业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中医知识水平。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篇
2015年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笔记
患者姓名:XXX
性别:男
年龄:43岁
就诊时间:2015年7月18日
疾病诊断:XXX
跟师地点:门诊/病房
XXX于2015年6月17日初诊,主要症状为半夜咳嗽,
颈项疼痛,上午易乏,汗多,呃逆,不大便,饮水多,舌暗红齿痕苔白脉细弦缓。

方剂为桂枝赤芍制附子细辛枳实厚朴生大黄生苡仁,共服用7剂水冲剂。

二诊于7月18日,病人反映便通腹畅,精神有所好转,
但感觉心下冷,背冷,舌暗苔白脉弦缓。

方剂改为苓桂术甘汤加鸡内金。

虽然病人的症状不明显,但老师发现病人存在少阴阳明合病,因此使用了麻附细辛汤合小承气汤。

由于病人汗多,
老师将麻黄变成了桂枝芍药,同时加入薏苡仁利湿。

伤寒论在后世近两千年中,不断地被继承和发展,XXX在经方的基础上创了温病学说,其成就是无法取代的,少阴阳明合病,临床似不多见。

患者姓名:XXX
性别:男
年龄:15岁
就诊时间:2015年7月30日
疾病诊断:腹痛腹泻
XXX于2015年7月30日就诊,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

经过详细询问,发现其腹泻为黄色水样,量较多,伴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无恶心呕吐。

舌苔白腻,脉弦滑。

经过辨证论治,使用了黄连阿胶汤加味,共服用3剂。

治疗后,患者腹泻明显好转,腹痛减轻,大便次数减少。

中医内科跟师笔记内容

中医内科跟师笔记内容

中医内科跟师笔记内容
中医内科跟师笔记内容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作为一名中医内科的跟师学生,我深感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多。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主要记录了以下几点内容:
1. 疾病诊断: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

2. 治疗方法: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对于不同的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可以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咳嗽,可以采用宣肺止咳的方法进行治疗。

3. 药物配伍: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进行药物的合理配伍。

不同的药物之间存在着相须、相使、相恶、相杀等关系,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的配伍。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荆芥、防风、生姜等药物进行配伍;对于风热感冒,可以采用金银花、连翘等药物进行配伍。

4. 注意事项: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许多注意事项。

例如,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等。

总之,中医内科的跟师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实践的过程。

通过跟师学习,我不仅学习到了许多中医内科的知识和技能,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内科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中医肾内科师承门诊跟师笔记

中医肾内科师承门诊跟师笔记

中医肾内科师承门诊跟师笔记一、初诊记录示例。

日期:[具体日期]患者信息。

- 姓名:李某。

- 性别:男。

- 年龄:45岁。

- 职业:公司职员。

主诉:腰膝酸软、乏力2月余,加重1周。

- 患者自述2个月前开始出现腰膝酸软、全身乏力,未予重视。

近1周来,上述症状加重,伴有头晕耳鸣,夜尿增多,每晚2 - 3次。

望诊。

- 面色萎黄,精神欠佳。

眼睑轻度浮肿。

舌淡胖,苔白腻。

- 老师指出,面色萎黄、眼睑浮肿结合舌象,考虑脾肾两虚,水湿内停。

舌淡胖为阳虚水泛之象,苔白腻提示湿邪较重。

闻诊。

- 语声低微,气息稍短。

未闻及特殊气味。

- 老师讲解,语声低微、气息短与患者脾肾气虚有关。

肾为气之根,脾为生气之源,脾肾两虚则气不足。

切诊。

- 脉沉细。

- 老师分析,沉脉主里证,细脉主气血两虚。

此脉沉细,反映患者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病位在里。

辨证:脾肾两虚,水湿内停。

治法:健脾补肾,利水消肿。

方剂:济生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 用药。

- 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0g、茯苓15g、泽泻10g、丹皮10g、肉桂5g、附子(先煎)5g、人参10g、白术15g、扁豆15g、莲子肉10g、砂仁(后下)5g、薏苡仁15g、桔梗10g。

- 老师解释,济生肾气丸温补肾阳,利水消肿,方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滋阴补肾;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丹皮清热凉血;肉桂、附子温补肾阳。

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方中人参、白术、扁豆、莲子肉等健脾补中。

二者合用,共奏健脾补肾、利水消肿之功。

砂仁后下取其芳香醒脾之功,附子先煎以减其毒性。

二、复诊记录。

日期:[复诊日期,距离初诊1周]症状变化。

- 患者诉腰膝酸软、乏力症状稍有减轻,头晕耳鸣减轻,夜尿次数减少为每晚1 - 2次。

眼睑浮肿较前减轻。

- 但仍感食欲欠佳。

望诊。

- 面色较前稍有红润,眼睑轻度浮肿。

舌淡胖,苔白微腻。

- 老师说,面色好转说明病情有所改善,但舌象仍提示湿邪未尽,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闻诊。

- 语声较前有力。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带教单位XXX医院随诊(操作)记录:跟师笔记内容苏庆申,男,60岁。

右上腹痛一天,舌苔黄,脉弦。

处方如下:柴胡、白芍、香附、元胡、川芎、川楝子、木香、砂仁、茵陈、金钱草、虎杖、板蓝根、甘草、体会:此次又选用了柴胡疏肝散加减。

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

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

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

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

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

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

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15g,酸枣仁20g,珍珠母25g;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带教单位XXX医院10g;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旋覆花(包)、藿香各10g;纳差加焦三仙各10g;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白术各12g;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带教单位XXX医院指导老师XXX 继承人XXX 跟师日期XX年4 月7 日跟师地点老师诊室随诊(操作)记录:跟师笔记内容孙凤华,女,47 岁。

中医临床跟师笔记

中医临床跟师笔记

中医临床跟师笔记通过跟随中医临床医生的学习和实践,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临床经验和知识。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与读者分享我在中医临床中学到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技巧。

这些笔记涵盖了不同病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中医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石,它将我们的身体、自然界和宇宙整体都归纳为阴阳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面。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他们的阴阳平衡。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能够了解病人体内的能量互动方式,并作出相应的治疗调整。

二、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主要依靠四个基本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观察病人的面色、眼睛、舌苔等来获取病症信息。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音和腹部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则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他们的症状和身体状况。

最后,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

这些诊断方法协同工作,帮助我们准确判断病症,确定治疗方案,而且对于一些慢性病和复杂病例,诊断方法的综合运用尤为重要。

三、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草药配方、针灸、食疗、气功等。

草药配方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以通过草药的组合来调整病人体内的能量平衡,以达到治疗作用。

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身体的能量流动,以促进自愈能力。

针灸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都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疼痛管理和神经调节方面。

食疗是中医药养生的重要方式,通过合理搭配食材,可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强身益气的效果。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恢复身体平衡的传统练习方式,可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强免疫功能。

四、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的疾病治疗方法是以辨证施治为核心的,辨证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即根据不同人群的病症表现,辨别病人体内的能量失衡,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举例来说,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的病症,中医通常会根据感冒的症状、病人的体质、发病时的环境等进行辨证,来选择合适的草药组合或针灸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跟师笔记

中医临床跟师笔记

中医临床跟师笔记中医临床,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通过临床实践,中医医师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细致观察和病因辨析,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作为一名初学者,我有幸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临床实习,下面是我的跟师笔记。

在跟师的实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医临床的独特魅力。

首先,中医强调病因的辨析。

在同一疾病的治疗中,很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治疗方案。

这是因为中医重视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通过辨析疾病的病因,寻找治疗的关键。

例如,在一位患者患有慢性头痛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病因辨析,判断是寒凉还是燥热导致的头痛。

只有明确病因,才能制定出精准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不同于西医学以器官为中心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舌苔、脉象、气色等,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例如,一位患者出现了皮肤湿疹,我们不仅需要观察皮肤的状况,还要观察其舌苔是否湿滑,脉象是否有弦细等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症状,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强调辩证施治。

中医辩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病症分为不同的证候,进而确定治疗的方向。

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地判断患者所属的证候类型,然后针对性地推荐相应的中药方剂或针灸等治疗方法。

例如,一位患者出现失眠的症状,我们需要判断其是肝郁化火证还是心虚火旺证,然后通过调理肝气或补益心脏来治疗失眠症状。

总的来说,中医临床是一门相对独立而又丰富多元的学问。

它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通过对病因的辨析、整体观念以及辩证施治的方法来实现治疗的目的。

在跟师的实习过程中,我深刻地领悟到了中医临床的精髓所在,也认识到中医临床的学习远非一朝一夕所能掌握,需要在不断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我相信,通过与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学习和交流,我将能够逐渐掌握中医临床的核心理念和方法,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皮肤科跟师笔记

皮肤科跟师笔记

皮肤科跟师笔记在医院的皮肤科实习跟师,那可真是一段让我大开眼界又状况百出的经历。

刚到皮肤科的时候,我满心期待,想着能见识各种稀奇古怪的皮肤病,还能跟着老师学到精妙的治疗手段。

可没想到,一开始迎接我的不是什么疑难杂症,而是老师那严格到近乎苛刻的要求。

记得有一次,来了一位患湿疹的大叔。

大叔卷起袖子,露出胳膊上那一片红红的疹子,有些地方还抓破了,渗着黄水。

老师让我先观察,然后描述症状。

我心里一紧,瞪大眼睛瞧了半天,支支吾吾地说:“就是……一片红疙瘩,有点破皮。

”老师眉头一皱,“这就完了?你仔细看看疹子的分布规律,颜色的深浅变化,破皮的地方周边皮肤是什么状态!”我被说得面红耳赤,又凑近了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这才发现那些细微之处。

疹子呈片状分布,边缘颜色稍浅,中间深红,破皮的地方周围皮肤有些肿胀。

老师这才微微点头,说:“做皮肤科医生,就得有一双‘鹰眼’,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

”还有一回,碰到一个年轻姑娘来看痘痘。

姑娘长得挺漂亮,就是脸上的痘痘让她很烦恼。

老师一边询问病情,一边让我记录。

姑娘说自己总是熬夜,爱吃辣,还老化妆。

老师听了,指着她脸上的一颗痘痘说:“你看这颗,红肿得厉害,顶端还有白色的脓点,这是炎症比较重的表现。

再看看她额头的这些小粉刺,密密麻麻的,这和她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我在旁边赶紧奋笔疾书,心想:原来一颗小小的痘痘也有这么多学问。

有个小朋友来看荨麻疹,身上起了大片大片的风团,痒得直哭。

家长在一旁急得不行。

老师耐心地安慰着他们,然后给我讲解:“荨麻疹来得快去得也快,你看这孩子现在风团这么明显,说不定一会儿就消下去了。

但我们得找到过敏源,是吃了什么东西,还是接触了什么特殊的东西。

”我们仔细询问了孩子的饮食和活动情况,最后发现是孩子在公园玩的时候接触了一种花粉。

看着孩子慢慢不痒了,风团也渐渐消退,我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在皮肤科,不仅要会看病,还得会给病人做治疗。

有一次,要给一位病人做冷冻治疗。

中医传承中医皮肤科跟师笔记

中医传承中医皮肤科跟师笔记

中医传承中医皮肤科跟师笔记一直以来,我对中医都怀着一种深深的好奇和敬仰。

机缘巧合之下,我有幸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皮肤科老师学习,这一段经历,真可谓是精彩纷呈,让我大开眼界。

我的老师姓王,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王大夫。

王大夫看起来五十多岁的样子,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中透着智慧和沉稳。

第一次见到他,我心里还有些小紧张,担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不好。

跟师的第一天,王大夫就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那天,诊室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女士,满脸愁容,她的脸上布满了红色的疹子,看起来又痒又难受。

王大夫仔细地观察着她的皮肤,一边询问她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甚至还问到了她的情绪和睡眠。

女士一一回答着,声音里带着些许焦虑。

王大夫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别着急,姑娘,咱们慢慢找原因,一定能把这毛病治好。

”接着,王大夫开始为她把脉,只见他微闭双眼,神情专注,手指轻轻地搭在女士的手腕上,那模样,仿佛能从脉搏的跳动中听到身体的诉说。

把完脉,王大夫又看了看她的舌头,这才缓缓说道:“你这呀,是体内湿热太重,加上最近可能压力大,休息不好,导致了这皮肤的问题。

”女士听了,连连点头,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王大夫转身从身后的药柜里拿出几味中药,一边拿一边跟我讲解:“这金银花,清热解毒;这苦参,燥湿止痒;还有这白术,健脾祛湿。

咱给她配个方子,调理调理。

”我在一旁听得入神,眼睛紧紧盯着那些药材,心里默默记下。

王大夫开好方子,叮嘱女士一些注意事项,比如饮食要清淡,不能吃辛辣油腻的食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心情也要放松。

女士千恩万谢地离开了诊室。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跟着王大夫见识了各种各样的皮肤病患者。

有患湿疹的小孩子,因为痒得难受不停地哭闹,王大夫耐心地哄着孩子,给他涂上特制的药膏,那温柔的样子让我感动;还有患牛皮癣的大叔,病情反反复复,心情特别低落,王大夫不仅给他治病,还不断地鼓励他,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有一次,来了一位阿姨,她的手上长满了水疱,又疼又痒。

中医脾胃病科跟师笔记

中医脾胃病科跟师笔记

中医脾胃病科跟师笔记
在中医脾胃病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脾胃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方法。

脾胃作为人体的重要脏腑,主宰着消化、吸收和代谢等重要生理功能。

一旦脾胃受损,便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首先,我了解到脾胃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饮食不节、情绪波动、劳累过度等。

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其中,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体重下降等是脾胃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针对不同的病因和证候,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脾胃湿热证,治疗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为主;对于脾胃虚弱证,则采用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的方法。

此外,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等也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手段。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老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然后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既关注疾病的本质,又兼顾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真正做到了精准治疗。

同时,我也认识到中医脾胃病科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深入研究中医经典著作,紧跟学术前沿,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跟师学习,我对中医脾胃病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深信,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诊疗服务,为维护人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温病学》之湿温篇(上)湿重于热证治[附舌象、验案]

《温病学》之湿温篇(上)湿重于热证治[附舌象、验案]

《温病学》之湿温篇(上)湿重于热证治[附舌象、验案]I编者导读:刘清泉院长作为第一个进入新冠肺炎武汉疫区的中医专家,对于新冠肺炎认为属于中医的“湿瘟”“疫病”,虽然现已有各种针对此次疫病的中医方案,但方案言简意赅,说理教学较为缺乏,故编者将中医经典教材第五版青皮《温病学》中湿温篇的内容删减了部分冗余话语并加入陈老对其中一些经典方剂的独特解读,以及证型或方剂常见参考舌象图片和典型验案,以供读者深入学习湿温病的治疗。

《温病学》指出“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大多来势迅猛病情严重,较之一般温病的危害更甚。

由于温疫不是独立于温病以外的一种疾病,其辨证治疗仍按温病的辨治体系进行,所以本教材没有把温疫另列专章讨论。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膩,脉缓等主要症状。

本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的变化,但主要表现于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

临床表现具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

后期既有湿热化燥伤阴,又有阳气虚衰两种不同转归。

(一)湿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叶天士“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先有内因--------素体脾胃失调,湿邪内停后合外因--------湿热病邪(二)湿温病感邪途径薛生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薛注:“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病多归膜原。

”膜原即陈老常言之少阳三焦膜腠,邪阻膜原也可作为湿热病初起的一种形式。

(三)湿温病发展演变规律湿温病由于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膩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本病传变较之一般温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缠绵难愈。

其发展演变,一般亦不外由表入里,由卫气而及营血,但因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故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湿温邪气传变规律:湿温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

藏医“正布郎波”(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探讨及诊治经验谈

藏医“正布郎波”(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探讨及诊治经验谈

藏医“正布郎波”(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探讨及诊治经验谈:“正布郎波”病属中医痹症范畴,与西医之风湿性关节炎相似,是藏医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关节组织疾病,因其病程长、病源广、受累重、预后差等原因倍受历代藏医关注。

通过三年的跟师学习,笔者对“正布郎波”的认识得到了较大提高,本文拟对自己多年来对“正布郎波”病的诊治经验和学习心得作一浅释,以期得到从事痹症临床、研究工作的同事们的指正。

由于原文是藏文,在翻译病名时,为了求得准确表达有些地方仍然借用了中医“痹症”的名称进行论述。

标签:藏医“正布郎波” 诊治经验1 对“正布郎波”病机的认识“正布郎波”为热性病变,当“三因”之一的“赤巴”热锐之性在温热饮食行为的作用下得到加强时,“赤巴”热性的强盛必然导致“培隆”寒性的衰弱。

此时,当六味饮食在经过三种胃火的消化吸收时,因“培隆”力量不足,特别是“培根甲协”力量的衰弱使饮食得不到充分的碾磨而显得粗糙,而这种粗糙的饮食虽经“赤巴居协”消化却形不成纯净的饮食精华。

因“培隆”力量不足,故对饮食精华进行净化的“门娘隆”无力对饮食的精华和糟粕进行分离,使不净饮食营养进入肝脏。

当“赤巴东久”在对这种不净饮食营养再次进行消化吸收时,不纯净的饮食营养不能以精华转化为血液,而在“赤巴”的作用下以血液糟粕的形式化为胆汁,胆汁又在“赤巴”的作用下化为黄水,当黄水的总量超出正常范围时,就导致了痹症的发病。

由于这种黄水产生源于“赤巴”的强盛,因“赤巴”性热色黄,积则色黑,故该黄水也具性热色黑的特点,由此产生的痹症在临床上被称为“正布郎波”(意为热痹或黑痹),故《四部医典》云:“黑痹黄水呈黑寒偏盛”。

因此,“正布郎波”发病的远因是“赤巴”强盛,近因是不净饮食营养产生的黑色黄水。

2 临床表现痹症种类繁多,表现不一,但基本表现为长期寒颤,肌肉酸涩,腰胯及四肢疼痛,全身懒惰无力,病程长者表现消瘦,无故出汗,关节僵痛屈伸不利。

由于痹症起于黄水,所以居潮湿房屋、穿潮湿衣物、在水中劳作等都会诱发痹症或使病情加重。

中医临床跟师笔记

中医临床跟师笔记

中医(zhōngyī)临床跟师笔记距离传统师承确有专长考核越来越近,相信很多参加传统师承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对“中医(zhōngyī)师承跟师笔记〞感兴趣,中医(zhōngyī)临床跟师笔记定义(dìngyì):炽热(chìrè)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

“内火〞是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炽热内扰导致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

炽热内生的病理变化1.人身之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为生理之火,;中医称之为“少火〞。

但是在病理情况下,假设阳气过亢,机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液,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那么称为:“壮火〞2.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

,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浊、瘀血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日久那么从阳而化热,因之炽热内生,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4.阴虚火旺:阴虚火旺属虚火,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那么虚热虚火内生。

临床特点:炽热内生的病理不外虚实两端。

实火者,多源于阳气有余,或因邪郁化火,或因五志化火等。

其病势急速,病程较短,多表现为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甚那么狂躁、昏迷、舌红苔黄燥、脉洪数等症。

虚火多由于精亏血少,阴虚不能制阳,虚阳上亢所致。

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主要特征为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炽热病变的共同特点是:热(发热,恶热,喜冷)、赤(面赤,目赤,舌红)、稠(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涕、白带粘稠)、燥(口渴,咽干,便燥)、动(神情烦躁,脉数)。

中医临床跟师笔记表证表证是指六淫疫疠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征候。

掌握湿病的概念,基本治法及证治熟悉痉病、暍病

掌握湿病的概念,基本治法及证治熟悉痉病、暍病
提 要 本条论述风湿(表)气虚的证治。
此表虚与桂枝汤中风表虚证有区别吗?
分析
症 脉浮身重—— 风湿外感,经脉痹阻 候 汗出恶风—— 表虚卫气不固,腠理疏松
病因病机:风湿兼表气虚 治法:祛风除湿,益气固表 方药:防己黄芪汤
黄芪—扶正固表益气 防己—祛风除湿 白术—补中健脾化湿 草姜枣 外—调和营卫
湿病
湿邪的
①六淫之一,首犯太阳;
致病特
②易兼夹风寒之邪;
点?

③湿性重浊下趋,易犯肌腠,
湿
流注关节;
④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
痹阻阳气;
⑤湿性粘腻,病程反复缠绵。
内湿
与饮食失节有关,是脾失健运, 水湿停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湿病概述
病位: 肌肉、关节。 主证:发热身重、骨节疼痛。 病因:外湿—为主因,多兼夹风寒。
调护:避风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治疗:1.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及脾虚泄泻。
2.风湿痹痛,筋脉拘急疼痛。 3.肺痈、肠痈。 特点:甘淡渗利,上清肺热,下理脾湿。
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薏甘汤证异同比较
相同点:同治外湿所致表实证;均有解表祛湿之功, 均属微汗之剂。
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三病合篇的意义
1、病因均与外感有关; 2、初起首见太阳表证; 3、辨证与治法类同于伤寒。
痉病
主症: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 兼症:外感症,如恶寒,发热。 《金匮》所论痉病以津液不足,筋脉失养,外 感风寒而致。 《内经》中对痉病的病因,是以外邪立论,认 为乃由外邪侵袭,壅阻经络而成。《素问· 至真要大论》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等。 《金匮》提出伤亡津液亦可致痉的病因学说, 成为后世内伤致痉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邪致病特点及临床诊治
老师对湿邪致病非常重视,认为现代社会随着环境的恶化及饮食的变化,人体体质及发病倾向都有所变化,湿邪越来越受到重视。

湿邪有内外之分,在跟师过程中,受到许多启发,现总结如下:
一、外湿发病是由六淫中之湿邪直接中人,由表入里而发病,故有皮肤麻木、筋骨关节疼痛、腰背酸楚、下肢沉重,甚至浮肿等见症。

因湿邪侵入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见症。

然而许氏指出:外湿伤人很少单独致病,兼风兼寒当须辨证细察,临证又因机体健康差异而变,如湿邪入里,脾阳素虚者多从寒化;胃热素盛者多从热化等等又须详辨。

内湿的病机较为复杂,许氏认为《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所说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段经文是祖国医学对人体正常水液代谢过程的基本概念,也是论湿与治湿的主要理论根据之一。

其重要含义是,说明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的水谷纳入原依脾胃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得以营养周身,然必借肺之调节,肾之温煦,三焦之气化,分别化为气血津液而后各归其所,或变为汗,或变为溺,或化为浊气而排出体外。

故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主要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之气化来共同完成,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为脾、肺、肾三脏。

若脾、肺、肾三脏健旺无病,水饮得输,津液得布,不留不聚就无“湿”可言。

在病理条件下,一系列气化过程发生障碍势必引起水留成湿积的病理。

湿邪在使人体发病的过程中,又与人体正气不足有关,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正气先伤才能导致发病,故其临床表现一般多为正虚邪实,即由于正气之虚而引起的邪实。

只有正虚之人,如禀赋素弱,脏腑久亏,加以饮食失节,暴饮冷水,素嗜辛辣茶酒或劳役倦怠,才能致脾阳不健,运化失司,聚而成湿,阻遏气机,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充斥
淤积,因而造成肿满,变化多端,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应知湿既成邪,无论是外侵或内生,病理多系机体正气被遏,运阻水停无法将其驱除,终至湿聚积渐产生纷繁复杂的临床证候,原因即在于此。

(二)湿邪的临床表现
1.外湿:外湿之邪中人多由毛窍侵入体表,进而伤人皮肉筋脉或流注关节。

因此常见头蒙如裹,身重酸楚,皮肤麻木或筋骨关节肿痛,下肢沉重等证;湿淫肌肤则生湿疹疖疮,或兼风、兼寒、兼热,或湿从寒化或从热化均须细为辨证;若湿邪重着入里则阻遏气机常见中满食减,口淡乏味,舌苔必多湿腻,脉见濡缓。

2.内湿:内湿之证,多为素嗜茶酒,饮食生冷或肥甘厚味,饥甚暴食,饮食不节等,如遇禀赋素弱,脏腑不实之人必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液不能运化输布而湿生为患。

设湿浊中阻,纳呆脘闷,口粘不渴,甚则恶心呕吐,苔薄腻,脉见滑;寒湿困脾或湿积粘腻留滞肠间则头晕身重,脘痞腹胀,大便溏泄或粘滞不爽,舌胀苔白厚腻,脉象滑弦有力;水湿上凌心肺则心悸气短,咳痰喘促;若肾寒水冷,湿邪弥漫阻遏气机,三焦气化失常,决渎无机,水湿四溢则面目肢体浮肿,头晕身重,尿少或癃闭,舌苔厚腻并多见于根部,脉弦滑两尺尤甚;或水停成湿,湿甚为饮,饮凝成痰。

如《金匮要略》所指出的痰、悬、溢、支四饮,均属湿邪为病的范畴;如湿从热化,湿热内蕴则可见黄疸、赤痢、淋浊、口舌生疮、妇女带下等诸病。

此均系简述其常,而湿证变化多端兼证纷繁,临床诊治应当运用四诊辨证,不但要熟悉与掌握一般发病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善察其变,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药病相应,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湿证的治法
湿证的治法,以“治病求本”、“审因论治”为原则。

外因仅属变化的条件,内因则是变化的根据,内湿之成,多以脾为重点。

如果是寒湿伤脾,必须详细问诊,重点了解其生活嗜好,或喜辛辣
茶酒,或饮食生冷、饥甚暴食而损伤脾胃等等,然后结合证脉加以综合分析,根据理法立方遣药。

如属湿阻中阳,气机不畅,法宜宣化湿浊,通利气机;属寒湿困脾,宜温脾化湿;若属水湿上凌,宜肃降强心温化湿饮;肾寒水泛,三焦气化失常,宜温肾散寒、宣化通利,视其兼证,随证施治。

治湿虽有驱湿、化湿、散湿、燥湿、渗湿、利湿等诸法,但有不少病例湿去复聚,久治不愈。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湿邪为患遏阻气机,使脾的上归与肺的下输功能减弱,况且湿邪有粘腻,不易速去的特点。

如果处方用药注重加强升脾宣肺的气化功能为主,就可达到治疗目的。

老师善用苍术、麻黄,因苍术辛苦温为燥湿健脾之要药,能以其辛温之气味升散宣化水湿,使脾气继续上归于肺,脾健则湿化。

因此,治疗湿证常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的主体,通过燥湿来达到祛邪扶正。

然在脾虚积湿之同时,肺亦不能独健,必失其下输之功能,通调受阻则湿必停蓄,故配以辛温发汗利尿之麻黄以助肺宣达,促其迅复通调。

两药协作具有升脾宣肺而化湿之功。

通过跟师观察运用,发现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

如两药等量使用,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四倍五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作用,而湿邪则能自化。

此外,老师强调治湿之法要像铲草除根使除之务尽,服药时间要稍长一点。

同时应严格纠正患者不良饮食偏好,如戒除嗜饮茶酒或暴食生冷等,否则,疾病迁延就不易根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