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乞巧》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乞巧教学实录(优秀3篇)

乞巧教学实录(优秀3篇)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
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读诗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
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
大家听得真仔细,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乞巧》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3)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民间风俗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2. 诗句的分析和解读;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民俗的理解;2. 诗句深层含义的挖掘;3.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括诗歌原文、译文、背景资料等;2. 教学素材:相关古代民俗图片、视频等;3. 小组讨论准备:分组、分配任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播放相关古代民俗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乞巧节;(2)简要介绍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3)提问:“你们认为乞巧节有什么意义?”2. 诗歌背景介绍(1)展示课件,介绍《乞巧》诗歌的背景;(2)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诗歌朗读与翻译(1)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展示课件,呈现诗歌译文,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分析与解读(1)提问:“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5. 小组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诗歌中的民俗元素;(2)分享成果: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诗歌中的民俗特点。
6.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1)提问:“你们认为诗人对乞巧节的态度是怎样的?”;(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民间风俗的热爱和传承;(3)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
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
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
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
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
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
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
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
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
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
多么可怜呀。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
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
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示范写“乞巧”(板书)“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
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乞巧》教案设计(优秀9篇)

《乞巧》教案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乞巧》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学情分析】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扶为主,渗透学习方法。
2、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乞巧节学生也未必听过,含义就更难理解。
因此,我从学情出发,以解决学生的疑问设计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端午节),五月十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什么节?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2、板书诗题《乞巧》,教写“乞”字。
3、读题质疑。
二、诵读古诗。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①指读。
②齐读三、理解第一行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理解“今宵”和“碧霄”的意思,渗透方法。
(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2、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黑板条出示: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3、指导朗读四、理解第二行1、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是啊,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
部编版小学语文乞巧 详案精品公开课教案

乞巧预设目标;1. 认识“乞、霄”2个生字。
2. 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 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预设教学过程:一、温习古诗,了解诗人1、答题目,温习古诗。
(1)喜欢看电视吗?老师是个电视迷,寒假的时候喜欢上了这一档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你们看过吗?(2)今天,赖老师把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搬到了咱们阶梯教室,请听董卿老师出题:王维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由哪个节日生发?a.清明b.中秋c.重阳(3)请答题,用你的手势告诉我。
百人团有22人答错,正确率78%,咱们班……2、答题目,引入新课。
(1)再考你们,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A.五月初五 B.八月十五 C.九月初九 D.七月初七同样用手势告诉我(2)宣布正确答案,这一题可以用排除法,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那七月初七,谁知道——七夕节、女儿节、乞巧节。
(3)说到乞巧节,这与天上的神仙织女有关。
传说织女织得一手好锦缎,被称为“纺织女神”呢!人们羡慕极了,于是七月初七,人们就举行各种活动:(生读)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瓜果乞巧、面塑斗巧、种巧芽、尝巧果、吃巧巧饭……向织女乞求自己也拥有一双巧手。
这一种习俗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七月初七也成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板书:一种习俗)3、写诗题,了解诗人。
(1)有一个叫林杰的小孩,看到七夕节的盛况,写了一首古诗《乞巧》。
林杰,何许人也?请看资料。
林杰唐朝福建人,精通书法棋艺,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了。
(2)看了资料,你了解了哪些信息?(3)林杰,堪称神童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神童写下的诗《乞巧》。
拿出手,跟着老师写诗题。
“乞”,先写一个卧人,再写横折弯钩,这多像一个人跪在地上诚心祈愿的样子啊!连起来读,谁知道“乞”的意思?“巧”呢?“乞巧”连起来就是——二、初读古诗,感受韵美1、读全诗,读准字音(1)这首古诗,你会读吗?自由读一读。
《乞巧》教案设计

《乞巧》教案设计《乞巧》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
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教师示范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
“标本读变”5、“乞巧”什么意思?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
《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乞巧》这首诗当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是哪两个字?“宵”“霄”。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3、师生合作,分句读。
周四《乞巧》公开课教案

周四《乞巧》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乞巧》这首诗的背景、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理解《乞巧》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掌握古典诗词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平板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2.学生分享自己对乞巧节的了解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乞巧》诗,理解诗意。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林杰的生平事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乞巧》诗的背景和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四、课堂讨论a.你觉得诗中的“乞巧”具有怎样的意义?b.你认为诗人在表达什么情感?c.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的?五、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乞巧》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欣赏古筝演奏《乞巧》诗,体验古典诗词的意境。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课后作业1.背诵《乞巧》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以“乞巧节”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附:《乞巧》诗原文及译文原文: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今晚是七夕佳节,仰望碧蓝的天空,牛郎织女正度过银河桥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望着秋月,乞求织女赐予巧手,穿引着红丝线,不计其数。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碧霄”、“牵牛织女”、“秋月”等,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营造的意境。
2.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深刻感受作者林杰对于乞巧节的情感态度,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
2023最新-《乞巧》教案(优秀4篇)

《乞巧》教案(优秀4篇)《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4篇《《乞巧》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篇一1、齐读2、指几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乞、巧、宵、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课文注释、体会诗意。
3、能用自已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体会诗意教学难点:根据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与“乞巧”有关的资料;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2、老师: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解诗题:复习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提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许多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同学们还有印象吗?我们一起来复习复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的是?什么节?还有描写关于清明节的《清明》,一起来读一读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刚才同学们读的古诗就是文化宝库里一颗最闪亮的明珠。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也是有关节日的:是七夕节,题目是:乞巧。
同学们预习了吗?那你们能把古诗读一遍给老师听吗?好,试试看。
(同学们真会学习)3、板书课题,齐读。
(写“乞”、“巧”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写提醒学生写“乞”的时候要注意与“气”区分,“巧”注意第三笔是“提”。
老师边带着学生书空边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下来。
)问题设计:哪位小朋友能给同学们提个醒,“乞”书写要注意什么?“乞”可以组词为?“巧”要注意什么?“巧”字可以组词为?4、那么“乞巧”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呢?问题设计:通过预习,同学们肯定收集了不少关于乞巧的资料,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说说,他都知道些什么?(说完整点,我知道……)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下了功夫,懂得去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讨论:乞巧节的来历请看大屏幕,图画上的这一位女子在做什么?PPT1:古时的女子呀不像现在的女子可以出去工作,她们只能在家里做些女工,如绣花、织布等,如果她能织得一手好布,别人就会夸奖她心灵手巧。
乞巧教案(通用4篇)

乞巧教案(通用4篇)2022-12-15乞巧教案(通用4篇)乞巧教案篇1一、活动导入。
1、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听故事,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想听吗?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感动了你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一位诗人,他就是唐朝诗人林杰,于是,他写了一首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1)师范写,同学们一起书空。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2)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3)你们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被老师问住了,请同学们先读读资料袋,我相信你们会有所收获的。
2、(学生交流)、在那天人们会做些什么呢?(少女们会向织女乞取智巧,而乞巧的主要形式就是穿针引线)3、再读课题。
4、乞巧会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注意读的时候争取把字都读正确了,不确定的可以问问你的同桌,开始吧。
5、谁能来读一读呢?(指名读)请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吗?6、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老师知道他们除了偏旁不一样外,意思也不一样。
你们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吗?快拿出你们的工具书字典,向他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7、解决了这两个字的意思,我相信这句话对你们来说也不难了,你们能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说)(1)大家基本上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了,可老师发现你们漏了一个字,我们知道霄是天空,那么碧霄是指什么样的天空,你能想象一下吗?(生说)(2)碧,我们给它组个词,可以是碧绿,那么就是绿的意思,那是什么样的天空?我们可以说是浩瀚无边的青天。
(板书)(3)谁能再来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8、通过查字典,我们成功地知道了一句诗句的意思,你还能用互相讨论、查工具书等办法知道更多的东西吗?现在开始吧。
《乞巧》教案(精品)

《乞巧》教案(精品)《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学会“乞、霄”2个生字,并书写相关生字。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过程:一、导入新课:过什么节咱们小朋友最开心?(学生自由说)那你(还)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学生自由说)嗯,同学们的小脑瓜里知识可真多!(课件出示:传统节日名称)像元宵、清明、重阳这些节日我们早已耳熟目详了,不过这里有一个节日你肯定觉得新鲜,很多人都还没听说过呢!找到了吗?对啦!那就是乞巧节。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田字格)仔细瞧瞧这两字,你想提醒大家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学生自由说)非常感谢这几位同学的提醒,请你打开作业本到59页,认认真真地写一写这两个字,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评一评。
2、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目就叫,学生说:《乞巧》(课件出示:古诗)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林杰?(学生说,教师作补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
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3、林杰的诗非常优美,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可得好好地品味一番。
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
切记读书有三到,学生说:谓心到、眼到、口到,还要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她)读准了吗?谁能像他(她)一样读?(指名读,评议)4、正音:仔细瞧瞧诗的第一行,有何发现?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
(宵—霄,教师用点标出来)两个字读音相同、意义却不同。
(课件出示:选择题)你觉得它们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天空呢?(课件出示:夜空图)那“碧霄”指的就是什么呢?我们再来读这一句诗,注意体会两者的不同含义。
《乞巧》课文教案

《乞巧》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乞巧》这首诗。
(2)理解《乞巧》诗的内容,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乞巧》这首诗。
(2)理解《乞巧》诗的内容,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件:乞巧节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播放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乞巧》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说出对乞巧节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并进行组内讨论。
(3)解释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由背诵课文,互相监督、鼓励。
(3)全班集体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五、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家庭作业:了解我国其他传统节日,下节课分享。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抄写生字词的准确性和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背诵评价: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背诵,检查学生对《乞巧》诗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乞巧课文公开课教案

乞巧课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乞巧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和习俗。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乞巧节的习俗和美好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乞巧课文的基本内容。
2. 乞巧节的由来和习俗。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 乞巧节习俗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多媒体设备。
3. 相关乞巧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乞巧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乞巧节。
(2)简要介绍乞巧节的由来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中关于乞巧节的习俗和美好寓意。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乞巧节相关的手工制作或实践活动。
(2)学生展示实践成果,教师点评并鼓励。
(1)让学生谈谈对乞巧节的认识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乞巧节的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情况和思考能力。
3. 实践成果: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作文了解其对乞巧节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自身: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和教学态度,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10篇)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10篇)、初读11、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
“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
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
“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⑴ 由读;⑵ 指生2、3读;⑶ 齐读。
3、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2注释、P124课后资料袋,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学。
4、学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与大伙讨论讨论:⑴ 讨论。
⑵ 集体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⑶ 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平时学习中,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向他们学习。
总结2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
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3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多种形式读古诗,整体感知41、谈话: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
乞巧优质课教案

乞巧优质课教案教案标题:乞巧优质课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乞巧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2. 学习相关的词汇和表达;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乞巧节的文化内涵;2.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
教学准备:1. 乞巧节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 学生的手工制作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3. 小组合作的工作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一些乞巧节的图片和装饰品,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知道乞巧节是什么吗?它有哪些传统习俗?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乞巧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包括制作七夕织女、鹊桥等;2. 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如“乞巧”、“七夕”、“织女”、“鹊桥”等。
三、小组合作(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乞巧节的传统习俗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习俗,设计一个手工制作的作品;3.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解释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创意。
四、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向其他小组介绍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创意;2. 学生们可以互相提问和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
五、反思和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乞巧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2. 学生们表达他们对乞巧节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庭中体验乞巧节的传统习俗,如制作七夕织女、鹊桥等;2. 鼓励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进行比较和交流。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在展示和分享中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3. 评价学生对乞巧节的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学反思:1.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的表现和作品的肯定和鼓励;2.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3. 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乞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一、故事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浩瀚的夜空……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想不想听?好,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
2、配乐,教师讲《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传说牛郎是兰阳城牛家庄的一个孤儿和哥嫂生活在一起,嫂子经常虐待他,还把他赶出家门,只能靠一头老牛耕田生活,这头老牛很通人性,有一天织女和很多仙女下河游玩,在河里洗澡,老牛劝说牛郎藏起了织女的衣服,织女回不了天庭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生了一对儿女生活十分幸福,可是天帝知道了这件事,派王母娘娘把织女抓回天庭。
老牛不忍心看他们妻离子散,于是马上触断自己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坐船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叉在天空中划过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和织女在河的两岸相望哭泣,他们的事情感动了喜鹊。
数只喜鹊飞来用身体搭起一道跨越天河的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王母娘娘没有办法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见一次,这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喜欢吗?3.板书课题:乞巧,说出笔顺。
4. 认读音节,强调读音。
师边写边提示(两个第三声的字连在一起,前面的字要读成第二声。
再读一遍。
)5.生齐读。
6.看到乞字,会想到什么字。
气,谁发现这两字有什么区别。
还有区别吗?观察真仔细请坐。
乞巧课文公开课教案

乞巧课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乞巧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使学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乞巧节的文化内涵。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乞巧节的民俗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课文,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乞巧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乞巧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3)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乞巧节习俗的深入理解。
(3)古典诗词的欣赏与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乞巧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
(2)教师简要介绍乞巧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乞巧节的习俗和自己的感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想法。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讲解生字词、课文内容。
(2)重点解析乞巧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5. 古典诗词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与乞巧节有关的古典诗词。
(2)学生讨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练习:(1)学生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乞巧节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乞巧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传统的乞巧节现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乞巧课文公开课教案

乞巧课文公开课教案乞巧课文公开课教案《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以下是小编为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搜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3、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4、认识诗人有谁知道诗人林杰是怎样一位诗人呢?介绍一些大家想知道的内容。
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正音:(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7、书写“霄”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
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板书:看碧霄) 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
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预习单:
1.《乞巧》我读了()遍;
2.通过查资料、查工具书、问大人,我理解了
();
3.我还有的疑问是
();
4.读一读故事《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生字,会写3个生字,辨清“宵、霄、气、乞”形近字,理解“今宵、碧霄”意思
2. 借助资料袋、民间故事,在想象中,以及在欣赏拓展的诗句中,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故事的美好,感受乞巧节的热闹和有趣;并在有感情地吟诵中感受古诗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3.透过“望”字,感受古代人们寄托的美好的愿望的形式——民间传说。
认识民间故事,初步区别民间故事与学过的神话故事,激发阅读的兴趣。
4.能抓人物关系概括地说故事,也能想象画面生动地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借助资料袋、民间故事,在想象中,以及在欣赏拓展的诗句中,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故事的美好,感受乞巧节的热闹和有趣;并在有感情地吟诵中感受
古诗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预设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竞猜故事,导入新课
师: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故事的图片,想看吗?你们如果知道,就大声喊出这些故事的名字。
(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牛郎织女、嫦娥奔月)
课前你读了故事《牛郎织女》,说说知道故事里讲了哪些人?选两到三个人物,简单地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一、诗题引入
1.板书课题,指导认识并理解“乞”的字形字义
首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古诗题目“乞巧”,注意这个“乞”字,它跟哪个字很像?(气)什么地方又不一样?(强调两点:不能多一横;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写好弯——圆润,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这一笔像一个怎样的画面?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就可以观其形知其意。
师:“巧”字左小右大,要注意“竖折折钩”中竖与第二个折要稍稍倾斜。
指导书写。
2.读诗题
二、读通诗句
预习反馈
一读:读准确
二读:读得有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押ao韵
三、学习《乞巧》
1.认识诗人
【课件:乞巧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他六岁就会写诗,下笔就能成文,并且精通书法棋艺,非常聪明。
】你想说什么?
2.整体感知:读着古诗,你仿佛看到什么了?从哪儿看出来的?还有什么疑问
3.学习第一、二句
(1)理解“宵霄”意思
读音相同,字形相似,字义却不同有什么好方法来区分它们吗?宵:夜晚的意思;雨字头一般和天空有关,霄就是指天空。
抓住“宵霄”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2)对啊,又是一年七月七,人们情不自禁纷纷抬头,看到了这样的
碧霄(出示课件:碧霄图片)这样的夜空,你想到了哪个词?(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
)美丽而又浩瀚的碧霄啊。
指导朗读第一句。
(3)碧霄上面最亮的,一颗是织女星,一颗是牛郎星。
这不禁让诗人
想起了一个浪漫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读第二句诗。
(4)补充拓展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丽的心灵,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篇,看,课件逐句出示: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选你喜欢的一句读一读并想想画面指名读
(5)感悟朗读:想想看,牛郎和织女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七夕相聚
的这一天,那是怎样的喜悦啊,读一、二句
(6)过渡: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地上,家家户户在做什么?(向织女乞巧)
4.学习第三、四句
(1)借助课后资料袋,读一读,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知道织女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
灵手巧,她织的锦缎亮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美得赛过天上的云霞。
尤其在
中国古代讲男耕女织,有这么一双巧手,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3)读着读着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a引导抓住关键词“家家、几万条、尽”来体会热闹。
指导朗读。
b补充诗句,进一步感受乞巧热闹的场面,以及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
c交流:让我们也走进这热闹而有趣的节日。
你有什么心愿向织女乞取?
5.指导朗读:
就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
许下美好的心愿吧!齐读整首诗。
四、“望”字入手,认识民间故事
1.理解“望”字
诗句中有一个字就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期盼,谁能找出来?
出示望字的演变,猜出是什么字了吗
望,本义:站在高处,举目远眺。
加了“月”字,表示月圆之夜,相隔
遥远的人举目远眺,表达思念之情。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师解释:望,对外出流亡的亲人,期望他们返回家乡。
这都告诉我们“望”字还带有期盼、思念之情。
(板书“望”)
就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
许下美好的心愿吧!齐读整首诗。
2.认识民间故事
孩子们,古时候,人们把自己的美好愿望都寄托在类似《牛郎织女》这
样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口头传下来,我们把这样的故事叫做——民间故事。
中国著名的民间故事有《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
每个传说都很美丽,建议同学们课后也去读读,细细品味人
们寄托的美好愿望。
五、指导背诵、抄写古诗
1.今后讲到“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我们就会想起这样一首诗——(生齐声背诵《乞巧》)。
2. 抄写古诗
3.课外延伸
咱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故事的摇篮,课后收集有故事的古诗,读一读,继续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
板书:乞巧
“望”
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