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模式
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模式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渐突出。
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作为解决农村养老难题的重要途径,社会组织模式也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模式的探讨。
一、养老院模式养老院模式是最常见的社会组织模式之一。
它通过建立老年人专属的居住机构,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
这种模式能够满足一部分老年人的需求,但也存在资源不足、费用高昂等问题。
二、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是农村养老服务的基石。
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由家庭成员照料,既能享受亲情关怀,又能保持家庭联系。
同时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服务保障,以减轻家庭负担。
三、社区志愿者模式社区志愿者模式是基于社区资源和邻里帮扶的养老服务模式。
通过组织志愿者参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情感陪伴等,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老年人的幸福感。
然而,关键问题在于志愿者的培养和匹配。
四、社会企业模式社会企业模式是一种以商业运营为主导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养老服务可以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提供更加全面和差异化的服务。
但同时,社会企业模式也需要加强监管,防止商业化过度。
五、农民合作社模式农民合作社模式是利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身资源优势,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提高老年人的养老水平。
这种模式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合作社的管理能力。
六、社区互助模式社区互助模式是基于社区居民之间相互帮助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通过建立互助组织,老年人之间相互照应、互相扶持,共同解决养老问题。
但社区互助模式也需要强化社区组织建设和互助网络的形成。
七、区域合作模式区域合作模式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建立多方合作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通过各方共同出资和资源整合,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
这种模式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以确保合作方的利益平衡和服务的可持续性。
八、专业社工模式专业社工模式是通过培养专业社工人才,提供精细化的农村养老服务。
乡村养老模式调研策划书3篇
乡村养老模式调研策划书3篇篇一乡村养老模式调研策划书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话题。
在城市养老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乡村养老模式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乡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我们计划开展一次乡村养老模式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乡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分析乡村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3. 提出促进乡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三、调研内容1. 乡村养老模式的类型和特点。
2. 乡村养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情况。
3. 乡村养老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4. 乡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养老意愿。
四、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问等方式,对乡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政府部门等进行调查。
2. 访谈:对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乡村养老模式的看法和建议。
3. 实地考察:对乡村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家庭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际情况。
五、调研步骤1. 准备阶段:确定调研主题和调研内容,设计调研方案,组建调研团队,准备调研所需的问卷、访谈提纲等。
2. 实施阶段:按照调研方案,组织实施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3. 分析阶段: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调研结论。
六、调研时间和人员安排1. 调研时间:[具体时间]2. 人员安排:调研负责人:[负责人姓名],负责调研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调研组成员:[成员姓名],负责具体的调研工作。
七、调研预算1. 问卷印刷费:[X]元。
2. 访谈费:[X]元。
3. 交通费:[X]元。
4. 住宿费:[X]元。
5. 其他费用:[X]元。
八、注意事项1. 调研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调研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3. 调研数据和信息要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第三方。
4. 调研报告要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调研结果,不得夸大或歪曲事实。
[时间]篇二乡村养老模式调研策划书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研究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保障问题备受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并分析其优缺点,以期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村养老保障现状当前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养老保障政策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其次是农村民众缺少足够的养老保障意识和能力;再次是农村养老保障机构建设滞后,服务不到位;最后是养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供给不足。
二、发展村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了提供全面、一体化的养老服务,可以在农村村级层面建设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这样的中心可以提供日间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服务,并且政府可以通过津贴等方式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其中,确保服务质量和可持续运营。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较多,需要进行改革。
可以考虑引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确保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近的待遇。
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并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参保率和养老保障能力。
四、农村养老服务外包为了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可以考虑将一部分养老服务外包给专业的机构。
政府可以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合适的服务机构,并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确保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五、发展养老社区养老社区是一种集居住、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农村可以发展养老社区,提供完善的养老设施和服务,满足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养老社区的发展。
六、鼓励家庭养老农村家庭养老是传统和普遍的模式,值得进一步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鼓励家庭养老,例如提供养老津贴、税收减免等。
同时,可以加强社区帮扶力量,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七、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短缺是目前的一大问题。
应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包括专业技能培训、理论知识传授等。
河南省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河南省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研究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较高且农村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研究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对于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河南省新型农村养老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目前,河南省农村养老模式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即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的赡养和照料。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子女外出打工、老年人独居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河南省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首先,河南省推行了农村养老院建设。
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式的居住和医疗护理服务,解决了老年人照料和照顾的问题。
养老院的建设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合作,使得养老院的建设速度加快,且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同时,政府也对养老院进行了资金补贴,降低了老年人的养老负担。
其次,河南省鼓励农村建设日间照料中心。
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白天的照料和活动,让老年人在安全的环境下度过每一天。
这些中心配备了专业的工作人员和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心理关怀等服务。
老年人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增加社交和交流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另外,河南省积极推广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是在老年人家中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康复训练、精神慰藉等。
政府通过培训和鼓励社区服务力量,提高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
此外,河南省也注重发展农村养老产业。
通过引导农民参与旅游、休闲、文化等养老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推动农村养老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和服务。
总之,河南省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的推行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服务,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但是,仍需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加强政府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引导和支持,使农村养老模式更加完善和可持续。
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成为了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特点、问题以及改进方法,以期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一、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特点1. 地域性特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基于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分散的特点,寻找适合当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方式。
2. 社会化特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通过社会组织、基层团体、志愿者等渠道,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关怀。
3. 多元化特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
除了基本生活照料外,还需提供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等多元化服务,以满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需求。
4. 家庭主体特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以家庭为基石,发挥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促进家庭关系的发展,支持家庭成员相互照料和支持。
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1. 缺乏资源支持: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缺乏专业的人员、设施和经费支持,导致服务水平不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 服务内容单一:现有的服务模式大多只关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缺乏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等多样化的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全面发展的需求。
3. 老年人参与度低:由于缺乏老年人主体性,很多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没有充分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服务效果不佳。
4. 服务网络不健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覆盖面较窄,不同地区之间的养老服务水平差异大,需要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三、改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方法1.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提供经费支持、培训人员和完善设施,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2. 发挥社会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基层团体、志愿者等参与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形成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共同参与的服务模式,提供全方位服务。
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施策略研究
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施策略研究【摘要】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融医疗与养老服务于一体的创新模式,在解决老年人就医困难和养老服务不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介绍、优势、现有问题及挑战、实施策略探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探讨。
在未来发展中,应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全面实施。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推动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施策略、挑战、政策建议、创新点、农村养老、医疗资源、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施策略研究的背景是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
与此医疗资源在农村匮乏,养老服务水平不高,养老与医疗的融合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更好地照顾农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逐渐受到社会关注。
目前对于这一模式的研究还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推动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全面了解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策略,分析其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对现有问题及挑战的分析,提出有效的实施策略,以促进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实践中的顺利推广与落地,为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村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构建更加完善的农村医养结合养老体系,从而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对于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多维度分析、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成果丰富,本文将对该领域的主要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研究现状、方法、结果和贡献,同时对未来研究趋势和政策建议进行探讨。
一、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
总体来看,养老模式的选择受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等模式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是研究农村养老模式的主要方法。
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方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大数据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研究结果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农村养老模式的类型、影响因素及优缺点。
具体而言,家庭养老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其可持续性受到挑战;社区养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资源不足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养老则需要在政策支持下,加大投入和监管力度。
此外,一些学者关注了农村养老模式的创新,如互助养老、农村养老保险等,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贡献与不足现有研究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研究的不足之处,如样本选择、数据来源等限制。
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未来趋势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养老问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村养老领域的应用将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此外,跨学科的研究也将成为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的趋势,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六、政策建议针对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政策制定者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模式的可行性研究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养老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推动养老模式的创新,其中重点关注的是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农村社会养老模式的可行性问题。
第一部分:农村社会养老的优势目前,随着城市化和社会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这不仅导致了城市老龄化的问题加剧,也为农村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这方面,农村社会养老模式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个优势:便于社会资源的利用农村地区的养老社区更容易建立,因为农村相对于城市,地价和工程成本较低,而且不容易受到噪音、空气污染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个优势:倡导亲情养老中国是一个有着伦理传统的国家,亲情在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政府应该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养老体系,鼓励家庭对自己的长辈进行养老保障,帮助老年人度过晚年。
与城市养老相比,农村社区养老能够鼓励家庭在养老方面给予亲人更多的关心和照料,有利于革新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三个优势:适合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农村社区养老的工作方式,比起城市,更符合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农村养老机构的环境、饮食、休闲行为和个人习惯均可以依据当地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来规划,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心情更加愉悦。
第二部分:农村社会养老模式的难点虽然农村社会养老具有许多优势,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
下面将针对农村社会养老的难点进行分析。
第一个难点:农村养老门槛较高由于农村地区的土地状况和经济情况比城市要复杂,一些富裕户可能会在农村地区购买几亩地用于自己养老,因此农村地区的养老闲置资产相对较少。
相比之下,城市地区的养老机构资产相对较多,但也受到人口密集、房价高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养老的门槛较高。
第二个难点:人员供应协调困难农村地区的人员资源比城市的丰富很多,但人口稀少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一、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相对于城市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农村社区仍处于“空心化”状态,养老资源匮乏,服务质量低下,致使很多老人无法获得应有的照顾和关怀。
同时,农村养老服务结构单一,缺乏针对性的服务项目,致使一些老人无法得到精准的服务。
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特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性较小,社区关系相对稳定,适合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模式。
同时,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也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家庭观念和情感互动。
三、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然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滞后的情况。
其次,农村老年人普遍缺乏专业的养老知识和技能,缺乏长期的养老服务计划和保障机制。
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改进的方向为了改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加强与城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引入更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服务质量。
其次,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
同时,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养老能力。
五、发展家庭护理模式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也可以发展家庭护理模式,引导农村家庭通过养老服务培训,提升他们的养老技能,使得更多老年人可以在家庭得到照顾。
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家庭护理服务,形成家庭、社区、政府合力的养老服务体系。
六、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另外,农村社区也可以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便捷、专业的服务。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问题研究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亟待改革和完善。
在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外流、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老年人养老问题尤为突出。
传统养老方式主要依靠子女供养,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子女独立生活和工作,无法全面照顾老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面临养老困境。
研究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深入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和需求,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改进对策,才能为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为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问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讨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未来的改进提供依据。
2. 深入了解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通过需求分析,为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养老政策提供参考。
4. 探讨如何创新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结合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为解决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挑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全面了解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 正文2.1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现状分析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
许多农村家庭仍然将养老责任视为孝道的一部分,老年人多依赖子女供养。
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资源匮乏。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养老服务设施相对不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7篇)
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7篇)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篇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中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标志着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试点、探索之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被正式提上日程。
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5%。
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格局。
家庭养老: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
即使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仍然难以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
“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
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
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
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的改进与发展。
1. 过去老年人养老模式与现状在过去,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照顾,缺乏专业化、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
然而,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们离乡工作,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着诸多困境。
目前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养老形势相对较为艰难,亟待改善。
2. 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模式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养老服务设施匮乏,养老院等机构寥寥无几。
其次,养老服务人员短缺,他们的技能、专业水平不够。
此外,经济水平不高,居民负担沉重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
3. 建立社区型养老服务模式为了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应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可以提供基础养老服务,包括健康监测、日常照料、康复护理等。
同时,社区还可以组织一些养老培训活动,提高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
4. 提高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为了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应加大对养老设施的建设力度。
政府可以出台刺激政策,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场所。
同时,还需要规范和完善养老设施的建设标准,确保老年人能够安全、舒适地居住。
5. 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较低,这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一大问题。
应加大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同时,还可以引导大学生、社会志愿者等加入到农村养老服务行业,提供更多帮助。
6. 探索生活辅助型养老服务模式除了提供基础的养老服务,还可以推动农村老年人享受更多的生活辅助服务。
比如,养老服务中心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加老年人的社交与娱乐。
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探索
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探索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农村养老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资源相对匮乏,养老服务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探索空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一、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地方,社区养老服务是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要想改进农村养老服务模式,首先需要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例如,在基层组建专门的养老服务团队,由社工等专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康复训练等服务。
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对于身体较为健康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农村地区可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如定期体检、药物配送、心理咨询等。
此外,可以借鉴物业管理模式,在农村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养老服务。
三、推行互助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由于亲人离得近,可以推行互助养老模式,即老年人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养老问题。
可以成立老年互助组织,由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日常照料、陪伴等服务,同时老人也可以互相分享资源和经验,提高生活质量。
四、开展养老院制度改革农村地区的养老院往往面临着建设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等问题。
因此,进行养老院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可以引入社会资本,与其他机构合作,改善养老院的设施和服务。
同时,加强养老院管理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养老院的良好运营。
五、挖掘乡村养老资源在农村地区,乡村养老资源十分丰富,如传统养生文化、农事活动等。
可以通过开展农事体验、养生讲座等活动,让老年人积极参与,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
六、促进老有所养农村地区存在着许多老年人靠自己种地或养殖养活自己的情况,因此,要促进老有所养,可以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业、支持农产品销售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七、加强老年健康管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养老服务需求。
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研究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养老服务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分析和探讨几种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以期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将养老服务提供到老人家中,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监护、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服务。
这种模式具有低成本、贴近老人生活、方便灵活等特点。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培养专业的护理人员,并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
二、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家庭养老服务是指让老人在自己的家中得到全面照顾和看护。
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家庭成员对老人的关怀和照顾,注重家庭与社会资源的结合。
为了发展家庭养老服务,需要提高家庭成员的养老意识,加强养老技能培训,营造支持和帮助的社会氛围。
三、机构养老服务模式机构养老服务是指将老人集中安置在养老院、护理院等机构进行养老和护理。
这种模式具有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护理、安全保障等优势。
但也存在机构资源不足、费用高昂等问题。
应加大对机构养老服务的投入,提高养老院设施和服务水平,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确保老人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
四、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互助养老服务是指通过老人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实现养老服务的共享和互补。
这种模式可以通过建立老年互助组织、推动老人参与社区和社会活动等方式实现。
互助养老服务模式需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扶持,鼓励老人积极参与,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
五、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是指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和调配,为老人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
这种模式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面参与,共同推动养老服务的发展。
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提供充分的政策和财务保障。
六、文化养老服务模式文化养老服务是指通过文化活动、娱乐健身等方式来满足老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这种模式可以通过建立老年人艺术团体、开展文化康复活动等途径实现。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5200字》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目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 (1)1、国外文献综述 (1)2、国内文献综述 (2)(1)国内外福利多元视角比较 (2)(2)互助养老服务现状及其原因 (2)(3)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分类及其依据 (3)(4)互助养老发现有困境及其对策 (4)3、研究评述 (6)参考文献 (6)1、国外文献综述西方国家认为老年人与亲朋好友、邻居之间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对养老生活的满意程度。
而这一点也证明了互助养老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只是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因而发展基础各不一样,最终诞生了各具特色的互助养老模式。
德国尝试着“多代居”模式1发展养老服务,然而政府在从这些养老模式抽身之后其并不能很好的继续运行,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一点倒是与中国互助养老的现状有相似之处,政府在发展工作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至于其他参与主体没有能够很好的分清自己的定位和职责,一旦政府主体放手让其自由发展反而会乱套。
Edgar Kahn的“时间银行”模式2以用提供的服务取得时间积分而在自身需要时从组织中兑换对应服务为主要运作模式,该模式经过发展被中国的诸多市县引进,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改进并得以实施。
同时还有诸多其他模式,究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公民的养老生活可以多姿多彩。
Emmanuelle Arnould and Edouard Turkisch3指出当前至2050年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数量比例会高达2: 3,由于这个比例的失衡经济增长会减少大约30%左右,出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国家制度的基础,社会保障的财政大部分来源于高额的税收,而老龄化比重提高意味着退休人员比例上调,税收减少,福利国家的相1Germany's 'multi-0generation houses' could solve two problems for Britain[EB/OL], The Guardian, 2014-05-02.2Durrett C. The senior cohousing handbook:a community approach to independent living[J].New So ciety Pbulishers,2009:53.3Emmanuelle Arnould and Edouard Turkisch.Aging and the Public Sector: Challenges for Financial and Human Resources[J].OECD Journal on Budgeting,2007,(4).应财政支出受到波及相对减少。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加,老年人口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
然而,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村养老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围绕中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与问题展开探讨,并从“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个方面阐述我国农村养老的发展模式。
一、中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与问题1.养老家庭化现象突出在中国农村地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
但是,随着农村年轻人逐渐外出务工、上学等原因,家庭养老的模式难以得以实现。
同时,孝道传统也在逐渐削弱,导致老年人更多的独自面对生活,社交圈子又较为封闭,导致老年人感到孤独。
2.社会福利缺失许多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不完善,没有提供充分的医疗保障、奖励补贴等。
在社会福利缺失的情况下,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上大部分老年人身体虚弱、缺少医疗保障,生病的时候也往往难以得到妥善的照料和治疗。
3.养老机构建设相对滞后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建设相对滞后,房屋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导致许多的老年人更多的选择在家中养老,而无法享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
二、农村养老发展模式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也是主要的养老形式。
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下,老年人子女外出工作,家庭养老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在家庭养老基础上,目前推出的“两癌”保险应该更多地加入在家养老的老年人,让他们得到更为妥善的护理,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养老的困境。
2.社区养老在普及社会化服务的同时,社区养老逐渐走向成熟。
社区养老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程度的康复疗养、日常生活照料和文娱活动等服务。
社区养老可以满足许多老年人的日常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
但是,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服务人员和服务设施的方面。
3.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指在严格的管理和照护下,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康复和特殊照顾等服务,使他们得到全面的保障和关注。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问题研究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问题研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养老保障模式亟待研究和改进。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村老年人普遍缺乏养老保障。
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子女的供养,但随着子女外出打工、进城务工的增多,子女们已经无力照顾老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老年人普遍低收入,缺乏养老金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养老保障。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以子女供养和农田种植为主,缺乏灵活多样的养老方式。
这导致了老年人养老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一旦子女无力供养或农田无法种植,老年人的生活将面临巨大困难。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在农村地区,养老保障制度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的养老人员和设施设备。
农村地区的养老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老年人无法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和医疗照护,养老环境和条件较差。
从上述问题出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改进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措施:完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农村老年人获得基本的养老金待遇。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供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和优质的医疗照护服务。
推广多样化养老模式。
在农村地区推广养老院建设,提供老年人集中居住和照顾服务的场所。
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农村合作社等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增加老年人自我养老的能力和选择。
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质量。
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提高养老机构的设施设备,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护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建设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护和健康咨询等服务。
加强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研究和政策支持。
鼓励学者和专家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和服务机制。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问题研究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大,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养老设施不完善。
农村地区养老设施建设滞后,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娱乐需求。
设施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也不尽如人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 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农村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许多有能力和有经验的养老护理人员都选择到城市工作,导致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短缺。
这使得老年人在生活和医疗方面都缺乏专业的照顾和支持。
3. 养老金来源不稳定。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退休金和子女的赡养费用。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很多老年人的退休金很少,无法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
子女的经济压力也较大,无法长期为养老提供经济支持。
4. 孤独和心理问题。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往往处于家庭支持和社交支持的相对缺失状态,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心理问题。
面对空巢问题,养老院的存在无法完全代替家庭的关爱和陪伴。
针对以上问题,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应该采取多方面的改善措施,如:1. 加大养老设施建设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设施的投入,提升养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设施的建设,鼓励公益组织和企业投资建设农村老年人养老设施。
2. 培养养老服务人员。
加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3. 完善养老金制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补贴力度,提高退休金水平。
推动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确保老年人的养老金来源稳定。
4. 加强社区关爱和心理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服务设施,如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健康讲座等。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问题研究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问题研究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在农村社区或家庭中接受养老服务的方式和方式。
当前的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解决。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资源相对匮乏。
大多数农村地区缺乏养老机构、养老设施和养老服务。
养老机构的建设成本较高,经营风险较大,导致私人资本不愿投资养老事业。
养老设施和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数量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这使得农村老年人很难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依赖于子女的照顾和赡养,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和农村人口减少,子女赡养老人的能力也在减弱。
许多农村老年人被留守,感到孤独和无助。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往往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无法应对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识和养老观念相对落后。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村老年人认为养老是子女的责任,他们不愿意去养老院或养老机构。
他们对现有的养老服务模式缺乏积极参与和投入。
为了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建设与运营。
应完善农村养老设施和服务,提高养老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还应加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识和养老观念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中。
在具体实施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设和改造农村养老设施,提高其设施和管理水平。
建设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以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加强农村老年人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养老知识和技能。
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组织更多的社区养老活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存在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问题研究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问题研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问题研究,意义重大。
本文将从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改善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提供一些参考。
一、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其中绝大多数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
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相对滞后,农村老年人面临诸多养老难题。
农村养老设施相对匮乏,大部分农村老年人都无法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
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多以农田收益和养老金为主,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无力支付高昂的养老费用。
随着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和照顾,导致他们面临孤独和抑郁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文化传统因素等多重原因造成的。
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条件相对较差。
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城市地区较为滞后,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缺失,给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带来了很大困难。
农村地区的文化传统观念较为保守,家庭观念浓厚,子女赡养老人是一种社会道德和家庭责任,导致越来越多的子女不愿意回乡或者留下来照顾父母。
三、解决方案为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地区养老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并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条件。
完善农村养老金制度,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水平,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鼓励和支持农村老年人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让他们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和参与感。
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向社会传递积极的家庭观念,争取更多的子女回乡或者留下来照顾父母,让老人能够得到子女的赡养和照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摘要: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
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这一过程就成为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农村许多老人无法安享晚年,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
而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安全隐患时有发生、情感生活缺失,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通过本次暑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鼓励老人调节好心态并积极参与社会;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建立农村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农村养老制度,兴办养老福利事业,来引导老年人树立现代生活理念,真正地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村家庭老龄化养老保险养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中国人口转变快,在人口的数量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的时候,就要面临着人口结构的老化,而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光是比例问题,同时还包括数量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 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 75%以上。
人口老龄化给农村家庭带来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目前为止,中国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基本再无其他活动。
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即能够从事一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子女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
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
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
古语说,养儿防老,其实,对于大多老人来说,无论是生活中有无困难,都离不开子女。
二、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前途未来几十年将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难以为继,其必然向社会化养老方向发展。
(一)现代化进程使养老结构发生变化1、主体需求变化(1)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了一个老龄人口阶层的出现,并使老年人口的生活日益形成社会问题;(2)从健康状况统计中发现,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伴随着带病期延长的出现,相应增加了在养老期间对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的需求;(3)劳动力劳动寿命缩短。
由于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三产业较之以前的第一产业知识更新加快、科技含量升高,从而需要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来工作,因此劳动力劳动寿命缩短,劳动者较之于以前提前进入养老期,这势必增大养老的压力。
2 、不完全家庭增多工业化与工场的产生,不完全的家庭日渐出现,农民工外出谋生、充当雇佣劳动者。
客观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由家庭成员共同从事劳动的职责分工造成的家庭紧密结合不复存在了。
老一代人与子女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延长,并直接导致了老年瞻养责任的变化,传统家庭的养老保障能力因此而变得相当有限。
3 、照料者结构的再安排由于在传统家庭养老中,行使日常照料职责的主要是女性,在中年妇女大量外流的家庭里,人口的迁移将会出现传统的照料者结构的再安排。
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妇女的就业机会迅速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传统养老模式的转变。
(二)耕用土地资源的减少给农村养老带来压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地征用,加上土地出让金是预算外收入,许多地方政府有很强的低成本征用农地,并以市场价格转手以获得巨大级差地租的动机,其动机必然造成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的后果,所以,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将越来越困难。
(三)农业国际化需求与农村养老的冲击中国农业作为国际化背景下的弱质产业,目前尚无法适应加入WTO后农业国际化的需求,其必然会影响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将越来越困难。
三、农村养老模式社会化的路径选择(一)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路径选择1.多种形式的资金筹措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核心问题。
各级政府应该在加强对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捐赠税等相应税种管理的基础上,开辟新税源,调节收入分配比例,加大财政性社会保障项目支出的比重。
要广开渠道,采用多种形式来解决养老资金问题:1、建立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障个人帐户。
即个人交纳的全部记入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
2 、建立雇主交纳养老保障金制度。
各级政府的工商部门和民政部门应联合制定法规条文,强迫非农企业的雇主在雇佣农民时必须为他们在当地有关部门建立个人养老保障金帐号,否则,不允许营业。
3 、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
在每年征收农产品的时候,用价格手段将一部分收入隐性扣除,把扣除总额转入农村养老保障基金帐户。
2.加强农村养老基金的管理加强农村养老基金的管理是社会化养老体系顺利运营的根本保证。
1 、要建立健全各项规范的规章制度。
从基金的筹集到基金的储存,再到待遇的给付,都要严格依法规范管理,在各个环节上确保基金的完整与安全。
要加强行政审计和民意监督,确保保障机构的廉洁与高效,严禁挤占挪用,提高农民对保障部门的信任度。
要严格保障基金的收支手续,坚持收支两条线,征收系统和支出系统要保持分离,以便各司其职。
2 、要把基金的储存和运营结合起来,要防止基金贬值,实现基金保值,争取基金增值。
要组织高素质的投资专业人才,运用科学的基金管理策略和手段,使基金通过商业运营所创造的收益等于或大于同期的通货膨胀率,以满足到期给付的需要,避免给付危机的发生。
3.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的重要条件。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注意两个问题:1 、要科学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2 、要合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
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要注意根据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意愿,选择适当的形式和内容。
4.因地制宜地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量力而行是逐步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很大,各地在制定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化养老的比重可以大一些,也可以根据农村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别,分类逐步推进老年保障制度。
(二)老年生活照料体系社会化选择老年生活照料体系主要有两种方式:1、是集中供养,既针对高龄老人和有特殊困难的老人,把他们集中在养老院、托老所等机构设施中,老人的生活起居完全由这些机构来承担,由老人及其家属提供一定的供养费用;2 、是分散供养,既以社区服务的方式专门组织服务人员到老人的家庭中,为老人提供定时、专项的服务。
而在我国农村的老年生活照料体系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形式就是“五保”供养制度,这项制度是在1956年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规定集体经济必须保障农村居民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者的吃、穿、住、医、葬(孤儿保教),规定供养的标准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
农村改革以后,这种形式得以保留,供养费用主要从村提留、乡统筹中列支。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五保”供养的人数、资金和水平会大幅度地提高。
(三)建立系统的老年医疗保健体系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主要包括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等形式。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的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民解决缺医少药问题起过积极的作用。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革削弱了集体经济,使农村合作医疗保健网络出现了“底破线断”的局面,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医疗状况恶化。
尤其是老年人“小病熬成大病,大病在家等死”的情况相当普遍。
近年来,旨在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等风险问题的新合作医疗正在兴起,目前已覆盖城乡,农村老人的医疗保健状况会得到逐步的改善。
(四)建立老年生活救助体系老年生活救助体系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扶贫工作体现的。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
实施这一救助制度的资金基本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资金仅能保证救助对象最低层次的生活需要。
农村扶贫工作是在社会救济保证贫困户最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利用部分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的社会活动。
四、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策略建议(一)建立老年精神生活体系老年精神生活体系在农村基本上是一块空白,和城市退休职工的精神生活内容相比,农村老人社区性的精神娱乐活动很少。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会逐步得到提高。
建议以村为单位,建立公共娱乐场所,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二)完善相关法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伦理走向法制。
另外,政府在相关政策上也要出台一些措施,促进农村养老保障不断完善。
(三)加大经济支持力度首先,政府可以根据地方的资源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并为以后在农村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税源充分提供保证。
其次,政府要从改善农民收入水平着手,提高农民养老的经济负担能力。
一方面要加快落实各种农村政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种植结构,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应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为建立理想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提供财力支持。
(四)提供道德支持要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深入持久地进行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宣传部门把赡养老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经常性的宣传计划。
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给赡养老年人的子女以适当的优惠政策,在物质、精神上给与支持和鼓励。
五、参考文献[1]陈赛权。
《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30-36[2]封进。
《人口转变、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人[3]赖敏。
《中国养老模式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8.8(2):151-152[4]郑杭生等。
《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OlivierBlanchard.《Macroeconomics》[M]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