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第二部分 第10单元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分析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意境体现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意境体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意境,在整个的园林建筑与环境中加入各种与意境有关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使园林的可游性、可赏性大大提高。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的获得,需要依靠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方式,同时文字也是中国园林“意境”表达的重要方式。
1通过视觉信息表达意境古典园林讲究一种体悟,这种体悟就是园林中的意境。
园林中的“意境含蕴”虽然不能说是中国独有的,但也只有中国将“意境”真正应用到园林设计之中。
这种意境的感觉需要欣赏者具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并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视觉感受主要是对园林造景要素的形态、色彩、明暗等的观察,直观地感受到造景要素及其光影的形态;这种形态就是“物境”。
而这种直观的感受最能引发人的联想,欣赏者的这种联想可以称为“情景”;由于联想与环境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或者引发了精神的向往,这就是“意境”。
1.1视觉形态上的意境表达在园林景观的形态上,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要素的形态多变,讲求自然。
地形要依据自然审美的原则对原有地形进行整理与改造,山水皆为自然形态;植物的形态不作人工修饰,追求植物枝干的形态变化;建筑物尽量使用曲线的造型,并且本身的空间通透,使整个园林空间符合自然的审美意趣。
1.2色彩上的意境表达在色彩上,中国古典园林在植物运用中以常绿树作为自然背景,点缀各色花卉;其“为养性谈书之所”,应以清净为主,故常以白壁、粉墙、灰瓦为纸,古木、怪石为笔,一幅幅古朴雅致、自然潇洒的水墨画别见灵幽。
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色彩上,南方以粉墙黛瓦(图1)为基本色调,以浅绛淡色为主,显得恬静自然、古色古香、优雅清新。
从色彩学来说,彩色较黑、白更为真实,常常是过于真实,让你停留在此时此地而已,而不能给人以更深刻、更抽象的形象。
中国园林建筑的这种浅色、灰色调的特点能使人感到安静与闲适,整体的颜色雅洁、淡彩,真正符合中国园林意境的美学境界。
这种色彩处理能体现整个园林的轻巧外观:以灰白的江南特色、秀茂的花木、玲珑的山石、柔媚的流水进行配合、调和,能给人淡雅、幽静的感觉;也只有这种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色调,方能引发人的联想,产生各种想象,并得到不一样的精神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辽阔开朗的昆明湖,约占全园面 积四分之三,不论从哪一个角度都 能看到佛香阁优美、突出的外轮廓 线。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五. 空间的对比
■ 欲扬先抑,在入口 处有意设置曲折狭长 的小空间。
■ 入园后则顿感豁然开朗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曲折、狭长、封闭的 空间极大地压缩了人的 视野,过此,则使人感 到豁然开朗。
四.主从与重点
1.寄畅园的秉礼堂庭院, 规模虽小却自成一体,主 景区位于堂前,其它各附 属空间起烘托陪衬作用, 主从关系分明。
秉礼堂庭院鸟瞰图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秉礼堂后院 极狭长,与主 景区无直接联 系,但透过秉 礼堂可与之相 互渗透。
■ 主景区面积 不大,且以水 为中心,点缀 山石、花木成 为园中之焦点。
■ 秉礼堂西侧 小院,通过圆洞 门与主景区联系 在一起,成为依 附于主景区的从 属小院。
■由游廊构成的 方形庭院,对主 景区起到极好的 衬托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苏州怡园,主景区位于藕香榭北,以水池为中心, 山石林立,花木葱茏,景色最佳。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怡园中的藕香榭,是园中最大的厅堂之一,位于主要景区之南,成 为景区空间的一面屏障,对突出主景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园林景观的意境,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如拙政园的扇面 亭,借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来抒发一种高雅的情操与 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二. 内向与外向
1. 四合院民居,以内院 为中心,是一种典型的内 向布局形式。
2.内向布局特点:以自我为中 心,不考虑外部空间环境的影 响及整体的协调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一、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概述 二、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要素审美 三、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美学思想
一 概述篇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艺术风格,是集建筑、山水、园艺、绘画、
诗文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体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中国园林艺术是 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从而达到“虽为人做,宛自 天开”的审美旨趣。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是中国古 典园林的精华所在。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指导思想可以用“巧于因借,精在体 宜”来概括,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崇尚自然的同时,中国古典园林的独到之处就是结合中国文化融自然景观与人文 景观于一炉创造出令人神往的美的意境
借景种类 1近借。 在园中眺望点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
2远借。 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 远处的岛屿。 3邻借。 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 4互借。 两座园林或者是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 5仰借。 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者相邻寺院的高塔。 6俯借。 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美好景物。 7应时借。 借助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者一天中的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 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河即时的动态景观。
拙政园 从“小沧浪”透 过“小飞虹”看“荷风 四面亭”、“见山楼”
三利用建筑风格,烘托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 、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 趣各异的诗情画意。中国古典园林基本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离不开山、水、建 筑和花木。至于风格的差异、意境美的表现和雅俗的程度则取决于四大要素的组 织、调遣以及造型、规模、装饰处理的差别。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刘先军摘共中国古典因林极共古代丈人的气质特点, 以整体自然环境为背景, 加之因林建筑的组合, 营造出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自然景现。
关拍询古典因林自然景观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造园艺术水平历经千年历史达到“虽由人造, 宛自天开”的天人合一、物我并融的境界。
且影响了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地区园林艺术的发展, 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中独树一帜, 占据重要的地位。
所有建筑样式的产生和发展, 都是时代生活方式, 生产技术水平以及文化审美意识的体现。
中国自古以来, 就有有宅必有园, 有园必有的传统居住观念, 也因封建统治阶级贪图奢华而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旷世恒久的园林艺术作品。
我们研究与分析中国古典园林, 是汲取古人的造园手法与传统园林艺术的精位, 为现代造园与景观设计吸取营养。
贝幸铭先生曾向中国建筑设计师提出要从设计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
这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传统造园历史、文化, 东西方造园艺术的比较以及对传统造园手法做具体的分析。
一、中国古典国林简史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据《诗经》中描述, 早在周文王时代就有营建宫苑的活动。
历经几千年授长的发展,最终达到明清成熟时期, 而造就出承德进署山庄, 颐和园等旷世杰作。
这其中虽有起伏和曲折但总的趋势是由浅陋到精巧, 不成熟到成熟。
总的园林发展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周至汉属于萌芽期。
主要是皇家苑圈, 规模虽大, 但基本属于自然规划的性质。
直到汉朝时期遥渐出现人工开池,造山堆石的活动。
但基本上都属于粗浅的意识原胧的创作阶段。
、魏、晋、南北朝可看作造园艺术的形成期。
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荃本原则。
逐步取消了狩猎, 生产方面的内容。
而把园林主要作为观赏艺术来对待。
除皇家苑囿外, 还出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附、唐、五代是我国传统园林荃本的成熟期。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完善, 大盆的_______园林艺术作品, 尤其是大规棋的皇家园林艺术作品不断涌现。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让知识带有温度。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题目4、请结合学习内容,谈谈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哪些文化特点,请结合现在社会,如何举行扬弃。
中国古典园林秉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造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
中国园林是中国建造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造中的珍品。
它具有十分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十分丰盛和睦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又体现了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造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的文化特征。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筑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园林的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呈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概。
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普通来说古典园林中又山必有水。
而植被则以树木为主调,以花卉为辅。
以其形、色、香,给予其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显其象征寓意。
例如,梅花象征坚贞;竹子象征不屈;莲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
古典园林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的古典园林考究自然美,以山水为基础,点缀以植被,经过改造、调节、加工、剪裁,终于展现出一番本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景象,即《园冶》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唯有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自然山水园才干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西方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区分就是,西方园林注意规章和对称,整齐划一为原则。
而中国古典园林则力求将建造融于自然,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
园林的建造物拥有充分的灵便性和任意性,木框结构的个体建造,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实可虚,可隔可透。
打破了对称、匀称的格局,彻低自由任意,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山就水,凹凸错落,更强化了建造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分析——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是客观的生活、景物。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从一开始就与山水园、山水诗文不可分离,所以意境也成了传统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其中所蕴含的意境更是耐人寻味,让人流连忘返。
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内容,颐和园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它的意境?一以山水为主题。
颐和园借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
运用大量的山石和水体,化物象为意象,把物镜幻为意境。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成要素。
颐和园对这些东西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园林的创作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
惟其如此,颐和园这样的大型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表现出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这就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中外古典园林解析

古典园林解析第一节中国园林传统理法园林作为文人直接参与的生活世界的建造,以某种哲学标准体现中国人面对世界的态度。
倪珊的《容膝斋图》是一张典型山水画,上段远山,一片寒林, 中段池水留白,近处几棵老树,树下有亭,极简的四根柱子,很细,几乎没有什么重量,顶为茅草。
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若视画的边界为围墙,近处亭榭,居中为池,池前似石似树。
《容膝斋图》的意思就是,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画界内的场景中,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
如果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那么这张画边界内的全部东西就是园林这种建筑学的全部内容。
而不是像西方人的那样, 造了房子再配以所谓景观。
换句话,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在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
总的创作意图和纲领:虽有人做,宛自天开。
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又高于自然。
总的设计原则和手段: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因:园内借:园外“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园冶》“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园冶》方者就其方,圆者就其圆,坡者顺其坡,曲者随其曲。
地形阔而倾斜的可以设计成台地,层层叠叠,高处建亭台,低处凿池沼。
“随曲合方,妙于得体合宜。
”、“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开林择剪蓬蒿;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
”、“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1.园林用地类型城市地:在城市建设园林景观的地方很多,从小区的空隙土地,城市立体绿化,到住宅中的天井院落以及阳台、客厅、屋顶绿化都可以建设园林景观。
庭院之中建曲径、水池、靠墙假山、盆景、点缀以芭蕉、修竹、盆花。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代的遗物。
前者有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论。
中国的建筑业也认为,长江以南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提取物主要在苏州,园林的数量、大小、园林艺术的精华,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
二、院落布局不管是南方的自然式园林还是北方的宏观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私家贵族的小家园囿,尽管由于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1、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利用人工修建的自然风光,打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的古典造园,除了满足自身的住房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优美的山区景色的追求,为了在城市实现可以享受乐趣的山林。
2、善于利用民族风格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构筑物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1)廊廊虽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建筑物,但造型很丰富,艺术造型很强。
从廊的形式分,大致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波形廊等,从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结合的角度来考虑,又可分为沿墙走廊、空廊、楼廊、爬山廊、水廊、花廊、复廊等。
2)桥桥也称桥梁,它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尤其是园林中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桥。
桥原本是为了通行而建,所以具有交通的实用功能,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有吸引力,引人流连。
园林中建桥,既有分割水面与造景的作用,又有连接、导游的功能。
在宽阔的水面上用体形高大、曲线优美的拱桥或用廊桥,借水生景,虚实相接,倒影如画。
然而在重岩复岭的假山之间,却要用质朴自然的石梁,高高飞架在峭壁之上,才能创造出一种天堑变通途,白浪如山信步过的雄伟意境。
三、空间突破即为将造园的美景藏于四周的围墙之内。
此外,除了少数的皇家园林,其它私家园林的面积相对较小。
古典园林赏析

古典园林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过去,同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息息相关。
这个园林体系并不像同一阶段上的西方园林那样,呈现出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形式。
现在随店铺来看看古典园林知识吧!古典园林介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古典园林之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yòu)”、“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
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
北京故宫御花园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
园中不少殿宇和树石,都是十五世纪明代遗物。
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
御花园占地一万一千多平方米,全园南北宽80米,东西长约140米,有建筑二十余处。
园内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各式建筑,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
古典园林之私家园林古代的汉族园林建筑建造大多与享乐生活有密切关系,然而经过历代匠师的创造,以人工设计建造天然优美的景物,点缀环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汉族文化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
苏州耦园耦园位于苏州市内仓街小新巷,原为清初陆锦涉园。
清初,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里后于此始构涉园,一名小郁林。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转载)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建造不仅仅是建筑那么简单,不仅要有别致的景观还要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这样的园林才能经久不衰,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参观。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它有别于西方园林对形式逻辑和几何形体的追求,重视的是象外之旨、言外之意,也是中国园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一、中国园林意境的概念及思想渊源“意境”,其实就是一种思想结合所处环境而来的产物,意寄情于景,在所处的园林美景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熨帖,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是通过构思创作,表现出园林景观上的形象化、典型化的自然环境与它显露出来的思想意蕴。
古人云:“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
”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境,造园家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深刻的理解,通过创造想象,倾注在园林景象中的物态变化的意识结晶。
这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即“意在笔先”。
从审美欣赏的过程来看,审美主体以园林景象为感知起点,以园林意象为中介,进行再造想象,“得意忘形”,获得对审美客体的哲理化感性———园林意境的审美体验。
这是一个由表及内的过程,即“画尽意在”。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唐宋年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属于园林史上的发展、转折期。
这一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个动乱时期,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
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
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
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形式来谈玄论道。
到了东晋,例如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
反映在园林创作中,则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
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
其意思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
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
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
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
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
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古典园林建筑的审美意境分析

古典园林建筑的审美意境分析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和意义,不仅表现在造型的玲珑精巧、布局的自由灵活、色彩的清新雅致和空间处理的开朗宽敞,而且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了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充分体现了整体空间意象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古典园林;审美;空间;艺术魅力引言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古典美高度的统一,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一个自然化景观。
建筑工人利用周围的环境,结合当地风格,建造园林为自然环境增添情趣,建筑是人工因素,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的意境美代表了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家园的生活状态。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涵盖太多内容,对哲学、文学和艺术等都产生不小的影响,园林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升华。
园林建筑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目的在于突出自然的美。
本文简单探讨了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意境,使人们能从更深层次的层面上来对古典园林进行欣赏。
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做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
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内涵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内涵分析[摘要]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概念解释,及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渊源了解,认识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和运用方法,从而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 古典园林意境创造内涵方法中国造园艺术博大精深,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景观设计艺术最丰富的遗产之一,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及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之奇观。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具有辉煌的成就。
其讲究造园的最高境界是追求自然精神为目的,包含多种艺术门类,建筑、雕塑、山水画、书法、文学、植物学等,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与气质,从而表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艺术效果。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渊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渊源在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记载,周文王营建宫苑,最早为囿,意为圈起的自然风景区。
而今的中国古典园林意为种植花草树木流传下来的供人游赏和休息的风景区。
这样的定义在很长时期被认为是标准和典范的。
中国五千年文化根基所孕育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同中国古典园林画,中国的诗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东晋唐宋年间是园林意境思想的源头,田园山水诗,山水画及山水游记是当时的文化方向,其思想核心是崇尚自然的指导思想。
园林在这时期形式也发生转变,由建筑为主体内容转为以山水为主体内容。
由夸富尚奇为文化内涵转为以自然山水之情为设计艺术处理。
从此便产生了园林的意境问题,元人杨载《景阳宫望月》中“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浩无声”已感受到园林艺术的意境了。
田园画家诗人王维所创作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艺术感受,明画家沈周用“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
”去体现其中微妙的意境。
陶渊明、王羲之、柳宗元、欧阳修、白居易等人更是园林的设计者与创作者,后期的计成、李渔、石涛也是道德高深并给予文化修养与一身的大艺术家,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宝藏。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和运用方法中国古典园林所创造出来的意境,是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其思想内涵是比直观更为深刻的。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内涵分析

中国的古典园林 不同于西方 。西方 的园林布置像是一个个 被修剪成 彩 。这种对 自然 的感恩性 ,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成为 民族 的文化心 理结 整齐几何图形的花园 ,给人 明显人丁雕琢 的痕迹 。传统 的中国园林造 园 构 。 的最高境界是追求 与 自然和谐共生 ,其 中包含多种艺术 门类如建筑 、雕 ( 二 )体现 自然山水意象 魍 、书法 、文学 、国画等。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反 映了中国古 典园林 的文 中国造 园理论 上的根本特 征是极 尽崇 尚 自然 。在 园林 意境 中, 自 化内涵与气质 ,中国园林 追求 的是 “ 虽 由人 作 ,宛 白天 开” 的艺术 美 然 山水意象 是园林意境 的主要元素 。园林意 境 的景观 构成通 常都 是人 感。 文景观与 自然景观的融合体 。无论 是在 自然美 、山水 诗 、山水 画 的欣 意 境 之 说 及 园 林 意 境 的 探 源 赏中 ,还是 在园林的审美 中 ,山水 意象都具 有 突出 的意境 内蕴 。 园林 ( 一 ) 关 于 意境 是一个真 实的 自然空 间 ,其 所表达 的意境 随着 时间 而演替 变 。园林 上 何谓 “ 意境” ?《 辞海》 中的解释是 :意境是 文艺作 品所描绘 的生 称时序 的变 化为季相 的变化 ,朝暮 的变化 为时 相的 变化 。天气 的变 化 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 境界。唐代诗 人王 为气象 的变化 ,生命 的变化为龄相 的变化 等。这 些变 化 的条件 随之 产 昌龄在 《 诗格》 中有 “ 三境” 之说 :物境 、情 境 、意 境。被后 人称 之 生不 同的意境 ,而呈现 最佳状态又有 一定 出现频 率 的情景 为意 境 的内 为 “ 生境” 、“ 画境 ”和 “ 意境”,说 明了意境 的产生过程 ,即从 客观的 涵 。 “ 物境” 进入主观的 “ 情境 ” ,然后再产 生理想 的 “ 意境 ” 。由此 可见 , ( 三 ) 追 求 诗 情 画意 意境是 由客观存在 的自然形态 ,经过文化艺术的加T ,上升至艺 术美的 诗歌与园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 文在园林艺术 中能创造 出富有 “ 情境”,再通过触景生情 ,达到理想美 的 “ 意境 ” 。意境 离不开情 景交 内涵 的园林意境 ,园林经过诗文 的渲染 ,会被赋予极大的吸引力和魅力 , 融 的审美转移 ,它是 由审美意 向升华成的 。意境提供了一个人 们富有暗 二者相辅相承 ,互为因借 ,更可体会到情景交 融的诗 意境界 。 “ 明月松 示 的心理环境 ,用来指导人们对美 的联想 。 间照 ,清泉石上流 。 ” 是王维将山水诗 ,山水 画艺术融人 到造 园艺术之 就 意境这个 问题 ,大师近代美学宗 白华在 《 中国艺术意境 之诞生 》 中,对唐宋时期写意 山水园林 风格 的形成 和发 展起 到 了重要 的推 动作 文中曾说 :“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 ,赏玩它的色相 、秩序 、节奏 、 用 ,其造 园思想在 中国古典园林 的发展历程 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 。中 和谐 ,借以窥 见 自我的最 深心灵 的反 映化 实景 为虚境 ,创形 象 以为象 国古典 园林被称为 “ 凝 固的诗 、立体 的画” 。中国古典 园林在数 千年 的 征 ,使人类最 高的心灵具 体化 、肉身 化 ,这就是 艺术境界 。 ” 也就是说 发展进程 中同诗歌有着密切 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人造 园,重 视神思与韵 意境 ,是主客观 、情 与景 的高度统一 ,从 而达到情 中有 景 ,景中有情 的 味,将其特有 的恬静淡雅 的趣味 、朴实无华 的气质和情操 ,营造 出与 山 艺术 境 界 。 水 画、田园诗相媲美 的艺术境界 。 ( 二 ) 园林 意境 的探 源 山水 画所遵循 的基本原则 “ 外师造化 ,中的心 源” 。被造 园者巧 妙 “ 意境 ”这个词源 出于 中国传统美学 ,是中 国古 典美学 中最具特 色 地运 用到园林艺术 中,再 加上造 园者 自身思 想感情 和审美趣 味的倾 注 , 的审美范畴 ,它贯穿了中国传统艺术发 展的整个历史 ,渗透到几乎所有 创 造出极 高的艺术境界 。造 园者借助 园林 中所设 的景物来 表达造 园者心 的艺术领域。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对 于园林 意境的创造 和欣 中的喜怒哀 乐 ,以中国诗 词和绘 画来提 升造 园艺术 的成就 ,并刻 意追 求 赏 。园林造就的意境体现了生命 勃勃生机 , 使人 心旷神怡 ,把 自然 升华 造园意境的深远。中国古典园林 ,有着诗一般迷人 的意境 ,又有着 厕一 为富有诗意的境界 。园林意境这 个概念 的思想渊源 可追溯 到东晋年 间 , 般的风景形象。这种 “ 诗情 画意 ”的意境 ,是 中国园林的精髓 。 当时 的文艺思潮是崇 尚 自然 ,出现 了山水诗 、山水 画和一 些关于游 记。 三 、总 结 园林创作 的题材多 以 自然 山水 为主 ,如晋 代 田园诗人 陶渊 明 在其作 品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方法 上达到了建筑美 、诗 画美 、自然美 有机的 《 饮酒 》 中写到 “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 山”体 现了恬淡 的意境 。此外 统一 ,并源于 自然而 高于 自然。意 境是 中 国园林 的 内在 涵 韵。情 由景 王羲之 、柳宗元 、欧阳修 、白居易等人更是 园林 的设计者 与创作者 , 此 生 ,境 由心造 ,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 。中国园林 的内涵释情 由景 生 ,境 后元 、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计成 、张涟 、李渔等人都集 诗、画 、园 由心造 ,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追求意境的优雅和深邃是 中国古 典园林 林诸方面修养于一身 ,继承和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 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崇 尚自然式山水布局的同时 ,中国古典 园林 的绝妙 对于意境 ,中国古人在 中国古典园林中从未停止过追求 的脚步 。中 之处 ,就是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 ,融 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 ,创造 出令人 国古典 园林美学 的中心 内容 ,就是对 于园林 意境 的创 造和欣 赏。总之 , 神往的意境美 。意境体现 了中 国传统园林内在魅力 ,我们要在不 断的学 园林造就 的意境 ,是一种生命体现 自己本体之外的勃勃生机 的思绪 ,它 习和实践 中才能体会到赋予园林艺术的灵魂 。 使人 心旷神怡并与 自然相通 ,使 自然升华为富有诗意的境界 。 (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二 、 中 国古 典 园林 意 境 的文 化 内涵 中国古 典园林 意境 的文化 内涵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参 考 文献 : ( 一 ) 注 重 天 人 合 一 观 念 [ 1 ]周 维权. 中国 古典 园林 史 [ M] . 北 京 :清华 大 学 出版 社 , 9 9 9. “ 虽 由人作 ,宛 白 天开 ”是中 国造 园艺 术追求 的最高境 界。以表现 1 自然山水 景色为主题是 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 的 “ 天人合一” 的思想在园 [ 2 ] 宗白华. 美学散步 [ M] .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 , 2 0 0 9 . 林 中的集 中体现 ,园林 的景象应 源于 自 然 ,高于 自然 。 “ 天人合一 ”是 [ 3 ]董晓璞. 中国古典 园林的 文化 内涵和意境创造. [ 硕士 学位 论 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理论 之一 ,注重人 与 自然要保持 和谐 与统一 ,是我 文] .杨 凌. 西北农 林科技 大学.2 0 0 7年 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渗透 到我国传统文化 和艺术 的各 个领域 ,中国 [ 4 ] 蒲震元. 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 9 9 9 古典园林文化是其重要 的代表。 [ 5 ]王健.《 东西方 圆林建 筑的差异》 ,《 安徽建 筑林》 , 2 0 0 2年 第 “ 天人合 一” 的思想来源于是宗教信 仰与传 统文化观 念的融合 ,而 4期 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就有崇拜和敬仰 自然的传统 ,中国作 为中华农耕 文明 [ 6 ] 白钊 义:《 曲径通幽一 论 中国古典 园林的意境与 内涵》 ,《 山西 的发源地和宜于农耕的 自然环境 ,使 得祖先 充满着对 自然强烈 的感 恩色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 2 0 0 5年第三期
中外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中外古典园林艺术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
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
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
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
”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
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中国古典建筑之所以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主要是因为她在建筑的各个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她追求含蓄的艺术风格,强调自然山水的意境,突出图腾崇拜和封建礼教,在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就是要让观赏者在游园时,通过景语的媒介作用,获得体验与感受,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认知,同观赏对象进行心灵的悟对与交流,由情景交融达到身心愉悦乃至精神上的升华。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风景 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
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山水地形、花木鸟兽等
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关系。
24
三国魏晋时期,产生了许多擅长山水画的名手。他们善 于画山峰、泉、丘、壑、岩等。为此,在山水画的出现 和发展的基础上,由画家所提供的构图、色彩、层次和 美好的意境往往成为造园艺术的借鉴。
在中国园林体系中,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
“悬圃”;文字记载的有“囿”、“圃” 。
7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 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 工业文明阶段
2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第三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及景观分析 一、景的含义 二、赏景与视距 三、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第四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一、中国皇家园林赏析 二、中国私家园林赏析
3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一、园林艺术的含义
1、园林
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园林的定义是:“在一定的 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 山、叠石和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 园林小品等途径,创作而成优美的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游 憩境域。”
23
(3)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
主要表现在: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 国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 仅保留其象征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 赏活动成为主导功能。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出现,几种反映了这 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诗情画意中的美——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力和鉴赏力。
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意境中诗画的分析,探讨其所包含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蕴。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诗情画意正文1 园林景观历史中国古典园林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其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丰富和完美.园林是既可供居住、避暑、宴客等的场所,又是获得高级精神享受、倾心游赏山水林泉等自然美的地方。
匠心独运的造园家们在喜爱自然、模仿自然、进而再现自然的基础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实现至高至美的理想境界,从而创造出中国古典园林独有的意境。
2 园林景观意境“意境"说早在唐朝就已经诞生了,但是思想渊源不仅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的哲学,而且因佛教的传入,受佛教禅宗的直接影响.从先秦时代的“象”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为“意象”;从“立象以尽意”到“得意忘象",由“忘象”而探入“象外”这条观念之流,同“意境”的出现自有其历史的渊源.但是,“意象”的发展却并非是“意境"之所以诞生的直接原因。
而是由于佛教流传影响的结果。
“境”和“境界”是魏晋至唐代佛经翻译中常用的词汇,特别是在六朝以来的佛家典籍中更是常见.所谓“清清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般若,梵文,意为智慧)。
即是把无情之物都看作具有真如的境界(真如,梵文,意为事物的真实性).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艺术发展的高峰,有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
从而推动了诗歌美学家从理论上对诗歌形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
“意境”说既得禅宗“境界”的启示,吸收其“顿悟”的直觉体验方式,超功利、无思虑、以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的审美境界。
同时也融贯了老庄哲学,有与无、虚与实统一的“道"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之匾额、楹联、诗文、碑刻
最后是“意境”,即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从“生境”和 “画境”升华,感受到美的境界。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极重要的内容。创作者 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在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 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一文中提出“三境”来评山水诗。 物境 —— 只写山水之形。 情境 —— 能籍景生情。 意境 —— 能托物言志。
苏州园林之廊桥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 桥、树木…… 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 阁、榭,在一个景点可以看到另一个景点,完美的处理空 间的美。此为对景。
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 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
苏州园林之花木
苏园中拙政园的藏显有致
虚实结合。中国画家常用“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来说 明疏密、虚实关系在绘画构图中的重要性。园林景物的 布置,也要注意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使之形成鲜明的 对比。在空间处理上,闭合是实,开敞是虚。虚虚实实, 变幻莫测,可以加强艺术效果。
注重虚实对比。在园林中虚与实常表现为山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 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而在山水画的画面 上,景物是实,空白是虚;黑是实,白是虚;有色为实,无色为虚。
清 ·钱咏《履园丛话》:“ 造园林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 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成佳构。”
园林空间序列的安排,通常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 折、结尾形成内容丰富多彩,整体和谐统一的连续流动空间, 如诗文佳作一般有着严谨精练的结构,序列中往往可见对比手 法、悬念手法、欲扬先抑的手法等等。这与文人士大夫的抱负 和追求,以及直接参与造园密不可分。
文 征 明 绘 拙 政 园 园 景
小 飞 虹
--
古典园林的意境美营造的方式
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上的典型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欲露而藏,含蓄有致--藏露得宜,平中见奇 2.实中求虚、虚实相生-建筑布局虚实相生,有助于意境的提升 3.比德畅神、人化景物--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深化园林意境
苏州园林的古典意境美的体现
在园林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高大的楼台还是小巧的 亭榭,全部袒露,一览无余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 远。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 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它介于隔和透之间,园内景物之 间互为联系,同时又互为掩映。这样,就能构成层次丰富、 境界深幽、情趣无穷的城市山林胜景。如苏州拙政园,其 藏露得宜,平中见奇。进门是一座假山,挡住视线是为藏。 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不 露。至远香堂,主景映人眼帘,是为露。这样就能使园内 景观层次丰富、意趣无穷
意境的文化内涵
注重天人合一观念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追求诗画意境
取自然之精华
诗画的情趣
中国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园林常 常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具体形象地反映出来,或者运 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
园林规划布局常常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段,使得园林 设计有很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借助于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 建筑所构成的风景来传达意境的信息,而且还运用园名、景题、 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
表达意境的手法:状写、比附、象征、寓意、点题。 表达意境的范围:情操、品德、哲理、生活、理想、愿望、 憧憬等。 游人不仅看到景物,还不断激发情思和联想。
贰 第10单元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分析
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中,一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即 “生境”、“画境”和“意境”.
首先是“生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模山范水,取 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 全园生动。
其次是“画境”,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即将自然和生活 素材通过取舍、概括,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源于自然, 高于自然”.
崇尚自然一直是封建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 晋 ·陶渊明 : 浣花溪草堂 白居易 —— 庐山草堂 文征明 —— 绘《拙政园图》作《王氏拙政园记》 石涛 —— 片石山房 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与园林中的“步移景异”密不可分。 园林中每一个局部,当游人视点固定时与绘画静态构图相 似,但游人从进园开始,随着游览路线从一个局部走向另一 个局部,移步换景,有隐有显。这种景接景连续出现的风景 布局,属于动态连续风景构图,与中国画动态视点构图基本 一致。
拙政园听雨轩庭院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楚辞 ·渔父》
屈原被放逐时,有渔 父问为何被怀王放逐, 屈原答:“举世皆浊吾 独清,举世皆醉吾独醒, 是以见放。”于是渔父 就笑唱一曲: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 濯吾足。
于是有 沧浪亭 网师园 濯缨水阁
沧浪亭园门
意境是中国古典 美学中重要并独 特的范畴,古典 园林意境则是意 境创造的典范。 正是对意境的不 断追求与创造, 才是中国古典园 林艺术区别于其 他园林体系而傲 立于世界园林之 林的原因。
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 法等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 通过墙体的黑与白来达到山水画中虚与实的对比。
苏园的山水完美结合
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 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 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 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 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 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 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 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 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