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详细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教案名称: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 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克和千克进行量度;2. 能够将克和千克进行换算,能够运用换算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2. 学会使用克和千克进行量度;3. 学会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1. 学会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2. 运用换算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个克和千克的秤和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2. 学生准备好练习册和铅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克和千克的秤,让学生观察秤的样子,并解释它的功能用途。

1. 教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克和千克,克是一种小的重量单位,千克是一种大的重量单位。

2. 教师使用秤称量一些物品,让学生观察和猜测他们的重量,然后把重量显示在秤上。

3. 教师给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重量,并通过秤来确认。

Step 3:同步练习(10分钟)1. 学生打开练习册,完成练习册上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巩固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和应用。

Step 4:拓展应用(20分钟)1. 教师把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放在课桌上,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并用克和千克进行称量,验证他们的估算结果是否准确。

2.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并记录下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不同物品的重量以及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Step 5: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克和千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克和千克的使用方法,并写在笔记本上,以便复习和温习。

1. 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运用。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目标,与学生共同总结和梳理知识点。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概念;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3.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计量和换算。

教学重点:1.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概念;2.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3.计量和换算运用。

教学准备:1.教材:包括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公式;2.教学媒体:投影仪、电子屏幕;3.教学工具:教学PPT、黑板、笔。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新课(10分钟)Step 2:克和千克的定义与概念(10分钟)通过投影仪或电子屏幕展示克和千克的定义,并解释克和千克的概念。

Step 3:克和千克的换算(15分钟)1.通过教学PPT或黑板,引导学生学习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1克=0.001千克。

2.举例子,通过计算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Step 4: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和换算(25分钟)1.在黑板上列出几道计量和换算的练习题,例如:1)有一袋大米,重3千克5克,换算成克是多少?2)小明身高1.7米,换算成千克是多少?2.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并互相核对答案。

3.教师解答答案,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解题思路。

Step 5:拓展与应用(15分钟)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一个实际生活问题,并应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和换算。

2.学生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全班共享。

3.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和激励。

Step 6:复习与总结(10分钟)1.梳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点和关键思路;2.帮助学生总结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和换算的方法;3.提醒学生对克和千克有更多的实际应用思考。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书写和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Step 8: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采集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

教学反思:1.教师应保证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注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克和千克换算关系的理解和掌握;3.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和应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克与千克的概念介绍克和千克作为质量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2 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讲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换算。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称重,引入克和千克的概念。

3.2 新课讲解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称重物品,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

3.4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练习题,让学生加以巩固。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数学教材》相关章节。

5.2 教具称重仪器、质量计、练习题等。

5.3 辅助材料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果、蔬菜等,用于实例讲解。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经验。

6.2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关于克和千克的游戏,如“质量大比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6.3 课后实践布置一个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家中尝试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实例教学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7.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互动,提高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3 差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八章:教学难点8.1 克与千克的换算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理解换算过程。

8.2 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的能力。

第九章:教学反思9.1 课堂表现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分析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一】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克与千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4. 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

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克与千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克与千克,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和估算。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和估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2.难点:能够运用克与千克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和估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教学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提前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如购物时的重量标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商品的重量标签,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商品的重量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克与千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

《克和千克》(大单元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大单元教学设计)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难点解析环节,对于克和千克换算关系的理解,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这个环节的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接下来,我考虑可以采用更多的实物演示和互动游戏,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中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今天的课程设计中,实践活动的时间相对紧张,导致有的小组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操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控制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和实践。
-例如:计算购买水果的总重量,理解包装上的质量标识等。
2.教学难点
-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即1千克等于1000克;
-解释:为什么1千克是1000克,而不是其他数值,通过实际物品的堆叠展示进率。
-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地进行质量测量,特别是在转换不同单位时;
-指导: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以及如何进行单位转换。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真正让他们在实际中运用时,还是出现了一些困惑。比如,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有的学生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天平和秤还不是很熟练,这说明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学生对这些工具的实操练习。
另外,通过小组讨论,我发现学生们对质量单位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和见解。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是学习数学非常重要的一点。

《克和千克》数学教案设计

《克和千克》数学教案设计

《克和千克》數學教案設計以下是一份以《克和千克》為主題的數學教案設計:目標年級:小學三年級一、教學目標:1. 讓學生了解質量的基本概念,並能區分克和千克。

2. 通過實物操作,使學生掌握克和千克之間的轉換方法。

3. 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物品進行估計和測量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1. 質量的概念介紹2. 克和千克的定義及單位符號3. 克和千克之間的轉換關係三、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衡量這些物品的重量。

然後揭示本節課的主題——質量。

(二)講解新知1. 質量的概念介紹:老師可以通過展示一些圖片或視頻,讓學生理解質量是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並且是一個不隨位置、形狀和溫度改變的物理量。

2. 克和千克的定義及單位符號:老師可以解釋克和千克是質量的常用單位,並告訴學生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

3. 克和千克之間的轉換關係:老師可以通過示範,教學生如何將克轉換為千克,或者將千克轉換為克。

例如,1千克等於1000克,1克等於0.001千克。

(三)實踐活動老師可以準備一些實物,如水果、書籍等,讓學生實際操作,感受克和千克的差別,並練習克和千克之間的轉換。

(四)總結與鞏固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分享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體驗,以及學習到的新知識。

同時,老師也可以出一些練習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克和千克的相關知識。

四、作業設計:要求學生在家裡找一些物品,測量其質量,並寫出該物品的質量是多少克或多少千克。

五、評價方式:老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以及他們完成作業的情況,來評價學生對克和千克的理解程度。

《克和千克》教育教学设计详细

《克和千克》教育教学设计详细

《克和千克》教育教学设计详细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弹簧秤,电子秤,天平。

一个2分硬币约1克、两颗花生米1克、两袋糖各500克等。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过程:一、体验轻重1.指名抱一抱老师,抱一抱同学,说说有什么感受?2.猜一猜师出示一包盐,一包糖,猜猜是糖重,盐重,还是一样重?有什么好办法??3.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质量情况。

二、出示课题:克与千克1.师说明g和kg分别是克与千克的国际单位符号。

2.请小朋友用手掂一掂文具盒与数学书的质量,谁重?有什么方法?3.出示天平。

师简介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二、动手操作,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一)感知1克的质量1.设疑: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2.动手掂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3.合作找找:在各组的商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4.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二)感受几克、几十克等重量。

1.师:老师想称一下物品。

(把游标拨回到0)游标不够用,等会儿我们用砝码来称。

(出示鸡蛋)鸡蛋放在这边,大家先猜猜看,鸡蛋大约有多重?可以拿起来掂一掂。

2.生猜:10克。

师:这是一个10克的砝码,放上去,怎样?(肯定不止10克)生再猜(不断调试)50克。

差不多了。

我们可以说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

3.其实,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有把它的重量标出来。

今天,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件物品,下面请大家轮流当小考官,把自己的物品让组里的小朋友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看谁猜得最准确。

(三)感受1千克的重量1.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两袋盐呢?板书:1000克=1千克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3.练一练1,第88页1、2。

数学教案:克与千克克与千克的

数学教案:克与千克克与千克的

数学教案:克与千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和换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

2.难点: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和换算。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克和千克的实物模型3.练习题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质量单位,如克、千克。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1克是多少吗?1千克又是多少呢?(3)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感受克和千克的大小。

2.讲解克与千克的概念(1)讲解克的概念:克是质量的单位,用符号“g”表示,1克等于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

(2)讲解千克的概念:千克是质量的单位,用符号“kg”表示,1千克等于1000克。

(3)引导学生观察克和千克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3.实物演示(1)展示1克和1千克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大小。

(2)引导学生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如称量物品的质量。

4.练习换算(1)讲解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1千克=1000克,1克=1/1000千克。

(2)引导学生进行换算练习,如:10克是多少千克?2千克是多少克?500克是多少千克?5.解决实际问题(1)提出问题:小明要买1千克的苹果,他带了10元钱,每千克苹果5元,他应该买多少个苹果?(2)引导学生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2)拓展克和千克的应用,如购物、称重等。

五、作业设计1.请同学们回家后,用克和千克为单位,称量家中的一些物品,记录它们的质量。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克和千克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实物演示、练习换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教学设计
3.交流反馈,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指出解题中的常见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及生活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质量单位的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强调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二、新课内容:
1.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质量,并用“克”和“千克”进行描述。
3.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称重实际物体,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4.学生分享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质量单位换算,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进行物体质量的描述和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购物、称重等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对于质量单位概念的理解,我将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辅助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2)针对质量单位换算,我将设计有趣的换算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换算规律。
(3)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质量,并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质量单位知识,巩固所学。
3.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动机
介绍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称重等,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质量单位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平,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

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

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

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二、认识秤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克与千克(认识质量单位)》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认识质量单位)》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认识质量单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2.难点:估量物体的质量。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物品,如苹果、鸡蛋、盐等,让学生感受它们的轻重。

2.认识克(1)出示一枚2分硬币,让学生感受它的重量,引出质量单位“克”。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些较轻的物品,如羽毛、纸片等,感受1克的重量。

(3)认识天平,用天平称一些物品的重量,加深对1克的认识。

3.认识千克(1)出示一袋盐,让学生感受它的重量,引出质量单位“千克”。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些较重的物品,如书包、水果等,感受1千克的重量。

(3)认识盘秤,用盘秤称一些物品的重量,加深对1千克的认识。

4.单位换算(1)让学生观察一袋盐是500克,两袋盐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

得出结论:1千克=1000克。

(2)进行一些单位换算的练习,如3千克=()克,5000克=()千克等。

5.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认识克和千克,进行单位换算。

(2)游戏:猜一猜,一个学生拿出一个物品,让其他学生猜它的重量,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6.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 1000克。

(2)强调在生活中要学会估量物体的质量。

克和千克教案

克和千克教案

8.1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天平和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使用天平和秤的方法。

3、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师:同学们,今天考考你们语文的反义词学得怎么样!我说一个词,你们说出它的反义词。

“年老——年轻大——小长——短高——矮胖——瘦”(这时请一位瘦小的女同学,教师把女同学抱起来,展示“教师胖,学生瘦”)师:这确实是我胖,她瘦,也可以说我重,她轻。

小结:长和短可以用到我们之前学到的长度单位形容,那么重和轻可以用到质量单位来表示。

2、师:你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生1:有吨。

生2:有斤生3:有公斤生4:有克和千克师:世界上有很多质量单位,我们国家有斤和公斤,而世界上通用的是克和千克。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克和千克。

二、探索新知。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之前做的小调查。

同学们,这些物品有标明质量,但老师手上有袋东西没有包装怎么知道它多重呢?(学生回答)师:大家都知道,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有些东西有表明质量的,但也有一些像老师手上这一袋东西一样没有标明质量,如何能知道它的质量呢?(学生回答)小结:我们想知道物体的质量时,可以用称来测量质量是多少。

(介绍称:电子秤、弹簧秤、磅称、天平等等)1、认识“克”师:老师手上有一个硬币,你们猜猜质量是多少?(选择一种称来称硬币,用天平来称,并介绍用法)活动一:感受一克有多重1、组长分发物品,大家轮流掂一掂,再和小组成员交流,说一说,感受。

2、互相说说1克的感受(教师提问学生感觉如何并提问还有哪些是1克的物品)师:(拿出一包纸巾)拿出你们的纸巾掂一掂,和一克的物品比较一下谁重?猜猜纸巾有多重?(学生回答)师:同学们,这包纸巾老师特意称了称,大约30克。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能够正确地换算克和千克,并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难点:实际问题的应用,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计算。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实物示范,以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2.学生准备计算器和练习册,以便课堂练习和作业。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通过展示不同重量的物体,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

2.提出问题:“克和千克有什么区别?”
第二步:讲解
1.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换算练习。

2.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如:“如果一个西瓜重5000克,那么它等于多少千克?”
第三步:练习
1.让学生进行书面练习,巩固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总结
1.总结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五、教学延伸
1.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克和千克换算的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不断成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更高级的质量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等基本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实际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质量单位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辅助教学。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有关克和千克的课件,展示质量单位的概念、换算关系和实际应用。

2.实物教具:准备一些重量不同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糖果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糖果等,引导学生关注质量这一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吗?我们怎么来表示它们的重量呢?”从而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呈现(10分钟)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让学生明白1千克等于1000克。

通过实物教具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

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练习,如1千克等于多少克,10克等于多少千克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定一种物品,如苹果、书本等,用天平称出它们的重量,并记录在中。

《克和千克》数学教案设计

《克和千克》数学教案设计

《克和千克》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克和千克》數學教案設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测量和比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对比,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计量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克”和“千克”的含义,能正确使用这两个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2. 教学难点: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常说的‘轻’和‘重’是怎么衡量的吗?”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主题——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 新知讲解: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如苹果、书本等)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克”和“千克”。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如1千克=1000克。

3. 实践操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用电子秤测量不同物品的质量,或者让学生互相比较手中的物品哪个更重。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克”和“千克”的使用。

4. 总结回顾: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的发现,然后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强调“克”和“千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它们。

5. 作业布置: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正确使用“克”和“千克”进行测量和比较。

2. 结果评价:通过作业和测试,检查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以上就是《克和千克》的數學教案设计,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和千克》教学设
计详细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文安县高头小学: 刘丽娟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是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实际观念)。

本班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悟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生活意识。

教材准备
2分硬币1个,小正方体2个,回形针5枚, 1元硬币1个,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请大家一手拿书,一手拿铅笔闭上眼睛掂一掂有什么不一样?那个重一些?
我们所说的重量其实准确的应该叫做质量。

看来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你知道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有那些呢?(克,千克,斤,两,公斤,吨)
2明确目标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知道1千克=1000克。

知道称物体的方法。

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预期效果
凭我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加上你的细心体会一定能把今天的任务完成的很好。

二、拓展教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克”。

(板书:克)国际上克一般用字母g表示,
(二)自主学习
1.感受1克重的物体
(1)拿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看。

(2)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

板书:1克(1g)。

(3)再感觉一下这1克物体的质量,再掂一掂。

2.估计1克重的物体
(1)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并小结:
其实,1克的物体太轻了,靠我们的感觉很难判断准确,想一想,如果要判断准确,可以用哪一种秤来称呢?(天平一般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3.感知几克。

(1)我们已经知道:1个2分硬币重1克,2个2分硬币重几克?10个2分硬币重几克?30个2分硬币有多重?
(2)老师没有30个2分硬币,但有30克的果冻,猜我是怎么知道它的质量的?
(三)展示交流
在学具袋中还有好多是老师从超市采购来的食品,你能在上面找到他们的质量吗?读一读看。

苹果和有些饼干没有写明质量,你能不能把他们跟其他物体比较一下,掂一掂,比一比。

做两件事,一、按轻重先给他们排排队,二、估计一下一袋饼干和1个苹果的质量。

轮流掂一掂看。

(出现1袋盐重500克)
任务二
(一)任务呈现:认识千克。

(二)自主学习
1.感知1千克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1袋盐重500克,那两袋盐重多少克,你能计算吗?板书:500+500=1000(克)
(1)这是我们算出来的。

能不能称一下呢?知道该用什么秤称吗?(出示台秤)
(2)台秤可以称相对重一些的物体,一般以千克为单位。

把盐放到盘子上,观察看指针对着几,对着1就是1千克。

板书:1千克。

是的1000克也可以表示为1千克。

(3)把这两包盐放在手上,轮流掂一掂,仔细感觉一下1千克。

师:掂过了1千克重的物体,你觉得1千克怎样,有什么感觉?
2.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这两袋盐算出来是1000克,称出来是1千克,1000克和1千克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板书:1千克=1000克。

(三)展示交流
(1)这两个1千克的单位一样吗?
(2)怎样读它们比较好呢?
(3)根据它们关系,抢答:1千克里面有几个1克?
2千克里面有几个1克?
5千克里面有几个1克?
3000克就是几千克?
8000克就是几千克?
3.感知几千克重的物体。

师:估计一下这一西瓜比1千克轻还是重,大约有多重?
三、检测导结
1. 目标检测
(1)你能这些物体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吗?(出示:练习题)
(2)诊断下面这段话写得对不对:
张小明今年10岁,30克重。

他去超市买了一枝铅笔长7克,买了一袋果冻重200千克。

去公园看见了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大约2克重,还看见了世界上最大的鸟——鸵鸟,大约100千克重,它的一个蛋就重1500克。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说说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
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