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与危险源的区别复习过程
危险源危害因素风险事故隐患之间的相互关系详尽版
危险源危害因素风险事故隐患之间的相互关系详尽版1.介绍本文档旨在探讨危险源、危害因素、风险、事故以及隐患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详细阐述它们在工作场所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
2.危险源危险源指的是潜在的或者已经存在的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环境破坏的物质、能量、设备、设施或者作业方式。
危险源的存在使得工作场所存在潜在的风险。
3.危害因素危害因素是指危险源释放出来的物质、能量、作业方式或者工作条件,可能对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的特征或者状态。
危害因素是危险源对人身健康或者安全产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中介。
4.风险风险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危险源与危害因素相联系,并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环境破坏的可能性。
风险由危险源的性质、危害因素的严重程度以及人的接触程度决定。
5.事故事故是指在工作场所或者公共场所发生的、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环境破坏的不幸事件。
事故是由于风险实现或者管理控制失效等因素引起的。
6.隐患隐患是指存在于工作场所中但尚未引发事故的局部或者整体缺陷、漏洞、不正确的操作程序或者缺乏适当的控制措施等。
隐患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并成为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7.相互关系危险源与危害因素存在内在的联系,危险源释放出来的物质、能量、设备等形成具体的危害因素。
危害因素与风险有着紧密的关系,危害因素的严重程度和人的接触程度决定了风险的大小。
风险是事故发生的基础,事故在风险的作用下可能会发生。
而隐患则是事故的前兆,隐患的存在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8.重要性了解危险源、危害因素、风险、事故和隐患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工作场所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识别和评估危险源和危害因素,可以有效减少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并及早发现和消除隐患。
在实施工作场所安全管理措施时,必须深入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并采取相应的预防、监控和应急管理措施,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
9.结论危险源、危害因素、风险、事故和隐患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工作场所安全管理的基础。
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知识3、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也就是说,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
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中可能某台设备是危险源。
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根据上述对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
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
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
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
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实际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即不安全因素种类繁多、非常复杂,它们在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方面所起的作用很不相同,相应地,控制它们的原则、方法也不相同。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分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
于是,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与重大危险因素差异的辨识
重大危险源与重大危险因素差异的辨识在工业生产和设施运营过程中,辨识重大危险源与重大危险因素的差异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定义、范围、监测监控、评价与评估、管理、事故应急、法规标准以及事故统计等方面介绍两者的区别。
1.定义区别重大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严重伤害、疾病或财产损失的能源或物质集中区域,如化学工厂、核电站等。
重大危险因素则是指可能导致重大危险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如设备故障、人为失误等。
因此,重大危险源强调的是物质和能量的集中,而重大危险因素强调的是不确定性。
2.范围区别重大危险源涵盖的范围通常比较具体,如某种特定类型的工厂、设施或设备,而重大危险因素的范围则更加广泛。
重大危险因素可以存在于任何工业生产和设施运营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重大危险源。
因此,在范围上,重大危险因素比重大危险源更加普遍。
3.监测监控区别对于重大危险源,通常需要采取严格的监测监控措施,如定期检查、测量和审核等,以确保其安全运行。
而对于重大危险因素,则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监控,识别出可能导致事故的不确定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因此,在监测监控方面,两者都强调对危险源或因素的控制,但方法和重点有所不同。
4.评价与评估区别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与评估通常基于特定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进行预测和评估。
而重大危险因素的评价与评估则更加侧重于对生产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的了解和控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因此,在评价与评估方面,两者都涉及到风险评估,但侧重点和方法不同。
5.管理区别重大危险源的管理通常需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操作规程,并配备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和设备,以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而重大危险因素的管理则更加注重对员工培训、设备维护和工艺控制等方面的控制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在管理方面,两者都涉及到安全管理,但侧重点和方法不同。
6.事故应急区别重大危险源的事故应急预案通常需要考虑不同的事故场景和应急措施,包括疏散路线和紧急集合点设置等。
危险源和危险源辨识知识讲解
• 起重机限位装置失效造成重物坠落;
人的不安全行为
• 2)人的不安全行为 • 不按规定方法操作; • 不采取安全措施; • 对运转着的设备、装置等清擦、加油、修理等; • 使安全装置失效; • 制造危险状态; • 不安全放置; • 接近危险场所;
管理缺陷
• 3)管理缺陷 • 人员安排不当; • 教育培训不够。
• 通常,与根源危险源辨识相比,状态危险源辨识 更有难度。
危险源识别的范围
•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 8、企业周围环境; •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危险源产生的原因
• 危险源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源,一类是状态。
• 根源可归结为能量(能量载体)和有害物质。
• 状态是指控制能量、有害物质意外释放的措施 的失效的状态。
现实中存在有‘能量、有害
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 控制’的状况时,是危险、 有害因素(危险源)产生的 根本原因。
能量?
• 能量包括电能、机械能(动能和势能)、声能、 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能和生物能。 这多种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
• Ⅰ 物理性危害因素
•
Ⅱ 化学性危害因素
• Ⅲ 生物性危害因素
•
Ⅳ 心理及生理危害因素
• Ⅴ 行为性危害因素
•
Ⅵ 其他危害因素
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流程
划分作业活动 辨识危险源
确定危险源特性 确立是否是重大风险 确定重大风险控制计划
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知识3、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也就是说,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
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中可能某台设备是危险源。
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根据上述对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
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
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
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
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实际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即不安全因素种类繁多、非常复杂,它们在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方面所起的作用很不相同,相应地,控制它们的原则、方法也不相同。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分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
于是,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危险因素与危险源的区别
危险因素与危险源的区别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危险因素与危险源危险、危害因素: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是指危害人体的具体物质,比如有毒有害气体。
人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物的因素: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元素。
环境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元素。
管理因素: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元素。
危险源: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是产生或可能产生危险危害因素的设备或场所,比如可能泄露有毒气体的储罐。
工业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一般分为五类。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
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可能是某台设备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实际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
所以,在实际中有时不加区别也使用这两个概念。
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危险源知识点学习
危险源、风险、隐患、事故隐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危险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8001-2011》中,把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危险源一般分可为两类:一类是能量或有害物质所构成的第一类危险源,如行驶车辆具有的动能、高处重物具有的势能以及电能等等,都属于第一类危险源,它是导致事故的根源、源头。
另一类是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监管缺陷等在内的第二类危险源,也即危险源定义中的不安全的状态、行为。
它就是防控屏障上那些影响其作用发挥的缺陷或漏洞,正是这些缺陷或漏洞致使约束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屏障失效,导致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失控,从而造成事故发生。
例如,煤气罐中的煤气就是第一类危险源,它的失控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或煤气中毒;煤气的罐体及其附件的缺陷以及使用者的违章操作等则为第二类危险源,因为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煤气罐中的煤气泄漏而引发事故。
(二)隐患与安全生产有关系的隐患称为“事故隐患”,一般也称为“隐患”。
· 《现代劳动关系词典》把“事故隐患”定义为:企业的设备、设施、厂房、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能够造成人身伤害的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 《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1994)把“事故隐患”定义为: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
· 1995年,劳动部出台的《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定义“事故隐患”为:劳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 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定义“事故隐患”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综上所述,“隐患”一词最初的含义就是隐藏的祸患,而安全生产领域所指的“隐患”,并非是隐藏的祸患,而是指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各种事物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也意识到了自身与周围环境中危险源的存在。
因此,对危险源的分类与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显得越来越重要。
危险源分类危险源是指导致事故、伤亡和损失的物质、设备、设施、场所或工作过程。
常见的危险源可分为以下几类:机械危险源机械危险源通常指那些运动速度相对高,造成的损伤较为严重的危险源。
例如:传送带、缝纫机、钢筋切割机、风力发电机组等。
电气危险源电气危险源是由电能造成的危险源。
例如:高压电线、电锤、电钻等。
电气危险源有时还会带来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化学危险源化学危险源是指那些物化性质稳定但具有毒性、腐蚀性、爆炸性或可燃性的危险物质。
例如:氢气、氧气、液氨等。
物理危险源物理危险源通常指那些以物理方式造成危害的危险源,例如:辐射、声音、温度、压力等。
生物危险源生物危险源是指那些能够传染疾病或带来其他健康危害的微生物、寄生虫或病媒生物等。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了解不同类型的危险源后,进一步了解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也尤为重要。
以下介绍一些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机体应力机体应力指的是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压力、疲劳等因素对人体的威胁。
机械振动机械振动可导致多种疾病,包括手臂震颤综合症、干眼病、手腕痛等。
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包括导致基因突变、致癌以及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等。
噪声噪声会损伤听力,导致失效和其他健康问题。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暴雨等,它们可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影响。
化学毒物化学毒物可由各种不同的化学品引起,从烟台、沙拉和石棉等普通物质到有机化合物或放射性物质。
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是由工厂和交通的二氧化氮、颗粒物质和臭氧等污染物造成的。
长时间暴露在空气污染中会导致呼吸道感染、癌症等。
通过对危险源的分类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潜在的风险和危险,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从而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的辨识与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3、引起爆破事故的主要原因: 1)放炮后过早进入工作面看回火 2)盲炮处理不当或打残眼 3)炸药运输过程中强烈振动或磨擦 4)装药工艺不合理或违章作业 5)起爆工艺不合理或违章作业 6)警戒不到位,信号不完善,安全距离不够长 7)爆破器材质量不好 8)非爆破专业人员作业,爆破作业人员违章
4、容易发生爆炸事故的场所 1)炸药库 2)运送炸药的巷道 3)爆破作业的工作面 4)爆破作业的采场 5)爆破后的工作面 6)爆破后的采场 7)运送矿岩的巷道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超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 10、跨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放炮 14、火药爆炸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瓦斯、 粉尘等) 19、中毒和窒息 20、其他伤害
第五节 辨识危险、危害因素的原则
• 地压灾害危害: 1)采场顶板大范围垮落、陷落和冒顶危害 2)巷道或采掘工作面的片帮、冒顶危害
四、电气事故危
• 电气火灾产生原因 • 电击触电危害 • 电伤触电危险
五、坠落危害
矿山可能产生坠落伤害事故的有:
• 天井、溜井的高处坠落; • 检修安装设备时的高处坠落; • 人员在倾斜或垂直道中的坠落和摔到、滚 落; • 人员在狭小空间的(巷道、硐室)的碰撞; • 矿石、设备、工具等坠落物的砸伤;
• • • • • • • 分布范围广 形式多变 影响因素多 具有隐蔽性 产生伤害具有偶然性 工人素质低 作业环境差
第四节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 代码》(GB/13861----1992)的规定, 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 六类。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程序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隐患辨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识别潜在的危险,评估风险,并评估环境因素对工作场所和员工健康安全的影响。
以下是一般的程序。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通过识别和分析工作场所中可能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危险源来开始的。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施:1.实地考察:仔细检查工作场所的各个区域,记录任何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危险源。
2.审查文件:审查以前的事故记录、工作指导和任何其他相关文件,以寻找类似危险源。
第二步: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它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危害:确定每个危险源与员工、访客或公众健康安全的潜在影响。
2.确定风险:根据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每个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
3.风险控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控制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危险源。
第三步: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因素评价是评估工作场所外部环境对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它包括以下步骤:1.外部考察:考察周围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源等,了解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环境因素导致危害。
2.评估环境因素: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噪音、震动等,以确定对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的潜在影响。
3.采取行动: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降低对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总结: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是确保工作场所和员工健康安全的重要程序。
它们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专业知识,并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审查。
通过识别危险源、评估风险,以及评估环境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潜在危害,确保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安全。
延续之前的内容,下面将详细介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的程序。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确保安全和健康的基础,通过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危险源,可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工具和方法,例如:1. 事故调查:分析以前发生的事故情况,了解其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关于危险源、风险、隐患等相关概念的梳理整合及类型划分
关于危险源、风险、隐患等相关概念的梳理整合及类型划分关于危险源、风险、隐患等相关概念的梳理整合及类型划分⼀、危险源等相关概念的梳理整合1.危险源等相关概念的梳理⑴危险源英⽂Hazard⼀词的汉译,⼜被译作危害因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8001-2011》中,把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为,或其组合。
⑵重⼤危险源指长期地或临时地⽣产、加⼯、使⽤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见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危险源辨识》)。
对是否为重⼤危险源的评价就是基于其具有有害物质(危险化学品)数量的多少,⼀旦失控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死亡半径等)来确定。
【危险源与重⼤危险源区别】危险源(Hazard)既包括不安全的根源,也包括不安全的状态与⾏为,但重⼤危险源中的危险源,指的则是能量或有害物质之类的不安全的根源,⽽不包括不安全的状态与⾏为。
⑶隐患隐患⼜称为事故隐患,最新有关事故隐患的定义是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规定》,认为事故隐患是指⽣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的物的危险状态、⼈的不安全⾏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属于危险源(Hazard)中的第⼆类危险源(详见:危险源、隐患、风险的异同与关系)。
⑷危险因素与有害因素危险因素指能对⼈或物造成突发性伤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的⾝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者区别】在于其致害的快慢程度,有时⼆者不加以区分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或危险有害(危险和有害)因素。
GB13861-2009给出了“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定义:能对⼈造成伤亡或影响⼈的⾝体健康甚⾄导致疾病的因素。
它主要指客观存在的能量或有害物质等。
⑸风险源ISO Guide73:2009表述为:具有导致风险产⽣的内在可能性的要素或要素的组合。
事故、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措施、事故隐患的含义及彼此的关系
事故、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措施、事故隐患的含义及彼此的关系
简要论述事故、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措施、事故隐患5个术语的含义,并论述彼此之间的关系。
1.危险源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是具有可能意外释放的能量和(或)危险物质的生产装置、设施和场所。
2.危险有害因素是导致危险源发生事故的各种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导致危险物质和(或)能量意外释放的各种因素;二是何种事故应急措施的缺失,或导致事故应急失效的各种因素。
3.事故是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后果的、违背人们意愿的意外事件。
对于内有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后果的意外事件,可称为险肇事故,国内也叫未遂事故。
4.安全措施就是事故预防措施,包括预防事故发生和防止事故扩大的各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5.事故隐患是控制危险源的安全措施失效或缺少的状态。
具体地说,隐患是指任何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场所环境破坏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安全管理缺陷。
事故、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措施、事故隐患五者主要关系为:当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安全措施缺少或失效,就产生了事故隐患,隐患的存在会导致正常生产工作程序的偏离,相当于为危险源的危险物质或能量意外释放打开了一条通道,这是发生事故的前奏。
所以,要预防危险源发生事故,需要全面分析危险源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而在危险源的装置、设备、设施的设计、制造、安装、生产等过程中,针对各种危险有害因素预先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或管理措施,消除危险源发生事故的所有途径。
防止危险源出现隐患,及时消除危险源出现的隐患,是事故预防和危险源监控的关键。
危险源和危险源辨识
学习交流PPT
11
管理缺陷
• 3)管理缺陷 • 人员安排不当; • 教育培训不够。
规章制度缺陷;
学习交流PPT
12
作业环境缺陷
• 4)作业环境缺陷 • 照明不当
• 工作场所堵塞 • • 粉尘过大 •
通风换气差 过量的噪声 自然危险------
学习交流PPT
13
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 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中毒窒息
冒顶片帮 瓦斯爆炸
产生、贮存、聚集有毒有害物质 的场所
井工矿山采掘场所
存在瓦斯与空气混合物场所
有毒有害物质
顶板、两帮围岩 瓦斯
学习交流PPT
19
危险源辨识
• 由于状态危险源是围绕根源危险源随机出现的人、 物、环境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 首先要辨识系统中的根源危险源,其次要根据系 统实际情况,辨识系统中的状态危险源。
学习交流PPT
15
如何辨识危险源
• 危险源辨识定义: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 其特性的过程。
• 危险源辨识,就是从组织的活动中识别出存 在的危险源,并确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 和性质。
学习交流PPT
16
危险源辨识
• 根源危险源的辨识
• 作为根源危险源辨识的原则,应该认真考察系统 中能量的利用、产生和转换情况,弄清系统中出 现的能量物质或载体的类型,研究它们对人或物 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来辨识根源危险源。
源及危险源辨识
学习交流PPT
1
什么是危险源
• 又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 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 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为危险、 有害因素。
2021年危险源、隐患、风险的概念和区别及关系培训讲义PPT43页
总结二
相反,风险是对事故发生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性的主观评价,需要尽 可能客观、公正评价其危险程度,以便决定是否防控及如何防控,因此, 对于风险的评价并不需要全员参与,而是要求有一定经验、训练有素的专 业人士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
另外
因为凡是隐患都违反了相关规定或要求,所以,只要是隐患就已经达到了需 要管控的标准,毋需再进行风险评估,都可以直接对其进行管控----隐患治 理,凡是隐患都需要进行治理、整改,因此,隐患是一种毋需评估即可直接 进行管控的危险源。
危险源、隐患和事故的关系
危险性低
危险性高, 管控措施失效,将导致隐患,达到触 发条件 将造成 事故
通过对辨识出 “潜在型” 危险源的风险评估,视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针对螺帽的松动、脱落,采取加强对 螺栓的检查维护等措施,就能够防止因此而导致事故发生。与之相反,在已开始的活动中,发现了螺栓的松动或 脱落,则属于已经客观存在的“现实型” 危险源,也就是所谓的“隐患”,隐患就是“潜在型” 危险源没有得到有效控 制的结果,是已经客观存在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当然“现实型” 危险源也可以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发展演练的时间过程
危险源
隐患
事故
危险源、隐患和事故的关系
PART04
风险的概念和区分
风险的概念
风险与隐患的关系
风险的定义
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安全风险被定义为“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安全风 险强调的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发生与否的不确定、发生时间的不确定和导致结果的不确定等等。 无论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还是所发生事件后果的严重性,都是人们在其发生之前做出的主观预测或判断,具有主 观性。因为一旦事件已经发生,成为了现实,就成了确定性的东西,自然就不再是风险了。
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知识3、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也就是说,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
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中可能某台设备是危险源。
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根据上述对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
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
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
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
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实际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即不安全因素种类繁多、非常复杂,它们在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方面所起的作用很不相同,相应地,控制它们的原则、方法也不相同。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分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
危险因素与危险源的区别之欧阳语创编
危险因素与危险源危险、危害因素: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是指危害人体的具体物质,比如有毒有害气体。
人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物的因素: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元素。
环境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元素。
管理因素: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元素。
危险源: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是产生或可能产生危险危害因素的设备或场所,比如可能泄露有毒气体的储罐。
工业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一般分为五类。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
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可能是某台设备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实际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
所以,在实际中有时不加区别也使用这两个概念。
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
危险及有害因素、危险源、事故隐患、风险等术语定义用逻辑关系分析
危险及有害因素、危险源、事故隐患、风险等 术语定义及逻辑关系分析张涌 安瑞祺(北京)国际风险管理顾问公司一、危险和有害因素、危险源、事故隐患、风险等术语在我国出台背景与应用(一)危险和有害因素危险和有害因素最早出现在1992年颁布的《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中,当时没有明确的定义。
2009年修订颁布的《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对“危险和有害因素”(hazardous and harmful factors)进行了定义,其定义为: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1992年,将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生理、行为性及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2009年修改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及管理因素。
(二) 危险源首次出现在2001年颁布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GB/T28001-2001),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2003年颁布的《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4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GB/T20000.4-2003)中将危险源定义为:可能导致伤害的根源。
2007年,在第一个AQ标准《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导则》(AQ2007.1-2006)中,对危害源的定义用回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中的定义。
2011年,《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改版时,危险源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重大危险源最早出现在2000年颁布的《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2002年,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写进了颁布的《安全生产法》法中。
2009年修订颁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取代了原有《重大危险源辨识》,同时重大危险源的概念变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危险因素与危险源的区别
危险因素与危险源危险、危害因素: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是指危害人体的具体物质,比如有毒有害气体。
人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物的因素: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元素。
环境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元素.管理因素: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元素。
危险源: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是产生或可能产生危险危害因素的设备或场所,比如可能泄露有毒气体的储罐。
工业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一般分为五类.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可能是某台设备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实际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
所以,在实际中有时不加区别也使用这两个概念。
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
危险源、危害因素、风险、事故隐患之间的关系
事故、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措施、事故隐患之间的关系预防危险源发生事故,需要全面分析危险源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而在危险源的装置、设备、设施的设计、制造、安装、施工生产等过程中,针对各种危险有害因素,预先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消除危险源发生事故的所有特征。
1、事故隐患:指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是控制危险源的安全措施失效或缺少。
2、危险有害因素:危险因素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3、安全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和防止事故扩大的各种技术措施及管理措施。
4、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5、危险源分两类,第一类指能量和危险物及其载体,第二类指人、机、环、管。
6、事故隐患一定是危险源,危险源不一定是事故隐患。
案例图解-违章切割砂轮崩飞事故经过:1、2005年4月2日,某厂钳工徐某准备用砂轮切割机切下一批45毫米的角钢料。
2、徐某将角钢放入已调好高度的切割机夹料钳口槽,但未紧固。
3、切割中徐某用一只脚踩住角钢,因嫌切割太慢,徐某有时用力压把。
在一次重压操作中,只听“砰”的一声响,砂轮崩飞,碎片造成徐某全身二十多处重伤,险些丧命。
事故原因因下料量大,徐某嫌麻烦,没有每次紧固夹板夹料,而是调好钳口将角钢档住。
但是角钢被切割时一侧立脚朝上,容易颤动不稳。
虽然徐某用脚踩住协助加压,但操作中用力不匀,按压过猛,被切割料发生震跳移位,造成伤人事故。
防范措施1、被切割材料必须用夹钳夹持牢固方可切割。
2、角钢类的材料最好不要竖刃朝上进行切割。
除型材外,2毫米以下厚度的单片薄板材料严禁用砂轮切割机切割。
3、切割时的按压操作应均匀用力,不得用力过猛或撞击。
问题:上述原因分析完整吗?还需要补充那些?防范措施有针对性吗?还需要补充那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因素与危险源
危险、危害因素:
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是指危害人体的具体物质,比如有毒有害气体。
人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物的因素: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元素。
环境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元素。
管理因素: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元素。
危险源:
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是产生或可能产生危险危害因素的设备或场所,比如可能泄露有毒气体的储罐。
工业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一般分为五类。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
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可能是某台设备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实际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
所以,在实际中有时不加区别也使用这两个概念。
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
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
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压力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
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
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
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
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分类
工业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一般分为七类:
(一)化学品类:毒害性、易燃易爆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
(二)辐射类:放射源、射线装置、及电磁辐射装置等;
(三)生物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传染病病原体类等)等危害个体或群体生存的生物因子;
(四)特种设备类:电梯、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
(五)电气类:高电压或高电流、高速运动、高温作业、高空作业等非常态、静态、稳态装置或作业;
(六)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等;(七)交通运输类: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辨识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不但包括对危险源的识别,而且必须对其性质加以判断。
危险源辨识方法:国内外已经开发出的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几十种之多,如安全检查表、预危险性分析、危险和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性分析、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LEC法、储存量比对法等。
危险源辨识步骤:划分作业活动,辨识危险源。
以建筑行业部分典型活动为例:
1、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
基坑支护工程是指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并采用支护结构施工的工程;或基坑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复杂、地下水位在坑底以上等工程。
2、土方开挖工程
土方开挖工程是指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
3、模板工程
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大模板及特殊结构模板工程等。
4、起重吊装工程
5、脚手架工程
高度超过24m-50 m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悬挑式脚手架;吊篮脚手架;卸料平台等。
6、拆除、爆破工程
采用人工、机械拆除或爆破拆除的工程。
7、临时用电工程
8、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
建筑幕墙的安装施工;预应力结构张拉施工;特种设备施工;网架和索膜结构施工; 6m以上的边坡施工; 30m及以上高空作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可能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已经行政许可,尚无技术标准的施工;对工地周边设施和居民安全可能造成影响的分部分项工程;其他专业性强、工艺复杂、危险性大、交叉等易发生重大事故的施工部位及作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