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与抗干扰技术
任务十 检测技术与抗干扰技术
图 10-10 共阻抗耦合等效电路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四
常用的抑制干扰的措施
为了保证测量系统的正常工作,必须削弱和防止干扰 的影响,如消除或抑制干扰源、破坏干扰途径以及消除被 干扰对象(接收电路)对干扰的敏感性等。通过采取各种抗 干扰技术措施,使仪器设备能稳定可靠地工作,从而提高 测量的精确度。 常用的抗干扰技术:接地技术、屏蔽技术 、浮空。
任务十 检测技术与抗干扰技术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任务要求
熟悉检测技术、测量方法、检测系统的构 成及分类,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 掌握干扰产生的原因、类型、干扰信号的 耦合方式和常用的抑制干扰的措施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任务十 检测技术与抗干扰技术
1
情境一
检测技术
2
情境二
抗干扰技术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2. 静电电容耦合
静电电容耦合是由于两个电路之间存在寄生电容, 产生静电效应,使一个电路的电荷变化影响到另一个电 路。
图 10-8 静电电容耦合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3. 漏电流耦合
由于绝缘不良,流经绝缘电阻R的漏电流IN作用于有关 电路引起的干扰,称为漏电耦合。一般情况下,漏电流耦 合可以用图10-9所示等效电路表示。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二 干扰的类型
根据干扰产生的原因,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机械干扰 2. 热干扰 3. 光干扰 4. 湿度干扰 5. 化学干扰 6. 电磁干扰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三
干扰信号的耦合方式
干扰信号进入接收电路或测量装置内的途径,称 为干扰信号的耦合方式。干扰的耦合方式主要有:电 磁耦合、静电电容耦合、漏电流耦合、共阻抗耦合。
传感器中使用的抗干扰技术
传感器中使用的抗干扰技术1.1绕线技术:通过绕线使传感器输出电缆进行电磁屏蔽,减少外部电磁干扰对传感器的影响。
1.2金属屏蔽技术:在传感器的外壳或电路板上添加金属屏蔽层,阻挡外部的电磁干扰。
1.3增加滤波器:在传感器的电路中增加低通、高通或带通滤波器,滤除干扰频率的信号。
1.4增加隔离器:将传感器与被测对象的电路隔离,阻止干扰信号的传播。
1.5引入可变增益放大器: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通过调整放大器的增益,提高传感器的输入信号与干扰信号的动态范围。
2.1数字滤波技术: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滤除干扰信号,提取有效的测量信号。
2.2校正算法:通过对不同工作环境下的干扰信号的分析和建模,设计相应的校正算法,消除干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3故障诊断技术:通过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监测和分析,检测传感器是否受到干扰或故障,并提供相应的补偿或报警。
2.4信号处理算法:通过对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处理,提取有效信息,滤除干扰信号。
2.5信号采样技术:通过合理的采样频率和采样精度,提高传感器对有效信号的采样率,减少干扰信号的干扰。
3.电磁兼容性设计技术3.1地线设计:合理设计传感器的地线布线,减少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
3.2电源线设计:合理设计传感器的电源线布线,减少电磁干扰和电磁感应。
3.3路由规划:合理规划传感器的布线路径,尽量避免与其他电磁源的干扰。
3.4屏蔽灵敏部件:对于传感器中的灵敏部件,如ADC等,使用合适的屏蔽措施,减少电磁干扰。
3.5系统排布:合理布置传感器系统中各个模块的位置和间距,减少它们之间的电磁干扰。
4.地址编码技术4.1使用独特的地址编码:将每个传感器分配一个独一无二的地址,通过地址编码来区分传感器之间的信号。
4.2增加容错机制:在地址编码中增加冗余信息,使得接收端能够校验传输的地址信息是否正确。
4.3时钟同步:通过时钟同步技术,使得传感器能够在相同的时间窗口内发送和接收信号,避免信号混淆和干扰。
软件抗干扰策略分析与优化
软件抗干扰策略分析与优化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软件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软件系统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问题。
因此,设计和实施一种有效的软件抗干扰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软件抗干扰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法,以提高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软件系统的干扰。
软件系统的干扰可以来自多个方面,例如硬件故障、软件错误、外部环境变化、网络攻击等。
这些干扰都可能导致软件系统的性能下降、功能失效甚至崩溃。
针对软件系统的干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抗干扰:1. 异常检测与处理通过实时监测软件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通过使用异常检测工具和算法,可以从数据流中检测出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避免可能的软件崩溃。
2. 容错设计在软件系统的设计阶段,引入容错机制。
容错设计可以通过增加冗余、引入备份系统、实施错误恢复机制等方式来实现。
当软件系统出现问题时,容错设计能够保障系统继续正常运行或者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3. 安全措施加强软件系统的安全性,以抵御外部的恶意攻击。
安全措施可以包括加密传输、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技术手段,以防止黑客入侵、数据泄漏等安全问题。
4. 定期维护与更新软件系统的维护与更新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
定期进行软件系统的巡检和维护,及时修复已知的漏洞和问题,更新软件版本,以确保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优化软件抗干扰策略的方法包括:1. 整体评估与改进对软件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对现有的软件系统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各个方面的干扰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案,以减少或消除干扰。
2. 采用高可靠性技术引入高可靠性技术来提高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采用冗余设计、容错算法、容灾机制等技术手段,使系统具备自我修复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3. 增强安全意识与培训加强软件系统用户和开发者的安全意识,提升他们对干扰源和干扰方式的认识和理解。
数据链传输波形抗干扰技术研究
引言 数据链是一种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传输和分发格式化消
息的信息系统,是实现数字化实时、可靠、安全传输信息的重 要工具。在数据链网络中,各种信息按照规定的格式,实时、 自动、保密地进作为当今信息化对抗 中的一种核心技术,数据链技术从其发展初期,就受到了世界 各国的高度关注。
1.2 纠错编码技术 纠错编码技术的作用是提升数据链传输数据的准确性、可 靠性和安全性。因此, 为了提升数据链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必须采用纠错编码技术,提升数据链的纠错能力。举例来说, Link-16 数据链应用 RS( 31, 15)编码技术进行数据的传输, 也就是将原有的每个消息字 75bit 字符经过 RS 编码,增加了 80bit 的校验字符,扩展获得的最终字符数 155bit,从而提高了 数据恢复的可能性。另外,数据链采用不同编码方式,交错报 头和报文,并通过伪随机顺序进行传输,有效提升了信息传输 的可靠性。
3 干扰样式研究 3.1 宽带拦阻式干扰 宽带拦阻式干扰又叫宽带阻塞式干扰,即针对目标信号
的频带进行干扰,通常包含绝大部分的频带,从而达到对目标 信号的压制效果。对于跳频系统来说,由于宽带拦阻式干扰是
针对信号整个频带的绝大部分,即会覆盖系统所有会使用到的 大多数频点,故系统无论进行何种跳频手段都免不了会被干扰 到,故跳频系统对宽带拦阻式干扰的收益甚微。一般情况下, 为了保证有效的干扰且不会造成过多的浪费可采用如下手段进 行改善:①缩短干扰机与目标源的距离,这样可以通过缩短距 离来达到减小干扰发射功率的效果。②减少每个干扰机覆盖的 干扰范围,同时增加干扰机的个数,这样可通过减小每个干扰 机的负荷,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1 数据链关键技术的应用 1.1 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主要包括频分多址( FDMA)、时分多址
检测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 引言 • 检测系统干扰来源 • 抗干扰技术分类 • 抗干扰技术在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 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检测系统在工业生产、医疗诊断、环 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但在复杂的 环境中,检测系统容易受到各种干扰 的性能要 求越来越高,抗干扰技术成为保障检 测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抗干扰技术的重要性
在复杂的环境中,抗干扰技术能 够提高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 性,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抗干扰技术能够提高检测系统的 适应性和应用范围,使其在各种
恶劣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
抗干扰技术能够提高检测系统的 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因干扰引 起的误操作或故障对生产和生活
造成影响。
02
常见的抗干扰措施包括:电磁屏蔽、 滤波技术、接地技术、软件抗干扰等。
智能家居系统的抗干扰策略
智能家居系统的抗干扰策略主要是为了 保证家居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传输的
稳定性。
常见的抗干扰策略包括:信号线屏蔽、 滤波技术、软件抗干扰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抑制外界电 磁噪声和电气噪声对智能家居系统的影 响,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
常见的抗干扰设计方法包括:信号线屏蔽、接地技术、滤波技术、隔离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电气噪声等对检测系统的影响,提高检 测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医疗设备的抗干扰措施
医疗设备的抗干扰措施主要是为了保 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检测结果的准确 性。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抑制外界 电磁噪声和电气噪声对医疗设备的影 响,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 障患者的安全。
扰。
通过增加系统的冗余量, 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 降低因干扰导致的错误。
机电一体化技师专业(二年制)教学计划
机电一体化技师专业(二年制)教学计划一、专业概述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振兴现代制造业的精神,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国防科工委办公厅、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印发的《关于确定开展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通知》。
我院根据国家教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的《技师培训大纲》,新增了部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内容,同时规定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课时比重。
学生学习后,能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水平。
1、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2、专业含义:业定义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复合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本专业涵盖的职业工种为装配钳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本培训方案为技师(国家职业等级二级)培训方案。
3、招生对象高级技工学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生(需有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感,形体知觉及色觉正常,手指、手臂灵活,动作协调,无色盲、色弱。
4、学制:2年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从事自动化流水线操作、机械安装与维修及电气维修的复合型高级技能人才,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1、培养提高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技能、热爱本职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2、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能胜钳工、电工等二种以上工种的工作;熟悉机电行业工艺流程和装备,熟练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对工艺流程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够对工艺设备进行创新和改进。
3、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意识,能够不断跟踪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4、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及体育锻炼技能,使学生有健康的体魄。
数字信号处理减小通信传输误差
数字信号处理减小通信传输误差数字信号处理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技术,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算法和数字电子设备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改善信号传输的质量和准确性。
在通信领域,减小传输误差是数字信号处理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方法,以减小通信传输误差。
首先,一种常见的技术是误码检测与纠正。
误码检测与纠正是通过添加一定数量的冗余位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其中,循环冗余检验(CRC)是一种常用的误码检测技术,它通过对数据进行除法运算来生成冗余位,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和冗余位进行一次除法运算,判断是否有误码发生,并进行纠正。
另一种常见的误码纠正技术是海明码,它通过添加额外的冗余位,使接收端能够检测和纠正多个错误。
其次,自适应均衡也是一种有效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在传输过程中,信号可能遭受到多径效应、噪声和失真等干扰,导致误码率升高。
自适应均衡通过对接收信号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利用等化器来抵消通道中的失真和干扰,从而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准确性。
自适应均衡算法根据接收信号的特征和预设的理想传输函数来动态调整等化器的参数,以使接收端能够恢复出尽可能原始的信号。
此外,前向纠错编码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它通过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添加一定数量的冗余信息,以提高抗干扰和纠错能力。
前向纠错编码常用的方法包括卷积码和布尔码(Reed-Solomon码)等。
卷积码是一种线性时不变系统,其编解码器采用滑动窗口的方式对输入序列进行处理,提供一定的纠错保护。
而布尔码则是一种非系统性码,其编解码过程利用多项式除法来实现。
前向纠错编码在数字通信中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误码率,并提高信号的可靠性。
此外,在数字通信中还可以使用调制和解调技术来减小传输误差。
调制是将基带信号转换为高频信号的过程,解调则是将高频信号还原为基带信号的过程。
常见的调制和解调方法包括频移键控调制(FSK)、相移键控调制(PSK)和正交振幅调制(QAM)等。
遥感卫星数据链抗空间环境干扰研究
03
空间环境干扰因素及影响分析
空间环境干扰因素分类与特点
01
02
03
电磁干扰
包括自然电磁干扰和人为 电磁干扰,具有频率宽、 强度高、难以预测等特点 。
电磁屏蔽技术
采用导电、导磁材料制成屏蔽体,将 电磁波限制在特定空间内,防止外部 电磁干扰进入。
滤波技术
通过设计滤波器,对信号进行筛选和 处理,滤除干扰信号,保留有用信号 。
扩频技术
将信号频谱扩展至较宽频带内,降低 单位频带内的功率谱密度,提高抗干 扰能力。
编码纠错技术
通过编码和纠错算法,对传输信号进 行检错和纠错处理,提高数据传输的 可靠性和稳定性。
数据处理与分发技术
地面站需要对接收到的遥感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 分析,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分发给用户,这需要采 用高速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可靠的数据分发机制。
天线与跟踪技术
为了保证信号的稳定传输,遥感卫星数据链需要 采用高增益天线和精确的跟踪技术,以确保天线 始终对准卫星并保持稳定的通信链路。
抗干扰与安全技术
收和应用。
案例二
某遥感卫星在地球辐射带附近运 行时,受到等离子体干扰的影响 ,导致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失灵,
无法正常工作。
案例三
某遥感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受到 空间微粒辐射的长期影响,导致 星上电子设备性能逐渐退化,最 终影响了卫星的使用寿命和数据
质量。
04
抗空间环境干扰技术研究与实现
抗空间环境干扰技术体系框架构建
设备性能退化
微粒辐射干扰会导致卫星设备性能退化,如太阳 能电池板效率降低、电子设备故障率增加等。
电磁干扰解决方法
电磁干扰解决方法电磁干扰指的是在通信、无线电频谱以及电子设备中,由电磁场的相互干扰引起的问题。
电磁干扰会导致通信质量下降、数据传输错误、设备故障等严重后果。
为了解决电磁干扰问题,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解决方法。
1.屏蔽和隔离屏蔽和隔离是最常见的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方法。
通过使用金属或导电材料制作屏蔽罩、屏蔽丝等,将电磁信号隔离在设备内部或将干扰源和受干扰设备分隔开来,可以有效减少电磁干扰的传播和影响。
2.滤波器滤波器可以在特定频带上阻隔或衰减电磁干扰信号,从而降低其对设备的影响。
常见的滤波器有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等。
3.接地和屏蔽接地接地是建立良好的电气连接,将电磁波通过地线排放到地面上,降低其对设备的影响。
屏蔽接地则是将设备外壳与地面或其他屏蔽体连接,形成一个有效的屏蔽环境,减少电磁干扰的传播。
4.频率选择性频率选择性是通过选择特定频段的通信方式,使得设备只接收特定频段的信号,从而减少其他频段的电磁干扰。
5.调整设备位置和布线合理调整设备位置和布线可以减少因电磁场相互干扰而引起的问题。
避免设备之间距离过近,采用合适的排列方式,可以降低电磁干扰的产生。
6.提高设备抗干扰能力对于设备本身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情况,可以通过改进设计和工艺,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例如,使用抗干扰器件、优化电路布局和接线方式、改进设备屏蔽等。
7.信号调理技术信号调理技术可以对传输的信号进行处理,抑制或消除干扰信号,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
例如,使用均衡器、滤波器、放大器、编码和解码技术等。
8.技术管理和规范标准合理的技术管理和规范标准是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设备符合要求,降低电磁干扰的发生和影响。
总之,解决电磁干扰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和解决。
通过采取适当的屏蔽和隔离措施、滤波器、接地和屏蔽接地、频率选择性、合理调整设备位置和布线、提高设备抗干扰能力、信号调理技术以及技术管理和规范标准等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电磁干扰问题,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单片机抗干扰技术开关量输入输出通道隔离
周围空间中的电磁场对信号线 的电磁感应干扰。
接地系统干扰
由于接地不良或地线配置不当 导致的地线噪声干扰。
信号传输线干扰
信号传输线上的外部干扰信号 通过电感和电容耦合引入。
开关量输入通道隔离技术
01
光耦隔离
利用光耦器件将输入和输出电路隔 离,以减小干扰信号的影响。
变压器隔离
利用变压器原理实现输入和输出电 路的隔离,降低共模干扰。
单片机在工作过程中,其电路板 和元件会受到周围空间电磁辐射 的影响,导致信号失真和噪声干 扰。
接地系统干扰
接地系统不良或不合理,会导致 信号接地电位不均,产生电位差, 从而引入干扰信号。
开关量输出通道隔离技术
光耦隔离
光耦隔离是利用光耦合器的工作原理,将单片机开关量输出信号通过光耦隔离器进行隔离,以减小外界干扰对输出信 号的影响。
03
02
继电器隔离
通过继电器触点实现输入信号的电 气隔离,提高抗干扰能力。
运算放大器隔离
通过运算放大器将输入信号进行放 大和隔离,提高信号质量。
04
开关量输入通道隔离的实现方法
选择合适的隔离器件
根据应用需求选择适合的光耦、继电器、变 压器或运算放大器等器件。
正确连接隔离器件
按照隔离器件的连接方式,正确接入输入和 输出电路。
单片机抗干扰技术开关量输入输出 通道隔离
contents
目录
• 单片机抗干扰技术概述 • 单片机开关量输入通道隔离 • 单片机开关量输出通道隔离 • 单片机抗干扰技术的实际应用
01 单片机抗干扰技术概述
干扰的定义与影响
定义
干扰是指对系统正常信号的扰动 或破坏,导致信号失真、畸变或 阻塞。
军用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干扰与抗干扰技术研究
军用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干扰与抗干扰技术研究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军用无线通信系统在作战指挥、情报侦察、气象预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军用无线通信系统在实际作战环境中往往会遇到各种信号干扰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研究军用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干扰与抗干扰技术显得愈发迫切。
一、军用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干扰问题分析军用无线通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的干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敌方干扰:敌方通过发送干扰信号来干扰我军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这种干扰通常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破坏性。
2. 自身干扰:军用通信系统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信号干扰,比如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互调干扰、同频干扰等。
3. 天气干扰:恶劣的天气条件会对无线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产生不利影响,如电磁波在电离层反射、电离层不规则性、大气层湍流引起的散射等。
二、军用无线通信系统抗干扰技术研究在实际作战中,为了保障军用无线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干扰技术来应对各种干扰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频率跳变技术:利用频率跳变技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改变通信信道的工作频率,从而降低敌方对我方通信系统的干扰效果。
2. 码分多址技术:该技术通过对发送的数据进行码分多址处理,使得各个用户的数据在频域上互相叠加,从而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3. 天线技术:优化天线技术可以提高收发信号的灵敏度和方向性,减小外部干扰信号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4. 发射功率控制技术:合理控制发射功率可以减小敌方干扰对无线通信系统的影响,同时降低系统的能耗。
5. 多径传播技术:利用多径传播技术可以提高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抵抗恶劣天气对信号传输的干扰。
三、军用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干扰与抗干扰技术研究展望未来,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革新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军用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干扰与抗干扰技术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敌方干扰技术不断更新和升级,对我军通信系统的干扰能力也将逐渐增强,因此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抗干扰技术,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数据采集中的干扰及抗干扰措施
数据采集中的干扰及抗干扰措施作者:李喜鸽赵乾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7年第01期在数据采集器的使用过程中,一般会存在一些干扰,如磁场耦合干扰、静电干扰、电磁辐射干扰等。
针对数据采集器的干扰,需要从数据采集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时就采取措施实现有效的防范。
【关键词】干扰;抗干扰;硬件措施;软件措施1 数据采集器干扰的主要来源干扰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下面分类,分电导通路耦合干扰、为静电干扰、漏电耦合干扰、磁场耦合干扰、电磁辐射干扰等。
对数据采集器干扰的来源进行分析和明确才能够在数据采集器设计过程中做好防范措施。
2 系统抗干扰的硬件措施在数据采集器的抗干扰硬件措施方面,本研究将从电源系统抗干扰、模拟信号采集端的抗干扰设计和A/D 变换与D/A 变换干扰三个方面来进行。
2.1 电源系统的抗干扰2.1.1 采用隔离变压器数据采集系统和电网之间有不同的地线,干扰信号使两个输入端的电位相对某一公共端一起变化的。
因此,在设计和应用时,要将寄生耦合干扰消除可以通过采用隔离变压器隔离数据采集系统地线和电网的地线的方法实现,提升数据采集系统和电网的抗共模抑制比能力。
2.1.2 采用电源低通滤波器电源低通滤波器的使用是重要的硬件抗干扰措施。
一般情况下,干扰通道的频率是大于电网的工作频率50赫兹的,采用低通滤波器只让低频信号通过,使用这种方法过程中,为了防止滤波器进入磁饱和状态,应该在滤波器前面增加布设一个大约50米厂的双绞线组成的分布参数噪声衰减器,,从而保证了低通滤波器能够在干扰进入前就实现了干扰的衰减作用。
2.1.3 采用交流稳压源在数据采集系统中,通过足够输出功率的稳压源防止电源的过压和欠压。
交流稳压源可以通过无源四端网络的干扰抑制器实现将尖峰干扰消除的目的。
2.1.4 供电系统要合理布线为了使电磁干扰进一步的降低,需要科学合理的布线。
2.2 模拟信号采集端的抗干扰设计由于本系统设计的数据采集器能够采集电压信号、电流信号、温度信号等不同类型的信号,需要采用线性光耦隔离放大器配置的方式实现模拟信号端采集抗干扰,从而在系统的硬件设计中就选择合适的、科学的线性光耦隔离放大器提升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抗干扰性能。
IoT通信协议干扰与抗干扰技术研究
IoT通信协议干扰与抗干扰技术研究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和通信。
然而,由于IoT通信协议的特殊性,干扰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
干扰会严重影响IoT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和可靠性。
本文将围绕IoT通信协议的干扰问题展开研究,并介绍一些抗干扰技术。
一、IoT通信协议的干扰问题IoT通信协议是物联网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的基础规范。
然而,由于IoT系统中涉及的设备众多、通信频段复杂,通信协议的干扰问题成为限制IoT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IoT系统中,各个设备通过无线传输方式进行通信。
然而,无线通信频段有限,不同设备之间可能存在频段资源竞争的情况,导致通信干扰。
例如,当多个设备在同一个频段上进行通信时,会出现信号冲突和干扰现象,从而影响通信质量。
此外,IoT设备通常采用低功耗的通信模块,这些模块在传输功率和抗干扰性方面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
因此,研究IoT通信协议的干扰问题,提出相应的抗干扰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二、干扰检测与解决技术针对IoT通信协议的干扰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干扰检测与解决技术。
这些技术旨在通过检测干扰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干扰问题。
1. 干扰源检测技术干扰源检测技术是识别和定位干扰源的关键技术。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频谱分析技术,通过对通信频段进行扫描和监测,识别出干扰源的频率与位置。
另外,利用信号处理技术、数据挖掘等方法也可以实现干扰源的检测和定位。
2. 干扰抑制技术针对干扰源的特点和干扰影响,可以采取一系列干扰抑制技术,减少干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例如,可采用频谱分配策略,合理分配通信频段,减少设备之间的频谱资源竞争;同时,采用干扰抑制算法对干扰源进行隔离和抑制,提高通信质量。
3. 自适应调整技术IoT通信协议中的干扰问题往往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自适应调整技术可以在通信过程中实时检测干扰情况,并根据干扰程度调整通信参数。
空间探测技术中的信号处理技术
空间探测技术中的信号处理技术一、引言空间探测技术中的信号处理是指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取有关目标的信息和数据的一种技术。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探测技术已成为人类探索未来的重要领域。
在空间探测技术中,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研究重点。
空间探测技术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信号处理技术,本文将详述其中的一些。
二、频谱分析频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信号处理技术。
它主要是将信号分为不同的频率成分,并对每个频率成分进行分析和处理。
对于空间探测技术,频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分析从地球或其他天体发送回来的信号。
由于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干扰,如电磁干扰、太阳辐射等,因此需要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和滤波,以排除干扰信号。
三、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指用数字方式对信号进行处理的技术。
数值处理的方式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重现性好等优点。
在空间探测技术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以用于中继卫星和地面站之间的信号传输。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具有高效、快速、精确、可靠的特点,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和质量。
四、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是指对图像进行处理的技术。
在空间探测技术中,图像处理技术可以用于从空间探测器发送回来的图像中提取出目标的特征。
通常,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图像增强、图像分割、图像压缩、图像恢复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以便更好地分析和处理图像信息。
五、数据压缩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算法和技术来压缩数据的技术。
在空间探测技术中,由于接收到的数据量很大,因此需要将数据进行压缩,以减少数据的传输量。
数据压缩技术包括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两种。
无损压缩主要是通过降低冗余度来进行压缩;而有损压缩则是通过去除一些不重要的信息来进行压缩。
对于空间探测技术,由于数据传输的时间和量都是限制性因素,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哪种压缩方式。
六、信号解码技术信号解码技术是指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的技术。
单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
单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深海测量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深海测量中,测量水深是其中的一项关键任务。
单波束测深系统作为一种常用的测深技术,具有测量范围广、精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深海勘测和海洋工程等领域。
单波束测深系统的测量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测量范围:单波束测深系统应具备足够的测量范围,能够满足不同水深的测量需求。
通常,单波束测深系统的测量范围可达数千米,能够满足深海测量的需求。
2. 测量精度:单波束测深系统的测量精度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
测量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深、声速、海底地形等。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需要在系统设计和算法处理上进行优化,减小误差来源,并采用合适的校正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3. 探测率:单波束测深系统应具备较高的探测率,即在给定时间内能够完成较多的测量任务。
提高探测率可以通过增加发射脉冲频率、优化接收和处理算法等方式实现。
4. 信噪比:信噪比是评价测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
在深海环境中,由于水质和海底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会受到噪声的干扰。
因此,单波束测深系统需要具备较高的信噪比,以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测量的准确性。
5. 数据处理:单波束测深系统在测量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滤波、去除杂散信号、反演等步骤,以提取出目标的水深信息。
6. 实时性:在海洋工程建设和深海勘测等应用领域,实时性是单波束测深系统的重要要求。
系统应具备快速响应和实时输出数据的能力,以满足实时监测和决策的需求。
7. 抗干扰能力:深海环境中存在各种干扰源,如声纳干扰、海底反射干扰等。
单波束测深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8. 系统稳定性:单波束测深系统应具备较高的系统稳定性,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
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需选用高质量的传感器和元器件,并进行系统的严格测试和校准。
抗干扰技术在通信电子行业中的应用
抗干扰技术在通信电子行业中的应用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通信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干扰也日益增加,这给通信电子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抗干扰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通信电子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什么是抗干扰技术?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抗干扰技术。
其实,抗干扰技术也称为EMC技术,即电磁兼容技术。
它是在通信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以达到减小电磁干扰、抑制电磁辐射、提高电磁兼容性的一种技术。
抗干扰技术的应用抗干扰技术在通信电子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通信网络到卫星导航设备、从电力系统到交通运输、从医疗设备到航天技术,都离不开抗干扰技术的应用。
在通信网络中,抗干扰技术主要用于保证通信网络稳定和可靠。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抗干扰技术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例如,在移动通信中,基站的抗干扰能力不仅决定了用户的通话质量,还决定了数据的传输速率和连接的稳定性。
而手机的抗干扰技术也是保证通话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电力系统中,由于电力设备的运行会产生较强的电磁干扰,因此抗干扰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就以智能电表为例,它需要兼顾精度和可靠性,但同时也要抵御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
此时,好的抗干扰技术不仅能提高智能电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而且还能维护能源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医疗设备中,抗干扰技术也有着很重要的应用。
例如,心电图仪、医用超声设备、磁共振仪等,都需要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以确保精度和可靠性,避免患者受到额外的风险。
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通信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抗干扰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随着高速数据通信的普及,高频干扰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在高速数据通信中,高速数据隔离技术和串线等技术成为了发展的主流趋势。
同时,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信号滤波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效果比模拟滤波技术更加明显,能有效降低系统的误码率和串扰噪声,提高通信质量。
纳米感应雷达的原理和应用
纳米感应雷达的原理和应用一、引言纳米感应雷达(NIR)是一种基于纳米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能够实时检测和跟踪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它利用微小的雷达模块和纳米天线来实现高精度的目标探测和定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原理1.纳米感应雷达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射与接收:雷达模块会发射微弱的无线信号,并接收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
–相位差测量:通过测量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可以确定目标物体与雷达之间的距离。
–多径效应抑制:在信号处理过程中,纳米感应雷达采用了多径效应抑制算法,可以消除因信号传播路径多样性而引起的误差。
–数据处理:雷达模块会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目标物体的运动特征并生成相应的数据报告。
2.纳米感应雷达的特点:–省电:纳米天线和微小的雷达模块使得纳米感应雷达在能耗方面更加节省,可实现长时间持续工作。
–高精度:纳米感应雷达利用相位差测量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目标探测和定位,误差范围在几厘米以内。
–小型化:由于纳米感应雷达采用了微型化设计,整个系统体积小巧,方便安装和携带。
–抗干扰:纳米感应雷达采用了抗干扰算法,能够有效抑制外界信号的干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应用纳米感应雷达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室内定位与导航–纳米感应雷达可以精确地探测和定位室内移动目标物体,可应用于室内导航、智能家居、安防监控等领域。
2.物体追踪与遥感–纳米感应雷达可以实时追踪和监测动态目标物体的运动轨迹和位置信息,可应用于交通管理、环境监测、军事侦察等领域。
3.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纳米感应雷达可以实现对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检测和识别,为无人驾驶系统提供重要的感知能力,使得车辆能够自主避障和规划最优路径。
4.医疗影像与健康监测–纳米感应雷达可以应用于医疗领域,实现对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无创检测和成像,提供便捷、准确的医疗诊断手段。
5.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纳米感应雷达通过实时监测和定位物体的运动情况,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领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三版)章 (6)
2.按干扰与信号的关系分类 (1)串模干扰信号。串模干扰信号是指串联于有用信号源回 路之中的干扰,也称横向干扰或正态干扰。其表现形式如图6-1 所示。当串模干扰的幅值与有用信号相接近时,系统就无法正 常工作, 即这时提供给计算机系统的数据会严重失真,甚至是错误 的。 产生串模干扰的原因主要是当两个电路之间存在分布电容 或磁环链时,一个回路中的信号就可能在另一个回路中产生感 应电动势,形成串模干扰信号。另外,信号回路中元件参数的 变化也是一种串模干扰信号。
模拟电路的抗干扰隔离技术还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 号,然后采用数字系统的某种电位隔离方法,特别是光电隔离 法,最后再由数/模转换器复原。
图6-5 光电耦合器隔离
6.2.4 串模干扰的抑制 串模干扰(又称常态干扰、正相干扰)是指干扰电压和信号
电压串联叠加于负载或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它常常表现为一个 输入端对另一个输入端电压变化的干扰。串模干扰主要来自于 电源(多为50 Hz的工频干扰及其高次谐波)、长线传输中的分布 电感和分布电容以及传感器固有噪声等。
1.电场屏蔽 电场屏蔽的作用是抑制电路之间由于分布电容耦合而产生 的电场干扰。电场屏蔽一般采用低电阻金属材料作为屏蔽层和 外罩,使内部的电力线不传至外部,同时外部的电力线也不影 响内部。实际应用中,盒形屏蔽优于板状屏蔽,全密封的优于 有窗孔和有缝隙的。屏蔽体的厚度一般由结构需要决定。
2.电磁屏蔽 电磁屏蔽主要用来防止高频电磁场对电路的影响。电磁屏 蔽包括对电磁感应干扰及电磁辐射干扰的屏蔽。它采用低电阻 的金属材料作为屏蔽层。电磁屏蔽利用屏蔽罩在高频磁场的作 用下,会产生反方向的涡流磁场而与原磁场抵消,来削弱高频 磁场的干扰;又因屏蔽罩接地,也可实现电场屏蔽。由于电磁 屏蔽利用了屏蔽罩上的感生涡流,因而屏蔽罩的厚度对于屏蔽 效果影响不大,而屏蔽罩是否连续却直接影响到感生涡流的大 小,也即影响到屏蔽效果的好坏。如果在金属体上垂直于电流 方向上开缝,就没有屏蔽效应。原则上屏蔽体越严密越好。因 此,电磁屏蔽层的接缝应注意良好的焊接与密封,通风孔与操 作孔应尽量开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干扰源的频率越高,静电耦合的干扰越强。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2、电磁耦合 电磁耦合是指在空间磁场中电路之间的互感耦合。 因为任何载流导体都会在周围的空间产生磁场,而交变 磁场又会在周围的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势,所以这种 电磁耦合总是存在的,只是程度强弱不同而已。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二、 干扰的作用途径
1、静电耦合 干扰信号通过分布电容进行传递称为静电耦合。系 统内部各导线之间,印刷线路板的各线条之间,变压器 线匝之间的绕组之间以及元件之间、元件与导线之间都 存在着分布电容。具有一定频率的干扰信号通过这些分 布电容提供的电抗通道穿行,对系统形成干扰。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当放大器为双端输入时,共模电压Vc引入放大器输 入端的串模干扰电压为 Vn2 = Ic1Zs1 – Ic2Zs2 = VcZs1 / (Zs1+Zr1) – VcZs2 / (Zs2+Zr2) Zs1 、 Zs2为信号源内阻; Zc1 、 Zc2 为放大器输入端对 地的漏阻抗; Zc1 >> Zs1 Zc2>> Zs2 因此, Vn2 ≈ Vc( Zs1 / Zc1 –Zs2 / Zc2 ) 当 Zs1 / Zc1 = Zs2 / Zc2时 Vn2 = 0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3)其发光二极管只有通过一定的电流时才能发光,从 而有效的抑制干扰信号。
§2.2 模拟量输入通道抗干扰技术
3、浮地屏蔽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目标:抑制共模干扰
E cm
Ecm
双层屏蔽原理图
§2.2 模拟量输入通道抗干扰技术
如果数字量和工程量成线性关系,则可按下 式转换:
N X N0 AM A0 A0 AX N M N0
§1.2 标度变换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1.3 线性化处理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计算机从工程输入通道得到的现场信号与该信号所 代表的对应的物理量之间不一定是线性关系,经常存在 着非线性关系。 例如在温度测量中,常用的Pt100铂电阻,其适用范 围为-200℃—850℃,根据IEC标准751-1983规定, Pt100铂电阻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为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2、共模干扰 共模干扰是在信号输入端接地点与计算机系统接地点 存在不等电压引起的干扰,也称为共态干扰、对地干扰、 纵向干扰、同向干扰等。 ▲共模电压:在现场地与计算机系统地之间由于不等 电位产生的电位差Ecm。 ▲共模干扰:由于Ecm的存在,导致系统信号输入端 产生的等效差模干扰电压Esr。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3)共模抑制比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Ecm CMRR 20 lg Esr
(dB)
即作用于系统的共模电压Ecm与其作用下转换为 系统信号输入端的等效差模干扰电压Esr之比,反映 了系统对共模干扰的抑制能力。 Esr:当输入信号为零时,因存在Ecm导致在系统信号 输入端产生的等效差模干扰电压。
第六章 数据处理与抗干扰技术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1 数据处理技术 §2 抗干扰技术 要点总结
第一节 数据处理技术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考虑:送入计算机的数据是A/D转换结果,计算机 如何进行数据的显示和控制呢?
§1.1 数字滤波技术 §1.2 标度变换 §1.3 线性化处理
§1.1 数字滤波技术 2、中值滤波方法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这种滤波法是将被测参数连续采样 N 次 ( 一般 N 取奇 数 ),然后把采样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再取中间值作为本 次的采样值。消除脉冲性质的干扰。 作用:可以抑制尖脉冲干扰。
3、算术平均滤波
1 n Y n xi n i 1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三、 干扰的作用形式
各种干扰信号通过不同的耦合方式进入系统后,按照对系统的 作用形式又可分为共模干扰和串模干扰。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1、串模干扰
串模干扰就是指串联叠加在工作信号上的干扰,也称之为正态干 扰、常态干扰、横向干扰等。
5、滑动平均滤波
算术平均滤波的一种改进。算术平均滤波:采样N 次计算一次数据;滑动平均滤波:N个数据组成队列, 每采样一次,丢掉队首的一个数据,并计算滤波输出。 加权滑动平均平均滤波(略)
§1.1 数字滤波技术 6、 程序判断滤波方法
(1)限速滤波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1.1 数字滤波技术 1、 一阶滞后滤波(惯性滤波方法)
低通滤波器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U(s)
R
1 G(s) 1 Tf s
C X(s)
T f RC
x(k ) x(k 1) Tf x(k ) u (k ) T
令
Tf Tf T
x ( k ) (1 )u ( k ) x ( k 1)
n 12 液位: n 4
流量:
作用:适用于信号本身在某一数值上下波动的情况。
§1.1 数字滤波技术 4、加权平均滤波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Y n Ci xi
i 0
n 1
C
i 0
n 1
i
1
作用:算术平均滤波的一种改进,可通过权重不同增 加新采样值在平均值中的比重。
F K P
式中K是流量系数,也是非线性关系。 针对上述非线性参数需要进行线性化处理。
§1.3 线性化处理 一、根据数学方程式处理
当非线性关系可以用数学方程式表示时,可以用相 应的计算方法处理。如:流量测量中,其流量与差压的 公式为: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G K P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计算等效差模电压Esr时,现场地为零电位。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共模电压对放大器的影响,实际上是转换成串模干 扰的形式而加入到放大器的输入端。 当信号为单端输入时,共模电压Vc引入放大器输入 端的串模干扰电压为 Vn1 = IcZs = VcZs / (Zs+Zr) Zs 为信号源内阻; Zr 为放大器输入阻抗; Zr >> Zs 因此, Vn1 ≈ VcZs / Zr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3、公共阻抗耦合 公共阻抗耦合是指多个电路的电流流经同一公共阻 抗时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例如系统中往往是多个电路共 用一个电源,各电路的电流都流经电源内阻和线路电 阻,成为各电路的公共阻抗。每一个电路的电流在公共 阻抗上造成的压降都将成为其它电路的干扰信号。
Yn Yn 1 y 取Yn
(2)限幅滤波
Yn Yn 1 y
取Yn 1
y (n) YH y (n) YL
取YH 取YL
§1.1 数字滤波技术 7、 复合数字滤波
复合滤波就是把两种以上的滤波方法结合起 来使用。例如把中值滤波的思想与算术平均的方 法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常用的复合滤波法。具体 方法是首先将采样值按大小排队,去掉最大和最 小的,然后再把剩下的取平均值。这样显然比单 纯的平均值滤波的效果要好。
测量流量时的标度变换公式为:
K N x K N0 G x G0 G m G0 K N m K N 0
§1.3 线性化处理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非线性补偿的三种方法:
1. 公式计算法(可以用解析式明确表示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2. 查表法 3. 线性插值法
y i 1 y i y yi ( x xi ) xi 1 xi
第二节 抗干扰技术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2.2 模入通道抗干扰技术 §2.3 开入通道抗干扰技术 §2.4 接地技术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一、 干扰的来源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微机控制系统所受到的干扰源分为外部干扰和内部 干扰。 1、 外部干扰 外部干扰的主要来源有:电源电网的波动、大型用 电设备(如天车、电炉、大电机、电焊机等)的启停、 高压设备和电磁开关的电磁辐射、传输电缆的共模干 扰等。 2、 内部干扰 内部干扰主要有:分布电容或分布电感产生的干扰、 多点接地造成的电位差给系统带来的影响等。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3)串模抑制比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系统对差模干扰的抑制能力,以差模抑制比NMRR表 示,即差模干扰电压Enm与由其引起的折算到系统输入端 的偏移电压△Ui之比的分贝值:
Enm NMRR 20 lg Ui
(dB )
信号输入端:Ui=Us+△Ui △Ui:Enm引起,折算到信号输入端产 生的偏移量。
பைடு நூலகம்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