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分析
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措施
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摘要】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心率失常的病人,其临床综合表现为:致死性,多变性,复杂性,突发性。
心率失常,除窦性心率失常不是很常见外,常见的是房早,室早和房颤。
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室率极快而不规则的多型室速。
因此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工作在临床中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措施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72-021 前言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
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症状。
本文就我院取得对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措施的临床经验进行浅要分析和总结。
2 临床资料在一定时间段内本院有心律失常患者101例,男69例,女32例;年龄34-78岁。
其中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有43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5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例。
101名患者都进行抗性药物治疗以及有效的护理举措,在科学的药物和物理治疗以及精心的护理,大部分的患者病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甚至许多患者康复出院。
3 护理与观察3.1 常规护理措施①安排患者在冠心病监护病房,在其中良好的环境能够有助于患者更好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增强治疗的效果。
除了人工监护之外,辅助以心电监护。
以达到可以及时严密掌握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指标的变化。
②及时供氧,保证充足的供氧量,一般保证每分钟供氧3-4升。
③迅速建立两条畅通的静脉通路,为静脉通道首选方法为一次性静脉套管针。
为了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也使急救药尽快显效,应首选左侧上肢静脉(如前臂静脉、头静脉)穿刺和给药,而且这样能够为有些患者需要介入急诊手术做准备。
④患者的饮食要求是要清单并且富含纤维素,同时还不能进食过多。
适宜多吃能够润肠的食物,禁忌烟酒茶以及辛辣食品和刺激性饮料。
⑤便秘对心脏病人的危害十分严重。
所以保持患者通便顺畅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便秘的治疗措施:患者便秘时可给予开塞露20-40ml由肛门挤入直肠;患者取侧卧位,把药物挤入直肠后嘱患者做深呼吸,放松腹肌,使药液在直肠中保留5-10min后再慢慢排便。
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实施方法及效果
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实施方法及效果目的:探讨对于心律失常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临床效果。
方法:对本院收治的70例心理失常患者进行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干预,计算70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作详细的记录。
结果:70例心律失常患者在进行预见性护理措施干预后,有67例患者最终在发生心律失常恶化时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5.7%。
结论:对于心率失常患者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地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有较为重要的推广意义。
标签:预见性护理;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内科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一部分心律失常的发生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但是如果心律失常的发生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或者对患者的心电生理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些严重的心律失常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致命性的损害,常常会导致心源性的猝死[1]。
对于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往往不高,这是因为心律失常的发病较为迅速,在发病之后组织抢救往往不能改变患者的发病状况[2]。
本院为研究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对于严重心率失常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改变,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心率失常患者70例,均符合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排除存在精神障碍、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并发症及接受过系统健康教育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7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53岁--71岁,平均年龄(60.3±1.5)岁;对70例患者进行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干预,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所有患者进行心内科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以下预见性护理措施干预:1.2.1心电监护:对于有严重心律失常发作可能的患者需进行常规的心电监护,每天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12导联心电图记录。
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实施方法及效果
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实施方法及效果【摘要】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心律失常患者护理的重要性和预见性护理措施的定义及作用。
接着分析了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预见性护理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对其效果的评估。
提供了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案例,并阐明了其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实际应用。
总结了预见性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护理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的发展方向。
预见性护理通过及时干预和个性化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实际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预见性护理、实施方法、效果评估、应用案例、意义、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的重要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在心率、心律方面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症,它可能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全身各器官缺氧,患者会出现乏力、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心力衰竭。
及时监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对病情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病情恶化。
心律失常患者常需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些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患者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对药物的副作用及毒性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心律失常患者的情绪常常会受到影响,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这也会影响病情的进展。
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缓解患者的情绪压力,减轻疾病带来的不良影响。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及时监测、护理、提供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安全,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有哪些 七项一般护理不可少
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有哪些七项一般护理不可少*导读:恶性心律失常是引发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在发生心室颤动或者是心脏停搏之前都会出现心脏的自律性与传导性异常,这些改变所导致的心律失常常常是心脏猝死的前兆,所以成为恶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有哪些?七项一般护理不可少。
……
1.鼓励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但是要注意劳逸结合,轻度的心律失常患者应该积极的进行休息,避免过度的劳累,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应该进行卧床休息,应该积极的为患者创造安静的休息环境,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2.测量各种心律失常患者的血压的时候,每次的测量应该不少于一分钟。
3.在饮食上不要吃的过饱,应该保持大便的通畅。
4.在做特殊检查的时候一定要积极的向患者解释其注意事项,鼓励患者消除顾虑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检查。
5.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积极的密切的观察药物的反应,防治药物过量或者是出现比较严重的毒副作用,并且要给以相应的护理。
6.要积极的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包括各种抢救药物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抢救器械等,比如氧气、起搏器、除颤器等都一定要处于积极的备用状态。
7.要积极的对患者进行解释和安慰,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对于进行心电图监护的病人需要加强巡视,给与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使得患者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恶心心律失常是一种致死率比较高的疾病,非常危险,所以一旦是出现了恶性心律失常就需要及时的进行就医,根据医嘱积极的进行必要的治疗,只要是坚持治疗就可以防止猝死的发生,千万不能大意哦!。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恶性心律失常指的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和室速。
这类心律失常往往突发且持续不断,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如果不迅速进行抢救和治疗,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因此,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应采取紧急、快速和有效的措施。
对于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首先要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这包括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维持循环功能等。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快速反应: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急性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应迅速反应。
在发现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启动心肺复苏和急救设备。
2.紧急除颤:对于室颤和室速,即使在没有检测到脉搏的情况下,也应立即进行除颤。
通过电击恢复正常的心脏电活动,恢复心脏泵血功能。
3.确保氧供:失去心脏的有效搏动后,患者的氧供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将氧气供应给患者,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4.监测心电图: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的心律失常。
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恶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给予药物治疗:除颤以后,为了稳定心律,医生可能会给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利多卡因等,抑制心肌细胞的异常兴奋。
6.密切观察: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进行密切观察。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恶化的情况。
7.记录和报告: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和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及时报告给医生,以便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支持和教育。
在紧急情况下,家属往往会感到恐慌和焦虑,护理人员需要通过沟通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患者目前的状况,并提醒他们尽快寻求医疗帮助。
在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还需要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进行紧密合作,如医生、急救人员等,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护理水平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价值
157中国卫生标准管理CHSM 9用的价值[J]. 饮食保健,2016,3(6):65-65.[5] 敬敏. 优质护理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饮食保健,2018,5(37):157.[6] 李羽民. 质量持续改进运用于子宫肌瘤临床护理中的价值评价[J]. 保健文汇,2017,1(4):9.[7] 马玉英. 子宫肌瘤患者护理中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应用意义探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7):277-278.[8] 和庆梅. 优质护理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母婴世界,2018,2(21):158.[9]白瑞芳. 优质护理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母婴世界,2019,19(5):192.[10] 纪宪芝.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母婴世界,2016,2(4):195.[11] 荆冬苗.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保健营养,2016,4(2):201-202.[12] 邓秋菊,何敏,买丽坎巴图,等.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应用[J]. 养生保健指南,2017,5(41):91.[13]宋丽花,罗雪君,闫立杰. 子宫肌瘤围手术期应用临床路径的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0):132-135.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价值赵金艳作者单位:赤峰市医院心内一科,内蒙古 赤峰 024000【摘要】目的 评价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积极影响,通过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临床预后。
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住院治疗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选取70例。
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7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分组护理,采取随机法。
试验1组35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试验2组35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对比试验1组与试验2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干预期间睡眠质量与生命质量评分状况。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
2013年11月CCU基本理论讲稿恶性心律失常的观察及处理授课人:韩红梅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发病率的逐渐升高,恶性心律失常即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已经成为影响民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恶性心律失常定义恶性心律失常指当心律失常在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或由于各种因素致心电不稳定,使某些原来并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进一步恶化,导致患者晕厥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
它是根据心律失常的程度及性质分类的一类严重心律失常,也是一类需要紧急处理的心律失常。
动态监测表明,发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之前常出现心脏自律性或传导性异常。
二、恶性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危险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伴血液动力学紊乱,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出现休克或左心衰竭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严重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病原因1、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PCI)或冠脉搭桥术(CABG)后。
2、起搏器术后心肌病致右室发育不良性(ARVC)。
3、心力衰竭EF<35%长QT或短QT药物、电解质紊乱。
4、Brugada综合征。
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综合征。
1992年最早被西班牙医生BrugadaP和BrugadaJ发现并描述。
有以下特点:①有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家族史。
②平素体健的青壮年,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检查证据。
③心电图有右束支传导阻滞、V1-V3导联ST段抬高0.1mV.④排除心肌缺血、电解质失调或代谢紊乱等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多形性室速或室颤和晕厥的反复发作、以及心脏性猝死为特征。
Brugada综合征的防治:目前药物治疗不能有效防止心脏事件发生,发作室速、室颤时应采取相应救治措施,惟一有效防止猝死的方法及早置入心脏除颤器(ICD)。
四、急诊处理程序和原则1、病人的评估:病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有无严重的症状和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是否由心律失常所致。
2、原发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如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并且为心律失常的原因,则应强调原发病的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室颤。
恶性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分析_0
恶性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分析目的探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应采用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和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6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随机分组,实验组45例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照组21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护理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71.43%,患者在护理效果上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预见性护理,可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减少患者。
标签:恶性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护理效果恶性心律失常为短时间内出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造成患者出现晕厥或者猝死的心律失常。
主要是血流动力学持续性的心室颤动和室性的心动过速,起病较急,且病情重[1]。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6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6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实验组患者45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2.7±7.6)岁,男性29例,女性16例,24例患者为激动起源的失常,21例患者为激动传导的失常。
对照组患者21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3.7±6.9)岁,男性12例,女性9例,13例患者为激动起源的失常,8例患者为激动传导的失常。
两组患者没有明显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电监护护理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询问,以及查体和心电图的监护。
而且因为患者病情发作时会有严重的身体不适,因此具有不良的心理情绪,要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并采取亲切的态度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使患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安全感[2]。
同时给予心电监护的照顾,选择带除颤器的仪器给予连续监护,且避免在心脏的听诊区使用电极片,当患者出现多源、频发、成对的现象时,则可能出现心室颤动的情况,护理人员在这一时期要进行心率监测,并将心律变化报告给医生,并配合抢救措施。
恶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急救护理
恶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急救护理【摘要】目的分析恶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急救护理要点。
方法选取本院50例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1年05月-2022年05月,当患者接诊后,立即进行早期识别与急诊护理,观察患者的救治情况。
结果患者经早期识别与急诊护理后,在50例患者中,41例患者成功抢救,9例患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82%。
结论经早期识别与急救护理,能有效提高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恶性心律失常;预防;急救护理恶性心律失常是由血流动力学造成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心室颤动的病症,该病特点较为显著,不仅发病急,且病情重、恶化速度快,是导致患者猝死的重要因素[1]。
在临床护理活动中,需加强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发作征兆的详尽观察,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2]。
本研究分析恶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急救护理要点,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50例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1年05月-2022年05月,当患者接诊后,立即进行早期识别与急诊护理,观察患者的救治情况,两组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50例患者在入院时或者入院后,最低发生过一次或者一次以上的恶性心律失常或者猝死。
1.2早期识别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雨密切观察病情,在50例患者中,发作前,心电显示如下:短阵室速12例、多形性室早2例、多源性室早2例、低电压宽QRS室性早搏12例,R-ON-T患者8例,以及频发室早呈二联律或三联律16例;所有患者均出现表现口唇发绀、乏力、心悸、冷汗、头晕、胸闷、昏迷,以及气促等症状。
1.3急诊护理在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护理中,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能有效地识别仪器的各类报警信号,然后根据患者临床实际状况进行科学判断,充分发挥连续心电监护的作用,合理地处理监控过程中所发生的常见问题。
监护仪要具备除颤器,加强对患者持续心电监护,电极片要远离患者电除颤部位、心脏听诊区,以及心电图胸前导联处。
恶性心律失常的早期识别与护理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性
恶性心律失常的早期识别与护理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性发表时间:2017-09-05T15:53:14.21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1期作者:熊玮[导读] 生命支持,心电监护仪观察动态心电变化,心电图识别基本知识,监测各种基本项目,心理护理和药物护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生命支持,心电监护仪观察动态心电变化,心电图识别基本知识,监测各种基本项目,心理护理和药物护理,在抢救期间给予电击除颤或胸外按压、药物处理。
结果:本组患者20例在24h获得控制,其余全部在72h得到控制。
其中21例患者经过电除颤及运用心律失常药后复苏成功。
结论:护理人员必须对各种恶性心律失常有紧急的判断能力,熟悉心电图特点,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抢救程序,以提高疗效。
【关键词】恶性心律失常;心电监护;抢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203-02 恶性心律失常是指有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具有起病急、病情重且急剧变化的特点,是猝死常见的愿意之一。
临床护理中应重视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先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1]。
本文总结我院心内科监护室的2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发作先兆的识别及急救护理资料。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监护室就诊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20例。
男15例,女5例,年龄35~85岁。
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或入院后至少发生一次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1.2 发作征兆的早期识别1.2.1严密床边心电监护:在恶性心律失常发作前心电监护表现有5例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三个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没有p波,P-R间期不能测量。
QRS波群宽大畸形,形态异常,时限增宽,超过0.12s;ST-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节律规则,频率100~250次/分。
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实施方法及效果
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实施方法及效果【摘要】本文介绍了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实施方法及效果。
文章阐述了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概念和原理,指出其通过提前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风险。
接着分析了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常见的问题,例如心律失常的频繁发作、药物不良反应等。
随后提出了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如定期监测心电图、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等。
效果评价部分展示了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减少心律失常患者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因果分析和改进建议中提出了强化团队合作、加强护理知识培训等措施。
结论部分指出了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措施、心律失常患者、实施方法、效果评价、因果分析、改进建议、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在心跳节律、频率和传导方面出现异常的情况,包括过快、过慢、不规则的心律等。
心律失常患者常常需要长期的护理和监控,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预见性护理措施是指在疾病未发生或加重前采取的措施,旨在提前预防和干预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律失常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
传统的护理模式往往只是在疾病发生后进行干预,缺乏对患者的全面关注和预防性措施。
引入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实施方法及效果,旨在为提高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通过对预见性护理措施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预防心律失常患者可能面临的问题,提高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实施方法及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和总结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2.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概念和原理,为实际护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3.通过实际案例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具体实施方法,提出最佳实践;4.评价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康复的影响;5.通过因果分析和改进建议,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水平和效果。
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与护理1
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 生命体征变化观察
连续心电监护的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 化及临床表现,并详细记录。在护理过程中重视 患者主诉。当患者原有症状发生改变或有新的 症状出现时,应提高警惕性。在出现恶性心律失 常时,病人多有疲乏、胸闷、眩晕、气促等症状, 严重者出现休克、呼吸困难、晕厥,甚至发生室 扑、室颤而猝死。因此,一旦病人出现上述症状, 应立即通过心电监护观察加以证实,并积极做好 预防措施,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心室扑动
没有P波,QRS与 ST-T无从分辨。但 尚有一定的波形时。 节律规则,心室率 150-250bpm,称 心室扑动
心室颤动
频率达到250-500bpm,波 形及振幅均不规则,呈混 乱的波动时称为心室颤动 (根据波形振幅的大小可 分为粗颤和细颤)
护理要点
室颤,室扑发生时,立即进行有效地胸 外按压,呼叫医生和其他护士,迅速准 备除颤器进行非同步除颤,一般为360J (单相波),200J(双相波)。转为窦律 后,遵医嘱给予可达龙稀释后静脉泵入。
护理要点
同步电转复 洋地黄类药物引起的心动过速为绝对禁忌症 相对禁忌症: 1.房颤或房扑伴有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房颤伴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 3.食道超声不能完全排除心房附壁血栓 4.左心房明显扩大者 5.电解质及代谢紊乱没有得到纠正
射频消融术根治
室性期前收缩
起源于心室的异位 搏动点
宽大畸形的QRS波 ( >0.12S)提前出 现,完全性代偿间 歇
安慰患者,嘱其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吸氧
必要时建立静脉通路,配合医生使用抗心律失 常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以减少继发性室 性心动过速。
给予同步电转复
1.有栓塞危险的高危人群在电复律前2-3周进行 抗凝治疗。转复后抗凝大于4周。INR控制在23之间。
重症心律失常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重症心律失常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激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1]。
在冠心病监护病房内心律失常发生率达72%-96%[2]。
心律失常可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将心律失常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恶性心律失常。
如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率极度缓慢的完全性房室阻滞、心室自主节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若不及时治疗,病人可迅速导致循环功能障碍而威胁病人生命。
我院在2007.2-2011.4这期间共收治重症心律失常病人129例,经过系统的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及有效的措施,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7年2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心律失常病人129例,男78例,女51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3岁,室性快速心律失常68例,完全性房室性传导阻滞36例,心室自主节律2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例。
1.2方法:129例病人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1.3结果:经过严密观察病情及精心的治疗护理,129例患者住院8-24d,平均16d,均取得满意效果,患者好转出院,无一例死亡。
2 护理措施2.1一般护理:(1)迅速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或ICU病房,心电监护,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
(2)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护士应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并保持病室安静整洁,利于患者休息、病情好转后再逐渐起床活动,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诱发心律失常。
(3)氧疗护理:持续给氧3-4l/min,病情稳定后可改间歇吸氧。
(4)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输入抗心律失常药,补液速度控制在20-30滴/分钟,一条输入其他药物,根据医嘱合理用药。
(5)药疗护理: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多,应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时间,方法给药,做到服药到口,注意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如利多卡因可致神志改变、嗜睡、谵妄,躁动、抽搐和呼吸抑制等药物中毒征象,因此,静脉注射累积不宜超过300mg/2h[3],可用微量泵控制滴数,同时定时测血压,必要时心电监护;奎尼丁应严密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及头晕,恶心,头痛,发热等不适,同时可致血压下降,QRS增宽,Q-T延长,故给药时须定期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若血压下降,心率慢或节律不规则应暂停药。
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与护理
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与护理【摘要】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在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及时的急救措施、药物治疗和心脏除颤是至关重要的。
护理要点包括保持患者安静、监测心电图和血压、维持呼吸通畅等。
持续监测是确保患者病情稳定的重要手段。
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与护理对患者的生存率有着显著影响,因此重视这些措施的实施至关重要。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着重于加强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对于患有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积极进行抢救与护理,是保证他们快速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护理、急救措施、药物治疗、心脏除颤、监测、患者生存率、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恶性心律失常的概述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特点是心脏节律异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颤、室速和室扑等多种类型,其中室颤是最危险的一种,因为它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没有有效的跳动,就无法有效地输送氧和营养到身体各处,导致严重的后果。
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很多,包括心肌病变、电解质异常、药物毒性、心肌梗死后遗症等。
患者可能出现心率不齐、心悸、胸痛、晕厥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心脏停跳。
及时进行急救和抢救是关键,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脏除颤和持续监测等手段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保持环境安静,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安慰。
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开展更多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1.2 恶性心律失常的危害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和治疗,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恶性心律失常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脏功能受损:恶性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的节律紊乱,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
恶性心律失常的预见性观察与护理
认识—恶果
❖由于恶心心律失常可在短期内导致严重后果,是心 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高度重视,早期识别 并积极处理。
认识—类型
❖ 常见恶性心律失常包括: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 窦房结传导阻滞、房室结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等
回顾 ❖危重患者指南内容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判断——恶性心律失常
拓展学ers) ——β受体阻滞剂 : 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十分独特兼有阻断钠、钾、
钙三种离子通道作用,中枢性抗心律失常作用 ❖ C (cardioversion)——电复律 电复律是将一定强度的电流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使全部
或大部分心肌在瞬间除极,中断折返,由窦房结重新主导心 脏节律,恢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 ❖ D(defibrillation)——电除颤 室颤是心脏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终止室颤最有效的 方法为电除颤。
预见性的观察与护理
1、心电监护 、吸氧: (1)每日记录心电图,观察有无异常波形, 做好记录 (2)增加病房巡视次数。一旦患者有异常情况发生,
则立即向主治医生报告, 并配合处理。 (3)持续吸氧 。血流动力学对病情有一定影响, 大
多数患者处于心肌缺氧状态, 应给予患者持续吸氧 。为了保证预后, 应给予患者中流量, 约3~4 L/min。
拓展学习——“5A”治疗
腺苷(adenosine): 腺苷为天然核酸,为治疗室上速急性发作时的药物 之一。腺苷可通过与窦房结、房室结的A1受体结合 而延长房室结的ERP、减慢房室以及抑制交感神经 兴奋引起的延迟后去极化,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 用。腺苷对大部分室上速患者有效,能终止90% 以上的室上速发作;对房扑、房颤无效,但能减慢 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
预见性的观察与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分析
作者:李继兰候玉香
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13期
摘要:目的探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的措施和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61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随机分组,实验组患者34例采用预见性护理,对照组27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4.12%,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06%;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1.48%,护理的总满意度为85.19%。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恶性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护理效果
恶性心律失常为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动力学的障碍,造成患者出现晕厥或者猝死。
该疾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大部分患者还会存在器质性心脏病[1]。
恶性心律失常虽然发生的概率不高,但其因危害性较大,在治疗中受到高度重视,为避免患者身体出现突发症状,要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61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模式,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61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34例,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32~82岁,平均年龄为:(57.2±7.9)岁,病程1.2~4.8年,平均病程为:(
2.6±0.8)年,基础疾病:3例患者为冠心病,2例患者为病毒性的心肌炎,18例患者为乌头碱中毒,3例患者为风心病,8例患者为急性心梗塞。
对照组患者27例,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为:(56.9±7.8)岁,病程1.3~4.9年,平均病程为:(2.5±0.9)年,基础疾病:4例患者为冠心病,2例患者为病毒性的心肌炎,15例患者为乌头碱中毒,3例患者为风心病,3例患者为急性心梗塞。
两组患者身体的基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选择预见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病情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护,通过心电监护示波器来观察其异常波形,增加病房巡护,如果发现频发室性的心前收缩,短阵室性的心动过速,要及时告诉医生,并采取及时的处理措施[2]。
提前准备静脉留置针,可在抢救过程中迅速将药物注入到患者身体,减短穿刺时间,可使身体症状得到较快的缓解。
该类患者会改变血液的动力学,导致心肌缺氧,采用吸氧措施,氧流量为3~4 L/min,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情况,护理人员要保持中心供氧设备的完好。
1.2.2急救护理该类患者病情危及,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急救护理,不得外借病房中的除颤器,摆放在固定的位置,不可随意挪动。
并定时检查除颤仪的情况,观察其电池电量,性能情况,备齐导电糊,并要求所有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操作除颤仪,避免因不合理使用除颤仪而出现的死亡事件[3]。
及时准备抢救需要的药品和器材,保证药品的种类齐全,器材完善,能够随时对患者采取急救处理。
所有的药品和器材都要有专人负责,并给予定期检查,并及时更新和消毒[4]。
1.2.3治疗护理若患者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和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时要及时安装临时的起搏器或者使用阿托品这种药物,从而提升心率,并要准备持久性起搏器的安装[5]。
对于室速室颤患者要采用非同步的电除颤。
而阿斯综合征患者首先进行心前叩击,再给予左心外的按压,严重者采用除颤仪。
心血管患者容易在凌晨4∶00~5∶00出现猝死情况,部分原因是夜班的值班人员较少,因此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估,调整排班情况,在夜班值班中增加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并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6]。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χ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2结果
2.1护理效果实验组34例患者,护理显效26例,所占比例为76.5%,护理有效6例,所占比例为17.6%,护理无效2例,所占比例为5.9%,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27例患者,护理显效8例,所占比例为29.6%,护理有效14例,所占比例为51.9%,护理无效5例,所占比例为18.5%,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1.48%。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满意度实验组34例患者,护理满意25例,所占比例为7
3.5%,护理一般8例,所占比例为23.5%,护理不满意1例,所占比例为5.9%,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06%;对照组27例患者,护理满意10例,所占比例为37.0%,护理一般12例,所占比例为4
4.4%,护理不满意4例,所占比例为14.8%,护理的总满意度为8
5.19%。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预见性护理为超前护理,是针对疾病变化特点。
发展规律和预料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准确护理的判断,并针对身体情况和病情程度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在预见性护理中护理人员要针对其病情给予综合性的分析判断,并运用相应的医学知识,发现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防范风险的效果。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同时采用预见性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规律和审理变化,进行健康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其中包括病情护理、急救护理和治疗护理,给予患者持续的心电监护,一旦发现异常波形情况,要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并及时建立静脉留置针的通道,采取吸氧措施,准备除颤器,能够在急救过
程中良好处理每一次不良情况。
面对这些病情危及的患者,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要保持熟练操作,准确判断,这就要求其具有扎实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专科基础,具有高度责任心。
因此要使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促使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效果。
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护理,患者的护理效果一般。
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4.12%,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06%;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1.48%,护理的总满意度为85.19%。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针对患者的病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避免出现纠纷事件,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孙美君.恶性心律失常41例的预见性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9:286-287.
[2]左静,贺志红.恶性心律失常41例的预见性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30:7524.
[3]宋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21:155-157.
[4]段志兰.恶性心律失常36例临床急救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8:78-80.
[5]丁岚,魏春霞,余其凤,等.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4,32:7276.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