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道抗震设防与建筑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简答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之杨若古兰创作1、简述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答: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蒙受低于当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普通不受损坏或不需补缀可继续使用,当蒙受相当于当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普通补缀或不需补缀仍可继续使用,当蒙受高于当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具体为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是在方案安插符合抗震设计准绳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绝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撼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求得结构在弹性形态下的地震感化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并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包管第一水准下须要的承载力可靠度,满足第二水准烈度的设防请求(损坏可修),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请求;对大多数结构,普通可只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对于少数结构,如有特殊请求的建筑,还要进行第二阶段设计,即按与基本烈度绝对应的罕遇烈度的地震撼参数进行结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以包管其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请求.2、简述确定水平地震感化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次要步调.(1)计算多自在度结构的自振周期及响应振型;(2)求出对应于每一振型的最大地震感化(同一振型中各质点地震感化将同时达到最大值);(3)求出每一振型响应的地震感化效应;(4)将这些效应进行组合,以求得结构的地震感化效应.3、简述抗震设防烈度如何取值.答:普通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取中国地震撼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当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撼参数进行抗震设防.4、简述框架节点抗震设计的基来源根基则.节点的承载力不该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多遇地震时节点应在弹性范围内工作;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内应有可靠的锚固;节点配筋不该使施工过分困难.5、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情况.答:1. 共振效应惹起的震害;2. 结构安插分歧理惹起的震害;3. 柱、梁和节点的震害;4. 填充墙的震害;5. 抗震墙的震害.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概念及感化是什么?答: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是指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尺度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和按罕遇地震感化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感化:判断结构的单薄层地位.2、什么是《抗震规范》“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① 小震不坏 在建筑物使用期间内可碰到的多遇地震(小震),即相当于比设防烈度低1.5度的地震感化下,建筑结构应坚持弹性形态而不损坏,按这类受力形态进行内力计算和截面设计. ② 中震可修 即在设防烈度下,建筑结构可以出现损坏,经补缀后仍可以继续使用,并包管生命和设备的平安.③ 大震不倒 当遭受了千年不遇的罕遇地震(大震),建筑物会严重损坏,但请求不倒塌,包管生命平安.所谓大震,普通指超出设计烈度1~1.5度的地震.3、什么是剪压比?为何要限制梁剪压比? 剪压比即0c bh f V梁塑性铰区截面的剪压比对梁的延性、耗能能力及坚持梁的强度、刚度有明显的影响,当剪压比大于0.15时,量的强度和刚度有明显的退化景象,此时再添加箍筋,也不克不及发挥感化. 4、多道抗震防线的概念?举例说明? 多道抗震防线:(1)一抗震结构体系,应有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如:框架—抗震墙体系是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零碎构成;双肢或多肢抗震墙体系由若干个单肢墙分零碎构成.(2)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内部赘余度,有认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够接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如何进行抗震设计中的二阶段设计?(1)第一阶段设计对绝大多数建筑结构,应满足第一、二水准的设计请求,即按照第一水准(多遇地震)的地震参数进行地震感化计算、结构分析和构件内力计算,按规范进行截面设计,然后采纳响应的构造措施,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请求.(2)第二阶段设计对特别次要的建筑和地震时容易倒塌的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单薄层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和采纳响应的构造措施,使单薄层的水平位移不超出答应的弹塑性位移,实现第三水准的请求.2、如何确定结构的单薄层?根据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确定,对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单薄层可取在底层,对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不均匀的结构,单薄层可取其绝对较小的楼层,普通不超出2-3处.3、影响框架梁柱延性的身分有哪些?影响框架梁延性及其耗能能力的身分很多,次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纵筋配筋率、剪压比、跨高比、塑性铰区的箍筋用量.4、砌体结构房屋的概念设计包含哪几个方面?(1)建筑平面及结构安插(2)房屋总高和层数符合规范请求(3)高宽比符合请求(4)抗震墙间距满足规范请求(5)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符合限值。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于2001年颁布,2002年 1月1日实施,其抗震设防的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抗震设计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一、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1、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包括:A、中央级、省级的电视调频广播发射塔建筑,国际电信楼、国际海缆登陆站、国际卫星地球站、中央级的电信枢纽(含卫星地球站)。
B、研究、中试生产和存放剧毒生物制品和天然人工细菌与病毒(如鼠疫、霍乱、伤寒等)的建筑。
C、三级特等医院的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
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2、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3、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3.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3.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3.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3.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抗震设计原则
抗震设计原则根据当前的抗震经验教训和理论认识,良好的抗震设计应该尽可能的考虑下述原则:1、场地选择除了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尽量选择比较安全的场址之外,还要考虑一个地区内的场地选择。
选择的原则是:避免地震时可能发生的地基失效的松软场地,选择坚硬场地。
2、体型均匀规整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在立面上,结构的布置都要力求使几何尺寸、质量、刚度、延性等均匀、对称、规整,避免突然变化。
3、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结构物的震动破坏来自从地震动引起的结构振动,因此抗震设计要力图从地基传入结构物的振动能量为最小,并使结构物具有适当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以防止不能容忍的破坏。
在不增加重量,不改变刚度的前提下,提高总体强度和延性,是两个有效地抗震途径,刚度的选择有助于控制变形,强度与延性则是决定结构抗震吸能的两个重要系数,由于地震动的多次循环,还要注意循环作用下,刚度和强度的退化。
4、等安全度设计理想的设计是使结构中各构件都具有近似相等的安全度,即不要存在薄弱环节;更适当的要求可能是等破坏设计,几个构建达到破坏而引起的结构物达到破坏的安全度近似。
5、多道抗震设防(多级设防思想)使结构物具有多道支撑和抗水平力的体系,则在持续时间较长的强地震动过程中,一道防线破坏后上有第二道防线可以支撑结构,避免倒塌。
6、防止脆性和失稳破坏,增加延性脆性与失稳破坏常常导致倒塌,故应防止,这些破坏常见于设计不良的细部结构。
一般房屋的结构设计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在抗震设计中要注意一些特殊问题,特别强调结构细部的抗震设计。
工程设防标准,是以最少的代价建造具有合理安全度的,满足使用要求的工程结构,这是传统的设计思想,设防标准不能追求绝对的安全性。
在以危险概率为基础的设防准则中,合理的安全度是在经济和安全之间的合理的平衡,这是一切设计的总原则,也是抗震设计的总原则。
对结构抗震设计而言,优化目标常常不明确,而是采用与现状接近的经济与安全对比原则。
多层工业钢结构多道抗震防线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3)11-0084-04DOI:10.16330/ki.1007-7359.2023.11.0290前言“多道抗震防线设计”在工程结构设计中早有涉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1](简称《抗规》)、《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2012)[2]、《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2015)[3]、《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 08-2013)[4]等规范中都有关于多道抗震防线的诸多表述。
2022年最新发布的《钢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6-2021)[5](简称《钢通规》)更是将上述规范中建议的“结构体系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线”提升到“应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的强制性要求,这也意味着工程设计中必须采取更为合理有效的手段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此背景下,相关工作却推进缓慢,主要问题在于理解何为多道防线以及实际设计中如何实现。
本文首先对多层钢结构设计现状以及多道防线设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大量PKPM 模型计算来阐明多道抗震防线设计的解决思路,并对若干技术细节进行说明,力求为工程设计人员对于多道防线设计方法的理解以及具体实践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1工业多层钢结构设计方法对比1.1传统设计方法传统多层钢框架大多设计成柱弱轴方向与梁铰接,并在弱轴方向加设支撑,而柱强轴方向与梁为刚接但无支撑的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上存在如下问题。
①柱弱轴方向。
由于梁与柱为铰接,并没有形成框架,去掉支撑后实际上是一种可变机构而并不是稳定的结构,结构整体稳定全部依靠支撑,其受力特点更接近排架结构的纵向体系。
②柱强轴方向。
梁与柱为刚接,形成框架单一抗侧力结构体系。
③两个方向的动力特性。
由于弱轴方向有支撑而强轴方向无支撑,致使两个方向的位移、周期等指标均相差悬殊,基本无法实现两个主轴方向动力特性接近的抗震设防目标。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原则和要求
随着科技和科学的发展,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各个阶段,必须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和工程需求,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损坏和伤亡风险。
首先,在抗震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建筑物所在地的地震活动情况。
通过分析历史地震数据、地质构造、地震波传播路径等信息,确定地震烈度和设计地震参数,为建筑物提供准确的抗震设防目标。
其次,建筑工程抗震设计需要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材料。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结构形式。
同时,选择高强度、高韧性的建筑材料,如钢材、钢筋混凝土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建筑施工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抗震设防。
施工时应按照设计方案要求进行,保证结构的准确连接和架构的稳固性。
同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物的力学性能和抗震能力符合设计要求。
最后,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还需要定期检测和维护。
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应进行定期的结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修复。
同时,
随着地震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抗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措施也应及时更新和改进。
总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规划、设计、施工到使用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控制。
只有通过科学的抗震设计和设防措施,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级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对建筑物的安全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因此,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需要有相应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抗震设防分级。
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建筑物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2.地震活动参数的确定方法和地震动分析方法;
3.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
4.抗震设备和措施的设计要求;
5.施工和检测的技术标准。
中国的建筑抗震设防分级主要根据地震区划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进行划分。
目前,中国的建筑物抗震设防分为四级,分别是A、B、C、D级:
1.A级:适用于重要的生命安全和国民经济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如医院、危险品仓库等;
2.B级:适用于城市和农村的各类公共建筑物,如学校、商场等;
3.C级:适用于普通住宅和一些辅助性建筑物;
4.D级:适用于农村的单纯住宅和一些人员密集的临时建筑物。
不同等级的建筑物有着不同的抗震设防要求,例如抗震设防的位移限值、结构的抗震等级等。
这样可以合理分配资源和控制建筑物的成本,提高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安全性。
总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抗震设防分级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
安全运行的重要工具。
通过遵循抗震设计规范和进行合理的抗震设防分级,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破坏。
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规范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条文前言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说明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建设部做出房屋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塌的设防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依据地震局修编的灾区地震动参数的第1号修改单,相应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并拟增加部分条文的修订,合计改动28~29条,其内容统计如下:1. 灾区设防烈度变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共3条。
2. 材料性能按产品标准修改,2条,其中有强制性条文1条。
3. 强制性条文15条。
原有条文的文字调整6条,主要涉及设防分类和建筑方案设计;删去关于隔震、减震适用范围限制的规定1条;新增涉及结构构件基本要求、预制装配式楼盖、山区场地、非结构构件、楼梯间、专门的施工要求8条。
4. 其他修改8~9条,涉及坡地、单跨框架、土木石民居构造措施,以及楼梯参与整体计算等。
本报批稿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3.1.1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3.1.2 (删除)3.1.3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要求。
[修订说明]划分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并采取不同的设计要求,是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对策之一。
本规范2001年版3.1.1条~3.1.3条的内容已经由分类标准GB50223予以规定,本次修订可直接引用,不再重复规定。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建筑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破坏,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一种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标准是指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范和要求,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安全的重要依据。
首先,建筑抗震设计标准需要考虑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
根据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建筑物用途和结构形式等因素,确定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设计参数,包括水平地震作用设计加速度、垂直地震作用设计加速度等。
这些设计参数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其次,建筑抗震设计标准需要规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
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等级,包括一般性建筑、重要性建筑和特殊重要性建筑等级。
不同等级的建筑物需要满足不同的抗震性能要求,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
另外,建筑抗震设计标准还需要规定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
包括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设置适当的抗震支撑系统、加固和加密结构节点、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等。
同时,还需要规定建筑材料的选用和施工质量要求,确保建筑物能够满足抗震设计标准的要求。
最后,建筑抗震设计标准需要规定抗震设备和抗震控制设施的设置要求。
包括设置防震支座、减震装置、防震支撑等设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同时,还需要规定建筑物的抗震监测和维护要求,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抗震性能。
总之,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安全的重要依据,通过严格遵循抗震设计标准,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因此,建筑行业的相关人员都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可靠。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什么是抗震设防?抗震设防是指采取措施,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的力量,减少或消除地震产生的损害。
抗震设防是地震防灾工作中的一部分,它包括预测、预警、减灾、应急等多方面的内容。
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是指建筑物在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进行防震设计和抗震设备安装,并定期开展抗震鉴定和检测维护工作,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要求1. 抗震设计要求抗震设计是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核心内容,其要求如下:•根据地震烈度和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进行地震力计算和结构设计;•进行地震影响评估,估算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应力和变形;•采用合适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技术,保证结构强度和刚度符合要求;•防止结构产生不稳定性和局部破坏;•采用适当的材料和构造技术,保证建筑物的耐震性。
2. 抗震设备安装要求抗震设备是指在建筑物内部或外部设置的能够减低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的装置,如隔震设备、减震设备、防震支撑等。
抗震设备安装的要求如下:•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荷载和地震参数等进行选型和设计;•保证设备的性能符合标准要求;•按照要求进行施工和安装,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3. 抗震检测和维护要求抗震检测和维护是建筑物抗震设防的重要保障,其要求包括:•采取适当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对建筑物进行定期的抗震鉴定和检测;•及时发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下降、结构损伤等问题,采取措施进行维修和加固;•建立健全的抗震监测系统,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监测和预警。
抗震设防的重要性抗震设防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表现在:•可以降低地震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可以保障重要设施、公共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正常使用;•可以加强国家和地方抗震减灾工作意识,提高全社会的抗震意识和抗灾能力。
抗震结构设计--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应采取有效措施。 4.1.2 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 有利地段:一般是指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 地土或密实均匀中硬场地土。 在选择高层建筑的场地时,应尽量建在基岩或薄 土层上,或应建在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 坚硬场地土上,以减少输入建筑物的地震能量, 从根本上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 地基上;(图4.1)
立面不规则类型
侧向刚度不规则
定义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 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 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楼层承载力突变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 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按照上述标准,常见结构类型,按其抗震性能的 优劣排序为: 钢结构 型钢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钢组合 结构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 结构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配筋砌体结 构 砌体结构。 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现场浇筑,整体性好; 就地取材; 造价较低; 有较好的抗侧移刚度,保护非结构构件; 良好的设计可保证结构的延性。
4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4.1 场地选择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4.3 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4.4 多道抗震防线 4.5 刚度、承载力和延性的匹配 4.6 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4进行的一种专业 设计,一般包括抗震概念设计、结构抗震计算和 抗震构造措施三个方面。 抗震概念设计: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抗震基本原 则和思想。包括工程结构的总体布置和细部构造。 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筑场地选择;建筑选型 与结构布置;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刚度、承载力 和延性的匹配;结构整体性的确保;非结构部件 处理。
多道抗震防线
③防震缝
设置要求: 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征量来描述?结构破坏与地面运动特性有什么关系?
用强度,频谱和持续时间三个特征量来描述,强烈地震的加速度或速度幅值一般很大,但如果地震时间很短,对建筑物的破坏可能不大;而有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或速度幅值并不太大,而地震波的卓越周期与结构物基本周期接近,或者振动时间很长,都可能对建筑物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强度,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为地震运动三要素.地面运动的特性除了与震源所在的位置,深度,地震发生原因,传播距离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地震传播经过的区域和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场地土特性有密切关系.
3.5什么叫地震地面运动的卓越周期?卓越周期与场地有什么关系?卓越周期与场地特征周期有何关系?
卓越周期是指地震功率谱中能量占主要部分的周期;软土的反应谱峰值对应的周期较长,即软土的卓越周期长,且曲线的平台较硬土大,说明长周期结构在软土地基上的地震作用更大.如果距离震中近,则地面运动的频率成分中短周期成分多,场地卓越周期短,对刚性结构造成的震害大,长周期的结构反应较小;如果距离震中远,短周期震动衰减比较多,场地卓越周期比较长,则高柔的结构受地震的影响大.
3.6地震作用与风荷载各有什么特点?
空气流动形成的风遇到建筑物时,就在建筑物表面产生压力和吸力,这种风力作用称为风荷载.风的作用是不规则的,风压随着风速,风向的紊乱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实际上,风荷载是岁时间而波动的动力荷载,但设计时把它当作静荷载.在设计抗侧力结构,维护结构及考虑人们的舒适度时都要用到风荷载.地震波传播产生地面运动,通过基础影响上部结构,上部结构产生的振动称为结构的地震反应,包括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反应.其特性可用强度,频谱和持续时间三个特征量来描述.
多道设防的原则在规范中的体现
级抗震等 级v b =1 . 3
+V G b ( 1 1 . 3 . 2 — 2 )
+v G b ( 1 1 _ 3 . 2 . 3 ) +v G b ( 1 1 - 3 2 . 4 )
.Leabharlann 二级 抗震等 级v b :1 - 3 三级 抗震 等级v h =1 . 1 竺
2 , 分 析
建筑结 构
多道 设防 的原 则在规范中 的体 现
李 诗维 李 亚炬
上海生特瑞建设有限公司 2 0 0 0 9 2 1
上 海, 安徽
铜 陵 学 院 2 4 4 0 0 0
摘要: 本 文 介绍 多道 抗震 设 防在 规 范 中的体 现 , 从 建 筑物 整体 到构 件 , 在各 个层 次和 方 面 的具体 规定 。
关键词 : 抗震设防, 构件, 框架
Ab s t r a c t : T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pr i n c i p a l o f mu l t i s t e p s e i s mi c p r e c a u t i o n e mb o d i e d i n c o d e s f r o m w h o l e b u i l d i n g t o me mb e r s f o r e v e r y g r a d e s a n d a s p e c t s . Ke y wor d s : s e i s mi c p r e c a u t i o n ,me mb e r , f r a me
1 . 概 述
人 类从 开 始建 造 建筑 物 以便 得 到舒适 的居住 环 境 时便 受 到地 震 的 困扰 。 人类 一直 试 图解决 地 震对建 筑 物的 毁坏 问题 , 以及进 而对 人类 的损 害 , 所 以古 代便有了地动仪这样的预报仪器 , 但是在建筑物如何建造 、 改进方面 , 到了近 现代 , 有了力学 、 地震 、 灾害调查等研究, 才能够使得合理的原则得以应用在工 程实践中, 具体 就 体现 在 规范 的各 个条 文 里 , 通 过 国家 强制 推 行 规范 , 从 而确 保 抗震 的 原则得 以应用 , 这其 中很 重要 的一 条就是 抗震 的 多道 设防 的原 则。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及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建设部在2001年7月20 日公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规范 对上面标准作了修改。
设 甲类 防 乙类 分 丙类 类 丁类
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抗震次要建筑
较小乙类建筑:工矿企业的变电所、空压站以及城市供水水源的泵房等。 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指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
3.地震作用
甲类 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地 乙类 震 作 丙类 用
丁类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一般情况下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在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 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 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 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3.“三水准”抗震设防是对单一水准设防的改进, 是向“性能设计”发展的重要步骤
单一水准设防思想是我国《74规范》、《78规范》 和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设防思想。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7.2级),经济损失为1000亿美元。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7.3级),经济损失为94亿美元。
单一设防目标不适合当前现代化发展要求,应研究开 发下一代性能设计规范和抗震设计方法。
“性能设计”要点 (1).对抗震设计规定相应的地震作用标准
常遇地震 偶遇地震 少遇地震 罕遇地震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是指为了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要求。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制定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地震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借助地震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内容应包括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例如,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选用、抗震设计参数等方面都应有详细规定,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减少破坏程度。
另外,建筑抗震设计标准还应包括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和地震动效应的计算方法。
地震动是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作用力,其参数的准确确定和对建筑物的影响计算是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键。
此外,建筑抗震设计标准还应包括抗震设防烈度的确定和设计地震动的合理组合。
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建筑物所能承受的地震作用的最大程度,而设计地震动的合理组合则是指在设计中考虑各种地震动作用的合成情况,确保建筑物在各种地震动作用下都能够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最后,建筑抗震设计标准还应包括抗震构件的设计和施工要求。
抗震构件是指建筑物中用于承受地震作用的构件,其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因此建筑抗震设计标准还应包括对抗震构件的设计和施工的详细要求。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将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引起足够重视。
抗震设防的“三水准”和抗震设计的“两阶段”
抗震设防的“三⽔准”和抗震设计的“两阶段”抗震设防的“三⽔准”和抗震设计的“两阶段”抗震设防的“三⽔准”和抗震设计的“两阶段”近年来,国内外抗震设防⽬标的发展总趋势是要求建筑物在使⽤期间,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地震,应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即“不震不坏,中震可修,⼤震不倒”。
这⼀抗震设防⽬标亦为我国《抗震规范》所采纳。
三⽔准设防的设防要求:第⼀⽔准:在遭受低于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第⼆⽔准:在遭受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包括结构和⾮结构构件)可能有⼀定损坏,但不致危及⼈民⽣命和⽣产设备的安全,经⼀般修理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第三⽔准:在遭受⾼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危及⽣命的严重破坏。
“两阶段设计⽅法”根据上述三⽔准抗震设防⽬标的要求,在第⼀⽔准(⼩震)时,结构应处于弹性⼯作阶段,因此,可以采⽤线弹性动⼒理论进⾏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以满⾜强度要求。
在第⼆和第三⽔准(中震、⼤震)时,结构已进⼊弹塑性⼯作阶段,主要依靠其变形和吸能能⼒来抗御地震。
在此阶段,应控制建筑结构的层间弹塑性变形,以避免产⽣不易修复的变形(第⼆⽔准要求)或避免倒塌和危及⽣命的严重破坏(第三⽔准要求)。
因此,应对建筑结构进⾏变形验算。
在具体进⾏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时,为简化计算,《抗震规范》提出了两阶段设计⽅法,即建筑结构在多遇地震作⽤下应进⾏抗震承载能⼒验算以及在罕遇地震作⽤下应进⾏薄弱部位弹塑性变形验算的抗震设计要求。
即:第⼀阶段设计:⾸先按基本烈度相应的众值烈度(相当于⼩震,约⽐基本烈度低1.55度)的地震参数,⽤弹性反应谱法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效应,然后与其它荷载效应按⼀定的组合原则进⾏组合,对构件截⾯进⾏抗震设计或验算,以保证必要的强度;再验算在⼩震作⽤下结构的弹性变形。
这⼀阶段设计,⽤以满⾜第⼀⽔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多道抗震防线
3.6地震作用与风荷载各有什么特点?
空气流动形成的风遇到建筑物时,就在建筑物表面产生压力和吸力,这种风力作用称为风荷载.风的作用是不规则的,风压随着风速,风向的紊乱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实际上,风荷载是岁时间而波动的动力荷载,但设计时把它当作静荷载.在设计抗侧力结构,维护结构及考虑人们的舒适度时都要用到风荷载.地震波传播产生地面运动,通过基础影响上部结构,上部结构产生的振动称为结构的地震反应,包括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反应.其特性可用强度,频谱和持续时间三个特征量来描述.
接近于直线
4.5写出振型关于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正交性的表达式.
框架节点的设计准则是:1节点的承载力不低于其连接件的承载力;2多遇地震时,节点应在弹性范围内工作;3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4节点配筋不应使施工过分困难.二者是通过刚性楼盖使钢混框架和抗震墙变形共同工作的。共同作用时,二者变形必须协调一致,在下部楼层,抗震墙位移较小,它使得框架必须按弯曲型曲线变形,使之趋于减少变形,抗震墙协调框架工作,外荷载在结构中引起的总剪力将大部分由抗震墙承受,在上部楼层,抗震墙外倾,而框架内收,协调变形的结果是框架协助抗震墙工作,顶部较小的总剪力主要由框架承担,而抗震墙仅承受来自框架的负剪力。上述共同工作结果对框架受力十分有利,其受力比较均匀。故其总的位移为弯剪型
3.4试述场地土的液化现象及其判别方法.
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沙土和粉土在地震作用时容易发生液化现象.砂土和粉土的土颗粒结构受到地震作用时将趋于密实,当土颗粒处于饱和状态时,这种趋于密实的作用时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而在地震作用的短暂时间内,这种急剧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使原先由土颗粒通过其接触点传递的压力减小;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则砂土和粉土处于悬浮状态之中,场地土达到液化现象.2判别方法:1初步判别(地质年代,土层厚度,地下水位深度,粉土的黏粒含量)2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多道抗震防线
第二章 概念设计
✓ 抗震概念设计要旨 ✓ 抗震设防目标 ✓ 高度及高宽比 ✓ 规则性 ✓ 延性
✓ 多道抗震防线
✓ 结构整体性 ✓ 性能化设计
2.6 多道抗震防线
基本要求
• 在工程实践中,一般应优先选择不负担或少负担重力荷载的 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者选用承担竖向荷载相对较小的抗震 墙、实墙筒体之类的构件,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的抗侧力构 件,着重提高第一道防线中构件的变形能力和提高该构件在 地震作用时预期先屈服的部位延性。
2.7 结构整体性
第五点:加强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加强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可设置拉结筋、水平联系梁、 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 • 对于非承重墙体而言,材料、选型和布置,应根据烈度、房屋高度
、建筑体型、结构层间变形、墙体自身抗侧力性能的利用等因索, 经综合分析后确定。 • 非承重墙体宜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宜与柱脱开或采用柔性连接 ,并保证墙体稳定,采取措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墙体应 能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位移与竖向变形的能力。 • 砌体女儿墙高度应予控制,并保证足够的锚固。
2.7 结构整体性
第四点:控制塑性铰的出现
塑性铰是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后的耗能部位。抗震设计控制塑 性铰的出现部位和出现次序。 • 对梁而言,较大的塑性铰范围可以提高耗能能力。对柱及剪
力墙而言,塑性铰范围过大将不利于结构稳定。 • 对结构而言,要求总体屈服机制,即水平构件先于竖向构件
屈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使大部分梁甚至全部梁上出 现塑性铰,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承载能力,可以继续经历变 形而不倒塌,尽量避免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服而出现塑 性铰的层间屈服机制。
✓ 结构整体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建 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 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 抗震设防烈度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 地震烈度。一般情况,取50 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 烈度
山区建筑的场地和地基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山区建筑场地勘察应有边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治方案
建议;应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 宜设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边坡工程。 2 边坡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 规范》GB 50330 的要求;其稳定性验算时,有关 的摩擦角应按设防烈度的高低相应修正。 3 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建筑 基础与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 距离,其值应根据设防烈度的高低确定,并采取措 施避免地震时地基基础破坏。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 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 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
• 抗震设计的建筑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
•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 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进行修理可继续使用;
•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 响时,其损坏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 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 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 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 的加强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道抗震设防与建筑抗震设计
作者:蒋安静顾欣欣
来源:《建筑科技与经济》2016年第05期
摘要: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利用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协同工作抵抗地震力或利用赘余杆件屈服和变形来吸收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同时利用赘余杆件的破坏与退出工作,使整个结构从一种稳定体系过渡到另外一种体系,实现结构周期的变化,以避开共振效应,从而减轻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中的破坏程度。
关键词:建筑结构;多道抗震设防;设计
1.概述
由于地震动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加之建筑的动力特性、所在场地、材料及结构内力的不确定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目前难以做到。
在地震预报科学水平有限的今天,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可靠性,不仅仅要依靠结构抗震能力的相关计算,还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场地条件和场地土的稳定性;建筑的平立面布置;抗震结构体系的选取;材料与施工质量等,着重从建筑物的总体上进行抗震设计即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采用单一结构体系(例如单跨框架结构)的建筑物,仅有一道抗震防线,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它的倒塌率远远超过采用双重(例如框架一抗震墙、框架一支撑等)或多重抗侧力体系的房屋的倒塌率。
研究[LU1]表明,这些震害现象不仅与结构本身刚度与承载力有关,更与多道抗震防线有紧密联系。
多道抗震防线指的是:第一,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如框架一抗震墙体系是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系统组成;双肢或多肢抗震墙体系由若干个单肢墙分系统组成;第二,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
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的结构体系有多跨框架、框架-填充墙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框架-简体体系、筒中筒体系等。
2.多道抗震设防的基本原理
一次大地震,某场地产生的地震动,能造成建筑物破坏的强震持续时间,少则几秒,多则十几秒,甚至更长。
长时间的地震动,会对建筑物产生往复式的冲击,造成积累式的破坏。
如果建筑物采用的是多重抗侧力体系,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在强烈地震袭击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立即接替,抵挡住后续的地震动的冲击,可保证建筑物最低限度的安全,免于倒塌。
在遇到建筑物基本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同或接近的情况
时,当第一道抗侧力防线因共振而破坏,第二道防线接替后,建筑物自振周期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与地震动卓越周期错开,使建筑物的共振现象得以缓解,减轻地震的破坏作用。
因此,在抗震设防中应考虑多道抗震防线。
优先采用不负担或少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者选用轴压比值较小的抗震墙、实墙筒体之类构件,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
如因条件限制,只能采用单一的框架体系,则应采用“强柱弱梁”型延性框架。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的屈服先于柱的屈服,利用梁的变形来消耗输入的地震能量,使框架柱退居到第二道防线的位置。
连系梁的设置以及恰当的配筋能够增强结构的延性。
当遭遇地震时,这些连系梁首先承担地震前期脉冲的冲击,以达到保护主体结构的目的。
3.工程实例
近十年来国内最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专家组在第一时间通过大量对汶川地震灾区的建筑物破坏情况实地调查,对汶川地震中的典型建筑物破坏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发现灾区建筑物的破坏类型呈多样性,主要表现形式有:砌体结构构造柱断裂、承重墙体开裂、楼梯破损、甚至整体坍塌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框架柱梁破坏(图1)、个别墙体与柱连接处开裂、填充墙开裂、楼盖破坏(图2)等。
本次地震发生在川西地区,当地农村修建的砖混结构、底框结构房屋基本未考虑抗震设防,普遍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大部分砖混结构、底框结构房屋抗震性能较差。
其中,砖混结构房屋的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设置也很不规范(图3)。
分析以上破坏案例可知,对于砌体结构,应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图4),并确保两者的连接,以便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提高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构造柱、圈梁虽然不能提高结构的抗震承载力,但作为约束构件,可以提高墙体的延性。
在大震作用下,砖墙被破坏后,被圈梁构造柱箍起的墙体还可不倒塌,这就形成了抗震的第二道防线。
汶川地震中,大多数纯多层框架结构的主体结构震害一般较轻,多为“强梁弱柱”类型的破坏形式即框架结构的柱端发生裂缝或破损,而框架梁却完好无损,或柱倒塌,梁随之倒塌,这就不能达到抗震设计目的。
图5建筑的柱太细且截面配筋细而不足,呈“强梁弱柱”类型,中间一层形成薄弱层,易引起局部倒塌。
因此,抗震设计应保证“强柱弱梁”的延性框架,“强柱弱梁”即在地震时,保证让梁端先出现裂缝,形成塑性铰来吸收一部分地震能量,梁为第一道防线,柱为第二道防线,从而避免柱子先于梁遭受破坏。
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在大跨度框架结构中墙体位置处增设剪力墙,或在柱间设置支撑等,来形成抗震的多道防线。
大震发生时,让其增设部件作为结构的“第一道防线”率先破坏,消耗地震能量,减小对整体结构的破坏程度,从而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
本次地震中,框架一剪力墙(核心筒)结构,由于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显示出了优越的抗震性能,尤其是与统一地区的框架结构相比,框架一剪力墙(核心筒)结构的损坏
要轻很多。
由各类结构形式建筑的震害情况可以看出,双重抗侧力体系的建筑的破坏程度远远低于单侧力体系建筑。
因此,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对建筑物的抗震至关重要。
4.多道抗震设防的工程应用
苏纶纺织厂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厂房共3层,层高超过6m,已使用19年。
原设计为单向框架结构,按当时规范情况未进行抗震设计。
业主拟将主厂房改建为大型商业超市,保留原有建筑外观,增强结构抗震性能,并赋予其新功能。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通过抗震鉴定分析表明:原结构采用单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不符合现行抗震规范要求。
另外,主厂房外围混凝土墙拆除后,改变了原有结构的刚度分布,结构耗能能力被削弱。
根据标准第6.2.8条,判定为第一级鉴定未通过。
若要改造利用该房屋,必须对结构进行抗震加固。
原设计功能为厂房,使用荷载考虑较大,主厂房的设计和施工质量较好,在原有设计荷载条件下,上部结构和基础的性能良好,确保了改造的可行性。
但单向框架结构延性不足,赘余度少,其耗能能力较弱,抗扭刚度较弱,很容易在大震下发生构件连续破坏继而倒塌,违背了现行抗震规范“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综合考虑鉴定结果,并根据《鉴定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相关规定,此结构宜采用改善结构体系和增设多道抗震防线方案对其进行加固。
经过复杂的[LU2]概念设计与抗震计算复核等工作,改造时采用增加钢支撑抗侧力构件的方法,即在原边框架的位置布置钢支撑的方式,以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并和原有框架结构一起形成2道抗震防线。
钢支撑有很强的变形能力,在大震作用下结构继续工作,耗散大量的地震输入能量,是结构的一道抗震防线,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本工程的整体抗震性能。
钢支撑形式较多,如斜撑、人字形支撑、小八字撑,可以根据建筑功能要求予以选用。
当结构层间发生位移时,钢支撑首先受力变形,吸收地震力,从而增强建筑物的延性性能,达到抗震目标。
根据建筑功能使用情况和结构的平面体型,按均匀、对称、周边原则,钢支撑按图6布置。
抗震验算及结构的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钢支撑的增设,层间位移角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控制。
x、y向自然地震波激励下层间位移角都有相应减小。
结构在弹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抗震规范要求。
计算结果显示,结构刚度分布更均匀,结构抗扭刚度得到了有效提高。
5.结束语
多道抗震防线是抗震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策略,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多道抗震防线将会避免因部分构件破坏而导致结构体系丧失抗震能力和承受荷载的能力,从而实现“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保证整个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和稳定,不仅需要承载力的计算,还需要良好的构造措施(圈梁、构造柱等)、明确的传力路径、以及强节点弱构件、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理念。
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能够增加建筑结构的塑性和延性,减轻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也是对付高烈度地震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