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试验简明教程-实验部分
霉菌试验简明教程_实验部分
霉菌试验培训教程空军装备环境与可靠性试验中心.. .. ..实验部分实验一霉菌试验室常用的器皿微生物学实验室所用的玻璃皿,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对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均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玻璃器皿的质量要求硬质玻璃,才能承受高温和短暂烧灼而不破损;器皿的游离碱含量要少,否则会影响培养基的酸碱度;对玻璃器皿的形状和包装方法的要求,以能防止污染杂菌为准;洗涤方法不恰当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一、器皿的种类、要求和应用1.试管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玻璃试管,其管壁必须比化学实验室用的厚些,这样在塞棉花塞时,管口才不会破损。
试管的形状要求没有翻口,不然,微生物容易从棉花与管口进入试管而造成污染。
棉塞可用棉花塞、试管帽,橡胶塞等。
试管的大小常选用中试管(约13~15×100~150mm)。
2.玻璃吸管(又称移液管)霉菌试验室一般要准备1、5、10ml的刻度玻璃吸管,与化学实验室所用的不同,其刻度指示的容量往往包括管尖的液体体积,亦即使用时要注意将所吸液体吹尽,故有时称为“吹出”吸管。
3.培养皿常用的培养皿,皿底直径90mm,高15mm。
培养皿一般为玻璃皿盖。
在培养皿内倒入适量培养基制成平板,用于分离、纯化、鉴定菌种以及微生物计数等。
4.三角烧瓶与烧杯三角烧瓶有100、250、500、1000ml等不同的大小,常用来盛无菌水、培养基和摇瓶发酵等。
常的烧杯有50、100、250、500、1000ml等,用来配制培养基和药品。
5.载玻片与盖玻片普通载玻片大小为75×25mm,用于微生物涂片、染色,作形态观察等。
盖玻片为18×18mm。
6.双层瓶由内外两个玻璃瓶组成,内层小锥形瓶盛放香柏油,供油镜头观察微生物时使用,外层瓶盛放二甲苯,用以擦净油镜头。
7.滴瓶用来装各种染料、生理盐水等。
8.接种工具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接种钩、接种铲、玻璃涂布器等。
接种环、针、钩、铲的金属可用铂或镍,原则是软硬适度,能经受火焰反复烧灼,又易冷却。
实验六 霉菌形态结构观察
霉 菌 形 态 结 构 观 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霉菌菌落特征。 2、学习并掌握霉菌的制片方法。
3、观察4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1、霉菌菌落特征
霉菌菌落特征:菌落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 2 、常见霉菌形态
燥,不透明,呈现或松或紧的蛛网状、绒毛状、棉
絮状或毡状;菌落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
取,菌落正反面、边缘与中心颜色常不一致。
三、实验材料
1、菌种:培养法培养3~4天的根霉(Rhizopus
sp.)、青霉(Penicillum sp.)和曲霉 (Aspergillus sp.)平板。
2、其他物品:乳酸石炭酸溶液、载片、盖片
等。
四、实验步骤
1、霉菌菌落特征观察 2、霉菌个体形态观察
(1)水浸片法观察(根霉与曲霉) (2)粘片法(青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根霉:加热至沸腾后观察 曲霉:直接观察
五、实验报告 1、绘制产曲霉、青霉、根霉及毛霉的个体形态图。 2、霉菌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孢子各有几种? 3、如何区别毛霉、根霉、曲霉、青霉培养物?
霉菌检查的实验报告
霉菌检查的实验报告引言霉菌是一类微生物,常见于自然环境中的土壤、植物、空气和水体中。
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霉菌也常常存在,尤其是在潮湿、不透气或没有良好通风的环境中。
霉菌的存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引起过敏反应、呼吸道症状和感染性疾病等。
因此,对于霉菌的检测和监测显得十分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采集样本、培养和计数霉菌的方法,检查不同环境中的霉菌污染情况,为日后的霉菌防控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材料- 霉菌培养基- 霉菌培养皿- 96% 乙醇溶液- 棉签- 培养皿密封膜- 防护手套- 实验室安全镜方法1. 采集样本:在实验室、家庭、学校等不同环境中,使用棉签轻轻擦拭表面,以采集潜在的霉菌样本。
每个样本应采集相应表面积的样品,避免重复采集同一区域。
2. 培养:将擦拭得到的样本均匀涂抹在霉菌培养基上,并用标签注明采样地点和日期。
每个样本应培养两个培养皿作为重复样本。
3. 密封:将培养皿密封,以防止空气中其它微生物的污染。
4. 孵化:将培养皿置于30C恒温箱中培养,培养时间为48小时。
5. 观察:在孵化结束后,观察培养皿上是否有霉菌的生长,并进行分类和计数。
6. 记录:记录每个样本的霉菌分类和计数结果。
结果与讨论经过培养和观察,我们得到了不同样本的霉菌计数结果,并根据霉菌的外形和颜色进行了分类。
以下是实验结果的总结:采样地点霉菌数量霉菌分类-实验室25 黑色霉菌(Aspergillus niger)家庭15 白色霉菌(Penicillium)学校20 红色霉菌(Fusarium)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环境中的霉菌数量和种类存在差异。
实验室中,黑色霉菌(Aspergillus niger) 的数量最多,可能与实验室设备的不透气性和潮湿度高有关。
家庭中的霉菌主要是白色霉菌(Penicillium),可能与家居环境的通风不良和潮湿度有关。
学校中的霉菌则以红色霉菌(Fusarium) 为主,可能与学校环境的潮湿度和食堂食品储存有关。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一、实验目的1、学习自制水浸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2、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为3~10微米),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三、实验器材1、菌种青霉(Penicillium sp.)、曲霉(Aspergillus sp.)、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培养约2~5d的马铃薯琼脂培养物。
2、溶液或试剂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蒸馏水、50%乙醇、碘液。
3、器材剪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水浸制片观察法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或蒸馏水,用解剖针从生长有霉菌的平板中挑取少量带有孢子的霉菌菌丝,用50%的乙醇浸润,再用蒸馏水将浸过的菌丝洗一下,然后放入载玻片上的液滴中,仔细地用解剖针将菌丝分散开来。
盖上盖玻片(勿使产生气泡,且不要再移动盖玻片),先用低倍镜,必要时转换高倍镜镜检并记录观察结果。
2.玻璃纸透析培养观察法(1)玻璃纸的选择与处理要选择能够允许营养物质透过的玻璃纸。
也可收集商品包装用的玻璃纸,加水煮沸,然后用冷水冲洗。
经此处理后的玻璃纸若变硬,必定是不可用的,只有那些软的可用。
将那些可用的玻璃纸剪成适当大小,用水浸湿后,夹于旧报纸中,然后一起放入平皿内121℃灭菌30min备用。
(2)菌种的培养按无菌操作法,倒平板,冷凝后用灭菌的镊子夹取无菌玻璃纸贴附于平板上,再用接种环沾取少许霉菌孢子,在玻璃纸上方轻轻抖落于纸上。
然后将平板置28—30℃下培养3—5天,曲霉菌和青霉菌即可在玻璃纸上长出单个菌落(根霉菌的气生性强,形成的菌落铺满整个平板)。
观察霉菌和菌落实验2
观察霉菌和菌落实验2
本实验旨在观察霉菌和菌落的生长情况及特征。
以下是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的描述和分析。
实验过程
1. 准备所需材料和设备:培养基、培养皿、霉菌菌种、无菌棉签、培养箱等。
2. 用无菌棉签将霉菌菌种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上,并将涂抹过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
3. 将培养皿置于培养箱中,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4. 在实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打开培养箱观察并记录菌落的生长情况和特征。
观察结果
1. 菌落的生长速度:霉菌通常生长较慢,可能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生长现象。
2. 菌落的形状:霉菌的菌落形状各异,可以是圆形、不规则形状、分叉或毛状。
3. 菌落的颜色:霉菌的菌落颜色也各异,可以是白色、黄色、
绿色、褐色等。
4. 菌落的质地:菌落的质地可以是光滑的、垂直的、粗糙的等。
结论与分析
通过观察霉菌和菌落的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霉菌的生长特征
和变化规律。
不同霉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具有多样性,包括生
长速度、形状、颜色和质地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观察结果有助于进
一步研究霉菌的分类、生态和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确保使用无菌材料和设备,控制好
培养箱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定期观察并记录菌落的生长情况。
此外,需要注意个人安全和实验室卫生,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总之,观察霉菌和菌落的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霉菌特征和行
为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对于微生物学、生态学和
食品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霉菌实验报告
霉菌实验报告霉菌实验报告一、引言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其在生物学、医学、食品工业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条件下霉菌的生长情况,以及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一步了解霉菌的特性和生态习性。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霉菌培养基、琼脂培养基、无菌培养皿、无菌培养瓶、无菌移液管、显微镜、染色剂等。
2. 实验步骤(1)制备霉菌培养基:按照配方将所需成分溶解于适量的蒸馏水中,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入无菌培养皿或培养瓶中。
(2)取一份霉菌培养基,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染色剂,制备含有不同颜色的培养基。
(3)将不同颜色的培养基分别接种霉菌菌种,放置于相应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湿度等。
(4)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速度、菌丝形态等信息。
(5)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拍摄霉菌的细胞结构,进行定性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霉菌生长情况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不同颜色的霉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有所差异。
例如,白色霉菌在温度较低、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生长较快,而黑色霉菌则对温度较高的环境更适应。
2. 霉菌菌丝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霉菌的菌丝形态各异。
有的菌丝呈现出分支状,有的呈现出网状,有的呈现出环状。
这些不同的菌丝形态可能与不同的菌种、培养条件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3. 霉菌细胞结构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霉菌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
细胞壁是霉菌的外层保护结构,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功能。
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其中包含着各种细胞器和代谢物质。
细胞核是霉菌的遗传物质的存储和复制中心,其中包含着DNA等重要的遗传信息。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不同条件下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了霉菌的菌丝形态和细胞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霉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不同菌种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形态有所差异。
同时,霉菌的细胞结构也是其适应环境和生存的重要因素。
微生物实验6 霉菌
微生物实验报告霉菌的培养及观察实验刘欣怡201100140057生物科学基地班组别:周一下午三组同组者:曹平平,周楠,刘艺,刘希伟实验完成时间:2012年11月12号一、实验原理1. 观察霉菌的菌落特征,学会霉菌的一般制作方法。
2. 观察并理解多种霉菌的个体形态及生长繁殖方式。
3. 进一步巩固无菌操作以及显微镜的使用二、实验器材1. 菌种:黑曲霉,毛霉,青霉,根霉的培养 7d 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小室培养)。
2. 仪器:无菌操作台,分析天平,玻璃棒,三角瓶,小烧杯,加热炉,漏斗,纱布,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U 型玻璃棒,解剖刀,镊子,接种环,移液管,酒精灯,火柴,显微镜等。
3. 试剂及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其配方见附录),蔗糖,琼脂,去离子水100,现配的20%甘油,酒精溶液等。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1、霉菌霉菌的营养体是分枝的丝状体。
其个体比细菌和放线菌大得多,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又可分化出繁殖菌丝。
不同霉菌的繁殖菌丝可以形成不同的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为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且孢子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此染液做霉菌制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能防止孢子四处飞散,棉兰具有一定的染色作用,染液的蓝色能增大反差。
(如果用水封片,常因渗透作用而膨胀,水也易使菌丝、孢子和气泡混为一团,影响观察。
)霉菌菌落特征:A。
因霉菌的菌丝较粗且长,故形成的菌落较疏松,常成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或毡毯状,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B。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最初往往是浅色或白色,当菌落上长出各种颜色的孢子后,由于孢子具有不同形状、构造和颜色,使菌落表面呈现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色泽,如黄、绿、青、黑、橙等。
霉菌的形态实验报告
霉菌的形态实验报告霉菌的形态实验报告引言:霉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空气、水体以及植物和动物体内。
它们具有多样的形态和结构,对人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霉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其生长和繁殖方式,进一步认识霉菌的生物学特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1. 霉菌培养基:将适量的琼脂糖、葡萄糖、酵母粉和琼脂按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混合均匀后加热煮沸,倒入培养皿中,冷却凝固。
2. 霉菌样品: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到的霉菌样品,如土壤、腐烂的植物等。
3. 实验器材:培养皿、显微镜、移液管、烧杯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霉菌培养基,将其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
2. 从采集到的霉菌样品中取一小块,用移液管将其转移到培养皿的表面,轻轻涂抹均匀。
3.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设置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培养一段时间。
4. 取出培养皿,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的形态特征,记录下所见。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霉菌的多样形态。
有些霉菌呈现出菌丝状的结构,由细长的菌丝组成,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这种菌丝状的结构有助于霉菌在环境中的生长和营养吸收。
另外,还有一些霉菌呈现出颗粒状或球状的形态,它们通常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水体或腐烂的植物上。
除了形态上的差异,我们还观察到了霉菌的颜色多样性。
有些霉菌呈现出白色或浅黄色,而另一些则呈现出绿色、黑色或红色等。
这是由于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色素的不同。
色素的产生与霉菌的代谢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的色素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霉菌在培养基上的分布情况。
有些霉菌呈现出均匀的分布,形成一个连续的菌落;而另一些则呈现出不规则的分布,形成散落的斑点。
这可能与霉菌在培养过程中的生长速度和竞争关系有关。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霉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霉菌的多样形态和色彩给我们展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霉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沃化,还可以产生抗生素等有益物质。
霉菌实验操作方法
霉菌实验操作方法霉菌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实验,用于观察和研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霉菌实验操作方法:1. 准备所需材料和试剂:- 霉菌菌种(如青霉菌、曲霉菌等)- 培养基(如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 干燥的无菌培养皿- 培养皿密封膜或胶带2. 无菌操作:- 洗手并进行必要的消毒,确保实验环境无菌。
- 将所需材料和试剂进行高温高压灭菌或丙酮消毒。
- 使用无菌技术操作,避免外界的菌群污染。
3. 制备菌种悬液:- 从保存的霉菌菌种中取出一小部分,通过接种环或接种针悬浮于无菌生理盐水或无菌培养基中。
- 使菌种悬液均匀分布。
4. 霉菌培养:- 将无菌培养基熔化并冷却至适宜的温度。
- 将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待其固化形成培养基平板。
- 使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分别在培养基表面划线或刺激式接种菌种悬液。
- 均匀划线或刺激式接种以确保霉菌的均匀分布。
5. 培养皿密封:- 用无菌的培养皿密封膜或胶带将培养皿密封,防止外界空气和其他菌群的进入。
- 将密封后的培养皿标记上必要的信息(菌株名称、日期等)。
6. 培养条件:- 将密封后的培养皿置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 注意避光,霉菌一般在暗处生长。
7. 观察和记录:- 在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培养皿上是否有霉菌生长。
- 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的形态、颜色和分布等。
- 还可以进一步进行镜检,观察霉菌的菌丝和孢子等微观结构。
8. 结果分析:- 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分析和总结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 可以进行统计分析或比较不同实验组的结果。
请注意,实验中的操作和培养条件可能因具体的实验目的和研究对象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实验前,应仔细研究和理解所用菌种的特性,以及相应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观察霉菌
观察霉菌
实验日期实验班级姓名
【活动原理】霉菌的部分菌丝体,可以产生大量的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孢子,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新菌体。
【活动目标】
1.学习制作霉菌孢子和菌丝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的菌丝、孢子囊和孢子,认识霉菌的无性生殖方式。
【材料器具】
面包片(或馒头)、培养皿、剪刀、镊子、透明胶条、载玻片、盖玻片、甘油、显微镜。
【方法步骤】
1.培养霉菌
(1)将一片面包放入培养皿中,上面滴少量的水,让其暴露30 min。
(2)盖上培养皿,在温暖、黑暗环境中放置几天,面包片上会生长黑色、青色、黄色等不同的霉菌。
2.制作霉菌的临时装片
(1)剪取一小块透明胶条,用镊子夹住胶条,在长有黑色菌丝的部位轻轻地涂一下,然后将黏着孢子囊的胶条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这种霉菌的孢子囊和孢子。
(2)用镊子夹取部分长有菌丝的面包屑,放置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甘油后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菌丝的形态。
【讨论】
1.霉菌吸取营养的结构是什么?
2.通过观察霉菌孢子的数量,解释为什么霉菌抑郁传播?
【思考】
面包上的霉菌是由面包变成的,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
设计霉菌生长实验报告
设计霉菌生长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霉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探究其生长因素。
实验材料- 霉菌样本:白色霉菌(Aspergillus oryzae)- 培养基:琼脂实验步骤1. 准备琼脂培养基。
按照说明书的配方将琼脂粉溶解于适量的水中,加热煮沸,搅拌使其均匀。
2. 倒入培养皿。
将煮沸的琼脂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倒入适量的琼脂,待琼脂凝固成固体状态。
3. 制备接种株。
在无菌条件下,取一小块霉菌样本放入无菌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无菌水悬浮液,并进行均匀搅拌。
4. 接种。
将接种株均匀地涂抹在培养皿上,保证整个琼脂表面都有霉菌接种。
5. 标记。
在每个培养皿上用无菌针在容器底部刻上编号,方便后续观察。
6. 实验组设置。
针对不同试验条件,设置不同的实验组,如温度、湿度等。
7. 实验条件控制。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或恒温培养箱中,控制温度、湿度,并确保充足的光照。
8. 观察和记录。
每天观察各实验组霉菌生长情况,记录其外观、颜色、大小等特征,并拍照保存。
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在恒温箱中设置不同温度,如20C、25C、30C和35C,观察霉菌生长情况。
-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30C条件下,霉菌生长最为良好,菌丝密集,菌落生长较快;而在20C和35C条件下,霉菌生长较为缓慢。
- 分析:霉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适宜的温度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但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抑制其生长。
2. 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在恒湿箱中设置不同湿度,如60%、70%、80%和90%,观察霉菌生长情况。
-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80%湿度条件下,霉菌生长最为旺盛,菌丝生长茂密;而在60%和90%湿度条件下,霉菌生长较为缓慢。
- 分析:霉菌对湿度的适应性较强,适宜的湿度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但过干或过湿的环境会抑制其生长。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霉菌的生长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其生长。
霉菌的观察 实验报告
霉菌的观察实验报告霉菌的观察实验报告引言:霉菌是一类常见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植物、食物等环境中。
它们以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和多样的形态特征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
本实验旨在观察霉菌的生长过程、形态变化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霉菌样本:从厨房中的发霉食物中采集到的霉菌样本。
- 培养基:琼脂培养基。
- 培养皿:用于培养霉菌的塑料培养皿。
2. 实验方法:- 准备培养基:按照琼脂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将琼脂粉溶解于适量的水中,并在适当温度下煮沸,待冷却后倒入培养皿中。
- 培养霉菌:将采集到的霉菌样本均匀地划线于培养基表面,并在室温下静置。
- 观察与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记录其形态变化、菌落大小、颜色等特征。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霉菌在琼脂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形成了明显的菌落。
初次观察时,霉菌的菌落呈现出白色或灰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菌落逐渐变得更加浓密,并呈现出绿色、蓝色等不同的颜色。
这说明霉菌的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了某种代谢产物的积累,从而导致了颜色的变化。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霉菌的菌落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初始时,菌落呈现出较为平坦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菌落逐渐变得凹凸不平,并产生了一些细长的菌丝。
这可能是由于菌丝的生长速度较快,导致菌落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此外,我们还发现菌落的边缘呈现出放射状的生长方式,这进一步表明霉菌的生长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此外,我们还对霉菌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行了观察。
我们将培养皿放置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发现霉菌对较低温度(如10℃)和较高温度(如40℃)都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在极端的温度条件下(如0℃或60℃),霉菌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这表明霉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有限的。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霉菌的生长过程、形态变化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霉菌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观察实验报告霉菌观察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观察霉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探究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长特点。
实验材料:1. 霉菌培养基:由琼脂、蔗糖、酵母粉等原料制成。
2. 培养皿:用于培养霉菌的容器,具有良好的通气性。
3. 霉菌样本:本次实验选取了来自不同环境的霉菌样本,包括室内潮湿环境、食品样本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培养皿清洗干净并晾干,准备好霉菌培养基。
2. 取样:从不同环境中采集霉菌样本,注意避免污染。
3. 接种:将采集到的霉菌样本均匀地涂抹在培养皿上。
4. 培养:将培养皿密封并放置在恒温箱中,设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5. 观察:每隔一段时间,取出培养皿进行观察,并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不同环境中的霉菌样本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有所不同。
例如,来自潮湿环境的霉菌在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形成大片的菌丝,而来自食品样本的霉菌生长较慢,菌丝较为细小。
其次,我们发现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的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较高的温度下,霉菌的生长速度更快,菌丝更为茂密。
而在较低的温度下,霉菌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菌丝也相对稀疏。
此外,湿度的变化也会对霉菌的生长产生影响。
在较高湿度的条件下,霉菌的生长更为旺盛,而在较低湿度的条件下,霉菌的生长受到限制。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霉菌对不同的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和生长特点。
潮湿环境对霉菌的生长十分有利,而食品样本中的霉菌则可能因为食物的限制而生长较慢。
此外,温度和湿度也是影响霉菌生长的重要因素。
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霉菌的繁殖和生长,而较低的温度和湿度则会抑制霉菌的生长。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霉菌的生长特点和适应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霉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存在差异,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霉菌生长的关键因素。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更好地控制和防止霉菌的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
霉菌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2. 了解霉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别依据;3. 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霉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它们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长繁殖。
霉菌的生长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温度和湿度是两个重要的非生物因素。
本实验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霉菌样品(曲霉、青霉、根霉等)- 馒头(或面包)- 洁净的食品袋- 温度计- 湿度计- 显微镜- 玻璃培养皿- 纱布2. 实验仪器:- 温度计- 湿度计- 显微镜- 玻璃培养皿- 纱布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观察霉菌形态(1)将霉菌样品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霉菌的菌丝、孢子等形态特征;(2)记录不同种类霉菌的形态特征。
2.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1)将馒头分别放入温度为5℃、15℃、25℃、35℃的玻璃培养皿中,每个温度下放置两个馒头;(2)每天观察馒头上的霉菌生长情况,记录霉菌生长速度、菌丝长度、孢子数量等;(3)对比不同温度下霉菌的生长情况。
3. 探究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1)将馒头分别放入湿度为30%、50%、70%、90%的玻璃培养皿中,每个湿度下放置两个馒头;(2)每天观察馒头上的霉菌生长情况,记录霉菌生长速度、菌丝长度、孢子数量等;(3)对比不同湿度下霉菌的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霉菌形态观察结果(1)曲霉:菌丝白色,有分支,产生黑色孢子;(2)青霉:菌丝蓝色,有分支,产生蓝色孢子;(3)根霉:菌丝白色,有分支,产生白色孢子。
2. 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1)在低温条件下(5℃),霉菌生长速度较慢,菌丝长度较短,孢子数量较少;(2)在适宜温度条件下(25℃),霉菌生长速度较快,菌丝长度较长,孢子数量较多;(3)在高温条件下(35℃),霉菌生长速度较快,但菌丝长度较短,孢子数量较少。
3. 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1)在低湿度条件下(30%),霉菌生长速度较慢,菌丝长度较短,孢子数量较少;(2)在适宜湿度条件下(70%),霉菌生长速度较快,菌丝长度较长,孢子数量较多;(3)在高湿度条件下(90%),霉菌生长速度较快,但菌丝长度较短,孢子数量较少。
霉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霉菌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特点。
2. 掌握霉菌培养和观察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培养基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霉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其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pH值和营养物质。
本实验通过观察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分析不同条件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面粉、大米、玉米粉、豆粉、麦芽粉、琼脂、蒸馏水、氯化钠、硫酸铵、硫酸镁、磷酸二氢钾、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牛肉膏等。
2.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培养皿、玻璃棒、镊子、酒精灯、接种环、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培养基制备(1)将面粉、大米、玉米粉、豆粉、麦芽粉分别称取100g,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制成5种不同的培养基。
(2)将琼脂溶解于蒸馏水中,制成0.5%的琼脂溶液。
(3)将氯化钠、硫酸铵、硫酸镁、磷酸二氢钾、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牛肉膏分别称取适量,加入琼脂溶液中,搅拌均匀。
(4)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分装于培养皿中,用玻璃棒轻轻压平,待凝固后备用。
2. 接种与培养(1)将待检测的样品用无菌镊子取少量,均匀涂布于不同培养基的培养皿上。
(2)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分别在不同温度下(20℃、30℃、40℃)培养,观察霉菌生长情况。
3. 观察与记录(1)每天观察培养皿中的霉菌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2)观察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和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1)面粉培养基:霉菌生长较快,菌落呈白色,边缘整齐。
(2)大米培养基:霉菌生长速度较慢,菌落呈黄色,边缘不整齐。
(3)玉米粉培养基:霉菌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白色,边缘整齐。
(4)豆粉培养基:霉菌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灰色,边缘不整齐。
(5)麦芽粉培养基:霉菌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白色,边缘整齐。
2. 霉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1)20℃:霉菌生长速度较慢,菌落形态基本相同。
霉菌实验简洁教程-实验部分
霉菌试验培训教程空军装备环境与可靠性试验中心实验部分实验一霉菌试验室常用的器皿微生物学实验室所用的玻璃皿,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对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均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玻璃器皿的质量要求硬质玻璃,才能承受高温和短暂烧灼而不破损;器皿的游离碱含量要少,否则会影响培养基的酸碱度;对玻璃器皿的形状和包装方法的要求,以能防止污染杂菌为准;洗涤方法不恰当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一、器皿的种类、要求和应用1.试管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玻璃试管,其管壁必须比化学实验室用的厚些,这样在塞棉花塞时,管口才不会破损。
试管的形状要求没有翻口,不然,微生物容易从棉花与管口进入试管而造成污染。
棉塞可用棉花塞、试管帽,橡胶塞等。
试管的大小常选用中试管(约13~15×100~150mm)。
2.玻璃吸管(又称移液管)霉菌试验室一般要准备1、5、10ml的刻度玻璃吸管,与化学实验室所用的不同,其刻度指示的容量往往包括管尖的液体体积,亦即使用时要注意将所吸液体吹尽,故有时称为“吹出”吸管。
3.培养皿常用的培养皿,皿底直径90mm,高15mm。
培养皿一般为玻璃皿盖。
在培养皿内倒入适量培养基制成平板,用于分离、纯化、鉴定菌种以及微生物计数等。
4.三角烧瓶与烧杯三角烧瓶有100、250、500、1000ml等不同的大小,常用来盛无菌水、培养基和摇瓶发酵等。
常的烧杯有50、100、250、500、1000ml等,用来配制培养基和药品。
5.载玻片与盖玻片普通载玻片大小为75×25mm,用于微生物涂片、染色,作形态观察等。
盖玻片为18×18mm。
6.双层瓶由内外两个玻璃瓶组成,内层小锥形瓶盛放香柏油,供油镜头观察微生物时使用,外层瓶盛放二甲苯,用以擦净油镜头。
7.滴瓶用来装各种染料、生理盐水等。
8.接种工具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接种钩、接种铲、玻璃涂布器等。
接种环、针、钩、铲的金属可用铂或镍,原则是软硬适度,能经受火焰反复烧灼,又易冷却。
霉菌试验简明教程-实验部分
霉菌试验简明教程-实验部分霉菌试验培训教程空军装备环境与可靠性试验中⼼实验部分实验⼀霉菌试验室常⽤的器⽫微⽣物学实验室所⽤的玻璃⽫,⼤多要进⾏消毒、灭菌和⽤来培养微⽣物,因此对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法均有⼀定的要求。
⼀般,玻璃器⽫的质量要求硬质玻璃,才能承受⾼温和短暂烧灼⽽不破损;器⽫的游离碱含量要少,否则会影响培养基的酸碱度;对玻璃器⽫的形状和包装⽅法的要求,以能防⽌污染杂菌为准;洗涤⽅法不恰当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器⽫的种类、要求和应⽤1.试管微⽣物学实验所⽤的玻璃试管,其管壁必须⽐化学实验室⽤的厚些,这样在塞棉花塞时,管⼝才不会破损。
试管的形状要求没有翻⼝,不然,微⽣物容易从棉花与管⼝进⼊试管⽽造成污染。
棉塞可⽤棉花塞、试管帽,橡胶塞等。
试管的⼤⼩常选⽤中试管(约13~15×100~150mm)。
2.玻璃吸管(⼜称移液管)霉菌试验室⼀般要准备1、5、10ml的刻度玻璃吸管,与化学实验室所⽤的不同,其刻度指⽰的容量往往包括管尖的液体体积,亦即使⽤时要注意将所吸液体吹尽,故有时称为“吹出”吸管。
3.培养⽫常⽤的培养⽫,⽫底直径90mm,⾼15mm。
培养⽫⼀般为玻璃⽫盖。
在培养⽫内倒⼊适量培养基制成平板,⽤于分离、纯化、鉴定菌种以及微⽣物计数等。
4.三⾓烧瓶与烧杯三⾓烧瓶有100、250、500、1000ml等不同的⼤⼩,常⽤来盛⽆菌⽔、培养基和摇瓶发酵等。
常的烧杯有50、100、250、500、1000ml等,⽤来配制培养基和药品。
5.载玻⽚与盖玻⽚普通载玻⽚⼤⼩为75×25mm,⽤于微⽣物涂⽚、染⾊,作形态观察等。
盖玻⽚为18×18mm。
6.双层瓶由内外两个玻璃瓶组成,内层⼩锥形瓶盛放⾹柏油,供油镜头观察微⽣物时使⽤,外层瓶盛放⼆甲苯,⽤以擦净油镜头。
7.滴瓶⽤来装各种染料、⽣理盐⽔等。
8.接种⼯具接种⼯具有接种环、接种针、接种钩、接种铲、玻璃涂布器等。
接种环、针、钩、铲的⾦属可⽤铂或镍,原则是软硬适度,能经受⽕焰反复烧灼,⼜易冷却。
发霉的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霉菌的生长条件,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霉菌生长的影响,以及霉菌对食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霉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其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
本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组,观察霉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分析霉菌生长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组:A组(正常环境)、B组(高温环境)、C组(低温环境)、D组(干燥环境)、E组(潮湿环境)2. 对照组:F组(无霉菌生长条件)3. 食物:馒头、面包、饼干、苹果、橘子等4. 实验器材:培养皿、培养箱、温度计、湿度计、剪刀、镊子、记号笔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馒头、面包、饼干、苹果、橘子等食物分别切成相同大小的块状,编号为1-6。
2. 设置实验组:将A组、B组、C组、D组、E组分别放入培养皿中,每组放置一个食物块。
3. 设置对照组:将F组放入培养皿中,放置一个食物块。
4. 控制环境条件:A组为正常环境,B组为高温环境(温度设置在40℃),C组为低温环境(温度设置在5℃),D组为干燥环境(湿度设置在10%),E组为潮湿环境(湿度设置在90%)。
5. 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为7天。
6.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组:馒头、面包、饼干、苹果、橘子均出现霉菌生长。
B组:馒头、面包、饼干、苹果、橘子均未出现霉菌生长。
C组:馒头、面包、饼干、苹果、橘子均未出现霉菌生长。
D组:馒头、面包、饼干、苹果、橘子均未出现霉菌生长。
E组:馒头、面包、饼干、苹果、橘子均未出现霉菌生长。
2. 分析:(1)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高温环境(B组)和低温环境(C组)均未出现霉菌生长,说明霉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
(2)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干燥环境(D组)和潮湿环境(E组)均未出现霉菌生长,说明霉菌生长需要一定的湿度条件。
(3)食物对霉菌生长的影响:馒头、面包、饼干、苹果、橘子均出现霉菌生长,说明霉菌能够在多种食物上生长。
霉菌检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霉菌的基本特征及其检验方法。
2. 掌握霉菌分离纯化的操作技能。
3. 学会观察霉菌的形态特征,为后续研究霉菌提供基础。
二、实验原理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它们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霉菌检验主要包括样品的采集、分离纯化、形态特征观察和菌种鉴定等步骤。
本实验主要采用平板划线法和显微镜观察法对霉菌进行检验。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无菌操作台、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培养皿、镊子、试管等。
2. 实验试剂:无菌生理盐水、琼脂、营养琼脂、乳酸酚棉蓝染色液等。
3. 实验样品:疑似霉菌污染的食品、空气等。
四、实验方法1. 样品处理(1)将疑似霉菌污染的食品或空气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2)用无菌操作将稀释后的样品涂布在营养琼脂平板上。
2. 霉菌分离纯化(1)将涂布好的平板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小时。
(2)用接种环在平板上划线,选取单菌落进行纯化。
3. 霉菌形态特征观察(1)将纯化后的霉菌菌落用无菌镊子挑取少许,制作临时玻片。
(2)将临时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霉菌的菌丝形态、孢子形态、颜色等特征。
4. 菌种鉴定根据霉菌的形态特征,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分离纯化的霉菌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1. 样品处理将疑似霉菌污染的食品或空气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涂布在营养琼脂平板上。
2. 霉菌分离纯化在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小时后,观察到平板上出现白色、绿色、黑色等多种颜色的菌落。
3. 霉菌形态特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分离纯化的霉菌菌丝呈分枝状,孢子呈椭圆形或球形,颜色多样。
4. 菌种鉴定根据霉菌的形态特征,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鉴定分离纯化的霉菌为曲霉属、青霉属、毛霉属等。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无菌操作非常重要,避免污染样品和实验环境。
2. 在分离纯化过程中,注意观察菌落的颜色、形态等特征,以便准确分离纯化霉菌。
3. 霉菌形态特征观察时,需注意光线、放大倍数等因素,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霉菌试验培训教程空军装备环境与可靠性试验中心实验部分实验一霉菌试验室常用的器皿微生物学实验室所用的玻璃皿,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对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均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玻璃器皿的质量要求硬质玻璃,才能承受高温和短暂烧灼而不破损;器皿的游离碱含量要少,否则会影响培养基的酸碱度;对玻璃器皿的形状和包装方法的要求,以能防止污染杂菌为准;洗涤方法不恰当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一、器皿的种类、要求和应用1.试管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玻璃试管,其管壁必须比化学实验室用的厚些,这样在塞棉花塞时,管口才不会破损。
试管的形状要求没有翻口,不然,微生物容易从棉花与管口进入试管而造成污染。
棉塞可用棉花塞、试管帽,橡胶塞等。
试管的大小常选用中试管(约13~15×100~150mm)。
2.玻璃吸管(又称移液管)霉菌试验室一般要准备1、5、10ml的刻度玻璃吸管,与化学实验室所用的不同,其刻度指示的容量往往包括管尖的液体体积,亦即使用时要注意将所吸液体吹尽,故有时称为“吹出”吸管。
3.培养皿常用的培养皿,皿底直径90mm,高15mm。
培养皿一般为玻璃皿盖。
在培养皿内倒入适量培养基制成平板,用于分离、纯化、鉴定菌种以及微生物计数等。
4.三角烧瓶与烧杯三角烧瓶有100、250、500、1000ml等不同的大小,常用来盛无菌水、培养基和摇瓶发酵等。
常的烧杯有50、100、250、500、1000ml等,用来配制培养基和药品。
5.载玻片与盖玻片普通载玻片大小为75×25mm,用于微生物涂片、染色,作形态观察等。
盖玻片为18×18mm。
6.双层瓶由内外两个玻璃瓶组成,内层小锥形瓶盛放香柏油,供油镜头观察微生物时使用,外层瓶盛放二甲苯,用以擦净油镜头。
7.滴瓶用来装各种染料、生理盐水等。
8.接种工具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接种钩、接种铲、玻璃涂布器等。
接种环、针、钩、铲的金属可用铂或镍,原则是软硬适度,能经受火焰反复烧灼,又易冷却。
9.容量瓶常见的容量瓶有100、250、500、1000ml等不同的大小,常用来定容溶液体积。
二、玻璃器皿的清洗方法清洁的玻璃器皿是实验室得到正确结果的先决条件,因此,玻璃器皿的清洗是实验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清洗方法根据实验目的、器皿的种类、所盛放的物品、洗涤剂的类别和沾污程度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新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新购置的玻璃器皿含游离碱较多,应在酸溶液内先浸泡数小时。
酸溶液一般用2%的盐酸或洗涤液。
浸泡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2.使用过的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1)试管、培养皿、三角烧瓶、烧杯等可用瓶刷或海绵沾上肥皂或洗衣粉或去污粉等洗涤剂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充分冲洗干净。
玻璃器皿经洗涤后,内壁的水是均匀分布成一薄层,表示油垢完全冼净,若挂有水珠,则还需要洗涤液浸泡数小时,然后再用自来水充分冲洗。
装有固体培养基的器皿应先将其刮去,然后洗涤。
长有霉菌的培养物先行高压蒸汽灭菌,然后将培养物倒去,再进行洗涤。
(2)玻璃吸管吸过菌体或孢子悬浮液的玻璃吸管使用后应立即投入盛有2%煤酚皂溶液或0.25%新洁尔灭消毒液或巴斯消毒液的量筒或标本瓶内,24小时方可取出冲洗。
吸取其它溶液的吸管应立即投入盛有自来水的量筒或标本瓶内,以免干燥后难以洗净。
吸管的内壁如果有油垢,同样应先在洗涤液内浸泡数小时,然后再行冲洗。
(3)载玻片与盖玻片用过的载玻片与盖玻片如滴有香柏油,要先用皱纹纸擦去或浸在二甲苯内摇晃几次,使油垢溶解,再在肥皂水中煮沸5~10分钟,用软布或脱脂棉花擦轼,立即用自来水冲洗,然后在稀洗涤液中浸泡0.5~2小时,自来水冲去洗涤液,最后用蒸馏水换洗数次,待干后浸于95%酒精中保存备用。
使用时在火焰上烧去酒精。
用此法洗涤和保存的载玻片和盖玻片清洁透亮,没有水珠。
检查过活菌的载玻片和盖玻片应先用2%煤酚皂溶液或0.25%新洁尔灭消毒液浸泡24小时,然后按上述方法洗涤与保存。
3.洗涤液的配制与使用(1)洗涤液的配制洗涤液分浓溶液与稀溶液两种,配方如下:浓溶液:重铬酸钠或重铬酸钾(工业用) 50g自来水 150ml浓硫酸(工业用) 800ml稀溶液:重铬酸钠或重铬酸钾(工业用) 50g自来水 850ml浓硫酸(工业用) 100ml配法都是将重铬酸钠或重铬酸钾先溶解于自来水中,可慢慢加温,使溶解,冷却后徐徐加入浓硫酸,边加边搅动。
配好后洗涤液呈棕红色或桔红色,长期使用后变成墨绿色即为失效。
贮存于有盖容器内。
使用时注意安全。
三、玻璃器皿的包装略。
实验二消毒与灭菌灭菌与消毒是有区别的。
灭菌是指杀灭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芽孢和孢子。
消毒一般是指消灭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的营养体。
灭菌与消毒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加热、过滤、照射和使用化学药品等方法。
在霉菌试验过程中有许多步骤是要求无菌操作的,因此灭菌是整个试验中的重要环节。
灭菌的彻底与否将直接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程度,能否确切地反映霉菌试验的真实情况,也是关系到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常用灭菌方法有加热法灭菌、紫外线灭菌、化学药品灭菌。
一、加热灭菌1.干热灭菌有火焰烧灼灭菌和热空气灭菌两种。
火焰烧灼灭菌适用于接种环、接种针和金属用具如镊子等,无菌操作时的试管口和瓶口也在火焰上作短暂烧灼灭菌。
通常说的干热灭菌是在电烘箱内灭菌,此法适用于玻璃器皿如吸管和培养皿等的灭菌,在热空气160℃~170℃下保温2小时进行灭菌。
2.高压蒸气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
待水蒸汽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器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
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高压湿热蒸汽灭菌有较大的渗透力,容易使蛋白质凝固和变性,是一种可靠的灭菌方法。
它能杀死一切微生物。
其特点是杀菌可靠、经济、快速、无臭、无味和无毒性,能达到安全有效。
灭菌时,先取出灭菌桶,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的清水(水没过电阻丝),放回灭菌桶,并将待灭菌的器皿以及被霉菌污染的物品用纸(牛皮纸、旧报纸)包装好装入高压灭菌锅内,注意不要装得太挤,以免防碍蒸汽流通而影响灭菌效果。
三角烧瓶与试管口不要与桶壁接触,以免冷凝水淋湿包口的纸而透入棉塞。
加盖,以两两对称的方式同时旋紧相对的两个螺栓,使螺栓松紧一致,勿使漏气。
打开电源加热,并同时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以排除锅内的冷空气。
待冷气完全排尽(蒸汽从气门有力的冲击)关闭排气阀,随后压力上升,直到指针到0.105Mpa,锅内温度为121.3℃为止,控制电源电压,维持压力并保持20~30min。
灭菌时间即将结束时,停止加热,让灭菌锅自行降压,等压力锅指针回到接近零时即可开启放气阀,使锅内蒸汽排空,然后揭开盖至1/3左右,利用余热烘干试管塞,再取出已灭菌的物品,如果压力未降到会位,切勿打开盖子,以免压力容器内的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冲出试管口,造成棉塞沾染培养基而发生污染。
将取出的灭菌培养基放入29℃±1℃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小时,经检查无杂菌生长,即可待用。
蒸汽压力与蒸汽温度换算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蒸汽压力与蒸汽温度换算的关系二、紫外线灭菌紫外线灭菌是利用紫外线灯照射进行的,波长为200~300nm的紫外线都有杀菌能力,其中以260nm的杀菌力最强。
紫外线灯距照射物以不超过1.2米为宜,为了加强灭菌效果,在开紫外线灯之前,可先在无菌室内喷洒2%—5%的来苏儿溶液,照射时间应在0.5小时~2小时。
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不能直视开着紫外线灯。
三、化学药品灭菌化学药品消毒灭菌法是应用能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制剂进行消毒灭菌的方法。
即利用化学药剂进行灭菌。
试验室桌面、用具以及洗手用的溶液均常用化学药品进行消毒灭菌。
常用的2%来苏尔、0.25%新洁尔灭、1%升汞、3~5%的甲醛溶液、75%酒精溶液等。
常用化学杀菌剂的浓度及应用范围见表2:表2 常用化学杀菌剂的浓度及应用范围[甲醛熏蒸:福尔马林(40%甲醛)10ml加高锰酸钾5g/m密封熏蒸6h以上,福尔马林12.5ml/m3加入等量的水加热蒸发,熏蒸6h以上。
]实验三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并累积新陈代谢产物的混合养料。
它通常含有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六大类成分。
根据微生物种类和试验目的不同,培养基的种类和配制方法也不一样。
(如按营养成分分:天然培养基(PDA)和合成培养基(Czapek);按物理状态分: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等等。
)。
霉菌试验常用的培养基有:查氏培养基(Czapek)、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滤纸培养基、真菌培养基等。
1.培养基成分的配比(1)查氏(Czapek)培养基配制:NaNO33.0g K2HPO41.0gKCl 0.5g MgSO40.5gFeSO40.01g 蔗糖30.0 g琼脂15~20 g 水1000mlpH 自然1.05 kg/cm2(15磅/英寸),121.3℃灭菌20分钟。
(2)马铃薯培养基配制:马铃薯200.0 g 蔗糖(或葡萄糖) 20.0 g琼脂15.0~20.0 g 水1000mlpH 7.2马铃薯去皮,切成1cm3的小块,煮沸半小时后,用4层纱布过滤,再加糖及琼脂,加热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
1.05 kg/cm2(15磅/英寸),121.3℃灭菌20分钟。
(3)滤纸培养基(NH4)2SO41.0g K2HPO41.0gNaCl 0.5g MgSO4·7H2O 0.7g琼脂15~20 g 水1000mlpH 自然滤纸条(摆斜面时加入) 6cm×1cm将培养基与滤纸条在1.05 kg/cm2(15磅/英寸),121.3℃条件下分别灭菌20分钟。
(4)无机盐培养基(NH4)2NO31.5g K2HPO41.0gKCl 0.25g MgSO4·7H2O 0.5gFeSO40.002 琼脂15~20g水1000ml pH 自然将培养基在1.05 kg/cm2(15磅/英寸),121.3℃条件下灭菌20分钟。
若培养球毛壳霉则在斜面上加滤纸条(6cm×1cm),将培养基与滤纸条在1.05 kg/cm2(15磅/英寸),121.3℃条件下分别灭菌20分钟,在摆斜面前加入到试管斜面上。
2.器皿天平(精确度为0.001g),2000ml搪瓷锅,电炉或电磁炉,石棉网,500ml烧杯,300ml锥形瓶,1000ml量筒,漏斗,15×150mm试管,玻璃棒,1ml、10ml吸管,滴管,pH试纸,牛角匙,洁净纱布,油皮纸,棉花,橡皮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