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
课程评价体 系、 多样化的模 式等特点。它对我 国通识教育改革有如下启 示: 明确课 程 目标、 范 规 课程设 置流程 、 高选课 自由度 、 提 完善 多方 支持 系统 、 形成各具特 色的教育课程风格。 关键词 : 美国大学; 通识教育 ; 程 课 中图分 类号 :4 0 9 3 G 0— 5 .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9-45 (0 2 1 10 16 2 1 )O一19—0 8 2
课 程 设 置 的宗 旨是 , 养 学 生 数 理 化 、 培 自然 科 学 、 语 能 力 外
设的专门机构评价通识教育课程 , 而大 部分美 国大学采 用
的 方 法 为 课 程 嵌 入 式 评 价 法 C A。 这 种 被 首 次 运 用 于 北 E 科 罗 拉 多 州 大 学 ( h n e t o o hm o rd ) 方 T eU i mi f . e C l ao 的 v y N o
课 程 设 置 委员 会 评 审 , 过 初 审委 员 会 的初 步 认 定 后 提 交 经
1 .明确的通 识教 育课 程 目标 。泰勒 ( y r 曾说 过 : Tl ) e “ 我们如果系统地研 究某 一课 程时 , 首先 必须 要确定 课程 要达 到的各种教育 目标 。 _ 美 国大学 通识教 育课 程 的设 ”】
教育 的一套标准 , 五个必 须” 一个有 教养 的人 必须有 即“ : 效地思 考和写作 ; 必须 能批判性地理 解 自然 、 社会 和人文 ;
必 须全 面 地 看 待 任 何 时 代 、 何 地 区 的 文 化 ; 须 能 深 人 任 必
思 考道德伦理 问题 ; 必须在某一领域 内深入研究 到介于 广
细化 并提出改革议程程序后 , 提交 院教 职员代 表大会表 再

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2021.0219世纪伊始,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 )帕卡德(A.S.Parkard )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1],“通识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一项重要内容。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

[3]1945年哈佛大学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对完整的人做出具体解释,这些能力应为: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

[4]通识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5]当前,作为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基础上的“质量提升”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6]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高等教育从数量规模到教育质量的转变。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以及价值塑造等方面遇到了瓶颈。

此时可以将目光放眼于世界,向其他国家借鉴优秀的经验。

其中,美国的通识教育具有长足的发展,我们可以参考并从中汲取其在发展通识教育中所提出的方案及其经验教训。

一、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一)开端:重视核心课程的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从现代意义上来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1917-1919年的实践被公认为美国通识教育的起点,为各国高校通识教育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不过当时哥伦比亚的通识教育实践也仅集中于少数教师的教学。

美国通识教育在推动通识教育方式上较为多元,有核心课程和平均选修的方式。

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内容涵盖了本科生所需的知识领域。

哥伦比亚最早提出“核心课程”,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参加,类似于我国的公共必修课。

核心课程包括:外语(四个学期,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王宁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摘要:美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形成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在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比较成熟,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也不断地更新改革,尤其以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高校为代表在通识教育建设方面特色鲜明,为世界各国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社会培养了人才。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摘要】本文分析了中美通识教育的特点对比、共同点、差异性,以及对中美通识教育的借鉴方向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通过比较两国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和体系建设,可以发现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在借鉴方向中,我国可从美国通识教育中学习其注重学生全面素养培养、重视跨学科学习、提倡自主学习等方面的经验。

未来发展方向则应关注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中美通识教育都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对方的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美通识教育、分析、借鉴、重要性、现状、特点、共同点、差异性、借鉴方向、未来发展、发展趋势、意义、再强调。

1. 引言1.1 中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中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了解多元文化,拓展视野,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对比和借鉴中美两国的通识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促进教育现代化和社会进步。

中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更在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1.2 中美通识教育的现状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通识教育在两国教育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中国,通识教育正逐渐受到更多学校的重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专业教育,而是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中国大学纷纷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思辨性的讨论和跨学科研究。

而在美国,通识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自由教 育 、 雅 教 育 . 意 义 可 解 释 为 “ 古今 之 博 其 通
变 , 天人 之 际 ” 它不 在 于 提 供 职 业 和谋 生 方 面 识 。 的训 练 , 在 于通 过 多 方 面 的综 合 教 育 , 养 具 有 而 培
丰富 知识 、 良好 修 养 的人 。我 国学 者李 曼 丽对 通 识
哥 伦 比亚 大 学 是 最 早 实 行 通 识 教 育 的高 校 。
11 9 7年 . 大个 别 教 师尝 试 着开 设 了一 门“ 文经 哥 人
教育 的 内涵 作 出 了 比较 全 面 的诠 释 : 就性 质 而 言 。 通 识 教育 是 高等 教育 的组 成 部 分 , 所 有 大 学生
的广泛 应用 有力 地 推动 了学 科 的分 化 和社会 的分
入 知识 的细 枝末 节 之前 ,能够 对他 所 置身 的世 界
工 .高 等教 育逐 渐演 变 为培 养社 会 所需 要 的高级 专 业人 才 的一 种专 门教育 ,这种 专 才教 育在 极大
促进 生产 力发 展和 社 会繁 荣 的 同时 ,也造 成学 生 知识 与思想 的割 裂 、 野 日益 狭窄 、 书 日益功 利 视 读
博 知识 、高雅 情 趣 和优 美 情 感 的人 才 的 高层 的文
明教 育 和完备 的人性 教 育 。 通 识 教育 是 美 国 高等 教 育 中最 引 以 为豪 的精
成 , 部 分是 “ 明史 ” 另 一 部 分 是 “ 一 文 , 人文 经 典 ” 。 “ 明史 ” 是讲 授 西 方 从 古 至今 的 历史 , 西 方 文 课 如《
2 0世 纪初 ,美 国大学 将 哲 学家 亚 里 士多 德 和
( 稿 日期 】0 O 0 — 2 收 2l一 1 2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文化传承”的启示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文化传承”的启示
dO u r na I Of W u han P OI yt eCh r li C
美国大学通 识教 育 对我 国大学 ‘ ‘ 文化 传承" 的启示
王 莹
( 华 中农业 大学 文法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0 )

要: 通过 对美 国通识教育 的发展 历程 分析 , 美 国通识教 育呈现 出以人才培 养的综合性 为 目标 ,
理 的 知 识 结 构 和 能 力 结 构 ,成 为 有 广 泛 同 情 心 和 判
社 会 心 理 。 因 此 ,本 文 所 要 探 讨 的 文 化 是 一 种 优 秀
出 对 通 识 教 育 进 行 改 革 和 发 展 。 纵 观 美 国通 识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史 , 不 难 发 现 , 无 论 是 通 识 教 育 的 课 程 内
圈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二 。 一 四 年 第 十
的 文 化 传 承 职 能 不 足 , 以 期 对 我 国 大 学 的通 识 教 育
和文 化 传承 有所 启示 。


美 国大学 通识 教 育的发 展 及特 点
容 , 还 是 培 养 人 才 的 目的 , 都 是 在 不 断发 生 变 化 的 , 美 国一 直在 不断 检讨 中完 善其通 识教 育 。
( 一) 通 识教 育产 生 的 背景及 发展 1 9世 纪 初 通识 教育 (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源 于 .
哈佛 大学 校方 在 1 9 4 5年 发 表 《自 由 社 会 与 通 识
教 育》 一书, 从 社会 理 论 高度 出发 , 强调“ 通 识 教 育 的 目的 是 打 造 美 国 文 化 共 同 体 , 不仅 是 大学【 “ 。” 随 后 美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教 育 体 制 承 担 了 为 美 国 社 会 奠 定 共 同 文 化 基 础 的 责 任 。 近 年 来 ,我 国 开 始 普 及 “ 通 识 教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

收稿 日期 :2 0 1 2 — 1 1 — 0 5
作者 简介 :牛 秋实 ( 1 9 6 8) , 男, 河 南_ 盂津 人, 许 昌学 院社科 部副 教授 , 历 史学 博士 , 南 京 大学文 学 院博士 后
习 ,忽 视 了对 学 生 创 新 性 思 维 的 培 养 ,学 生 缺 乏 问题 和研 讨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 内容 ,确定 国际课
意识和好奇 心,这也是为什么 留学美 国的钱学 森发出 程在 教学中的正式地位 。美 国从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 了世纪之 问:为什 么 中国的大学没有 能培养 出诺贝尔 就主张在大学课程 中开设 国际课程 ,并 于 7 0年代在
美国之所 以能够产生 出世 界最优秀的大学 ,是 因 修养——不论作 为家长、公 民、配偶、旅行者 、艺术 为美 国与包括英 国、德 国、法 国等其他发达 国家在 内 活动参与者 、领 导、志愿 者或是善 良的人—— 他 的一 的大多数 国家不 同,这些 国家本 科课程专业化程度 比 生 的大 部分 时 间 中都 要使 用 的知 识 、技 能 和人 生态 较 高 ,而美 国却是拥有 出色的 “ 通识教育 ”系统 。所 度 。其 次是 华盛 顿大 学 教授霍 伍 德李诺 斯 川德 的定 以我们说通识教育确实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 。
来 ,比如提供 关于贫 困问题 的背景知识 ,或在保健 、安居和福利政 策的课程 中结合社 区服 务的内容 。
关键 词 :美国;通识教育;社区服务;大学;中国
中图 分类 号 :G 5 3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3 . 2 0 6 5 ( 2 0 1 3 ) 0 2 . 0 1 1 0 . 0 3
r i t i c a l 斯・ 怀特海德 ,想 听听他的意见 。怀特海德希望有一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课 程 中 最 为 重 要 的 就 是 C 个更为平衡 的人文 学科教育计划 ,同时包括奖 学金计 T h i n k i n g ,这 是通识教 育的必修 课程 ,接着 学生可 以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其启示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其启示

谢谢大家!
10
3
早期Harvard的课程设置 的课程设置 早期
例如: 例如:Harvard 开设的四个年级的全部 12 门科目为 一年级学生全体研读逻辑、 门科目为: 一年级学生全体研读逻辑、希 腊文、希伯莱文、修辞、教义问答、 腊文、希伯莱文、修辞、教义问答、历史 和植物学; 二年级学生研读伦理与政治、 和植物学 二年级学生研读伦理与政治、希 腊文、修辞、 和教义问答; 腊文、修辞、阿拉伯文 和教义问答 三、 四年级学生修读数学、天文、希腊文、 四年级学生修读数学、天文、希腊文、修 叙利亚文和教义问答。 辞、叙利亚文和教义问答。
5
二、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诞生与发展
1、第一次的通识教育运动: 1828年耶鲁报告 、第一次的通识教育运动: 年 1828) (The Yale Report of 1828) 第二次的通识教育运动: 2、第二次的通识教育运动:哈佛大学主修 (Concentration) 和分类必修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制度的建立 制度的建立 3、第三次通识教育运动:哈佛红皮书及战后 、第三次通识教育运动:哈佛红皮书及战后 通识教育的改革 第四次通识教育运动:哈佛核心课程与通 4、第四次通识教育运动:哈佛核心课程与通 识教育的改革
8
四、启示
3、近百年来美国的经验显示:重视大学的通识教育, 、近百年来美国的经验显示:重视大学的通识教育, 是传承文化价值、提升社会文明的有效方法。 是传承文化价值、提升社会文明的有效方法。 4、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及生活日益富庶,社会的价值 、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及生活日益富庶, 观出现功利主义的倾向。功利主义极易造成短视现象。 观出现功利主义的倾向。功利主义极易造成短视现象。 通识教育有助于启发与陶冶人类的心智, 通识教育有助于启发与陶冶人类的心智,保存永久价 值。 5、大学是 机构而不仅仅是training机构。 机构。 、大学是education机构而不仅仅是 机构而不仅仅是 机构

美国文理学院通识课程特点对我国大学课程的启示

美国文理学院通识课程特点对我国大学课程的启示

美国文理学院通识课程特点对我国大学课程的启示摘要:我国一直以来高等教育课程偏向专业教育,由此造成不少弊端,本文通过对美国文理学院通识课程的基础技能、批判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三方面特点进行分析,反观我国大学课程在这三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参考美国文理学院通识课程这三个方面的做法,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关键词:美国文理学院通识课程特点美国高等教育先驱的文理学院是美国独具特色的一类高等院校,尽管如今文理学院不足美国高校总数的5%[1],且规模较小,却因实施优秀的本科教育实践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美国文理学院的历史渊源与沿革就美国而言,文理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前,迄今已经延续了300多年。

哈佛、耶鲁等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实际上以文理学院起家的。

早期文理学院的宗旨是“宣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价值观、理念和实践……为绅士提供良好教育……介绍(信奉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者所推崇的古典文学作品”[2]。

1850至1899年期间,美国共成立了212所小型文理学院,文理学院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快速增长,其教育理念也不断完善成型。

当时,文理学院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常识”,要“提供恰当的人生准则教育和广泛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和对文化的兴趣”,从而达到“现实、社会判断力和生活实用技能的统一”[3]。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教育改革进程,商科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卡内基、洛克菲勒等大资本家开始向教育事业投入巨资。

针对这种外界环境的压力,小型文理学院调整办学方针,在坚持办学的前提下试图在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但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美国高等教育日益多样化以及功利主义思想的冲击,以博雅—文理教育为使命、不事功利的传统文理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所占份额不断下滑,不少文理学院进行转型,但是仍有少数文理学院则坚守传统、保持特色,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着特色的位置。

美国通识教育的渗透性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通识教育的渗透性对我国的启示
是 对 过 早 划 分 专 业 界 限 的一 种矫 正 。
第二 ,在校 内外实践上 ,开展广泛深入而有效的校 内外
体关系和情景 构建 ,突出受教育者 的主体地位 ,经过 由 “ 实践活动 ,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 通”
美国学 校注重组 织形式 多样 、内容广 泛的各 类学术活
动 、校 园文艺与体育活动 以及校庆 、国庆 、入学及 毕业仪式 等全梭 I活动 。政府积极支持学 生参与募集资金、环境治理 、 生 慈善工作等社会服务活动 。通过课 外活动和社会 服务 ,培养
要学 科。其后经过改革和不断发展 ,最终形成 了培养 “ 完整 念 。此 外 ,美 国还 开 设 通 识 课 程 ,促 使 学 生 的 知 识 结 构 更 为 的人”的培养 目标 。此种人需具有四种能力 :有效思考 的能 合理并 “ 保存和扩大美 国社会所必 须的伦理 和社会价值” 。
力、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做适 当明确判断的能力、 能

例如 :计算机科学系 的学生要学 习技术 史和 信息 革命 的社会
影响等课程 ;学 工程 技术 专业 的学 生必须学 会如何适应和改
革 社 会 环 境 和 自然 环 境 ;学 物 理 学 的学 生 ,应讨 论 物 理 学 在

美 国通 识教 育 的渗 透性
( ) 通识 教 育 的 涵 义 一
( 二) 美国通识教育的渗透性
1在学校教育 中进行渗透式思想政 治教育
第一 ,在课程设 置上 ,将隐 I课程和 显性课程有效地结 学生 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以及社会生存 的基 本能力 ,培养其 生 合起来 , 思想政 治教育进行全方位且深入的渗透 。 中, 对 其 显 意志力 、探索性及 自主、自重、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 , 性课程涵盖 了社会类课程 、公 民科课程、历史科课程以及其 树立尊重他人 、为他人服务 、与他 人合作 、平衡 人际关系的 他人 文科课程 ;而 隐性 课程 包括校园文化 、以培养能力为基 协作态度。例如 :哈佛大学 的 “ 夏季读 书计划 ” ,在新生入学

美国“通识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美国“通识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美国“通识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近年来,“通识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在本科教育中备受关注。

美国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不仅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通识教育”的目标,绝不是仅仅向学生传授一些专业技能,而是要让学习者综合、全面地掌握知识,具有良好的素质素养,使其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有价值。

深入了解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些理念和基本特点,无疑可以给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美国通识教育特点启示“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基本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三个方面,对于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比较先进的理论体系。

通过了解美国“通识教育”的理念、不同发展阶段及特点,无疑可以给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美国的“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也可称之为“通才教育”。

“通识教育”与大学本科的专业化教育不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整个人生能够变得更加充实和有价值。

美国“通识教育”的倡导者之一赫钦斯在1936年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这一专著中,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作为非职业化教育的“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旨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启迪人的心智,发觉共同的人性。

与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化教育不同,“通识教育”的内容涉及人类、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科学等很多领域。

一方面,“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使他们成为学识丰富的人;另一方面,“通识教育”还涉及哲学、伦理道德、法律基础、当代文明和世界文化等课程,这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历经百年的实践和多次改革,“通识教育”体系已渐渐成熟并日趋完善,最终在人类教育史上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摘要:通识教育课程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合理的结构设置、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校本”式的课程评价体系、多样化的模式等特点。

它对我国通识教育改革有如下启示:明确课程目标、规范课程设置流程、提高选课自由度、完善多方支持系统、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课程风格。

关键词: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1.明确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泰勒(Tyler)曾说过:“我们如果系统地研究某一课程时,首先必须要确定课程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是“以生为本”的。

2007年5月15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表决会,对哈佛大学19世纪70年代核心课程计划实施了一次彻底的修正,并提出新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提出了哈佛通识教育的一套标准,即“五个必须”: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必须能批判性地理解自然、社会和人文;必须全面地看待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文化;必须能深入思考道德伦理问题;必须在某一领域内深入研究到介于广泛知识能力和专业层级之间的功力。

这次改革提出了新的通识教育教学目标:一是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二是学会用抽象的概念和思路解决具体问题;三是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能力理解和解决具体的问题;四是使学生意识到今天所学的课程对以后其人生的重大意义;五是充分地运用互动或者讨论的方式教导学生;六是能用具体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实验,完成具体的任务。

2.合理的教育课程设置和结构。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以生为本”,兼顾学生的基础和特长;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例比较科学,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为53%,专业课程比例不足50%;全面体现“和而不同”的原理,改变学生单一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双管齐下。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结构各具特色。

MIT课程设置的宗旨是,培养学生数理化、自然科学、外语能力等基础,为学生毕业后适应不同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及其启示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及其启示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及其启示美国高校通过推行通识教育以促进国家的公民教育,其合理性在于通识教育与公民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路径共通性。

美国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提升路径如下:合理改革通识教育内容,突出公民教育的时代性;培养优秀通识教育队伍,提升公民教育的高效性;注重提升通识教育认同,落实公民教育的实践性。

美国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对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的启示在于:树立合理目标,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指明正确方向;明确课程定位,注重课程内容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优化课程结构,坚持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有机融合。

标签:美国通识教育;公民教育功能;通识教育发展启示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通识教育模式,堪称是美国民族文化的精华。

“通识教育作为美国大学教育理念与使命标杆,其目标不仅仅是自由教育所追求的心智训练,它更深含着美国人通过教育促进美利坚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与期望。

”[1]通识教育和公民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最初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出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一种教育实践形态。

美国通识教育发展最显著的标志莫过于1945年出版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即《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哈佛委员会认为:“无论在什么领域,通识教育旨在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和公民,或者說成为一个整全的人,也意在培养公民积极、有责任的、明智的习惯和品质的教育,具体而言,通识教育追求的是人类活动的宽泛目标,即追求的是普遍的思想以及各学问领域的相互关系。

”[2]在公民教育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公民教育的国家之一。

美国的公民教育“并不是仅仅局限于道德教育,其本质内涵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教育,它具有鲜明和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其根本任务就是为了培育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合格公民,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现存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和稳定”[3]。

从美国通识教育反思中国大学教育改革(2)

从美国通识教育反思中国大学教育改革(2)

收稿日期:2010-08-14作者简介:白彤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上海/200433)2010年第6期高教探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留美十三年,在读书、教学以及切近地体验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中②,其中一个让我不断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办教育。

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发表的《从美国教育的种种失败反思中国各级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界和知识分子中间的崇美倾向进行了批评。

其中,在中小学教育上,笔者对贬低“死记硬背”和贬低以考试取才、推崇快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不经考试的)的就近入学多有保留。

在大学方面,笔者对中国大学教育改革也有很多不同想法。

下面这篇文章是对上面提到的文章中关于大学改革的讨论的部分略作修改而成的。

我希望,《高教探索》的高质量与更专业的读者能对我的这些意见有更直接与相关的反馈。

一、通识教育不宜普及受欧美国家影响,我们现在也开始强调通识教育,很多大专乃至中专都迫不及待地改头换面成为综合性大学。

入大学的门槛也越来越低,以致我们正在向全民通识教育迈进。

既然是向美国学习,那么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美国的经验与教训。

我们知道,美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通识教育,像中国的专科学校很少,很不普及。

想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在很大比例上都能上大学。

所以我们可以说美国在表面上实现了全面通识教育。

美国全民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可以远溯至启蒙运动的影响。

在启蒙运动之前,只有贵族才能受到教育、尤其是高等的通识教育。

启蒙运动家心怀高尚理想、平等情怀,希望每个人都能接受贵族受到的教育。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掌握知识的同等潜能,如果他们被给予机会,他们可以像贵族一样有知识,而知识正是解决穷人生活之悲惨的最终办法。

启蒙运动的普及教育或大众教育(mass educa -tion )的理想很好,但是,他们也许没意识到的是让每个人都得到当时贵族才能受到的通识教育的条件有多高。

首先,启蒙运动之前的贵族都可以请许多家庭教师,他们的孩子在小时候就能饱览群书,掌握多种语言。

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启示

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启示

“ 通识教育” 自 1 9世纪初被提 出以来 ,有代表意义 的表达 即达 5 0
多种 。有学者甚至抱怨 : “ 没有一个 概念像通识 教育那样 引起那 么多
人 的关注 ,也没有一个概念像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 的歧义 。 ” I ] 清 华大学李曼丽教授从 已有表达对概念 的使用及其 侧重点 ,总结 了通识
的人 ” 。[ ]
业素质的重要 载体 ,我国高校教育模 式存在 的不 足 ,成为大学 生职业 素质不高的直接影 响因素。国外高校 特别 是美 国高校普遍实行 的通识
教育对我国高校课程 改革 ,提升大学 生职业 素质具有重要借鉴 意义 。


美 国 通 识教 育 的发 展 和 内 涵
1 9世纪以前 ,美 国学 院规定所有课程必修 ,学生学 习课程 基本相 同。1 9世纪初 ,部 分学院开始实行选修制 ,学生所学课程 出现很大差 异 ,由此引发 “ 大学生学 习 的课程是 否需 要一 些共 同 的部分 ” 的争 论 。“ 通识 教育” (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这 一本来作 为中小学教 育总称 的 概念第一次被美 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授 与大学教育联 系起来 。帕 卡
德教授认 为本科 课程 应该有共 同部 分 , “ 我们学 院设 计 给青年 一种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一种古典的 、文学的和科 学的 ,一种 尽可 能综合 的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教育 ,它是 学生 进行任 何专 业学 习 的准备 ,为学 生 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 学,这将使 得学生 在致力 于学 习一种 特殊 的、 专 门的知识之前 ,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 、全面的了解。 ” l 】 ] 由于当时 “ 特殊的… ‘ 专门的”教 育在高等 院校 尚未 凸显 ,所 以 ,帕 卡德教授 提出的通识教育未受到普遍关注与重视 。

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剖析美国通识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发

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剖析美国通识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发

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剖析美国通识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发【摘要】通识教育在美国发展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教育理念和实践充分体现了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本文从这一背景出发,对美国通识教育的本质、实施方式和功能进行分析,提出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作用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

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

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当前我国高校已普遍实施通识教育,然而通识教育源起于美国并获得长久的发展。

弄清美国通识教育的本质、实施方式和功能,特别是弄清美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具体做法,对于我国高校正在实施通识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美国通识教育的本质何为“教”,以孝为先,以文相授。

何为“育”,虽不能读书识字却比无知多一点努力,身体力行。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纵观美国通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通识教育的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本质上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第二,教育目的上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第三,教育内容上是个人生活领域知识和技能以及心智的培养。

因此,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统一,通识教育的“通”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知识学科可以融会贯通,开发学生的心智已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识”不仅指知识,还包括情感、意志、能力等。

本质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起点和理想目标,是对过早划分专业界限的一种矫正,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培养主客体关系情景的构建,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经由“通”到“识”的整合达成受教育者主体“觉醒”或“解放”。

2 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剖析美国通识教育实施方式及功能美国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完整人格和健全公民的培养,其教育的实施围绕这一目的体现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爱国主义、合作、责任、诚实信用等。

美国_通才教育_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美国_通才教育_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2006年10月号上旬刊 ○ 教育视野
美国“通才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高 宇 王海燕
( 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 要 : 本 文 通 过 对 美 国 “通 才 教 育 ”思 想 及 实 践 经 验 的 介绍, 从克服大学教育职业化倾向, 重申人文教育的潜在价 值, 增加学科教育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四个方面谈 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计核算的单位, 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具备采用磁 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条件的 , 由 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并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备 案。然而受企事业单位规模条件等限制, 大多数已实施会计电 算化的单位并未将存储会计资料的磁盘、光盘等资料作为会 计档案予以保存, 而会计电子备份数据一般都由系统管理人 员 自 行 保 存 , 电 子 档 案 处 于 一 种 无 序 的 、不 连 贯 的 管 理 状 态 , 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随着会计岗位的调整, 电算化资料大 都无档可查。
二 、加 强 会 计 电 子 档 案 管 理 的 几 项 对 策 ( 一) 完善电算化档案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 加强会计电子档案管 理, 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料及时存档。实行会计电算化 以后, 随着存储介质的改变, 对会计档案的管理也应不同。在 参照财政部制定的相关会计电算化管理规定的基础上, 需要 各单位根据其具体情况, 制定符合本单位电算化档案管理的 具体办法, 并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会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各 单位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监督检查, 促进各单位电算化档 案管理的制度建设, 自觉做好会计电子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 ( 二) 提高会计人员对会计电子档案的重要性认识 提高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操作水平, 并设专人负责电算化 档案管理, 做好电子文档的收集整理工作。根据电算化档案管 理 方 法 的 要 求 , 确 保 电 算 化 档 案 的 真 实 性 、完 整 性 和 连 贯 性 , 保证会计电子资料与财务系统中会计数据的一致性, 会计电 子文档与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文档的一致性, 做到账账相符, 有 据可查, 年终结账后应及时保存本年度及相关会计电子数据, 并 将 其 与 打 印 出 的 账 、证 、表 一 并 移 交 档 案 管 理 部 门 , 以 备 调 用。这些工作只有依靠全体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 才能达到良 好效果, 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加强电算化档案管理知识的学习, 提高对会计电子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 三) 适当拓宽会计电子档案的管理范围 加强电算化档案管理, 既是电算化工作连续进行的保证, 也是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完整的保证, 因此, 既要做好会计 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收集、整理,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 文档资料的收集、整理, 也需要做好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原始电 子 资 料 的 收 集 和 整 理 工 作 。会 计 信 息 化 、网 络 化 的 发 展 趋 势 使 得电算化工作与外部的信息联系日益密切, 信息共享度越来 越高, 更多的会计原始数据越来越多地采用非纸质方式传递, 如 存 储 在 计 算 机 硬 盘 、软 盘 、光 盘 或 通 过 网 络 传 输 等 获 取 的 自 制( 自行编辑的) 和外来( 外单位或网上下载) 的电子数据, 作 为财务记账的依据为会计电算化系统直接应用; 日常的财务 工作也需要以电子数据形式处理大量的会计业务以提高工作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启示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启示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启示什么是通识教育?我认为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学校办学的理念,它是指导所有人自由学习,完善自我的学习理念。

如果把它理解为单纯的课程或者课程设置,我想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够准确的。

通识教育最早起源于19世纪欧美国家,当时的欧美学者发现大学学校课程培养的是专门人才,从学校毕业的学员除了知道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外,对社会当中需要的基本知识普遍缺乏、甚少了解,这导致了学员的思维面狭窄,不能多方考虑问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于是通识教育就由此而生,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且对不同学科有所了解,最终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以成为博士、完人。

从20世纪开始,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如今又以哈佛大学最具有代表性,下面就谈一谈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并在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国情之后,为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寻找一些启示。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制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成熟的通识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扩展学生视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

近两年来,在哈佛本科课程通识教育评估委员会和师生共同积极参与下最后将其通识教育的课程归为艺术与人文、社会研究、自然科学与技术三类。

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除了自己本专业以外的3门科目共6门课程以避免思维局限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

有种说法是哈佛大学的选修课程只有应该选的没有必须选的,就是说学生有选课的自由,学校不会强制学生进行选课。

学校只会对学生选课做出一些建议,推荐学生们选取更适合自己今后发展的课程比如说道德伦理自由类课程。

还有不少通识性的课程将由各学院各系担任设立,学生可以在学院里就学习到需要的、有兴趣的、实用的课程。

哈佛大学所体现的大学教育精神一定程度上普遍地存在于其他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教育改革之中。

第一,给予学生更大的选课自由。

帮助学生知识结构多样性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志趣、探索与创新;第二,多元化的课程与内容。

强调基础技能的训练,强调互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逻辑锻炼、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第三,提倡竞争。

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剖析美国通识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发

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剖析美国通识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发
通识教育是英文“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的译名 . 源于古希腊 的自由教 育. 又称“ 通才教育 ” 。它是指非专业性、 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 , 旨在培 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在道德 、 情感、 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 。美 国 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 最完善 的国家之一。当前 我国高校 已普遍 实施 通识教育 . 然而通识教育源起 于美 国并获得长久的发展 。弄清美国通 识 教育 的本质 、 实施 方式和功能 . 特别 是弄清美 国通识教育 的思 想政 治教育功能及其具体做法 . 对于我 国高校正在实施通识 教育视野下的 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 有着重要的理论 和现实意义 。
【 摘 要】 通识教育在 美国发展至今有一百 多年的历 史, 其教育理念和实践充分体现 了美国的思想政治教 育特色。 本文从这一背景 出发 , 对
美国通识教育的本质、 实施 方式和功 能进行分析 , 提 出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 育的启示。
【 关键词 】 思想政治教育 ; 通识教 育; 作用
1 美 国通 识 教 育 的 本 质
何 为“ 教” 。 以孝为先 。 以文相授。何 为“ 育” 。 虽不能读书识字却 比 无知多一点努力 . 身体力行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
的整个过程 . 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 承发扬 的关键环节 。纵观 美 国通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通识教育的内涵表现在三个方 面:第一 , 教育本质上是非专业性 非职业 性的教育 : 第二 . 教育 目的上是培养健 全人格 的个人和 自由社会 中健 全的公 民: 第三 . 教育内容上是个人生 活领域知识和技能以及 心智 的培养 因此 . 通识教育是通识 教育理念和实践 的统一 . 通识教育 的“ 通” 不是通才 的“ 通” . 而是贯 通的“ 通” 即不 同知识 学科可 以融会贯通 . 开 发 学生 的心智 已形成 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 “ 识” 不仅指知识 . 还 包括 情感 、 意志 、 能力等。本质是 以个人 的全面发展为起 点和理想 目标 , 是 对 过早划分专业界限的一种矫 正.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培养主客体 关 系情景 的构建 , 突出受教育者 的主体地位。经 由“ 通” 到“ 识” 的整合 达成受教育者主体“ 觉醒” 或“ 解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摘要:通识教育最初是由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演进过来,并一直处于概念完善深化的阶段。

在当今高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完人”教育的时候。

通识教育收到全世界高教界的关注。

各国大学纷纷采用设置通识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的方法推进这一教育理念。

本文通过追溯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阐述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加以论述,以期有所改进。

关键词:通识教育美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广义的理解是把通识教育看作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观,指大学教育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的解释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立,19世纪帕卡德提出通识教育以来,他的目的就不在于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更为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为的需要。

通识教育培养的不是仅仅受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工具人,而是拥有完整人格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完人。

现在我们就从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主要关注高校课程改革方面的进展,关注通识教育理念的演变和具体实施,以期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引入的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有所启示。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研究美国通识教育的衍生,就必须谈及美国专业教育的发展。

也可以说,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专业教育此消比长而又互相融合的高教发展史。

自19世纪开始,关于教育到底应该进行通识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年轻人;还是进行专业教育,以培养有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年轻人,一直是美国社会在高等教育上争论的话题。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史,但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时候,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就会被特别的强调,如1862年,经济急速发展,急需各类农工技工,由此催生了《莫雷尔法案》。

以后,美国建立了许多意识是专业教育为主的州立大学,即是以服务当地经济,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育宗旨。

同时,在传统的文理学院开设的通识课程变成专业课程的基础。

随着知识的扩展,学科分化越来越细,专业越来越多,各类高校都更着重推进新的专业课程,而不太重视修辞、古典语言和道德方面的传统课程。

一战爆发迫使关注专业技术发展的大学增加了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关注。

1929—1932年的大萧条中,由于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学生们都要求增加就业的灵活性,也使得大学不得不减少专业课程而增加通识教育。

1945年哈佛大学出版了《总统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报告》再次提出了要平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强调“大学必须找到面向各种职业的专业教育和向公民转递一般文化传统的通识教育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技术发展的需求,美国社会对复员军人进行职业培训及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的恐慌等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又成为社会的风尚。

两年制社区学院在4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正是此阶段高等教育以职业教育为目标的体现。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大学课程中专业课程的比重越来越大。

通识课程在本科课程中1967年占43%,1974年下降到33.4%,1988年又回升到38%,但大的趋势是专业化的倾向越演越盛。

至20世纪90年代,由于各大学都强调对文化传统的保存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识教育再次受到重视。

从通识教育衍生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通识教育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提出的。

随着社会和时代要求的变化,通识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展,所以,关于通识教育的涵义我们有必要放在社会对大学角色的挑战这个大脉络中来加以思考和认识。

就现代教育思想来看,大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发展智力和技能,理解各种认识论及其各自的优缺点,培养学生探讨和处理知识、文化和公共实践等方面的关系和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话,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将出现新的融合。

二、目前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相关改革根据最新统计数据,美国四年制大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平均完成44学时的通识教育课程,约占其毕业所需总学时的35%;大多数大学要求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课时数为其总学时数的1/2-1/4。

在两年制的社区学院,要求学生平均学习31学时的通识教育课程,而其两年的总学时一般为60学时。

就内容而言,以文学、人文学、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为主。

近年的高教改革使学生受益最多的就是高校对人文学科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材设计者认识到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对世界名著的了解和对基本哲学理念的掌握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者的基本标志;就目标而言,则是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各个领域的领导者并教育公民努力建设一个更公平、民主的社会”。

高校的任务决定了课程的设置应紧密围绕该任务来进行,尤其是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对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来说,以前大学一直采用核心课程、分科课程等学术课程模式来实现大学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以获得课程的一致性,但由于目前的课程几乎都倾向市场,各科目之间缺乏理论的相互一致性,甚至全部课程都难以衔接连贯。

为此,美国不少教育机构纷纷提出相关的课程改革提议。

以哈佛大学为例:2002年10月,哈佛文理学院院长科比(william.c.kirby)就宣布启动了1978年之后规模最大的本科生课程改革,其中的关键一环,是对已有的以实施通识教育为目标的核心课程制度进行改革。

经过几年的集思广益和不断论证,哈佛大学于2007年2月7日公布了《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提出以新的通识教育计划取代原有的核心课程。

此次通识教育的提出是为了应对美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中学科鸿沟日益加深,学生的学习旨趣与开设课程不服而导致的本科教育质量不断下滑的事实。

此次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旨趣包括5个方面:即回归经典、弘扬人文、崇尚自由、传承文明和培养公民即(具有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的自由人)。

据此,通识课程也重新划定,共分为四大领域:1,人文类:艺术的诠释,文化和信仰。

2,逻辑推理类:经验推理,伦理推理。

3,自然科学类: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4,社会科学类:世界诸社会、世界中的美国。

一言概之,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经历了以通识课程为载体,经历了自由选修、“集中一分布”、分布必修、名著课程、核心课程等多种课程设置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之相适应并符合本国国情的一套教学管理模式。

以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曾经是对立,但势必走向融合。

随着学科的“高精尖”发展,专业教育仍然要继续得到发展,但是它需要通识教育给予厚实的基础。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对方面发展的人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公民,它仍将而且会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深化对于通识教育理念的理解,确立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深化整合通识课程是我国高校今后推进通识教育的宏观问题。

而单就通识教育的课程而言,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体化和综合化,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完满的人成为当下各国通识课程改革的目标。

三、当前我国通识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我国的通识教育是一个外生之物,并非内在于大学自然生长的需要和结果。

目前,我国的不少研究性高校正在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若干个国内一流大学。

从十几年来的实施情况看,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国外的一些一流大学相比还有非常明显的差距,但就课程来说,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很明显:(一)课程多与课程少而精芝加哥大学其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课,把十几门专业课都并进去了。

实际上所上的通识课就是专业课。

这样,它可以“淡化”专业影响。

具体是4年一共12学期,一共要求本科生完成42门课。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共15门,也就是自然科学6门人文、历史、社会科学3门,专业课9—13门之间。

非常特殊的情况专业课可以增加到19门。

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都上统一课程,如基础物理,高等数学。

若学生想选择某个专业,则必须在该专业所开设的通识科目和所要求的相关几个科目都拿出较好的成绩,比如说5门课程至少4个a。

这样解决了过早分专业的问题,哈佛大学四年要求32门课,平均每个学期4门课,耶鲁大学以前也是四年本科36门课。

麻省理工学院四年32门课,而清华、北大、人大这三个学校,一、二年级的本科生,平均每个学期的课程在10门到12门,很多的课是没有不及格的,等于让学生混学分。

香港中文大学本科生一般每学期6--7门课,比内地大学的12门还是少了很多的。

课程多了,教授没法对学生的作业和阅读量有多少要求,课程开少一些,由权威的教授讲,特别是通识课程,基础中的基础,加上严格要求,上的课有一定难度。

高水平的教授往往可以高屋建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学术、学科和地位的敬畏之心。

(二)讨论课的缺失在芝加哥大学,一门通识课每周上两次,每次80分钟,然后再加一次讨论课。

讨论要求学生事先作大量的阅读,不然不可能讲出东西。

阅读量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有非常快的阅读速度,而且要在里面找出最有利的东西。

每门课的讨论都事先指定必读材料,每两个星期交一篇论文。

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时会有非常大的阅读量。

必须细致的阅读指定的材料,否则无法明白老师在讲什么,课后,学生需要重新再读一遍,才会比较明白。

像在小班讨论时有话可说,则必须读三遍以上。

这是讨论课的必须要求。

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ceo、律师这类的职业,材料处理能力就从此开始养成。

再说讨论班的控制,每名学生发言不能占用太长时间,发言要抓住要点,滔滔不绝,20分钟还没说到要点,只能说明发言有问题,而占用了别人的发言时间也是非常不礼貌的。

学会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意思,用最短的时间说出要点。

即使是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友好和理性地与意见相左的人沟通也是我国的大学生需要改进学习的地方。

通识课程在中国的建设才刚刚开始,而就通识教育的理念来说仍然在探索发展完善之中。

如何在推进的过程中克服由观念到行为,由体制到制度,由局部到整体的割裂状态,逐步实现由“外生”到“内生”,由“单项措施”到“结构调整”,由“割裂”到“有机”的良性发展,是今后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最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四、面对挑战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措施(一)尊重通识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与灵活性我们国家在确定大学时期实行通识教育的前提下,根据通识教育方式的条件性、多样性与适应性特点,国家不可能统一确定一种通识教育的方式。

原则上,国家应鼓励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根据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条件,来决定各自不同的通识教育方式。

当然对以上每一方式,我们都要结合实际加以适当的改造,譬如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需要,适当增减通识教育的内容。

又比如我国有的大学已开始试行在文科招收高中理科毕业生,这不能说没有洪堡德型通识教育方式的影子——把通识教育的触角伸到中学阶段;但这又不完全是洪堡德型的通识教育,它摒弃了洪堡德型通识教育的弊病,又照顾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有限性和对人才需求的紧迫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