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复习考点

大众传播学复习考点

沉默的螺旋1、沉默的螺旋假说:(三个基本命题)(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

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2、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①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②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③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几个要点: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含: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可;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4、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它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1)舆论观在此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是“公开的意见”。

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一种意见一旦成为舆论就具有强制力。

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

该理论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睡前一背】传播学篇03大众传播

【睡前一背】传播学篇03大众传播

【睡前一背】传播学篇03大众传播睡前一背每晚睡前,根据关键词用力读一遍,然后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带着美梦入睡~1、大众传播定义及特点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传播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说即是“受众”;④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信息时代大众传播新特性提示:理解透,用来分析互联网时代传媒特点、解读传播现象、媒介事件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多媒体时代的带来,大众传播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特征的变化上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①受众从被动走向主动,多样化的信息接受渠道使得受众能够和大众媒体一样接触新闻源,掌控和发布社会信息,同时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发布专业机构的特点更显突出。

②大众传播双向、同步的特征更为明显,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短息等反馈渠道实现与传播者的实时沟通,传播者也可以根据实时的反馈调整传播策略。

③大众传播形态走向以“离散”(单一媒介的分众化)为特征的新的“整合”(大众)时代。

(社群)3、大众传播基本功能总结提示:解读新闻、娱乐节目时可以联想到大众传播的功能①信息告知: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首要功能,大众传播通过持续不断公开地向大众提供各种事件发展变化的信息,对周围环境进行监视,并满足社会各团体组织及个人的信息需求。

②协调关系:大众传播通过反映、引导、引发舆论,传递社会分工基础上各部门需要的信息等方式,对社会有机体发挥着协调和统一的作用。

③文化传承:通过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内容,保存发展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化的逐渐完善。

大众传播整理版

大众传播整理版

1.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3.传播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4.传播学的产生与现代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5.传播学的五大学者(五大先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拉斯韦尔;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卢因,著名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以及新闻学家施拉姆6.施拉姆被称为传播学的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美国传播学的开山鼻祖7.20世纪40年代以后开始了传播学研究方法大变革,特别是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兴起,是传播学朝着纵深方向发展8.传播学中的两大流派:经验学派(又称传统学派,实证学派,过程学派)和批判学派9.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第一,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以便为其他人提供清晰的观点和见证手段,让其他学者能清晰其中的研究思路。

第二,必须提供准确的关于理论假设的佐证数据和客观材料;第三,在研究出现可重复检验的普遍性情况下,归纳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定理10.在西方传播学近一个世纪的传播研究发展中,实证研究占据主流。

实证传播研究出现了许多所谓的“里程碑”项目,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美国的13项里程碑项目,这13项里程碑项目研究的重点在于传播媒介的效果11.学术界普遍认为,“佩恩基金研究”是第一个真正的传播研究,20世纪20年代首次将统计方法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来12.1938年普林斯顿大学对广播剧《火星人进攻地球》引起受众恐慌的效果研究,使得内容分析和田野调查方法得到实际应用13.批判学派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传播制度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大众传播功能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受众与传播效果的关系14.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多伦多学派15.传播学的研究基本方法分为两大类:实证方法和批判方法,而以实证方法为主流16.西方传播学界的研究方法:1,内容分析法2,实地调查法3,控制实验法17.1982年11月,第一届传播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召开,对待西方传播学的态度概括为16个字: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作18.新闻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播学成型于20世纪40年代。

大众传播 考点1

大众传播 考点1

1大众传播的定义: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4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1中国传播学人才培养方式与传媒市场的需求不匹配2古代文化传播的继承和发扬3本土化的传播学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6人内传播的形式:感觉-推理-判断-概念-表象-知觉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8人际传播的动机分析:1)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尊重的需要归属、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2)罗洛夫观点:物品、金钱、服务——自然需求信息、地位、爱——社会需求结论:人际传播源于人的社会需求,是人的基本活动。

9符号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能力。

10认知一致性理论: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而认知矛盾往往会打破心理上的平衡,使个体出现不愉快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会促使个体作出一定的行为,以重新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纽科姆的均衡传播模式(ABX理论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11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组织外传播形式信息输出信息输入公关宣传广告宣传CIS系统1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观点:1、环境监视2、社会协调3、社会遗产传承2)赖特的观点:1、环境监视2、解释和规定3、社会化4、娱乐功能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功能4施拉姆的观点: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13、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模式:意义:(1)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2)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大众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规律、影响以及效果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将对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大众传播指的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包括: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能够及时提供关于社会环境变动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所处的环境,从而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决策。

2、社会协调功能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

3、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播能够传承文化遗产,将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4、娱乐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供消遣和娱乐。

三、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这一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拓展了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的重要性。

四、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笔记整理名词解释:1、传播的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4、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完整word版)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完整word版)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

4、电子传播时代:(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2、心理学家卢因:主要贡献在于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了许多研究,此外他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他的两极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主要贡献在于从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研究方面,为有效的进行传播而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劝服”策略,进而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开拓了广阔的视野。

大众传媒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众传媒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众传媒知识点归纳总结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向广大公众传播信息和消息的媒体机构。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还能够塑造社会舆论和影响公众意识形态。

本文将对大众传媒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影响。

一、大众传媒的种类1. 广播媒体:广播媒体通过电磁波向公众传播声音信息,其中包括电台和电视台。

广播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是人们获取新闻和娱乐信息的重要途径。

2. 印刷媒体:印刷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等。

它们通过印刷技术将文字和图片等信息传递给读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信息深度。

3. 互联网媒体:互联网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媒体平台,如新闻网站、博客、社交媒体等。

互联网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4. 移动媒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媒体逐渐崭露头角。

移动媒体通过移动设备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和服务,如移动新闻应用、移动视频平台等。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印刷媒体时代:印刷媒体的出现标志着大众传媒的雏形,人们通过印刷媒体获取信息和知识。

印刷媒体的普及推动了现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2. 广播媒体时代:20世纪初,广播媒体开始兴起,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各种节目。

广播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3. 电视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机观看各种节目,电视媒体成为家庭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媒体迅速崛起。

人们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的浏览器访问各种网站和平台,自由地获取信息和交流。

5. 移动互联网时代: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移动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观看视频等。

大众传播的基本知识

大众传播的基本知识
20世纪70年代,主张批判吸收;
1982年,媒介素养教育引起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的重视,欧美等国的学校媒介素养教育 开始形成规模;主要目的是培育公民对媒介 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1999年起,加拿大通过国家教育立法,媒 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进入了课堂,和语文数 学一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目前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发展成为系统的 教育体系。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德等国 也先后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部分地区 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启示:做了坏事尽可能不被媒介知道和宣扬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传播信息 2.社会化 3.知识教育 4.文化传承和交流 5.环境监测 6.社会协调功能 7.提供娱乐
1.社会交流和沟通
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了外部世界的有关情况,使单 个人和整个社会相沟通、相联系,促进个人社会化。 上传下达、相互沟通功能是传播媒介的首要功能。
而中国对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认识阶段。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1、培育公民的媒介批评能力;即公民 将媒介放置于社会的情境中进行批判性 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2、培育公民对媒介信息的接受和利用 能力以及传播能力;
3、提高公民对媒介负面信息的反省和 抵御能力
四、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各国的具体内容不同。 公认三大模式: 1、英国模式:分为三个阶段:保卫精英文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及赖特的 补充
环境监视功能; 社会协调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 解释与规定; 社会化功能; 提供娱乐。
2.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政治功能 监视(收集情报)
传播起什么作用
经济功能
一般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复习

大众传播复习

一.名词解释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媒体:载有信息的物体,传播渠道、信道、工具和手段4.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5.传播内容:指的是有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是传播者和授权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

6.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7.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8.信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9.受众: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10.意义:人对自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播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1.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12.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13.传播效果:通过传播活动所实现的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达标程度。

14.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15.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目的的传播形式16.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17.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8.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19.符号: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20.调查研究方法:为获得某一科学认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记录、统计、分析有关研究现象的现实现状或历史状况的材料,探索所研究问题的诸要素,揭示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1.群体: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复合体22.技术:指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23.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24.信息社会: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25.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26.组织: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和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第三章 大众传播

第三章 大众传播



三、电报、电影、广播

1、电报
作为信息传递的手段 2、电影 应用影音技术向较多的人群提供信息 3、广播 覆盖面极大的信息传播方式。
四、电视媒介

电视被称为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
件之一。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开始电视 播放。1953年美国总统就职,有6000万人观看 了就职演说的电视报道。
第三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所谓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
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 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 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对大众传播的其它定义

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通
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地、定期地传播各种信息的一
把这种技术用于社会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快速传播。 十九世纪前期,德国人爱登堡使用印刷机和金属 活字技术,在成功地印刷出了第一批油印的《圣 经》,施拉姆把这个日子称为“庆祝大众传播开 始的日子”。

二、大众报刊

印刷品成为大众媒介,需要具备数量大、速度快、
价格便宜等特点。 19世纪30年代,英国“便士报”的出现,使得报 刊成为大众传播手段的先导。 报纸成为大众传媒,经过了从“观点纸”向“新 闻纸”、从正常经费运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 经营的转变。
3、社会功能
(1)社会教育 (2)地位赋予 (3)社会规范

4、管理功能
管理功能也就是社会控制功能。通过媒介组织发 布特定的信息,引导和促进社会大众按一定的要 求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管理者的目标。

5、娱乐功能
大众传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经营组织的性质, 因而其传播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大众 的精神生活需要,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的、 游戏的内容等,并通过提供这类服务来获取一定 的经济收益。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

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

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

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

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

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

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

“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

最新整理大众传播.docx

最新整理大众传播.docx

最新整理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特点: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并不特指社会的某个阶层或群体,而是指社会上所有的“一般人”,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施拉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贡献: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采集提供和解释能开创经济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中国报刊最初不用于信息传递而用于信息引导大众传媒必须依赖社会存在;大众传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即大众传播技术进步以社会生产力进步为基础;大众传播必须被打上社会阶层阶级的烙印;大众传播必须受社会各方面制约,包括受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受大众监督等。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拟态环境(李普曼):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刻板印象: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

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重点总结1、传播的定义:是指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播学史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共享,传输,互动)2、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文化工业: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体。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其三大来源是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最早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5、传播学形成的历史条件:a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传媒的兴起,政治与战争的需要,新闻学的发展;b 传播学产生的学术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以及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6、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施拉姆认同):A、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12——1961 耶鲁学派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和能力等。

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

1953年出版《传播与说服》一书。

B、哈德罗—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C、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模式。

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D、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方法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影响和独到见解,属于经验学派。

提出两级传播论,并于1948年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

舆论领袖破除魔弹论。

两级传播论: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公众的两级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信息社会的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4)跨国贸易施拉姆提出一个新的过程模式“循环模式”。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相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所处的组织、传播者的社会环境等?(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是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这种选择当然也是基于受传者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作出的。

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的重要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功能: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大众传播: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课程总结

大众传播课程总结

大众传播课程总结一、引言大众传播课程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涵盖了广告、公关、新闻、媒体等多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掌握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必备知识。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收获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课程进行全面总结。

二、课程内容1. 介绍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大众传播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媒介效应理论、认知加工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深入了解大众传播现象提供了基础。

2. 广告与公共关系广告与公共关系是大众传播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广告与公共关系的定义、特点以及相关策略和技巧。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制定广告和公共关系策略,并且通过实践案例来加深对这两个领域的认识。

3. 新闻与媒体新闻与媒体也是大众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领域。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新闻的定义、特点、价值观以及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媒体的种类、特点和运作方式,并且通过实践案例来加深对这两个领域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众传播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理论部分,老师会通过PPT等方式讲解相关知识点;在实践部分,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等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互动式教学大众传播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老师会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消化。

四、学习收获1. 提高了对大众传播现象的认识通过大众传播课程的学习,我对大众传播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了解到不同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知道了广告和公共关系的策略和技巧,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

这些知识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规律和趋势。

2. 提高了实践能力通过大众传播课程的实践活动,我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小组讨论、实验等活动中,我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些经验对我今后从事相关工作非常有帮助。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 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
Mass communication一词中,mass大致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
1896年8月9日,黄 遵宪、汪康年、梁启超 在上海创办了《时务 报》。《时务报》为旬 刊,每期出二十余页, 三四万字一册,由汪康 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 总主笔。
在梁启超主持下, 《时务报》先后出版 了六十九期,发表了 《变法通议》、《论 中国之将强》等一大 批鼓吹变法的政论文 章,最多时日销达一 万七千份,成为当时 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 报纸。
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 正统化的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enforcement of social norms)
这项功能主要来自它的公开性。当大众传媒将问题 公开化以后,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 度性压力”,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narcotizing dysfunction)
二是指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三是指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
由此可见,所谓大众传播无非是指媒介组织通 过大批复制并迅速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 这么一个过程。
西方学者对大众传播的界定进行了许多研究:
“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和组织化的专业人员创作传 播内容,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一群广大但不确定数 量的人群,密集地、大量地传递信息的行为,就称之 为大众传播。”《韦氏大辞典》
梅尔文·德弗勒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 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 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 响他们。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版)一、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以及各个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1.口语传播时代:声音和周围事物环境联系起来能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大。

2.文字传播时代:抽象的信息符号系统,需要物质形态的物体作为媒介来承载或书写,克服声音语言的时空性;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3.印刷传播时代:文字、纸张和印刷术的结合,对文字信息进行大量复制和传播;不能传送声音和活动的图像,承载信息量和普及性小于口语。

4.电子传播时代:利用电波作为信息符号的载体,是声音、图像和电波的结合,主要成果和标志是广播和电视,突破时空的限制;信息只能实现单向传播。

5.数字传播时代:实现数字媒介之间数字信息的交互传播。

三.信息社会的概念:信息社会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比较而言的一种社会形态,也称后工业社会。

它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人们所从事的大规模的物质生产。

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信息社会的特点:1.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2.信息和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3.知识以“加速度”方式积累(知识爆炸);4.多种形式的提供给多种感官的信息。

四、传播的几个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重点总结传播是指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播学史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从三个方面认识传播的定义:传播是共享;传播是传输;传播是互动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形成的历史条件:a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传媒的兴起,政治与战争的需要,新闻学的发展;b 传播学产生的学术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以及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传播学的奠基人a 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12——1961 耶鲁学派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和能力等。

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

1953年出版《传播与说服》一书。

b 哈德罗—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模式。

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说: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文化传承、娱乐(1959年,查尔斯-赖特从社会学的角度补充)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方法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影响和独到见解,属于经验学派。

提出两级传播论,并于1948年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

舆论领袖破除魔弹论。

两级传播论: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公众的两级传播过程。

舆论领袖:并非指提出思想的人,而是那些积极主动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判的人。

库尔特-卢因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心理动力学和团体动力学心理场论把关行为研究7、心理场概念:a 一方面意指人们的经验和行为所处的心理环境b 另一方面,心理环境也是人的需要寄居的场所对于传播学来说,心理场论的意义在于可以用之分析传播双方的心理层面关系。

心理场的有限重合性:个人的心理场积淀了他的个人经验,而两个人的个人经验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任何传播中参与双方的心理场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

但作为人,人们又必然有一定的共同经验。

因此任意两个人的心理场既非完全重合,又非完全分离,而是一定部分重合的。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7)又译宣韦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的学者;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野全面考察传播学,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和成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他研究的主题主要是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问题,传播体制与社会结构,传播与国家发展问题;他建立了四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仅30部著述:1949《大众传播学》1954《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1964《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传播学的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加拿大麦克卢汉学说批判学派注意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

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燕丽的批判态度。

行为主义学派(经验学派)注重经验和实证,但它过分偏重微观研究,过分依赖定量方法,以及很多人都是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做研究的。

经验学派的特征:经验的,定量的,功能主义的,具体实证的,注重效果研究批判学派的特征:批判的,思辨的,马克思主义的,广泛联系的,注重控制分析传播的特征:传播的双向性、间接性、传播双方心理场的有限重合性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去王少的一中基本元素。

符号的特性: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发展性多义性和模糊性符号的功能:表达与解释功能、传达功能、引发思维活动符号的二分法:a 信号(冒烟、乌云)b 象征符(树、龙、绿军装)现代传播媒介对符号的再现:a 现代媒介传播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由于技术介入,所有符号最终到达受传者时,都是一种复制性符号;另一方面,现代传播媒介中诉诸视觉和听觉的符号相对与语言文字符号来说却具有可以直接把握实现的能力,因而成为便捷的传播手段。

b技术介入的另一种影响(诸如电视等拍摄中使用的特定方法,能是镜头相应带上新的含义)是还可能使原有符号或符号系统加上附加含义,我们视之为产生了新的“符号—功能”函项索绪尔的符号研究: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和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非语言符号的类型a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副语言)——声调、语速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等b 体态符号——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态c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徽章、音乐、建筑、服装、饮食等非语言符号的特征:存在的广泛性;难以表达抽象意义;多义性;语言依赖20、传播功能的心理学分析工具说: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业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传播愉快说: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林认为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传播分为工作传播和游戏传播对某些导致行为的传递则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二元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播分为社交性传播和自我中心传播。

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与对方交换意见。

自我中心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

使用与满足理论21、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22、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交流。

23、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符号互动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美国社会哲学家米德、库利等人的思想中萌芽,后经米德的学生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总结提出。

这一理论认为,借助于语言、非语言等符号进行的人际传播是构成社会、形成自我意识、获得社会角色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基础,也即它们在形成思想、自我和社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这一理论还强调符号讯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使双方产生相互作用。

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只要是六种资源:物品、金钱、服务、信息、地位、爱。

人际传播交换的主要是后三种资源、舒兹人际传播的需求论包容性人际需求;控制性人际需求;情感性人际需求哈瑞斯人际传播的“生活见解论”人际传播的模式:约哈里之窗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特和哈里-英哈姆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自己了解的信息自己不了解的信息别人了解的信息开诚布公的自我无知的自我公共区潜在区别人不了解的信息封闭的自我(私人区)盲目的自我(盲点)25、人际传播的动机:认识自我;建立人际关系;控制周围环境;进行情感沟通26、面对面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多彩,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人际传播是一种费制度化的传播,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相对自由和平等27、小团体传播:三人以上或相对人数较多的集体,其成员可以相对容易地互相直接传播讯息,彼此以某些共同的目标及某种程度的相互牵涉来从事的传播活动。

小团体传播的作用:解决问题;维持人际关系和整体性社会28、组织传播定义:在组织中个人与个人之间,次系统内部,次系统和次系统之间,次系统和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思想、观念、看法、资料、消息与情感的交流。

功能:内部协调,形成整体;控制环境,决策应变;形成共识,进行情感交流29、大众传播定义大众媒介——能大量复制承载讯息符号的传播中介大众传媒——运用大众媒介的传播大众社会——工业化的现代文明社会特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机械团结的社会30、特点:一切传播的公开性和开放性;接近发送设施的有限性和有控性;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关系的不平衡性;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制度化的安排的介入。

31、把关人理论大众传播的把关人是指在大众传播渠道上工作的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者等。

他们对信息进行取舍,决定传播内容的重点,并企图以此给受传者造成某种预期影响。

把关人的存在使大众媒介不仅扩散讯息,也过滤讯息,大众传播因把关人而成为二者的统一体,这正如施拉姆谈到的:大众媒介既是了不起的信息增殖者,也是信息很长的输送管,大众媒介还成了信息所走的道路上的权力很大的把关人。

同时,把关人行为也因此成为大众传播的传播者行为的最具有能动性的方面之一。

而在当代大众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中,把关行为的难点在于在苛刻的时间限制中对及其大量的讯息进行取舍。

32、希尔伯特-彼得森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传播制度苏维埃—极权主义传播制度①极权主义(君主独裁式)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

起源于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

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现代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

媒介使用者:取得皇家特许的人。

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新闻检查。

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

媒介所有权:私有或公有。

②自由主义(自由竞争式)发展于:1688年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地方。

思想源泉:弥尔顿、洛克等人的启蒙思想著作,理性主义和自然权利的基本哲学思想。

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了解真相,监督政府。

媒介使用者:任何有经济力量可以使用媒介的人。

媒介控制:依靠“思想自由市场”实现“真理的自我修成过程”;依靠法庭。

媒介禁忌:诽谤亵渎物理战时煽动叛乱媒介所有权:主要为私有。

③社会责任(自我的形式)发源于:20世纪美国思想源泉:孜业自由委员会的报告,媒介从业者的时间,媒介自律守则。

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把冲突转化为讨论。

媒介控制: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媒介职业道德。

媒介禁忌:对公认的个人权利和重要的社会利益的严重侵犯。

媒介所有权:私有,除非政府为了保证为公众服务而接管媒介。

④苏维埃——极权主义(国家统管式)产生于前苏联,不过前期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也采用过类似方式。

思想根源:马列主义——斯大林理论,混合的黑格尔的思想与19世纪俄国人的思想。

主要目的: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值得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于政党和专政。

媒介使用者:忠诚和正统的党员。

媒介控制:政府采取政治手段来监督并控制经济命脉。

媒介禁忌:批评党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