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导师:陈俊亮教授的故事
如何让杰出人才“冒”出来——访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如何让杰出人才“冒”出来——访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卢彩晨
【期刊名称】《大学》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到2020年
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重申了要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伟大任务。
大学对于实现这一目标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创造与运用,中国大学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亟待解决。
制约中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瓶颈”到底是什么?中国大学如何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围绕这些问题,本期高端访谈栏目对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进行了访谈,并请他对南京大学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深入解析。
【总页数】6页(P4-9)
【作者】卢彩晨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坚持全球化特色培养国际化人才——访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祝全 [J], 许心;
肖伟芹
2.集成产学研优质资源打造生物质产业科技龙头--访齐鲁工业大学校长、“山东省轻工生物基产品清洁生产与炼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陈嘉川 [J], 赵立爱;李晓晓
3.南大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专访南京大学校长、著名地球化学家陈骏教授[J], 裴富强
4.凝炼研究方向加快民族学科发展——访原西南民族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陈玉屏教授 [J], 陈玉屏;潘树章
5.南大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专访南京大学校长、著名地球化学家陈骏教授[J], 裴富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导论 (2)

17
北邮--历史沿革
北京邮电大学创建于1955年,原名北京邮电学院,是以天津大学电讯系、 电话电报通讯和无线电通信广播两个专业及重庆大学电机系电话电报通 讯专业为基础组建的,是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隶属原邮电部。
1959年和1960年北京电信学院及其附属中技部、邮电科技大学先后并入 北京邮电学院。1960年北京邮电学院被确定为全国64所重点院校之一。
• 2000年3月23日,贝尔实验室在北京成立了一个新的 研究机构――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由李大 维博士出任研究院院长。该机构先后与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建立了 6 个联合 实验室。
13
贝尔实验室
下一步发展目标 • 下一代光网络和数据网络 • 新一代通信软件 • 纳米技术 • 网络技术节能模式,网络能效
北邮—辉煌成就
2006年 宽带无线移动TDD-OFDM-MIMO技术
•概述:目前中国第1个实现峰值速率高达100 Mbit/s传输速率的宽带 TDD技术;第1个采用宽带TDD-OFDM-MIMO技术的E3G技术;同时, 基于该技术的硬件演示平台是国内首次研制完成的宽带TDDOFDM-MIMO技术演示平台。
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 现代密码学基础理论研究 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 彩色图像编码设备 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 电信管理网基础软件测试系统 信产部科技奖一等奖 1999年 2.5G全光通信系统 信产部科技奖一等奖 1999年 VPN业务管理的研究 信产部科技奖一等奖
27
14
贝尔实验室
成功之道
•自主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 •团队精神 •宽松的研究环境 •技术商业化
陈俊良高校信息化四十年

陈俊良:高校信息化四十年作者:吴玉征来源:《计算机世界》2011年第03期陈俊良,原南京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现任全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从事了一辈子的高校信息化工作。
他于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在动荡的年代参与开发过空军气象数据处理系统;参与过我国初期高校计算机系的建设,边编教材边上课;开发过实时搜索系统,荣获省级荣誉;搭建过校园信息系统,对校园信息化有深刻的理解。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老兵”,陈俊良的经历又能给业内什么启示?“自学”计算机陈俊良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随后留校。
不久下乡参加了两期“社教”(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担任“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工作队队长的秘书,帮助他们起草文件、写报告、管理资料等。
期间,他也参与到公社的劳动中,挖河清淤,日子艰苦。
回到南京大学后,文革开始。
陈俊良基本是“一个逍遥派,在学校呆了一段时间,因出身不好也不能参加红卫兵,回家呆着。
”正好在这期间,空军要求研制数据处理机(等同于现在的计算机),南京大学承担了研制任务。
当时,计算技术专业的不少老师由于政治原因不能参与到项目中,而陈俊良没有任何政治负担,又是数学专业,于是被抽调过去搞研制开发。
“那时我对计算机也不懂,过去之后,一边学习一边开发。
”陈俊良回忆说,南京大学有20多人组成一个小组,吃住在工厂里,一心搞开发,每周回学校一次参加政治学习,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孙钟秀也在其中。
陈俊良负责控制台打字机和纸带输入机。
当时我国仅有的几台计算机的控制台操作是通过上下扳动乒乓开关输入数字“0”和“1”,而国外已有了专门的控制台打字机来输入和输出命令。
“我改造了当时德国生产、邮电局发电报用的55型电传打字机,修改了机械编码系统,重新设计了控制电路和计算机接口。
至于纸带输入机——当时的光电纸带输入机速度慢,误码率高,我要改造和设计与计算机的接口电路。
”这个小组一共研制开发了三台型号为DJS-C3的机器,他们将机器交付给空军完成任务后,又回到南京大学。
电信潮头忆峥嵘——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亮

作者: 寒冰
作者机构: 《科技创新与品牌》记者
出版物刊名: 科技创新与品牌
页码: 6-10页
主题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全国人大代表 北京邮电大学 学术委员会 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工作者 电信
摘要:陈俊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北京邮电大学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及数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和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他曾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邮电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邮电部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个荣誉称号。
程时端教授

从1989年起,她挤出业余时间,经过多年努力编著了近40万字的通信工程丛书《综合业务数字网》(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入浅出,原理清楚,同时又将ISDN与ATM结合起来,有自己的新观点贯穿全书,内容新颖,适合自学,受到高校通信专业师生与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1994年上半年,她再次受托到比利时贝尔公司做高级访问学者,参加了欧洲通信高技术研究(RACE)项目,当年7月回国之后立即完成了译著《异步传递方式》,该书成为高校教材和从事ATM研究的主要参考书之一。与此同时,程教授还领导了3个有关ATM的研究项目。其中中比国际合作项目“ATM生存性研究”属于国际前沿课题,经过3年研究,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写出了研究报告14份,发表学术论文26篇,并提出了保证ATM网络生存性的策略和算法。
然而这一切也是客观所致,自1987年回国后,程教授就肩挑数担。她既要给本科生上课,又要带硕士研究生,同时协助培养博士生,还亲自主持了8项重要科研项目。此外,她还一直兼任繁重的行政工作。无论是她的同事还是她的学生无不感到惊讶的是,程教授的脑子里每天装着那么多事,但处理起来却井然有序。其实并没有什么奇怪,她把每天的工作日程按满负荷标准,事先安排得紧紧的,这一方面来自于她干练果断的办事风格,另一方面则应归功于她的奉献精神和拼搏精神。
90年代以来,根据国际上通信网技术的发展趋势,程教授适时地选择了新的研究方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IS?鄄DN)”和“异步传递方式”( ATM)。用英语教材开设了新的研究生课“ATM和B-ISDN”,英语授课,深受学生欢迎,听课人数超过200人,是北邮研究生课中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近几年,随着IP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程教授又及时补充相关资料,将研究生课命名为“宽带通信网”,这门课的选课人数超过500,不得不分3次授课。程教授不仅课讲得好,而且对学生要求严格,公正无私。每年考完试都有人请她为某些关系人手下留情,都被她婉言拒绝了。因为对于学术,对于工作,她从来都是一丝不苟的。
知识空间与创新欲望--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毕业致词(精选)

知识空间与创新欲望--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毕业致词(精选)第一篇:知识空间与创新欲望--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空间。
这个空间边界就是与未知世界的接触面。
自己的知识空间越大,与未知世界的接触面积也就越大,因此就越会感觉自己的无知。
扩充知识空间的过程叫学习。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们的知识空间在不断扩大。
研究生的知识空间就应该更大一点。
北邮与其说是扩充了你们的知识空间,不如说是拓展了你们与未知世界的接触面积。
“让人觉得无知,往往是最大的睿智”。
西班牙作家这样说过。
两个人知识空间的碰撞叫交流。
更多人知识空间的融合叫团队精神。
成千上万人的知识空间通过电信技术相互影响叫上网。
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信息在爆炸,知识空间在膨胀。
一个缺乏交流、脱离团队、拒绝网络的个人知识空间,肯定是一个相对萎缩的空间。
全世界知识的总和形成人类知识大空间,这个大空间的边界叫前沿。
什么叫研究生?研究生必须拥有一小块与人类知识空间共同的边界,必须在前沿工作。
如果他们在这块边界上有所突破,就叫做发现或叫做发明。
这样的突破,扩充了研究生个人的知识空间,同时也就扩充了人类的知识大空间。
发现与发明统称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是江泽民主席的一句名言。
接受过民族许多关爱,享受了高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对于创新,当然是责无旁贷。
北邮的研究生,寻找一份稳定的高收入的工作并不难,今天在座的314名硕士、17名博士都已经签了年薪5万、8万、10万甚至更高的从业合同。
但是,不能忘记,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太平洋彼岸的你们的同龄人,他们拥有5亿、8亿、10亿甚至更多的高科技股权,在今天这样一个财富向知识精英聚集,资本为科技创新投入的浪潮中,北邮的研究生,为了民族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兴旺,一定要搏击在大潮的浪尖,而不是悠闲在远离潮头的沙滩。
一个月以前,贝尔实验室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在庆典上,院长李大维博士亲口对我说,他组织并参加今年在中国的招聘面试工作,在考核优秀的名单中,绝大多数来自北邮,他还告诉我,贝尔(中国)的一项近期活动是举办系列科技前沿讲座,四个举办地分别选在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和北邮。
“业务网络”的开拓者 “顶天立地”的科学人——访“长江学者”、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廖建新

封面人物Cover Characters廖建新近年来,以5G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全球范围内激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孤立主义和反全球化势力甚嚣尘上,贸易战和科技封锁猝然降临。
面对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坚定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决心,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通过自主研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网络体系框架的指导性论文,在学术界和产业界获得了相当的影响力,为业务网络建设和业务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
同时,我们还剖析了异构网络业务的共性与机理,在路由策略冲突、多路径传输机制、业务能力复用、资源动态映射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解决了业务普适化与智能化的理论问题,创立了业务网络智能化体系,取得了系统智能化、数据智能化、应用智能化等重要成果,在I E E E COMMAG/TCC/TMM/TWC等著名学术期刊和CVPR/AAAI/ACL等顶级学术会议发表了100余篇论文,获得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
这些成果对于在我国极端复杂的异构网络环境中构建可平滑演进、快速灵活迭代的业务网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再说“立地”。
我在做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始终高度关注产业发展。
我们建立并完善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不断将业务网络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系统产品,通过运营商在现网大规模应用。
同时,我们又通过现网应用的反馈不断优化我们的理论模型,改进我们的算法与技术,使学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能够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这是个不断摸索、不断优化的过程。
1996年我来到北京邮电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进行移动智能网方向的研究。
当时移动通信还处于2G时代,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爱立信、诺基亚这样的国际通信巨头手中,由于技术垄断,他们的产品非常昂贵。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导师个人及科研情况简介

1. “基于ATM及IP网的宽带多媒体信息系统研究”(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配合项目) 50万元
2. “多种终端电码防伪系统” 100万元
3. “IP网多媒体通信端到端服务质量及媒体同步算法的研究“ 10万元
北邮人论坛 -- 北邮人的温馨家园 -- 精华区文章阅读
合作交流
论坛帮助
友情链接
欢迎您 zhangch4021 重登录 用户功能菜单 谈天说地菜单 搜索 自选风格 北邮人博客 北邮人BT
1985年7月-----1989年12月担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主管教学及学术工作。1989年12月-----1998年3月担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1985年 3 月至今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前研究方向:信息网及多媒体通信。在各种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
宋俊德 教授
· 教授,博士生导师,莫斯科电子工程学院荣誉博士,赴美高级访问学者,Ericsson特聘教授。
· 研究方向:移动通信,未来通信研究(3G,RRC,FTR),移动互联网,CTI技术与下一代电子商务平台。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ERICSSON,DIALOGIC,GC-TECH),与国内大中型企业联合研究开发项目。
雷振明 教授
雷振明教授,北京邮电大学ATM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指导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科研方向:宽带通信与ATM/IP研究。目前进行的科研项目包括:千兆比路由器研制;B-ISDN技术研究与现场实验;高速信息网的网络实验平台等。每年指导十多名硕士生、博士生进行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论文。
朱祥华 教授
朱祥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5月6日生,1957年7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在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工作至今。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其间,1979年11月-----1981年12月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计算机科学系作访问学者。1988年8月-----1989年8月作为高级管理发展项目(SMDP)成员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考察及实践。
北邮导师及研究方向

北邮导师及研究方向(比较全)信息与信号处理专业的导师是胡春静,刘文京,王文博,孙少凡胡春静:姓名: 胡春静性别: 女所属专业: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专业代码:)职称: 副教授副教授,北邮硕士毕业,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
先后进行过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无线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的招生专业是信号与信息处理,主要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
联系方式:电话:EMail:hucj@刘文京:姓名: 刘文京性别: 男所属专业: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专业代码:)职称: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联系方式:电话:王文博:姓名: 王文博性别: 男所属专业: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专业代码:)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文博,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无线通信中心副主任,纤维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院长,IEEE会员,北邮学报编委,北京通信学会理事。
曾主持或参加过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
1993年和1999年分别两次获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从事的科研工作有新一代移动通信体制的研究,信号处理在移动通信中应用的研究等。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与Nokia、华为、大唐、松下等多家通信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已完成多项合作项目和科研成果。
联系方式:孙少凡:姓名: 孙少凡性别: 男所属专业: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专业代码:)职称: 高工,硕士生导师联系方式:26 数字视频、数字图像处理27数字视频处理与通信28移动通信理论与应用信号与信息处理30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1数学一④401通信原理01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博士生导师02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03移动通信应用与信号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30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1数学一④401通信原理或403数据结构与计算机组成原理01 INTERNET及其应用02 INTERNET应用、移动通信03电信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面向对象的电信管理系统04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05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移动应用技术、通信电源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4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1数学一④401通信原理01电磁生态学02智能信号处理其他的导师:张杰,男,29岁,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系,获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管理工程专业辅修学士学位。
北邮计算机学院导师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北京邮电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全院现有教职工12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8人,副教授2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1人。
学院内设8个教学科研中心,拥有全校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有三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点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融入各个学科领域,计算机网和电信网的发展和融合已成为信息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努力,成为近年来校内发展最快的学院,并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形成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在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以及成果转化方面业绩显著。
尤其在通信软件、智能网、网络管理、宽带通信网、数据挖掘、多媒体计算、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并有一批著名的教授。
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和部委以及国防方面的重点项目,有50多项科技成果通过了鉴定和验收,1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承担国际前沿领域的探索性课题;出版专著、教材50多部,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800余篇。
面向信息产业,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院硕士生的培养方案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设置,即扩大学生的专业面,又保持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的特色。
培养目标是具有通信技术背景和项目开发实践能力的高级计算机应用人才。
多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的研究生深受国内外计算机网络公司、计算机软件公司、通信设备公司和运营公司的欢迎,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大部分工作岗位的年薪超过10万元人民币。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百科名片北邮校徽北京邮电大学,“211工程”院校。
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主页:/中文名: 北京邮电大学 外文名: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简称: 北邮 (BUPT) 校训: 厚德 博学 敬业 乐群 创办时间: 1955年10月 类别: 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类型: 工科 主管部门: 教育部 学校属性:211工程 现任校长: 方滨兴 知名校友: 唐骏、吴基传、林金桐等 所属地区: 中国北京 主要院系: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理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等 硕士点: 20个 博士点: 11个 院士: 4人 邮政编码: 100876 目录学校概况学校简介院系设置师资力量交流合作历史沿革现任领导知名教授历任校长学术科研2009年2008年杰出校友校园文化奖学金设置就业领域宏福校区校园风光近年北京邮电大学录取分数线学校概况学校简介院系设置师资力量交流合作历史沿革现任领导知名教授历任校长学术科研2009年2008年杰出校友校园文化奖学金设置就业领域宏福校区校园风光近年北京邮电大学录取分数线展开北京邮电大学编辑本段学校概况[1]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首批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自1955年建校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全日制教育已经形成了信息背景浓郁、专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软件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国际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体育部等13个教学单位,以及网络技术、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感知技术与产业3个研究院,并设有研究生院。
北邮导师介绍

电信工程学院简介电信工程学院是北邮规模最大的学院,现有教职工139人,在校博士生92人、硕士生419人、本科生1674人,共计2185人,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大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学术梯队,现有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54人,教授30人,副教授34人,其中多位是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
我院科研队伍力量雄厚,近年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攻关、八五攻关、国家863计划、部级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及一批横向科研任务,在高新技术领域科研成果斐然。
2000年发表论著约300篇,到位科研经费3500万。
学院下设七个中心: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技术多媒体通信通信网技术电路与系统实验中心博士学位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密码学硕士学位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部分导师简介:孙景鳌、蔡安妮:二位教授都是留美博士。
博士生导师,共同领导着以图象处理、图象通信和图象识别为研究方向、30-40人规模的研究室。
该研究室在自动指纹识别技术和宽带综合业务多媒体通信技术方面,多年来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陈磊,博士,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从事数字电视、图像通信领域的研究工作,相关工作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邮电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学技术进步奖”。
研制成功HDTV系统复用器、虚拟图像系统、MPEG-2数字电视编码解码复用系统、HDTV信号发生器。
目前项目:MPEG-2/DVB数字电视复用器、NVOD系统、小波图像通信系统、DVB-C信道调制器、基于IP协议的TS流传输。
孙曙和高级工程师,北邮电信科技股份公司技术总监,电信工程学院兼职教授。
专业领域:通信与信息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接入网(基于IP的宽带接入系统)/电信网运维管理系统科研开发条件好,课题经费充足。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陈俊亮:打造服务平台构建智慧城市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陈俊亮:打
造服务平台构建智慧城市
黎林峰
【期刊名称】《中国建设信息化》
【年(卷),期】2016(0)5
【摘要】对于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陈俊亮院士认为,应该分两层:传感层和应用层。
传感层是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应用层是各类数据传输、整合后为实现某一目标的应用、服务和管理。
陈院士认为,智慧城市实际上由一系列的应用系统构成,这些应用系统无一例外都是软件系统。
目前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系统,形成竖井式的构造,互不相通、结构也不一样,形成很多孤立的系统,造成资源的浪费。
【总页数】2页(P6-7)
【关键词】城市;智慧;平台构建;服务;应用软件系统;应用系统;体系结构;数据传输【作者】黎林峰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信息化》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7.1
【相关文献】
1.中国电信科技弄潮人——访浙江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亮 [J], 逸群;叶子
2.我国程控交换机诊断与测试理论的奠基者——小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亮 [J], 梁辑
3.我国程控交换机诊断与测试理论的奠基者——小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亮 [J], 梁辑
4.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陈俊亮 [J],
5.创新不足考验通信技术未来发展——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亮[J], 韩跃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能网技术

智能网技术
李晓峰;陈俊亮
【期刊名称】《电子展望与决策》
【年(卷),期】1996(000)006
【摘要】智能网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王任李晓峰中国科学院工程
院院工陈俊亮当前世界电信市场正在迅速发展蛮化,各种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对改变传统电信网的结构和运营策略起着决定作用。
在电话广泛普及的今天,用户对通信的要求已不限于提供普通的电话业务,而是要...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李晓峰;陈俊亮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工程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3.2
【相关文献】
1.智能网(上)——智能网和智能网概念模型 [J], 龚双瑾
2.普及智能网新技术,发展电信增值业务──“电信网挖潜增效研讨会暨呼市智能网现场会”在呼和浩特召开 [J],
3.3COM用以太网技术构建园区网--3Com智能化社区以太网园区网解决方案 [J],
4.3COM用以太网技术构建园区网--3Com智能化社区以太网园区网解决方案 [J],
5.智能网和电信管理网二:智能网与电信管理网的集成 [J], 来悦;莫安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导师个人及科研...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导师个人及科研情况简介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导师个人及科研情况简介周炯盘教授周炯盘男1921年生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系硕士曾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教授北邮无线系教授系副主任科研所所长信息系主任现任北邮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负责多项国家级和部级科研项目完成多部理论专著并多次获国家和部级科技成果奖从事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信息与通信理论移动通信与通信网等科研经费充足毕业生去向出国直博国内外著名公司及教学科研单位徐大雄教授徐大雄28年生51年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在北邮任教44余年现任电子工程系教授吉尔吉斯国家科学院院士招收博士生的专业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招收硕士生的专业为光学研究方向均为信息光学及其在通信和防伪方面的应用目前的科研项目有教育部博士基金等7万元近年毕业生在外企和国内电信部门工作林金桐教授林金桐男籍贯江苏丹阳1946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1981年获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1990获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光通信工程高速光通信系统宽带光纤接入网等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光通信前沿课题组学术带头人他的两篇论文《光纤激光器的偏振效应》和《光纤激光器偏振效应现象理论和应用》多年来一直被科学家门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培养的研究生或出国深造或在国内谋就高薪职位任晓敏教授任晓敏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副组长研究方向为光纤通信技术和通信光电子学近期的研究兴趣集中在高速密集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与器件技术上钟义信教授钟义信教授目前在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招收博士生在信号与信息处理及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招收硕士生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面向Internet的智能信息处理如智能搜索引擎智能文献摘要高性能机器翻译等等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如基于内容的网络信息安全等智能信息网络信息科学基本理论信息学-知识论-智能一体化研究在上述领域或得了信息产业部高等级科技进步奖已毕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主要从事Internet及各种网络智能化方面的工作国外如Intel公司国内如首都信息发展公司等宋俊德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莫斯科电子工程学院荣誉博士赴美高级访问学者Ericsson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移动通信未来通信研究 3GRRCFTR 移动互联网CTI技术与下一代电子商务平台·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 ERICSSONDIALOGICGC-TECH 与国内大中型企业联合研究开发项目·毕业生去向留学或留国内创业 12 国外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国内大型通信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研究生助学金或企业奖学金用于学费和生活费人数15名以上郭军教授郭军1959年生北京邮电大学学士硕士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博士博士招生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招生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主要从事文字识别语音识别网络管理与控制等研究承担国家863信息产业部以及企业合作项目多项科研经费充足近年研究生去向直博北京NOKIA北京华为广东移动局出国杨义先教授杨义先1986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电子与通信系统博士学位现在为信息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获得多项荣誉称号承担并完成了几十项国家级部委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奖励如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共有三个招生专业一现代密码学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密码应用基础研究电子商务安全平台研究信息伪装与数字水印研究二信号与信息处理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系统的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与英特网的安全内核技术现代编码理论与技术三应用数学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密码基础理论信息隐慝技术与理论张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西北大学获物理专业学士学位西北工业大学获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北京邮电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现在韩国通信研究开发院个人通信实验室进行CDMA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博士后研究张平教授从事CDMA和第三代W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张平教授现在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总体组C3G的常务委员中国无线通信标准CWTS的高级顾问北邮-威盛通信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并担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编委会副主任等工作目前承担了国家863攻关项目同时承担了与诺基亚爱立信国内的华为中兴等公司合作的项目研发已毕业研究生分布在国内外的移动通信技术公司工作丁炜教授丁炜男1935年出生北京邮电学院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负责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邮电部等重大重点项目六项获邮电部二三等奖北京市二三等奖六项发明专利一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方向为宽带通信网接入理论和技术现负责两个重大项目经费充足能提供研究生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参加重大项目研究的机会能提供助研岗位20余个过去指导的研究生100就业去向一般在研究单位企业政府部门外企和学校等雷振明教授雷振明教授北京邮电大学ATM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指导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科研方向宽带通信与ATMIP研究目前进行的科研项目包括千兆比路由器研制B-ISDN技术研究与现场实验高速信息网的网络实验平台等每年指导十多名硕士生博士生进行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论文朱祥华教授朱祥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5月6日生1957年7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在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工作至今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其间1979年11月-----1981年12月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计算机科学系作访问学者1988年8月-----1989年8月作为高级管理发展项目SMDP成员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考察及实践1985年7月-----1989年12月担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主管教学及学术工作1989年12月-----1998年3月担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1985年3月至今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当前研究方向信息网及多媒体通信在各种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1基于ATM及IP网的宽带多媒体信息系统研究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配合项目50万元2多种终端电码防伪系统100万元3IP网多媒体通信端到端服务质量及媒体同步算法的研究1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电信基础设施综合管理系统40万元吕英华教授吕英华教授男44年7月11日生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68年到大连通信电缆厂质量管理工程师78年考入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81年获硕士88年获博士学位91年1月赴美国SYRACUSE大学和美国东北部并行结构中心NPAC进行电磁兼容计算电磁学和并行计算技术研究93年回国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邮电高校英文学报》主编中国通信学会线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传导干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雷电与脉冲委员会生物医电委员会委员电波科学学报编委IEEE高级会员研究电磁兼容计算电磁学ATM接入设备计算机安全通信网络布线生物医学电子学远程医疗监护等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八六三重大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等6个项目其中"核爆电磁脉冲对专用电缆的影响的计算和测试的研究"作为子项目1994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参加科研多项在IEEETrans《通信学报》《电子学报》《电工技术学报》《邮电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等刊物和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合作专著5部9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96年获北京邮电大学个人先进奖现从事项目有八六三项目实用化的ATM用户接入设备项目负责人总经费800万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电磁兼容的电磁场理论与关键技术总经费90万主要成员企业合作项目支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高速数据交换平台总经费260万主要成员杨放春教授杨放春男1957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1通信软件2智能网科研近年来累计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邮电部重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成果推广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等21个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累计科研经费2316万元人民币在智能网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成果的两个型号系统分别荣获1998年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9年度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有1智能网与Internet网的综合技术2未来开放的综合的智能化网络平台技术3业务工程已培养毕业研究生29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18人在读博士生5人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本预计200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8人博士生3人成果转化任北京正方兴通信技术研究所执行所长两年来通过技术转让和成立合资公司等多种形式已将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智能网系统应用于中国电信的二十多个省级智能网的建设目前正方兴通信技术研究所以及在所拥有的国内三家合资公司和国外一家合资公司中的总资产折合人民币约3560万元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孟洛明教授孟洛明博士生导师国家实验室主任198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一直从事网络管理和通信软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10余项国家重大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6次主持和参加主持了1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作为项目负责人目前主持3项国家重大项目科研经费充足每年可提供3-5人研究生助研岗位舒华英教授舒华英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组织委员会委员中国邮电企业管理协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工业工程专门委员会副主任目前主要进行信息系统及系统集成及IP及其网络管理方面和知识创新决策管理咨询方面的研究目前在研的项目有IP电话系统集成Internet网络有关软件开发企业科研创新等可支配经费约100万可提供助研岗位6人已毕业的研究生都就业于通信行业及中外合资的IT业余重秀教授余重秀46年生69年北邮学院无线系毕业在北邮任教30多年现任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招收博士生的专业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及物理电子学招收硕士生专业为光学物理电子学研究方向为光波技术与光通信目前的科研项目有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65万元近年毕业生在外企和国内电信部门工作吴伟陵教授张杰男29岁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系获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管理工程专业辅修学士学位1998年于北京邮电大学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任教至今目前研究方向为光传送网络WDM光传输系统IPoverWDM技术长期从事超高速光纤通信宽带光网络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参加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陈俊亮教授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两院院士博士导师他一直从事通信领域的科研与教学曾主持纠错编码在数据通信中的研究与开发程控交换的研究参与DS-2000与DS-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的研制等九十年代倡导并从事智能网的研究开发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网交换技术通信软件容错计算技术等目前承担的项目经费总计约150万廖建新1965年生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负责多项国家级部级课题已发表专著2本论文9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在研项目经费达400多万元在国内最早从事移动智能网技术研究并主持产品开发研制成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移动智能网CMIN02系统该产品已在多个省商用研究方向为移动智能网及宽带IP智能网的研发及产品化杨放春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近年来累计主持国家部委和国际合作项目21项通过技术转让以及合资合作等形式已将自主开发的智能网系统应用于二十多个省级智能网的建设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有宽带IP网智能业务平台软交换及应用服务器技术开放的业务生成环境及业务工程理论和方法目前在读研究生36人程时端教授女博导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等数十项科研项目多项获奖申请了5项国际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科研经费充足主要研究宽带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ATM和IP网的性能分析流量控制QoS技术路由算法网络安全技术与实现ATM和IP网络支持话音通信的技术IP网和智能网的互通技术等詹舒波副教授博士1996-1998年在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参加并主持多项国家级部委级项目是国家863项目智能网研制中SmSIP的主研人员并在2001年度荣获"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奖"在智能网业务成果转换方面取得重大成绩隆克平副教授男主持和承担过国家级及国际合作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译著2部专利申请4项主要研究因特网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TCPIP协议及改进机制路由器的排队和调度策略移动IP技术等能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金跃辉副教授女先后承担多个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获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现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北邮-诺基亚合作项目科研经费充足主要研究因特网的理论与技术包括TCPIP协议及改进机制IP网的性能分析与仿真移动IP 等王文东男教授先后主持或承担十余项国家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获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已指导研究生近20人科研经费充足主要研究高速网络和因特网通信协议包括实时多媒体业务控制信令网络安全技术光网络上IP业务的控制信令等卢美莲女副教授先后承担10余项国家级或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获奖发表论文9篇指导或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9人主要研究通信网与因特网的结合技术下一代因特网支持实时多媒体业务的通信协议性能及安全机制杨正球网络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网络管理和通信软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主持和参加完成了10余项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次目前主持多项省部级项目科研经费充足亓峰网络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网络管理和通信软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主持和参加完成了10余项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次目前主持多项省部级项目科研经费充足雷友旬网络管理研究中心测试技术研究室主任从事网络管理和通信软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主持和参加完成了10余项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次目前主持多项省部级项目科研经费充足李怀诚教授男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与通信网网管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近年完成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北京市邮电部奖项2项编写教材两部论文20多篇李文生副教授女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网络及通信软件数据库系统CRM等曾主持开发过多项科研项目并投入使用目前在研的主要是多媒体通信网络管理CRM等方向的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可以为学生提供助研工作岗位马华东教授男博士1999-2000年赴美国密西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多媒体系统网络软件与电子商务系统软件主要在研项目包括纵向项目3项横向项目多项科研经费充足刘辰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招生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198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1991年于北京邮电大学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的教学和科研开发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通信软件及多媒体信息服务等孟祥武副教授男博士目前从事网络软件方面的科研工作在国内期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已发表过3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教材2部刘晓鸿副教授男博士专业方向分别为计算机图形学硕士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专业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在于通信软件的开发如CDMA等和GIS系统及其应用实时操作系统及相关应用模式识别如语言识别等叶文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CDMA移动通信系统软件移动通信网络智能控制移动数据增值业务曾与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从事第二代和第三代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工作承担多项横向和纵向项目高文昌教授男主要从事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码分多址移动通信方面的研究主持设计完成的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铁路智能长途人工台军用智能人工话务系统通过了部级鉴定目前主要进行CDMA移动通信基站子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经费充足宋茂强教授男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通信软件与互联网技术他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十余项科研项目的研制开发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集体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主要从事3G移动通信软件的研发工作经费充足卞佳丽副教授女北邮-海高通信新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电信交换和宽带通信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参加过十多个项目并多次获奖目前主要研究项目有"PRI综合接入系统""国家海洋局通信卫星监控系统"等经费充足白中英教授男现任北邮计算机学院体系结构中心责任教授在从事多年科研工作中曾获国家级奖励3项部级奖励5项他写的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一项并有3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目前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项经费充足周锋副教授男主要研究兴趣包括通信软件及协议移动通信系统和实时嵌入式系统等主要的科研成果包括进口程控交换机脱机故障诊断系统程控交换机No7信令系统软件和CDMA基站子系统软件的研制在研项目为CDMA基站子系统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邝坚副教授男现任计算机学院副院长Motorola-北邮计算机网络通信联合实验室主任多年从事多媒体计算机和宽带通信技术的研究曾主持十多个项目的研发工作目前主要研究项目有"E1MUX接入系统""国家海洋局通信卫星监控系统"等经费充足徐六通男副教授多年来一直在计算机与通信方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软件分布式计算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目前在电信业务支撑系统与运营管理系统方面承担了多项对外合作项目科研经费充足王柏女博士教授作为主研人员参加过多期国家863智能网项目并两次获奖曾主持过4项国际合作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当前研究领域分布计算技术电信网与因特网互联技术电信软件体系结构科研经费充足何拥军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TMN与电信业务智能CallCenter运营与管理电信业务运营环境与支撑系统体系在IT领域曾从事过多个专业方向的研究课题目前主要从事电信业务支撑系统与运营管理系统方面的研发项目项目经费充足张雷男副教授计算机学院通信软件工程中心责任教授多年来一直在计算机与通信方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主持过多项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目前与国内电信运营商及瑞典爱立信公司合作承担了多项研究开发项目项目经费充足吴建林男博士副教授多年来一直在计算机与通信方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负责过电信局数据仓库移动通信综合营业业务智能BI等多项合作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电信业务支撑系统方面的研究开发项目经费充足马跃计算机网络研究中心责任教授我中心具备良好的研究和开发环境与多家银行计算机网络公司以及部队等有广泛的技术合作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已开发出多种网络实用产品本人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设备及其软件开发移动IP网等徐塞虹计算机网络研究中心副教授我中心具备良好的研究和开发环境与多家银行计算机网络公司以及部队等有广泛的技术合作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已开发出多种网络实用产品本人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设备及其软件开发移动IP网等高锡武教授男从事专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理论及应用设计分布式操作系统及分布式数据库理论及设计研究课题计算机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路由器的软件硬件设计与实现因特网IP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杨俊男1964年生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研究中心副教授特长是计算机软件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参加的科研项目曾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从事CTI和IDC方面的研究。
北邮研究生之死

北邮研究生之死2015年12月17日凌晨3点25分,王晓梅突然从梦中惊醒,她摸着胸口,喘不过气。
她觉得,一定有什么事发生了。
她拿起枕边的手机,3点27,拨通了男友孙腾霄的电话――“滴,滴,滴”的声音持续了十五秒,没有人接听。
王晓梅的心率迅速上升,她觉得房间闷热。
吸了口气,按下重拨键,还是没有人接听。
王晓梅告诉自己,“要镇定,为了不打扰室友,腾霄可能将手机设置为静音。
”黑暗中,王晓梅默默地等着时光流逝,她不愿意想,也不敢去想发生了什么。
3点40分,王晓梅忍不住又一次拿起了手机,依然没人接听。
她再也无法入睡,坐在床上,盯着手机的微光,等待着晨曦到来。
12月17日早上8点12分,王晓梅接到孙腾霄父亲打来的电话,得知了腾霄的死讯,死亡时间是凌晨3点20分。
孙腾霄,北京邮电大学2012级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以跳楼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北邮“孙神”2009年冬天,孙腾霄走上讲台,调整了下投影和麦克风,打开了文件,说了句,“This speech is of no significance to the room(这个课题对于这个房间里的人是没有意义的)”。
台下一片哄笑。
这是北京邮电大学的一堂英语课,正在读大二的他要做一次关于胎教的演讲,他还把这次演讲献给坐在一旁的怀孕的英语老师。
一米八的孙腾霄穿着军绿色风衣,戴着眼镜,充满自信。
演讲结束时,他指挥下面的女同学向英语老师送上一束鲜花,全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孙腾霄不仅是我们家,也是我们整个家族的骄傲”,孙腾霄的父亲表示。
12月17日当天,孙父与孙母坐飞机赶到北京,他们住在北邮附近的一家快捷酒店。
从小学到高中,孙腾霄一直是全校的TOP3。
他的高考分数在当年的山东滕州排在前10名,最终考入了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
即使在名校云集的北京,北邮也是排得上号的学校,通信工程专业一直名列全国第一。
校友录上,华为总裁任正非、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等人在列。
三大运营商,以及华为,中兴等通讯设备公司中,从高层到中层管理者,北邮毕业生一直占据主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页机构简介最新消息校友视线校友名人录校庆活动专栏各地校友会校友捐赠校友登录注册校友查询校友论坛北邮校友总会>> 知名教授录成功秘诀:持之以恒———陈俊亮教授的故事作者:王英柏在新千年的第一个金秋收获季节,迎来了北京邮电大学建校45周年华诞。
这次校庆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活动就是纪念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叶培大教授执教60周年。
在北邮人的心目中,叶培大教授既是一位高风大智、诲人不倦的师长,更是一位皓首穷经、风度翩翩的学者。
这里讲述的正是这位步入耄耋之年的长者的故事。
一、艰辛辗转的求学之路叶培大1915年出生于上海南汇县的一个书香世家。
父亲叶时茂是前清秀才,毕业于犹太富翁哈同所办上海神州法政专科学校。
毕业后,曾做过几个月的挂牌律师;嗣后,就是做私塾、小学及中学的国文教师。
他擅长国画,以绘画为副业,在江南略有名气。
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家庭妇女,没有文化,沉默寡言,终日只知为儿女操劳,是个典型的东方善良女性。
生不逢时的叶培大,幼少年时代正是军阀混战时期,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家庭经济原本不富裕,加上人丁多,三兄弟两姊妹,就只能供他一人上学。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尤其是受父亲的训谕和熏陶,使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光,总是废寝忘食,勤奋苦读。
12岁那年,即以高小毕业考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家乡新场镇小学,并在父亲的坚持下专程赴申投考,一举及第,考入上海民立中学。
当时的上海民立中学,注重英文,尤以众多的毕业生考取邮务海关而出名。
校址在上海大南门,是一所贵族中学,学生大都是一些殷实富有家庭出身的子弟。
教师大部分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从初三起即有英美教员任课,即便中国教员从初三起也完全用英语授课,连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课程用的都是英文教材。
尽管学校的学费很贵,每年要花300元,由于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很看重这所学校,还是惜子舍财,坚持到底。
但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叶培大参加全上海市中学会考,名列前茅,荣获甲等。
初中时期的叶培大,一度受进步文艺的影响,喜爱文学,想做一个文人,当文学家。
课余常写些小品和短篇小说投给《上海新闻报》、《浦东日报》等副刊,曾常有诸如《人力车夫》、《玫瑰花》之类的习作见于报端。
但到高中时,又觉得学文没有出路,转而立志学工,以报考国立大学为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中毕业后先屈身于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物理系学了一年。
除把全部力量花在数学、物理、化学3门功课上外,迫于生活,每天晚上还要为两位张姓中学生补习两个小时的物理、数学课,每月从中得到20元酬金,作为生活补贴。
1934年夏,叶培大报考国立大学如愿以偿。
在天津北洋工学院电机系念书时,深知能够入大学很不容易,经济上既不宽裕,政治上更无靠山,只有靠“书包翻身”,以技术学术为求进阶梯。
于是为了个人前程,比以往更用功,埋头图书馆,大学头3年6个学期始终都考第一,最后一年获得奖学金。
这年夏天,正当四年级分派到江苏无锡戚墅堰电厂实习,卢沟桥事变爆发,毕业实习只得半途而废,直接返回南汇新场老家。
9月底接到北洋工学院通知,要在西安上课。
由于当时正规交通已经瘫痪,只得雇乘一只小船到上海,取道南京,经武汉辗转于10月底到达西安。
在西安仍是埋头苦读,但心绪难于安定,效率很差。
尤其中间西安形势吃紧,全校又迁至陕西城固县上课,成立西北联合大学。
在大学最后这一年,虽然仍考第一名,但自我感觉实际收获不大。
叶培大在大学期间,个人求学深造的欲望比中学更强,一心想毕业后报考官费出洋。
为此,毕业后一直在工作之余努力准备功课。
特别是在南京广播电台工作期间,听到有消息要招考留英留美生,于是更加积极准备,黎明即起念无线电、电信网络、电工基础等,每天看英文报练习英语。
1944年参加美国租借法案官费出洋考试,应试揭晓获电信专业(录取20余人)第一名。
直至1945年夏,正当而立之年的叶培大踌躇满志,终于满怀求知的渴望,经印度乘海轮于9月初抵达纽约,开始了他一生中难忘的留学生活。
刚到美国没有地方实习,于是先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念超高频工程、应用电子学等课程。
后经人介绍,在该校就读同时,先后到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播音室和发射台,以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实习。
第二年春末夏初,被派往加拿大蒙曲沃尔北方电气公司实习发射机,研究杜黑特(DOHERTY)线路。
秋季又回美国到旧金山参观实习。
至1946年11月结束在美求学,又远渡重洋,回到祖国。
二、澹泊清平的教书生涯叶培大1938年于西北联合大学毕业后即留校担任了两年工学院电机系助教。
随后担任重庆(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工务员、助理工程师,同时兼任金陵大学电机系交流电机实验课。
其间除脱离教学出国留学一年外,特别是自1949年9月回到天津北洋大学起,他就一直在高等院校执教,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电工学、工程画、电声学、电工基础、无线电、应用电子学、放大器、无线电发送设备、无线电基础、电磁场理论及微波技术、导波场论、微波固体器件、光波导技术基本理论、光纤通信等18门课程。
1959年开始带硕士研究生,是我国最早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1984年成为国内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指导了30多位硕士生和40多位博士生。
经他精心指导的这些毕业研究生中,有的成了国内著名大学的校长,有的成了著名学者或企(实)业家,有不少人已成为博士生导师或独立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还有多位博士获得德国洪堡科研基金。
对于当教师这个清苦差事,叶培大教授却情有独钟。
记得在一次访谈时谈到这个话题,叶培大的回答既很坦然,也很诙谐:当教师也算是我一生中的缘份。
一毕业就留校任教,即便是后来在重庆(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工作期间,也一直兼任金陵大学(即今南京大学)电机系副教授,只有出国一年多离开了教学,前后60多年。
解放前夕到的北洋大学(即今天津大学),1955年北京邮电学院正式成立,随天大电信系来北邮干到现在,差不多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匠”。
虽清苦一点,但乐趣也不少。
看到学生一个个成材,很高兴,有成就感。
民族振兴,国家建设都需要人才。
年轻时有人主张“科学救国”,被称为“曲线救国”。
因为那是在旧中国,国体政体没有解决,当然不现实,是书生意气。
现在不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非常之英明;还有“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非常之有远见,造福子孙,深得民心。
教书就是直接为“科教兴国”做出贡献,我们高校是第一线,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很光荣。
如果光从个人考虑,教师是个清苦差事,收入比不上办公司的“大款”。
但要真正强国富民光靠办公司不行,还是那句话:“老九不能走”。
所以,我干一辈子“教书匠”无怨无悔,倒是自得其乐。
耄耋之年的叶培大,还在指导研究生,并承担“光波导技术基本理论”课程的讲授任务。
他常说当教授就是要讲课,当了教授而不讲课就不像个教授样子。
他的课堂教学独具匠心,向来以“重点突出,脉络清楚,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著称,备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他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业,而且关心学生的成长,特别是他指导的研究生。
他认为本科生一般是听老师讲课,对教师的治学精神和品行作风不大可能有很深的了解。
但是博士生导师则不同,与学生联系得很紧,因此身教和言教一样重要。
他讲:我与学生之间,除了师生关系,还有一层朋友关系。
我经常到学生的宿舍,与他们聊天,话题很广,谈学习,谈工作,谈生活,还谈家庭。
在对待教授的信誉上,叶老认为教授的信誉最主要的是工作要负责,一定要兢兢业业地完成任务,既定目标能够达到。
更深层的信誉基础就是研究的水平和培养学生的质量,因为学生质量是导师水平的反映。
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得意门生,他们的学风和素质,带有很浓的导师风韵。
所以,当老师的必须既教书又育人。
正因为如此,叶培大在1995年曾同时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和“邮电部优秀科技工作者”三个荣誉称号,实属当之无愧!在长期的执教生涯中,叶培大教授一贯提倡并始终坚持“学以致用”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治学思想。
他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要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锻炼,加强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
他认为重点工科院校本科生要基本完成某个工程的系统训练;硕士生必须完整地完成某个工程的系统训练;博士生则除此之外,还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是件难度很大的事,但必须抓。
作为导师,不担心学生是否按照自己既定的路线走,而关心学生是否在走他的创新之路。
对青年教师则要从最基础的实验工作做起,上讲台的教师一定要参加科研工作。
他说:高校的教师,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教师,必须既教书育人又搞科学研究,就是平时说的“两个中心”。
邓小平同志1978年就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两个中心”的思想。
社会上有些人有误解,认为高等学校搞教育,科研院所管科研;把高校教师队伍当作单纯的教育队伍,很少人把它作为科研队伍,他们把教育与科研脱离开来。
小平同志纠正了这种错误思想,提出高校应是“两个中心”,二者必须结合。
科研是领导我们教育方向的,也指导着教师教学的方向。
重点高校的教师不搞科研不能算是合格的教师。
高校搞科研有很多好处,也有很多优势。
不仅能出科研成果,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创造社会财富,而且能提高教师水平,锻炼教师能力,活跃学术空气,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举两得,既出成果,又出人才。
这些“人才”,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本人。
对于一位称职的高校教师,应当集教学、科研于一身,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高校搞科研又有自己的优势,人才济济,学科齐全,图书资料丰富,交流切磋机会多,研究氛围很好。
与条件好的科研院所相比,只是仪器设备和制作工艺有些跟不上。
除了这些硬的方面,软的方面还要克服只重视学术理论价值,而忽视社会经济效益的片面认识;要提倡“顶天立地”,既钻高新理论,又出实际成果,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但是,如果教授做项目时,过分强调转化为生产力,完全注重创收也不行,因为基础研究一定要有人做,高校应该承担基础研究的责任;还要在科研中大力倡导和培养“公正、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863”①精神。
就是在这种治学思想的指导下,叶培大教授始终坚持边教书、边科研、边著书。
在他写的教科书中最主要的代表作有《微波技术基础及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基础》(曾获邮电部优秀图书特等奖),以及《光波导技术基本理论》和《光纤理论》等。
特别是后两本有关光通信方面的书,自出版以来,就被各著名大学广泛采用,作为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这两部经典性著作,是作者平生教学经验与科研实践的高度提炼和精辟总结。
1999年两书同时获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新中国光纤通信的开拓者1955年,叶培大教授主持研制微波收发信机,获得成功,他是新中国微波通信的领路人。
早在1956年他就在国内首先为本科生开出“微波技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