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地层土石代 说明
_中国区域年代地层_地质年代_表_和_国际地层表_.简介
外, 其余绝大部分单位均尚未达到这种程度。因此,
!
前言
在国际上, 为建立全球标准年代地层单位, 国际
从国际范围来说, 他们是非正式单位。但对中国这 个大区域来说, 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 为满足各 方需要, 实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提高表中各阶 的成熟度, 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 和经费资助下, 全国地层委员会已着手有计划、 有步 骤地对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层型进行深入研究, 以 期尽早达到国际和中国地层指南规定的厘定一个年 代地层单位的要求。 在全球地质发展历程中, 中国处于重要、 关键的 位置。中国地层及其所含生物化石的系统性、 完整 性和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是罕见的, 而且中国地域 辽阔, 各种类型的地层发育连续齐全, 因此, 建立我 国自己的一套区域性年代地层划分对比标准不仅可 能而且很有必要。这与国际上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 准并不矛盾。正如《 国际地层指南》 ( 指出的 "%%%) “ 全球标准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中的单位, 只有当 它们以完整的、 详细的地方或区域地层学为依据时, 才是有效的。因此, 借助地方或区域地层表是达到 统一的全球单位的途径, 对于阶和统尤其如此。而 且这个级别的区域年代地层单位可能一直是需要 的, 无论它们是否与全球标准单位严格相符。 ” 同时
摘要: 《 中国地层指南》 修订版中所附的《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 , 在 !’’’ 年 !" 月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 召开的断代工作组工作会议( 即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预备会) 期间由各断代工作组分别提出, 经全国地层委员会汇 编完成, 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于 "%%! 年正式出版发行。"%%% 年第三 "%%% 年 $ 月经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讨论通过, 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的当时最新版本的《 国际地层表》 , 也被收入 "%%! 年修订版的 《 中国地层指南》 。"%%" 年修订的最新版本《 国际地层表》 反映了当前国际上年代地层单位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中国; 区域年代地层表; 国际地层表; 简介 中图分类号: ($&); ($&$ # !; ($&$ # " 文献标识码: *
工程勘察地层编号规则
24
淤泥质粉土
25
岩层
砾岩
26
Cg
角砾岩
27
Br
砂岩
28
Ss
粉砂岩
29
St
泥质粉砂岩
30
As
长石砂岩
31
Ar
钙质砂岩
32
Cas
铁质砂岩
33
Fs
泥岩
34
Ms
砂质泥岩
35
Sm
页岩
36
Sh
炭质页岩
37
Cs
硅质页岩
38
Sis
泥灰岩
39
Ml
灰岩
40
Ml
白云质灰岩
41
Dm
角砾状灰岩
42
Bl
燧石灰岩
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
12
Jz1
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
13
xjT3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
南川、荣昌、万州小区
14
JxT
三叠系上统香溪组
巫山、巫溪小区
15
lT2
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
南川、荣昌、万州小区
16
Tb2
三叠系中统巴东组
万州、酉阳、秀山、巫山、巫溪
17
Tj1
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
18
fT1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南川、荣昌小区
酉阳、秀山小区
83
Qlb2
青白口系上统龙潭河组
城口小区
地质年代编号列表表F.0.1-2
类别
地层岩性
二层编号
符号
土层
耕植土
1
素填土
2
杂填土
3
粘土
4
土石坝设计说明书
南昌大学(11水工毕业设计)说明书周小日2015年1月日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第二章设计的基本资料及水库工程特性 (1)第一节设计的基本资料 (1)第二节水库工程特性 (4)第三章工程等别及枢纽布置 (5)第一节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的级别 (5)第二节枢纽布置 (6)第四章坝工设计 (7)第一节坝型的选择 (7)第二节坝的断面设计 (8)1. 坝顶高程 (8)2、坝顶宽度 (10)3、坝坡 (10)4、防渗体设计 (11)5 、排水设备 (11)第三节土石坝的渗流计算 (12)第四节土石坝坝坡稳定分析及计算 (18)4.1设计说明 (18)4.2 .稳定计算 (19)第五节土石坝细部构造设计 (43)5.1坝顶 (43)5.2护坡 (43)5.3 排水体 (45)5.4坝体与坝基防渗设计 (46)5.5土石坝土料的选择 (46)第六节地基处及裂缝处理 (48)参考文献 (50)心得 (51)第一章工程概况伦潭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铅山县天柱山乡境内,距县城约50km,坝址地处铅山河支流杨村水中游,是铅山河流域内具有防洪、灌溉、发电、供水及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的控制性工程。
铅山河是信江中上游南岸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闽赣边境的武夷山脉。
流域东邻石溪水,西毗陈坊河,南靠武夷山,北抵信江,集雨面积1255km2。
流域内山高林密,植被良好,气候温和,矿产资源丰富,尤以铜矿著称。
铅山河流域理论电力蕴藏量约14×108kW·h,初步查明的可开发水电装机有18.46×104kW,可开发电量6.7×108kW·h,其水力资源之丰富为信江之冠。
铅山河流域是我省暴雨中心之一,也是我省小流域治理规划的重点流域。
伦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在2002年7月已经国务院批准立项。
第二章设计的基本资料及水库工程特性第一节设计的基本资料一、水文气象伦潭水利枢纽坝址处于铅山河支流杨村水中游。
杨村水为信江二级支流,发源于武夷山脉读书尖。
标准地层表
7 2 间断裂隙 空洞 充填可塑红粘土
7 3 间断裂隙 空洞
1 1 Q4 ml 素填土 填土 杂色,松散~稍密,稍湿,均匀性较差,主要成分由人工回填粘土、碎石及块石组成,其粒径一般为10-150mm。
1 2 Q4 ml 杂填土 填土 杂色,松散~稍密,稍湿,均匀性较差,主要成分由人工回填粘土、碎石及生活垃圾组成。
2 1 Q4 pd 耕土 填土 灰褐色、褐色,其中包含有大量植物根系,含约15%~25%的沙粒,粒径约为2~8mm,分布厚度不均。
5 1 裂隙 空洞 无充填
5 2 裂隙 空洞 充填硬塑红粘土
5 3 裂隙 空洞 充填可塑红粘土
5 4 裂隙 空洞 充填软塑红粘土 红粘土
6 3 溶洞 空洞 充填可塑红粘土
6 4 溶洞 空洞 充填软塑红粘土
3 1 Q4 el+dl 硬塑红粘土 粘土 黄褐色,呈硬塑状态,结构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局部含少量风化残积团块,土粒分布不均匀。
3 2 Q4 el+dl 可塑红粘土 粘土 黄褐色,呈可塑状态,结构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局部含少量风化残积团块,土粒分布不均匀。
3 3 Q4 el+dl 软塑红粘土 粘土 黄褐色,呈软塑状态,结构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局部含少量风化残积团块,土粒分布不均匀。
4 1 T1yn 泥质石灰岩 硬质岩石 强风化 灰白色,中至厚层强风化泥质石灰岩,节理裂发育,岩芯破碎,呈砂状及碎块状。
4 2 T1yn 泥质石灰岩 硬质岩石 中风化 灰白色、灰色、灰黑色,中至厚层中风化泥质石灰岩,节理裂隙发育,见方解石脉充填,见少量节理面被铁质侵染为红色,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块状及少量砂状。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及色标
表2.0.1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2・震旦系划归元古界还是古生界有不同意见,我国北方地区一般将其划归上元古界。
震旦系有的地区(如北方地区)宜分为三统(Z|、N、Z3),有的地区(如南方地区)宜分为二统((乙、Zb)。
表2.0.2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及色标续表2.0.2地质成因及符号ml--人工填土pd--植物层al--冲击层pl--洪积层dl-坡积层el--残积层eol--风积层l-- 湖积层h-- 沼泽沉积层m--海相沉积层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gl-- 冰积层fgl-- 冰水积层b-- 火山堆积层col-- 崩积层del-- 滑坡堆积set-- 泥石流o-- 生物堆积ch-- 化学堆积物pr-- 成因不明沉积人工填土( ml)冲击(al)洪积(pl)坡积(dl)沼泽沉积(h) 海相沉积(m) 海陆交互相(mc)冲积物(al) alluvial deposit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的碎屑物,称为冲积物。
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1) 山区河谷冲积物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的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的透镜体或不规则的夹层,厚度一般不大。
一般地说,山区河谷的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结果也带来了大量的细小颗粒,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冲积的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
(2) 平原河谷冲积物河流上游的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变细。
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
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的距离愈长,颗粒的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阶地冲积物。
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的漂石、卵石、圆砾和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
1号取土场工程地质说明表xzm
储量(万m,)
/
来运方式
开采方法
机械开挖
运输方法
汽车运输
上路桩号
K19+730
最近距离5)
0
材料及料场评价
表层。〜0.5m为无用层;其下为含碎石粉质黏土、、强风化泥岩,外业勘察期间取一组样品进行CBR试验,经对比分析,综合试验结果如下:液限54.0%,塑性指数29.3,土料地佳含水量为13.4%,最大干密度为1.876g∕cm∖压实度为96%、94%、93%时承载比CBR值分别为9.50%、8.19%>7.47%,可直接作为路床、路堤填料。
结论与建议
该料场有仅乡村小道通向线路处,交通不便,但可利用施工便道运输.
土料场名称:1号取土场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低山地貌
地质概况
①含碎石粉质黏土(6”):褐黄色,可塑硬塑,含25-40%碎石,表层含植物根系。
②泥岩(Ta.):灰黄色,强风化,原岩结构大部分破坏,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块状,少量短柱状,岩质软,岩体破碎。
规模
平均厚度加)/ຫໍສະໝຸດ 面枳(万InJ)
地质年代地层表
0.01170.1260.7811.8062.5883.6005.3337.24611.6213.8215.9720.4423.0328.133.938.041.347.856.059.261.666.072.1 ±0.2 83.6 ±0.286.3 ±0.589.8 ±0.393.9100.5~ 113.0~ 125.0~ 129.4~ 132.9~145.0 152.1 ±0.9157.3 ±1.0163.5 ±1.0166.1 ±1.2168.3 ±1.3170.3 ±1.4174.1 ±1.0182.7 ±0.7190.8 ±1.0199.3 ±0.3201.3 ±0.2~ 208.5~ 227254.14 ±0.07259.8 ±0.4265.1 ±0.4268.8 ±0.5272.3 ±0.5283.5 ±0.6290.1 ±0.26303.7 ±0.1307.0 ±0.1315.2 ±0.2323.2 ±0.4330.9 ±0.2298.9 ±0.15295.5 ±0.18~ 237~ 242247.2251.2252.17 ±0.06 358.9 ± 0.4372.2 ±1.6382.7 ±1.6 387.7 ±0.8393.3 ±1.2407.6 ±2.6410.8 ±2.8419.2 ±3.2423.0 ±2.3425.6 ±0.9427.4 ±0.5430.5 ±0.7433.4 ±0.8438.5 ±1.1440.8 ±1.2443.4 ±1.5445.2 ±1.4453.0 ±0.7458.4 ±0.9467.3 ±1.1470.0 ±1.4477.7 ±1.4485.4 ±1.9~ 489.5~ 494~ 497~ 500.5~ 504.5~ 509~ 514~ 521 541.0±1.0850100012001400160018002050230025002800320036004000现今G S S PG S S PS S P S S AS S P宇界系统阶年龄(Ma)宇界系统阶年龄(Ma )宇界系统阶地质年龄(Ma)宇界系地质年龄(Ma)表1 国 际 年 代 地 层 表国 际 地 层 委 员 会 每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都是通过其底部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GSSP )界定。
地质年代及第四系特征
地质年代及第四系特征
1、确定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
(1)沉积岩的确定方法
1)层位对比法 沉积岩,未经剧烈构造变动,位于下面的地层较老,上面较新。
2)岩层接触关系法 3)岩性对比法
同一时期,同一地质环境下形成的岩石,其成分结构、构造是相似的。 4)古生物化石法
生物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标准化石:较短时代段落出现并分布较广的生物化石。如:三叶虫,寒武纪 极盛,志留纪衰退,二迭纪绝灭。
(1)、地质年代的划分
(从老-新) 震(Z)寒(є)奥(O)志(S)泥(D)石炭(C)
二(P)三(T)侏(J)白(K)三(R)四纪(Q)
(2)、地层年代及其确定方法
1、地层:在一定时期内先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层位的层状或非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岩石的总 称 。 与岩层区别:含有时间概念。
2、地层时代单位:宇、界、系、统、阶(下、中、上) 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期 (早、中、晚) 地层地方性单位:群、组、段。
第四纪特征:
地质年代中第四纪时期是距今最近的地质年代。在第 四纪历史上发生了两大变化即人类的出现和冰川作用。
这反映了第四纪时所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构造运动和 火山活动等持点。而第四纪时期沉积的历史相对较短,一般 又未经固结硬化成岩作用,因此在第四纪形成的各种沉积物 通常是松散的、软弱的、多孔的,与岩石的性质有着显著的 差异,有时就笼统称之为土。
沉积接触
侵入接触
2、地层年代的划分
地史即地质历史,也就是地壳演变的历史。 地壳形成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 按时间的长短依次划分为宙、代、纪、世、期。首先分为两个大的 段落,显生宙和隐生宙。两个宙以下又分为五个代,太古代、元古代、 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各代分为若干纪,纪下分世、世下分期。 同位素地质年代是表示岩石形成到现在的实际年龄,即 “绝对”年 龄。是根据岩石中所含的反射性同位素和它的蜕变产物的相对含量来测 定。
地层学——年代地层概念简介
地层学——年代地层概念简介译者:王立群十八世纪,在英国因蒸汽机和暖气的应用而开始使用煤炭,为寻找煤层进行了地质调查。
在英国的西南部分布有煤层(石炭纪),根据该地层的叠置样式可以确定其地质年代。
地层是在很久以前的某个地质年代中堆积重叠而成,是我们认识远古的唯一手段。
因此根据某个地区地层重叠的样式,可以把特定的地层嵌入到时代的流逝中以构建其地质年代。
即,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历史记录只保留在地层这一媒介中。
而且,该记录媒介常常不是随地球历史的演变而连续堆积形成的,其形成年代是不连续的,会有剥蚀这种情况。
另外,地层形成的场所是不确定的,在世界范围内以分散状态分布。
地质学家把地层资料一一收集起来,按顺序组合在一起来恢复地球过去的时间。
综合这些年代资料制定年代表并赋予年代值,这样一来就可以看到过去时间的连续变化,但是这个时间不是完全连续的,时间的刻度经过了多次的修改。
该地质年代的年代值来自于IUGS的国际地层表第二版。
若根据2004年的《地质年代表2004》,新生代的第三纪和第四纪作为古典用语而被废弃,代之以使用老第三纪(Paleogene)和新第三纪(Neogene),在新第三纪(Neogene)中包含中新世(Miocene)、上新世(Pliocene)、更新世(Pleistocene)和全新世(Holocene)。
以前认为更新世(pleistocene)地层(更新统)是第四纪的底部,第四纪底部的地质年代为250万年前。
更新统的底部相当于覆盖南意大利Vrica剖面的腐泥炭层“e”的泥炭土,等同于古地磁层序的奥拜事件上部的正上方,在古生物学方面,其下部有以Discoster brouweri灭绝为特征的标准层(CN13带的底部),其正上方Gephyrocapsa oceanica首次出现并且存在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的左卷个体,因此更新统底部的地质年代设定为180万年。
有关第三纪和第四纪时代的定义以及目前地质时代的设置,详述如下:。
山东省地质图说明书资料
山东省地质图说明书1:500000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二〇〇七年三月目录绪言 (1)一、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1)二、目的任务及研究程度 (1)(一)目的任务 (1)(二)研究程度 (2)区域地层 (2)一、太古宙地层 (2)(一)中太古代地层 (2)(二)新太古代地层 (3)二、古元古代地层 (3)三、新元古代地层 (4)(一)青白口—震旦纪地层 (5)(二)震旦纪地层 (5)(三)新元古代云台群花果山组 (5)四、古生代地层 (5)(一)早古生代寒武—奥陶纪地层 (5)(二)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地层 (6)五、中生代地层 (7)(一)早—中三叠世地层 (7)(二)侏罗纪地层 (7)(三)白垩纪地层 (8)六、新生代地层 (9)(一)古近纪地层 (10)(二)新近纪地层 (10)(三)第四纪地层 (11)区域侵入岩 (11)一、中太古代迁西期侵入岩 (12)二、新太古代侵入岩 (13)(一)新太古代阜平期侵入岩 (13)(二)新太古代五台期侵入岩 (15)(三)新太古代阜平—五台期侵入岩 (16)三、古元古代吕梁期侵入岩 (17)四、中元古代四堡期—长城纪侵入岩 (20)五、新元古代侵入岩 (21)(一)青白口纪侵入岩 (21)(二)南华纪侵入岩 (22)(三)震旦纪侵入岩 (23)六、早古生代奥陶纪侵入岩 (25)七、中生代印支期侵入岩 (25)(一)早三叠世侵入岩 (25)(二)晚三叠世侵入岩 (26)八、中生代燕山早期—侏罗纪侵入岩 (28)九、中生代燕山晚期—白垩纪侵入岩 (30)(一)早白垩世侵入岩 (31)(二)早—晚白垩世侵入岩 (35)十、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侵入岩 (36)十一、区域脉岩 (36)火山岩与火山构造 (37)一、火山岩概述 (38)(一)火山岩岩石 (38)(二)火山岩岩石化学 (39)二、火山岩岩相 (40)(一)爆发相 (40)(二)喷溢相 (41)(三)喷发—沉积相 (41)(四)火山通道相 (41)(五)潜火岩相 (41)三、火山构造 (41)(一)临朐—昌乐—蓬莱新生代火山喷发带 (42)(二)鲁西中生代火山喷发带 (42)(三)潍坊—沂水—郯城中生代火山喷发带 (42)(四)鲁东中生代火山喷发带 (43)四、火山喷发旋回 (44)(一)莱阳旋回 (44)(二)青山超旋回 (44)(三)史家屯旋回 (46)(四)临朐超旋回 (46)(五)史家沟旋回 (46)五、火山作用及演化 (47)六、火山作用与矿产 (49)区域构造 (49)一、构造单元及其基本特征 (49)(一)华北坳陷(Ⅰ) (49)(二)鲁西隆起(II) (50)(三)胶辽隆起(Ⅲ) (52)(四)苏鲁隆起(Ⅳ) (53)二、构造层及其构造特征 (54)(一)太古宙—古元古代构造层 (54)(二)中—新元古代构造层 (58)(三)古生代构造层 (62)(四)中—新生代构造层 (62)三、地质构造发展史 (67)(一)陆核形成阶段(中太古代) (67)(二)大陆壳形成阶段(新太古代—古元古代) (68)(三)华北与扬子克拉通陆—陆碰撞造山阶段(中元古代—新元古代) (69)(四)陆缘海稳定发展阶段(古生代) (70)(五)大陆边缘活化阶段(中生代) (71)(六)断块构造发展阶段(新生代) (73)编后语 (73)一、新进展 (74)二、应说明的事宜 (75)绪言一、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黄河下游。
标准地层土石代号说明
主 层
亚层 次亚层
21 3
21 2
21 1
22 4
22 3
22 2
22 1
23 4
23 3
23 2
23 1
24 4
24 3
24 2
24 1
25 4
25 3
25 2
25 1
26 4
26 3
26 2
26 1
27 4
27 3
27 2
27 1
28 4
28 3
28 2
28 1
29 4
29 3
29 2
29 1
30 4
岩土施工工 程分级
备注
Ⅲ
Ⅱ
Ⅱ
Ⅱ
Ⅰ
Ⅲ
Ⅲ
Ⅲ
Ⅱ
Ⅱ
Ⅱ
Ⅰ
Ⅲ
Ⅱ
Ⅱ
Ⅱ
Ⅰ
Ⅲ
Ⅱ
Ⅱ
Ⅱ
Ⅰ
Ⅲ
Ⅱ
Ⅱ
Ⅱ
Ⅰ
Ⅲ
Ⅱ
Ⅱ
Ⅱ
Ⅰ
Ⅲ
Ⅱ
Ⅱ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岩性 细砂 中砂 粗砂
成因
时代
al、pl、 dl、l
Q4
al、pl、 dl、l
Q2+3
al、pl、 dl、l
Q4
al、pl、 dl、l
Q2+3
al、pl、 dl、l
W4
[说明]q4地层描述
评估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冲洪积层(Q4al+p1)、崩坡积层(Q4col+del)、残坡积层(Q4dl+el)、滑坡堆积层(Q4del)和泥石流堆积层(Q4sef),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以及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和石炭系岷河组(C2mh)岩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灰、灰黄、深灰、灰黑色,表层约0.20~0.50m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和大量植物根茎,结构疏松,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2.00~4.00mm),上部灰黄,稍湿~湿,松散;下部深灰、灰黑色,湿,松散~稍密为主,含有机质和生物碎块。
该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地表和砂卵石层上,层厚0.40~2.00m。
2、冲洪积层(Q4al+p1)(1)粉质粘土灰、灰黄、深灰~灰黑色,可塑,稍湿。
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沉积韵律明显,质地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或粉砂,呈透镜状,松散~稍密,厚约为0.1~3.5m。
(2)含角砾粉质粘土褐灰色,可塑,稍湿。
含角砾碎屑,粒径一般为2.00~4.00mm,含量约15~20%。
主要呈透镜体分布于角砾层中,层厚0.30~3.00m。
(3)角砾褐灰~褐黑色,松散,稍湿。
含约15~25%的细粒土。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用手折易断或易捏成粉末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层厚0.40~4.70m。
(4)碎石土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个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填15~25%的粉质粘土。
(5)细砂灰、灰黄色,松散,稍湿,含粘粒较多,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铁锰质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厚为1.4~1.5m 。
(6)含卵石粉土灰黄、深灰色,稍湿-湿,卵石一般粒径0.5~2.0cm,个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工程勘察地层编号规则
一级编号
符号
地质年代
备注
1
Q4
第四系全新统
2
Q3
第四系上更新统
3
Q2
第四系中更新统
4
Q1
第四系下更新统
5
K2z
白垩系上统正阳组
6
K1w
白垩系下统窝头山组
7
J3p
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
8
J3sn
侏罗系上统遂宁组
9
J2s
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
10
J2x
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
11
J1zl
附录
F.0.1地层编号应由三级构号,其中第一级代表地质年代,第二级代表地质岩性,第三级为地层分层编号,编号应符合表F.0.1-1和F.0.1-2的规定。
条文说明:地质年代和地层岩性列表参考重庆市2004年9月20日发布的《关于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的规定》。地层编号1-2-1,代表第四系全新统的素填土其分层编号为1。
Є1sl
寒武系下统石龙洞组
巫溪小区
61
Є1j
寒武系下统金顶山组
南川、酉阳、秀山小区
62
Є1t
寒武系下统天河板组
巫溪小区
63
Є1j
寒武系下统箭竹坝组
城口小区
64
Є1m
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
南川、酉阳、秀山小区
65
Є1sp
寒武系下统石牌组
巫溪小区
66
Є1lj
寒武系下统鲁家坪组
城口小区
67
Є1n
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
酉阳、秀山小区
83
Qb2l
青白口系上统龙潭河组
城口小区
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山西沁源凤凰台煤业地质说明书总工程师:编制:审核:二0一一年十二月地质说明书为满足矿井设计和生产需要,依据本矿《地质报告》《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特编制此地质说明书。
一.井田地质构造及煤层特征(一)地层矿区地层出露较好,由西向东依次出露有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下段地层,第四系黄土零星覆盖。
现就区内出露及钻孔揭露的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O2)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钻孔揭露峰峰组厚度162.60m~174.67m,平均168.64m,按岩性特征分为上、下段。
下段为灰色、浅灰色泥灰岩及石膏层(纤维状、脉状),夹薄层状石灰岩及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厚105.22m~115.98m,平均厚110.59m。
上段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裂隙间具方解石晶簇,厚35.50m~57.40m,平均厚45.40m。
2.石炭系(C)石炭系发育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
分述如下:(1)中统本溪组(C2b)岩性为灰色、灰黑色铝土层、泥岩、石英砂岩及石灰岩组成,间夹不稳定的不可采薄煤层,属滨海相沉积地层,底部沉积有山西式铁矿,其厚度和品位很不稳定。
由于中奥陶统古风化壳剥蚀程度不同,该地层厚度变化较大,依据钻孔揭露资料,本矿区该组地层厚度为~49.45m,平均厚度为41.16m。
平行不整合于峰峰组地层之上。
(2)上统太原组(C3t)为主要含煤地层,自K1砂岩底至K7砂岩底,地层厚度为~114.09m,平均厚度103.80m。
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岩性以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灰黑色粉砂岩、黑色泥岩及石灰岩为主,含煤11~15层。
本组地层以其含煤性以及沉积环境的差异,区分为下、中、上三段、1)太原组下段(C3t1)K1砂岩底到K2石灰岩底,地层厚度为~44.75m,平均厚度为40.57m,为太原组主要含煤层段。
临沂市地质概况
临沂市地质概况一地层临沂市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据地层发育特征又分属鲁西地层分区和鲁东地层分区。
临沂市地层发育较齐全,自老至新可分为太古宙沂水岩群、泰山岩群,元古宙荆山群、土门群、朋河石组,古生代长清群、九龙群、马家沟组、月门沟群、石盒子组,中生代淄博群、莱阳群、青山群、大盛群、王氏群,新生代官庄群、临朐群、白彦组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各地层单位,共计有群级地层单位14个、组级地层单位55个(见表1)。
组成了本市辖区内复杂的地层系统,同时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表1 临沂市地层划分一览表续表1续表1续表1二、岩浆岩区内岩浆分布较广,盖层区也有零星分布,约占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岩石类型发育齐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均有发育。
形成时代自中太古代到新生代均有,由早到晚分为迁西期、阜平期、五台期、吕梁期、四堡期、晋宁期、震旦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十一个岩浆活动期。
据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侵入关系、同位素年代学及岩浆演化规律等特点,将区内岩浆岩划分为18个超单元、81个单元(见表2)表2 临沂市侵入岩石谱系单位划分表续表2续表2续表2三、构造临沂大地构造区划属华北地台鲁西地块和鲁东地块两个Ⅱ级大地构造单元,二者被沂沭断裂带分开(图Ⅰ--1)。
区内地质构造复杂,自太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运动,形成现今以沂沭断裂带为代表并分隔鲁东和鲁西地块的构造格局。
我市大部分区域位于鲁西地块和沂沭断裂带上,仅莒南县和临沭县位于鲁东地块。
我市地质构造类型发育齐全、断裂、褶皱、韧性剪切带均有发育,世界著名的沂沭裂带从我市中东部穿过,呈北北东向展布,该断裂以东规模较大的断裂呈北北东向展布,主要有莒南断裂和相抵断裂;以西呈北西向展布,主要有甘霖断裂、燕甘断裂、蒙山断裂、新泰-垛庄断裂、铜冶店-孙祖断裂;韧性剪切带主要呈北西向展布,比较著名的有梁邱韧性剪切带、沂水峨山口韧性剪切带;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以基底岩系中较为发育,苍山石门地区铁矿区表现尤为明显,经铁矿勘查证实向斜、背斜均较发育,盖层中褶皱不太发育、多为断裂构造引起的小型褶皱,个别大型褶皱也与大型断裂有关,规模比较大的有苍山县赤土门复式褶皱、沂南县汶河向斜、郯城县马陵山向斜等。
沉积盖层岩石地层单位划分表
灰绿、灰黄、肉红色斑状厚层中粗粒-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夹灰紫色泥岩、页岩。与下伏地层二马营组以紫红色厚层砂岩出现划界,地貌一般为坎,一般厚30-50m。
二马营组
T2e
灰黄色、灰绿色长石砂岩、钙质长石砂岩、含浊沸石长石砂岩夹紫红色、褐红色、灰绿色泥岩。出露厚约298.0~519.1m。
下统
和尚
石炭系
上统
太原组
CPt
下部岩性主要为灰白—灰—灰黑色泥(页)岩、粘土岩、粉砂质泥岩夹薄—中厚层细—中粒石英砂岩及透镜状生物屑泥晶灰岩的含煤岩石组合。所夹的生物屑泥晶灰岩层面不平整,厚度不稳定,层厚一般为25—30cm,生物屑主要为蜓、海百合茎等,含量约为25—30%,胶结物主要以亮晶为主,煤层及煤线4—7层;上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夹灰色—灰黑色粉砂质页岩、泥(页)岩、细粒石英砂岩及煤的岩石组合。
保德组
N1b
岩性为砂砾岩(弱固结)或砂砾石层,上部有时夹紫红、棕红色粘土。砾石成分随地而异,一般由各种片麻岩、泥晶灰岩、鲕粒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组成。分选性、磨圆度较差,砾径一般为2-15Cm,个别者大于100Cm。砾石具叠瓦状排列,正粒序。颗粒支撑、泥砂填隙,局部后期钙质淋滤胶结,有时为较松散的砂砾石层。为一套河流冲洪积物。
三段
O2m3
为灰黄色、土黄色泥灰岩、角砾状白云岩、灰黄色薄层泥质白云岩夹泥晶白云岩。角砾大小混杂,排列无规律,成分主要为灰质白云岩和灰岩。呈缓坡地貌。
二段
O2m2
下部以深灰色厚层泥晶灰岩夹2—3层浅灰色薄层白云质灰岩、灰黄色微薄层白云岩为特征;上部为浅灰色薄层白云质泥晶灰岩、中厚层泥晶灰岩夹灰白色薄层粉晶白云岩,由下向上粉晶白云岩夹层增多,单层由厚变薄。呈陡坎地貌。
勘察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区岩土工程条件一、地层结构及空间分布经钻探揭露,场地岩土层依据成因、物质组成不同自上而下可划分为杂填土、卵石土、卵石、粉砂岩四层。
各土层的工程特征分述如下:1、杂填土(Q ml):黄褐色,结构松散,主要成分为粘性土混碎石块、卵石、红砖等。
局部填土厚的地段是由于上世纪40年代的弹坑回填形成。
本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为1.5~8.5m,一般厚度为1.5m。
2、卵石土(Q4al+pl):黄褐色,稍密,卵石含量为50%左右,卵石成分以石英砂岩、石灰岩及花岗岩构成,磨圆度较好,分选性差,卵石之间主要被粘性土充填,随着深度增加粘土充填物减少,砾砂充填物增加。
卵石直径一般在2~6cm,最大卵石粒径大于10cm。
本层在场地内分布均匀,层厚为6.3~12.6m,平均厚度为11.5m;层面埋深为1.5~8.5m,平均埋深为3.5m。
3、卵石(Q4al+pl):本层土根据卵石的密实度、颗粒大小分为2个亚层,其特征分述如下:3-1:黄褐色,稍密-中密,卵石含量为50~70%,卵石成分以石英砂岩及花岗岩构成,卵石之间充填着砾石、砂,分选性差,颗粒级配较好,卵石磨圆度较好,粒径一般为2~5cm,个别大于20cm。
本层在场地内分布均匀,层厚为1.8~4.0m,平均厚度为3.5m;层面埋深为14.5~17.3m,平均埋深为15.0m。
3-2:黄褐色及灰色,中密-密实,卵石含量为70~80%,卵石成分以石英砂岩、石灰岩及花岗岩构成,卵石之间充填着砾石、砂,颗粒级配较好,卵石磨圆度较好,卵石之间排列紧密,粒径一般为3~6cm,偶含大于10cm的卵石。
局部地方有卵石胶结层。
本层在场地内分布均匀,有2个钻孔钻穿本层,层厚为16.0m左右;层面埋深为17.9~20.1m,平均埋深为18.5m。
4、粉砂岩(K1w l):为白垩纪下统五龙组地层,依据风化程度分为强风化和中风化二个亚层。
4-1:强风化:棕红色,稍湿,散体状结构,结构形态为碎屑状,裂隙发育,手可捏碎,岩芯呈片状,饼状,原岩结构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3
53
4
54
1
54
2
54
3
54
4
55
1
55
2
55
3
55
4
56
1
56
2
56
3
56
4
61
1
61
2
参考承载力(kPa)
300 250 180 150 50~100 200 180 150 120 100 100 60 150 120 100 100 60 150 120 100 100 60 180 150 120 100 60 180 150 120 100 60 200 180 150 120 80
W1
W4
W3
W2
W1
W4
W3
W2
W1
W4
W3
W2
W1
W4
下第三系 W3 、白垩系 W2
W1
W4
其它地层
W3
W2
W1
W4
下第三系 W3 、白垩系 W2
W1
W4
其它地层
W3
W2
W1
W4
下第三系 W3 、白垩系 W2
W1
W4
其它地层
W3
W2
W1
W4
W3
W2
W1
W4
W3
W2
W1
W4
W3
W2
W1
W4
W3
W2
W1
20 3
20 2
20 1
21 4
参考承载力(kPa)
200 300 400 600 250
岩土施工工 程分级
备注
Ⅲ
Ⅲ
Ⅱ
Ⅱ
Ⅲ
Ⅲ
Ⅱ
Ⅱ
Ⅲ
Ⅲ
Ⅱ
Ⅱ
Ⅲ
Ⅲ
Ⅱ
Ⅱ
Ⅲ
Ⅲ
Ⅱ
Ⅱ
Ⅲ
Ⅲ
Ⅱ
Ⅱ
Ⅲ
Ⅱ
Ⅱ
Ⅲ
Ⅱ
Ⅲ
Ⅲ
Ⅳ
Ⅱ
Ⅲ
Ⅲ
Ⅳ
Ⅱ
Ⅲ
Ⅲ
Ⅳ
Ⅱ
Ⅲ
Ⅲ
Ⅳ
Ⅱ
Ⅲ
Ⅲ
Ⅳ
Ⅱ
Ⅲ
Ⅲ
Ⅳ
Ⅱ
Ⅲ
Ⅳ
Ⅱ
Ⅲ
Ⅳ
Ⅲ
Ⅳ
Ⅳ
Ⅳ
Ⅲ
岩性
成因
泥质胶结砂岩及含砾 砂岩、页岩
沉积岩
铁质胶结砂岩
沉积岩
主 层
亚层 次亚层
11 1
3
11 1
4
11 2
1
11 2
2
11 2
3
11 2
4
11 3
1
11 3
2
11 3
3
11 3
4
11 4
1
11 4
2
11 4
3
11 4
4
11 5
1
11 5
2
11 5
3
11 5
4
11 6
1
11 6
2
11 6
3
11 6
4
11 7
1
11 7
2
11 7
3
11 8
1
11 8
2
11 8
3
12 1
夹砂
dl、l
Q4
粉土(黏砂土) 夹碎砾石
粉土(黏砂土)
粉土(黏砂土) al、pl、
夹砂
dl、l
Q2+3
粉土(黏砂土) 夹碎砾石
al、pl、 dl、l
Q4
粉砂
al、pl、 dl、l
Q2+3
标准地层土石代号说明
稠度及 风化 坚硬 硬塑 可塑 软塑 流塑 坚硬 硬塑 坚硬 硬塑 可塑 软塑 流塑 坚硬 硬塑 可塑 软塑 流塑 坚硬 硬塑 可塑 软塑 流塑 坚硬 硬塑 可塑 软塑 流塑 坚硬 硬塑 可塑 软塑 流塑 坚硬 硬塑 可塑 软塑 流塑
1
32
2
32
3
32
4
32
5
33
1
33
2
33
3
33
4
33
5
34
1
34
2
34
3
34
4
34
5
35
1
35
2
35
3
35
4
35
5
参考承载力(kPa)
80 100 80~120 20~80 180 150 135 120 50~100 180 150 135 120 50~100 200 180 135 120 50~100 250 200 160 120 50~100 250 200 160 120 50~100 300 250 180 150 50~100 200 180 180 150 135 120 50~100 180 150 135 120 50~100 200 180 135 120 50~100 250 200 160 120 50~100 250 200 160 120 50~100
Ⅱ
95
1
Ⅰ
95
2
Ⅰ
95
3
Ⅱ
95
4
Ⅱ
96
1
Ⅰ
96
2
Ⅰ
96
3
Ⅱ
96
4
Ⅱ
10 1
1
Ⅰ
10 1
2
Ⅱ
10 1
3
Ⅲ
10 1
4
Ⅲ
10 2
1
Ⅰ
10 2
2
Ⅱ
10 2
3
Ⅲ
10 2
4
Ⅲ
10 3
1
Ⅰ
10 3
2
Ⅱ
10 3
3
Ⅲ
10 3
4
Ⅲ
10 4
1
Ⅰ
10 4
2
Ⅱ
10 4
3
Ⅲ
10 4
4
Ⅲ
10 5
1
Ⅰ
10 5
2
Ⅱ
10 5
3
Ⅲ
10 5
Q2+3
稍湿 潮湿
饱和
el+dl
稍湿 Q
潮湿
稍湿
al、pl、 dl、l
Q4
潮湿
饱和
块石土、漂石土
稍湿
al、pl、 dl、l
Q2+3
潮湿
饱和
el+dl
稍湿 Q
潮湿
W4
泥质胶结砂岩及含砾 砂岩、页岩
沉积岩
下第三系 、白垩系
W3 W2
W1
W4
泥质胶结砂岩及含砾 砂岩、页岩
沉积岩
其它地层
密实度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松散 稍密 中密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松散 稍密 中密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主 层
亚层 次亚层
61
3
61
4
62
1
62
2
62
3
62
4
63
1
63
2
63
3
63
4
64
1
64
2
64
3
64
4
65
1
65
2
65
3
65
4
66
1
66
2
66
3
66
4
71
1
71
2
71
3
71
4
72
1
72
2
72
3
72
4
73
1
73
2
73
3
73
4
74
1
74
2
74
3
74
4
75
1
75
2
75
3
75
4
76
1
76
2
76
3
76
4
81
1
稍湿
潮湿
饱和
稍湿
潮湿
饱和
稍湿
密实度
密实 中密 稍密 稍密 松散 密实 中密 稍密 稍密 松散 密实 中密 稍密 稍密 松散 密实 中密 稍密 稍密 松散 密实 中密 稍密 稍密 松散 密实 中密 稍密 稍密 松散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松散 稍密
W4
W3
W2
W1
密实度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全风化 强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30 3
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