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的北大忧思和中国党校的出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理群的北大忧思和中国党校的出路
作者:圣贤之源2012-05-0415:57:18发布于:博客中国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
——钱理群
2012年5月3日,大陆主流媒体都争相转载报道《钱理群:北大等在培养利己者》。
这是继前几天南科大教改宣布失败(很多人可能不认可“失败”二字,但事实就是如此)之后的又一则关于中国大陆教育问题的消息。
对于这么一个震撼力的教育问题,中国
大陆最近几年来,一直不断地不断反思大陆教育问题,也始终倡导教育改革问题。
然而,这些问题,都不过是“石沉大海”一样地没有看点,只有“惊雷”一声而已。
中国大陆的教育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1、钱理群之思
在中国大陆,教育问题一直出现笑话,如去年北大校长的“美国教育一塌糊涂”之说,人们也习惯了教育上的八卦消息。
然而,真正对中华民族未来思考问题的人,他们的很多问题,却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钱学森之问”是我们很多人比较熟悉的一个话题,也是基本上有了答案的一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奇怪,说“一直都没有下文,怎么有了答案呢?”
在钱学森之问后,教育改革与教育笑话同步上演,而南科大的教改最终以“一场自编自导的闹剧”收尾以后,钱理群之思又开始出现了。
钱先生针对当下大陆主要“大学”出现这么多问题而质疑:“我们的一些大学,
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
2、大陆的高校不断地上演“悲情剧”?
显然,中国大陆的“大学”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亦是所谓的“久积成弊”的问题。
如果说大陆的“大学”一直无法培养出人才,一直无法培养出大师,这个事实却是中共建政后60多年来的真实写照,也算是“写实”。
大师没有培养出来,人才没有培养出来。
然问题出在哪里呢?如果我们放眼时下尚
存的一些拥有独立人格的教师来论,当下大陆估计不会超过10%,而且,其中绝大多数人还是20后、30后和40后。
及至50后、60后和70后的一代,能够拥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在这些所谓的“学者”或“教师”身上,人们看到的,已经不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了,而是纯
粹地“背书”、“愤青”和“左派”了。
大家都被思想束缚了,然后就是“照本宣科”地教育,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基本上消失了。
时常听到一句话“卿本佳人,奈何如此?”可问:当下大陆,所谓的“大学”教师,有几个不是“卿本佳人,奈何如此?”又有几个是“独立精神”出来的学者?
3、大陆没有大学,大陆只有党校
本人自2008年提出“中国没有大学,中国只有党校”以来,至今不改变这个观点。
(这个认识,在自己2010年放弃南大法学以后,更是直接表达)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中国大陆最近几年的“高校”办的风生水起,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步入大学教育,而且大陆的大学生人数也早已超过美国了,怎么会说“大陆没有大学,只有党校”呢?
大学不是人数多少;大学也不是办了多少所学校。
大学,用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话说:“大学,乃大师之谓也”。
反观中国大陆,以49年以降看,有这么多“大学”学校,有这么多大学学生,可是,如果我们问一下:49年以来,中国大陆培养了几个大师?培养了几个人才?培养了几
个学术精英?
这个问题,大概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者说,这个问题很敏感,不能给予研究。
纵观中国大陆多年来的所谓大学教育,我们没有看到学术精英,没有看到学术创新。
唯一有点亮点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很大的飞跃与发展。
如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按道理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家之言,也仅是组织的信仰或学说。
然而,我们都知道,中国大陆有13亿多的国民,而其中仅有8000多万的党员。
从思想上说,绝大多数的国民,他们是不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也根本不想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可是,为什么大陆必须把少数人信奉的学说当做国民性
的教育?我们学的政治思想,多少是党的理论而根本与自由教育无关?
4、党校的出路
提及中国大陆的党校教育,就不得不提到50年代毛泽东对教育问题的指示。
当时,面对新政权刚建,针对“意识形态”的对抗,毛泽东等人提出效法苏俄,推行高校合并,统一性的专业安排。
随后,中国大陆的教育又出现了毛泽东所谓的“培养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思路。
在意识形态教育的直接影响下,中国大陆的大学不断地走向了党校之路,各大学为官方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坚定地捍卫、支持无产阶级学说。
然而,从真正的学说和学术看,中国大陆却始终没有前进,甚至不断地走向思想的大混杂时代——马
不马、中不中、西不西。
当然,如果以中国大陆的高校没有培养出“人才”来说,这个可能有点不科学。
至少,从培养“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来说,
中国大陆的高校还是非常成功的,也算是培养了“优秀人才”。
然而,如果把大陆的“人才”置身于世界主流之中,大陆所培养出来的所谓“优秀人才”又实在是不值得一举,甚至根本拿不出台面来。
否则,就不会有“钱学森之问”和“钱理群之思”了。
中国大陆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和学术精英来,问题的答案已经出来,估计很多人也理解了。
在这个答案出来之后,我们回过头看钱理群之思,就不难理解问题的根源所在了,也知道为什么会出这种不健康的现象了。
大学,乃大师之谓也。
随着时间的推移,20后、30后和少部分40后退出历史舞台以后,中国大陆的独立知识分子还有多少看点
呢?
党校出路,已经迫在眉睫了。
如果不去意识形态化、不去行政化和不积极推动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可以相信,中国大陆在未来的20年内必将会更加惨痛。
附:钱理群:北大等在培养利己者
2012年05月03日07:15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谢湘堵力
钱理群称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
者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
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钱理群是为了应和刘道玉的观点“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
”北大清华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大多是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北京师范大学前副校长顾明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等。
他们不仅讨论当下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更是努力为改变现状开出药方描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五大危机威胁着今天的大学
“当前,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大学正处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十字路口。
大学的危机,既有思想危机,也有结构性和质
量上的危机。
”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第一重危机,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既不能从理论上又不能从实践上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
机的根本性的对策。
第二重危机,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已经或隐或现地展现出来。
大学究竟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又将怎样学习?这些
都有待人们去探讨,用比尔·盖茨的话说“也许将来大学会变革得面目全非”,当下的高校还没有拿出对策。
第三重危机,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尤其在国内高校,不仅出现不了大师,甚至还难于承担从事综合性大科学的研究之任。
第四重危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虽然技术成果日新月异,但重大基础性研究却少有根本的突破。
第五重危机,在追求“一流大学”的“一片喧哗”声驱使下,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林立,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刘道玉呼吁:大学财务危机已是全球性问题,大学必须从精神到物质的追求上返璞归真!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
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
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
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
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
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状元不能代表什么。
“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
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实用主义击溃一些大学最后底线
社会上腐败现象都可在大学找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
朱清时也是这个观点,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
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
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连专业课都是一个“混”字!
他用一名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
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
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
到了MIT,虽然只选了5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
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
这名留学生感叹:“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
与会者认为,一些中国高校在飞速壮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丢掉了它的老师苏联高校和美国高校的治学精神。
钱理群欣喜地告诉大家,在基层中小学教师中,出现了一批教育理想主义者,他们用静悄悄的方式开启教育改革。
他们值得大学教师学习。
教育需要乌托邦不能再让铜臭腐蚀大学精神
刘道玉,32岁在讲师的位置上当了副教务长,39岁任武大党委副书记,43岁当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48岁任武大校长,54岁被免职,后来创办民办小学的教育实验也失败了,却不改初衷。
他认为,大学必须返璞归真。
要彻底摒弃豪华办学的做派,使大学回归到中世纪的模式,因为那时大学“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存
在的属性”。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研究项目并不需要经费,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重大发现不需要一分钱。
因此,当代一味的追求豪华、浮躁和铜臭味腐蚀了大学的灵魂,致使大学精神丧失殆尽。
西南联大的案例屡屡被提及。
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样板: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
但是,她在8年间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她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
“教育需要乌托邦。
”年近八十的刘道玉说,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设想的爱弥尔式的理想公民,也没有培养出来,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了2000多年来人们仍然阅读的教育经典。
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
”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责任编辑:丁进华)
部分评论:
1、学校是社会的缩影。
人,特别是高智商的教授、研究生、大学生,适应环境、趋利避害的动物本性,跟普罗大众没有二样。
体制决定了生存竞争机制,党风官风决定了社会风气。
官场文化世俗化,大学教育必然世俗化,谁不迎合上面旨意去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去受苦受难追求“真理”,
眼睁睁看着别人过好日子,这样的人只有“天诛地灭”,因为不合时宜。
问题出在国家治理层面,需要发人深省。
2、急功近利,唯钱是图,实用盛行,要源是什么?应该说清楚,老白姓早就清楚,专家难道不清楚?不说也只是掩耳盗铃。
黑白猫的根源为什么不敢提?不挖根源,说了白说。
3、高考选拔人才,大学培养人才,十年寒窗之后优秀学子们到了大学,会被培养成什么样才能成为国之栋梁?别再让十年寒窗学子们看不到希望而成为我们培养十年却跑到
美国为美国搞科研,做贡献,反过来欺负中国人。
这不仅是国之悲哀,同样是教育的悲哀!!!
4、大学是引领时代风尚的急先锋,我希望更多的教授、大学校长思考!
5、大学的教育现状是由社会的现状决定的,社会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以金钱主义左右着人的头脑。
高校能是一片净土吗?
6、专业水平永远代表不了道德水平,钱老语震撼无比。
本来淳朴的孩子怎么大学毕业后就不“淳朴”了,点到目前高等教育的实质。
7、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什么?是育人!培育德才兼备的人!首先要教会精英们“做人”。
教育工作者要为人师表,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出来。
过分“功利”式的教育取向,这些未来精英们一旦掌有实权,未来中国社会会如何?这个警钟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