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研-经济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张辉
张辉简历2

个人简历
自荐信
尊敬的XXX公司人事部经理: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看我的简历。
我叫黄炳高,来自云南富宁,出自农村家庭的我积极、乐观。
于07年7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大学四年里,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我连任了体育委员,工作都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在课余时间到过“康佳公司”做销售工作,曾在“三九济民药业”做保健品促销,通过这些社会实践锻炼,让我具有了较强的工作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因为喜欢,所以选择!既然我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把它做好,我愿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我愿意在您们公司成长,真诚的服务公司、服务社会。
最后衷心祝愿贵公司事业发达、蒸蒸日上!以表达我真诚的感谢!
此致
敬礼
黄**** 谨上
2008年 10月24日
更多简历范例请访问: 个人简历网。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七讲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C1 tdL =C2 tdL+R ( ) 10
A Z
Z
B
如此可以发现:首先,当R=0时,式(10)与(1)一致,不存在限制因素。其 次当R的值越大,产销区划分界点就距B越靠近;当R增加到一定程度,假设 R=ik时B基地的供给量就会等于QB ,由此产销区划的合理分界点就得出了。最 后,当R> ik时B基地市场区的需求量就会小于QB,此时方程式(10)虽然仍然 成立,但就不是产量限制下最优的产销区划了,进而可以证明对上述合理区界 的任何变动都是不利的。假设,如下图分界点Z左侧Z1改由B供应,那么由于B产 能受限,其市场区中必有一点Z2改由A供应。上述总费用变动为式(11)所示。
C1 t i Li xt i0 C2
i 0 i0
i0 1
i i0 1
tL
i
n
i
(Li0 x)t i0
i i
(2)或
C1 t i Li -(Li0 x)t i0 C2
i 0
i i0 1
tL
n
(Li0 x)t i0 (3)
(2)市场份额最大—理论模式的一般解法(2)
C1 tdL
A
Z
U1
C2 tdL
Z
B
U2
( ) 15
作业:分析公式(15)的一般解法?
(3)集聚效益
集聚是成本和市场两个要素的综合反映 韦伯对聚集和分散因素的定义为:“聚集因素是由于把生产 按某种规模集中到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销售方面带来 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分散因素则是因为把生产分散(分布 到多个点上)进行而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 在特定时期,集聚可以共同享受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 共享通讯信息,共享能源交通,共享辅助企业,共同开发市 场,共享优越的生产要素,集中管理,分工协作,带来生产 上的便利,直接促成利润增加,导致企业巨大的外部收益, 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 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 克鲁格曼认为,生产者集聚在一个特定区位有许多优势,这 些优势反过来又可以解释这种集聚现象。外部经济产生的纯 粹的溢出效应,使一个巨大的本地市场能够支持达到有效规 模的中间投入的发展,形成劳动市场的优势,产生规模报酬 的递增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六讲区域经济差异

原油储量(亿吨) 原油储量(亿吨) 1408 32.7 39 0.08 0.5 ….. 5.4 7.88, , 天然气可采储量(亿立米) 天然气可采储量(亿立米) 1412050 17376 45990 300 3410 ….. 1370 68609, , 铁矿储量(百万吨) 铁矿储量(百万吨) 153416 9144 16053 … …. 59944 15850 721410, , 铝土矿储量(百万吨) 铝土矿储量(百万吨) 2100 150 38 … …. 300 2250 100011, , 锰矿储量(百万吨) 锰矿储量(百万吨) 907 14 … …. …. 295 19 1812, , 锡矿储量(百万吨) 锡矿储量(百万吨) 426 40 2 … …. 30 65 …13, , 锌矿储量(百万吨) 锌矿储量(百万吨) 148 5 21 4 …. 10 2 5注: 注
(二)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
1、优势的表现 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在地区资源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地区资源的基础之上 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在地区资源的基础之上, 而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则必须以地区的优势资 主导产业的发展则必须以地区的 而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则必须以地区的优势资 为基础,只有优势资源才能支撑优势产业。 源为基础,只有优势资源才能支撑优势产业。 廉价的水电资源有利于发展大耗能的冶金工业 和化学工业, 和化学工业, 矿产资源的丰富则有利于发展原材料工业, 矿产资源的丰富则有利于发展原材料工业, 农业、牧业资源的丰富更能发展基础产业。 农业、牧业资源的丰富更能发展基础产业。
3、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 、
中国土地辽阔,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 富,许多资源的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但中国的自然资源存在两大不足。: 一是人均资源量少, 二是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缺 少。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三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1)

当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生 产的专业化及社会分工已广泛发展,往 往在生产某一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在全 国甚至于全世界寻求在该领域发展最好 的合作伙伴,以求质量的完美。正因为 如此,同处于后工业化社会的国家和地 区为了协作的需要,相互投资占很大比 例。
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 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 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 变性,追求个性。
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 段,是一个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过渡的阶段。
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 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 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 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 中推广普及。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 的主要特征。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 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高 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 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三是新兴产业和 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 天技术等等。
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制 造业的大规模发展能够支持区域经济增长达到 较高的速度,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也是 区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二产 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 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 要力量。
该阶段主要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 水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 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 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 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 务等等。
最后,对产业结构高度进行时序比较发现,从1985 年开始,中国开始真正进入工业化时期。除了 1989—1991年期间出现短暂的波动以外,产业结构 高度一直稳步推进。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 进入加速提升阶段,中国经济也逐渐走入优化产业 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发展轨道。在此过程中, 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大。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四讲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获得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前提是存 在着区域贸易。因为率先投入的部门要 想带动全地区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 规模经济,而当部门规模扩大之后,必 要有庞大的市场。显然,落后地区不可 能满足其要求,必须向其他地区输出, 这是非均衡增长的关键所在。
三、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1、区域经济开发概论 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 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所以,区域开发理论是以区域经济增长 理论为基础的,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应 用理论。
2、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1)增长极模式(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大行其道于60年代,没落于70年代)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把区域有限 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 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 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 但是,主导部门的发展不可能是凭空造就的,必 须落实到一定的地点。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 佩鲁( Francois Perroux)把这种主导部门集中 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与纳克斯的均 衡增长观点是一致的,他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大 推进的三个理论基础: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 需求的不可分性和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正由 于三个“不可分性”,部门间的增长只有相互 协调,经济才有可能增长。大推进理论是指: 在一个足够大的外部资本的推动下,增长在区 域的各个部门间推进,造成部门之间的相互需 求,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连锁效应
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 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 理论基础。“连锁效应” 包括:前向关 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1)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 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 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 应;
张辉简历

张辉◆个人信息汉族男中共党员本科管理学位 1991.07 185cmzhangchonghui1991@◆个人荣誉1.大学一直担任班长职务 2010--20142.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2.53.获得2次奖学金(专业前12名) 2012,20134.获得3次优秀班干部,1次先进个人1次三好学生 2011—20135.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和校级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2014.6◆专业证书1.取得全国计算机ACCESS二级合格证书 2012.52.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013.83.取得大学英语四级合格证书 2011.124.取得高等教育公共关系资格证书 2011.11◆学习经历主修课程:会计基础微观﹑宏观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学习成绩:大学至今从未挂科,每学期成绩基本维持在专业(78人)中上游,曾获得两次奖学金。
◆实践经历1.在江苏豪森医药销售有限公司商务部工作毕业实习 2013.12-2014.5主要负责销售人员的后勤工作,两个月的时间获得主管的高度认可2.在烟台惠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担任经理助理兼职 2013.7主要负责客户市场开发3.在济南蓝海大饭店(市中店)礼宾部工作实习 2012.7-2013.1主要负责对客人的引领工作,获得3次月奖金。
4.成功组织专业10周年庆 2011.10成功邀请蓝海酒店集团招聘部总经理参加晚会5.作为第一责任人组织参加学校运动会 2011.5获得优良精神风貌班集体荣誉。
自我评价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高效的工作能力,为人诚实谦虚,善于总结学习,工作勤奋,尽职尽责。
性格开朗大方,酷爱篮球。
四年的大学班长生涯,让我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大大提升,使我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我在竞争中拥有更大的优势。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五讲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区域主导产业的特点 第一,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第一,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属于区域 的专业化生产部门; 的专业化生产部门; 第二,现有产业基础较好, 第二,现有产业基础较好,行业规模较 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 大,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 第三,行业增长速度较快,且未来市场 第三,行业增长速度较快, 需求增长迅速,发展潜力较大。 需求增长迅速,发展潜力较大。
RFj =
∑r
i =1 n n j =1 i =1
n
ij
/n
ij
∑∑ r
/n
某产业的上述两个系数RB 值越大, 某产业的上述两个系数 i和RFj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的关 联度越高,对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演变所起的作用也越大。 联度越高,对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演变所起的作用也越大。 值得注意两点:第一,产业之间联系的有效传递有赖于市场体系的完备; 值得注意两点:第一,产业之间联系的有效传递有赖于市场体系的完备;第 有时候产业关联度高低,本身就需要加以鉴别,否则很可能是一大谬。 二,有时候产业关联度高低,本身就需要加以鉴别,否则很可能是一大谬。
(三)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罗斯托基准:选择具有扩散效应(前向、后向和旁侧) 罗斯托基准:选择具有扩散效应(前向、后向和旁侧)的部门作 为主导产业部门, 为主导产业部门,将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辐射传递到产业链的各 产业中,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罗斯托, 产业中,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罗斯托,1988)。 )。 筱原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两基准。 筱原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两基准。需求收入弹性越 大说明产品潜在市场容量越大; 大说明产品潜在市场容量越大;生产率上升速度越快说明技术进 步越快,单位产品的耗费越低,能够吸引各种资源向该产业流动, 步越快,单位产品的耗费越低,能够吸引各种资源向该产业流动, 从而促进该产业更快发展, 从而促进该产业更快发展,促进国民收入较快增长和经济快速健 康持续发展(筱原三代平, 康持续发展(筱原三代平,1957)。 )。 产业关联基准:美国经济学家A.赫希曼在 经济发展战略》 赫希曼在《 产业关联基准:美国经济学家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 主张不均衡发展战略, 中,主张不均衡发展战略,提出将产业关联效应作为主导产业选 择的基准,也即产业关联基准。 择的基准,也即产业关联基准。发展政策的目标应挑选和集中力 量发展那些在技术上相互依赖、产业关联效应强烈的“ 量发展那些在技术上相互依赖、产业关联效应强烈的“战略部 即主导产业部门。 门”,即主导产业部门。这种产业是前向和后向联系的有机结合 赫希曼, (赫希曼,1991)。 )。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

2024年第1期(总第342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2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㊁方向及着力点张㊀辉ꎬ唐㊀琦摘㊀要: 新质生产力 理论的产生顺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ꎬ为此ꎬ本文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含义ꎬ认为 新 表现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要素结合方式ꎬ 质 体现为高质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动能ꎬ二者引发生产方式的更新和发展效果的质变ꎮ在此基础上ꎬ本文认为ꎬ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具备正确认识其新质态㊁创造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必要条件ꎮ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根基在实体经济ꎬ关键在科技创新ꎬ方向是产业升级 的发展方向ꎬ这不仅能有效推动东北全面振兴ꎬ更能够实现全国范围内生产力的飞跃ꎮ由此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㊁构建新发展格局㊁形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优势ꎮ关键词:新质生产力ꎻ高质量发展ꎻ生产要素ꎻ科技创新ꎻ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042.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1-0082-10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18JZD029)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3JD20039)ꎮ作者简介:张辉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㊁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经济学博士ꎻ唐琦ꎬ通讯作者ꎬ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助理教授ꎬ经济学博士ꎮ㊀㊀一㊁引言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艰巨任务的实现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现代生产力基础ꎬ更需要发展传统的生产力理论ꎮ2023年9月ꎬ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 新质生产力 的概念ꎬ强调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ꎬ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ꎬ并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指出ꎬ 积极培育新能源㊁新材料㊁先进制造㊁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ꎬ积极培育未来产业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ꎬ增强发展新动能 [2]ꎮ2023年12月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ꎬ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ꎬ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㊁新模式㊁新动能ꎬ发展新质生产力 [3]ꎮ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完善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新的理论基础ꎬ同时也是新时代新征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ꎮ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ꎬ这一理论明确地指出了人在驾驭物质力量实现生产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ꎬ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人类生产的主动性相结合ꎬ凸显了劳动生产力的内涵ꎮ马克思反驳了将资本完全视为生产的主要力量或将之与劳动视为平等地位的混淆式学说ꎬ同时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忽视生产基础而急于修改上层建筑的错误理念ꎬ从而以正确的社会进步衡量尺度为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前进ꎮ人类对于生产力的理解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和反复的曲折过程ꎬ如何在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形式的掩盖下发掘生产力的进步规律ꎬ具有极高的难度和解放发展思维的伟大社会意义ꎬ因此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进步也往往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飞跃ꎮ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ꎬ人类对生产力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状态ꎮ在古代社会漫长的低生产水平状况下ꎬ社会进步的28力量显然无法被轻易地认识到ꎬ而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ꎬ以资本形态表现出来的能源物质㊁动力机器㊁材料物质等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被放大了ꎮ尤其是流水线生产的推广使得工人的力量仅仅体现为枯燥的工作ꎬ从而忽视了人并非完全受生产条件的支配且具有寻求生产能力改善的主动性的特点ꎬ因而其中没有体现出 人的本质力量 ꎮ而对于资本逻辑的批判也容易连带产生对附着于资本之上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的作用的轻视ꎬ使得承载生产力的物质形式和发展动力的应有地位无法被认可ꎬ甚至产生了对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错误理解ꎮ直到马克思科学正确回答了劳动者与物质要素的关系ꎬ揭示了社会生产能力的来源ꎬ明确了人同自然的关系ꎬ生产力的解放才得以科学的手段加以实现ꎮ纵观人类历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ꎬ社会经济发展取得较大进步的时期均为实现正确认识生产力内涵的阶段ꎮ对于生产力的认识直接决定了人们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识别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ꎮ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有着清醒的认知ꎬ并与时俱进地进行开创性的探索ꎮ新中国成立初期ꎬ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去除封建社会生产关系ꎬ面对落后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难题ꎬ以社会主义改造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起较为雄厚的社会主义生产力ꎮ改革开放后ꎬ中国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指导下ꎬ面向世界市场激活生产要素ꎬ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ꎬ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ꎬ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ꎮ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ꎮ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ꎬ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生产力 质 的提升ꎬ依靠优质人才㊁创新技术与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化ꎬ顺应并主动引领21世纪科技创新大潮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积累ꎬ生产力的数量基础已初步具备ꎬ质量优势仍需加快建立ꎮ调整生产关系㊁发展生产力ꎬ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4]ꎮ因此ꎬ站到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上ꎬ经济建设实践的大幅度进步亟须生产力理论的飞跃和指导而加以实现ꎮ㊀㊀二、含义辨析与文献综述在与唯心主义的辩论中ꎬ马克思提出了系统性的生产力理论ꎮ在对李斯特将生产力视为 精神本质 的批判中ꎬ马克思开始阐述 生产力 的内涵ꎮ马克思认为ꎬ李斯特庸俗地将水力㊁蒸汽力㊁马力与人力相媲美而共同视为所谓的 生产力 ꎬ这样实则把人贬低为了创造财富的力量ꎮ马克思认为ꎬ 生产力表现为一种无限高于交换价值的本质ꎮ这种力量要求具有内在本质的地位 表现为非物质的 [5]261ꎮ马克思最初提出生产力概念时ꎬ目的在于反驳贬低人的价值的论调ꎬ更在于强调人推动㊁发展和驾驭生产力的主动性ꎮ他继续指出ꎬ 生产力的这种发展ꎬ最终总是归结为发挥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ꎬ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ꎬ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6]453ꎮ当然ꎬ随着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完善ꎬ生产力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ꎮ有学者认为ꎬ马克思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具有两层含义ꎬ其早期著作将生产力当作 物质要素总和 而将之与生产资料或者生产工具等而视之ꎬ后期著作则更多地接近于 生产能力 的含义ꎬ但这并非存在矛盾之处ꎬ因为前期著作中的概念也可视为物质要素在理论上的抽象ꎬ后期著作意义更为明确ꎬ因而最终可以将生产力确定为 劳动生产力 的概念[7]ꎮ由此ꎬ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属人的本质ꎬ将人确立为生产力中的主体因素ꎬ即由人主导现代工业ꎬ并进一步将生产力的作用引入到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中[8]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直向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前进ꎮ毛泽东在1945年时指出ꎬ 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 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ꎬ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ꎬ解放中国人民 [9]432ꎬ并在1956年继续强调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所有制ꎬ38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10]1ꎮ进而ꎬ邓小平在1984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有清晰的论述ꎬ 什么叫社会主义ꎬ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ꎬ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㊁更高一些ꎬ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ꎬ 我们的政治路线ꎬ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ꎬ坚持发展生产力 [11]63-64ꎮ他更在1988年9月振聋发聩地指出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ꎮ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ꎬ发展生产力ꎬ改善人民生活ꎬ为此就必须开放 [11]274ꎮ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分别从依靠革命去除压抑生产力发展的阻力和以科技形成先进生产力的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ꎮ随后ꎬ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ꎬ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和遵守ꎮ新中国成立以来ꎬ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ꎬ对于生产力概念认知的进步拓宽了学术界的视野ꎮ其中ꎬ最重要的进步是超越了过去受苏联学者影响而产生的 二元素 还是 三元素 的争论ꎮ 二元素 为劳动者㊁生产工具ꎬ而 三元素 为劳动者㊁劳动对象㊁生产工具[12]ꎮ对此ꎬ中国学者指出ꎬ将劳动者㊁劳动对象㊁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力 三要素 的粗略理解是对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讲解的生搬硬套ꎬ可以从资源开发保护能力㊁管理科学技术㊁劳动者素质技能三者出发加以理解[13]ꎬ而生产的多要素决定了生产力的要素构成也是多元的ꎬ不仅有生产工具和劳动者ꎬ并且这些要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的[14]ꎮ而随着对生产力元素讨论的增加ꎬ产生了如国际生产力㊁环保生产力㊁知识及文化生产力[15]ꎬ以及数字㊁网络生产力[16]等概念ꎮ近些年ꎬ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ꎬ生态环境被认识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ꎬ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ꎬ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的观点被阐释和明晰ꎬ生态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17][18]ꎬ可以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力[19]ꎮ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新质生产力 的概念ꎬ使学界迅速认识到了其中蕴含的实现生产力质变的重要思想ꎬ并在 新 与 质 的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ꎮ在新的维度上ꎬ徐政等(2023)[20]认为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的性质㊁新的功能㊁新的属性ꎬ我国在此方面具有理论㊁体制㊁市场㊁产业方面的独特优势ꎻ蒲清平和黄媛媛(2023)[21]认为ꎬ 新质 体现为体力和智力发展程度更高的劳动者㊁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㊁精细且高品质的原材料ꎻ高帆(2023)[22]认为ꎬ新质生产力具有和居民需求更匹配㊁新型生产要素更丰富㊁要素组合更高效㊁产业形态更先进㊁生产关系更适应的特征ꎮ在质的维度上ꎬ李政和廖晓东(2023)[23]认为ꎬ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ꎬ关键在质ꎬ落脚为生产力ꎬ是针对传统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ꎻ戴翔(2023)[24]认为ꎬ数字技术主导的信息技术变革催生新的产业形态ꎬ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ꎬ同时生产力本质出现了由物质变换向技术创新的转变ꎮ在测量指标的研究上ꎬ王珏和王荣基(2024)[25]测度了当前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ꎬ并发现其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显著的时空差异ꎮ整体而言ꎬ当前学者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含义中的重大进步ꎬ并开始了关于这一理论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的研究ꎮ㊀㊀三、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条件生产力的新质态决定了其形成条件与传统生产力相比产生了较大差异ꎬ对此不仅需要形成正确认识ꎬ更需要明确承载发展动能的主导力量和实现目标的内外环境ꎮ所以ꎬ当前必须依托人才发展引领科技创新ꎬ并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实现价值创造ꎬ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跃迁和螺旋式上升ꎮ(一)正确认识生产力的新质态人类生产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多元素作用的复杂机制ꎬ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边界的拓展ꎬ生产力进步呈现出量变与质变的循环往复变化ꎮ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ꎬ带动了纺织业㊁交通运输业的全面进步ꎮ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囊括了石油㊁化学㊁电48力㊁内燃机等行业更多维度的发展ꎬ推动人类进入发达的电气时代ꎮ第三次工业革命触发了人类向原子能㊁生物工程㊁信息科技㊁宇宙空间的探索ꎬ人类生产活动之所及变得更为广阔与细微ꎮ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展程度虽然众说纷纭ꎬ在生产工具中的革命性方向也有争议ꎬ但毫无疑问正将前人所未知㊁未见的元素纳入生产力构成之中ꎮ生产力体现为人们支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ꎬ是其所处时代中可实现的具体劳动的综合体现ꎮ工业革命之前的劳动者很难发现科学技术对于具体劳动的意义ꎬ资源丰裕状态下的人们也无法意识到生态环境同样应该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而加以珍视ꎮ并且ꎬ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递进ꎬ不仅生产力元素的范围有所拓展ꎬ元素更容易表现为独立性的影响因素或载体ꎬ而且不同元素之间的管理㊁组合难度大幅增加ꎮ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ꎬ科学早已发展为生产过程中的独立因素ꎬ不仅为劳动者所驾驭㊁以劳动资料为载体ꎬ更反过来影响劳动者的技能㊁劳动资料的丰度及劳动对象的处理难度ꎮ进入到21世纪ꎬ生产者所使用的实体性元素与虚拟性元素的范围日益广阔ꎬ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更为齐全的新质生产资料ꎬ更依赖于其相互之间的有效结合㊁优化组合ꎮ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质态ꎬ更加依托具有新型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的建设ꎬ以加依托具备发展新动能和价值创造新优势的发展格局的构建ꎮ前者丰富了生产力的元素构成ꎬ而后者增加了元素间的结合效率ꎮ对于中国而言ꎬ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是一个以质变发生替代过去量变积累的巨大跨越ꎬ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证明了当前难以在传统生产力中获得经济增长潜力和产业调整动力ꎮ而在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的形势下ꎬ我国亟须充分发掘生产力元素中的活跃成分ꎬ以生产力的质变实现高质量发展ꎮ因此ꎬ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ꎬ其主导者为优秀的管理与科技人才ꎬ并依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ꎮ同时ꎬ需要以突破性技术厚植发展优势ꎬ建立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支柱性产业体系ꎬ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水平的价值创造ꎬ做到 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ꎬ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ꎬ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ꎮ(二)创造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ꎬ 教育㊁科技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㊁战略性支撑ꎮ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㊁人才是第一资源㊁创新是第一动力 ꎮ劳动者始终是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元素ꎬ并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ꎬ推动技术创新应用于实践ꎮ在传统社会中ꎬ低水平的生产力汇集可以由劳动人口数量的增长而实现ꎬ在初级阶段的工业化社会中ꎬ劳动密集型㊁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可以短期内提升初级产品的生产能力ꎮ但是在以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ꎬ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赖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育和成长ꎬ依赖于丰富的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ꎮ历史经验表明ꎬ人才培养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ꎬ否则ꎬ即便出现有利的技术扩散㊁产业转移和大规模需求市场都难以培育出有效的新生产力ꎮ对于中国而言ꎬ新人口红利的形成需要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才厚度优势ꎬ才能符合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的发展要求ꎬ在新领域新赛道配置足够的高素质人才ꎮ作为生产力中唯一的创造性因素㊁生产资料和科技知识及管理方式的创造者[26]201ꎬ人的能动性的激发需要构建有利的社会环境ꎮ一方面ꎬ教育体系的建设直接关乎人力资本的积累ꎬ中国所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有效地支撑了现代化的需要ꎬ但是在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的创造中仍落后于发达国家ꎬ部分产业为人所制或存在 卡脖子 的风险ꎮ为此ꎬ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起到充分的人才资源创造功能ꎬ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转变为人才储备丰富的优势ꎬ有效地驾驭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新增或发展的新元素ꎮ另一方面ꎬ人才的发展依赖于高质量就业的实现ꎬ更取决于产业升级所达到的层次ꎬ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人才往往需要在社会分工中进一步发展ꎬ通过人与人之间㊁人与机器之间的高效协同才能推进生产经营方式的改进ꎮ为此ꎬ需要加强产业发展与58人才队伍的匹配程度ꎬ使人才培养与生产力进步形成循环性的发展模式ꎮ需要认识到的是ꎬ当前激发生产力变革的人才的发展环境与过去相比出现较大不同ꎬ现代科技和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人才梯队不再是可以凭借偶然性天才出现而建立的ꎬ而是建立在各学科㊁各领域丰富储备上依靠拔尖人才的带领而形成的协同模式ꎮ这要求既要依靠基础教育完成的人才数量储备ꎬ又要拓展高等教育的深度和产业发展高度而完成科研㊁管理人才遴选及梯队建设工作ꎮ此外ꎬ当前平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旧有的协作模式ꎬ在个体㊁企业㊁政府之间搭建了新的沟通渠道ꎬ使具体劳动开始摆脱时间㊁空间的束缚ꎮ对平台有效的使用有利于打破人才的时空不平衡ꎬ寻找到更顺畅的合作模式和发展机制ꎮ总体而言ꎬ发展环境的改善依赖于生产力的进步ꎬ同时又孕育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人才ꎬ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ꎬ关键在于依靠人才汇聚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ꎬ发挥基础研究㊁核心技术在生产力进步中的关键性作用ꎮ(三)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新质生产力创造的价值需要在经济循环中体现出来ꎬ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ꎬ高水平的生产力要求以高效的流通和高额的利润加以体现ꎮ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必然是更为精密的复杂劳动ꎬ同时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实现优质的劳动力与生产要素向高效率的部门转移ꎮ在畅通的国民经济循环中ꎬ依靠劳动产品的价格就可以部分地实现生产力的自然发展ꎬ故而可以通过高新产业的盈利状况寻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ꎬ实现在国内外市场中完成生产要素革新的目的ꎮ对此ꎬ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的提出ꎬ不仅是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并主动应对世界市场价值链重塑的要求ꎬ更是建立促进生产效率提升的激励机制并实现优质生产要素汇聚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ꎮ党的二十大报告在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ꎬ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明确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ꎬ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ꎬ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ꎬ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ꎬ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的要求ꎬ突出了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以效率实现生产赋能的机制建设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之一ꎬ在于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有机整体的建设ꎬ为高生产力要素的流通㊁汇集㊁结合创造条件ꎬ并发挥其在价值生产中的引领作用ꎮ依托畅通的国民经济循环ꎬ我国可以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人口规模巨大优势培育并集中优质生产力元素ꎬ继而在国际循环中建立产业优势并获得定价主导权ꎬ进而在国内大循环中通过价值转移带动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ꎬ并以可观的企业利润㊁劳动工资㊁研发投入为进一步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ꎮ因此ꎬ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并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条件ꎬ充分利用两个市场㊁两种资源才能真正体现新质生产力形成后的价值创造优势ꎮ㊀㊀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培育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新质生产力时强调ꎬ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ꎬ根基在实体经济ꎬ关键在科技创新ꎬ方向是产业升级 [2]ꎮ东北全面振兴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应用的重要实践ꎬ具有全国性的示范作用ꎮ同时ꎬ作为 共和国长子 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也具有全国共通性ꎬ实体经济㊁科技创新㊁产业升级三条法则既是东北发展的原则ꎬ更是全国范围内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向ꎮ(一)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生产力的进步优先被应用于满足人类生存㊁发展㊁再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提供中ꎬ同时ꎬ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影响则直接反映为实体经济的问题ꎮ在较长一段时间ꎬ中国经济发展的 三大结构性失衡 都体现为实体经济的问题ꎬ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㊁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㊁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ꎮ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ꎬ这一问题有所缓解ꎬ但在新优势㊁新动力的获得中仍留有很大的潜力ꎮ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化㊁信息化㊁城镇化㊁农业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ꎬ四个步骤同时进行的关键是工业化ꎬ其载体必须是实体经济的发展ꎬ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68。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二讲集中、专业化与集群

1.077726 0.255673 0.648987 0.648223 0.846356 0.991139 0.197131 0.969702 0.671093 1.460124 1.893535 0.68522 4.803996 1.739955 # # 0.240971 1.092542 0.327793
Lij Li LQij = Lj L
说明该部门的产品除区内消费外, 当LQij >1说明该部门的产品除区内消费外,还可以向外输出,由此 说明该部门的产品除区内消费外 还可以向外输出, 可以认为j产业是 地区的专业化部门, 产业是i地区的专业化部门 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 可以认为 产业是 地区的专业化部门,LQij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 产业是i地区的自给性部门 当LQij≤1时,则认为 产业是 地区的自给性部门。 时 则认为j产业是 地区的自给性部门。
(一)衡量专业化的传统指标
衡量地区专业化的传统指标大体分为贸易指标和生产指标两类。国家和地区的专 业化最终是通过贸易表达的,所以贸易指标是研究专业化的最理想的指标(胡兆 量等,1987)。由于统计指标的限制,国内地区之间往往缺乏贸易方面的统计, 一般多采用生产指标。从生产指标来看,主要有总值比重、人均产出等指标;从 贸易指标来看,常用的主要有区域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等指标。
(二)区位商与集中系数
在区域经济学中, 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 区专业化部门。 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 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 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1、区位商计算公式是: 、区位商计算公式是:
1.149856 0.0772615 0.3355056 0.3814904 0.772437 0.8308299 0.1608424 0.6557605 0.8209655 1.4603201 1.898134 0.5531429 2.604183 # 0.4651494 # 1.2905739 2.4683791 0.0496558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三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 的主要特征。 的主要特征。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 可以分为三大类: 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高 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 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 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 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三是新兴产业和 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 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 天技术等等。 天技术等等。
第二, 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 级。有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是否实现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产业结 构的升级都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 前提条件的, 前提条件的,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逐步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意味着区 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第ຫໍສະໝຸດ 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包括地区GDP的增长和人均 的增长和人均GDP 的增加, 的增加, 包括地区 的增长和人均 不论采取何种办法, “不论采取何种办法,只要一个国家的 商品产量和劳务量提高了, 商品产量和劳务量提高了,我们就可以 把它看作是经济增长” 把它看作是经济增长”[1]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 来衡量。 均GDP来衡量。这既是衡量经济增长的 来衡量 重要指标, 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 所不同的是,仅仅有人均GDP的增 准。所不同的是,仅仅有人均 的增 长是不够的, 长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与此相伴随的工 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钱纳里六阶段论 、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的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 个准工业国的 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 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 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 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 个 阶段, 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 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 动的。因此, 动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 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二讲集中、专业化与集群

图 3 C 上海市第三产业产值的区位商分析
2、集中系数 、
式中:CCij为i地区j产业的集中系数;Qij为i地区j产业的产值;Pi为i地区 的人口;Qj为全国j产业的总产值;P为全国总人口数。如果该系数大于1 说明该产业比较集中,属于专业化部门。
Qij Pi CCij = Qj P
总之,无论区位商还是集中系数,都是一个相对指标, 总之,无论区位商还是集中系数,都是一个相对指标,不能反映该产 业在全国和地区经济中的地位。 业在全国和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同时该指标的前提是各地区具有大致 一致的消费结构,如果不是如此, 一致的消费结构,如果不是如此,那么该系数就不能作为判断专业化 的标准了。 的标准了。
1.1164896 0.096569 0.3223969 0.4250952 0.764453 0.9229888 0.2161763 0.6607384 0.8089053 1.3804326 1.8834651 0.57971 2.3821806 2.0519527 0.5893718 0.2642208 1.2218195 1.3770168 1.763401
1.077726 0.255673 0.648987 0.648223 0.846356 0.991139 0.197131 0.969702 0.671093 1.460124 1.893535 0.68522 4.803996 1.739955 # # 0.240971 1.092542 0.327793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冯科职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职务:发展与校友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电话:62754603邮址:fengke@接待学生日星期五上午9:00-12:00——【教育背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二站博士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教授课程】——金融经济学、实验金融学、房地产经济学、投资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方向】——房地产金融、资本市场与金融投资、实验金融学——【著作】——1.《投资银行学》,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窦尔翔、冯科著2.《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专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3.投资管理》(专著),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
4.《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7—中国都市房地产宏观调控研究》(第一副主编),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
5.《证券、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统编教材(2006)》(参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学术论文】——1.走出发展投资基金的误区,经济导刊,2004(6):pp44-47。
2.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南方金融,2007(6)pp18-19+68,引证22次。
3.高考录取机制的帕累托效率分析,经济科学,2007(3)pp53-65,引证1次。
4.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研究,南方金融,2007(7)pp31-335.5.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南方金融,2008(6)pp9-12。
6.我国城市土地经营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1)pp116-1217.人力资本参与公司治理:基于代理成本的分析框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1)pp57-64。
8.中国基金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取向分析,经济纵横2003(2)pp9-12引证2次(CSSCI)。
9.中国民营企业借壳上市:回顾与反思,新经济2004(11)10.开放式基金费率有关问题探讨,中国城市经济,2004(12):pp62-66。
贯彻协调发展新理念,构筑均衡融合新格局

作者: 张辉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20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协调发展;持续健康发展;文明进程;农业社会;思想渊源;工业文明;大发展
摘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其中,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协调发展理论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对发展模式不断总结和反思形成的产物,其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农业社会,并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六讲区域经济差异共45页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北大区域来自济学(张辉)第六讲区域经 济差异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经济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张辉张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系副教授副院长电话:62753224邮址:nk94zhang@ 接待学生日星期三下午14:00-17:00——【教育背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学士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理学硕士、博士——【教授课程】——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宏观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中国环境概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土地经济学——【著作】——1.《全球价值链下北京产业升级研究》(专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7—中国都市房地产宏观调控研究》(副主编),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
3.《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6—北京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副主编),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年。
4.《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专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5.《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07-2008)》,(编委,撰写第七章理论综述),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
6.《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和结构演进》,(参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7.《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8: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专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8.《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0: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参著),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
9.《北京市产业空间结构研究》(专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0.《经济学教程中国经济分析》(教材),副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1.《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效应和驱动机制》(专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学术论文】——2013年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变量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13年第1期。
2.“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原因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二作者。
2012年1.“货币政策和传导机制研究进展和启示当代西方经济学视角”,《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1期,通讯作者。
2.“AresearchontheintegrationprocessofBeijing-Tianjin-Tangshanurbanagglomeration”,ContemporaryAisanEconomyResearch,Vol3No1April2012,pp39-54.3.“京津唐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研究”,载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4.“我国工业化加速进程中主导产业驱动机制”,《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2011年1.“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3期。
2.“我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8期。
3.“ThechangeoflaborproductivityandtotalfactorproductivityintheEconomicGrowthofChina”,ContemporaryAisanEconomyResearch,Vol2No2July2011,pp15-29.2010年1."从北京看我国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的主导产业驱动机制",《经济科学》,2010年第6期。
2.“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载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上)”,北京: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
3."从投入产出分析看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载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上)”,北京: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
2009年1.“北京市郊区旅游用地管理模式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9第11期,第三作者。
2.“从中心城市技术价值角度来观察城乡统筹发展”,《改革》,2009年第5期,第137-140页。
3.“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9年第4期。
4.“北京市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高度”,《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2008年1.“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第二作者,被引19次。
2.“中国产业结构高度与工业化进程和地区差异的考察”,《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第二作者。
3.“北京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出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2008上》,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5月:pp3-13,第三作者。
4.“北京市房地产宏观调控研究报告”,出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2008上》,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5月:pp14-24,第三作者。
5.“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汽车企业发展模式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年第4期,第三作者。
6.第五章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出自李佐军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pp130-160。
2007年之前1.解析股市楼市连动效应—预见楼市的未来走势,《楼市》,2007年第6期。
2.日本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周期波动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科学》,2007年第1期,第二作者。
3.适合居住的中关村软环境,《楼市》,2006年第10期。
4.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流派,《理论参考》,2006年第9期。
5.ResearchontheTrackofLocalIndustrialClusters’UpgradinginGlobalValueChains,IGOCommissiononTheDynamicsofEconomicSpaces,Auckland▪NewZealand▪27June–1July,2006.6.国外产业集群理论探析,《国际经贸探索》,2006年第4期,第三作者,被引5次。
7.外生型产业集群研究——以浙江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为例,出自《中国产业集群(第4辑)》,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5月:pp88-94。
8.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期,被引60次。
9.全球价值链下西班牙鞋业集群升级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被引5次。
10.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空间等级体系,出自《中国产业集群(第3辑)》,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2月:pp112-121。
11.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9期,被引60次。
12.从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层性来探讨上海对江、浙县域辐射,《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7期,被引1次。
13.全球价值链下构建中国中药产业竞争优势,《管理世界》,2005年第4期,第三作者。
14.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出自《中国产业集群(第1辑)》,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pp104-110,《理论参考》2006第9期转载。
15.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2期,第二作者,被引60次。
16.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以浙江平湖光机电产业为例,《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被引14次。
17.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被引238次。
18.国际典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与经验启示,《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2期,第二作者,被引65次。
19.发展旅游业要避免的陷阱—柠檬问题,《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1期,被引8次。
20.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期,被引182次。
21.区域竞争力的有关理论探讨,《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8期,被引51次。
22.印度提若普尔针织产业区研究,出自《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pp303-314。
——【译作】——1.全球价值链治理研究,出自《比较(29)》,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3月:pp157-176。
2.第十九章创新和区位: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创新、溢出和集聚,出自《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重要会议论文】——1.国外典型高技术产业集群比较研究和经验启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等单位举办,“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圆桌会议”,北京科技会堂,2006年8月15日。
2.全球价值链下产业转型、竞争和升级,第五届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北京大学,2006年7月14日—17日。
3.外生型地方产业集群研究,2004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5月10日—12日。
4.从竞争力的角度寻求西部的发展道路,两岸城市与区域发展研讨会,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主办,北京大学,2001年8月31日—9月1日。
——【报刊文章】——1.各界声音—外资对国内企业并购的危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11月6日。
2.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需借鉴国际经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8月16日。
——【独立主持的科研项目】——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8北京产业结构高度变迁的现状、问题和对策”,重点项目(编号:08AbJG228)。
2.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博士后工作机制在产学研创新互动过程中的作用研究”3.国家人事部:“进一步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展研究”4.广西柳州土地储备中心:“柳州市城市土地供应与储备开发研究”。
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全球价值链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批准号20060390375。
6.海南省海口市发展和改革局:“海口市建设娱乐之都可行性研究”。
7.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西姜井村民委员会、天津市长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西姜井村改造研究”。
8.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成功经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9.海南弘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海南省物流港策划”。
10.中海航集团:“海南中洋公司企业激励制度研究”。
11.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郊区旅游用地功能分类与管理模式研究”。
12.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郊区旅游用地运营策略研究”。
13.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科技支持项目协作研究“构建纺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指导建议研究”,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