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异域,情结]共同的乡土情结不同的异域书写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是指作家在创作中对故乡、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的深情追忆和表达。
在文学作品中,乡土情结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成长、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变迁。
它不仅是作家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首先,乡土情结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成长历程。
在许多作品中,主人公通常都是从乡村出发,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情节安排不仅展示了主人公的勇气和坚持,也体现了乡村的力量和韧性。
例如,鲁迅的《药》中,主人公小药在乡村中艰难求学,最终成为了一名医生,展现了他在乡土环境中奋发向上的精神。
其次,乡土情结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被用来描绘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在乡村中,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亲情更加浓厚。
许多作家通过描写乡村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家庭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例如,鲁迅的《故乡》中,主人公回到了故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也唤起了读者对自己家庭的思考和回忆。
此外,乡土情结还常常被用来描绘社会的变迁和乡村的兴衰。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乡村正在逐渐消失,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许多作家通过描写乡村的变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忧虑和呼吁。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主人公在乡村中经历了战争、饥荒等苦难,最终见证了乡村的兴衰。
这种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的变迁之痛,也引发了对乡村文化保护的思考和关注。
最后,乡土情结还常常被用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许多作家通过描写乡村的自然风光、田园生活和纯朴民风,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例如,巴金的《家》中,主人公在城市生活的繁忙中,时常怀念起乡村的宁静和美好。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的美丽和宁静,也唤起了读者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是作家对故乡、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的深情追忆和表达。
它不仅描绘了人物的成长历程和家庭的温暖,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乡村的兴衰。
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与地域特色
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与地域特色乡土情怀是指作家对家乡、生活环境以及乡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热爱之情。
在文学作品中,乡土情怀往往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展现了作家对土地的深入体验和对人民的真挚关怀。
同时,地域特色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其体现了文学作品与特定地域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与地域特色的融合。
首先,作家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刻画来表达自己的乡土情怀。
自然环境是乡土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塑造了一个地区的独特风景和氛围。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以其独特的山村环境和田园风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对山村的描绘,莫言展现了对家乡的浓厚感情和对土地的农耕文明的追忆。
在作品中,他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大片的高粱地和红色的山村,这种独特的地域特色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怀。
其次,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传递乡土情怀和地域特色。
人物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他们承载了作家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乡土的情感投射。
在中国文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他们既代表了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同时又体现了作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许仙和董桥,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都是具有鲁迅式风格的典型形象。
作品通过对他们的刻画展现了作家对乡土社会的痛苦批判和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情怀。
此外,作家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展现来表达他们的乡土情怀和地域特色。
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区独有的文化形态,它承载了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作家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描写和表达,使作品具有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乡土情感。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展现了中国农村的传统观念和人情味。
小说以农民福贵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对他与家族、乡亲、村庄的关系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乡土文化的承载。
这种对乡土文化的表达使得作品充满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刻的乡土情怀。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与地域特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主题阅读训练之乡土情结
主题阅读训练之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是指人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归属感。
它是人们对于故乡的特有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
乡土情结可以是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对自然环境的依恋,也可以是对家乡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乡土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乡土情结是人们对家乡的深情追忆和对故土的眷恋。
无论在何时何地,人们都难以忘怀自己的家乡。
家乡是一个人成长的地方,也是一个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人们对家乡的记忆中,总是充满着温暖和幸福。
无论是小时候与朋友们一起奔跑在田间地头,还是和家人一起吃饭聊天,都会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
这些回忆如同一把火炬,指引着人们在外漂泊时,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乡土情结还包括了对自然环境的依恋。
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通常比城市更加原始和质朴。
清晨的鸟鸣、夜晚的蛙鸣,都是乡村的独特声音。
而晨雾弥漫的田野、青山绿水的美景,则是乡土情结的另一部分。
乡村的自然环境给人们提供了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让人们能够放松身心,重拾内心的平静。
乡土情结还表现为对家乡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家乡的文化是乡民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乡村的传统节日、民俗习惯、风俗习惯等都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特色是乡土情结的重要体现。
人们常常通过参加庙会、舞龙舞狮等传统活动来表达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乡村的文化传统不仅仅有利于保持乡村的传统特色,更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身份认同感和凝聚力。
乡土情结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个体而言,乡土情结有助于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乡土情结可以帮助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乡土情结可以让人们明白生活的真谛,珍惜当下的幸福和快乐。
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乡土情结是一个支撑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乡村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乡土情结正是社会关注和支持的重要动力。
乡土情结不仅能够帮助乡村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传统,更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社会资源。
《乡土情结(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乡土情结(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乡土情结》(节选),完成1~6题。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3)“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4)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
乡土的伦理
乡土的伦理王勇英擅写乡土题材的儿童小说。
她本人的乡土童年记忆及生活经验,为这一“文字间都带有乡野味”①的书写提供了独特、丰沛且生动的素材和感觉的资源。
这些记忆、经验一面在作家的情感和文字里被日益摩挲得润泽而闪亮,另一面也将它的触须悄然伸入今天的童年生活世界。
两者的融合为儿童小说的乡土叙事提供了新的文学视野和艺术可能。
我们很容易辨识出她笔下的乡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村野庄落,而是在地理和文化上均更为偏远、边缘的少数民族山居地,它也因此更鲜明地指向着现代人在想象中深切怀恋的那一方远离尘嚣的自然故土。
但另一方面,当现代文明的强光探照入这一千百年来沉寂静默的原始领地时,后者的姿态又是开放而非封闭、包容而非抗拒的,它甚至以一种朴素的神奇本领,转化、吸纳着来自现代世界的尖锐能量。
如果说在工业文明兴起后的现代文学传统中,一切乡土书写必然会触及现代性的艺术话题,那么王勇英的儿童小说或许为我们提供了当代生活视角下理解现代性的另一种路向与思考。
一、乡土书写中的现代性思考现代文化和文学史上,“乡土”一词本身即是包含鲜明现代性指向的地缘概念②。
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上,这个语词及其所代表的地理文化空间,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性进程中村落与都市、自然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的分裂和对抗。
当王勇英把她的创作目光移向乡野,移向那些仍在自然山水的怀抱里吐纳呼吸的古老土地时,她也就不可避免地提起了这个分裂和对抗的现代审美课题。
不论是《弄泥木瓦》中的客家村落大车,《木鼓花瑶》里的广西边城山江,还是《雾里青花泥》中的云南小城丙中洛,以及《乌衣》里的壮族山村秋池,当它们以典型的异域地貌和文化身份出现在大多数读者面前时,那里清丽温润的山水,别具风情的建筑,粗犷纯朴的民风,历时久远的民俗,在被细细描画为“风景画”和“风俗画”的同时,无不勾起着现代人浪漫的乡愁。
坐在泥炉灶上的泥瓷药煲里袅袅升腾起来迷离的烟雾,烟雾里凝结的是变得从容缓慢的时间,还有这时间里酝酿出的淳厚甘美的人情。
主题阅读训练之乡土情结
主题阅读训练之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是人们对家乡深深的依恋和情感纽带的表现。
它代表着人们对自己的故乡和家族的关注和关心,对家乡文化和传统的热爱和尊重。
乡土情结是一个人与家乡之间最亲密、最深厚的情感纽带,它连接着人们与家乡的记忆和情感,使人们对家乡的品味和了解得以持续。
乡土情结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情感上的依赖性,二是智力上的认知性,三是文化上的传承性。
乡土情结表现为人们对家乡的情感依赖。
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人们都会想念家乡的风景和人情味。
家乡的气味、乡音和乡土味道,都成为人们心中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乡土情结使人们拥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乡土情结是人们对家乡的智力认知。
通过乡土情结,人们对家乡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有了深入的了解。
乡土情结使人们对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保持着关注,并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们通过乡土情结,更加珍视和尊重家乡的传统和文化遗产,进而传承和弘扬。
乡土情结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培养乡土情结的重要环境和力量。
家庭是培养乡土情结最早、最重要的环境。
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里的传统文化活动和家乡的美食美景都是培养乡土情结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培养乡土情结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加强对地方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从小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
社会是乡土情结的重要环境,社会的各种文化活动和社区的组织都可以培养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和认同。
乡土情结是人们的精神、情感和文化的根基,它让我们对家乡有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我们热爱家乡的人文景观,推动家乡的发展和进步。
乡土情结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了解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和传统价值观。
乡土情结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动力和平台,它让人们有了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方向,在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发展道路上有所依靠。
试析《插队的故事》里的乡土情结
试析《插队的故事》里的乡土情结
王琨
【期刊名称】《写作:高级版》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史铁生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插队的故事》,从文章内容上被毋庸置疑地归人知青文学一类。
关于知青文学的定义,学界倾向于“知青作者写知青生活的文学为知青文学(作者身份与题材双重限定)”这一说法,此一时期的知青文学已经渐褪了初期对于苦难的揭露与哀怨,转而以一种更加理性的眼光审视过往的岁月,“时间、空间的间隔,新出现的物质。
精神上的困扰.推动对已逝的生活的‘重构”,此一时期.知青文学所呈现的叙述视角与创作风格因人而异,史铁生对于土地的讲述,更多的体现在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插队的故事》这两篇小说中,虽非长篇,但其中承载的对黄土地的真挚怀念。
绝非用字数可以衡量。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王琨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魂牵梦绕挥之不去——鲁迅乡土情结构成试析 [J], 卢政;袁俊峰
2.故园千里隔休戚总相关——试析叶嘉莹诗词中的"中国情结" [J], 朱巧云
3.共同的乡土情结不同的异域书写——莫言与哈代乡土情结的互文性探析 [J], 曹家琴
4.用散文讲故事的离乡老人——小议周天籁晚年散文中的人生哲学与乡土情结 [J], 吴丹丹
5.乡土想象困境下乡土情结的变化与表达\r——世纪之初乡土叙事转型的表征 [J], 金大伟;施学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柯灵乡土情结[优秀范文五篇]
柯灵乡土情结[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柯灵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柯灵(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3)“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4)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
乡土情结活法简报
乡土情结活法简报
乡土情结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和历史传承中,内心深处对于家乡故土的一种强烈的怀念、依恋之情。
费孝通把农民与乡村、土地、家庭、亲邻等形成的关系总和称为“乡土社会”,“乡”就是乡村、村落,“土”就是泥土、土地。
在乡土社会中,由于地方性的限制,乡村和土地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和生存的依托,因而,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乡土”一直怀有深厚的情感。
在中国长久的历史积淀中,“乡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味。
乡土情结也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或集体无意识,并蕴含着丰富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乡村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乡土情结逐渐淡漠。
在这样的语境下,重新阐释乡土情结的内涵、价值与意义,激发或唤醒人们对于乡村的原始情感,进而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纽带和动力,是必要且紧迫的。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主要来源于农耕文明和宗族观念。
首先,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乡土情结形成的文化基础。
农民在先人的土地上世代耕作,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彼此间产生亲密的血缘和地缘关系。
加上古代统治者为了强化社会管理,利用各种制度将个体束缚在其出生的那块土地上,使人们逐渐产生两种思想观念:一是对于故乡和土地的无限眷恋,二是对于家族亲情的无比重视。
乡土观念和亲情观念在岁月的积淀中慢慢固化成为浓浓的情结。
关于乡土情结的文章
关于乡土情结的文章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乡土情结一直是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的情感纽带。
它如同一条古老的河流,源远流长,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中。
乡土情结,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与执着。
它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归属感,更是心灵深处的归宿。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心中的那份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始终如一。
我们的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这些文化和习俗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乡土情结,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在乡土的怀抱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何珍惜每一份收获,如何对待每一位亲人和朋友。
那里有我们的童年回忆,有我们的青春足迹,有我们成长的痛苦与快乐。
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蜕变。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许多人离开了他们的家乡,去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好的生活。
他们在外面的世界打拼,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但是,无论他们走得多远,心中的那份乡土情结始终无法割舍。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仍会想起家乡的那片田野,那条小河,还有那些熟悉的面孔。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心中的那份乡土情结。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不应忘记我们的根在哪里。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家乡的恩情,继承和发扬那里的文化和传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坚定。
总之,乡土情结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情感纽带。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份情感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初中语文课件《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是指对乡村土地、生活和文化的特殊情感。本课件将探索乡土情结 的概念、乡村生活的特点与变迁,以及乡土情结对现代人的意义。
乡土文化与传统
1
民俗活动
探索传统乡村节日、婚礼和农耕活动的丰富文化内涵。
2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介绍乡村传统艺术、手工艺和口述传统的重要性与保护。
3
乡村建筑
探讨城乡融合发展对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 题的重要性。
学习乡土情结的方法和途径
1
实地考察
提倡学生走进乡村,亲身感受乡村文化和生活。
2
阅读乡村文学
阅读乡土作家的作品,了解乡村的历史和当代变迁。
3
参与社区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乡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
分析人口外流对乡村经 济和社会的影响,探讨 应对策略。
2 产业结构转型
研究乡村产业结构的变 迁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 向。
3 土地保护
关注乡村土地资源的保 护和可持续利用。
乡村文化艺术与精神文化建设
戏曲与音乐
探索乡村传统戏曲与音乐艺 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在 乡村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书法与绘画
欣赏乡土文化中的传统书法 与绘画艺术,探讨它们对乡 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民间故事与传说
讲述乡村民间故事和传说中 的智慧与道德观念,以及它 们对乡村文化的影响。
未来乡村发展的展望和方向
生态农业探讨发ຫໍສະໝຸດ 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模式对乡村发展 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
介绍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 积极影响。
数字化乡村
研究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农业生产与文化 传承中的应用。
城乡融合
欣赏乡村传统建筑的特色和历史背景。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
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蹇先艾叙述过贵州,斐文中关心着榆关。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之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G·Broandes)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眩耀他的眼界。
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他只好回忆…父亲的花园‟,而且是不存在的花园,因为回忆故乡的已不存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较为舒适,也更能自慰的……”。
“看王鲁彦的一部分作品的题材和笔致,似乎也是乡土文学的作家,但那心情和许钦文是极其两样的。
”①“鲁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编小说三集时,把入选的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黎锦明等,称为乡土文学作家。
他是最早概括这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现象的人。
”②鲁迅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乡土文学”的含义,而且在自己创作中实践着。
因此有人把鲁迅称为最早的乡土作家,认为他“于乡土文学发韧,作为领路者,使新作家的笔,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贴近土地,挹取滋养,新文学的发展,进入一新的领域”。
③由此可见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等都出现得很早,给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由于鲁迅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
所以成为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中国农民深深的“爱”上。
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情感的文字表现。
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情结
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情结现代文学是对当代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进行表达和反思的一种文学形式。
与传统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更注重现实主义的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现代文学中,乡土情结是一种重要的主题,它关注人们对家乡和乡土文化的情感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现代文学中乡土情结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对人们思想情感的影响。
一、乡土情结的文化表达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情结通过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展现,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乡土环境的描写现代作家常常通过对乡土环境的描写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例如,当代作家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以家乡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农田、山水和民居的描绘,展现了乡土情结的复杂性和深度。
1.2 乡土文化的传承乡土情结也经常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展现来表达。
例如,沈从文的作品《边城》就将关注点放在了中国西南乡村的传统文化中,通过对乡村传统生活方式、民俗和习惯的描写,传递了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情感。
1.3 乡土人物的塑造现代文学中常常通过塑造有鲜明乡土特征的人物形象来传递乡土情结。
这些人物往往是对家乡深情厚意的代表,通过他们的言行和思想,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例如,杨绛的《家》中的父亲形象就是一个具有浓郁乡土色彩的人物。
二、乡土情结的意义与影响乡土情结在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2.1 人类情感的寄托乡土情结作为一种情感的寄托,帮助人们建立情感的依托和认同感。
通过对家乡的思考和表达,人们可以得到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并对自己的生命和价值有更深入的思考。
2.2 个人记忆的追溯乡土情结也是对个人记忆的追溯和思考。
乡土是每个人成长和形成身份认同的重要地方,通过对乡土情结的表达,人们可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反思。
2.3 社会问题的思考乡土情结在现代文学中也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乡土环境和文化的描绘,作家们往往对社会问题和现实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有助于读者对社会问题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关于乡土情结的1000字作文(通用16篇)
乡土情结的1000字作文关于乡土情结的1000字作文(通用16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乡土情结的1000字作文(通用1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土情结的1000字作文篇1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所谓“根”无疑是浓浓的乡情。
自古以来,“故乡”永远都是心灵的寄托,返璞归真,归的亦是一份童真。
曾经很不明白,为何古往今来赞咏故乡的文人墨客如此之多,读他们的文章初时只感觉文字很美,但其中的意境却似懂非懂。
直至今日,在外求学的我,才似乎体会到了一丝韵味。
故乡之思,永远都是游子的至诚抒怀,历久弥香,情之愈浓,思之愈切。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凝聚成故乡的情,细细的品尝,却也耐人寻味。
已经好久没回到故乡了,但故乡的画面在脑海中却依然清晰,细细寻味,回首往日的点点滴滴,却让人欲罢不能。
故乡之美,美的是山,是水,是那淳朴的乡情。
也曾深深的记得,上山采野果的执著,下水摸鱼的专注,沙滩雕塑的烂漫和草地狂奔的喜悦,也曾因偷摘乡亲的果子被逮个正着,也曾一身灰不溜丢回家被父母打骂,也曾扮鬼吓哭小女孩,甚至恶意拔下别人辛苦种下的庄稼,并不讨论善恶之分,但童年的伙伴,童年的乐趣,童年的点滴,因为不成熟才显得尤为珍贵。
如果说童年的故乡是我玩乐的天堂,那如今的故乡则是我无形的恩师。
懵懂的阶段,依稀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事的原则,而故乡则无形中浸渍了我的整个血液,教我成长。
故乡的山,铸就了我稳重的性格,故乡的水,塑造了我灵动的心理,山的稳重让我懂得人性的魅力,深沉,博大;水的灵动,让我获取了智慧的源泉。
故乡的山水,伴我成长,教我成人,让我的心志一步步走向成熟。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让我和故乡分开,乡亲们常说,山里的娃一定要走出大山,闯出事业。
于是,在无声的期盼中,亦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涯,离开了朝夕相伴的故乡,而这一走,竟是七年!七年之中,间断地回过几次故乡,去闻闻故乡的空气,去亲近故乡的山水,抚摸故乡的花草,听听熟悉的乡音。
主题阅读训练之乡土情结
主题阅读训练之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是指人们对于自己出生的家乡、故乡的深深情感和情绪依恋。
它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感纽带,表现为对乡村、田园、农耕文化等的热爱和向往。
乡土情结体现了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追求,是保持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乡土情结与人们的童年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在乡村成长的人们常常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享受到了与动物、植物的亲密接触,这些经历对他们的情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乡村的安逸和宁静成为了他们一生中的重要记忆,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于城市生活的态度。
乡土情结还体现在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珍视。
乡村代表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无论是精神追求还是伦理道德,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于安逸、宁静和休闲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因此乡土情结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宣泄和平衡社会心理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乡土情结也在逐渐减弱。
人们离开了乡村,来到繁忙的城市中生活和工作,逐渐远离了乡土环境,忘记了自己的根源。
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和竞争使得人们越来越忽视乡土情结的存在,而更多地追求物质的欲望和精神上的满足。
这使得人们的情感越来越趋于城市化,与自然和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培养和弘扬乡土情结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可以通过教育系统加强对乡土情结的宣传和教育,让年轻人了解和体验乡村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可以通过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文化的发展,让城市居民有机会来到乡村感受乡土情结的真实和美好。
个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持与乡土情结的联系,例如种植一些植物、养一些小动物,或者参加一些乡村文化活动。
乡土情结是人们对原生态和传统文化的深深情感和情绪依恋。
它是人们童年生活经历的产物,对个体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乡土情结逐渐减弱。
培养和弘扬乡土情结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题阅读训练之乡土情结
主题阅读训练之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是人们对于自己出生地的一种特殊情感,是一种对故乡文化、风土人情、家乡风景的深深思念和眷恋。
不论是在城市中打拼的人,还是离开故乡的游子,内心中都会存在着一种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常常表现在人们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无法忘记自己的故乡,那个曾经生活、成长的地方。
在异乡漂泊的时候,人们会时常回想起故乡的美好回忆,这些回忆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片绿洲,给予他们内心的慰藉和力量。
乡土情结还表现在人们对故乡文化的传承和继承上。
无论走到哪里,人们始终会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不忘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努力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精神,让故乡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乡土情结还表现在人们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眷恋上。
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怀念故乡的风俗习惯、乡土美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这些乡土风情成为人们思乡情怀的一部分,激发人们了解和探寻故乡的动力。
乡土情结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是人们情感世界的一部分,更关系到人们心灵的安宁和平衡。
乡土情结可以让人们在异乡寻找到安身立命的归宿,让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一片心灵的家园。
乡土情结可以激发人们不断努力向前的动力和勇气,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乡土情结还可以让人们思考自己的根源和身份认同,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乡土情结的存在也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乡土情结可以促使人们对社会和环境问题产生关注和思考,进而积极参与社会的建设和改革。
乡土情结可以促使人们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乡土情结还可以促使人们关注农村和乡村地区的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乡土情结是人们内心世界中的一片净土,是人们心灵中的一隅天堂。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生活如何变迁,乡土情结都是人们一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和感悟。
它是人们对家乡故土的热爱,是人们对于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乡土情结让人们保持原有的文化根基和生活方式,守住自己内心的绿洲,给予人们勇往直前的动力和信念。
主题阅读训练之乡土情结
主题阅读训练之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是一个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热爱,是一种对家乡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怀念和珍视。
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城市化,越来越离乡背井。
但乡土情结却是永远无法割舍的,它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激励着我们一直向前。
乡土情结是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乡村的大地上长大,吃着家乡的土地上长出来的食物,呼吸着家乡的空气。
家乡的美景和乡亲们朴实热情的性格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会时常想起那片熟悉的土地和那些熟悉的面孔。
乡土情结让我们对家乡有一种无以言表的深情,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乡土情结是我们对家乡的怀念和珍视。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我们离家越来越远。
家乡的面貌也在不断改变,让我们更加怀念起从前的时光。
想起小时候和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的场景,想起过年回家和父母团聚的美好时刻,都让我们心生感慨。
乡土情结让我们明白家乡才是我们真正的根,是我们回家的港湾和安慰。
乡土情结是我们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它们是家乡的瑰宝。
乡土情结让我们对家乡的文化传统倍加关注,希望能够保护和弘扬。
无论是传统的节日、民间艺术还是乡土建筑,都是家乡的独特之处,也是我们自豪的地方。
乡土情结让我们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家乡的优秀传统。
乡土情结是我们对家乡的责任和承诺。
作为家乡的子女,我们有责任让家乡变得更美好。
无论是在家乡发展事业、投资兴业,还是回乡支教、扶贫助农,我们都希望能为家乡的繁荣做出贡献。
乡土情结激励着我们积极面对挑战,努力奋斗,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土情结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宁。
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疲惫和迷失,彷徨无依。
只要想起家乡的山水和亲人的笑脸,我们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乡土情结让我们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乡亲们的关怀。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乡土情结带给我们的力量和温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的乡土情结不同的异域书写
摘要:莫言的“高密式”乡土小说使读者想到了哈代独有特色的“威塞克斯”乡土小说。
虽是不同时代和不同国籍的作家,但他们的作品中都凝聚着浓浓的乡土情结。
运用互文性这一理论工具,文章对莫言及哈代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从乡景、乡俗和乡民三个方面进行互文性解读,来探析两位小说家乡土情结的异同。
关键词:互文性;乡景;乡俗;乡民
“互文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提出的。
她指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
互文性理论以“影响”
为其核心要素,将众多的影响文学创作的因子纳入其关注的领域。
哈代在英国小说史上经久不衰,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莫言所勾画的“高密式”乡土小说使读者想到哈代独有特色的乡土环境“威塞克斯”小说。
虽是不同时代和不同国籍的作家,但他们的作品中都凝聚着浓浓的乡土情结。
本文运用互文性这一理论工具对莫言及哈代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从乡景、乡俗和乡民三个方面进行互文性解读。
运用“互文性”这一理论工具,也是探讨莫言多产性的一种有益尝试。
一、乡景
乡土是文学的重要题材,而不同作家的乡土情结又各具独特的内涵和不同特征。
在哈代与莫言的作品中,他们都对故乡进行诗意的书写。
哈代的作品主要以家乡多塞特郡农村为背景。
哈代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那度过的。
他深受故乡田园牧歌似的古朴环境熏陶,其作品始终贯穿浓浓的乡土情结,向读者展示一个个淳朴自然的乡土世界。
小说《绿荫下》按照一年四个季节的变化来表现女主人公的爱情,让读者欣赏了英国乡村四季的风景。
《德伯家的苔丝》中,美丽的布雷谷那片茂密的森林让读者难忘。
《卡斯特桥市长》中的威敦普利奥斯是威塞克斯一个充满原生态气息的边远村庄。
在哈代所有自然风光的描写中,最出色的要数《还乡》了。
在开篇《茫茫岁月难变其貌》中,那浑厚粗犷、古朴苍凉的自然风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埃敦荒原灰暗的天空、苍茫的大地、刺耳的风声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哈代笔下的自然景色与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同哈代一样,莫言也为读者展示了故乡高密东北乡的一幅幅画卷。
它既有原始的单纯和质朴,又充满着喧哗与骚动。
从《红高粱》《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到《蛙》,他的家乡――山东高密县,那个充满勤劳、朴实的小山村,一次次矗立在他的故事中。
莫言曾说:“……故乡是一个情结……一旦和母亲大地联系在一起,我的眼前便一望无垠地展开了高密东北乡广袤的土地,清清的河水在那片土地上流淌,繁茂的庄稼在那片土地上生长。
”
[2] 在《红高粱》这部作品中,莫言为我们展示了家乡那片让人热血沸腾、一望无际的红高粱。
在《蛙》中,主人公记忆中的故乡“没有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也没有由于消费文化中娱乐和消遣的泛滥而迷惑,人和物各自保持和显现着属于自身最为和谐自在的状态。
”[2]《丰乳肥臀》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则是喧嚣的大栏镇、奔腾的蛟龙河、神秘的沼
泽地,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作者笔下都是那样鲜活迷人。
二、乡俗
莫言与哈代的乡土小说中关于民风、民俗的描写也是一大特色,使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形成互文。
根据互文理论,互文性不仅指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指涉,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即言语所存在的社会、环境的关联。
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文化文本的意识形态中。
[3]哈代通过描写威塞克斯王国的瓦伦丁节、五朔节、圣诞节等节日民俗向读
者展示一幅幅简朴古老的乡村生活画面。
同时,这些关于乡俗的描写也对情节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远离尘嚣》中巴丝谢芭在瓦伦丁节那天,给博尔伍德寄上写有“请娶我”的纸条,致使博尔伍德误以为巴丝谢芭对他有意,并由此而导致很多波折。
民谣的运用也有效地渲染了小说的怀旧情绪,给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母亲虽然生活贫困,但很喜欢唱歌,“凡是从外面流传到布蕾谷的小曲儿,只用一个礼拜的功夫,苔丝的妈准能把它的腔调学会。
”[4] 《德伯家的苔丝》中多次涉及乡间舞蹈。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也通过对传统民俗风情的描写,为小说提供发展环境,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做铺垫。
高密传统的节日、礼仪、杂耍游戏、神话、传说等民俗在他的小说中屡屡出现。
就连瑞典文学院都看出“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
在《檀香刑》中,作者始终围绕家乡的一种地方小戏猫腔来构思、谋篇布局。
《蛙》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起名字的奇特民俗。
每个新生儿名字都带有身体的某个器官,如陈鼻、陈眉、万足、王胆、万心等。
每个人都是体制下的块肉余生。
民俗的象征意义显而易见。
莫言曾经说过:“没有象征和寓意的小说是清汤寡水。
”[5] 在《蛙》后,叙述者又说到现在的起名习俗和他们那地方的孩子,如今也大都拥有了与香港台湾,甚至与韩国的电视剧中人物一样优雅而别致的名字。
在这里,传统的民俗遭遇了“现代性”文明。
《蛙》中起名习俗的变迁这一叙事风格很容易使读者想到哈代维塞克斯小说中所体现的乡土文化被现代文化蚕食、消亡的深层主题。
纵观莫言与哈代的作品,民风、民俗贯穿了他们创作的始终,服务于小说主题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对故乡浓浓的爱,对故乡人深深的关注使他们的家乡闻名于世,使他们的作品独具特色、经久不衰。
三、乡民
莫言与哈代用乡土题材一方面让读者了解各自家乡的民俗风情,另一方面,依托乡土情结展现人性与人的存在问题,通过乡村人物的命运反映时代变化,体现出作者对乡土世界的人文关怀。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描写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入侵英国农村后,农村逐渐衰落的景象和农民的命运。
他的早期作品呈现的是乡民们田园诗般的农村生活。
但在代表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者”闯入之后,乡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远离尘嚣》中特洛伊的出现打破了此地的平静与和谐。
韦特伯里人与自然间、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面临着挑战。
芭斯谢芭一时冲动嫁给特洛伊,从此堕入痛苦深渊;芳丽遭诱骗怀上特洛伊的孩子分娩时惨死在济贫院里;博尔伍德因得不到芭丝谢芭痛苦得难以自拔。
仇恨使他失去理智枪杀特
罗伊,被终身监禁。
宁静的韦特伯里所有与入侵者特洛伊相关的故事都带有危险性和破坏性。
《德伯家的苔丝》中,安吉尔?克莱尔的闯入,他的离去给苔丝带来巨大痛苦,而他再次闯入苔丝的生活则完全摧毁了苔丝,是将苔丝推向死亡的真凶。
在莫言的小说中,乡村社会的“闯入者”身份也非常明显。
小说大都反映了各种外部力量介入对乡村生活产生的多重影响。
这些外部力量包括战争、国家政策在乡村的深入等。
同哈代早期田园诗般的乡村相比,莫言笔下所展现的是古老、充满苦难的农村。
《红高粱家族》描写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存状况:艰难的生存条件和充满野性的顽强生存。
“我爷爷”这个土匪头子就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带着乡亲们顽强地抗击日本鬼子。
罗汉大叔在酷刑的考验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
在《丰乳肥臀》中那位饱经苦难的母亲坚忍不拔的形象更是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是个没有亲娘疼的“小哑巴”,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坚忍地活在苦痛的现实中,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