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第1章
第一章 移动通信技术
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
至少有一方能移动; 至少有一方能移动; 一种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 一种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 区域内可随时随地进行; 区域内可随时随地进行; 为个人通信( 通信 打下基础; 通信) 为个人通信(5W通信)打下基础; 移动通信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移动通信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7
1.2.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起源于20世纪 年代 移动通信起源于 世纪20年代,在20世纪 世纪 年代, 世纪 70年代获得高速发展。迄今为止,移动通信的 年代获得高速发展。 年代获得高速发展 迄今为止, 发展大致分为4个阶段 发展大致分为 个阶段 公用汽车电话系统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18
1.2.2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现状
我国自1987年开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来,已 年开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来, 我国自 年开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来 经基本建成了覆盖范围广、 经基本建成了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的综合 通信网络,并且我国的移动通信产业一直保持 通信网络, 快速发展,用户数量不断增长, 快速发展,用户数量不断增长,业务种类不断 丰富。 丰富。
移动通信技术
主讲 胡继志
1
第1章
内容: 内容:
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和系统的构成、 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和系统的构成、分类 及工作方式 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 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编码与调制技术
2
第1章
重点: 重点:
第一章 移动通信概述
下面将给出几类在不同环境与条件下经常使用的 著名经验公式与模型。 •1)奥村—哈塔(Okumura-Hata)模型 •2) Hata模型向个人通信PCS系统的扩展 •3)Walfisch-Ikegami模型(WIM) •4)室内传播模型
1.5 移动通信噪声与干扰
信道对信号传输的限制除了损耗和衰落外,另一 重要限制因素是噪声和干扰。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1世纪前10年
第三代移动通信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多频) IMT-2000
(CDMA2000、WCDMA、TD-SCDMA)
主要接入技术:CDMA
IP网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发展和应用——业务驱动 数字业务、IP业务、音视频业务会逐步成为主流业务
技术特点:
自适应技术:调制自适应,编码自适应,接入自适应,网络自 适应。 网络技术:分组连接,多网连接。 业务技术:业务分类,编码组帧,数据压缩。 静止状态下 提供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
四种主要效应
阴影效应:由大型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阻挡,在电波传 播的接收区域中产生传播半盲区。它类似于太阳光受阻 挡后可产生的阴影,光波的波长较短,因此阴影可见, 电磁波波长较长,阴影不可见,但是接收终端(如手机) 与专用仪表可以测试出来。 远近效应:由于接收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移动用户与基 站之间的距离也是在随机变化,若各移动用户发射信号 功率一样,那么到达基站时信号的强弱将不同,离基站 近者信号强,离基站远者信号弱。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 将进一步加重信号强弱的不平衡性,甚至出现了以强压 弱的现象,并使弱者,即离基站较远的用户产生掉话 (通信中断)现象,通常称这一现象为远近效应。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并实现整个通信系统的运行、 管理。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1) 移动交换中心MSC MSC是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交换系统。
MSC是整个GSM网络的核心,它控制所有BSC的业
务,提供交换功能及和系统内其它功能的连接,MSC 可以直接提供或通过移动网关GMSC提供和公共电话
交换网(PST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公共
线资源管理等功能。 功能实体可分为基站控制器
(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1) 基站收发信台BTS BTS完全由BSC控制, 主要负责无线传输, 完成 无线与有线的转换、 无线分集、 无线信道加密、 跳频 等功能。 2) 基站控制器BSC
基站控制器是基站的智能控制部分, 负责本基站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半双工通信
•通信双方中,一方使用双频双工方式,即收发信机同时 •工作;另一方使用双频单工方式,即收发信机交替工作。
A T 发射机 受话器 R 接收机 f2 天线共用器 f1 R f1 f2 B T
发话器
Play
图1-5 半双工方式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 半双工方式,基站为双工,移动台为异频单工
数据网(PDN)等固定网的接口功能,把移动用户与 移动用户、移动用户和固定网用户互相连接起来。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MSC支持的呼叫业务是: (1) 本地呼叫、 长途呼叫和国际呼叫。
(2) 通过MSC进行移动用户与市话、 长话之间的
联系, 控制不同蜂窝小区的运营。 (3) 支持移动电话机的越区切换、 漫游、 入网登 录和计费。
发话器 A T 发射机 天线共用器 受话器 R f2 f1 R f1 f2 B T
移动通信网络及技术(孙海英)1-4章 (4)
第1章 概述 3GPP2的宗旨是制定以ANSI/IS-41为核心网,以CMDA 2000为
无线接口的标准。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是美国国家标准学会,IS-41协议是CDMA第二代数字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移动性管理协议。3GPP2已制定了 CDMA 2000标准,已发布了Release 0、Release A、Release B、 Release C、Release D标准,正在制定AIE有关标准。
16
第1章 概述 3GPP和3GPP2的目标是实现由2G网络向3G网络的平滑过渡,
保证未来技术的后向兼容性,支持轻松建网及系统间的漫游和兼 容性。
国际上,3G系统主流标准有WCDMA、CDMA 2000和TDSCDMA(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三个,并都已经开始商用。
11
第1章 概述
1) IMT-2000的频谱分配
1992年世界无线电管制大会规定IMT-2000频谱的分配如下:
上行频段:1885 MHz~2025 MHz;下行频段:2110 MHz~
2200 MHz;移动卫星业务频段:1980 MHz~2010 MHz;2170
MHz~2200 MHz。
从上面的分配可以看出,其上、下行频段是不对称的,因此有的
18
第1章 概述 在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过程中,中国在1998年提出了
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标准TD-SCDMA,并为国际电信联盟 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接纳,成为国 际上三个主流的3G通信标准之一。TD-SCDMA是中国在通信领域第 一次系统性地提出国际标准,在移动通信技术上的这一重大进步, 标志着从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发展到 具备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2008年,TD-SCDMA系统产品在技 术上逐渐成熟,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始在国内京 津沪等8个城市进行试商用。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1.1 无线通信基本概念
1.2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历程
1.3 移动通信系统架构与组成
1.4 移动通信标准与规范
1.5 移动通信频谱分配与管理
第二章:无线信道与调制技术
2.1 无线信道特点与分类
2.2 移动通信信道传播模型
2.3 调制与解调技术
2.4 近场通信技术
第三章: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3.1 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
3.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令与控制
3.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性管理第四章:移动通信协议与接口
4.1 GSM协议与接口
4.2 CDMA协议与接口
4.3 LTE协议与接口
4.4 5G协议与接口
第五章: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管理5.1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5.2 移动通信网络性能管理
5.3 移动通信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第六章:移动通信安全与隐私保护
6.1 移动通信安全机制
6.2 移动通信隐私保护技术
6.3 移动通信法律与政策
附件:
1、移动通信相关术语表
2、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图
3、移动通信系统频谱分配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通信法:规定了与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通信服务管理、通信内容监管等内容。
2、信息安全法:对网络安全、信息处理和传输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对相关的犯罪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处罚和制裁。
3、隐私保护法:保护个人和组织的隐私权利,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和披露等方面的限制和要求。
移动通信(第五版) 第1章
2) 异频单工 异频是指通信双方使用两个不同频率f1和f2。 这种方式 中通信双方的操作仍采用“按—讲”方式。 由于收发使用不 同的频率, 因此同一部电台的收发信机可以交替工作, 也 可以收常开, 只控制发, 即按下PTT发射。 其优缺点与同 频单工基本相同。 在无中心转信台转发的情况下, 电台需 配对使用, 否则通信双方无法通话, 故异频单工方式主要 用于有中心转信台转发(单工转发或双工转发)的情况。 所谓 单工转发, 即中心转信台使用一组频率(如收用f1, 发用f2), 一旦接收到载波信号即转去发送。 所谓双工转发, 即中心转 信台使用两组频率(一组收用f1, 发用f2; 另一组收用f3, 发 用f4), 任一路一旦接收到载波信号即转去发送。
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 移动通信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电波传播条件恶劣。
(2) 具有多普勒效应。
由于移动台在运动中,所以产生多普勒频移效应,频移值fd 与移动台运动速度v、工作频率f(或波长λ)及电波到达角θ有关,
即
fd
v
cos
(1-1)
多普勒频移导致附加调频噪声。
(3) 干扰严重。 (4) 接收设备动态范围大。 (5) 需要采用位置登记、 过境切换等移动性管理技术。 (6) 综合了各种技术。 (7) 对设备要求苛刻。
所以,我们将重点介绍公共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公共移动通信系统, 即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系统结构 如 图 1-4 所 示 。 一 个 交 换 区 由 一 个 移 动 交 换 中 心 MSC (Mobile Service Switching Centre)、一个或若干个归属位 置寄存器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 )和访问者位置 寄存器VLR(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有时几个MSC合用 一 个 VLR 、 设 备 识 别 寄 存 器 EIR ( Equipment Identity Register)、 鉴权中心AuC(Authentication Centre)、操作 维护中心OMC(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re)、 基站 BS(Base Station)和移动台MS(Mobile Station)等功能 实体组成。
2010级《移动通信技术》复习提纲
2010级《移动通信技术》复习提纲第1章概论1. 什么叫移动通信?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处于移动状态下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的通信就叫做移动通信。
2. 移动通信有哪些主要特点?1. 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 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 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4.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5. 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3.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5.移动通信包括哪些基本技术? 各项技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调制技术: 把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的技术。
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或根据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二者结合),来总结和建立有普遍性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些模型,可以估算一些传播环境中的传播损耗和其它有关的传播参数多址方式:提高信道的容量。
抗干扰措施:除存在大量的环境噪声和干扰外,还存在大量电台产生的干扰,如邻道干扰、共道干扰和互调干扰等。
利用抗干扰技术可以减少这些干扰噪声。
组网技术:研究网络结构、网络接口、网络的控制与管理。
第2章移动信道1. 什么是信道?根据信道特性参数随外界各种因数的影响而变化的快慢,信道由可分为哪两种类型,移动通信信道属于哪种类型?移动通信信道有哪些基本特征? 简述移动通信信道存在的3类损耗和4种效应。
信道是指以传输媒质为基础的信号通道。
信道可以分为恒参信道和随参信道。
移动信道属于随参信道特点:①带宽有限;②干扰和噪声影响大;③存在着多径衰落。
1)路径传播损耗:一般称为衰耗,是指电波在空间传播所产生的损耗,它反映出传播在宏观大范围(千米量级)的空间距离上的接收信号电平平均值的变化趋势。
2)慢衰落损耗:它主要是指电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建筑物等的阻挡所产生的阴影效应而导致的损耗,它反映出在中等范围(数百波长量级)的空间距离上的接收信号电平平均值起伏变化的3)快衰落损耗:它是反映微观小范围(数十波长量级)的空间距离上的接收信号电平平均值的变化趋势。
移动通信(第4版)大学本科教材 移动通信第一章-2007-02
同济大学 徐娟
38
1.5.4 抗干扰措施
¾利用信道编码(如卷积码等前向纠错FEC和自动请求 重传ARQ)进行检错和纠错-----抗随机干扰
¾利用交织编码技术-----抗突发干扰
¾利用微分集技术(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 以及RAKE接收机等)和自适应均衡技术以及选用具有 抗码间干扰的调制技术----克服由多径传播而引 起的多径衰落
40
¾ 网络结构
1.5.5 组网技术(二)
¾ 网络接口
电路交换业务通道
GMSC
VLR
MSC
BTS
BSC
PCU
HLR AUC
PSTN
ISP 163
SGSN
分组交换业务通道
GGSN
GPRS系统结构图
同济大学 徐娟
数据网络
41
1.5.5 组网技术(三)
¾网络的管理与控制 9 连接控制(或管理)功能
呼叫接续过程
集群调度系统:
移动台
总调度台
公共电话网 PSTN
分调度台
基地台
中央控制器
同济大学 徐娟
28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BTS
MSC
公共电话网 PSTN
MS
同济大学 徐娟
29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铱(Iridium)星系统 全球星(Global star)系统
同济大学 徐娟
24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无线电寻呼系统(单向传输)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频率再用、小区分裂、越区切
mso第1章移动通信概念
– 移动通信为其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021/4/6
5
1.1.1移动通信概念
移动通信的概念
– 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 换的通信方式 如: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与固定点 之间的通信、或活动的人与固定点、人与人 及人与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等
2021/4/6
11
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 邻道干扰
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 远近效应:离BS近的MS的强信号干扰 邻道上离BS远的MS的弱信号
要求:移动设备中使用自动功率控制电路(APC)
2021/4/6
12
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具有多普勒效应
– 相对速度----相对频移 –要求:采用锁相技术(VCO)
– 无线接入 – 有线或无线传输 – 计算机控制
2021/4/6
8
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电波传播条件恶劣,存在严重的多径衰落
– 多径传播
条件:地形、地物(建筑物)……
– 多径衰落
传播的途径不同,到达接收点时的幅度和相位都
不一样,移动台在行进途中接收信号的电平起伏
不定
可能严重地影响通话质量
难点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号的基本处理过程
目的和要求
– 掌握移动通信概念、特点 –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号的基本处理过程
2021/4/6
3
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概念 移动通信的特点 移动通信的发展概述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信(5W)
呼叫号码
结构:CC + MDC + SN 86 13SH0H1H2H3
移动通信第1章(西电第四版)
3GPP的主要成果
3GPP制定了包括WCDMA、 TD-SCDMA、LTE和5G NR等 在内的多个移动通信技术标准 ,为全球移动通信市场提供了 丰富的技术选择和产业支持。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GPP2)
3GPP2简介
3GPP2是一个由北美和欧洲一些通信公司组成的合作伙伴计划, 致力于制定和推广基于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第三代(3G) 和后续移动通信标准。
标准演进趋势
• 从模拟到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的演进过程,数字通信技术 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更好的通信质量和更强的保密性能。
• 从语音到数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业务从以 语音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数据为主,包括网页浏览、视频通话、在线游戏等多样 化应用。
• 从窄带到宽带: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业务需求,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向宽带 化方向发展,从2G时代的窄带通信到3G、4G时代的宽带通信,再到5G时代 的超宽带通信。
网络子系统
网络子系统定义
网络子系统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包括移动交换中心、归属位置寄存器 、访问位置寄存器等设备。
网络子系统功能
网络子系统负责移动用户的位置管理、呼叫处理、数据交换等功能,同时提供与 其他网络的接口。
操作维护子系统
操作维护子系统定义
操作维护子系统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 支撑部分,包括操作维护中心、网络 管理系统等设备。
交织技术
将数据按顺序写入交织器,然后按照交织规则读出,实现 数据的重新排列,从而减小信道中连续突发错误对数据传 输的影响。
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的结合
通过信道编码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再通过交织技术减 小连续突发错误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ppt
1.1 移动通信的定义
▪ (1)互调干扰 所谓互调干扰是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
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同 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对通 信系统构成干扰的现象。产生互调干扰的 原因是由于在接收机中使用“非线性器件” 引起的。如接收机的混频,当输入回路的 选择性不好时,就会使不少干扰信号随着 有用信号一起进入混频级,最终形成对有 用信号的干扰。
1.1 移动通信的定义
▪ 慢衰落是由于电波传播路径上遇到建筑物、树林 等障碍物阻挡,在阻挡物的后面形成的电波阴影 区。阴影区的信号电场强度较弱,当移动台在穿 过阴影区时,就会造成接收信号电场强度中值的 缓慢变化,发生阴影效应。阴影效应引起的衰落 一般服从正态分布,这种衰落有时又称为正态 (高斯)衰落。陆地移动信道的主要特征是多径 传播。传播过程中同样会遇到很多建筑物、树木 以及起伏的地形,引起能量的吸收和穿透以及电 波的反射、散射及绕射等,这样,使移动信道充 满了反射波的传播环境。
1.1 移动通信的定义
▪ 3.移动台工作时经常受到各种干扰 移动台所受到的噪声影响主要来自于城市噪声、
各种车辆发动机点火噪声、微波炉干扰噪声等; 对于自然界中如风、雨、雪等自然噪声,由于频 率较低,可忽略其影响。
移动通信网是多频道、多电台同时工作的通信 系统。当移动台工作时,往往受到来自其他电台 的干扰,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及同 频干扰等。因此,无论在系统设计中,还是在组 网时,都必须对各种干扰问题予以充分的考虑。
▪ 6.通信系统复杂 由于移动台在通信区域内随时运动,需
要随机选用无线信道进行频率和功率控制, 以及选用地址登记、越区切换及漫游存取 等跟踪技术,这就使其信令种类比固定网 要复杂得多。此外,在入网和计费方式上 也有特殊的要求,所以移动通信系统是比 较复杂的。
移动通信(第五版)(章坚武)第1章
物信学院
. 课件制作:蔡彦
第1章 概述
1.2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移动通信按照用户的通话状态和频率使用的方法分, 有三种工作方式: 单工制、半双工制和双工制。
单工制分单频(同频)单工和双频(异频)单工两种, 见图1-1。
物信学院
. 课件制作:蔡彦
第1章 概述
物信学院
图 1-1 单工通信方式
.
课件制作:蔡彦
第1章 概述
1) 同频单工 同频是指通信双方使用相同的工作频率(f1); 单工是指通 信双方的操作采用“按—讲”(PTT, Push To Talk)方式。 平 时, 双方的接收机均处于守听状态。 如果A方需要发话, 可 按下PTT开关, 发射机工作, 并使A方接收机关闭。 这时, 由于B方接收机处于守听状态, 因此可实现由A至B的通话; 同理, 也可实现B至A的通话。 在该方式中, 电台的收发信 机是交替工作的, 故收发信机不需要使用天线共用器, 而是 使用同一副天线。
. 课件制作:蔡彦
第1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及其特点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进 行的通信。
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 移动通信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电波传播条件恶劣。
(2) 具有多普勒效应。
由于移动台在运动中,所以产生多普勒频移效应,频移值fd 与移动台运动速度v、工作频率f(或波长λ)及电波到达角θ有关,
第1普章通概高述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移 动 通 信 十二一五五
(第五版)
章坚武 编著
物信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课件制作:蔡彦
第1章 概述
移动
请班长安排,用班费复印实验资料
第1章移动通信概述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
1.2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3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工作方式
1.4 移动通信采用的基本技术
1.5
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1.1 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
1.1.1 移动通信的概念
· 移动通信就是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 是在运动中 (或临时静止状态) 实现通 信的通信方式。
· 例如,固定体与移动体之间或移动 体与移动体之间的信息交换,都属于移 动通信。
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 船、飞机、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
固定体包括固定无线电台、有线用户等。
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1.移动性
移动用户可以自由活动,其位置不受束缚。 移动通信必须是无线通信,或无线通信与有线通
·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 代初期。
在此期间内,出现了公用移动通信业务。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移动通信从专用网向 公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 较小。
1.2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中期。
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 系统(IMTS),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 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 到公用电话网。
· 在移动通信系统开发研制中,码分多 址(CDMA)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多址方式 。
1.4.4 抗干扰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抗干扰措施是多种多 样的,主要有:
利用信道编码进行检错、纠错。 分集技术、均衡技术、调制技术。 扩频、跳频技术。 扇区天线、多波束天线和自适应天线等。 干扰抵消和多用户检测器技术。
参考书
第1章 移动通信的前世今生
第1章移动通信的前世今生手机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移动通信则是实现手机通信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移动通信的前世今生。
1. 通信的起初通信的起初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
最早的通信方式是通过打火机等火光信号来传递信息。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信鸽、使者和邮件等方式进行通信,这些方式都存在着交通、时间等方面的限制。
2. 移动通信的雏形移动通信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电报时代。
电报通过电信号来传输文字信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
然而,电报仍然受到了线路和设备的限制,无法实现真正的移动通信。
3. 无线电通信的诞生20世纪初,无线电通信的诞生使移动通信迈出了重要一步。
无线电通信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解决了传统通信中的线路限制问题。
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例如无线电台和海上救援等领域开始使用无线电通信。
4. 手机的诞生手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手机还是庞大的设备,只能在有电话基站的地方进行通信,因此仍然存在着通信范围的限制。
然而,手机的出现为移动通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5. 数字移动通信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开始发展。
这种技术允许更多用户同时使用同一个频率,提高了通信的质量和容量。
随着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改进,手机开始普及,移动通信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6. 3G、4G时代的到来随着技术的发展,3G和4G技术相继问世。
3G技术实现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使得手机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更多的功能和应用。
而4G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传输速度和网络容量,为高清视频、在线游戏等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支持。
7. 5G时代的到来如今,我们正迎来5G时代的到来。
5G技术将能够提供更快的网速、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网络容量。
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智能城市、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总结:移动通信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和演变,从早期的电报到今天的5G,每一次的升级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和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4
8
第四阶段
各工业化国家相继开发出模拟蜂窝式公 用移动通信网,形成了几种典型的模拟蜂窝 移动电话系统。
有北美的AMPS,日本的大容量移动电话 系统HCMTS,北欧的移动电话系统NMT450和 NMT900,英国的全接入通信系统TACS,前西 德的C450系统以及法国的Radio Comm2000系 统。
2020/1/14
7
第三阶段
推出了自动交换式的三级结构网,工 作频率为150 MHz和450 MHz,信道间隔已 缩小到20~30KHz,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 的结构方式,信道数目大大增加,实现了 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 电话网。
其代表是美国推出的改进型移动电话 系统(IMTS),同时在这一时期德国也推 出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B网。可以说,这 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
10
第六阶段
从21世纪开始,移动通信向宽带多媒 体方向发展。
其主要特点是: 1.业务集成。 2.业务交互,能够同时捆绑多个业务 3.可开发多方会议以及基于定位的业
÷务等。
2020/1/14
11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
1.1.2 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
1.A网和B网 也称模拟网,是我国早期建设的移
2020/1/14
17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020/1/14
18
1.3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
移动通信系统一般由移动台(MS)、 基地站(BS)、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MSC)及与市话网(PSTN)相连的 中继线等组成
2020/1/14
19
1.4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按通信状态和频率使用方法划分, 移动通信系统有单工制、半双工 制和双工制三种工作方式。
2020/1/14
3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
1.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1.1.2 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
2020/1/14
4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
1.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的发展
阶段。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公
用移动通信业务问世,移动通信所使用的频
率开始向更高的频段发展。
第三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第四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
蓬勃发展的时期。
第五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这是数字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成熟时期。
第六阶段:从21世纪开始,移动通信向宽带多媒体方向
移动通信技术
2020/1/14
1
第1章 概 述
本章要点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及使用的频段 数字移动通信的相关技术
2020/1/14
2
移动通信概念:
就是指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 移动(或暂时静止)中进行信息交换的。 其中,包括移动台(汽车、火车、飞机、 船舰等移动体上)与固定台之间通信,移 动台与移动台之间通信。
2020/1/14
20
1.4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4.1 单工制 :是指通信的双方同时只能 有一方发送信号,而另一方接收信号。 单工制又分为同频单工和双频单工两种。
2020/1/14
21
: ☆同频单工 指基地站和移动台均使用相同的工作频率
☆双频单工:指通信双方使用两个频率
2020/1/14
发展。
5
第一阶段 (从二十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主要使用对象是船舶、航空、警车等专
用无线电通信及军事通信。
主要使用短波频段。该系统工作频率为
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
其代表是美国底特津市警察使用的车载
无线电系统。
2020/1/14
6
第二阶段
在此期间,移动通信业务向民用方向发展,即 形成了公用汽车电话网。
分别采用400 MHz,450 MHz,800 MHz 和900 MHz频段,信道间隔为12.5—30KHz。
2020/1欧、美、日等国都着手开发 数字蜂窝系统,其中以GSM系统为代表。它不但 能克服模拟网的一些弱点,还能提供话音、数字 多种业务服务,并与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相 兼容。
所使用的频率开始向更高的频段发展。主要使 用甚高频(VHF)150 MHz和特高频(UHF)450 MHz频段,东欧的一些国家采用330 MHz频段, 信道间隔为50~120KHz,通信方式为单工。
接续方式仍为人工操作,而且网络结构大都属 于二级结构,
网络体制采用大区制,可用的信道数很少,因 而网的容量也较小。
动电话网。
2.G网 “全球通”(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3.D网 是指DCS1800系统的网
4.C网
网 2020/1/14
是指CDMA(码分多址)制式的移动电话
12
纵观移动通信的发展规律就像数据
通信一样,都是从专业网开始,只有
技术和规模都达到相当程度后,才发
展公众网。近20年来,移动通信技术
的发展非常迅速,短短的20年间,已
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过渡到第
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全球
综合移动通信系统即将面世。预计到
2010年,在所有通信设备销售额中移
动通信设备将居于首位。
2020/1/14
13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及分类
1.2.1 移动通信的特点 1.2.2 移动通信的分类
2020/1/14
14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及分类
1.2.1 移动通信的特点
2020/1/14
15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及分类
1.2.1 移动通信的特点
1.衰落现象 2.强干扰情况下工作 3.多卜勒效应 4.跟踪交换技术
2020/1/14
16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及分类
1.2.2 移动通信的分类
按使用环境来分:陆地、水上和航空移动通信 按服务对象来分:军事、专业和公众移动通信 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工 作方式 按交通工具来分:汽车、坦克、火车、船舶、 飞机和航天飞行器等的移动通信 ,还有个人 便携移动通信等等。
与GSM系统几乎同时诞生的一项移动通信新成果 ,即美国的CDMA码分多址方式,与GSM相比具有许 多优点,如每个信道所容纳的用户数比GSM多,大 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抗干扰能力也增强了, 对设备指标的要求相对要低,降低了设备的难度 和成本,采用软切换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话音传输 质量等,优势较大。
20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