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大巧若拙DOC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内容大致意思是: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一章主要强调“大”的概念,即宇宙万物都有一个大的基本规律和能量流动,而人类应该顺从这个大的规律和力量。
我个人对这一章的理解是,我们常常会被表面上的华丽、复杂所迷惑,却忽略了事物内部的本质和根本。
我们应该通过简单、平淡的方式来达成目标,不要过度追求表面的繁琐和华丽,而是要关注内在的本质和实质。
此外,这一章还提到“大象无形”,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凭肉眼观察事物,而应该去深入探索,发现其中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只有当我们放下偏见和固定思维,用心去感知世界,才能体会到大道的精髓和智慧。
总之,我认为这一章主张的是“以简为美”的思想,教导我们应该用简单、自然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不要被过于繁琐和华丽所迷惑,要从内在寻找秩序和规律,才能更好地与大道相合。
大拙若巧,大巧若拙的意思
大拙若巧,大巧若拙的意思
"大拙若巧,大巧若拙"是一个来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成语,意思是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得笨拙反而显得巧妙,而表现得巧妙反而显得笨拙。
这句成语传达了一种反常的智慧观念,强调了在某些情境下,看似笨拙的做法实际上可能是最巧妙的,而看似巧妙的做法反而可能是最笨拙的。
这句成语常常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物在处理问题时采取了出人意料的方式,以不拘常规的态度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或者反而因为过于追求表面上的巧妙而导致了失败。
从哲学角度来看,这句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独特之处,强调了智慧和行动的超越常规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要善于在适当的时候灵活变通,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做事方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有时候看似笨拙的做法反而可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总的来说,这句成语传达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哲学思想,它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有创造性,不要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道德经》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道德经》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转载——【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成”者,即天地生育万物而不遗,成就万物而不弃,此是天地的大成之妙。
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无声无臭,无形无状,此是天地若缺的妙处。
动静无端,往来不息,可长可久,可有可无,此是天地不弊的妙处。
“弊”者,即毁败之意。
圣人体天地之大体,用天地之大用,可与天地同功,故亦有此“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之妙。
不但圣人可以如此,天下之事物凡有体用者,皆可以如是。
比如事之有成便有缺,物之有新便有弊,成与不成,弊与不弊,其妙全在于一个“用”字。
用之善者,事未有不成者;用之于不善,事未有不缺者;用之于善,未有不新者;用之不善,未有不弊者。
道之体性贵于隐,道本身无名无象,皆是随物而显,随物而成,与物同体同性,负载在万物的实体中,所以难见它的显露,此即谓之“若缺”。
大道运化三元之炁,动静无端,往来不息,用之不竭,常用常新,此即是大道“不弊”。
道德大成的圣人,功成身退,谦卑处下,匿身藏誉,声色不露,默默地造福众生,此种“大道贵隐藏”之德,在世人看来,似有欠缺不全之貌,此便是圣人的“若缺”。
天下一切事物,有体就有用,有成就有缺。
常言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此是说任何事物的体与用,都是相反而相成,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尺虽长,却是由寸之短集合而成;寸虽短,却容身于尺长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存在物之体用之中。
事之有成,便有其缺;物之有新,必有其弊。
比如炼金,最纯者也只能达到四个九之度,尚有千分之一不纯,故谓之“金无足赤”。
人皆有长处,亦有短处,故曰“人无完人”。
人的手脚十指,有长亦有短,有粗又有细,并非整齐划一。
在阴阳物质世界里,万事万物都是大道运用阴阳而生,物体都含有阴阳属性,阴阳相冲相合而所得的中和之炁,其含量的多寡与质量的高低不同,从而决定了万物皆有其长,亦有其短;有其成,亦有其缺;有其大,亦有其小;有其轻,亦有其重,由此产生了种种变化的状态不一,这才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道德经:凡事藏巧于拙,才是高枕无忧的涉世之道
道德经:凡事藏巧于拙,才是高枕无忧的涉世之道道德经:凡事藏巧于拙,才是高枕无忧的涉世之道。
一个人无论存在于什么样的位置,无论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该糊涂的时候一定要假装糊涂。
很多人不屑于“大智若愚”,觉得这是一种懦弱,是一种退缩。
其实低调并非是一种被动的应对方式,而是积极有利的力量,妥善把握,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也可以让自己积蓄力量,在不显山不露水的情况下免除祸患,积累福报。
古人云: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一个再聪明的人都不应该锋芒毕露,不妨装得笨拙一点;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易过度的表现,也要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气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宁可随和;即便有能力也不要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这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的道理,正是让自己高枕无忧的处事法宝。
汉高祖时期的萧何就是以“一退再退”的策略,给自己免去了灾祸,深得汉高祖的赏识和信任。
在汉高祖任用萧何镇守关中的时候,汉高祖屡次派使者慰问萧何,这个时候鲍生对萧何说:“您是在战场上备受野战之苦的君主,君王之所以派使者慰劳你,其实只是对你心存戒心,当下之际,您最好派善战的兄弟和子孙,率领他们到前线和军王一起并肩作战。
”萧何采纳了鲍生的建议之后,汉高祖便对萧何去除了疑虑。
汉高祖十一年时,吕后又用萧何的计谋诛灭韩信,高祖知道韩信被杀,就任命萧何为相国,还加封五千户邑民一名都尉,当他的护卫兵,别人都向萧何道贺,而陈平则对萧何说:“你的灾祸就要开始了,皇上在外征战,而你留守关中没有危险,最好不要接受封赏,而把家中财物捐出充作军费,才能消除皇上的疑虑。
”萧何听了之后,觉得陈平的建议非常有道理,后来依计而行,汉高祖果然非常高兴。
汉高祖十二年秋天的时候,高祖又御驾亲征,几次派使者来打探萧何的动静,萧何对使者说:“皇上御驾亲征,我在这里鼓励百姓捐献财物支援前方,和皇上讨伐叛变时相同。
”这个时候又有人对萧何说:“你离灭门之日不远了,身为相国,官位已经很高,皇上无法再继续提升你的官职,皇上是担心你有异心呀,你倒不如多购买百姓田地,以债券取代银两,贬低自己的声望,皇上才能安心。
道德经详解之大道看“巧拙”
大道看“巧拙”【原典】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释义】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活的人看起来总是那么笨拙,最能言善辩的人看来似乎总是那么木讷。
坦诚忠厚的人从不夸夸其谈与人争论不休,那些整天口吐莲花的人兔子李多半没有多少货,为人也多半不厚道。
有真知灼见的人看起来大都没有渊博的学问,有渊博的学问的人经常会谦虚地承认自己的无知。
不难看出,老子洞察人心的眼光是无比犀利的,话语简单,但字字珠玑,老子的意思是识人不能只看表面。
【解读】真正的作为不在表面真正有作为的人,绝不会与人争论是非,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功过是非不进行争辩,他们虽然表现木讷但脑子聪明,岁看似愚钝但心如明镜,他们不善于论人,也不善于为自己争辩,一切尽在不言中。
老子称这些不善于用花言巧语来争辩的人是完善的。
我们常说“言多必失”,言语发展到今天其作用大大超过了原始意义上的求偶需求,它应成为现代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在社交场所,言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
在老子看来,言语的负面作用比正面作用大,这是他所处的时代造成的,无可厚非。
我们应该认识到,老子绝不是要我们都成为“哑巴”,他只是强调言语上升到“善辩”这一层次所出现的弊端。
他将言语和人的善良本质联系起来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知识的博与专,老子自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直到现在仍未休止,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广博和专精是不能说明老子的理论的。
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对道的把握(真知)和多闻(广博)的辩证关系,在老子看来,多闻并不能真正地明白道,明白道的人并不靠博闻。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的一句话几乎与老子的思想如出一辙。
他说,如果你争论、争强、反对他人,你或许有机会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也别想得到对方的好感了。
总之,这不是智者所为。
细究起来,无谓的争辩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出自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出自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出自宋代苏轼《贺欧阳修致仕启》。
意谓很有胆量而不露声色,表面上好像胆小,“若怯”深处是“大勇”;很有智慧而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如愚”背后是“大智”。
军事上喻指以假像诱骗敌人。
愚:愚蠢,愚笨。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的智慧无为而治,是指在管理中不过度干预,不强求,以自然的方式引导员工发挥潜力。
这种管理方式不是不管不顾,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支持。
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不要过度干预,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古代的王朝,许多都是因为过度干预而导致灭亡。
二)顺势而为的智慧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在管理中,要根据员工的特点和能力,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分配,让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要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和方向,以适应变化的形势。
三)以德治人的智慧道德经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注重道德建设,以德治人。
只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让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同时,也要注重员工的人文关怀,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爱,从而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四)不争之智慧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以柔克刚,不要过于争斗和竞争。
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企业氛围。
同时,也要注重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互相研究和借鉴,以共同发展。
三、领导者的修养智慧一)谦虚的智慧道德经中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XXX无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中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过于自信和自大。
只有谦虚才能更好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
二)以身作则的智慧道德经中说:“民之所好,施之以器,民之所恶,毋以剌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中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
只有领导者自己做到了,才能更好地要求员工做到。
同时,也要注重细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大巧若拙的意思
大巧若拙的意思
拼音:dà qiǎo ruò zhuō
意思: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出处:《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
”
造句:
1.如今他整个人虽然看上去年纪轻轻,不经世事,但大巧若拙,看似平凡的下面,蕴含着广博的才学,深邃的思想,和一颗奔放燃烧的心。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老子
3.七夕送巧,祝福巧立名目,只为送你幸福。
愿你心灵手巧有风度,愿你大巧若拙有深度,愿你巧夺天工有气度,别说我花言巧语,七夕咱俩共渡。
4.语言达到如此“大音稀声,大巧若拙”的境界可谓难得。
5.大纳内功就是先祖从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之中所悟。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解读:人无完人,物无完物。
天下最美好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
真正的饱学之士显得虚空,实际上他们经验丰富、学问渊深、见识超卓,为人低调谨慎,不喜卖弄。
反而是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不甘寂寞,到处指手画脚,自我表现。
俗话说:“名医不谈药,名将不谈兵。
”真正的富豪不会摆阔气,这称得上“大盈”,其发挥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何为大直若屈?直,是内在的标准,忍辱负重、勇于担当,不管受了多少委屈?为了追求真理都是值得的,就是内在要“直”,外在似“屈”,外圆内方,也符合生命大道的水火既济、外柔内刚之道。
物极必反,凡事要把握一个度,要适可而止,不要永无止境地追求圆满无缺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继续发展下去,便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
所以,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不至于走向极端。
大巧,是大道的实际应用,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境界,这样的高度不是一般人能达到和理解的,因而一般人误以为是“拙”。
大辩的人实事求是,非常慎言,就事论事,因而显得木讷,提倡“不言之教”,不到需要的时候,不多说话。
即使说话,也应该雄辩沉稳、简明有力,而不应该巧言令色、滔滔不绝地耍嘴皮子,让人厌烦。
切记不要张扬,如果强壮者、富足者、当权者都刻意炫耀自己的权位和财富,那么他的财富和权位将会受到损害,而他也会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快速的行走,全身会逐渐暖和起来,就能战胜寒冷;安静下来能够化解炎热,俗话说:“心静自然凉”。
由此,清静无为可以作为天下的准则。
修行者要安守住清静之心,化寒暑往来,凝聚自身正气,就是天下正道立住了,又怎会患得患失,追逐旁门左道层出不穷的术法呢?学者切忌把修道炼丹,当做学习后天的技术手艺,自己觉得有所增长就是进步的。
修道,总以虚无为宗旨,功至于忘,是进步。
大巧若拙-再论道与术的辩证关系
⼤巧若拙-再论道与术的辩证关系⽼⼦说:“最圆满的好似⽋缺,可是它的作⽤永不枯竭。
最充实的好似空虚,可是它的作⽤永⽆终极。
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笨拙,最好的⼝才好似不会辩说。
疾⾛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
”⼤巧若拙是⽼⼦的著名哲学观点。
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
语⾃《⽼⼦·四⼗五章》:“⼤直若屈,⼤巧若拙,⼤辩若讷”。
这⾥⽼⼦以“⽆为⽽⽆不为”的哲学思想,分析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
认为真正的巧不在于违背⾃然的规律去卖弄⾃⼰的聪明,⽽在于处处顺应⾃然的规律,在这种顺应中,使⾃⼰的⽬的⾃然⽽然地得到实现。
⽼⼦提出的“⼤巧若拙”本意不在审美,⽽在说明“⽆为⽽⽆不为”的道理,但它却恰恰说出了【道法⾃然】所具有的特征。
任何完美的事物都是⼤⾃然⾼度和谐的⽭盾统⼀体。
与之相似的还有:⼤智若愚,⼤巧若拙,⼤⾳希声,⼤象⽆形,⼤盈若冲,⼤辩若讷,⼤⽅⽆隅,⼤直若屈,⼤成若缺。
其实说的都是⼀个道理,就是保留最原始的本源,不要被花⾥胡哨的东西迷惑了⾃我。
【巧】是什么?是术,是技术,是权术,是魔术,是⼀切可以做到熟能⽣巧的东西;【拙】是什么?是道,是本源,是内在的东西,是⼀切事物⾃然运⾏的规律。
【拙】不是傻,不是真愚。
要是真的傻了,就根本谈不上什么道与术了。
⽽恰恰那些会【巧】的⼈都是认为⾃⼰相当聪明的⼈。
现在⼈总想出名,总想早出名,总想出⼈头地,总想搞些噱头,总想夺⼈眼球。
恰恰忘了⼈的本源,搞不懂⼈为什么活着了。
以⾄于许多⼈英年早逝,却还没有明⽩⽣死之道。
那么多的明星猝死,⼏年前浙江卫视的28岁美⼥主持⼈,今年央视6套节⽬的主持⼈才40岁左右,还有那个到处宣传健康饮⾷的美国华裔专家黄建始教授才58岁就告别了健康之路。
⾄于平民百姓,那就更多了,只是因为没有名⽓,死了⼤众也不会知晓。
惋惜之余,没有⼈会反省,反省别⼈,反省⾃⼰。
为了事业,为了名⽓,为了地位,为了优越的⽣活,为了⾯⼦,为了⼀切的⼀切,⼈们都在不惜余⼒的去追求【术】,去精化术。
道德经四十五章原文
道德经四十五章原文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经文,它表达了一种道德的智慧,通过对事物的描述来说明道德的应用。
这句经文提到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事物达到最完美的状态时,就像是有所欠缺一样,因为它没有了发展和进步的空间。
这种完美的状态并不意味着事物的用途会消耗殆尽,相反,它的用途会更加持久。
这是因为在事物处于这种状态时,它不会被过度使用或滥用,从而保持了其持久性。
接着,经文中还提到了“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事物达到极度丰盈的状态时,就像是充满了冲动一样,因为它有着无尽的用途。
这种丰盈的状态并不会导致事物的用途枯竭,相反,它的用途会更加无穷。
这是因为在事物处于这种状态时,它会不断地创造和扩展,从而保持了其无尽性。
然后,经文中提到了“大直若屈”。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事物达到最直接的状态时,它却像是柔弱而屈服一样。
这种直接而柔软的状态并不会导致事物的强硬和僵化,相反,它会更加灵活。
这是因为在事物处于这种状态时,它能够顺应变化和适应环境,从而保持了其灵活性。
接下来,经文中还提到了“大巧若拙”。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事物达到最巧妙的状态时,它却像是笨拙一样。
这种巧妙而笨拙的状态并不会导致事物的繁琐和复杂,相反,它会更加简单。
这是因为在事物处于这种状态时,它能够以简单和直接的方式实现目标,从而保持了其简约性。
经文中还提到了“大辩若讷”。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事物达到最辩论的状态时,它却像是沉默寡言一样。
这种辩论而寡言的状态并不会导致事物的口才和沟通能力减弱,相反,它会更加深思熟虑。
这是因为在事物处于这种状态时,它能够在沉默中思考和反思,从而保持了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通过对事物的描述,传达了一种道德的智慧。
它告诉我们,当事物达到极致的状态时,它往往会呈现出与常理相反的特征。
《道德经》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一部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成功大圆满的东西,好像都存在着缺陷,可是正是因为存在缺陷,才能使它永远不会坏,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懂得这个道理,比如满清中兴的名将曾国藩,到晚年还把自己的书房叫做求阙斋,其意思就是求缺陷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盈就是大满,真正的充满,如瀑布一样,不停地从山上流下来,天天都盈满流动,这就是冲的作用,也就是第四章所讲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活的东西是永无不在流动的,所以其用无穷,可是很多人却想把拥有东西,永远保住不动,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东西永远的属于自己,而这就犯了前面章节所讲的“大费”的毛病,其结果一定是“厚亡”;所以一切的东西,不能用之于私,而是要大盈若冲,才能其用无穷第二部分: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王弼注:随物而直,直不在一,王弼反复强调因物之性,器物是方的,水就是方的,器物是圆的,水就是圆的,这就是水的直性,我们所认知的直是一条直线,但水与物相合,物直则直,物屈则屈,这就是直性,如第二十七章所讲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是真正的直,师与资互相为用,互缺互补,似屈而大直爱因斯坦相对论说,光线遇到太阳会弯曲,不再是世人眼中的直线行走,学术界大部分都反对爱因斯坦的预测,因为光直线行走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不可能改变,但世人误解了直的含义,在弯曲的空间中,光线弯曲行走就是最直的,所化时间最少,这是典型的因物之性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自然的巧才是大巧,要向自然学习,不要试图改变自然,不要自行其是,妄加造作,妄生事端;古代有很多能工巧匠,世人惊叹他们的技艺,称赞他们为巧夺天工,如音乐家师旷是一位大匠,他的耳朵能够辨别细微的韵律变化,手指能够弹奏最美妙的音乐;如工锤是一位伟大的木匠,他画圆不用圆规,只用手指一画就是一个圆但老圣不认为他们是大巧,因为与大自然的造化力相比,人间的能工巧匠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世人却赞美师旷工锤这样的杰出人才,却不知他们正在把人的欲望拖入精疲力尽的境地,正在毁掉世人的良知,比如齐桓公饿死在宫殿里,正是易牙这类巧匠小人导致的,因此老圣告诫世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以愚处事,远离巧智,保持纯白之心王弼注:大辩因物而言,己无所造,故若讷也,世人总是依靠语言,以为只有语言才能传递信息,而庄子却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一句话不说,但它所呈现的大美,却令世人惊叹,世俗的语言只能传递粗俗的信息,不能传递道的信息,所以大辩若讷第三部分: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躁是躁动,躁动与反者道之动不同,是违反物性的动,比如在寒冷的天气,人剧烈运动可以御寒,但这样的御寒方式是不可持久的,又比如北极熊是靠身上长出的绒毛来御寒的,它的皮毛就是御寒的最佳良品,根本不需要靠躁动,所以躁胜寒是有为的,而北极熊的皮毛是无为的,那个更能御寒一目了然静是守柔无为,是可以长久的,因此静胜热是符合道的,这样躁声寒,静胜热二者关系就十分清晰了,经文的意思是反对躁动,提倡守静,守静就是守柔、无为、知足,这就与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43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这二章的意义一致静是因物之性,保持全真,躁是竭力一搏,违反物性,必然毁灭,这二句经文理解了,清静为天下正就是必然的结论,清静是致虚极,守静笃,是静到极点,正是法则,但同时含有正定的意思,就如佛教的入三摩地,所以清静为天下正这句是《道德经》的修行法要,清是一尘不染,静是一念不生,清静中还必须以正知正念摄持,才能见道,这才是任何修行人实修实证的正途。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道法自然的管理原则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许多东西是不能量化,不能公式化的。
《道德经》的道,就有这一特点。
道可道,非常道,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管理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时时刻刻遵循管理原则,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尤其注重总结实际管理经验,才能真正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管理者要懂得以优秀者为师2.顺应天道,稳步发展3.合作共赢才是硬道理4.化繁为简,简单致胜5.信誉铸就企业辉煌6.主动听取下属的意见7.把握机会,顺时而动8.激励要遵守平衡之道不言身教的管理原则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老子》二章)他很看重管理者的修身在治国理民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管理者,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不主观行事,胸怀大志自谦而不居功。
老子又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称为三宝作为修身原则。
管理者要坚持做到慈爱不偏心,待人一视同仁,做到节俭,做到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治家、治乡、治邦、治天下。
1.尊重下属才能领导下属2.人格影响力来源于自身修养3.俭以养德,管理者之良训4.高明的管理者懂得否定自我5.管理者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6.以身作则,不言之教7.低调感恩造就成功的管理者8.管理者一定要有一颗善心人尽其用的人才战略对管理者来说,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企业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就是识才、用才、励才、留才和育才。
《道德经》认为圣人不但善于用道去治理天下,也善于用道去识别人才,用人才去成就事业。
不论是什么人,什么东西,高明的管理者都会让他发挥作用。
这是《道德经》用人艺术的精华所在。
1.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2.说到做到,不轻易许诺3.优秀的管理者不事必躬亲4.别对下属出权利王牌5.引导下属进行良性竞争6.给下属广阔的发展空间7.给他权利就要信任他8.不要过多干预下属的工作无为而治的管理策略在《道德经》看来,无为之道,是最高的统治管理策略。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慈俭双全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
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而敌自服也,善用人者为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
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管理之学:管理企业的人,要有三件法宝。
第一件法宝是慈爱。
慈爱是要对员工们关情备至,搞人性化与人情味的管理。
正因为管理者爱员工,所以员工也会回报地爱管理者。
儒家讲仁爱,佛家讲善爱,道家讲慈爱,墨家讲兼爱,基督教讲博爱。
爱是人类永恒的真理。
企业之间,上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
因为人有慈爱,所以会变得很勇敢。
用慈爱之心,去交战就能获胜,用于防守就就能巩固,上天要救助他,就会让慈爱来保卫他。
所以,爱是一种宇宙的力量。
第二件法宝是节俭。
企业要开源节流,不要铺张浪费。
节约一张纸,累积起来就是很多纸。
节约一点水,累积起来就是很多水。
节约一毛钱,累积起来就是很多钱。
正因为管理企业懂得节俭,所以能为企业扩大财富。
第三件法宝是不敢做天下第一。
想做天下第一的人都是狂妄。
上帝要其灭亡,必让其疯狂。
谦虚谨慎与保持谦卑,不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这样就能成为他人的良师益友与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不敢做天下第一,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减少很多竞争对手。
真正的武士,是不会崇尚武力的;善于用兵的人,是不会冲动行事的;经常战胜敌人的人,往往不交战就能使敌人自己屈服;擅长于用人的人,对人很谦恭;善于管理的人,总能让调动他人的积极性。
这是一种不争强好胜的德性,能有效发挥别人的能力。
做为管理者要会用人,要能用人所长,要能调动他人的积极性,要能发挥他人的能力,要能使他人为我所用。
从《道德经》里汲取管理智慧
从《道德经》里汲取管理智慧从《道德经》里汲取管理智慧《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此章以水喻道,说明讲道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这对于校长的修身养性和办学治校都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席发言】■叶存洪“居善地”:时刻保持谦虚恭谨的姿态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按属性,水总是流向低洼之地,江海之所以有容纳百川的能力,就因为江海位置比百川更低的缘故。
明白这个道理,想要领导下属、受人尊敬的话,一定要放下身段,找好定位,时刻保持谦虚恭谨的姿态。
由此而论,校长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有学者指出:“除非你真正了解自己,否则你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那么,校长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以为,校长既不是“官”也不是“吏”,所以,完全用不着去比附什么“县处级”、“正科级”之类的行政级别,也完全用不着打官腔、摆吏谱、端架子。
校长的身份首先是教师,是为广大教师服务的那个教师。
1970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CEO罗伯特·格林利夫出版了《仆人式领导》,主张领导者要有甘当仆人的意识。
他认为,只有天生的仆人才会成为管理者、领导者,一个人成为管理者、领导者的过程首先就是担当仆人角色的过程。
如果校长过于强势,居高临下,习惯“帝王式领导”,教师就会觉得你“不好接近”,就会对你敬而远之——“惹不起躲得起”。
只有“居善地”,从内心把自己看作是教师中的一员,真正融入教师群体,教师有话才愿意跟你说,愿意掏心窝地跟你交流。
所以,当别人把你捧上云端的时候,你必须脚踏实地。
如果你把自己高高放在云端,你将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你就会闭塞视听,最终孤家寡人一个,管理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心善渊”:用包容之心吸纳他人建议老子一再强调“江海为百谷王”,领导者的心胸应该像江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宽宏大量。
心胸宽、度量大才能接纳别人的聪明才干和积极建议,这是帮助自己成功的要素。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大巧若拙DOC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大巧若拙(DOC)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管理之学:管理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比不上钻石的坚硬,她却能驾驭与控制世界所有的东西,如国家与企业,男与女,还有大自然的一切。
因为管理使一切和谐,并且遵循她定下的规律与规则运行。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就算最难以管理的员工都会对她俯首贴耳,乖乖顺从。
有形的东西,能够进入有缝隙的地方;而无形的东西,能够进入没有缝隙的地方。
管理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活动,是一种自然规律,看似有形,却又无形,看似无形,却又有形。
管理是稳如泰山,又变化莫测。
她施行的不言教化,无为而治,让所有一切混乱中有秩序,个个遵照执行,却很少有人知道,管理所起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名声、名气、名誉和身体的健康相比较,你更应该珍惜哪一个?生命与财产、财富你认为哪一个最重要?得到的东西与失去的东西相比较,你觉得哪个更糟糕?作为管理者与领导者来说,相信身体健康与生命比名利更重要,更值得人去珍惜。
名去了,你虽然说是很平凡,但是能苟活于世,能享受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幸福。
利去了,你虽说现在很贫穷,但是你将来能通过劳动与智慧重新获取利。
名这东西,人死后,都不知道了,都听不到与看不到了,要名有什么用?利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利有什么用?人在这世上,唯一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是健康与生命。
能够身体健康,没有病痛;能够活得更长寿一些,得到了生命与健康,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得到的东西,不要太高兴;失去了东西,不要太悲伤。
名利皆是身外之外,为什么你还看不透,看不开呢?过分吝啬与惜爱,一定会在不为人知的方面造成极大的浪费;过多的收藏,一定会出现意外而造成巨大的损失。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也包含了一些关于管理之道的思考。
以下是一些《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1. 非争之道:《道德经》强调非争之道,认为管理者不应过于争斗与竞争,而应以柔和的方式处理问题。
管理者应像水一样,顺应自然,避免强行干涉和争斗,以保持和谐的局面。
2. 无为而治:《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
管理者应以柔和而无为的态度,让事物自然发展,避免过度干预。
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以德治人,通过榜样和自我修炼来影响员工,而不是通过指令和命令。
3. 强调智慧与谦虚:《道德经》认为管理者应具备智慧和谦虚的品质。
管理者应具备洞察问题本质和透彻的思考能力,同时保持谦虚的态度,积极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4. 重视平衡与和谐:《道德经》强调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注重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避免偏袒某一方。
同时,管理者应努力维护团队的和谐氛围,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5. 强调适度与自律:《道德经》认为管理者应保持适度和自律的原则。
管理者不应过于追求功利和权力,而应始终保持中庸之道。
同时,管理者应自律,不被欲望和情绪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总的来说,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强调以柔和、无为而治、智慧与谦虚、平衡与和谐以及适度与自律等原则。
这些原则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帮助管理者保持冷静、平衡和公正,处理问题和管理团队,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都是出自《老子》,只是出现的章节不同,具体如下: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1)出自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2)白话译文如下: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
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2、“大巧若拙”(1)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2)白话译文如下: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3、“大智若愚”(1)出自《老子》《周训》中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白话译文如下: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
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
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扩展资料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
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六种解释:1、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2、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3、认为“希声”即“无声”,是在蕴酝“大音”;4、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是不能用耳朵去听,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5、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主要是指对声音情感的超越。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老子《道德经》里出的成语:天长地久上善若水无为之治大巧若拙金玉满堂功成身退宠辱若惊视而不见听之不闻自知者明出生入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以德报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老子-道德经里的几大思想: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盈若冲,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
大智若愚:才智出众的人表面看来好像愚笨,不炫耀自己。
大巧若拙: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大象无形: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盈若冲:最充盈的东西,好象是空的一样大辩若讷: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大方无隅: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棱角的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亦作“大直若诎”。
大成若缺:成大事业的人表面上看缺乏能力.表面上看起来傻的人,不一定傻。
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就是这个意思。
在英文里,有人将它译成“Catshidetheirpaws”,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它的含义。
老子当初说这句话,是用它来阐明自己“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他指出真正的聪明不在于故意显露,耍小聪明,而在于掌握、顺应事物的本质规律,使自己的目的得到自然而然的实现。
什么是真正的聪明?有人说: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智愚之别,实力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外表聪明的人,将精明表现在外表上,处事斤斤计较,炫耀张扬,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精明干练。
外表聪明的人往往给人一种威胁感,被人提防,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种聪明实际上是小聪明。
真正的智者,遇事算大不算小,处事低调,为人豁达,做事有节适度。
外表看上去愚笨糊涂,实则内里心知肚明。
外愚内智的人,工作、生活中能与人和谐相处,左右逢源。
外愚内智是大聪明,是一种境界,但还不是大智若愚的境界。
要做到大智若愚,一方面要“修”,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做到世事大彻大悟;另一方面要“练”,事事参悟,以自己的参悟身体力行,最后做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的管理之学:大器晚成
《道德经》的管理之学:大器晚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管理之学:从起点到终点,再又从终点到起点,这个叫循环往复。
企业也会碰到这种情况,市场今年产品的销量很好,处于旺季;明天销量变差了,处于淡季;后年又突然销量大增了。
管理者去年是高管,后来企业被兼并,自己成了中级管理人员,由于自己的业绩好或者有人提携,又成为了高管。
这就是循环往复的变化发展,是自然规律。
花草树木是柔弱的,水也是柔弱的,但它们却是人类离不开的。
花草树木制造氧气,保持水土不流失,使温度适宜;还有水,人可以七天不进食,但不能三天不喝水,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水。
可见柔弱的东西作用很大。
显示柔弱也是自然规律的作用。
管理者有时也要显示自己柔弱的一面,柔弱胜刚强。
管理实践与管理活动是有形的,这种有形是由于自然规律而产生。
有形的管理实践活动又产生无形的管理理论与理念。
从有形到无形,再到有形,管理这种自然规律也是循环往复的变化发展。
优秀的人听了与学习管理之道,就努力去遵循;中等的人听了管理之道,有时遵守有时则不;最差的人听了管理之道,就嘲笑它。
优秀的人会尊崇真才实学的老师;中等的人对真才实学的老师半信半疑;最差的人嘲讽与侮辱诽谤真才实学的老师。
不受嘲笑就不能算是智慧的管理大道。
道路光明看起来却很像黑暗,因为黑暗中蕴藏着光明;道路向前看起来却好像倒退,因为倒退中蕴藏中前进;道德平坦看起来却好像很坎坷,因为坎坷中蕴藏着平坦;企业顺利看起来却很像艰险,因为艰险中蕴藏着顺利;企业吉祥看起来却很像凶祸,因为凶祸中蕴藏着吉祥;企业盈利看起来却像亏损,因为亏损中蕴藏着盈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大巧若拙
(DOC)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管理之学:管理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比不上钻石的坚硬,她却能驾驭与控制世界所有的东西,如国家与企业,男与女,还有大自然的一切。
因为管理使一切和谐,并且遵循她定下的规律与规则运行。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就算最难以管理的员工都会对她俯首贴耳,乖乖顺从。
有形的东西,能够进入有缝隙的地方;而无形的东西,能够进入没有缝隙的地方。
管理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活动,是一种自然规律,看似有形,却又无形,看似无形,却又有形。
管理是稳如泰山,又变化莫测。
她施行的不言教化,无为而治,让所有一切混乱中有秩序,个个遵照执行,却很少有人知道,管理所起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名声、名气、名誉和身体的健康相比较,你更应该珍惜哪一个?生命与财产、财富你认为哪一个最重要?得到的东西与失去的东西相比较,你觉得哪个更糟糕?作为管理者与领导者来说,相信身体健康与生命比名利更重要,更值得人去珍惜。
名去了,你虽然说是很平凡,但是能苟活于世,能享受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幸福。
利去了,你虽说现在很贫穷,但是你将来能通过劳动与智慧重新获取利。
名这东西,人死后,都不知道了,都听不到与看不到了,要名有什么用?利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利有什么用?人在这世上,唯一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是健康与生命。
能够身体健康,没有病痛;能够活得更长寿一些,得到了生命与健康,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得到的东西,不要太高兴;失去了东西,不要太悲伤。
名利皆是身外之外,为什么你还看不透,看不开呢?过分吝啬与惜爱,一定会在不为人知的方面造成极大的浪费;过多的收藏,一定会出现意外而造成巨大的损失。
物极必反,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的。
知足就会懂得珍惜与享受幸福,不知足就会贪婪与邪恶,内心充满痛苦,甚至于搞邪门歪道,害人又害己。
懂得停止,就不会遭遇危险;懂得放弃,就会有
收获;懂得人生的真谛,就不会在人世间白活一趟。
长久的东西,都是因为知足常乐与知止不殆造成的。
不长久的东西,是因为贪婪与不知道停止的欲望造成的。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与事物。
有缺陷,才符合人性与生活。
完美的成就是建立在有缺陷的基础上的。
离开了缺陷,就谈不上完美。
绝对完美与太完美,本身就是最大的缺陷。
有缺陷的东西能持久,而不会衰败。
水盈满了,会溢出,甚至于形成洪水,毁灭一切。
最盈满的人,会变得很骄傲,很自大,于是就会犯错误,最后功败垂成。
所以,盈满一定要留有虚空,这样使用它却不会穷尽。
似乎有弯曲的事物,却是最刚直的,因为不怕折断。
好像很笨拙的事物,却是最灵巧的,因为不会被限制。
似乎口拙的人,却是最善辩的,因为懂得保留。
事物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会隐藏自己的优势与优点,不会轻易显山露水。
所以弯曲隐藏着刚直,笨拙隐藏着灵巧,口拙隐藏着善辩,一切都深藏不露。
清静能克服严寒,寒冷能克服酷热,事物都是相生相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克制。
如果在企业中,你觉得想要有所作为,建议你无为而治,保持清静,不折腾,不劳民伤财。
清静其实是无为而治管理的一个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