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管理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虽然它主要探讨的是哲学和宗教问题,但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启示。
以下是一些启示:
1. 无为而治:《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即领导者不应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而是要给他们自由和空间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这种领导风格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
2. 以人为本: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的行为应顺应自然规律。
在企业管理中,这可以理解为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人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以人为本,而不是只看重效益和利润。
3. 和谐共生:《道德经》中提倡“和而不同”,主张在差异中寻找和谐。
在企业管理中,这意味着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通过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实现团队的和谐共生。
4. 谦逊低调:老子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这意味着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以身作则,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5. 持续学习:《道德经》中强调“学无止境”,主张持续学习和自
我提升。
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的来说,《道德经》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现代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论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意义
论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意义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其思想对现代管理者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一切事物都应该随顺自然,顺应天道。
管理者应该注重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和帮助,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够更好地管理组织和团队,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管理者应该注重平衡,避免极端。
老子强调“道之以物,物之所以生”,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
管理者应该注重平衡,避免出现极端的偏见,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组织环境。
三、管理者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修养。
老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从个人做起,提高自我修养和思想境界。
管理者应该注重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仰、有责任感和有担当的人,从而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团队。
综上所述,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管理者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注重平衡,注重自我修养和反思,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协调发展。
- 1 -。
道德经对管理者的四个认知
道德经对管理者的四个认知《道德经》对管理者的四个认知作为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道德经》对于管理者们的指导意义非常深远。
它深刻地阐述了管理者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为当今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在《道德经》中,有四个重要的认知对于管理者特别值得关注。
首先,《道德经》强调管理者应当保持谦逊的品质。
在《道德经》中,提到“虚其心,实其腹”的说法,意味着管理者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而不是骄傲自大。
这种谦逊的品质能够让管理者更好地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团队合作,实现管理目标。
其次,《道德经》提倡管理者要善待员工和下属。
在《道德经》中,提到“善行无辜,而不失其威”的说法,意味着管理者要善待员工,不可恃强凌弱。
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和价值,激励他们发挥潜力,实现协同合作,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
第三,《道德经》强调管理者应当守纪律、讲诚信。
在《道德经》中,提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说法,意味着管理者要守信用,信守承诺,讲究诚信。
一个有信用的管理者能够赢得员工和下属的信任,提高团队凝聚力,实现共同目标。
最后,《道德经》强调管理者要遵循“无为而治”的理念。
在《道德经》中,提到“躁勇为上”的说法,意味着管理者不应当过于急躁和冲动,要保持冷静、淡定的态度。
合理地安排工作,不要过度干预下属,尊重下属的自主权,让团队自我调控。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管理目标。
综上所述,《道德经》对于管理者有着深刻的启示。
管理者们应当保持谦逊、善待员工、守纪律、遵循“无为而治”的理念,这些认知将会让他们成为更好的领导者,引领团队取得成功。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天下有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天下有道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管理之学:当管理者把企业治理得很好时,企业内外井然有序,员工们个个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命令与指示,所有一切都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这是管理的高境界。
当管理者乱管理,瞎折腾时,员工们个个都很焦虑,都在等待上司的指示与命令做事,没有指示与命令,就无所事事。
看似忙碌,却没有什么效率与效果,更别谈什么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这是管理的大败笔。
所以,管理者让员工们自动、自发、自觉地把工作做好,把任务完成,而不要需要监督者去干预与干涉,这是管理者把管理知识精华运用的结果。
员工们消极、懒惰、没有干劲与动力,还时时需要上司做指示与命令,或者需要监督者来干预与干涉,这是管理者不懂管理的结果。
欲望过于强烈,就会产生罪恶。
不知道满足,贪心不足蛇吞象时,就会有灾祸发生。
当贪得无厌时,那么做什么都会犯错。
而且会一错再错,错上加错。
所以,管理者要知道什么时候满足,什么时候不知足。
这样适可而止的欲望,就会不会产生罪恶,更不会犯错,也就不会有灾祸临头。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永远会觉得满足。
管理者不出家门就能掌握各种信息与情况,而且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是因为管理者把各种管理都运行得很到位的结果,更在于企业对信息管理的执行力度的强化。
管理者不看窗外,不到外面去了解情况,就能知晓事物的自然规律,这是因为管理者博古通今与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结果,更在于企业对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强化。
一个人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
一个人离管理越远,就离员工与利润越远。
一个人学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
解读《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解读<<道德经>>对管理的贡献近年,国内外一些企业丑闻曝光不断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企业的管理文化.恰恰在这方面,老子的思想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简単分析,<<道德经>>对企业管理有以下的贡献:1.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妄为,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制定企业策略时,要掌握身处行业的形势,要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策略,顺势而行.2.老子讲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小企业面对大企业时,不要与之直接竞争,而应寻找大企业的弱点,作为自己经营立命之地.小企业可集中力量专注大企业忽略的客戶或没有提供的服务,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业务,正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让大企业的资源为我所用.3.老子推崇小国寡民.企业管理也一样,管理体系的职能愈多,规模愈大,管理的毛病也会愈多,"大企业病"越难以解决.4.老子提出反向思维.作为企业主管在提出一种策略时,一定要对比思考与之相反的策略,这才能产生全新的方案.反向思维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反向的极致5.老子认为制度比选贤更重要.道家主张:一个社会只要有良好的制度,统治者又能遵守几项简単的基本原则,国家便可富国安民,运作顺畅.战略管理大师迈克〃波特也认为:企业CEO的工作是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架构,机制,制定公司的长远策略,巩固公司的文化与核心价值比什么都重要.这与老子学説是一致的.6.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中,能够具体,周详和考虑到实用的经营谋略莫过於<<孙子>>,讲述管理的严谨与霸气的书莫过於<<韩非子>>.这兩部经典著作涉及管理理念都十分丰富,但他们的中心思想,理论基础都源於老子.管理中的《道德经》一个人在桥上看着风景,风景就是他的一切,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他看不见的另一面,他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别人风景的一部分。
这首诗告诉我们,世界是相对的并且是相联的。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功成事遂-管理资料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功成事遂-管理资料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管理学:管理的精妙在于它达到了极致的无形,无形到有形,再到无形。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最后又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它达了无形,也守住了深遂厚德的清静。
万物中都有管理的真谛存在,例如,懒蚂蚁效应、鲶鱼效应、破窗效应、驱雾效应、蝴蝶效应等等。
都是从万事万物中总结的管理定理,管理是蕴含在自然规律中的,我们能观察它的实践到理论的循环生长。
众生众物,都会回归到它们的本源,这个本源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管理资料《《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功成事遂》(https://www.)。
管理也会回归到它的本源,这个本源也是宇宙的自然规律。
回归本源就叫静止,静止就是还原本性,还原本性就是事务发展的法则。
管理学也一样,管理回归本源就是理论,管理理论就是还原本性,管理理论也是管理发展的法则。
通晓管理常识的就是明智,不懂得管理知识,随意妄为就会招来灾难,不但可以把一家企业搞垮,也能把一个国家搞垮。
通晓管理理论与管理常识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公正,公正就能使天下人才归附。
当优秀的人才归附企业时,企业就符合自然规律,符合自然规律就符合管理之道。
得道的企业就能生存得长,生命得以长寿,终身不会有倒闭的危险。
员工们进企业后,刚开始不知道有董事长与总经理,稍后,亲近并称颂高管们,再稍后,惧怕高管们。
再往后,就哄骗高管们。
高管们没有诚信,或者失信于人,不兑现承诺,信用不足的话,员工们就不会信任高管们。
所以,高管们要重视言语,不随便发号施加命令。
道德经对中国管理理论的影响
道德经对中国管理理论的影响中国的管理理念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道德经》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中国管理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对现代中国的管理实践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道德经》与中国传统管理文化《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深远的经典之一,其影响范围远远不止于管理理论。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道德经》的影响。
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经济贸易繁荣的时期,皇家、政府、商业等领域都开始注重管理理论的研究。
《道德经》所反映的管理理念主要有以下方面:1.非行为:《道德经》提倡非行为,即管理者应注重自身修养,而非过度干预组织和员工的行为。
管理者应高度自律,以此来影响公司、组织或部门中的人。
2.自然、简单:《道德经》推崇自然之道,认为自然之中的规律才是最有价值的。
管理者应注重自然规律和简单而平和的管理方式,使人和自然环境保持和谐。
3.自我约束:《道德经》注重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强调管理者的自省和对自己的约束。
管理者应以身作则,以谦虚和自律的榜样来激励和影响员工。
二、《道德经》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管理需要更多的追求高效率、创新和合理化。
经过世纪的变化,中国的现代管理已经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管理方式,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更优秀的管理思想。
同时,传统文化的回归也影响了现代的管理思想。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管理实践逐渐认识到《道德经》所反映的管理理念对于现代管理的指导和启示,将文化传统和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不断推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如今,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注重《道德经》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管理中。
1.强化管理者的自律根据《道德经》的思想,管理者应该高度自律,以身作则。
现代企业需要更多的条件来帮助管理者实现自我约束和追求高效率的管理。
加强自我约束,促进管理者自我修养,是复杂的管理环境中实现优秀管理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思路。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1、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这一智慧用到管理之中就是指管理者应顺应趋势,不任意妄为,要踏实发展,不朝令夕改,想一出是一出,这样才能“无为而治”。
2、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这句话是老子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老子这里讲的“不争”,不是放弃所有,而是阐明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这个智慧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告诉管理者要有广阔的胸襟,不要过度以个人为中心,不要太斤斤计较于自身的利益得失,为下属多创造机会,多站在下属的角度上思考,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忠诚。
3、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说“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因而才能不断在旧的基础上取得新成就。
这是老子'物壮则老'的思想的体现,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会逐渐走向衰弱。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不盈”强调的是企业发展不能过于求快,应当控制发展的程度,如果一昧求规模求壮大,很多弊端还没有解决就发展到顶峰,而这些弊端没有趁着发展的时候解决,等到从顶峰走下坡路,这些弊端显露再解决就失去了先机,只有尽量保持在不至于满盈的状态,这样才能在事物破败消亡之前有足够的空间解决问题,从容创新,使之脱胎换骨,继续发展。
4、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应该合理调味,掌握火候,并且不乱搅动。
对于管理者来说,老子'烹小鲜'的智慧强调的是做事要把握分寸,分寸把握不当将会影响到事态的发展,处理事情不分轻重,更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凃。
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管理
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可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管理 案例:学习《道德经》法雷利公司利润翻番
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管理
原文释义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 亦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
THANKS!!
LOGO
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管理
二 修道与为道
1.先修“德”。同于德者,道亦德(得)之。 2.谦虚。谦虚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能公正。 3.道先于天地万物而生,从思想上、精神上来体验道,体
验道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使自己具 有领先的思维,博大的胸怀。 4.至善若水.柔弱而不逞强。深沉而不浮躁。平静而能清 澈。而“道”比水更深远、清澈,更博大、空虚,更通达 无限,圣人主张无为、无欲、清静。 5.为道日损。损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管理
三. 关于“朴”
朴,没有雕琢的大木头,天然生成,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产 物,引申为真实、纯粹、诚恳、俭朴、朴素等。老子的朴 是与自我“色身”相对立的“法身”,色身为“实”、 “有”,法身为“虚”、“无”。法身是自然法则的真实 体现,是自我无为的结果,是浩然正气的凝聚,是灵魂和 合的象征。法身是色身之宝,法身存,色身存;法身亡, 色身亡。所谓“返朴归真”,就是修出法身、再现真我。
《道德经》告诉我们最好的管理是怎样的
《道德经》告诉我们最好的管理是怎样的《道德经》告诉我们最好的管理是怎样的老子的《道德经》说管理的几个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最好的管理就是,就是员工感觉不到领导的干预,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岗位上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
领导说最少的话,管最少的事,干预最少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尊重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老子《道德经》里谈到治国与管理的几个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说的是最差的管理境界是“侮之”——上司与下属互相看不上,明里暗里有很多牢骚怪话,在工作上相互不配合。
比这稍好一点的是“畏之”——下属害怕上司,规章制度严格,领导作风严厉,员工因为畏惧利益受损或是领导威严而变得唯唯诺诺。
这样的企业文化,很难激发人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更高明一些的是“亲而誉之”——双方关系不错,互相赞美而互感亲切。
但老子认为这只是第二等的领导境界,因为领导艺术之一便是恩威并施,太过一团和气,有时难免会放松标准,放纵人的惰性。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意思是说:善于打结的人,用不着绳索也没有人解得开。
老子此处是用打结比喻对下属的管理。
意思是说,用“道”约束人,不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厉的制裁手段,也没有人会违背。
自我约束比他人约束更为有效。
《封神演义》中记录了一个“画地为牢”的传说故事:周文王以仁道治天下,百姓都知耻守责。
只需在地上画一个圈,让犯法的人在圈子里坐牢,虽然没有墙壁和守卫,也无人逃跑;即使逃跑,周文王善于占卜,也很快就能把罪犯抓回来。
这种让百姓自尊自爱、自觉守法的管理方法,正是老予弘扬的“道”。
真正的管理,要依赖被管理者的自动自发,如果需要频繁动用严厉的制裁手段,往往是失败的开始。
秦始皇制订了严刑苛法,杀人如麻,天下却乱套了。
汉高祖、唐太宗法律简明,却天下太平,百姓安乐。
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全国犯重罪被处死的,最少的一年只有9个人,可见犯罪率多么低。
从《道德经》中学班级管理
I实践•班级经纬主持人:余柯I E-m a il:h n jy g l@126.c o m从《道德经》中学班级管理丁霞《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其中蕴 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经典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愈读愈深,作为一名班主任,阅读《道德经》能给我 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启发和帮助。
一、不吝赞美,以身示范《道德经》中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 加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美好的言语可以收获人们 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让人器重。
这句话启示教育 工作者,要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要吝啬自己的 表扬与赞美;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示范,用人格魅 力影响学生。
很多刚刚站上讲台的年轻老师,因为担心学生 不服从自己的管理,所以在管理班级时总是不苟言 笑,成天板着一张脸。
事实上,这样会让学生对老师 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不听老师的“指令”。
表面上看,学生虽然“听话”了,但与此同时,师生关系却越来 越远,学生容易滋生抵触情绪: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別 人的肯定,而不是批评,孩子的成长更需要来自外界 的鼓励。
因此,教师要摒弃“严厉才能管好班级”的管理理念,在学生没有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多表扬、多鼓励,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老师的赞 美中自信成长。
还有一些老师,在班里制定了许多班规班纪,对学生要求诸多,可向己却做不到这些比如,要求 学生准时到校,自己却经常迟到;要求学生不乱丢垃 圾,自己却对地上的垃圾视而不见,这样,学生自然 就不会遵守班规班纪。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是 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应该在行为上处处为学生提供示 范,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一位行 为高尚的教师能够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收获学生的信任,这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二、用包容转化潜能生“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拥有豁达的胸怀、包容的心性。
教师与 孩子朝夕相处,更应该具备豁达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性 我班里曾有一个叫小莉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 在外务T.,她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长大,逐渐养成了 唯我独尊的性格,经常一言不合就和N学闹矛盾。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如能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 清净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 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 成器长。 (第67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 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 道,为而不争。 (第81章)
(第11章)
3、无为不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37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 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 不治。 (第3章)
(第64章)
案例一:
有一次,国内某著名出版社的负责人,希望该出版 社在出版界的某一领域占据支配地位,于是决定以相当可 观的价格购买一家比较小的出版社。该负责人急于推行这 一购买活动以确保出版社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给手 下施加压力,让他们在没有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之前就仓 促上阵,他说道:“我们以后能清楚那些细节。” 然而,他手下的快速行动忽略了一个不能忽略的细节 。数以千计的顾客订购了这家出版社的产品,出版社订单 在握,这很好;账单及时开出,这也很好。但是只有20% 的客户支付了货款,不知是什么原因,有人忘记了检查货 款回收率。这件事情不是被有意隐瞒的,而是被淹没在其 他大量琐碎的财务细节中,这样,非但不能使整个战略产 生预期效果,而且其造成的损失妨碍了出版社几年内的其 他投资。 【简单不等于容易,管理更要注重细节】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 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 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慈俭双全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
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而敌自服也,善用人者为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
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管理之学:管理企业的人,要有三件法宝。
第一件法宝是慈爱。
慈爱是要对员工们关情备至,搞人性化与人情味的管理。
正因为管理者爱员工,所以员工也会回报地爱管理者。
儒家讲仁爱,佛家讲善爱,道家讲慈爱,墨家讲兼爱,基督教讲博爱。
爱是人类永恒的真理。
企业之间,上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
因为人有慈爱,所以会变得很勇敢。
用慈爱之心,去交战就能获胜,用于防守就就能巩固,上天要救助他,就会让慈爱来保卫他。
所以,爱是一种宇宙的力量。
第二件法宝是节俭。
企业要开源节流,不要铺张浪费。
节约一张纸,累积起来就是很多纸。
节约一点水,累积起来就是很多水。
节约一毛钱,累积起来就是很多钱。
正因为管理企业懂得节俭,所以能为企业扩大财富。
第三件法宝是不敢做天下第一。
想做天下第一的人都是狂妄。
上帝要其灭亡,必让其疯狂。
谦虚谨慎与保持谦卑,不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这样就能成为他人的良师益友与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不敢做天下第一,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减少很多竞争对手。
真正的武士,是不会崇尚武力的;善于用兵的人,是不会冲动行事的;经常战胜敌人的人,往往不交战就能使敌人自己屈服;擅长于用人的人,对人很谦恭;善于管理的人,总能让调动他人的积极性。
这是一种不争强好胜的德性,能有效发挥别人的能力。
做为管理者要会用人,要能用人所长,要能调动他人的积极性,要能发挥他人的能力,要能使他人为我所用。
老子《道德经》说的管理者的四种境界
⽼⼦《道德经》说的管理者的四种境界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誉之。
其次,畏之。
其下,侮之。
信不⾜焉,有不信。
犹呵,其贵⾔也。
成功遂事,⽽百姓谓我⾃然。
管理者的四种境界之⼀:下知有之
太上,下知有之:具有最⾼的管理境界的⼈,所管理的⼈仅仅知道有这个领导者⽽已;
《击壤歌》是⼀⾸远古先民咏赞美好⽣活的歌谣。
⾼明的管理者已经制定好制度,隐⾝于背后,让⼤家的⾃觉地去执⾏。
管理者的四种境界之⼆:亲誉之
其次,亲誉之:其次的境界,是下⾯的⼈都亲近这个领导。
当领导者可以隐⾝到背后时,才是领导的最⾼境界。
管理者的四种境界之三:畏之
其次,畏之:再次的境界,是下⾯的⼈都畏惧这个领导。
前⾯三种领导层次,也分代表了“道”、“德”、法”三个层⾯。
管理者的四种境界之四:侮之
其下,侮之:最低层的境界,是被领导的⼈都会去侮辱领导者。
您不讲道德法,没有取信于被管理者,被管理者就不会再相信您。
管理者的最⾼境界:谨慎,每句话都很重要,不会滥⽤⾔语。
完成了⼯作,百姓⾃⼰说这是我们⾃然⽽然做的。
隐⾝于背后,绝不是什么都不做,⽽是真正的“⽆为”——制定规则。
从《道德经》里汲取管理智慧
从《道德经》里汲取管理智慧从《道德经》里汲取管理智慧《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此章以水喻道,说明讲道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这对于校长的修身养性和办学治校都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席发言】■叶存洪“居善地”:时刻保持谦虚恭谨的姿态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按属性,水总是流向低洼之地,江海之所以有容纳百川的能力,就因为江海位置比百川更低的缘故。
明白这个道理,想要领导下属、受人尊敬的话,一定要放下身段,找好定位,时刻保持谦虚恭谨的姿态。
由此而论,校长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有学者指出:“除非你真正了解自己,否则你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那么,校长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以为,校长既不是“官”也不是“吏”,所以,完全用不着去比附什么“县处级”、“正科级”之类的行政级别,也完全用不着打官腔、摆吏谱、端架子。
校长的身份首先是教师,是为广大教师服务的那个教师。
1970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CEO罗伯特·格林利夫出版了《仆人式领导》,主张领导者要有甘当仆人的意识。
他认为,只有天生的仆人才会成为管理者、领导者,一个人成为管理者、领导者的过程首先就是担当仆人角色的过程。
如果校长过于强势,居高临下,习惯“帝王式领导”,教师就会觉得你“不好接近”,就会对你敬而远之——“惹不起躲得起”。
只有“居善地”,从内心把自己看作是教师中的一员,真正融入教师群体,教师有话才愿意跟你说,愿意掏心窝地跟你交流。
所以,当别人把你捧上云端的时候,你必须脚踏实地。
如果你把自己高高放在云端,你将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你就会闭塞视听,最终孤家寡人一个,管理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心善渊”:用包容之心吸纳他人建议老子一再强调“江海为百谷王”,领导者的心胸应该像江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宽宏大量。
心胸宽、度量大才能接纳别人的聪明才干和积极建议,这是帮助自己成功的要素。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比如Google最近的净利润增比往年同期成倍地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测。
但是,Google并不强迫企业员工追求盈利或者市场占有率,反而是不断创新网络服务模式,竭尽全力为客户提供使用的方便性。
尽管Google需要盈利,但它没有钻到钱眼中强求赢利而忽视用户的利益,正是符合百姓本性的这种企业责任感,使它的它经营顺理成章,充分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同时也就奠定了公司获得丰厚利润的坚实基础。
Google利润大增迎来滚滚财源,而客户都认为本来应当如此,没有丝毫受到商家盘剥的感觉,因此它完成了企业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
相反的是,当前我国的医疗、教育事业,许多业中人以追逐私利为目标,不当利用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垄断地位强制人们支付高额的医药和教育费用,当他们“功成事遂”之时,百姓皆谓我受害。
致使医疗和教育竟然成了当今国民最为不满的行业,成了众矢之的。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
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
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人们应该还记得,当年的郑州商战,亚细亚商场的王遂舟总经理挑起了如火如荼的血腥“商战”。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也包含了一些关于管理之道的思考。
以下是一些《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1. 非争之道:《道德经》强调非争之道,认为管理者不应过于争斗与竞争,而应以柔和的方式处理问题。
管理者应像水一样,顺应自然,避免强行干涉和争斗,以保持和谐的局面。
2. 无为而治:《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
管理者应以柔和而无为的态度,让事物自然发展,避免过度干预。
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以德治人,通过榜样和自我修炼来影响员工,而不是通过指令和命令。
3. 强调智慧与谦虚:《道德经》认为管理者应具备智慧和谦虚的品质。
管理者应具备洞察问题本质和透彻的思考能力,同时保持谦虚的态度,积极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4. 重视平衡与和谐:《道德经》强调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注重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避免偏袒某一方。
同时,管理者应努力维护团队的和谐氛围,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5. 强调适度与自律:《道德经》认为管理者应保持适度和自律的原则。
管理者不应过于追求功利和权力,而应始终保持中庸之道。
同时,管理者应自律,不被欲望和情绪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总的来说,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强调以柔和、无为而治、智慧与谦虚、平衡与和谐以及适度与自律等原则。
这些原则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帮助管理者保持冷静、平衡和公正,处理问题和管理团队,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
在上一篇中总结了《道德经》中有关人生的智慧。
《道德经》作为一本流传千年的旷世奇书,其中蕴含了许多的智慧。
今天为您分析《道德经》中有关管理的智慧,希望对管理者有所启示。
•1.执大象,天下往
哪里有“道”,天下的人便会向往哪里。
管理者坚守大道,天下人都会向往、归附。
•2.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恣意妄为,实事求是,适应自然规律。
•3.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管理团队,应该像煎小鱼一样。
熟悉规律,掌握好火候,谨慎行事。
火候掌握不好,胡乱搅动,鱼就会被煎糊。
•4.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
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
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
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以上是作者整理的五点启示。
如果您还有其他看法,观点,可在下方留言交流。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道德经与管理智慧
道德经与管理智慧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不仅对哲学、宗教、道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社会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道德经与管理智慧的集锦,希望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和实践。
道德经的管理思想1.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认为,世界上有柔弱之物,并不代表它们无能无用,相反,柔弱之物在逆境中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如此便完成了生命的价值。
在管理中,柔弱之物如组织中的新员工、管理者的下属,应得到尊重和关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以实现共同目标。
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对于过度追求功利和自我实现的管理者,道德经认为其走向的就是极端与自毁。
“为学日益”强调的是不断学习进步,而“为道日损”则是提醒管理者在实践中时刻警醒自己的心态和意识。
3. 勇于克己,正道理之,德不轻干。
管理者应该时刻自我约束,勇于克己,不能因为短暂的实益而背离与利益无关但却正确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积累良好的声誉。
4. 养其身,育其性,常使其德充盈。
道德经认为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更要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素养和管理意识,让员工自主意识和规范意识相统一,形成一套符合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共识体系,以实现目标。
道德经的人际关系管理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中“道生一”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事物相互独立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的“一”指的是无形的“道”。
在管理中,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就是基于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此乃衍生出更多人际关系。
2. 善与恶相似,相似则道、德、礼、义。
道德经强调人性是相对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好与恶,这需要人们用道德、礼仪和法律等方式进行约束。
在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发掘员工的闪光点,从而改善员工的缺点,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优势。
3. 致虚极,守静笃。
管理中,应该致虚极而守静笃,通过减少碎片化工作,保持专注,驱散松散的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终身修身,可以养德,而德持久。
道德经认为,人生的最终成功在于修身养德。
_道德经_与管理
道教论坛
“ 德以载道” 德” 就是 “ 道” 在世 " “ “ 间法的呈现。 道德” 之为物 " 《 道 德经》 云" “ 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 其德乃馀; 修之于乡, 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 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 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 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 然哉?以此。 ! 古代 “ 德” 通“ 得” " 就是自然 获得 " 方为上品。自然之道 " 清 净而已;清净之道" 就是一个 “ 无” 字。 因此 “ 无心之心谓之真心” " “ 上德不德” 。道家崇尚的是没有 私心的真心以及不做作的自然之 德、 无为之德。 正如 《 易传・系 辞》 指出 " “ 默而成之 " 不言而信" 存乎德行” 道! 。 " 这就是“ “ 道 道! 本来不可说 " 所谓 “ 可道 " 非常道! 。 老君《 内观经》 篇 千经万术, 唯在心 末总结指出 " “ 也。” 因此修德、 炼己、 明心最重 要 " 我在此冒昧说了许多,毕竟 是书生管见, 不足为道。 还望各位 高道高功, 诸位前辈不吝赐教。 % 作者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
!"#$% &%’#()
我自己修为极浅 " 只是一个 望其门墙的小学生 " 没资格谈修 真证道 " 只能素位而行 " 谈一些 我比较熟悉的话题。我本身是一 个大学校长、 学者、 管理者 " 曾经 著有 《 心经与现代管理 》等书 " 我感到 《 道德经》在管理上的应 《 用 " 和 心经》 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重阳祖师在立教之前 " 参透儒 释道三家" 曾说" “ 七年风害, 悟 彻《 心经》 无挂碍。信任西东, 南 北休分上下同。龙华三会,默识 逍遥观自在。要见真空,元始虚 《 # 由此看来, 无是祖宗。 心经》 说 “ 道德 色不异空 " 空不异色”和《 经》 说 “ 故常无 " 欲以观其妙; 常 有 " 欲以观其徼 # $ 其中老氏言 “ 色、 空”" 似乎 有、 无” " 释家谈“ 是 “ 同出而异名” 众 " 均是开启 “ 妙之门”证果得道的金钥匙 。 道家一个“ 无” 字蕴藏无尽天 机妙用 " 如古真云: “ 若识无中 ” 含有象, 许君亲见伏羲来。 因此 " 《 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对 道德 经》在管理上应用的浅见。道家 《 道德经》通篇谈 “ 有、 无” 说“ 虚、 实 ”,实质是谈大自然的客观规 律、事物的相对统一、阴阳的平 衡、万物的消长 $ 即辩证法中的 矛盾统一 " 和顺应大环境的客 观规律。那么我们应如何在企业 管理中" 发挥“ 道”的妙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与授权一个很大的建筑公司刚建好了一个社区,什么都有,饭店、超市、小卖部、购物广场等,剩下只有一个任务还没做完,她们还没修走道。
员工问了老板怎么修,她说,“先不修,瞧瞧人家就是怎么走的,后来按照她们走的路修走道“,这个就就是无为而治,这个就是现代管理与《道德经》的融合。
i作为来自海外的管理学院硕士生,笔者想多理解中国的特色,尤其就是哲学与历史,这样能够多了解将来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而市场。
另外笔者对管理的经典理论授权感兴趣,特别就是授权这个现象在中国文化下如何体现。
因此这片小论文的目的就是对老子的《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与授权之间的关系提出初步的分析。
选题背景:在西方国家老子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来自《道德经》的第十七章,因为这章的主题政治可以使用在管理与领导的领域。
虽然不同的翻译成很多不同的文本,但就是最常见的英文翻译带来的涵义就是授权,读起来很给力。
一般来说会像以下的翻译,“A leader is best when people barely know that he exists, not so good when peopleobey and acclaim him, worst when they despise him、Fail to honor people, Theyfail to honor you、 But of a good leader, who talks little, when his work is done,his aims fulfilled, they will all say, "We did this ourselves、"原文就是: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关键就是最后一句话,“We did this ourselves”因为这个意思的涵义跟老子的思想没有巨大的关系。
也就就是说,最普遍的英文翻译会有一点儿误导读者。
当时刚开始了解老子的道家思想时,笔者不懂中文所以就以为老子的意思完全符合西方文化,特别就是授权这个概念。
有的人遇到新的思想或者理念她们会首先考虑渊源才深思它就是否有道理,西方与东方国家都有这种人与想法。
笔者在国内生活了这三年碰到这个现象不少次,就就是说,有一些人会想甚至说‘这就是西方的’意思就是‘这个不符合我国,没作用’她们也许没错但就是不要把孩子与洗澡水一起泼掉。
以此笔者想分析《道德经》第十七章与相关的道家思想逻辑,探索授权就是否中国文化里的原理,分析会成三个不分:(1)太上(2)无为而治与自然法(3)授权的道一、太上1、解释与语译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ii 老子的“道”与她的具体情况很显然影响甚至引起她对政治的意见,换句换说,当时的社会很乱而离道与德越来越远,这个环境不断的在熏陶老子的哲学思想与道的理解。
笔者的不表不就是分析老子思想渊源,不过还就是想提到这个因素因为对她的影响很大,另外这样读者能够自由研究感兴趣的。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这句的意思指的就是四种政治与领导方式,老子写的列表包含基本的对比与评价,第一个要比第二个好,第二个要比的三个好等。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根本感觉不到她的存在;其次一等的统治者、赞美她;再次一等的统治者,人民畏惧她;更次一等的统治者,人民蔑侮她。
”iii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个意思就是领导的诚信不足,百姓才会不信任她。
这很容易理解,领导说话不算话,谁会信任她。
笔者认为老子写了这句不就是想强调有目共见的事,而且她要着重这章重点,最好的领导或者统治者,也就是说,这句话供给相比作用,烘衬它下面的意思。
犹兮其贵言。
这就是本章最后部分的第一断,随着中国传统循环思路这部分要回到最前面的‘太上’进行更深刻的解释。
意思就是说最好的统治者就是很悠闲的,从不轻易发号施令。
iv她为什么不发号施令呢?就是因为她不必那样管理,她不就是通过那样的手段管事,反而人民在安闲自适的状态生活,自然成功事遂。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就就是说事情办成了,百姓都说:“我们就是自然而然完成的。
”林语堂给出这个解释成当时的白话:“等到事情办好,大功告成,人民既不晓得这就是国君的功劳,反而都说:“我们原来就就是这样的。
””v林语堂的解释抓住了老子的意思,统治者在按照无为而治的无为有为方式来管事,她还有功劳,但就是老百姓摸不到她瞧不见的手。
2、道法自然老子不断的在重申她核心观念之一,自然,她的提倡的就是顺其自然。
《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也如此,百姓都说:“我自然,”所以笔者烂漫的想知道老子的自然就是什么意思。
林语堂告诉我们‘我自然’的意思就是她们以为那样的成功与能力在她们的群里已经存在,就是她们自然的后果。
但就是,她们不知有之,不知道统治者的贡献,不知道她们自然环境就是统治者所造的。
怎么造的呢?老子就就是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二、无为而治1、无为的涵义某个西安交通大学很有资格的对外汉语教授,并有北大博士学位,方向就是古文与古代文化,笔者问她对于老子的无为有什么解释或者瞧法, 她就是怎么回答的呢?她的瞧法太普遍太多人有同样的错觉,她说:“如果下周一有学期末考试,应不应该学习?就是不就是要无为?不瞧书,不复习,怎么可能?您建议顺其自然不?按照老子的‘无为’去考不?”笔者发现很多老百姓不懂老子的‘无为,’就就是说‘无为’的意思不就是不做任何事情,‘无为’也不就是老子提倡的目的,反而就是一种办法,一种手段,一种态度。
老子的道思想经常使用相比较而存在的逻辑思维,比如说高下、存无、难易等,她关键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男就没有女,没有‘有’就没有‘无’vi,同样‘为’需要‘无为’才能存在。
林语堂这样一来,无为必须有为才能有作用与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提到“无为而无不为”,换言之,虽然无为,然而没有一件事情不就是其所为。
因此,老子的意思就是办事的时候不要妄为,而且不要做太多,干涉自然,不过‘无为’不只就是动作原则,它也就是一种态度。
2、无为与圣人老子把她提议的人格叫做‘圣人’,意思就是“代表着‘道’、‘德’治理天下。
vii”对于老子‘圣人’与‘无为’的关系,它们就是分不开的,“圣人的无为与老百姓的无为也就是统一的”viii。
林语堂的总结很正确,就是说:“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高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ix。
三、无为在授权上的探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荣晋在她的讲座《道商-老子的水性管理》提到了贝尔实验室的成功来源因素之一,贝尔实验室的老办的办公室里贴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的四个字‘无为而治’,下面有解释,“最好的领导者就是能帮助人,让人不再需要她。
”她办公室里又贴了一个解释说,“领导者的责任在于既要做到您在领导,又要做到别人并不认为您在干预她。
”x在葛荣晋的眼中,这个来自美国的领导者对老子的了解很规范。
传统管理模式像一个金字塔一样,强调地位、权利、档次等,并不符合老子的‘太上’理想。
随着老百姓素质的增长,现代管理方式也反映变化,这跟妈妈对两岁与二十岁的孩子有不同管理方法就是一样的道理,发展就随着发展,这个现象很自然。
因为很多现代管理方法来自西方国家,有一些人不考虑,觉得在不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使用手段不同。
不过笔者想探索以上的分析与现代管理的‘授权’之间的关系。
1.授权的意思一般来说在中国授权的定义就是只上级把自己的职权授给下属,使下属拥有相当的自主权与行动权xi。
但就是,很多领导分配任务之后经常干预,妄为,这样一来她们把权利收回来,这不就是授权而就是传统管理方式。
笔者认为领导授权的时候必须保持一种‘无为而治’方式才就是授权,就就是说,授权之后不能干涉,操作任何有关的事情,这对领导来说就是很难做到的。
2.无为与授权老子的‘无为’核心就是顺应自然,不要干预她人,管事的时候人民既不晓得领导的功劳,因此下属会说:“我们原来就就是这样的“xii,这就是老子的治理方法扩展到现代的现象。
这种授权不强调老板赐给下属机会发挥,反而领导随着自然与无为使用识趣的方式来引导下属,目标就是使人员以为就是她自然而然的成功。
故而笔者认为授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思想能融合,而且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配合。
四、总结虽然有一些管理方法与新方式来自西方国家,但就是不一定不符合中国文化与历史,授权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或者‘太上’就是个很自然的连接,而且笔者认为这样搭配才会对管理提出作用。
授权才能让人觉得领导不在干预她,反而下属会想:“我自然。
”i葛荣晋《道商-老子的水性管理》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yMjA4Njg0、htmlii《道德经》老子iii杨义主编:《老子评注》岳麓出版社,2007年。
iv杨义主编:《老子评注》岳麓出版社,2007年。
v者: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9年。
vi者: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9年。
vii《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老子》高华平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viii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老子》高华平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ix者: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9年。
30页x葛荣晋《道商-老子的水性管理》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yMjA4Njg0、htmlxi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624f0285157bcc3fxii者: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