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教案
高三语文(课标通用)一轮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含答案
——————————————————专题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
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是直接表述出来的,也可能是间接表述出来的;可能是集中在某一段、某一处中表述的,也可能是分散表述的。
从近年的高考情况看,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角度:①分析概括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②分析概括作者对文章中涉及的某一具体事物的观点态度。
③分析概括作者对文中所引述的别人的观点的态度。
针对这一考点的试题,题干往往表述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等等。
选项的设置往往是命题者对文中观点态度的转述,考生须要做的是判断这些转述与原文的观点是否吻合。
全国新课标卷对这一考点的考查比较隐晦,但有些省份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则比较明显,如2014年安徽卷和江西卷都直接涉及这一考点。
(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
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
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优质学案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解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2020年高考必然考查到。
2018年高和2019年高考,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
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
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
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学案_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观点态度
装订线高中高三年级语文教学案编制人:** 审核人:** 课时:1课题: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观点态度教学目标: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和答题要求。
教学重难点:类题精练,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个性备课一、高考回放(一)、阅读《笑的价值》完成题目。
(文章见《步步高》249页)1.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6分)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二)、阅读《罗丹的雕塑》完成题目。
(文章见《步步高》251页)2.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二、知识链接(一)、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答题要求(1)树立要点意识和多点意识。
所谓“要点意识”,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原文关键词句回答,把关键词句要点化。
所谓“多点意识”,就是信息筛选题、要点概括题,答题要点很少有一个的,一般有两到三个,答题时尽量筛选,多想一下。
(2)善于聚“点”成“面”,“点”“面”结合。
从原文中摘录出许多要点,这只是概括要具备的材料,即一个个“点”;然后把这些“点”归纳,综合成“面”,“面”后再有“点”,这样的答案较为理想。
(二)、掌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和答题要求掌握概括的两种基本方法:(1)摘要概括,摘取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作为答案,但它与摘1、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1)遵从文体特点去阅读,进而把握其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的一种文体,它观点鲜明,层次清晰,重要句子比较醒目。
不少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是直接表达或反复强调的,而且一般在“首尾”中表达或强调。
因此,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抓首尾,即特别注意(勾画圈点)文本的开头段和结尾抄有着本质区别;( 2)抽象概括,有些答案是从原文中找不到的,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从原文相应的语言材料中,舍弃与抽出,用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
论述类文本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集中在下列四个方面: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高三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强化“三种意识”概括内容要点 分析观点态度 学案精品版
学案17强化“三种意识”,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观点态度学案略语观点是论述类文本的核心,把握住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又是高考考查的核心。
虽然说文章的基本观点、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论述类文本中很鲜明,但因表达方式的复杂化、多样化,所以分析、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只要我们从论述类文本特点出发,仔细勾画圈点,认真推敲思考,相信掌握这类题型并非难事。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知识上的鉴别力林语堂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
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学富五车,而只须明辨善恶。
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知识上能鉴别。
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满装着历史上的事实人物,并且对时事极为熟悉,但见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
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他们在谈话时,无论什么题目,总有一些材料要发表出来,但是他们的见地,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
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
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
一个满腹学问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在论人和论事时,或竟是只知依人门户,并无卓识的。
这种人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知识上的鉴别力。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
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
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
一个人在成人时,他的四周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诱惑,如名利诱惑、爱国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和惑人的诗人、惑人的艺术家、惑人的独裁者,与惑人的心理学家。
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引起暴躁的性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付诸一笑。
当一个人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因此识和胆是相联的,中国人每以胆识并列。
凡是后来有所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
这种人决不肯盲捧一个名震一时的诗人。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技巧教案
2010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技巧一、考点解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
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
②夸张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④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高三语文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教学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诗歌中的常见的思想内容;2、熟练掌握该考点的解题技巧。
【复习重点】梳理诗歌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考点阐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课前自习室】二、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按诗歌体裁分类(一)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二)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2010—3-17【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与整理。
2、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各知识点,做到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举一反三。
【重点难点】1.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总结解题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一、学生得分情况一览二、错因分析:(一)选择题(二)11、文言文翻译(1)家业农,不任作苦,委耒耜,慨叹而去之.(5分)学生答案示例:①家里的祖业是当农民,元达不情愿耕作的辛苦,委屈于耒耜,因此叹着气离开了故乡。
②家里田地农活,他不喜欢担负劳苦,给他耕地用具,就感慨叹息着离开。
③元达在家以农为生,不能忍受劳作的辛苦,放下耒耜,感慨而又叹息地离开。
(2)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缯者何以异哉?(5分)学生答案示例:①虽然是盗贼、无赖,也大多处身于这些人之间,与屠夫与商人有什么不同的呢?②即使是盗贼无赖不守信用的人也进入朝廷内,这和杀狗的、贩卖缯的人有什么区别呢?③即使盗贼无赖,也从其中参与,这与屠夫狗贩卖杂货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三)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分)学生答案示例:本首诗表现了诗人游庐山借宿在栖贤寺所发出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厌倦和超然物外之情,由诗中“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可看出。
(2)请从“动”和“静"的角度赏析颔联。
(5分)学生答案示例:“千山月午”是静景,“一壑泉鸣”是动景.诗人描绘了静的月光和动的泉鸣,动静结合,灵动丰富,使意境更充实,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四)文学作品阅读:14.文章第1段描写张翰“莼鲈之思”的情景,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学生答案示例:①引出下文作者要写的莼菜,并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体现了莼菜之思就是故乡之思。
②以一段历史故事作开头写“莼鲈之思”,既为下文写莼菜做铺垫,又能引起读者对本文的阅读兴趣。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
教学目标: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0年语文高考说明》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并能加以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增强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综合能力。
2.基本的阅读和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一、考题导引1、(2010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及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及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余烬,敢及日月争明邪!且我及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高考必看]2010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
2010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形象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象和画面。
它常常是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李白的形象;也指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隐者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或物象,陆游的《咏梅》中梅的形象。
有时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歌塑造的形象是同一的。
而这些形象往往是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所以它们往往被叫做“意象”。
有的诗歌有一种意象,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渔翁,有的诗歌有多种意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头为了渲染一种离别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凄清的意境,分别用了“夜”“秋”“枫叶荻花”等意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是诗人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产生思绪,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
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一体的效果。
二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表达出来,客观的物境也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杜甫的诗《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带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一主观感受,看到“花”和“鸟”,便用它们表达了出来,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意境。
三是物我情融,诗人内心的某种主观感情与所看到的客观事物自身的、人们公认的情意恰相吻合,于是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达到了某种有机的整体的意境。
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物我情融”例子。
了解了以上关于意象与意境的相关知识,再看高考对诗歌形象与意境的考查,就感觉有据可依了。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2010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二)专项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商衡,字平叔,曹州人。
授鄜州洛郊主簿。
以廉能换郿县,寻辟威戎令。
兴定三年,岁饥,民无所于籴,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全活者甚众。
后因.地震城圮,夏人乘衅入侵,衡率蕃部土豪守御应敌,保以无虞。
秩满,县人为立生祠。
再辟原武令。
未几,入为尚书省令史,两月拜.监察御史。
哀宗姨郕国夫人不时出入宫闱,干预政事,声迹甚恶。
衡上章极言,自是郕国被召乃敢进见。
内族庆山奴将兵守旴眙,与李全战,败。
朝廷置之不问。
衡上言:“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则.无以谢.天下。
”诏降庆山奴为定国军节度使。
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亲旧干预权利,其家人填委.诸司,贪墨彰露。
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
诏罢温户部,改太后府卫尉。
再上章言:“温果可罪,当贬逐,无罪则臣为妄言,岂有是非不别而两可之理?”哀宗为之动容,乃出温为汝州防御使。
未几,丞相完颜赛不领陕西行省,奏衡为左右司员外郎,密院表留,有旨:“行省地重,急于得人,可从丞相奏。
”明年,召迁,行省再奏留之。
正大八年,以母丧还京师。
十月,起复为秦蓝总帅府经历官。
天兴元年二月,关陕行省徒单兀典等败于铁岭,衡未加诸帅存殁,招集溃军以.须其至。
遂为兵干所得,欲降之,不为屈。
监至长水县东岳祠前,诱之使招洛阳,衡曰:“我洛阳识何人,为汝招之.耶?”兵知不可诱,欲捽其巾。
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望阙瞻拜曰:“主将无状,亡兵失利。
臣子罪责,亦无所逃,但以一死报国耳。
”遂引.佩刀自刭,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六十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月拜.监察御史拜:授予官职 B.不尔则无以谢.天下谢:谢罪C.其家人填委.诸司委:托付 D.遂引.佩刀自刭引:拿(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因.地震城圮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不尔则.无以谢天下欲速则.不达C.招集溃军以.须其至不赂者以.赂者丧D.我洛阳识何人,为汝招之.耶佯狂不知所之.者(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商衡有才能,直言敢谏的一项是( )①衡率蕃部土豪守御应敌,保以无虞②干预政事,声迹甚恶③衡上章极言,自是郕国被召乃敢进见④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⑤召迁,行省再奏留之⑥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衡为官廉洁,关心百姓疾苦,饥荒之年开仓赈济,保全了许多人的性命。
2010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精品系列教案
2010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精品系列教案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目的:1. 明确考纲,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2. 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阿类题型,把握解题要领,提高解题能力。
重点:1、掌握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2、理清鉴赏古代诗歌的思路3、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难点:1、形象、意象、意境的文体知识理解。
2、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第一课时【本课时目标:明确考纲,回顾基本知识】一、结合《高考湘军》,讲解回顾【考点】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
【考点透析】一、古代诗歌中的形象(一)客体形象:作者在诗歌中刻意描绘的物象:物、景、人(二)主体形象: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爱民惜才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二、古代诗歌的语言(一)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平淡、绚丽、含蓄、简洁(二)古代诗歌中的“炼字”:一字传情、一字现境、一语显旨三、诗歌中的表达技巧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拖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2、表现手法渲染、烘托、白描、动和静、虚和实、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卒章显志3、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比、拟人、比兴、双关四、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1、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中涉及最多的几个方面:①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
④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⑤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一第六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解析
第六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基础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
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
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的角度和方式主要有:(1)直接评判文中观点。
(2)给出作者观点,筛选依据。
(3)另列材料,结合作者观点作分析。
(4)另列材料,结合作者观点作推断。
重难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是不明显的,有时甚至是隐含的。
这就需要我们分析材料、抓重点语句,来挖出文章背后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法综述]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
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语句等,把握这些句子,才能正确的分析概括。
命题法1直接评判文中观点典例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病毒①病毒不同于其他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做出反应。
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
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
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
②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
蛋白质外衣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实际上这并不容易。
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器”的位置。
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
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围极广。
高考一轮复习 第3讲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2019年新课标II卷高考试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8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目标检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查内容,是在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能力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的最高层次要求,它属于综合考查的范畴。
这里所说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一种思想倾向。
这种思想倾向的表达方式,因不同的文章题材、不同的文章体裁和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而不同,即有的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明显直露,而有的文章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种思想倾向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抽象的判断。
分析概括时,要求我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作探幽发微、求同辨异的深入思考,从而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或对试题罗列的选项进行正确地判断。
所以,这一类试题的难度是比较高的。
[网络透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基础,是要弄清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即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但是,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往往不是直露的,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通读全文、把握文意之后,进行整体思索,理清文中人、事、物、理之间的关系,剖析文章的脉络结构,领会文章的主旨。
至此,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比较明显了。
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方才谈得上“概括〞和“分析〞。
具体来说,“概括〞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
“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
[活题精析 ]〔例1〕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联系全文看,以下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原文见考点12〕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了唐大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那么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那么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
一、考点解读
命题者常常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的主要材料或文章的主要信息,以某个标准(比如传主的经历或事迹,他的某个方面的才能和才干,他身上表现出的特别突出的品质或情操,诸如此类)为依据,编选若干文句(一般含有五至六个),这些文句有的符合这个标准,有的不符合这个标准,然后命题者将这些文句,分别编为四项,往往有对有错,用这样的组题方式,来考查考生是否从整体上读懂了全文,是否准确地把握了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主要的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考查。
本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级,常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考查“合而为一”,有时也可单独进行。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并进而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括,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而不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会大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主观的东西,它寓于文章之中,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含蓄,或直露,或集中,或分散,因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阅读上多下功夫。
还需要说明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要求对文章本身的有关内容作出归纳概括,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归纳、概括判断能力;后者侧重于作者主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分析、概括、判断能力。
但在实际考查时,这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要点、主旨的分析上。
二、高考原题详析
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07山东)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
⑤乃会败,议者以为知言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时,命题者常常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的主要材料或文章的主要信息,以某个标准(比如传主的经历或事迹,他的某个方面的才干,他的身上表现出的特别突出的品质或情操)为依据,选择若干(一般五至六个)符合和不符合标准的文句编为四组。
本题即是以能表现王戎的“聪明睿智”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选出“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
做文言文“筛选文中的信息”题目,首先要读懂全文,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其次要审清题目,准确把握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逐句分析,选定符合要求的句子;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①③⑤均从不同角度说明王戎的聪明睿智,而②句说明王戎胆大,
④句说明王戎清廉,⑥句说明王戎的政绩,都不是说明王戎的聪明睿智的,据此可以确定正确选项为B。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07山东)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
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文言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试题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个是分析概括要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为基础,不能准确把握文言句子的意思,就谈不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二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候表现得直露,有时候则表现得比较隐讳,而命题者往往在文白转换的过程中设置干扰,因此难度比较大。
本题四个选项即涉及对全文的理解。
做“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类题目,首先要弄清选项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即选项列举的观点是针对哪(几)个人,哪(几)件事,哪(几)句话;其次要将选项中列举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相应的句子进行比较,看有无不同,尤其要注意细微的差别;最后选出答案。
以本题为例:将选项中列举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相应的句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他选项都与原文一致,C项将“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当成了王戎“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的原因,而原文中“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与上句“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是“不正确的一项”。
三、复习建议
认真读懂全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意,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乃是解题的最为关键的一步。
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比如2007年山东卷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全国卷Ⅰ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等等),标准越明,答案越可能选准。
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原文的位置,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做出选择。
选择时首先要特别注意文句中陈述对象的检查,一般说来,陈述传主的文句,常常是符合标准的;其次,是对陈述传主的文句作认真分析,有时某些文句虽然也是陈述传主的,但用标准来衡量,它并不符合要求,就应该排除。
需要指出的是,有时有的文句虽然不是直接陈述传主,但它却是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写传主的,我们应该学会辨别。
最后,对照选项,选出正确答案,注意以“巧”取胜,比如运用排除法,比较法、利用试题信息等。
全面理解选文,将知识融会贯通,是完成本考点的必要条件,也是顺利完成整篇文言文阅读的必要步骤。
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
“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
“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
(2)作者观点态度在文中的表现:记叙文,集中体现于议论性的语句中,有的融于细微的字里行间;议论文,就是文章的论点或论点引发的对现实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积极的有:抒发爱国情怀,表现忧国忧民,歌颂传统美德,赞扬美好品质,赞美真善美。
消极的有: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剥削阶级意识、迷信思想、贬低劳动人民、宣扬假丑恶。
(3)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隐蔽。
对于前者,概括起来不难,对于后者,则要仔细加以辨析、比较,使作者的观点态度显现出来。
(4)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的思考角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作者对民族和人民的态度,看作者对统治阶段和邪恶势力的态度;看作者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看作者观点在当时和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要注意:要完整全面,不可以偏概全,评价要准确恰当。
(5)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方法有:
①文中筛选法。
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
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其次要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②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人物、事件、哲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哲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③抓住题眼法。
这里说的题眼指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解答须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抓住题眼,综合归类,找出答案。
④排除干扰法。
考题中设置的干扰一般有:a.夸大事实,导致谬误;b.偷换概念,混淆是非;c.正误夹杂,真真假假。
解答时,抓住原文内容分析,辨明题干要求,了解干扰形式,就能解答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