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2ol 4, s
乾嘉考据学形成 的原因
文/ 曹家恒
摘 要 :本篇 文章主要 想说明 :清代考据学是在乾嘉 时期盛行的 学术流派。它是在 明末清初对 陆王心学 空疏 学风的 批判与修正的基础上 ,加上 经学大家的努 力 , 社 会环境的影响连 同统治者 的倡 导才逐渐 形成发展 的。我 们可 以在 阅读 的 过程 中了解到 事物形成原因是 由多种 因素共 同决定的 。 关键词 :乾 嘉时期 ;乾 嘉考据 学 ;形成原 因;发展
乾嘉考据学是一种乾嘉 时期盛行 的学 术流派 ,它是在 明末 清初一些 明代 的有识之士在分析和总结 明朝灭亡经 验的过程 中 ,不断修 正陆王心 学 的内容 。使之加入 了经世致用 的思 想精 神。从 此 ,改变 了陆王心学传 统 的空疏空谈 ,使之变 的更加 实用 。但是 ,随着社会的稳定 和中央集权 的进一步加强 ,在乾嘉时期达 到顶点 。在顾 炎武 “ 经学 即理学 ”思想 的 带 动下 ,多数学者为 了 自保 ,开始脱 离经世致用的路子 ,开始 了对古代 古籍 的考释 、训诂 、校订 、校勘 的工作 。乾嘉时期 考据学就是 这样逐步 发 展。 如果说提 出清代考据学 的理论 的人是谁 ,那就要首推顾 炎武老先 生 了。顾炎武初名绛 ,国变后改名炎武 。字 宁人 ,学者称为亭林 先生 。江 苏 昆山人 。性情耿介 ,不 谐 于俗 。他少 年便 留心经 世 之学 ,最喜 欢抄 书。遍览二十一史 ,明代 十三朝实 录。天 下图经 ,前辈文 编说部 ,以至 公 移邸抄之类 ,有关 民生利害 者 , 分 类录出 ,旁推互证。著 《 天下兴亡 利 病书》 。这也可 以看出顾 炎武 对 中国的古 籍 的研读 还是 十分 细致 的。 他 善于理财 ,故一生羁旅 ,曾无 困乏。每到一地 他为有注 意价值者 ,便 在 那里垦 田。垦好 了,见他 绝 对 不是一位书呆子 ,他所提倡 的经 世致用 之学 ,并非纸上 谈兵。他 的下 半 世生涯 ,大半消磨在旅行 中。他 旅行 ,照例用两匹马换 着骑 ,两 匹骡 驮带应用 的书籍 。到一 险要 地方 ,便找些老兵退卒 ,问长 问短 ,倘若 与 平 日所闻不合 ,便就近 到茶坊 里打开书对勘。这也说明 了他严 谨的治 学 态度。这清代考据方法 的雏形 。最重要的是 :他提 出 “ 经学即理学” 成 为清代经学家信 仰之 中心 。因此 ,他 也 被看 成是 清代 考据 学理 论建 立 者。从而也为后来考据 学的发展指明 了方向 。 同时也 出现 了大量 对古 籍进行校勘 、整理 、辑佚 的经学大家 。他 们 的工作和研究促使清代 考据 学的进一步成熟 。其 中著名 的有阎若璩 和胡 渭。 阎若璩 山西 太原人。他所著 的书有 《 古 文尚书疏证》 八 卷、 《 毛朱 诗说》 一卷 、《 四书释地 》 六卷 、 《 潜邱札 记》 六卷 、 《 孟 子生卒年 月 考》 一卷 、《 困学纪 闻住》 十二卷 。其 中最 有价值 的是 这本 《 古文 尚书 疏证》 。阎若璩这本 书才尽 发其 复 ,引种种证 据证 明那 二 十五篇和 孔传 都是东晋人赝作 。他从二十岁起就着手著这部书 ,此后 四十年 间 ,随时 增订 。直 至临终。《 四库 全书》 萍阎书所谓 “ 有 据之言 ,先立 于不可败 也” 。《 古文 尚书疏证 》利 用众 多古籍 、典籍 作为证 据来 考证 古文 尚书 的真伪 ,有理有 据。可见阎若璩下 的功夫之深 ,他 善读书 ,读一 句书能 使其正 面背面。如老吏断狱 ,眼光及尖锐 ,手段及 严辣 ,然而 判断必凭 证据 ,证据往 往在别人不注意处得来 。这就要考他 考据 的功力 了 自此 以 后 ,今 文古文的相对研究 ,六经 、诸 子的相对研究 ,经典 、民间俗语 的 相对研究 ,中国经典与外 国经 典 的相对研究 都~层 一层 的被开拓 出来 。 所 以阎若璩 的 《 古文尚书疏证》 ,不能不认 为近三 百年学 术解放 之第一 功 。《 四库全 书》 赞美他 说 :“ 考 据之学 ,未知 或先” 。可见他 对清代考 据学 的发 展起 到了一定 的推进作用 。 清初 经师 ,阎若璩和胡渭其名 。胡渭浙 江德 清人。所著的书有 《禹 贡锥指 》二 十卷 ,附图四十七 幅 ;《 易 图明辨》 十卷 ; 《 洪范正论》 五 卷; 《 大学翼 真》 七卷 。他的学风 ,不 尚泛博 ,转 就一个 问题作 窄而深 们都将 明朝 灭亡的原因归 罪于陆王只注重 内心修炼而不重视 事实情况 的 空疏学 风上 ,因此 ,诸多有识之士开始对陆王心学进行修正 。使之更加 可 以 帮 助 国 家更 好 的运 转 。并 且 这 股 实 学 之 风 也 影 响 到 了清 代 的 学 术 的 发展对乾嘉 考据学以及之后 的学术 的发展也起到 了一定 的作用 。 说 到清初 陆王心学修正 的代表人物可 以说就数黄宗羲 了。黄宗羲字 太冲 ,浙江余姚人 。他是 王阳明的同里后学 。在 明末清初 的的斗争 中他 了解 到了 “ 经 世致用 ” 的必要 性。从 而对 明朝 末年 的政治 、经 济 、军 事、地理、做 出了一 系列研究 和论证为 的是要救亡 图存 。于是兴起 了以 博学多识为主的学术风气 。因此 ,古代 的大量藏 书重新 被搬出来 ,大量 图书的搜集 和整理 工作也在 明末清初时达到高潮 。为清代考据 学的发展 奠定了材料 基础。黄宗羲的学问影 响后来最大 的,在他 的史学。现行 的 《 明史》 ,大半是万斯同的稿本 ,而万斯 同的史学则是传 自黄宗羲 。而万 斯同觉得历史 一定 是建 立在 正确事 实 的基 础之 上 的,欲求 的历史 的事 实 ,就必须 用极耐烦 的功夫 ,在事 实 自身上旁 推反 勘 ,才 可 以得 到真 相。这一宗 旨也影 响了乾嘉 时期 的历史研究 。在学术史上黄宗羲的 《 明 儒学案》也 开了中国学案史 的先河。此外 ,还有 《 易学象 数论》 六卷 , 为后来 胡渭 《 易 图明辨》 的先导 。《 授书随笔》一卷则是 阎若璩问 《 尚 书》 而作此告示 , 是 阎若璩 《 古 文 尚书疏证 》 的先导 。这 两部 书都与 清代经学有关系。他对历学也 有一定 的研究 ,可见 黄宗羲是博 采众长 , 这也是清初 学者的共同特 征。清代 学术 由此 而博 、大 、广。以上可 以看 出 ,不管是经学还是理学 ,对乾嘉 时期考据 学的影 响都是 十分 巨大地 。 他们为乾嘉考据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康雍时期 ,由于社会趋于稳 定 ,清政府专制统 治的加强。使政府 对文化学术的钳制较明末清初更加厉害。文字狱 和一些 镇压反清政府组 织活动的出现。使这一时期的学术一改明末清初 的 “ 经世致用” 和广博 的特点逐步走向对古文的辑佚 ,训诂 、校勘 、收集上 来 ,尤其是到 了乾 隆时期 ,文字狱的数量较康熙 、雍正时期明显增多 ,并 且获罪的原 因也 五花A. f ' q,多数是因为文章 内有 看似诋 毁清政府 或乾隆本人 的意 向的。 都被看做是死罪被打入狱 。像王锡侯 《 字贯》 案 、这是对思想的无情的 压制 。因此这时的人们纷纷把视线转移到考据学上来 。 在康雍时期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正在争斗融合的同时 ,经学进一 步发展 ,在乾隆时期战胜 了理学 ,从此经学超越理学成为显学 。统 治者 对经学的推崇一是清代考据学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乾隆从 刚即位 就开始进行对经书和史书 的官修编写工作。同时还颁谕 ,令儒 臣奏 承经 史 ,并举行经筵讲学 。还敦促士子 “ 究心经 学” 。并编写 中国最大 的丛 书 《 四库全书》 。从 这可以看出统 治者对学术 和思想 的影响 的巨大。我 想这也是经学可 以快速超越理学成为显学的原 因之一。 乾嘉考据学 ,它是 由众多学派影响 ,明末清初的学者搜集古籍 的基 础上 , 有清代特殊 的学术环境 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到乾嘉考据学 的规 模 的。所 以 , 我们 以后在分析 问题 的时候都应该试着从多个 角度 ,多个 视角来分析 ,这样得 出的结论才更科学 ,更有说服力 。 ( 作者单位 :聊城 大学)

清乾嘉学派终结原因论文

清乾嘉学派终结原因论文

清乾嘉学派终结原因初探摘要:清乾隆、嘉庆年间,考据逐渐占据学术研究的主流,乾嘉学派随之而生并盛极一时。

此学派影响深远,至今犹存,但是作为一个学派乾嘉考据学在嘉道以后实际上已不存在。

本文主要从学派的自身危机、社会危机以及新的学术兴起的冲击三个方面来探讨乾嘉考据学派的终结问题。

关键词:乾嘉学派;考据;终结原因;自身危机;社会危机;今文经学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75-01清乾隆、嘉庆年间,考据逐渐占据学术研究的主流,在经学、史学、文献学等学科,学者治学以考据为尚,涌现出一批考据名家,学术史上将其称为“乾嘉学派”,并盛极一时。

乾嘉考据学,影响极其深远,乃至近现代仍然有着一代又一代的有为学者深受其益,但是作为一个学派,乾嘉考据学在嘉道以后实际上已不存在。

嘉道之际,考据学受到来自学派内外的冲击,面临着危机,使学派意义上的考据学终结。

然历来的研究多侧重其发生的原因、学术成果、代表人物、发展历程、历史贡献等等,涉及到对其作学派意义上的终结的研究却很少,尤其是关于其终结原因的研究。

本文主要从学派的自身危机、社会危机以及新的学术兴起的冲击三个方面探讨之。

一、内部:学派自身的危机乾嘉时期,乾嘉考据学在学术界占据了主流地位。

然而,即使是在全盛时期,考据学也孕含着危机因素。

(一)汉宋之争及其影响这一时期,汉学昌明,遍于环宇,但对汉学的批评却不绝如缕。

特别是崇尚宋明理学的宋学派更是对之攻击不遗余力,所谓汉宋之争未曾停息。

乾嘉考据学鼎盛,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声音就不存在了。

事实上宋学派的反对声音从未断绝:一方面,程朱理学自为康熙帝推崇以来,一直作为官方哲学而高居庙堂;另一方面,科举考试依然是以程朱理学为主。

因此,执着于理学的大有人在。

他们对于“为汉学者,搜求琐屑,微引猥杂,无研寻义理之味,多矜高自满之气”的现象,深表不安。

其中,以方东树的《汉学商兑》为集中代表。

他抨击汉学有“不知学之有统、道之有归,聊相与逞志快意,以骛名而已”;并直言“其有害于世教学术,百倍于禅与心学”。

20世纪的乾嘉考据学成因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的乾嘉考据学成因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的乾嘉考据学成因研究及存在的问题乾嘉考据学肇端于明末,形成于清初,鼎盛于乾嘉,式微于晚清。

于清初,鼎盛于乾嘉,衰落于晚清或道光以后”——存在显着差异。

它要求将以经史考证为本质特征和内容的乾嘉考据学作整体而系统的考察,抛弃“汉学”中心论和唯经学标准,对该学派形成于何时予以准确说明,在此基础上合乎逻辑地说明乾嘉考据学的成因及有关问题。

)作为考据之学,它与历代不同之处在于:“在考据学诸学科中,以小学为先导与枢纽,小学之中又绝重音韵学;四部书中经史子集兼治但又以经史为主;考据与义理兼治但又偏重考据;词章之学与释道之学被排斥在学术以外”。

简言之,在治学内容上以经史为中心,而旁及小学、音韵、舆地、天算、典制、校勘、辑佚、金石、辨伪等。

在治学方法上,胡适认为有四个特点:即历史的眼光,工具的发明,归纳的研究,证据的注重。

其实就是讲“实事求是”,重立言有据:一是证据(evid-ence),一是依据(authority)。

考据之为一代学术的代称,为清代所独有。

它以其特有的风姿矗立在学术史上,瑰伟而神奇,从而成为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隋唐佛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之后的又一学术奇观。

又由于经学历经了十余个世纪的开辟、流传、昌明、极盛、中衰、分立、统一、变古、积衰过程,至清代而回光返照,放一异彩,以超迈秦汉、傲视往哲的“绝学”之姿,使迄今为止的任何传统文化和学术都难以逃脱其光芒的强烈辐射和形塑。

几乎是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式微,对它的总结性探究即及身而至。

根据90年代初台湾林庆彰先生的估计,仅民初以来有关清代考据学的论文就在2000篇以上,其中有相当部分或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其成因问题。

论者多同意考证学的兴起涉及多方面因素,但因着重点和视角不同,结论又言人人殊。

黄克武先生在《清代考证学的渊源——民初以来研究成果之评介》一文中将其分为六类,虽不尽条贯合理,但内容却较周全,故本文先以此为线索对有关观点作一简要回顾和述评1.“考证学源于明末前后七子的复古以及杨慎、陈第、方以智等人个人的经历与博学的雅好。

乾嘉学派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的意义

乾嘉学派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的意义

乾嘉学派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的意义高静乾嘉学派亦称乾嘉汉学,或乾嘉考据学,因其于“乾隆、嘉庆两朝”,“正达于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故以乾嘉学派名之。

由于乾嘉学派是乾嘉时期占支配地位的学术流派,又是有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学术,是以反映清代学术特点的学术思潮,因而也有人以“清学”称之。

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

其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但是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

乾嘉学派专门从事考据,把学术全部纳入考据的轨道,他们在考据和学问之间划一等号,反对宋明理学好发空论言之无物的弊病,走上从书本上寻找疑难问题进行考据的务实道路。

所以在思想发展史上,他们建树不大,在学术研究方面,却有一定的造诣和贡献。

一、乾嘉学派的治学态度与方法乾嘉学派在治学态度与方法上,既有承于前代考据学传统方法,也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小学研究方法的先进性与科学化。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小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先导作用的认识;二是古韵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三是运用古声纽研究方法;四是训诂学方法的精密与成熟。

其二,古书通例归纳法德客观化和规律化。

如:戴震校《水经注》是专书通例归纳的典型例证;专就某一书自身义例进行归纳,乾嘉时期影响较大的有惠栋《易例》、凌廷堪《礼经通释》和焦循《易学通释》等。

其三,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求证方法。

乾嘉学派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凿空和株守。

乾嘉学者承此学风,论学立说,讲求有本之学,注重证佐,无征不信。

乾嘉学者主张治经之法,必先从读注疏入手,又主张突破其局限,求得真解。

同时,乾嘉学派奉行以经解经、以经验经的方法。

注重实践亲验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也是乾嘉学派一贯奉行的治学方法,这种实践亲验的方法表现在天文、历算、地理、金石及名物之学方面尤为突出。

其四,博涉专精与综贯会通的方法。

博涉与专精相结合,综贯与会通相结合。

乾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成就

乾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成就

乾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成就乾嘉学派兴盛于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主要内容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入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

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这是就该学派的学术特色而言的,这一学派不仅主宰了清代学术界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且对此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产生的背景1.政治:清代康雍乾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此时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确立和巩固,形成了政治上近百年相对安定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2.经济:康雍乾时期的社会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与商业都有长足的发展,经济上的发展和繁荣,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乾嘉学派之所以能蓬蓬勃勃兴盛发展,正依赖于康乾盛世所奠定经济基础。

3.文化:清初统治者比较重视和提倡封建学术文化,大力倡导和编纂各种典籍。

从康熙到乾隆,几乎对所有儒家经典都重新进行了疏解、汇编和刻印。

同时,又以巨大的人力、财力编纂各种大型图书,诸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这些大型图书的编纂,既使当时许多著名的汉学家如纪昀、戴震等学者的学术思想得以施展和发挥,又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读书治学的资料、工具书等便利条件。

清初兴起了批判理学的思潮,这一思潮成为乾嘉汉学的先导。

而清朝统治者由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使清初形成的批判理学思潮逐渐抛弃了其经世致用的宗旨,只保留了朴实的考经证史的一面。

这就为尔后乾嘉学派的形成,在理论思维上提供了内在的逻辑和依据。

二、在史学方面的代表性成就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

1.吴派吴派以惠栋为代表,他们的学风即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证明。

它的特点是“唯汉是信”,即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凡属汉学,就一概予以采纳而加以疏通解说。

乾嘉学派研究与乾嘉学术文献整理

乾嘉学派研究与乾嘉学术文献整理

综上所述,整理和研究乾嘉学术文献,在推进乾嘉学派和乾嘉学术的研究中,其重要意义略可窥见。鉴于近一二十年间的乾嘉学派研究,起步甚速,文献准备似嫌不够充分。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在这方面切实下一番功夫,或许是有必要的。谨以此就教诸位,如蒙赐教,不胜感激。
最近十余年间,乾嘉学派和乾嘉学术研究一直为治清代学术的学者所关注,并已取得若干成果,似呈方兴未艾之势。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此项研究向纵深推进?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做好学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学如积薪,后来居上。正是凭藉前哲时贤的深厚积累,王绍曾主编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李灵年、杨忠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柯愈春编纂的《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等也并肩比美,联袂而出。三书或集合同志,或独力纂修,历时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终成里程碑式的巨著,为学术界做了功德无量的事情。
辑录乾嘉时期著名学者集外题跋、序记、书札等佚文,区分类聚,整理刊布,是一桩既见功力,又有裨学术研究的事情。晚清以降,诸多文献学家相继辑录顾广圻、黄丕烈二先生群书题跋,已开风气之先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陈垣据尹炎武所获钱大昕集外家书十五函,逐函加以精审考订,更为学界一时推尊,赞为“励耘书屋外无二手”。尔后,虽间有学者承先辈遗风,辛勤爬梳,惟因兹事难度甚大,成功非易,久而久之遂几成绝响。九十年代中,陈文和主持整理编订《钱大昕全集》,专意搜求潜研堂集外散佚诗文,纂为《潜研堂文集补编》一部,辑得诗文凡八十余首。古朴之风再现,不啻凤时,正值陈鸿森著《钱大昕潜研堂遗文辑存》发表,不谋而合,相得益彰。据悉,近一二十年间,陈鸿森不惟勤于辑录钱竹汀先生集外佚文,而且其朝夕精力所聚,几乎皆奉献于乾嘉学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就笔者拜读所及,经陈先生精心辑录成编者,尚有《潜研堂遗诗拾补》、《简庄遗文辑存》、《简庄遗文续辑》、《段玉裁经韵楼遗文辑存》、《王鸣盛西庄遗文辑存》和《阮元研经室遗文辑存》等六种。其中,《阮元研经室遗文辑存》三卷抄存芸台先生集外遗文多达一百三十三篇。其所费劳作之艰辛,成果学术价值之厚重,丝毫不让当年《研经室集》之结集。1993年5月,中华书局整理刊行之《研经室集》未审出于何种考虑,失收再续集诗文。他日若能再版,补其所阙,辅以陈鸿森著《阮元研经室遗文辑存》,则珠联璧合,尽善尽美矣。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11级图专二班徐清致学号2011302480065 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据以取信。

[1]考据学则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汉学、朴学或考证学,其主要的工作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比如归纳法、矛盾律等,对传统古文献进行考据,包括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对文献记载中有阙漏讹误者加以考订补正,或者对各种不同文献中对同一名物制度的不同解释进行厘清,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

而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繁荣鼎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逐渐走向衰亡的阶段。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汇集于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清代的学术史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积淀,终于集大成。

有人说,清是中国学术的延续期[2]。

不仅如此,,清代学术还是由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期。

而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凭借其独特的时代优势, 在清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充当着一位起承转合的摆渡者,研究者将它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宋明理学相并立,是研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近代以来的学者如梁启超更将其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乾嘉考据学的理论和成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梁启超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

”[3]那么,考据学为何在乾嘉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学术思潮?又为何凌驾于其他学术之上呢?就笔者视野所及,目前涉及到乾嘉考据学形成原因的专著主要有清代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国学概论》,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余英时《历史与思想》,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关长龙《中国学术史述论》,任嘉禾《考据学新探》等。

乾嘉学派语言学研究

乾嘉学派语言学研究

乾嘉学派语言学研究
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是清朝前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宋明理学的反思与批判为主要特色。

乾嘉学派重视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尤其偏重于训诂、校勘、考据。

这个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继承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吸收了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开创了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新局面。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

他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深入探讨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例如,戴震在《声类表》中对于汉语声母的分类和归纳,以及在《方言疏证》中对于各地方言的调查和分析,为汉语语音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于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汉字的字义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为汉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王念孙、王引之等人则在古文献的校勘和注释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后人研究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乾嘉学派的语言学研究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语言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不仅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
后人提供了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乾嘉学派的史学成就

论乾嘉学派的史学成就

论乾嘉学派的史学成就。

(一.名称由来:由于在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它是乾隆,嘉庆年间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起来的,以考据为主的流派,主要采用汉代儒生的训诂,考据的史学研究方法,它与当时着重于宋明理学不通,所以又称”清代文学”,又因其文风朴实,注重考据,又称“朴学”或“考据学派”。

二.治学方法:重视客观资料,广泛搜集资料,归纳研究,细致总结,继承了两汉经学的考据治学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发展,主要以经学为主,以汉代儒学的经为宗,学风严谨,不尚空谈,以古韵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古韵-训诂-明经。

顾炎武为开端,中经发展,又到惠栋,戴震,形成了此学派的学风,直到段玉裁等人时发展到鼎盛。

注意音韵,文字,训诂,进而扩展到史集和诸子等,对辨伪作了贡献,还留意于金石、地理、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的考据。

三.史学成就:A 历代特别是明末清初考据之大成,它把考据学推向了高峰,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征。

它以郑学为旗帜,以汉学为标榜。

唐代的孔颖达注重考据的训诂,唐代著史之风盛行。

B 对前代的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为后人阅读、利用这些文典做出了贡献。

涌现了众多的学者和著作,在各方面都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宝贵成就。

C 有许多严肃的学者,他们在治学态度上、方法上严谨,而且开创了近代史正史学的先河,学派的成就与这些态度、方法密不可分。

继承发展了顾炎武的学风,认真读书,不尚空谈。

四.奠基人:大致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

顾炎武是开创清代考据之风的人,他关注社会现实,反对理学,主张以经学取代理学,提出经世致用,但到了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逐渐丢弃了经世致用,只继承了他的考据学。

分为了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

但两派学风上有很大差异。

吴派重视收集汉儒经书而疏于考证;皖派则重视“三礼”中的制度考证。

)。

乾嘉考据学成因综述

乾嘉考据学成因综述

乾嘉考据学成因综述作者:胥思省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6期胥思省(贵州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遵义 563002)摘要:有清一代,乾嘉考据学蔚为大观,考据学家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考据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宽泛,在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均有独特的造诣,令今人自叹不如,以至于学界经常用“乾嘉考据学”来指称清代学术。

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究竟何在?自清代以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学术等各个角度提出了各种解释。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一综述,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对已有之解释加以评述。

关键词:乾嘉考据学;文字狱;康乾盛世;右文政策;宋明理学;明代考据学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2-0268-03A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据以取信。

[1]考据学则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汉学、朴学或考证学,其主要的工作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比如归纳法、矛盾律等,对传统古文献进行考据,包括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对文献记载中有阙漏讹误者加以考订补正,或者对各种不同文献中对同一名物制度的不同解释进行厘清,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

考据作为一种学术活动,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孔子,如林庆彰认为:“考据……今可考知者,孔子时已有考据之事。

”[2]《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孔子之所以发出“文献不足”的感叹,必定是在对杞国和宋国的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考证之后得出的结论。

孔子晚年删削《诗》、《书》,正《礼》、《乐》[3],必定进行过一番考核的工作。

孔子之后,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均曾有过类似于孔子“文献不足”之叹[4]。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不苟
吴派代表--惠栋
惠栋(1697~1758)清代汉学家。汉学中吴派的代 表人物。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三世传经,赞为一 代佳话。早年,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父卒归里, 课徒著述,终身不仕。其学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 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于汉代《易》学 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吴、皖两大派。吴派以惠 栋为首。他们的治学方法是信家法而尚古训,一切务在 恢复汉人的说法。主要著述尚有《后汉书补注》、《九 经古义》、《明堂大道录》、《松文钞》等。
阎若璩
• 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 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 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 太原人。清初著名学者,清代 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 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经史 、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他 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 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 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 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乾嘉学派
作者: 蔡蔡 韩梦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
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 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 华而被称为朴学.这是就该学派的学术特色而言的.这一学派不仅主宰了 清代学术界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且对此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产 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存真
Soloman’s Design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企鹅:1369099781 更多作品九逸,请关注微博:/jiuyisky
四 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
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乾嘉 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 “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存真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乾嘉学术,又称“乾嘉学派”,是指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学术思潮。

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以考据、训诂、音韵等为主,强调“返璞归真”、“回到经典”,推崇“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术精神。

本文将从知识谱系的角度,对乾嘉学术进行深入剖析。

一、乾嘉学术的起源乾嘉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学术背景。

在明朝末期,经学研究逐渐兴起,学者们开始注重对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和探究。

到了清朝初期,经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清朝学术的主流。

然而,乾嘉学术的兴起,则是在乾隆嘉庆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为乾嘉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乾嘉学术的主要代表人物1、惠栋惠栋是乾嘉学术的先驱,他推崇汉代经学,主张“惟汉人说经,去古未远”,强调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应该以汉代经学为基础。

他的代表著作有《易经注》、《诗经注》、《礼记注》等。

2、戴震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以“求真”为核心,强调“以文字考据为基础,以训诂为手段,以理解古人为目的”。

他的代表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三、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据学:考据学是乾嘉学术的基础,主要研究古代经典的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问题。

考据学的目标是通过对于古代经典文本的详细研究,探究古代文化的原貌。

2、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学科。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词语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思想。

3、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符号学维度。

4、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音韵的学科,主要研究音韵的演变和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音韵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音乐性维度。

5、哲学:乾嘉学术中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和探究,以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深化。

这些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和理解。

乾嘉学派的成因及其评价

乾嘉学派的成因及其评价

乾嘉学派的成因及其评价
王琼
【期刊名称】《图书馆学研究》
【年(卷),期】1999()4
【摘要】本文对乾嘉学派的特点、产生的条件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论述,以期对乾嘉学派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正确的评价。

【总页数】3页(P82-84)
【关键词】乾嘉学派;考据学;产生;评价
【作者】王琼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1
【相关文献】
1.论历史教学中的"乾嘉学派"评价问题 [J], 王智汪
2.乾嘉学术与乾嘉学派 [J], 陈祖武
3.书讯:《乾嘉学术编年》和《乾嘉学派研究》(陈祖武),150万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J],
4.评价乾嘉学派应消除历史成见 [J], 王俊义
5.关于乾嘉学派的评价(综述) [J], 尤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乾嘉学派的成因及派别划分之商榷

关于乾嘉学派的成因及派别划分之商榷

关于乾嘉学派的成因及派别划分之商榷乾嘉学派亦称乾嘉汉学,或朴学与考据学。

由于它是清代居支配地位的学术思潮与学术流派,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因而在近年来兴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热潮中,海内外学术界对之进行了较多的关注和讨论。

学者们就讨论中所涉及到的该学派一些基本问题,相互争鸣诘难,看法不尽一致。

其中,关于该学派产生、形成的原因及其派别划分问题,就是讨论较多、分歧较大的两个问题。

这里拟提出些商榷意见,以求教于方家。

关于乾嘉学派产生、形成及其兴盛的原因乾嘉学派为什么在清代产生、形成并逐渐兴盛?这是研究乾嘉学派时首先提出并应予解决的问题。

对此,清末以来,章太炎、梁启超等人主要从清廷的文化专制政策――滥行文字狱加以说明。

如章太炎在《清儒》一文中,开宗明义即说:“多忌,故歌诗文史;愚民,故经世先王之志衰。

家有智慧,大凑于说经,亦以纾死,而其术近工眇踔善矣!”[①a]梁启超也谓:“其后文字狱频兴,学者渐惴惴不自保,凡学术之触时讳者,不敢讲习。

然英俊之士,其聪明才力,终不能无所用也。

诠释故训,究索名物,真所谓于世无患,与人无争。

”[②a]自此而后,学术界在论及乾嘉学派产生和形成的原因时,大多采纳章、梁之说,几成定论。

80年代以来,才有些学者从清代康乾盛世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和统治者对学术的提倡等角度去解释,认为文字狱并非是乾嘉学派产生的唯一的或主要的原因;也有些学者提出“文字狱和乾嘉学派并无必然联系”。

随后,又有学者从学术思想本身的发展说明乾嘉学派的成因,认为乾嘉学派是清初反理学思潮的延续和发展,应从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寻求乾嘉学派产生的原因。

前不久,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专门就“乾嘉学术”进行座谈讨论,在论及乾嘉学派产生的原因时,将上述三种观点分别概括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外在因素说,以及内在因素说,并予以评论:“无论是从外在或是内部的层面,来探讨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都有相当的可信性。

关于乾嘉学派的评价(综述)

关于乾嘉学派的评价(综述)

作者: 尤置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39-42页
主题词: 乾嘉学派;实事求是;乾嘉考据学;乾嘉时代;清代朴学;清代汉学;中国学术思想史;汉学家;考据之学;历史研究
摘要: <正> 乾嘉学派,又称清代朴学、汉学,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学术流派,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解放初期一些学术专著专论中有所探讨,近年来更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进行了讨论,对乾嘉学派的利弊得失作了某些不同的评价。

这里将近几年来书报杂志上的若干意见,简要综述如次。

乾嘉学派的历史作用郭沫若认为,乾嘉时代考据之学颇有成绩。

虽或趋于繁琐,有逃避现实之嫌,但罪不在学者,而在清廷政治的绝顶专制。

聪明才智之士既无所用其力,乃逃避于考证古籍。

此较之没头于八股文或饱。

乾嘉学派形成原因综述

乾嘉学派形成原因综述

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述胡 凡k 大连大学文史学院 辽宁大连 ttysutl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形成的以经学为中心o 涵盖史学!文字!音韵!训诂!历史地理!天文历算!金石乐律!校勘!辨伪!目录!辑佚等各个学术领域o 以重视实证!长于考据为宗旨和治学特征的乾嘉学派o 无疑是中国学术思想史的一座高峰o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us 世纪{s 年代以来o学术界对乾嘉学派进行了诸多研究o 既有个案深入的探讨o 又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o 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笔者不揣浅陋o 仅就近us 年来关于乾嘉学派的形成原因和学术分野两个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o 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关于乾嘉学派形成原因的探讨对于{s 年代乾嘉学派形成原因的研究状况o赵永春已进行了总结o 大致将其概括为如下几种}其一o 清廷高压政策为主说∀这是传统看法o 认为清朝统治者实行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和反动的文化政策o 屡兴文字狱o 迫使多数学者为逃避政治迫害而埋头于训诂考据之中o 最终形成乾嘉学派∀其二o 远因近因说∀远因可以追溯到汉代学者的整理文献典籍!中国史学的疑古传统!宋明理学的空言心性!清初考据学的兴起~近因既有学者怵于文网周密!大狱迭兴等现实政治方面的原因o 也有康熙以来较长期安定繁荣的温床o 使学者能安然恬适地沉迷于故纸堆中∀其三o 康乾盛世为主说∀认为文字狱与考据之间并无必然联系o 而康!雍!乾时期政治上的稳定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o 统治者对封建学术文化的大力倡导是乾嘉学派产生并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o 它是康乾盛世的产物∀其四o 历史原因k 远因l 为主说∀具体有三点}第一o 宋元以来的唯心主义理学流于空疏o 明末清初的学人痛感空谈误国之害o 转为/经世致用0的学术工作o 开启了乾嘉学派之风∀第二o 宋学开创了疑古辨伪的风气o 为乾嘉学派所继承∀第三o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数理逻辑方法给乾嘉学派输入了新鲜血液∀其五o 封建学术内在矛盾为主说∀认为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繁荣昌盛的经济盛世!残酷的文字狱政策和统治者的关心提倡o 是乾嘉学派形成的外在条件o 主要决定着学派量的形成∀而封建学术内在矛盾的发展o 即明代理学家继承了历代经学发展的弊端和不断产生出新的糟粕o 形成了否定自身的质变因素o 这是乾嘉学派形成的内在根据o 内因外因的统一乃是乾嘉学派形成的真理∀在上述讨论中o 先师李洵先生独辟蹊径o 提出乾嘉学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不是由于康!雍!乾的/盛世0o 如果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去考察o 就会看到o 无论中外o 考据学派都是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阶段中o 本身应该是近世启蒙运动的一部分∀乾嘉时期的许多学者并非沉湎于故纸堆o 而是u ussv 年第u 期中国史研究动态为了社会改革才去考据的∀≠进入|s 年代以后o 在前段讨论的基础上o 学者们对乾嘉学派形成原因的认识又有深入的进展o 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观点}其一o 多种因素说∀漆永祥在5西北师大学报6t||t 年第u 期发表了5乾嘉学术成因新探6一文o 认为乾嘉学术的发达是多种因素所致o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数千年来文献典籍讹谬相传o 非校勘不可卒读~乾嘉学者以校理群籍!恢复传统文化为己任o 以经世致用为目的o 从而构成乾嘉学术的特殊价值和人才主体~同时o 这一时期小学!目录!版本!校勘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乾嘉学者实事求是的学风!归纳推理的科学方法!深厚的家学师承渊源!清廷佑文政策等o 都是导致乾嘉学术全盛的重要原因∀在此研究基础上o 漆永祥博士学位论文5乾嘉考据学研究6o 立足于/将乾嘉考据学视为既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较盛的一代学术o 又是学术史发展的必然结果o 而不是−畸形.甚或−反动.的学术~将乾嘉考据学家视作有血有肉!直面人生的学人o 而不是在淫威或屠刀之下苟活残喘!无有灵魂的僵尸0 的观点o 以二章近y 万字的篇幅详细论述了乾嘉考据学的成因o 其中心思想是/在把握学术内部嬗变规律的同时o 兼顾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以及乾嘉学者自己言行的探寻o 力图得出合乎历史事实的解释0∀≈他认为考据学萌于先秦o 成于两汉o 一盛于南京o 再盛于清乾嘉时期∀其次o 他从古籍错讹炽盛与学术文化日趋繁荣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o 认为对传世古籍进行大规模整理研究已成为一种客观需求o 势在必行o 这种客观需求与乾嘉学者的自觉活动合而为一o 遂成为乾嘉考据学发达的重要成因之一∀第三o 他分析了实事求是!学宗汉儒风气的形成o 认为对宋学贬斥与对汉学的提倡使民间学术界将此贯穿于治学及立身制行之始终o 实事求是成为品量学术!评价时贤的主要标准与原则o 并迅速向全国范围弥漫开来∀第四o 他一反过去将乾嘉学者描绘成避祸苟活者的形象o 通过对乾嘉学者积极入仕!反对归隐o 反对结社!卑弃讲学o 排斥释道!反对享乐等积极心态及致用观念的变化进行考察o 认为乾嘉学者将正本清源!董理群籍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o 在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上做出了极大的成就∀第五o 他分析了乾嘉时期的社会状况o 认为当时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国内经济以及清廷的/稽古佑文0的文化政策)))崇宋学之性道o 而以汉儒经义实之o 成为乾嘉学派形成的重要外部条件o 遂使考据学达到全盛∀第六o 他对三种观点进行了驳论o 一是在乾嘉时期疑古辨伪之风逐渐走向了消歇o 因而与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并无必然因果联系~二是认为西学方法对当时学者影响不大o 且影响也仅限于天算学范围之内o 不可任意夸大而失实~三是清廷的禁书与文字狱o 可以对乾嘉考据学起一定的消极影响o 但乾嘉考据学的兴盛o 应该说与禁书和文字狱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其二o 内在逻辑说∀t||t 年o 由王戎笙总负责的5清代全史6出版o 陈祖武为该书撰写了学术文化部分∀他认为o 清初的批判理学思潮之所以能够成为乾嘉汉学的先导o 是为其自身的内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特征所决定o 这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思潮}一方面它以经世致用为宗旨o 对理学进行批判和总结o 这对于打破几个世纪以来理学对思想界的束缚具有积极意义o 是一个进步性的思潮~另一方面o 清初思想家对理学的批判又具有浓厚的法古倾向o 他们用以批判理学的思想武器是较之理学更为古老的汉代经学o 由此而导致知识界在方法论上逐渐抛弃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辩o 走向了朴实考经证史的途径o 从而为乾嘉学派的形成在理论思维上提供了内在逻辑依据∀随着历史的发展o /尤其是清廷封建文化专制的加剧o批判理学思潮的上述两方v 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述面特征都发生了地位的转换o 朴实考经证史最终成为其主要方面o 而经世宗旨则继响乏人0∀于是中国儒学/只是以一次−研究法的运动.o 走向对传统学术的全面整理和总结∀迄于乾隆中叶o 伴随着封建国家经济的发展o 社会的相对安定o 考据学终于风靡朝野o 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继宋明理学之后的主要学术流派)))清代汉学o 即乾嘉学派0…∀他在t||u 年出版的专著5清初学术思辩录6中继续申述了上述观点o要求/从中国儒学自身发展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问题的本质0∀其三o 康乾盛世为主说∀这是王俊义一直坚持的观点o 除了{s 年代已经发表的文章外o 在t||v 年ts 月出版的他与黄爱平合著的专著5清代学术与文化6中o又作了深入的阐述∀他指出}探索乾嘉学派产生兴盛的原因o 除了要考虑到明末清初为反王阳明学派导致的空疏学风o 学术界逐渐由虚趋实o 顾炎武等提出重调查!重考证的经世学风o 一步步发展演变为乾嘉考据学这一学术思潮本身演变的内在规律外o 还应更多地从物质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当然o 也要考虑到政治上的原因o 需要联系当时整个社会形势o 而不能只看到一点而不顾其他∀他通过对康乾盛世社会状况的分析o 认为政治上的稳定统一为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经济上的发展和繁荣为学术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康!雍!乾等帝王从维护其统治地位出发o 都比较自觉地倡导/稽古佑文0o /崇儒重道0o发展传统的汉族文化~乾嘉学派之所以能蓬勃发展起来o 正是由上述原因所促成∀他批评了传统的文字狱导致乾嘉学派产生的观点o 设问/如无康乾盛世时期雄厚的物质基础o 怎能编纂刻印5古今图书集成6!5四库全书6等那样浩瀚的类书和丛书及各种通志!通典和通考 如无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o 乾嘉学者又怎能经年累月!怡然自得地−皓首穷经. 应该说o 康乾盛世是乾嘉学派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o 如无康乾盛世o 也就没有根深叶茂的乾嘉学派∀如果只从文字狱角度来说明乾嘉学派的风行o 许多问题便难以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解释0 ∀t||x 年o王俊义再次申明自己的康乾盛世为主说o 批评传统的文字狱导致乾嘉学派产生的观点∀与此同时o 他还对陈祖武的内在逻辑说提出了不同看法o 他说}/这些学者提出的颇有道理的见解o 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持康乾盛世产生乾嘉学派说论者之不足o 不过他们也只是着重强调了从学术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去分析乾嘉学派的产生o 而将所谓的外在因素视为可有可无!不足轻重的位置o 乃至于仅是附带提及而已o 却忽略了乾嘉学派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时代性o 难免有就思想论思想o 甚至有本末倒置之嫌∀0至于对/康乾盛世0说的诘难o他也进行了辩驳}他承认各个时代的学术思想究竟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表现o 要以不同时代原有的学术思想资料为出发点o 要与当时的学术思想发展趋势相联系o 清代之前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盛世并不存在由宋学k 理学l 向汉学k 考据学l 转化的内在因素o 当然不可能出现象乾嘉汉学那样的考据学o 其辩驳之点在于}不能由此进而推论康乾盛世不可能导致乾嘉学派的产生∀/这是因为o 当时除康乾盛世提供的客观环境外o 还存在着由宋学向汉学转变的思想资料及其学术思想发展趋势0∀就此而论o 明末清初出现的反理学思潮o 无疑是乾嘉学派产生和形成的内在思想因素∀王俊义在文中还谈到自己的认识}/历史上各种学术思潮的产生和勃兴o往往是多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探讨乾嘉学派产生!形成及其走向兴盛的原因时o 只有客观的!全面的将内!外在因素结合起来o 并进行综合的分析考察o 才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o 只强调内在或外在因素的某一方面o 都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嫌~从多元性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w ussv 年第u 期中国史研究动态题o 看来是解决乾嘉学派成因问题的发展趋势∀0 其四o 远因近因说∀这一观点由陈其泰继续坚持o 他在5乾嘉考据学风的形成及其文化意义6一文中分析了朴学盛行的学术背景和社会条件o 认为/从学术文化发展的渊源说o 乾嘉时期考证学的特殊繁荣有它的远因和近因∀0 宋代王应麟的5困学纪闻6!司马光的5通鉴考异6!欧阳修!朱熹的辨伪之作等o即证明当时已开始出现考证的风气o 这是乾嘉朴学兴起的远因~清初顾炎武等人的重视o 则是朴学兴盛的近因∀而康熙以后的时代o 恰恰提供了这种趋势得以发展的社会条件∀至于清朝统治所起的作用o 从好的方面说o 康熙以后有较长时间社会稳定o 经济发展o 为学术工作提供了物质条件o 从而成长起为数众多的专门学者o 竞相著述∀乾隆时开四库馆o 修5一统志6!5续三通6!5清三通6!5会典6等大的文化举措o 都集合了大批文人参与其事o 对整理文献起到提倡作用~从坏的方面说o 是专制主义淫威的逼迫o 使聪明才智之士堵死了关心现实政治的道路o 只好转向学术考证∀再一个原因是明末以后士大夫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影响o 乾隆年间学者喜谈天文历算形成风气o 戴震!钱大昕等都著有数学方面的著作o 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o 有利于训练和讲求归纳!演绎!推理的逻辑方法∀其五o 其他观点∀路新生在5排拒佛释}乾嘉考据学风形成的一个新视角6一文中开篇就援引钱穆和余英时的观点o 提出乾嘉考据学与宋明理学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o 而这一点却/为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所忽略0∀同时又提出}/余氏在考校清代考据学风的形成时o仅仅着力于宋学内部−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的影响o 而对于援佛入儒和儒释之争这一制约清代考据学形成的思想史的−内在理路.问题却未置一词o 这就使余氏的论据显得比较单薄o 而钱氏5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6对这一问题似也忽略未论o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0 ∀通过阳明后学援佛入儒之发展及其反动!资治与辟佛~东林学风转轨的内在动力!弃虚蹈实~从清初的仇佛到乾嘉考据学的形成等三个层面的分析o 他认为/清初士大夫社会的仇佛心理o 在学术界蔓延的结果o 便是佛氏连带着喜好玄妙的形而上学思辩学风同时遭到了学术界的摈弃o 而学风愈趋于实证0∀/下逮于乾嘉年间o 一般考据学家排斥佛氏的立场遂沿清初余波而起∀如洪亮吉!武亿!朱笥河!洪榜!阮元皆辟佛氏0∀而他对这种排佛之风显然是持批评态度的o 他说}/看乾嘉时期的考据论文o 枯涩干瘪o 既无活泼清新之文风o 亦无高屋建瓴!沛然而下之气势o 实与整个学术界缺乏理论思辩之素养大有关系焉d 究其根源o 则是因学术界囿于传统的资治治学观o 铲芟授佛入儒的心性之学所造成的∀0李岚在5乾嘉学派成因再探6 一文中o 力图对乾嘉学派的形成原因作一个全面!系统的考察o 她提出有下面几个因素}一!康乾盛世经济上的繁荣o 为乾嘉学派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相对安定的社会o 为乾嘉学派的形成提供了宽松的治学环境~三!清统治者软硬兼施的文化政策o 使乾嘉学派在钦定御纂的世界中逐渐形成~四!学术者k 界l 自身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与开拓性~五!个人对乾嘉学派形成的推动作用∀此外o 于鹏翔又提出要从民族因素对乾嘉学派的形成进行考察∀b λϖ二!关于乾嘉学派内部分野的争呜乾嘉学派内部派别的划分o历来有吴派!皖派之说o 多数学者都承认此一分野划自国学大x 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述师章炳麟∀章氏在t|世纪末出版的5虺书#清儒6中说}/其成学著系统者o自乾隆朝始∀一自吴o 一自皖南∀吴始惠栋o 其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戴震o 综形名o 任裁断o 此其所以异也∀0后来章氏将此书修订再版o 在戴震前加上江永之名o 书名改为5检论6∀其后梁启超出版5清代学术概论6和5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6二书o 立足于章炳麟的说法而又加以阐发o 他说}/汉学派中也可以分出两个支派}一曰吴派o 二曰皖派∀吴派以惠定宇k 栋l 为中心o 以信古为标帜o 我们叫他做−纯汉学.~皖派以戴东原k 震l 为中心o 以求是为标帜o 我们叫他做−考证学.∀0b λω自章炳麟!梁启超二人提出吴!皖分野说之后o us 世纪的史学家多沿此说o论述乾嘉学派必谈吴派!皖派∀如侯外庐著5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6o 在其第十章第三节/十八世纪的专门汉学0中说}/专门汉学分为吴皖两派}吴派以吴县惠栋为首∀,,皖派以安徽戴震为首∀0b λξ戴逸在其所著5汉学探析6一文中说道}/到了惠栋时k 雍乾之际l o一切条件才基本具备o 才能构筑起−汉学.的牢固阵地o形成和宋学分庭抗礼的局面∀惠栋和他的友侣!学生都是江南人o 被称为清代汉学中的−吴派.∀与吴派并称的是以戴震为主要代表的皖派∀−吴.和−皖.都是地名o 吴派学者大多是苏南人o 而皖派学者大多是安徽人∀0b λψ其实o 梁启超虽也倡吴派!皖派分野说o 但他并未局限于这两派o 在前引文之后他又说道}/此外尚有扬州一派o领袖人物是焦里堂k 循l o 汪容甫k 中l o 他们研究的范围o 比较广博∀有浙东一派o 领袖人物是全谢山k 祖望l o 章实斋k 学诚l o 他们最大的贡献在史学∀0b λζ到us 世纪xs年代以后o 遂有吴派!皖派!扬州学派之说∀张舜徽于xs 年代末著5清代扬州学记6o 其中谈到}/余尝考论清代学术o以为吴学最专o 徽学最精o 扬州之学最通∀无吴!皖之专精o 则清学不能盛o 无扬州之通学o 则清学不能大∀0吴学宗汉o其失在固o 徽学虽实事求是o 但不及称举大义o 其失在偏∀/扬州诸儒o 承二派以起o 始由专精汇为通学o 中正无弊o 最为近之0∀b λ{柴德赓在其5史学丛考6中也说到}/乾隆时经学流派o吴!皖两派之外o 还有扬州一派o 扬州派以王念孙为首o 汪中等和之o 各人有各人的成就∀0b λ|us 世纪{s 年代以来o学术界对乾嘉学派的研究日趋展开并逐渐深入o 对吴派!皖派分野说又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一o 经!史分野说∀邓瑞在5试论乾嘉考据6一文中提出}/从治学内容方面来看o乾嘉考据可分为−治经.和−治史.两大类o 各类又可分为若干学派∀0b λ}他将以考据方法研究经学的分为}t 1苏南学派}以治5尚书6和5春秋6为主要成就o 包括惠周惕!惠士奇!惠栋祖孙三代o 惠栋弟子余萧客!沈彤!还有王鸣盛o 同时他把治今文经学的常州学者庄存与!刘逢禄!宋翔凤也纳入进来o 还包括了顾栋高和张惠言∀u 1徽州学派}以治小学为主要成就o 始于江永o 后传其学的有戴震!胡渭o 戴震的弟子段玉裁及段的弟子陈奂!江沅o 还包括程瑶田∀v 1苏北学派}以研究小学及5左传6等经书为其主要成就o 人物有王念孙!王引之父子o 江苏仪征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祖孙三代o 宝应的刘台拱!宝楠!崧云以及阳湖孙星衍∀w 1晋学派}主要是以治5尚书6为主的阎若璩∀x 1浙学派}主要是以治5周礼6为主的孙诒让∀y 1鲁学派}有张尔歧以及桂馥∀以考据法研究史学的被分为三派}以阳湖赵翼为代表的治学考据均以正史为依据的学派~以大名崔述为代表的疑古辨伪派~以嘉定钱大昕和王鸣盛为代表的博学派∀其二o 吴派!皖派!扬州学派三派说∀戴逸继5汉学探析6之后o 又将乾嘉学派分成了三派o 他说}乾嘉汉学继吴!皖两派之后o /再下去是扬派o即扬州学派o 阮元!焦循!王念孙和王引之父y ussv 年第u 期中国史研究动态子等一大批人o 到了这批人手里o 汉学发展到顶峰o 并转向衰落o 他们的成就是非常大的0b λ∼∀这是他比吴!皖两分说的不同变化o 但未作进一步的展开论述∀在{s 年代末|s 年代初明确提出吴!皖两派之后还有一个扬州学派观点的是王俊义∀他在5青海社会科学6t|{|年第v 期发表了5论乾嘉/扬州学派06o 在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6t||s 年第t 期发表了5论乾嘉扬州学派的特色6o这两篇文章着重强调要从群体上研究扬州学派o 认为扬州学派是一个客观存在o 它以扬州地域为活动范围o 代表人物有王念孙!汪中!焦循!阮元!王引之等∀作为乾嘉学派的一个分支o 它继承和发展了惠栋!戴震的考据之学o 反映了乾嘉汉学由兴盛走向衰落之际的时代特征o 其学术特点是}将汉学推向高峰并取得总结成就~突破了传注重围o 开拓了研究领域o 使学术研究逐渐具有近代气息~反对汉学的墨守门户之见o 具有发展变化思想和求实批判精神∀在t||v 年出版的5清代学术与文化6中o除了论述吴派!皖派之外o 王俊义还辟出专门章节论述乾嘉扬州学派o 其结论认为/从乾嘉汉学分化出来的扬州学派o 一方面继承发展了乾嘉汉学~另一方面又指出了汉学的局限和弊端o ,,实际上成为清代学术思想演变过程中从乾嘉汉学演变到龚!魏经世思潮的中间环节∀这就是乾嘉扬州学派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0b µυ∀王俊义是乾嘉扬州学派存在的最强有力主张者∀其三o 惠栋!戴震!钱大昕三派说∀漆永祥在其专著5乾嘉考据学研究6第四章o 专门论述/乾嘉考据学派别0o他分析了前述诸家分派说的局限o 认为}第一o 吴!皖k 或加上浙东!扬州l 之分o 不能反映师承渊源关系是判别学术派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他指出o 学者对某一大师或亲属o 或私淑o 或受其影响而近其学o 方可归入一派o 而皖与扬州之分o 实为同一师承而强分为二o 自乱其法~第二o 各家分派不能准确反映学派特点∀他指出o 学派划分最主要的依据不在师承!地域或其他标识o 应以学派特色为主要划分标准o 而钱大昕在治学特点上明显不同于惠!戴而自成一派~第三o 吴皖两分及其他诸说o 都忽略了当时北方的考据学家o 故诸家之分o 尚有阙失~第四o 以地名学并不为错o 名称只是学派之代称o 故吴!皖之名下虽并不皆吴!皖之人也无可厚非o 但不能过于强调地域特色对划分学派的作用∀从上述认识出发o 他在认可惠!戴之分的前提下o 将钱大昕从吴派析出独为一派o 将乾嘉考据学家分为惠!戴!钱三派∀他的理由是}其一o 将考据学家限制在/正统派0范围之内∀浙东学派如章学诚o 今文学派如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o 辨伪学派如崔述o 桐城派如方苞!姚鼐等因其学术宗旨与考据学派迥异o 故排除在外∀其二o 学派划分以学术特点为主o 参考师承!地域等因素o 并考虑到将当时北方学者各归其所近之派∀其三o 扬派归入戴派o 扬州学者的通学是对戴派的发展而非异帜∀其四o 从惠派中析出钱大昕一派o 因其学既不同惠o 也不同戴o 而自为一派之首∀b µϖ到目前为止o 这是学术界对乾嘉学派内部分野的最新划分方法∀其四o 否定乾嘉学派内部分野说∀这一观点以陈祖武!暴鸿昌和鲍国顺先生b µω为主要代表∀当5清代全史6第六卷于t||t 年出版时o 陈祖武已经在该书第六章第一节三/乾嘉学派分野0中说到}吴皖分野之说o 虽然注意到惠!戴为学的差异o 但却忽略了其间的根本共性o 未必符合历史实际o 而且/无形中掩盖了学术演进的历史轨迹0b µξ∀他认为惠栋!戴震之学不仅不是对立的学派o 而且由惠学到戴学o 实为乾嘉学派从形成到鼎盛的一个缩影∀t||u 年o 陈祖武又在5贵州社会科学6第z 期发表5乾嘉学派吴皖分野说商榷6一文o 分为/关于惠学和戴学0o /吴皖分野不足以赅括乾嘉学术0o /焦循与乾嘉学派的衰微0三个部分o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z 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述胡凡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形成的以经学为中心,涵盖史学、文字、音韵、训诂、历史地理、天文历算、金石乐律、校勘、辨伪、目录、辑佚等各个学术领域,以重视实证、长于考据为宗旨和治学特征的乾嘉学派,无疑是中国学术思想史的一座高峰,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乾嘉学派进行了诸多研究,既有个案深入的探讨,又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

笔者不揣浅陋,仅就近20年来关于乾嘉学派的形成原因和学术分野两个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关于乾嘉学派形成原因的探讨对于80年代乾嘉学派形成原因的研究状况,赵永春已进行了总结,大致将其概括为如下几种:其一,清廷高压政策为主说。

这是传统看法,认为清朝统治者实行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和反动的文化政策,屡兴文字狱,迫使多数学者为逃避政治迫害而埋头于训诂考据之中,最终形成乾嘉学派。

其二,远因近因说。

远因可以追溯到汉代学者的整理文献典籍、中国史学的疑古传统、宋明理学的空言心性、清初考据学的兴起;近因既有学者怵于文网周密、大狱迭兴等现实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康熙以来较长期安定繁荣的温床,使学者能安然恬适地沉迷于故纸堆中。

其三,康乾盛世为主说。

认为文字狱与考据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而康、雍、乾时期政治上的稳定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统治者对封建学术文化的大力倡导是乾嘉学派产生并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它是康乾盛世的产物。

其四,历史原因(远因)为主说。

具体有三点:第一,宋元以来的唯心主义理学流于空疏,明末清初的学人痛感空谈误国之害,转为“经世致用”的学术工作,开启了乾嘉学派之风。

第二,宋学开创了疑古辨伪的风气,为乾嘉学派所继承。

第三,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数理逻辑方法给乾嘉学派输入了新鲜血液。

其五,封建学术内在矛盾为主说。

认为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繁荣昌盛的经济盛世、残酷的文字狱政策和统治者的关心提倡,是乾嘉学派形成的外在条件,主要决定着学派量的形成。

而封建学术内在矛盾的发展,即明代理学家继承了历代经学发展的弊端和不断产生出新的糟粕,形成了否定自身的质变因素,这是乾嘉学派形成的内在根据,内因外因的统一乃是乾嘉学派形成的真理。

在上述讨论中,先师李洵先生独辟蹊径,提出乾嘉学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不是由于康、雍、乾的“盛世”,如果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去考察,就会看到,无论中外,考据学派都是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阶段中,本身应该是近世启蒙运动的一部分。

乾嘉时期的许多学者并非沉湎于故纸堆,而是为了社会改革才去考据的。

[1] 进入90年代以后,在前段讨论的基础上,学者们对乾嘉学派形成原因的认识又有深入的进展,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观点:其一,多种因素说。

漆永祥在《西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发表了《乾嘉学术成因新探》一文,认为乾嘉学术的发达是多种因素所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数千年来文献典籍讹谬相传,非校勘不可卒读;乾嘉学者以校理群籍、恢复传统文化为己任,以经世致用为目的,从而构成乾嘉学术的特殊价值和人才主体;同时,这一时期小学、目录、版本、校勘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乾嘉学者实事求是的学风、归纳推理的科学方法、深厚的家学师承渊源、清廷佑文政策等,都是导致乾嘉学术全盛的重要原因。

在此研究基础上,漆永祥博士学位论文《乾嘉考据学研究》,立足于“将乾嘉考据学视为既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较盛的一代学术,又是学术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畸形’甚或‘反动’的学术;将乾嘉考据学家视作有血有肉、直面人生的学人,而不是在淫威或屠刀之下苟活残喘、无有灵魂的僵尸”[2]的观点,以二章近6万字的篇幅详细论述了乾嘉考据学的成因,其中心思想是“在把握学术内部嬗变规律的同时,兼顾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以及乾嘉学者自己言行的探寻,力图得出合乎历史事实的解释”。

[3]他认为考据学萌于先秦,成于两汉,一盛于南京,再盛于清乾嘉时期。

其次,他从古籍错讹炽盛与学术文化日趋繁荣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认为对传世古籍进行大规模整理研究已成为一种客观需求,势在必行,这种客观需求与乾嘉学者的自觉活动合而为一,遂成为乾嘉考据学发达的重要成因之一。

第三,他分析了实事求是、学宗汉儒风气的形成,认为对宋学贬斥与对汉学的提倡使民间学术界将此贯穿于治学及立身制行之始终,实事求是成为品量学术、评价时贤的主要标准与原则,并迅速向全国范围弥漫开来。

第四,他一反过去将乾嘉学者描绘成避祸苟活者的形象,通过对乾嘉学者积极入仕、反对归隐,反对结社、卑弃讲学,排斥释道、反对享乐等积极心态及致用观念的变化进行考察,认为乾嘉学者将正本清源、董理群籍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在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上做出了极大的成就。

第五,他分析了乾嘉时期的社会状况,认为当时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国内经济以及清廷的“稽古佑文”的文化政策——崇宋学之性道,而以汉儒经义实之,成为乾嘉学派形成的重要外部条件,遂使考据学达到全盛。

第六,他对三种观点进行了驳论,一是在乾嘉时期疑古辨伪之风逐渐走向了消歇,因而与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并无必然因果联系;二是认为西学方法对当时学者影响不大,且影响也仅限于天算学范围之内,不可任意夸大而失实;三是清廷的禁书与文字狱,可以对乾嘉考据学起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应该说与禁书和文字狱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其二,内在逻辑说。

1991年,由王戎笙总负责的《清代全史》出版,陈祖武为该书撰写了学术文化部分。

他认为,清初的批判理学思潮之所以能够成为乾嘉汉学的先导,是为其自身的内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特征所决定,这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思潮:一方面它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对理学进行批判和总结,这对于打破几个世纪以来理学对思想界的束缚具有积极意义,是一个进步性的思潮;另一方面,清初思想家对理学的批判又具有浓厚的法古倾向,他们用以批判理学的思想武器是较之理学更为古老的汉代经学,由此而导致知识界在方法论上逐渐抛弃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辩,走向了朴实考经证史的途径,从而为乾嘉学派的形成在理论思维上提供了内在逻辑依据。

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清廷封建文化专制的加剧,批判理学思潮的上述两方面特征都发生了地位的转换,朴实考经证史最终成为其主要方面,而经世宗旨则继响乏人”。

于是中国儒学“只是以一次‘研究法的运动’,走向对传统学术的全面整理和总结。

迄于乾隆中叶,伴随着封建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相对安定,考据学终于风靡朝野,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继宋明理学之后的主要学术流派——清代汉学,即乾嘉学派”[4]。

他在1992年出版的专著《清初学术思辩录》中继续申述了上述观点,要求“从中国儒学自身发展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问题的本质”。

[5]其三,康乾盛世为主说。

这是王俊义一直坚持的观点,除了80年代已经发表的文章外,在1993年10月出版的他与黄爱平合著的专著《清代学术与文化》中,又作了深入的阐述。

他指出:探索乾嘉学派产生兴盛的原因,除了要考虑到明末清初为反王阳明学派导致的空疏学风,学术界逐渐由虚趋实,顾炎武等提出重调查、重考证的经世学风,一步步发展演变为乾嘉考据学这一学术思潮本身演变的内在规律外,还应更多地从物质经济基础中去寻找。

当然,也要考虑到政治上的原因,需要联系当时整个社会形势,而不能只看到一点而不顾其他。

他通过对康乾盛世社会状况的分析,认为政治上的稳定统一为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经济上的发展和繁荣为学术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康、雍、乾等帝王从维护其统治地位出发,都比较自觉地倡导“稽古佑文”,“崇儒重道”,发展传统的汉族文化;乾嘉学派之所以能蓬勃发展起来,正是由上述原因所促成。

他批评了传统的文字狱导致乾嘉学派产生的观点,设问“如无康乾盛世时期雄厚的物质基础,怎能编纂刻印《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那样浩瀚的类书和丛书及各种通志、通典和通考?如无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乾嘉学者又怎能经年累月、怡然自得地‘皓首穷经’?应该说,康乾盛世是乾嘉学派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无康乾盛世,也就没有根深叶茂的乾嘉学派。

如果只从文字狱角度来说明乾嘉学派的风行,许多问题便难以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解释”[6]。

1995年,王俊义再次申明自己的康乾盛世为主说,批评传统的文字狱导致乾嘉学派产生的观点。

与此同时,他还对陈祖武的内在逻辑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这些学者提出的颇有道理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持康乾盛世产生乾嘉学派说论者之不足,不过他们也只是着重强调了从学术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去分析乾嘉学派的产生,而将所谓的外在因素视为可有可无、不足轻重的位置,乃至于仅是附带提及而已,却忽略了乾嘉学派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时代性,难免有就思想论思想,甚至有本末倒置之嫌。

”至于对“康乾盛世”说的诘难,他也进行了辩驳:他承认各个时代的学术思想究竟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表现,要以不同时代原有的学术思想资料为出发点,要与当时的学术思想发展趋势相联系,清代之前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盛世并不存在由宋学(理学)向汉学(考据学)转化的内在因素,当然不可能出现象乾嘉汉学那样的考据学,其辩驳之点在于:不能由此进而推论康乾盛世不可能导致乾嘉学派的产生。

“这是因为,当时除康乾盛世提供的客观环境外,还存在着由宋学向汉学转变的思想资料及其学术思想发展趋势”。

就此而论,明末清初出现的反理学思潮,无疑是乾嘉学派产生和形成的内在思想因素。

王俊义在文中还谈到自己的认识:“历史上各种学术思潮的产生和勃兴,往往是多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探讨乾嘉学派产生、形成及其走向兴盛的原因时,只有客观的、全面的将内、外在因素结合起来,并进行综合的分析考察,才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只强调内在或外在因素的某一方面,都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嫌;从多元性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看来是解决乾嘉学派成因问题的发展趋势。

”[7]其四,远因近因说。

这一观点由陈其泰继续坚持,他在《乾嘉考据学风的形成及其文化意义》一文中分析了朴学盛行的学术背景和社会条件,认为“从学术文化发展的渊源说,乾嘉时期考证学的特殊繁荣有它的远因和近因。

”[8]宋代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司马光的《通鉴考异》、欧阳修、朱熹的辨伪之作等,即证明当时已开始出现考证的风气,这是乾嘉朴学兴起的远因;清初顾炎武等人的重视,则是朴学兴盛的近因。

而康熙以后的时代,恰恰提供了这种趋势得以发展的社会条件。

至于清朝统治所起的作用,从好的方面说,康熙以后有较长时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学术工作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而成长起为数众多的专门学者,竞相著述。

乾隆时开四库馆,修《一统志》、《续三通》、《清三通》、《会典》等大的文化举措,都集合了大批文人参与其事,对整理文献起到提倡作用;从坏的方面说,是专制主义淫威的逼迫,使聪明才智之士堵死了关心现实政治的道路,只好转向学术考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