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8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docx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ppt29(2份)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ppt29(2份)

市”的发展演变与特点
重 点 分 析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 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 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 贸易” (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 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 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大批以经 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 人口密集,有的多迭数万人。
1、“市”的变迁
朝代 秦代 汉代 南北朝 唐 宋 明清
“市”的发展情况
商品明码标价,投钱入器
集中贸易,专门管理,长安九市
草市(民间集市)形成,草市尉 草市—商业中心,夜市繁荣,坊市分离;
突破时空限制;不受直接监管;草市饮食服务
商业区繁华
根据各朝“市”的发展情况,概括“市”发展的趋势。 地域 布局 管理 服务 从城镇到乡镇;
B.汉代商人已成为古代社会最活跃的人群之一
C.唐代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已十分兴盛

D.明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也开始发展迅速 【解析】本题为否定选择。选项D中 “开始”不符合历史史实。
2、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 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
有买(卖)及买 (也),各婴其贾 (价)——《金布律》
缿(xiàng )
投钱入器,明码标价

汉 代 画 像 砖 所 见 “ 市 ” 的 结 构 图
(汉)当市楼有令署,
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轮复习2019)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轮复习2019)
(3)市镇经济繁荣,一个完整的市场网络逐渐形成。市 镇发展呈现出区域化、专业化的特点。
(4)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便利了商业流通。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6)明朝有人描述 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
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
起。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商业上的特点吗?
——《木兰辞》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
所,很不方便。
二、市在历代的发展
朝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代
汉代
南 北 朝 草市形成,设“草市尉”管理 唐 代 草市演变为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6、文化
文学艺术(小说、戏曲)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纤绅皆丑之, 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结绅家之女(婚嫁)惟 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请提取材料信息(史料实证)
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 太,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前中期, 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 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 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八、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的原因
(1)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手工化生产高度发 展(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化、商品化 种植)。
(2)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晋商、徽商),成为长途 贸易兴盛的有力推动者。

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假如你是古代的一位商人,当生活在 以下朝代,是否可以进行下列商业活动?
西周:用三千两白银收购了一批北方皮草。 战国:与吕不韦合资在邯郸开了一家会馆。 唐: 跟随“俞大娘航船”走南闯北。 宋:将丝、瓷等由海路远销到东欧,有时会
遇上海盗。 元:到京城进货时,遇到很多晋商和徽商。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Biblioteka 时间一、古代商业的繁荣
1、商周:商业产生
商人的由来:
古代商族始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很会做生意, 经常率领很多奴隶,贩运货物到远处去做买卖。 以后,做买卖成了商族人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地位每况愈下,于是纷 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人们就 把跑买卖的人称作“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 “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乔家大院
分析上述材料,“市”的种类有什么发展 变化?
材料一:(汉)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 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
—《三辅黄图》卷二《长安九市》
材料二:(宋太祖赵匡胤说) “京城夜市至三 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
分析上述材料,政府对“市”的控制有什 么发展变化?
从经营空间看, 宋代“市”突破空间上的限制。
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 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 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晋商史话: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 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 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 年轻时只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 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 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 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 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 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优秀版)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优秀版)

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表现
影响
明朝 “海禁”
清朝 “闭关 锁国”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 上的敌对势力勾结 倭寇 ,危及统治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 抗清斗争 ;认为天 朝大国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无需与 外国进行贸易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 与外国 互市 ,对外 贸易只能在官方主 持下进行
厉行海禁,禁止官 民私自出海;不许 人民片板下海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①西汉:由于开通陆海 丝绸之路 ,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 市舶使 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③两宋:海外 贸易税收 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以 朝贡贸易 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 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学以致用
1.《周礼·地官司徒》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 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的商业发展有何 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材料表明,西周的市场分为“大市”“朝市”“夕市”三类,对各类市 场的贸易人员、开市时间都有规定,说明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妨碍了海外市场 的开拓,抑制了 资本 的原始积
累,阻碍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界隔 绝,逐渐落后于 世界潮流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
似今天的汇票。它的便利之处在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 钱币,有利于推动长途贸易的发展。
邸 店 是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机构,
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利润丰厚。东晋时已出现, 唐朝时各大商业城市大量兴办。
柜 坊 专营货币借贷和存放的场所,这是最早银
行的雏形,比地中海金融机构早六、七百年的时间。
三大新事物的意义:促进商品贸易的流通和商业的繁荣,以及 商业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发展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 了基础。 (2)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动荡的社会环境营造了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促进了 各地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 (4)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制定了许多鼓励商业发展 的政策,促进商业发展作用。 (5)春秋战国 时期的货币金属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 进—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二)秦汉时期
1.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出现商业中心(长安、洛阳) ▲市的出现,长安设东、西两市 ▲中外贸易发展(海、陆丝绸之路)
根据材料,分析秦汉商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原因。
材料: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商品必须明码标价(防止偷税漏 税);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 把钱投入陶制容器中,违者受罚;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
发展的特点。
一、古代商业
商业经济发展的前提: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哪里
用什么
商人
交通 市场
货币 商品











2016年高三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2016年高三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为什么会在南方出现这些繁荣的大都会?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 重心的逐渐南移以及南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秦统一货币








货币的发展
• 货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商品和 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
1、货币形态:从多样到统一
贝型——多样化——统一的圆形方孔——圆形
晋商,是“山西商人”的简称。晋商在尧 舜时代开始出现。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富可敌国,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称雄 国内商界长达500年之久。
徽商,旧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旧徽州府包括安徽省歙县、休宁县、 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 多数学者认为,徽商始于南宋,发 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 盛于嘉靖,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顶峰, 至嘉庆、道光年间日趋衰败,前后 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 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商在茶业、木业、典当业、 盐业等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徽商创 造了儒商,并形成了儒商精神,并 融入传统文化之中。
宋 明 代 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 清 商业区繁华
代 专门管理机构,长安九市 南北 草市形成,设“草市尉”管 朝
隋 大 定 元 年 薛 道 衡
灯客 火亭歌 夜临慢细 妆小慢风 明市声生
„„ „
XXXX挑了担儿。„„转湾抹角,一迳望紫石街 来。转过两个湾,来到一个茶坊间壁。XX“大嫂 开门”。只见帘子开处,„„依前上街挑卖„„ 自来只靠县前这许多酒店里 卖些时新果品„„
基本要求 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 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和商 业 都会的崛起的史实
认识到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 进了经济的进步 发展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_人民版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_人民版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
富商 大加 周流 天下
陆路 商运 发达 海外 商运 发展 迅速 商业 竞争 加剧
2、古代商业的繁荣
时 期 汉 代 唐 代 宋 元 明 清 繁荣表现
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 的人群之一 商旅往来频繁 水路:俞大娘航船 陆路: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商运; 辅助性经营场所; 交子 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 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出现会馆、商帮(晋商、徽商) 特 点
“市”突破时间限制,唐宋夜市繁荣。
材料一: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汴路即事》唐 王建
材料二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晚唐 杜荀鹤
分析上述材料,“市”的种类有什么发展变化? 新出现了“草市”、夜市等。
材料一:(汉)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 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 —《三辅黄图》卷二《长安九市》 材料二:(宋太祖赵匡胤说) “京城夜市至三 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
富商 大加 周流 天下
陆路 商运 发达 海外 商运 发展 迅速 商业 竞争 加剧
“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 都有山西商人”
“市”的发
朝代
秦代

管理市有法律规定 有专门管理机构
发展情况
商品明码标价 市的数目增多,长安九市 设草市尉进行行政管理
汉代
南北朝 草市(民间集市)形成
唐代
草市作用更加显著,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繁荣 对原有市的管理能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突破空间、时间限制 商业街形成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
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3、商业交通发达。 4、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的商 业大都市。 5、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 社会地位地下,发展艰难曲折。 6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辅相成 7,阶段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高考一轮复习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高考一轮复习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二点 分。
• 高考考什么
• 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 • 高考考过什么
• ◆2012安徽文综:宋代商业繁荣的特征
• ◆2011上海单科:朝贡贸易的内涵
• ◆2011上海单科:对明朝“朝贡贸易”的认识
• ◆2011浙江文综:明清“会馆”的内涵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二点 分。
• 【史料印证】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二点 分。
• 重难点三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1)出现在少数地区、少数部门;微弱、稀疏。

(2)发展缓慢,发展水平低。

(3)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
场手工业阶段。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二点 分。
• 1.明清时期的商帮和会馆

(1)商帮和会馆的形成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
• 结果,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 (2)其中最突出的商帮晋商和徽商分别代表了
• 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商业团体,也反映了两种经营
• 理念。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二点 分。
• 2.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 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 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__经_济____基础
提出 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①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②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_官__营__商_业__ 表现 的政策
③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 得为官
影响
①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②新的经济因素和_生__产__方__式___的萌芽长期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8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

[微点拨] 正确区分“柜坊”与“邸店”的职能“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二、“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概念辨析]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三、商业城市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 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

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 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

2.两宋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对两宋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唐朝的“柜坊”不是兼营旅店的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场所,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4.唐代长安城坊、市之间存在严格的界限,营业时间受官府的严格控制;而北宋的东京坊、市界限不复存在,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商品交易额巨大,出现了瓦子等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5.古代城镇的发展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逐渐减弱,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6.在封建社会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主题一 商帮、“市”与货币的发展1.史料证史——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论从史出史料一表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史料二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外,不允许向街门开路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门造屋开门了。

——[日]加藤繁《宋代都市的发展》论从史出史料二体现了宋代商业活动地点限制被取消。

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论从史出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2.史料探究——宋代商业政策及其社会地位(2014·天津高考,节选)史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探究分析史料,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答案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3.归纳总结——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六个趋势(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主题二经济重心的南移1.史料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因素(2013·北京高考,节选)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探究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原因。

答案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2.归纳总结——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四大阶段(1)秦汉时期,我国江南地区人口稀少,南方经济不发达。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和生产技术南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继续南移。

(4)北宋靖康之变至南宋,完成南移。

3.重点讲解——五方面认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题组1.(2015·全国Ⅰ高考)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在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

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A项错误;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2.(2015·全国Ⅱ高考)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 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

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

3.(2015·北京高考,节选)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

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答案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

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

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解析材料呈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路线图,一是配合该图的文字说明。

观察丝绸之路地图可知,古代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终点为西亚与欧洲,路线长,沿线都是古代的重要城市。

阅读文字材料,发现该段文字主要针对中国境内的丝路,特别是河西走廊进行解释,其一,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其二,河西走廊等中国境内的丝路路线深受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影响。

据此归纳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表述。

模拟题组4.2016届学生开展了一堂主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 )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中探究主题“大唐长安商业”,结合所学唐代城市商业特点:市坊分开,晚唐夜市繁荣等,A、B、C三项皆符合题意,D项草市是指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上的需要自然形成的市,不符合“长安”的主题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