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1.3《哈姆莱特》创新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必修四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必修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哈姆雷特》,为高二必修四的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第三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哈姆雷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分析剧本的主要人物、情节及主题思想;对剧本中的重点段落进行详细解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掌握《哈姆雷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哈姆雷特、克劳狄斯、乔特鲁德等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3. 掌握剧本的主题思想,学会从戏剧角度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掌握剧本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对重点段落进行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莎士比亚的短片,激发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哈姆雷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剧本的基本情况。
3. 分析:详细讲解剧本的主要人物、情节及主题思想,指导学生从戏剧角度欣赏作品。
4. 课堂讨论:针对剧本中的重点段落,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哈姆雷特性格分析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剧本主题思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哈姆雷特》2. 主要人物:哈姆雷特、克劳狄斯、乔特鲁德、奥菲莉娅等。
3. 情节概括:王子哈姆雷特为复仇而展开的一系列行动。
4. 主题思想:反映人性、道德、权力、家庭等方面的冲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剧本中的表现。
2. 答案:哈姆雷特性格复杂,既有勇敢、机智的一面,也有犹豫、忧郁的一面。
在剧本中,他为了给父亲复仇,不断思考、试探、行动,最终达成目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创新教案

1.3 哈姆莱特【教学目的】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一生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许多其他诗歌。
主要代表作有早期的历史剧、喜剧———《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的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等;后期的传奇剧———《暴风雨》等。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悲剧的情节:这是一部五幕剧。
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pái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必修四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必修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哈姆雷特》,为高二必修四的章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剧本第一幕第一场至第三场,重点分析哈姆雷特与父亲鬼魂的对话,以及哈姆雷特在宫廷中的首次独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剧本背景,了解作者莎士比亚及其创作特点。
2. 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复仇心理的形成。
3. 掌握戏剧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哈姆雷特复仇心理的分析,戏剧语言的解读。
教学重点:剧本情节的理解,人物性格的剖析,戏剧阅读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剧本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哈姆雷特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剧本打下基础。
3. 情节梗概:概括剧本第一幕第一场至第三场的主要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哈姆雷特与父亲鬼魂的对话,讲解戏剧语言的含义和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拟哈姆雷特与父亲鬼魂的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6. 独白分析:讲解哈姆雷特在宫廷中的首次独白,剖析其性格特点。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哈姆雷特的复仇心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
六、板书设计1. 剧本名称:《哈姆雷特》2. 人物关系图:哈姆雷特、父亲鬼魂、母亲、叔叔等3. 剧情概括:第一幕第一场至第三场4. 重点句子:哈姆雷特的独白、与父亲鬼魂的对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的复仇心理,结合剧本具体情节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哈姆雷特的复仇心理源于对父亲鬼魂的信任和对叔叔克劳狄斯的仇恨。
在剧本中,哈姆雷特在与父亲鬼魂的对话中得知真相,决心为父报仇。
然而,他内心矛盾重重,既想复仇,又担忧母亲受到伤害。
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在哈姆雷特的独白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 作业要求:不少于6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必修四(1)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必修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哈姆雷特》,为高二必修四的第三章,内容包括:剧本背景介绍、角色分析、情节梳理、主题探讨。
详细内容为:了解《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掌握各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梳理剧目的情节发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的背景,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点。
2. 分析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奥菲莉亚等角色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剧本的情节发展,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剧本情节的梳理,角色性格特点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难点:理解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探讨作品所反映的人文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剧本、相关文献资料。
2. 学生准备: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雷特的短片,引发学生对剧目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背景介绍:介绍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哈姆雷特》的历史地位。
3.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剧本,梳理剧目的情节发展,了解各角色之间的关系。
4. 角色分析:分析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奥菲莉亚等角色的形象特点,讨论其性格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情节、角色、背景等方面,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6. 例题讲解:结合剧本内容,讲解一道关于哈姆雷特性格分析的题目。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一道关于剧本情节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1. 《哈姆雷特》2. 内容:莎士比亚创作背景剧本情节发展角色分析主题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并谈谈你对他的理解。
2. 答案要点: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勇敢、机智、矛盾、犹豫、忧郁等。
对哈姆雷特的理解: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形象,他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经历了痛苦与挣扎,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第3课《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⒈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⒉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⒈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能力。
⒉讨论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之有一双理性的慧眼和一颗积极健康的心。
教学重点⒈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了解《哈》的艺术价值。
⒉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学习哈姆雷特处事(复仇)的理性态度,并进而探究装疯原因,从而把握其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悲剧《哈姆莱特》从问世之后,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节选的《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的内容。
即全剧的结尾部分。
二、认识作者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前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1.3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以钱梦龙导读法为指导,认真备课,反复备课,发现戏剧文本的疑难点,设置小问题作为突破口,帮助学生走进文本;2.取用段力佩教学模式中“采访”方式,了解学情,根据学生当下的阅读实际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戏剧语言、戏剧冲突的赏析,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感受哈姆莱特性格的悲剧精神。
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鉴赏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西方国家,几乎每个家庭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大家熟知的《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莱特》。
它们一个是宗教之神,一个是文学之神,彼此相依,共同建构了人类充实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请同学们欣赏并点评以下名言:1、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点评:别轻言放弃,相信坚持的力量和永恒的信仰2、Ignorance is the curse of God, knowledge the wing wherewith we flyto heaven.无知乃是罪恶,知识乃是我们藉以飞向天堂的翅膀。
点评:请热爱知识,知识会改变命运。
3、Rich gifts wax poor when givers prove unkind. (william shakewspeare British dramalist)如果送礼的人不是出於真心,再贵重的礼物也会失去它的价值。
点评:中国古语有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高中语文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哈姆莱特》教学建议1、可从《哈姆莱特》全剧中挑选出一些哈姆莱特的对话或独白来,引导学生理解、欣赏,以便让学生对哈姆莱特有一个更为直观、全面的印象。
2、在课文里,哈姆莱特的基本性格特征表现得不太充分,教学时要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认识这一形象,而不要用一些所谓的“定评”来框定学生的感受和评价。
3、注意让学生体味在“比剑”这个场面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看看它如何推进剧情发展,这是欣赏戏剧时应该注意的。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教材】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
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
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哈姆莱特
【教学目的】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
一生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许多其他诗歌。
主要代表作有早期的历史剧、喜剧———《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的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等;后期的传奇剧———《暴风雨》等。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悲剧的情节:这是一部五幕剧。
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pái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四、听录音或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基础,整体感知。
1、注音积累:吮舐(shǔnshì)砧(zhēn)石傀儡(kuǐlěi)同衾(qīn)觊觎(j ìyú)蜥蜴(xīyì)
2、词语积累: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接受。
伶人:旧时指戏曲演员。
傀儡:比喻受人操纵的人。
觊jì觎:希望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
3、理结构。
(一)戏前安排。
由开始至“开场词”之前
(二)这是写哈姆莱特精心设计“戏中戏”的准备工作。
(三)戏中。
由“开场词”至“伶后上天保佑我俩永无灾悔!”这是“戏中戏”的上演。
(四)戏后。
由“哈姆莱特母亲,您觉得这出戏怎样”至文末。
这是看戏后各方面的心理反应与心理冲突。
五、作业。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细读课文,说说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