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让文言文课堂火起来-论文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文言文的认知也在不断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点之一。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程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而课本剧这种教学形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深入浅出地阐述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课本剧。
简单来说,课本剧就是根据教材内容编排一些情节,将其中的角色分配给学生,再组织他们进行表演,依照教材内容推动教学的一种形式。
课本剧与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方式相比,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活泼动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首先,课本剧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使用的是讲解和笔记记忆等方式,这种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到阅读和理解难度较大,从而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和厌学心态。
而通过课本剧这种更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的味道和韵味,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句时,通过组织学生表演这些语句所包含的情景,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掌握其中的奥义。
其次,课本剧可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文言文往往缺乏足够的兴趣,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通过课本剧的形式,能够将课堂上的枯燥氛围变得更加活泼有趣。
例如,学生在表演《红楼梦》中的角色时,可以真正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心情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感受其中的魅力,进而产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最后,课本剧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
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教师可以确定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不足,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的表演和演练,从而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汉语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论文: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课本剧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深受小学师生喜爱的戏剧形式,便于操作,意义重大。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在课本剧的编演实践中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教学效果显著,让课堂焕发出了活力。
一、直观形象的演示——加深记忆如:《一次成功的试验》一文,它讲的是一位教育家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
这个实习已经做过很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
教育家被小女孩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格深深感动了。
“逃生”试验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
为了让学生领悟到这个道理,我分别抽了三位学生上台进行演示试验,三位学生有序地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全都拉了出来;如果胡乱拥挤,一个也拉不出来。
当演示结束时,学生恍然大悟,从演示中深受启示。
班上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胡乱拥挤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又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此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的分析。
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
当学生初步阅读了解了课文后,我就请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
通过以上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
二、朗读表演——体会情景美在表演之前,要反复阅读材料,圈画出课文中重点的词句,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词,然后在讨论中把握角色。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要读懂人物的对话,及说话人的语气,这些都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学生在有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情况下进行表演,这是成功的前提。
在阅读教学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朗读性表演是实现文本由文字向形象转化的必然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和语言培养和熏陶最有效的方法。
小学语文论文让“课本剧”红起来_人教版新课标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最好是把儿童的学习变成一种游戏似的,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这是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
”课本剧来源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朗读和角色扮演活动,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喜爱,为语文素质教育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引来了一道清澈的活水。
课本剧的编演,把对课文的枯燥学习转化为一种实践锻炼方式,让语文课堂变得激情似火、热情洋溢。
在教学中,教师以课本内容为依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表演,把课本剧引入课堂。
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欢乐。
一、演课本剧,掌握知识1、“编写剧本”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编演课本剧是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要求有简单的舞台说明,除此而外大部分是剧本中人物的对话。
对话语言要规范,具有典型性与个性化,并且要很好地结合。
这就要求人物对话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
2、“表演”的技能同样需要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要求语音准确,对话的语调、语速等要恰当,要与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相符合。
要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较好地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学生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新考验与挑战,更是一种锻炼。
编演课本剧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得到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
如编演《手术台就是阵地》,白求恩的语言就很有个性化,词句都很讲究,若不认真分析反复推敲,在编演过程中是不能很好地表现出白求恩的伟大精神的;编演《他是我的朋友》时,如果对小男孩的心理状态把握不好,也无法表现出他竭尽全力救助他人而又担心自己的矛盾复杂心情,也就不能表现出他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演课本剧,激发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师要注意挖掘课本中语言生动形象又蕴含人物的动作描述,组织学生分小组编演课本剧。
让学生真正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文字,而把他们认为平淡无味的课文变成有声有色的课本剧。
学生提出自己去改编、排演。
他们把声情并茂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作为剧本的题材,然后根据学习小组的编排方式,自己选择一位课外的的老师,可以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亲戚朋友们,也可以是其他的一些大小伙伴,进行拜师学艺。
让语文课堂火起来[论文]
让语文课堂火起来摘要: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老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努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竞争;求新;朗读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42-0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
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呢?一、开端引趣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
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
譬如,我在讲述《种瓜得豆》一文时,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同学们,自古有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可是,这个问题居然却说,种瓜得豆!你说可能吗?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
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
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二、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与合作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
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
运用课本剧激活文言文教学
运用课本剧激活文言文教学引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正式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之一。
文言文不仅是学术研究领域的必修课,也是中学阶段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学生中,文言文经常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并且难以理解。
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经常面临诸多困难。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课本剧的方式来激活文言文教学。
什么是课本剧课本剧指的是在课堂上通过表演课本内容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课本剧通常是由学生自己表演,可以是小品、歌舞、对话甚至是电影等形式。
运用课本剧激活文言文教学的好处运用课本剧激活文言文教学有如下好处: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学生可能会感到它难以理解和枯燥。
通过运用课本剧,可以把文言文的内容通过形象化的表演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本剧强调表演和语言的运用,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表演文言文的内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且更加熟悉文言文的结构、词汇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和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课本剧是由学生自己表演的,它需要集体合作完成。
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运用课本剧如何激活文言文教学1.确定表演内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确定表演内容,同时考虑学生年龄、语言水平和表演能力等因素,制定适当的表演形式。
2.分组演练根据表演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分组演练。
在演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完成演出任务。
3.集体排练当每个小组完成分组演练后,需要进行集体排练。
在集体排练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讨论和解决表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同时在集体排练中,学生还需要调整各自的表演角色和任务分配,互相协作完成整个表演。
4.表演和反思完成集体排练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把“课本剧”引进文言文教学的尝试论文:把“课本剧”引进文言文教学的尝试
把“课本剧”引进文言文教学的尝试论文:把“课本剧”引进文言文教学的尝试文言文教学中一个难题就是因受课时限制,有些难于理解的句子,知识中的重难点,教师教过之后得不到强化,一考试就出问题,影响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针对这一问题,我做了以下尝试:以初一教材《狼》为例,用第一课时讲授基础知识,篇章结构;用第二课时让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
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用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形体直观教学作为强化重难点的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狼》是一篇文言文小说,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这篇小说揭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小说寓意深刻,给人以教益,全文共201字,语言简洁,但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主要是通过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和狼的性格特征的。
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用形体进行表演,变静为动,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例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这一句中“缀”字包含了三重意义:①字面意义(连缀,组合,装饰);②引申意义(紧跟);③情境意义,其中第3点是学生最不好把握的,而作者作文时,用词精练,言简意赅,会义无穷而意之言外,可是让学生登台一演,就把当时的情境活灵活现在课堂中了。
“天色渐渐黑了,旷野之外,没有人烟,只有屠户孤身一人挑着担子往家走,两只饥饿的野狼,两眼冒着绿光,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所处的那种紧张、急迫、危险的处境,狼的狡猾和贪婪的本性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扮演狼的学生阴险狡诈的神态,扮演屠户的学生内心的焦急,一览无余。
表演者、观看者都十分地投入。
这样不但解决了字义问题,而且也解决了氛围问题。
又如“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并驱如故”,“并”——“一起”、“驱”——“追赶”、“如”——“象”、“故”——“旧”——“原来”。
讲课中很难理解句意,但是让学生扮演成狼,按剧情表演,仅仅用两个动作,就使“并驱如故”的字面意思和引申意思非常明确了。
再如“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这两句话写的是屠户奔倚,持刀,迅速占据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的果断抉择。
课本剧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探究
课本剧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探究————————————————————————————————作者:————————————————————————————————日期:课本剧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探究-中学语文论文课本剧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探究徐大涛课本剧教学是一种情境教学,它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通过改编剧本、即兴表演、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发挥想象,表达思想,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并促进人格成长,激发潜能。
所以当课本剧教学被引入语文课堂,语文的天空更加广阔了。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也总结了一点开展课本剧的路子。
一、把握课文的特点是开展好课本剧的前提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能开展课本剧活动的,所以选择课文是老师首先要做的。
课文分记叙性、议论性和说明性的,三者之中,记叙性的课文较适合开展课本剧,而其中情节紧张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矛盾冲突尖锐的更适合在舞台上来展现,因为它们展现出来的更有舞台效果。
以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为例,比较这两篇课文,有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的共同点。
但从内容上看,前者重言辞,后者则综合了语言、动作、音乐等的因素;从效果和可操作性上看,前者以对话为主,舞台表现力较弱;后者是综合性的,表现力较丰富。
所以《荆轲刺秦王》更适合开展课本剧活动。
二、引导组织学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是开展课本剧的重点对于课本剧的积极参与者来说,前期准备包括了解课文、收集资料、编写剧本、排练演出等。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熟知课文、深知课文。
了解课文的背景,即知人论世;整体上把握课文,即掌握主旨;细致揣摩人物言行心理。
以《鸿门宴》为例:首要的是了解课文内容,提要钩玄,梳理文脉,熟悉人物,品味语言。
这些内容笔者主要是通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完成的。
“鸿门宴”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7年,要想全面准确把握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必要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补充与此相关的史实材料。
课本剧,点燃中学文言文课程改革的一把火
课本剧,点燃中学文言文课程改革的一把火作者:赵雯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7年第05期[摘要]一直以来,文言文都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软肋,“怕读,怕背,怕考”的畏难情绪困扰着学生。
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有必要转变已有的思路,因地制宜地调整授课方式,采用有效的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文言课文为素材开展的课本剧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课本剧;课程标准;课程改革;自主学习[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2302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无疑是横亘在语文学习道路上的一座大山,尤其是中学生,薄弱的基础更让其对文言课文兴趣索然,甚至望而却步。
于是乎中学文言文课堂俨然成了语文教师的“一言堂”。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施展点。
本文从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入手,着重分析探讨课本剧这一形式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一、编写初中文言文课本剧,以《黔之驴》为例初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及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对文言文具有一种天然的好奇与新鲜感,因此在课前就可以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此为第一步。
课前预习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一个,就是能够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切忌直接要求学生翻译课文,这样会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学生为了概括故事,自然就会主动对课文进行翻译。
疏通文意后方可进行第二步,就是编写剧本。
剧本不能天马行空,第一要求是忠实于原文,这样“戴着镣铐跳舞”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课文中文言虚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毕竟课本剧的初衷不是为了培养出编剧或者演员。
在初步评阅过学生完成的剧本后,教师引导学生选出一到两个内容符合原文,且情节完整的剧本,进一步打磨润色。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往往以翻译、默写等形式为主,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这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疲惫感。
而课本剧则是以学生自身的表演和角色扮演为形式,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受角色情感,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和乐趣。
学生们将更容易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文言文中的情感、语境和人物性格,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和认识。
在表演中,学生不仅仅是在记忆和背诵,而是需要将文言文融入到角色表演中,这就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由于课本剧更具真实感和亲身体验感,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课本剧要求学生在表演中不仅仅要展现出文言文的精髓,还要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动作和语言特点,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表演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表演中还需要与同学们合作,共同讨论和策划,这有利于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是显而易见的。
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大胆地尝试运用课本剧这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相信它将会在文言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课本剧是指通过学生扮演文言文中的角色,实际演绎文言文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以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法等知识。
在文言文教学中,课本剧的有效性运用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将从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参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培养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浅谈。
课本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文言文是一门古老而陌生的学科,学习起来往往比较枯燥乏味。
而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学生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进一步了解文言文中的情景和背景,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感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本剧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进来,与其他同学进行对话交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自己亲身演绎,学生会对文言文的语法和修辞等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课本剧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学生需要掌握其复杂的语法结构和丰富的修辞手法。
而通过扮演角色,学生可以深入体验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课本剧中,学生需要根据角色设定,对话表演并理解对方的台词,这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课本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通过演出过程中的角色分析和剧本改编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进一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学生可以更加贴近文言文的实际应用场景,从而更好地体验和理解古代人文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扮演角色,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古代人物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交流,还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课本剧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身份认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一、课本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扮演剧中角色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大量地阅读文言文课本,并深入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
同时,学生们也必须与他人协作,以演出顺利为前提,多元化的任务设置能让学生们在同样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收获,增加学习兴趣。
二、课本剧能够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文言文是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而文言文的表达需要一定的口语表演能力,采用课本剧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首先,课本剧的戏剧性质与文言文的对话式及其文艺性质相吻合,通过演出,学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还需要融会贯通地演绎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文字情境和寓意,以达到更好的戏剧效果。
其次,课本剧也能很好地展示和贯彻口头表达与身体语言,因此,通过表演和演出,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机理,更能够提升自身口语表达和演绎能力。
三、课本剧能够增强学生思维能力采用课本剧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作能力。
文言文类似于一场谜语游戏,它需要学生们通过剖析课文,深入挖掘、分析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文化,正是这种思考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剧目排练过程中,学生们必须考虑人物性格、情感变化等问题,需要运用逻辑和想象力并配合操练和教师的指导,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此外,课本剧的课堂学习更多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学习方式会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深度,加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广度。
总之,课本剧是一种新颖有趣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课本剧的有效应用将为学生带来更加广阔和深入的文化体验,也为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一、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兴趣。
而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可以将文言文知识融入到戏剧表演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愿意去探索文言文的魅力。
2.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可以将课本中的古文篇章具体化、活泼化,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学生需要根据剧本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来进行表演,这对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课本剧的表演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扶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这对他们未来的社交和职业发展都将有着积极的影响。
1.合理选择剧本在文言文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剧本非常重要。
剧本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且情节生动,角色丰满,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角色分配,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发挥。
2.引导学生细致分析在进行课本剧表演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剧本进行细致分析,包括角色性格特点、情感表达方式等,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表演出角色的魅力和魅力。
3.进行舞台排练在进行课本剧表演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舞台排练。
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排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提出建议和指导,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戏剧表演的技巧和要领。
4.进行表演互评在课本剧表演结束后,可以进行表演互评,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合作与共同进步的快乐。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活力论文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活力文言文——中国语文的渊源和文学的瑰宝,它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语文的素养。
然而,目前的状况是,它的教学效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的文言文教学没有生机活力,时间一长,师生都压抑,所以也就难怪学生讨厌文言文,进而读不懂文言文了。
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喜欢文言文,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就应该给这些古老的文言文赋予鲜活的生命。
一、通过介绍时代背景与作家经历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只要历数一下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篇皆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经典,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位位典型,位位个性鲜明,位位于世闻名。
文中所传达的抒情主体自身的内心世界是那么复杂,那么丰富细腻。
他们感情的表达又是那么淋漓尽致。
总之,这些作品中都有一个“人”。
可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却很难感受到这个“人”的存在,或者说感觉这个“人”是平面的,干瘪的,飘忽游移,捉摸不定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不能踏进这个“人”生活的那个年代里,如果能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跟那些“人”对对话,就一定会看到他们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定会看到他们眨巴着眼睛喘着气,他们有喜有忧,有乐有悲,敢爱敢恨,敢怒敢怨。
一定会看到他们出门去——“仰天大笑”,一定能听到他们的苦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定能捕捉到他们的天真多情——“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触摸到他们的无奈与凄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也一定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捕蛇者”的悲剧,为什么会提倡孟子的“舍生取义”,为什么会让范仲淹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一番那个“人”,让学生感受他们的心跳,感受他们的气息,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于感受他们热乎乎的鼻息和潮湿的嘴唇。
这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教师对作品背景、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让学生也来一次“穿越”。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魅力不容忽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不能忽视对文言文的学习和教育。
与此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刻板教育、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
我们需要寻求一种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课本剧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
课本剧具有较高的趣味性。
文言文通常以古老的句式和繁复的词汇为特点,这使得学生对其感到陌生和无趣。
通过课本剧,学生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来更加亲近这些古老的课文。
他们可以通过诠释其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课本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才华。
课本剧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
通过课本剧,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表演和讨论的方式互相交流和学习,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法和文化内涵。
课本剧使学生们能够把文言文从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行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言文。
课本剧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在课本剧中,学生们需要分配角色,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表演。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需要相互合作、协商和分工,以达到最好的表演效果。
而且,课本剧还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艺和发挥想象力的机会,他们可以在表演中自由创造并发挥才能。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本剧的有效性运用还需要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和应用。
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将课本剧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通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来展示和讲解文言文的内容,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方式所存在的问题的。
巧用课本剧表演,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以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为例
巧用课本剧表演,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以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为例发布时间:2022-11-13T06:25:50.081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3期7月作者:廖嘉惠[导读] 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可见学好语文多么重要。
学语文和学好语文,是两回事。
怎样让孩子们爱上语文课,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是最好的催化剂,我们可以从巧用课本剧表演方面入手。
廖嘉惠惠州仲恺高新区第二小学广东省惠州市 516006摘要: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可见学好语文多么重要。
学语文和学好语文,是两回事。
怎样让孩子们爱上语文课,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是最好的催化剂,我们可以从巧用课本剧表演方面入手。
以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为例,成立课本剧剧组,设立有效的小组共同体评价机制;细心指导学生钻研课本剧,培养学生表演兴趣;充分利用课堂表演展示平台,让学生有展现表演才华的机会;注重课堂生成。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本剧表演;小组共同体;兴趣培养;培养策略引言小学生具有好奇心重、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专注力集中时间较短的身心发展特性,在教学中借助课本剧表演尽可能让学生代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让小学生不再觉得语文课无聊。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表演兴趣的培养,完善表演课本剧的培养策略,引导学生爱上课本剧,在课本剧中爱上语文课。
一、乘小组共同体之东风,成立有趣的课本剧表演剧组2020年9月,我任教的四年级7班被选为仲恺高新区关于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爱种子省级实验班。
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模式的爱种子小组共同体建设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爱种子小组共同体?4-6人为一组,基于自主学习、互动探究、主题拓展三环节,通过学习共同体内部、外部的交流沟通,促进学生开展认知冲突、理解、分析、试错、验证、修正、重构等思维活动,使学习真正发生,从而使学生学习共同体具备“团结合作”“协作互助”“倾听分享”和“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等内涵。
课本剧让文言文课堂“沸腾”起来
浅。首先,学生既掌握了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又对人物 性格、情节作了准确的理解。其次,小组之间的竞争互动
“少慢差费”的现状,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强化。再次,学生把语文 参考文献:
王》“庭献地图”这一幕: (秦武阳脸色阴沉,心理恐惧,两腿战战,险些摔
案会更不利于他们学习文言文。我想如果真的起到适得其 反的作用的话,课本剧就变成了“热闹剧”,只流于形
倒。庭上群臣相互递眼色,心里感到纳闷,荆轲察觉,慢 式,而对提高文言文的课堂学习效率没有什么具体的指导
慢回头看武阳,神色镇定,面带微笑)
(两腿打颤,差点摔倒)表现出来。荆轲镇定自若面带微
新时期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
笑的表情也可以从侧面烘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缺乏应变的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
性格。
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编演课本剧这种方
在表演的时候学生如能做到这些,那么就会受益匪 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中的“高耗低效”和
自己的使命。
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表演能力和学习知识、运用知
从这段台词中可以看出荆轲临危不惧、沉着勇敢的 性格,但要凸显出秦武阳胆小懦弱、外强中干的性格则需
识的能力。通过编演课本剧这一方式,整个课堂变得生动 有趣、活跃沸腾,学生在体会着成为学习主人快乐的同
要借助其惊恐的神态(脸色突然变得阴沉),夸张的动作 时,又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两支大军自动撤离,救国于危难之际。文章人物烛之武、 秦伯、晋文公、郑伯,或能言善辩,或利欲熏心,或冷静 理智,或不卑不亢,个性鲜明。学生可以抓住人物的语 言、动作、心理等揣摩人物形象,从而编演课本剧。当Βιβλιοθήκη “选”这一步需要老师来重点把关。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随着教育改革和更新理念的不断推进,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课本剧是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将课本内容真实、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
本文将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语言运用能力、促进情感发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
课本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不高。
而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去,真实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他们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真实地体验古人的生活和情感,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课本剧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课本剧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课本剧中,学生需要通过扮演角色进行对话,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非常有帮助。
学生在模拟演绎中可以更直观地体验到古代社会的语言环境和社交礼仪,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课本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课本剧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在课本剧中,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和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人文情怀。
课本剧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课本剧的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是教师的角色。
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理解角色,挖掘课文内容,并提供适当的表演技巧和演绎方法。
其次是角色选择。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合理分配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去,发挥自己的优势。
再次是剧本的编写。
剧本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同时也要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是有很多优势和意义的。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文言文教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主要依赖于翻译和解读,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感到厌倦,缺乏学习的兴趣。
针对这一问题,很多教师开始尝试运用课本剧的方式来教授文言文知识。
课本剧通过戏剧化的形式,将文言文融入到生活中,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本文将从角色扮演、情感体验和知识掌握三个方面谈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
课本剧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文言文中的人物、事件。
学生们可以通过扮演文言文中的角色,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以将文言文中的文字变成真实的形象,在身体和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
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扮演角色也能够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口语和表演的技巧。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到文言文教学中来,兴趣和热情更容易被激发起来。
课本剧还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理解文言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忧愁、喜悦、悲伤等。
通过课本剧的演绎,学生们可以深入地理解这些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与自己情感的融合。
在情感的共鸣中,学生们更容易被文言文所打动,也更愿意去理解和学习它。
通过情感的参与,学生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课本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识。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于翻译和解读,学生对文言文的记忆主要停留在文字的解释上,难以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而课本剧通过戏剧化的形式,将文言文中的文字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剧情。
学生们在参与演绎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还能够真正掌握文言文的应用技巧。
通过实践的参与,学生们对文言文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言文的精髓。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课本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以戏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课本剧演绎时,学生需对文言文概念进行理解和实践,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同时,课本剧使得学生在参与演绎的过程中增强了对于经典作品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内心活动、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达到了知识学习与个人情感认知的有机结合。
二,课本剧在文言文教学的实施方式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和实际需求需求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情景剧本,要求学生在营造浓厚的舞台氛围的同时,通过讨论、改编、擂台等形式来辅助配合文言文材料。
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文言文的娓娓道来和内涵丰富的故事情节,真正理解和领会其中的知识内涵。
同时,课本剧实施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大型文艺活动进行,如文化周、主题展、文化节等,传递国学经典的价值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在课本剧的实践过程中,要让教师及学生保持共同的目标和主旋律。
教师作为课本剧的设计与指导者,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坚持“学生中心”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及文言文的难点,有选择性地进行设计和指导,理性分布资源。
同时,还需要通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及文言文理解能力,完善其对于文言、古典文学等方面的认知,并防止出现低级趣味的表演,带来不良影响。
例如,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可以通过课本剧进行深入讲解。
在台词上,学生可以尝试诠释出王维的诗意以表现文化氛围,同时通过道具、服饰等形式来塑造特色。
又如,在教授《岳阳楼记》时,可以通过课本剧配合大型文化展演等形式呈现,体现出明代文学与文化高峰的生动图景,助力学生真实感受和认知古代社会的巨变。
五,结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剧-让文言文课堂火起来-论文课本剧,让文言文教学“火”起来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教学奉行“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学生也被之乎者也弄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文言文课堂,学生提不起兴趣,课堂死气沉沉。
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合理的使用课本剧,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热情似火,仿佛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兴奋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的编演,能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激情似火,活跃度极高,充分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笔者以课本剧表演为依托,在文言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课本剧有效教学在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而文言文是我们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它在母语教育中作用不可忽视,但是纵观当今的文言课堂,几乎教师都是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咬文嚼字,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厌倦,文言文课堂也比较沉默,毫无生气,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文言文的课堂火起来,如何有效于文言文的教学是我们语文老师深思的课题,表演课本剧具备的较高的朗诵、表演技巧及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一定会对语文充满浓厚的兴趣。
如《唐雎不辱使命》是通过描写人物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如果按照常规方式串讲的话,课堂难免沉闷枯燥。
课文中有很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和情节,我认为更适合以课本剧的表演为载体来进行教学,要演好唐沮、秦王、安陵君三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小组演员召开专题会议,分配任务,具体落实,几位主要演员要合作揣摩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研究中确定最佳底本,接着,在演练过程中,要根据个人特长分担或调整各自的角色,将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首先是给每个小组发放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弄清文章中的字词,梳理情节,揣摩对话,老师展示排剧本的步骤,评价标准等要求,学生了解基本要求后,从编剧到演员都尊重学生的意愿,组内合理分工,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请教老师。
老师点拨释疑后,学生豁然开朗,欣然回到座位,更加投入地和组员编排剧本。
看到学生满足的神情,笔者也感到欣慰,相较以往一味灌输文言字词句的“满堂灌”,这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落实了基础知识。
而教学中有些疑难问题,会在精心准备课本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迎刃而解。
二、在课本剧表演中发展学生个性与潜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新大纲也指出:“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在表演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增加细节动作,融入创造性表演。
当表演到学生演员瞪大双眼,大义凛然,高声呵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班上一男生是全班的调皮大王,学习习惯很不好,各科成绩都不好,通过这次的文言课本剧表演,我发现他很具有表演天赋,他在表演中充当唐踞角色,只见他,学生都给他热烈的掌声,从这次表演之后,学生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三、在课本剧表演中更易促进生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们在排练和演出中亲密合作,无形中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互相沟通,小组之间的相互合作,加强了友谊和团结,学习起来就有一个快乐的心境,以积极的心态,尽心经历的去表演,相互补充,相互提建议,相互帮助,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就更高了,当表演成功时,相互鼓励赞赏,当表演失败时,相互查找自己的不足。
教师也多了一份笑容,也多一份轻松,多一份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多一份对学生的理解和包容,在活动中和他们积极参与,共同研究,学生不再对老师敬而远之,师生在活动中都感受到了愉悦,语文的学习也突破了师生原来的界限,在活动中,一些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声中看到了自我的价值,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在语文课堂中更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课了,积极表现自我,学生的封闭的心灵也敞开了,交流的机会也多了,师生沟通的机会也多了,由此也更能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对语文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综上所述,课本剧也能成为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纽带。
演课本剧,发展学生个性在表演中,细节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细节好比一只只萤火虫,当它聚集起来时,发出的光芒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增加细节动作,融入创造性的表演。
当表演到“相如张目叱之”时,学生演员瞪大双眼,大义凛然,高声呵斥“左右侍臣”,“侍从们”马上低下头,纷纷退出。
他们将相如不畏强暴之勇,不怕牺牲之勇表演得生动传神,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大声叫好。
有的小组选择用方言表演,由于没有了语言隔膜,又不必循规蹈矩,充满地域色彩的语言和称谓,妙趣横生。
当表演到“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时,学生演员假装摸了摸胡子,用方言加入相如的内心独白:我还是不和他见面的好些,免得引起矛盾。
接着做一个牵缰绳的动作,还对观众们眨了眨眼睛,赶紧躲在门后。
同学们捧腹大笑。
在笑声中,同学们感受到相如隐忍退让之勇,大智若愚之智。
有的组挑战文言文的方式表演课本剧,尽管难度大,但学生们热情十足。
在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有的同学个性大胆,表演夸张而富有感染力;有的同学,性格内敛,主动担任群众演员;有的同学奇思妙想,就地取材提供道具。
虽然分工不同,但都为表演课本剧出谋划策,各尽所能。
从而兼顾到学生间的差异,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上过一次舞台,常使人终生难忘。
青年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他们很愿意使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动”起来,使课堂、生活搞得热热闹闹,自己也因此而学到本领、增长才干。
编演课本剧,全面培养了学生素质,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它不仅化被动的写作为主动的投入,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极大地加强和提高。
更有价值的是,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大大地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
同学们把课本剧搬上了舞台,张扬了他们的个性,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让天赋得到充分的展示,智慧碰撞出的,不只是点点火花,而是熊熊燃烧的火炬。
苏霖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
”是的,尽情燃烧吧!相信我们炼出的,绝不会是破铜烂铁,而是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可促进生生、师生间融洽关系的形成多层评价课本剧,师生有效互动准备课本剧和表演课本剧对艺术形象的感知往往不够完整,只有反复诵读,多次体验,多方比较,才能深入品味艺术性高的作品。
因此,表演后的评价不可忽视。
笔者采用了多层评价的方式。
一是学生演员代表自评,可谈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演方式,题材等取舍等。
二是小组内学生互评,选出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编导,并阐述理由。
三是教师总评,明确标准应侧重于对文本的理解,人物的塑造和创性细节的成功之处,同时指出还须完善的地方。
在评价的过程中,课堂是动态的,有时会产生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位男生评价某同学扮演的廉颇向蔺相如一介书生低头,实在太懦弱了。
这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最终,在老师的点拨下,大家都认识到,廉将军正是凭借“知错”的精神和“请罪”的勇气,而获得了我们极大的尊重。
古语有云:“知耻近乎勇”。
我们说蔺相如有隐忍退让之勇,其实,廉颇也很勇敢,这种另类的勇敢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
引入多层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同时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也更好地实现了德育目标。
无论是准备过程中,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编排过程中,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据理力争;还是表演时的自信大胆,默契配合,这些都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老师的评价和对全局的把握也增强了师生的有效互动。
从而打破传统文言文课堂上教师累死累活,学生无事可做的局面。
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强的文章改变为戏剧形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适合改变为课本剧,它往往适合叙事性较强的文言文。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育实际,摸索出让学生乐学的教育方式,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并发扬光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当要最大程度利用课本资源,力求课堂鲜活生动,多给学生搭建展示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评”定“演”。
要做好演后的“善后”工作。
第一、要做好三“评”:(1)评编演。
汇演后及时组织讨论,评论编演水平的高低,评论演出过程中的得与失,尤其要评演出中的成功与创新之处,同时要实事求是地提出要努力的方向和要克服的主要问题。
(2)评对课文的理解。
编演后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我们要相互交流“有差异的理解”,进而实现有差异的发展,绝对不强求标准化的理解。
(3)评价和反思自己能力与素质的提高程度。
要求学生们写下自己的演出体会或反思笔记,通过批判性的反思,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第二、要做好三“记录”:(1)优质的演出,可用录像机记下来,制作成光盘,作为永久性资料保存。
(2)优秀的演员,可用成长记录袋记下他们的“历史功绩”,作为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优选好的“资本”。
(3)优秀的底本,可以保存到学校资料室,作为课题资料保护好,可以惠及下一届的同学。
我在学校组织了一个课本剧兴趣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课本剧活动。
我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剧本编写的要求,在课文中找出要改编的篇目,讨论编写剧本。
在改编过程中,我随时巡视、答疑,学生改编的积极性很高,常会为一个细节的处理争得面红耳赤。
由于他们兴趣大,改编的速度很快。
在批改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成绩,而且他们能够大胆创新,传统剧、方言组、现代版、音乐剧等,花样翻新,出人意料。
尤其是方言组和现代版的作品,夹杂了许多现代时髦语言、英语、网络语言,又有妙语穿插其间,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剧本写好后。
我就组织学生排练、演出,要求把剧本内容高质量地表现出来。
在排练过程中,学生认真严肃,常常利用休息时间练习表演,十分投入。
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显其能,配合默契。
他们准备充分,考虑周到,设计细致。
其用心之良苦令很多老师非常感动,也令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身上蕴藏着不可低估的潜力。
写,挥洒自如,拓展尽在细节“写”,就是在演出前后让学生挥洒自如地写剧本、写点评、写活动感言。
写剧本是一种再创作,如果仅仅是依据课文内容去改编的话,那充其量也就是个格式的转换,不会有什么新意,不会有什么成就。
因此,改编时我们既要保持原作的创作意图,又要故事情节更紧凑,人物性格更鲜明,有自己独到的一面。
怎样做到这些?细节,关注细节,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创新的地方加以充分想象,将其润色、放大、夸张、细化,直到剧本鲜活灵动充满新鲜血液为止。
成语《滥竽充数》中有句“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如果仅仅是平铺直叙,那这个故事的改编就会很平淡,于是我们在改写剧本的时候,依然保持南郭处士吹牛的本色,加以想象甚至是穿越,然后故事就风趣幽默而又颇具讽刺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