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作业(岩石火成论、水成论)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经典思考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经典思考题和答案

1 论述自然界演化的复杂性问题(一)渐变与突变自然界中,当某一具体自然物的演化表现为缓慢、逐渐和连续的形式,这种演化就成为渐变。

渐变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如星云引力收缩、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地球公转周期的变化、岩石的变质作用、海洋水分的蒸发、大多数物种的形成、胚胎的发育等等。

但是,当同一自然物的演化表现为短暂、变化强度迅速激烈、变化量大、呈现间断性的形式,这种演化就被称为突变。

例如距今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地球生命突然出现了从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

再如,有的质量比太阳大得多的恒星在其演化后期,当内部燃料耗尽时,由于自身强大的引力作用,星体会突然坍塌。

与此同时,向外的冲击波把外层物质猛烈地抛向星际空间,这就是一直恒星世界最剧烈的超新星爆发。

其他的自然界突变还有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小行星撞击地球、森林大火等等。

渐变和突变虽然都是自然界演化必然表现的两种形式,但一般说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渐变比突变都表现得更普通、更经常。

因此,可以说自然界的演化更多表现为渐变形式。

同时渐变与突变是对立统一的。

所谓对立是指渐变和突变有着不同的特征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统一性表现为,渐变和突变的相对性,渐变和突变是相互依存的。

在自然界演化过程中,没有绝对的渐变和突变。

离开了渐变,就无所谓突变;离开了突变,渐变也就无从谈起。

渐变和突变也是有层次性的,在同一自然物质层次上,简便和突变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进行严格的界定。

某种具体的自然变化过程,在低层次可以称为突变,而在高层次,则属于渐变。

最后渐变和突变时可以相互转化得。

在一定条件下,渐变可以转变为突变,突变也可以转变为渐变。

(二)有序和无序有序和无序是描述自然物质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范畴。

有序是指系统内部的要素和系统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以及系统运动转化的有规则性;无序是指系统内部的要素或系统之间无规则的组合,以及系统运动转化的无规则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2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2、《自然辩证法》3、大爆炸宇宙学4、悖论5、自然观6、科学精神7、人文精神8、科学素养9、地质学史上的“水火之争”二、简答题: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怎样理解它的各项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2、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它们在本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3、从古代到现代,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第二章人类文明的起源一、名词解释:1、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学说2、罗塞塔石碑3、汉谟拉比法典石柱4、哈拉巴文化5、阿拉伯数字二、简答题: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他们的历史有多悠久?2、为什么人类文明的曙光最先出现在世界的东方?3、北纬30—40度之间的地球曾经孕育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为什么后来都衰落了?第三章西方文明的起源一、名词解释:1、古希腊荷马时代2、亚历山大东征3、希腊化时代4、缪塞昂学院5、亚里士多德6、盖伦7、托勒密8、欧几里德9、苏格拉底的讽刺10、阿基米德11、民族大迁徙12、罗马帝国的分裂13、欧洲中世纪14、罗马性格15、希腊气质16、阿拉伯帝国17、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二、简答题:1、除四大文明古国外,在古代世界科技史上做出过贡献的国家还有哪些?请按顺序写出它们的名字。

2、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产生的三个首要条件是什么?古希腊创造的四大科学体系是什么?为什么古希腊人能够创造出这样的科学体系?3、科学史家怀特海在评论阿基米德被罗马士兵杀害一事时曾说过怎样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4、请简述以古希腊人为代表的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5、为什么古希腊人辉煌的科学成就后来会被欧洲遗忘?6、古代阿拉伯人在科学史上的贡献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贡献?7、古代东西方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是怎样进行的?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来都是闭关锁国的吗?8、为什么欧洲后来会兴起航海和地理大发现运动?主要的外部原因是什么?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文明一、名词解释:1、夏文化之谜2、大一统之谜3、四大学科体系4、四大发明5、明末四大科学名著6、五大农书7、秦朝三大水利工程8、中医三大始祖二、简答题:1、你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哪些特点?请简述之。

煤矿勘探小故事

煤矿勘探小故事

地质学演化的三次大的论争 (2)汉白玉的来历 (4)水晶的传说 (5)我和一箱变质岩的故事 (7)太阳石精神 (8)沈括鉴定“竹笋”化石 (9)奇泉自有奥秘在 (10)旅游中的地学知识 (11)洞景之美 (12)明故宫的血迹石 (13)巾山的来历 (15)花果山上的洞天世界 (17)以矿找矿 (18)治病健身的泉水 (20)山水之美 (24)就化石找矿的故事 (26)沉睡亿万年的神山苏醒了 (27)地质学演化的三次大的论争第一次大的论争:水成论和火成论(维尔纳(德)) PK赫顿(苏格兰))18-19世纪各门科学大踏步的前进,地质学也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在对地质状况特别是地层、化石的起因和形成的认识问题上,出现了“水成论”和“火成论”两个相对立学派的论争。

“水成论”的代表是德国地质学家维尔纳(Werner )。

水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水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水成岩。

而与维尔纳观点大相径庭的一个代表人物是苏格兰学者赫顿(J.Hutton),同时德斯马雷特被奉为火成论的鼻祖。

火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火山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岩。

讲水就排斥火,讲火就排斥水,水火之争,愈演愈烈。

虽然水成论盛极一时,但不到半个世纪便被火成论击败,形成“火胜水败”的格局。

第二次大的论争:灾变论与渐变论(均变论)(居维叶(法) PK莱伊尔(英)) 19世纪初多数科学家都已认识到地壳是逐渐形成的,生物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这种变化是突然发生的,还是逐渐发生的,看法不一,因此形成灾变论和渐变论两种学派。

灾变论的代表人物是居维叶(Georges Cuvier,1769年8月23日-1832年5月13日)法国动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奠基人。

居维叶根据各大地质时代与生物各发展阶段之间的“间断”现象,提出了“灾变论”。

认为是自然界的全球性的大变革,造成生物类群的“大绝灭”,而残存的部分经过发展与传播又形成了以后各个阶段的生物类群。

自然辨证法

自然辨证法

自然辨证法自然辩证法测试习题及参考答案自然观一: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和现代系统自然观的区别和联系,论述为何要建设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二:什么是自然观?结合自然科学发展史,论述自然观和科学发现的内在关联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和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四: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科学技术观五:列举一项新技术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社会效应,并论述其在国防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六:列举你目前所处的两个科学共同体,说明这两个科学共同体运作机制的异同,并预判其发展趋势参考答案一.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古代朴素自然观不但将科学研究的目标确立为建立起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而且还开创了科学研究的两大传统一一经验传统和理性传统,前者的代表人物是泰勒斯和亚里士多德,后者则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门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和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建立在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是人类自然观的巨大进步,对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4)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和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与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与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水成论和火成论

水成论和火成论

水成论和火成论在近代地质学史上,曾有一场长期的争论——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水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水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水成岩.火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火山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岩.讲水就排斥火,讲火就排斥水,水火之争,愈演愈烈. 火成论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动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态.赫顿是火成论的代表人物,这位苏格兰天才的主要调查区是加里东造山带的典型露头区苏格兰高地,那里有花岗岩和矿脉.他认为地层的固化和海洋上升为陆地是地热的作用,火山活动是释放地下能量的出口,有点象瓦特的蒸汽机(当时瓦特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试验).他的地质理论长期被说成火成论,其实他本人并不认为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的.他对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解释为18世纪的地质学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魏尔纳是水成说的集大成者.水成论者认为水对地表的改变起决定因素.纪元前,古罗马人已发现尼罗河两岸周期性地被洪水淹没,尼罗河在三角洲不断增大,另外,陆地上存在海相介壳动物化石等事实.火成说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动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态.由于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的强烈活动,古罗马人相信有一位主管火和锻冶的神,称"沃尔坎"(Vulcan).火山(V olcano),火山学(Volcanology)等词即来自意大利语的Vulcan. 与魏尔纳观点大相径庭的一个代表人物是赫顿.水成论和火成论的正式交锋始于18世纪中叶的法国.1746年,盖塔尔送给巴黎科学院关于矿带和岩石分布的记录.他发现了地层的连续性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并据之作出法国的地质图.显然,岩石只有形成在水中才具有连续性和分带性,对奥费涅火山的玄武岩,他也认为是水溶液的结晶作用形成的.1765年,迪马雷送给巴黎科学院奥费涅的地质图,提出玄武岩是附近的火山里流出来的,柱状节理是玄武岩曾处于熔融状态的证莱伊尔对水成论和火成论的论战很感兴趣,他详细阅读有关文章,积累了有关理论,学说以及各自论点的资料,后来他在撰写《地质学原理》时充分阐述了这次学术论战的情况. 德斯马雷特被奉为火成论的鼻祖. 魏尔纳一直固执己见地拒不承认火成论,但是他的学生却并不都像他那样固执.抱着水成论的观点,魏尔纳的学生弗朗西斯在1803年应邀赴法国的奥弗涅进行实地考察,在事实面前他动摇了过去的信念,在一年后勇敢而又谦恭地在法兰西学院宣读了放弃过去的观点的声明. 18世纪初,化学发展很快,证明在溶液中能够结晶沉淀出矿物,这对地质学有很大影响.德国学者魏尔纳(公元1750-1817)在沉积岩发育地区工作后,热心于化学成果,竟认为所有岩石都是由原始海水结晶沉淀而成或是洪水沉积物变成的岩石.水成论盛极一时,但不到半个世纪便被火成论击败. 苏格兰学者郝屯(J.Hutton,公元1726-1797)及其门徒的足迹遍及欧洲,根据丰富资料结合推理, 认为岩石有水成者,但也存在花岗岩等大量火成岩石.郝屯于1795年,出版<>一书,被称为"现代地质学的创立者".他认识到每次不整合代表一次构造运动,主张宇宙无始无终,现在是了解过去的关键.。

自然辩证法作业(岩石火成论、水成论)

自然辩证法作业(岩石火成论、水成论)

自然辩证法作业(岩石火成论、水成论)-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课程编号:S002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考核(课程论文)题目:浅谈地质学岩石成因理论发展过程中岩石火成论与水成论之争揭示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作者:张懿学号: 2015020615授课教师:陈多闻班级:沉积学2015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2015年12月摘要:地学史上的“水火之争”是促进岩石物质来源、成因理论进步的重要事件,“水火之争”事件中揭露了科学理论发展的积累式发展和否定式发展,也揭露了地学思想上“灾变论”向“将今论古、均变论”思想的转变。

在本文中,将从“岩石火成论与岩石水成论之争”的事件分析出发,分析其具体事件的发展和事件细节所揭露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和地学思想。

关键词:水成论火成论地学思想自然辨证思想1引言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之交,地学史上爆发了一场水成论与火成论的激烈争论。

水成论学派以德国地质学家魏纳(A G.Werner,1749一1817)为代表,认为岩石形成于水体环境,并由水动力作为磨蚀、搬运的动力。

火成论学派以英国地质学家郝顿(J.Hutton,1726一1797)为代表,认为岩石形成于岩浆作用为主的热动力作用,并将岩浆环境和海洋环境作为岩石形成的循环环境。

该争论持续了约200年,最终以火成论胜利结束,然而人们却逐渐发现“水成岩”和“火成岩”都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且发现了第三类岩石变质岩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科学发展的曲折性、矛盾性、螺旋式发展性,这是一种自然辨证的正确观点,并且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2岩石火成论与岩石水成论之争2.1岩石水成理论形成过程魏尔纳1749年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地区的一个矿业世家,20岁时人弗莱堡采矿学校,177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文学并研究矿物学,1775年毕业后在著名的弗莱堡采矿学校任教40余年,直到退休。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辨证法概论管金玲2011.07参考书目《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0绪论.rar《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1-4章.rar《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5-7章.rar《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8-10章.rar《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11-13章.rar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工程硕士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大出版社本次教学主要参考书刘大椿自然辨证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次教学的主要参考书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教学目标提高哲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感受科学魅力弘扬科学精神哲学是什么?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

黑格尔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给人以信仰?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给人以真理?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给人以美感?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劝人向善?我们要追问什么是哲学?哲学:phylosophy;古希腊语爱智慧。

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或者说是对“自明性”追问。

哲学把人们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东西当做了思考的东西。

科学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哲学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学习哲学:激发理论兴趣扩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提高哲学素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教学内容绪论第一篇科学发展史与自然观变革第二篇科学方法论第三篇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第二篇科学方法论第四章选题方法第五章观察和实验方法第六章非逻辑方法第七章假说方法第三篇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二、基本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学科性质:哲学门类,交叉科学性质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背景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第一节要点一、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方法。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整理1、自然辨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自然辨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答:(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是自然科学。

近代后期的科学家们冲破了传统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束缚,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划时代的发现,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这一系列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包括:天文学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地质学的赖尔地质渐变论,生物学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化学的道尔顿原子论、维勒人工合成尿素、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等等,从各个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辨证的发展过程。

(2)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是因为自然辩证法具有独特的学科功能,对于丰富和字眼辩发展马克思注意哲学和指导科学技术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自然辨证法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着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迎接新挑战和新机遇,研究新现象和新问题,自然辨证法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从而也表明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又是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换言之,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不仅有其悠久的科学技术历史渊源,而且它的创立和发展,都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自然界各种自然物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什么?答:自然界在其存在方式上具有物质性亦即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又具有系统性。

也就是说,相信自然界在其空间结构上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物都是以系统和层次的方式存在着的,各类自然系统又都具有整体性、有序性、相对性、层次性等基本形式,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概莫能外。

这种崭新自然观无疑也是当代一切科学技术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

基本形式:系统和层次。

(1)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或基于要素的原因,或基于结构的原因,或基于环境的原因,或同时基于这三者。

①被改造了的要素的素质,是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基础。

学界有争议的文化理论

学界有争议的文化理论

学界有争议的文化理论地质史上三大争论:水成论vs火成论;灾变论vs均变论;固定论vs活动论。

一、水成论vs火成论
发生在18世纪末,主要的争论点在于岩石到底是由江河湖海等水体的沉积作用形成的(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还是由火(即岩浆)的作用形成的(詹姆斯·赫顿)。

现在已经知道,地球上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

水成论形成的是沉积岩这类岩石;火成论中除了岩浆直接形成的岩浆岩外,还包括一部分岩浆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两种观点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

二、灾变论vs均变论
发生在19世纪初,争论的内容是地质现象的形成是靠突发的地质事件,还是靠地质作用长时间的不断积累。

其与生物学里演化论中的类似争论有一定联系。

与演化论的认识类似,现在大多认为,灾变和均变在地质历史中都发挥过作用。

例如断层是由地震等突发事件形成;而风化作用是长时间的风动力对地壳的改造。

三、活动论vs固定论
这场争论的重点在于地壳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

认为地壳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活动论,从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发展到现在比较完善的板块构造学说,如今已经成为地质学界的主流观点。

地质学三四章的答案

地质学三四章的答案

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1. 何谓构造运动?何谓构造变动?构造运动与地壳运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叫构造运动;若岩石发生永久性变形,则称为构造变动。

构造运动范围更大(除了地壳,还包括岩石圈),主要指物理上的变化;地壳运动专指地壳,包括物理、化学上的变化。

狭义的地壳运动指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隆起、拗陷和形成各种构造形态的运动,广义的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变形、变质和岩浆活动。

2. 结合“大地构造学说简介”一节的资料,分析“地槽—地台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立论依据,思考以二者为代表的“固定论”和“活动论”的学术之争有什么启示?地槽—地台说:地槽区代表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地台区指地壳上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的地区,垂直运动速度缓慢、幅度小,沉积作用广泛而较均一,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也都比较微弱。

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

熔入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并划分岩石圈的板块。

3. 构造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新构造运动又具有什么特点?构造运动:①方向性: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②速度和幅度:除去地震、断层、火山等在短时间内可以引起显著的变形、位移外,一般地,构造运动是岩石圈的一种长期而缓慢的运动;③周期性和阶段性新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遗留证据较多。

4. 如何证明不同时代构造运动的存在并分析其性质与特征?新构造运动:地貌标志、测量数据;老构造运动:地层厚度、岩相分析、构造变形、地层接触关系。

5. 岩层的产状如何表达?在野外怎样测量和记录岩层的产状?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状态称为岩石产状。

通过走向、倾向、倾角来表达。

在野外测量中,通过地质罗盘来测量方位角,记录格式为走向+倾向+倾角变化范围Eg: NE35°/SW215°,SE125,∠45°6. 岩石受力状态下的构造应力场中各种应力的分布有何规律?受构造力作用的岩石变形分为哪几个阶段?岩石性质对岩石变形有何影响?应力分为压应力、张应力、剪应力;受构造力的作用,岩石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变形;脆性岩石当外力作用达到一定程度,由弹性变形直接转化为断裂变形,而柔性较大的岩石,当外力增大超过弹性限度后,由弹性变形转化为塑性变形。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个人版)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个人版)

复习思考题1、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的基本内容。

答: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希腊自然观:世界本原论①米利都学派(米利都三杰)——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泰勒斯:水是世界的始基和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世界的本原是“无定形”或“无限”。

●阿那克西米尼:世界的本原是气。

②毕达哥拉斯学派● “数”的 神秘主义:数是世界的本原——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者。

●地动的观念。

●毕达哥拉斯定理和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无理数悖论。

③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④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德谟克利特是古典的古代哲学家中最接近近代科学的人。

⑤柏拉图:理念论。

贬低可感世界,拔高理念世界。

这颠倒了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的真实关系,但同时也引导人们探索可感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⑥亚里士多德:四元素(水、土、火、气)说。

2)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①上帝创世说:自然界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地心说: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

人被上帝安排在宇宙中心,故是上帝之外的自然中最高贵者——人类中心主义的萌芽。

③上帝的第一次推动:自然界的万物不会自己运动,是受动的,运动的最终原因是非受动的始动者上帝——机械自然观或力学自然观的萌芽;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④目的论: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服从于造物主的目的。

⑤原罪说:人性恶。

2.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对自然的彻底的机械化理解:视动物和人为机器;将自然彻底对象化和数学化,因而“实在”(自然或世界)消失了,仅剩下一堆公式和符号,科学只与现象打交道而不涉及实在。

代表人物:“近代西方哲学之父”法国的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理性主义时代的开始;动物是机器)、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2)还原论: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因此)一切学科均可还原为力学。

3)(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式的决定论(拉普拉斯妖):只承认必然性而否认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

中国地质大学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科学观察法和数学方法在地球科学中作用本文阐述了科学观察法和数学方法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应用特征,分析并揭示了这两种科学方法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中能够不断焕发活力、推动地球科学向前发展的原因,得出了科学方法的选择在地球科学研究中重要性。

科学观察法在地球科学中的作用。

科学观察法是开展地球科学研究和揭示地球科学奥秘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之一[1,2]。

科学观察法是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者通过在野外考察和室内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各种观察仪器如放大镜、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认识和描述各种地球科学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科学观察法由单一的、粗糙的肉眼鉴别法向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科学方法发展的过程中,催生出一大批科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向前发展。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3,4]。

带有科学考察目的旅行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的研究对象,更使得热衷于地球的人们对地球的探索和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的观察为主,他们通过在野外考察,发现并详细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获取了各种岩石样品标本。

野外考察在地球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派的发展,使得不同学派的争论变得异常的活跃,而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地质学家、矿物学家维尔纳创立了“水成论”,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

“水成论”者认为所有的岩石都是在一个全球性的大洋中形成的,而英国的地质学家赫顿则不赞成这一说法。

赫顿通过野外考察和推理认为花岗岩和玄武岩曾经都是熔体,熔体发生侵入后来到了地表,这些岩石是火成的而不是水成的,赫顿也因此成为“火成论”的代言人。

野外考察推动了各学派间争鸣,加速了“水成论”和“火成论”诞生与发展,而水火之争则直接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内容提要及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内容提要及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要求和教学要点)导论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和内容;认识自然辩证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0.1自然辩证法及其学科地位0.1.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哲学学说。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不断丰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0.1.2 自然辩证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相并列。

作为重要分支,自然辩证法集中研究和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层次,是具有相对性的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都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二者具有密切联系,但不能相互代替。

自然科学各门类运用特殊方法研究自然界的特殊领域以探索其探索特殊规律。

而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界进行总体考察,研究带有普遍性的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研究要以自然科学为中介,植根于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实证研究。

自然辩证法指导自然科学研究,具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与历史上自然哲学有理论渊源联系。

古代和近代的自然哲学包含一些合理思想和观点,创立自然辩证法也吸取了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合理因素。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是一种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哲学思潮,包含了丰富的科学内容和不少合理的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应当而且可以吸收和借鉴其合理因素。

但自然辩证法与它们在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上有着原则区别,自然辩证法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2、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一、古希腊自然观的内容:(1)用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

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则认为是原子;(2)追求逻辑的完满。

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本原是数,柏拉图提出的“理念世界”;(3)对自然的认识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最先是天文学和力学;(4)亚里士多德的综合。

他既注重逻辑的严谨,又注重经验事实,从亚里士多德之后,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二、古希腊自然观的特点:猜测性、朴素性、直观性、唯物性、辩证性。

三、古希腊自然观的意义:古希腊人企图用自然界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性质说明自然现象,并且力图从自然现象的总的联系中去把握它们,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然观。

他们从总体上勾划出一幅自然界的总画面,在自然观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

但是由于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基本上是以简单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一般说来,还没有系统的实验方法,因而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他们着重于逻辑的推理和概括,这就是他们的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的进步。

自然辩证法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大作业自然辩证法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

三十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也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有了深刻的教训。

因此,要继续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道路进行研究和探讨。

同时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综合国力的实际启程,解放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就是相当快速的,农业机械就是我国农业生产赢得明显成就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关键组成部分,农业的减产就是各种农业技术措施综合促进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的促进作用,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起著了关键促进作用并且将稳步充分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技术在人类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若没技术,人类社会就不能进步!正是因为技术的非常大发展,我们才存有了今天的文明和进步。

技术就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阶梯,技术进步使人类生活出现了大的脱胎换骨。

从起源来看,技术就是人类在利用和改建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控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科学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沦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展开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的“媒介”,就是变小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同时实现对社会调节、掌控的手段。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是与人类对自然界的生产实践活动和人类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的。

从技术层面来讲,农业机械工业特别是近代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对推动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和科学领域内的进步一起促进了现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自然辨证法大作业

自然辨证法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1、古代自然观有哪些局限性?自然观是对自然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古代自然观是古代社会的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自然观,是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

当时的自然科学刚刚萌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一切有关自然的知识差不多都包含于统一的哲学之中,其中有不少是来自抽象的思辨和猜测。

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索为目的的。

这种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当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

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

2、现代自然观相对于古代自然观有哪些进步?现代自然观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为正确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社会的研究,以及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3、科学与宗教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的实证性与宗教的信仰性。

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是获取知识的认识与研究活动。

宗教则是人类在未知自然及其规律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消极的认识态度和方式,它束缚了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真理,它的成果属于全人类,科学没有阶级性,它具有中立性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1、阐述古希腊四个自然哲学家关于万物本原的四种不同思想。

(教材P26)早期的自然哲学是从探索自然界的“本原”开始的。

希腊文“本原”的原意是“开始”,指构成万物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

至于本原是什么,数目有多少,古希腊哲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例如,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产生于“气”,赫拉克利持和希巴索则认为是“火”,恩培多克勒以土加于上述三者,主张“四元素”为万物之始,阿那克萨哥拉认为各种性质不同、数目无限多、体积无限小的“种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初元素,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认为万物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

2、论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

(讲义P12)答: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有以下四种:a.先进性。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16世纪以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表现为以四大发明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发明的领先以及农学,中医,天文,算术等学科的成熟。

B.实用性。

中国古代科学倾向于实际应用而不是古希腊科学的倾向于理性思辩。

主要表现在种种有形的技术发明,许多理论体系始终未能摆脱应用阶段。

C.稳缓性。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在稳缓前进而无大起大落。

D.大统一性。

与农业有关的学科构成中国大一统科技的中心部分,大型建筑技术,通讯技术,航海技术,炼丹技术等成为中国大一统科技的派生分支。

3、简述近代科学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科学发展的不同特征。

(讲义P20)(1)16-18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特征科学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材料,其途径是培根的经验归纳法;此时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一种分门别类的研究,采用的是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方法,将自然界看做一个既成事物而不是一个发展过程;机械力学的方法是此时期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整个自然科学都带上了机械论的色彩。

(2)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征A 19世纪自然科学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更高成都的发展。

时间上追溯了宇宙起源(星云假说);空间上确立了微小原子与庞大银河系的存在;深度上涉及到宇宙的未来与生命的本质,起源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编号:S002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考核(课程论文)题目:浅谈地质学岩石成因理论发展过程中岩石火成论与水成论之争揭示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作者:X懿学号:2015020615授课教师:陈多闻班级:沉积学2015某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2015年12月摘要:地学史上的“水火之争”是促进岩石物质来源、成因理论进步的重要事件,“水火之争”事件中揭露了科学理论发展的积累式发展和否定式发展,也揭露了地学思想上“灾变论”向“将今论古、均变论”思想的转变。

在本文中,将从“岩石火成论与岩石水成论之争”的事件分析出发,分析其具体事件的发展和事件细节所揭露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和地学思想。

关键词:水成论火成论地学思想自然辨证思想1引言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之交,地学史上爆发了一场水成论与火成论的激烈争论。

水成论学派以德国地质学家魏纳(A G.Werner,1749一1817)为代表,认为岩石形成于水体环境,并由水动力作为磨蚀、搬运的动力。

火成论学派以英国地质学家郝顿(J.Hutton,1726一1797)为代表,认为岩石形成于岩浆作用为主的热动力作用,并将岩浆环境和海洋环境作为岩石形成的循环环境。

该争论持续了约200年,最终以火成论胜利结束,然而人们却逐渐发现“水成岩”和“火成岩”都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且发现了第三类岩石变质岩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科学发展的曲折性、矛盾性、螺旋式发展性,这是一种自然辨证的正确观点,并且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2岩石火成论与岩石水成论之争2.1岩石水成理论形成过程魏尔纳1749年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地区的一个矿业世家,20岁时人弗莱堡采矿学校,177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文学并研究矿物学,1775年毕业后在著名的弗莱堡采矿学校任教40余年,直到退休。

魏尔纳认为,所有地层是地球在原始洪水期沉积而成,水是地壳形成与变化的唯一动力,而地下火的作用是次要的、局部的。

花岗岩、片麻岩等各种结晶岩也是水溶液的沉积物。

花岗岩、片麻岩等是深水沉积;灰岩和砂岩等为浅水沉积;沙、砾石为陆地沉积物。

地下火由煤产生从而引起火山喷发等,但规模很小,火的作用是很次要的因素。

魏尔纳将萨克逊地区地层从老到新划分为:①原生岩,含花岗岩、片麻岩、云母板岩、蛇纹岩、玄武岩、斑岩、正长岩。

②过渡岩,含硬砂岩、砂质板岩、灰岩。

③盖层岩,含砂岩、灰岩、石膏、岩盐、煤。

④冲积岩,含现代粉砂、粘土、沙、砾石、泉华、泥炭。

魏尔纳由此推论,这个层序适合于全球,称之为“万有建造”(Universal Fornrations)。

水成论得到了一些学者特别是他的学生们的拥护,并在各国传播。

1808年詹姆逊在英国发起成立“魏尔纳自然史学会”,另一方面由于水成论与圣经中洪水相似,因此得到了教会的支持,岩石水成论由此形成。

2.2岩石火成理论形成过程火成论的代表赫顿1726年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学过法律、医学,后自学地质与矿物学,逐步形成火成论观点,1785年在爱丁堡哲学学会发表第一篇论文《地球学说》,但受到爱尔兰皇家学会主席、古生物学家、矿物学家柯文(R.Kirwna)的严厉攻击。

但尖刻的批评反而帮助了赫顿,迫使他长期到野外搜集地质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1795年赫顿重新发表《地球学说》,震动了地学界,赫顿认为:花岗岩是熔融岩浆冷却的产物,岩浆充满了地球内部,岩桨上涌形成山脉,而流水长期剥蚀又使高山夷为平地,地面下沉到水面以下接受新的沉积。

他认为被水成论学派列为第一类岩石的花岗岩、片麻岩等不可能在洪水中形成。

火成论并不认为火是地质变化的唯一动力因素,而认为水与火都起作用,这一点与水成论认为水是唯一的动力因素有所不同。

赫顿的朋友霍尔爵士从熔融的玻璃慢慢冷却形成不透明的结晶体而迅速冷却形成透明玻璃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取来一些典型的火山岩,将它熔化后慢慢冷却得到了类似于玄武岩的结晶体,证实了玄武岩是岩浆慢慢冷却形成的,并在皇家学会通报上发表了《关于暗色岩和熔岩的实验分,这对火成论学派是极有力的支持,从而也开创了实验岩石学,“岩石火成论”也由此形成。

2.3水火之争的具体争论火成论是在与水成论争论中形成的,主要争论有:①魏尔纳认为“不整合”是偶见的,是沉积物在一个倾斜而上沉积形成的,而郝屯认为所有地层沉积都是水平的,倾斜是后来地层抬升的结果,而抬升力主要是岩浆侵入岩体产生的挤推力。

②魏尔纳认为,原始海洋沉积的岩层是原始层,花岗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层,叫原生岩层,而郝顿认为,凡沉积地层总是由已存在的岩层破碎、搬运、沉积而形成,也就是说,最占老的沉积层之前必有更古老的岩层。

③魏尔纳认为,深海沉积是由于沉积物本身重量与海水重量固结而成岩的,而郝屯认为上覆重量并不重要,关键是地内热使深海沉积物熔融成岩,强调玄武岩是火成成因。

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起,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激烈争论,人们逐渐认识到地壳中有二类不同的岩石—水成岩和火成岩,且初步认识了第三类岩石—变质岩。

此后,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甚至数学等逐步渗透进入地质学,使地质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日趋完善。

3水火之争的积极意义及其所揭示的地学思想在漫长的“水火之争”中,“岩石火成论”提倡者赫顿,本是“岩石水成论”提倡者维尔纳的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他大胆假设大陆和海洋几乎同时形成即地球处于“持续的”过程之中,并把这一过程看成是一个无尽的循环,“没有开始的痕迹也没有终止的迹象”。

这是地学史上的巨大进步,第一次提出了地表物质与地球下部物质循环的理论。

他们都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者,为学术付出毕生精力,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推行行的理论有很大难度,特别是教会的力量参与其中,赫顿的努力和坚持是不可忽视的。

不过,赫顿的理论也存在某些缺欠,有些地方过分地强调了“火”的作用,以及把那些确实存在“水”的作用而形成的矿脉,也误认为是岩浆喷气的产物。

但总的说来,赫顿摆脱某信条的羁绊,注重实践,实事求是,他的理论对促进地质科学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水火之争”将要结束时,“水成论”支持者之所以会一败涂地,是因为没有注重实例,仅通过片面的实验便得出结论。

其间,维尔纳的另一个弟子洪堡德远渡重洋来到拉丁美洲,登上厄瓜多尔首都附近的皮晋查火山,冒着危险趴在火山口边缘俯视,这里根本不存在什么煤层,更谈不上煤的燃烧,终于认识到火山作用的重要性。

体现了地学上典型的以自然界为基础的原则,室内实验只能作为验证性的工作,要通过“将今论古、以古论今”的基本原则指导地质工作的开展。

4水火之争所揭示的自然辩证思想“水火之争”作为地学三大争论之一,代表着地学历史上岩石成因科学理论进步的关键过程,从“水火之争”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一种科学理论的发展呈现着累积式发展模式和否证式发展模式。

一种科学理论一旦确立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实际性问题,我们自然科学工作者比较熟悉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就是科学理论的累积式发展模式和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模式。

“水火之争”的初步阶段即处于一个积累式发的模式之中,两大学派各自进行独立的研究和积累事实依据。

累积式发展模式认为,因为自然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无穷的,所以人对自然界的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是无穷的。

在近代科学形成和发展时期,科学的发展过程被认为“是不断的归纳过程”。

“岩石水成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从累积的观点上看,“岩石水成论”在原来的X围内继续得到确证以后,其适用X围得到扩展,但也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这时候,理论内部的矛盾也是在积累式发展的。

而“岩石火成论”也在逐渐进步和被证实的过程中,只是“水成论”相对占上风,支持者较多。

科学理论的进步还可以通过若干个得到确证的理论,被新的理论所包容来实现。

总而言之,科学累积发展的模式是:归纳使科学理论得到论证和确证,就是理论不断应用、调整和修改的过程。

否证式发展模式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说,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遭到实验的反驳。

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水火之争”以“岩石火成论”否定“岩石水成论”结束,这是一个否定式发展模式的直观例子。

所以,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是:猜想——证伪——猜想;或者是: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

换言之,科学认识是在不断改正自己的谬误中向前发展的。

一个理论只有在逻辑上有可能被否证,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岩石水成论”于之前的“如火如荼”截然不同的“一败涂地”生动地描述了否证的功能。

科学的进步不仅有不断归纳、证实、积累的过程,而且还有不断否证、不断批判旧理论、大胆猜测新理论的过程。

与累积模式不同,否证模式强调科学知识增长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革命的过程,是寻找反例进行反驳和否证的过程。

随着地学的进步,人们发现“水成论”与“火成论”都有十分大的缺陷,并发现了第三种岩石:变质岩。

这是一个科学成就就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意味着科学知识累积式(包含否定式发展模式)地向前发展。

科学的进步不只是单以积累式或者否定式的发展模式进行的,而是二者交错,相辅相成的,没有早期的积累式发展,就没有否定式发展的产生;没有否定式发展的进行,也没有积累式发展模式的继续进行。

5个人认识与感想地质学岩石成因理论“水火之争”表现了科学技术发展是争论中(否定式)螺旋式上升,而争论本身是科学思维的正常过程,这是辩证法的胜利。

这也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它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事实上,地质学历史上存在的三大争论,都是辩证统一的表明了“灾变论”向“将今论古、均变论”思想的转变,地学三大争论是:①水成派和火成派的争论,这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来源及演变方式的争论,一派认为是水成的,另一派认为是火成的;②灾变论与渐变论的争论,这是研究地球物质(包括生命体)变化方式的争论,变化方式有渐变方式和突变方式二类;③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又称水平论和垂直论,这是研究地球物质运动形式的争论,水平论被视为活动论,而垂直论被称为固定论。

三大争论在地学历史中都是激烈的,颠覆性的,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二者辩证的共同存在,如灾变论思想中考虑到恐龙大灭绝作为突变性灾难性事件造成的,从而认为地球的发展是以灾变的模式进行的,实际上,从地质时间尺度(百万年)上看,这种灾难性事件都是一瞬间的,事实上地质历史上每一次灾难都促进了地球的发展。

而地球应当以“均变”为主,但是“灾变”并不能被否定,而是参杂在“均变”的过程中,并且起到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