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针灸治疗学

合集下载

腹痛-针灸治疗ppt

腹痛-针灸治疗ppt
详细描述
病案一:慢性胃炎所致腹痛的针灸治疗
总结词
针灸对肠易激综合征所致的腹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腹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所致的腹痛,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针刺和艾灸。针刺取穴包括天枢、气海、关元等,艾灸则取神阙、气海、关元等。通过针灸刺激,可以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有效缓解腹痛症状。
艾灸法
拔罐法
确定穴位
根据腹痛部位确定相关穴位,如中脘、天枢、气海等。
准备工具
准备拔罐器、酒精棉球、镊子等工具。
消毒
对穴位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感染。
注意观察
观察拔罐后穴位皮肤的变化,以及腹痛是否有所缓解。
拔罐操作
将拔罐器放在穴位上,用力吸拔,留置一段时间(一般5-10分钟),然后取下拔罐器。

其他针灸手法
有效
腹痛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无效
疗效评估方法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
不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个体差异可能影响针灸效果。
患者个体差异
病情严重程度
针灸治疗师的水平
针灸治疗次数
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在针灸治疗后恢复较快,而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
针灸治疗师的经验、技术水平及对患者的关注程度可能影响针灸效果。
拓展针灸治疗的应用范围
针灸治疗不仅可用于急性腹痛的缓解,也可以对慢性腹痛、消化系统疾病等进行辅助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要点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毫针刺法
准备工具
准备艾条、艾灸盒、酒精灯等工具。
固定艾条
将艾条插入艾灸盒中,点燃一端,将艾灸盒放置在穴位上。
确定穴位
根据腹痛部位确定相关穴位,如中脘、天枢、气海等。

一针疗法急腹症穴

一针疗法急腹症穴

一针疗法急腹症穴一针疗法1.急腹症穴【位置】相当于传统腧穴足三里穴。

《针灸甲乙经》中载:在膝下三寸处,衔外廉。

【取法】仰卧位或正坐垂足。

犊鼻穴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之(图3-1)。

【作用】具有通经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主治】急性腹痛、胃肠痉挛。

【治法】取急腹症穴常规消毒后,用3寸毫针迅速直刺约2寸,先捻转,后提插,行泻法为主,待针感出现后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疗程视病情而定。

如治疗1次病情不减者应建议病人去专科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注释】急性腹痛是一个临床症状。

其发病原因很多,疼痛的性质亦多种多样,但临床最常见的病因有急性胃肠痉挛、胃穿孔、肠梗阻、阑尾炎、急性腹膜炎等。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腹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剧烈疼痛,有的为刺痛、钝痛、跳痛、胀痛,有的为撕裂样疼痛,有的则为抽痛。

如为肠梗阻多伴有呕吐、大便停止,亦无排气;如为胃穿孔,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及腹膜炎的一些临床表现。

总之,急性腹痛为一种急症,在没有明确诊断的前提下进行针灸治疗,只能减轻症状,不能根治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

从古到今,一直成为医治胃肠疾病的常用穴位之一,亦是强身健体的保健要穴,尤其对腹痛的止痛效果令人信服。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一侧或双侧动物的“足三里穴”,均能使其痛阈平均升高1倍以上,说明足三里穴确实具有止痛的功效。

《四总穴歌》中载:“肚腹三里留”总结了足三里穴对胃肠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作用。

它之所以能治疗胃肠道疾病,是因为足三里穴为阳明胃经之合穴,胃属土,阳经的合穴也属土,以土治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法则之一。

【病例】王某,男,43岁,工程师。

因急性腹痛,于2001年10月11日就诊。

检查:急性痛苦表情,体温37.5℃,心率每分钟88次,心肺未见异常,腹肌紧张,右下腹及阑尾投影区压痛,有反跳痛,脉细数,舌质紫红,苔薄白。

诊断为急腹症,阑尾炎穿孔待除外,取急腹症穴针刺,行泻法,阿是穴火针针刺。

痛经针灸治疗学新世纪

痛经针灸治疗学新世纪


继发性痛经

沿革


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 痛,经一月再见。” 《诸病源侯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 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景岳全书· 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 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 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 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 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 拒揉者为实。”

操作:

寒凝血瘀者:腹部加艾灸
2、其他疗法
(1)耳针: 内分泌、内生殖器、 皮质下、肝、肾、 神门、 腹。交感、

其它疗法


(2)穴位注射:辨证选用注射液,穴注 体针之穴位 (3)皮肤针:下腹任脉、腰骶督脉、肾 经、胃经、脾经、膀胱经穴。以所叩部 位出现潮红为度,每次叩刺10-15分钟, 以痛止、腹部舒适为度。
《针灸治疗学》新世纪教材
一、概述

1、定义: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
性小腹疼痛。 对象:初潮后至绝经前时期的女性 时间:经前—经期—经后;周期性 部位:小腹(或少腹)、腰骶部 程度: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 好发对象:青年妇女



概述:2、分类

原发性痛经

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常于婚后或分娩后 自行消失。 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器官炎 症或子宫颈狭窄阻塞、子宫内膜增厚、子宫 前倾或后倾等。

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因此取八脉交会 穴公孙,不但通调冲脉经气正常运行,而且对 十二经之气运行都直接或间接发生密切联系, 并使“血海”起到溢蓄双向调节作用。八脉交 会穴列缺通于任脉,沟通胞宫,上二穴合用为 马丹阳“合担用法担”之法。太冲为足厥阴肝 经原穴,有舒肝解郁,调理气血作用。中极属 任脉经穴,通于胞宫,可调理冲任,疏通胞脉 之功效。太冲、中极配伍应用可调血通经止痛。 【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P68~69

针灸治疗学

针灸治疗学

【治疗】 1. 针灸 【处方】 合谷 天枢 上巨虚
随证配穴: 湿热痢: 曲池 内庭 寒湿痢:中脘 气海 噤口痢:中脘 内关 内庭 休息痢: 脾俞 胃俞 关元 肾俞
2. 水针 【方法】 用25%葡萄糖或维生素B1 50毫升 注射液,分注于两侧天枢穴,每穴 1毫升,每日一次。
脚气
【定义】 足胫麻木,酸痛,软弱无力为主症。 【病因病机】 水寒或湿热侵袭下肢,流溢皮肉筋脉; 病后体质虚弱,气血亏虚,经脉,经筋 失于润养。
【治疗】 1. 针灸
急性泄泻: 【处方】 中脘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慢性泄泻: 【处方】脾俞 章门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2. 耳针 【选穴】 大肠 小肠 下脚端 肺 脾
痢疾
【定义】 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 血为主症。 【病因病机】 湿热痢:外感暑湿疫毒和饮食不洁,外邪 与食滞交阻肠腑,传导失职,湿热相博, 气血凝滞。 寒湿痢:脾胃素虚,寒湿内侵。 噤口痢:湿热蕴结中焦,脾胃失其升降, 呕恶不能食。 休息痢:痢疾迁延日久,中气虚弱,反复 发作。
便秘
【定义】 大便干燥,排便困难,秘结不同超过2天 以上。 【病因病机】 实秘: 素体阳盛,嗜食辛辣厚味,致肠胃 积热; 邪热内结,肠燥腑气不通;情志不 畅,津不敷布,肠腑传导失常。
虚秘:病后产后气血未复;年老体弱,气 血亏耗;下焦阳气不充,阴寒凝结,肠道 腑气受阻。
【治疗】 1.针灸 【处方】 大肠俞 天枢 支沟 上巨虚 随证配穴:
1.针灸 【处方】 阳陵泉 足三里 悬钟 三阴交 随证配穴:
脚气冲心: 巨阙 内关 脾胃虚弱: 脾俞 胃俞 麻木: 八风 太白 2.电针 【选穴】风市 足三里 伏兔 悬钟
3. 水针 【选穴】 曲池 外关 阴陵泉 足三里 悬钟 【方法】 采用维生素B1 100毫克或维生素B12 100微克注射液,每次选2~4穴,每 穴注入0。5~1毫升,隔日一次,10 次为一个疗程。

腹痛 针灸治疗讲解共46页

腹痛 针灸治疗讲解共46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腹痛 针灸治疗讲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腹痛针灸治疗PPTppt

腹痛针灸治疗PPTppt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调整人体气血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 气血,使气血通畅。
促进经络疏通
针灸可刺激穴位,促进经络的疏 通,使脏腑功能协调。
调和阴阳平衡
针灸可调和阴阳平衡,使机体处于 健康状态。
针灸的治疗范围
内科疾病
包括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 疾病,脾胃不和、肾虚等消化系统 疾病。
外科疾病
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骨关 节疾病,以及带状疱疹等皮肤疾病 。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痛经所致腹痛,常选取关元、气海、归来、三阴交等穴位。关元、气海可调理冲任二脉及胞宫气血, 归来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可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三阴交为三条阴经交会穴,可调和肝脾肾三脏功能 ,通经止痛。
05
总结
腹痛针灸治疗的优缺点
• 优点 • 缓解疼痛迅速:针灸治疗可迅速缓解腹痛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 副作用小:相对于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的副作用较小,不易引起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 全面改善身体状况:针灸治疗不仅缓解疼痛,还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 • 缺点 • 要求技术高:腹痛针灸治疗需要高水平的针灸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否则可能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 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疼痛,部分患者可能无法忍受。 • 需要专业设备:针灸治疗需要专业针灸针和相关设备,可能不便携带。
制定合适的针灸治疗方案。
患者评估
针灸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整体 评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病 情、年龄、性别等因素,以便确 定合适的针灸穴位和刺激强度。
确定针灸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 针灸治疗方案,包括针灸的穴位、 刺激方法、刺激强度、治疗时间等 。
针灸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腹痛部位和对应取穴

腹痛部位和对应取穴

腹痛部位和对应取穴
灸友会第293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导读六腑病多在募穴所在处出现疼痛,应根据“合治内腑”的原则,取其对应的下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详细记载。

腹痛
根据腹痛的部位采用不同的穴位治疗。

脐上胃脘部的疼痛(以中脘穴处为中心者),除按压至阳、灵台穴外,也可针足三里穴;肚脐周围的腹痛(以天枢穴处为中心者),针上巨虚;肚脐以下的小腹疼痛(以关元穴外为中心者),针下巨虚。

至于其理,六腑病多在募穴所在处出现疼痛,应根据“合治内腑”的原则,取其对应的下合穴,对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详细记载,潜心读之自明。

心肌梗塞有时也在上腹部出现疼痛,应注意鉴别。

方法是:胃痛是以胃的募穴中脘为中心出现疼痛,心肌梗塞是以心的募穴巨阙为中心出现疼痛,临床曾见心肌梗塞多例,皆是如此。

至于左下腹痛,其部位为肝经和脾经交叉处,且因肝气行于左,临证所见皆为肝郁脾虚,多见于慢性结肠炎和妇科病,可针曲泉、三阴交、上巨虚;岳美中治此证用四逆散加薤白,临证用之也获良效。

腹痛经典针灸处方分享(六)——健脾和胃方,调中止痛方

腹痛经典针灸处方分享(六)——健脾和胃方,调中止痛方

腹痛经典针灸处方分享(六)——健脾和胃方,调中止痛方健脾和胃方《普济方》【处方】太白、温溜、足三里、陷谷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布有隐神经及腓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

太白温溜手阳明郄穴。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深支,桡动脉肌支与头静脉。

温溜穴足三里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右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

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

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

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

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足三里陷谷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静脉网。

陷谷【功用】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主治】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腹痛证【操作】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

【方义】太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原穴,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有健脾和胃,活络止痛,降低血糖的功能;温溜为手阳明经之郄穴,是经络之气深聚之处,可以清热理气,通经活络;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陷谷为足阳明胃经输穴,为本经脉气之所注,穴下陷如深谷,故得名,具有清热渗湿,泻火明目,通络止痛之功;太白、足三里,补脾益胃,运化脾土,温溜止痛,治标缓急,陷谷助胃腑之通降之气;四穴相配,标本兼顾,脾得运则健,胃得下则安,表里同治,共奏行气止痛之功。

调中止痛方《类经图翼》【处方】三焦俞、章门、阴交、足三里、气海、丘墟、太白、行间三焦俞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动、静脉后支。

三焦俞章门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尖处。

针灸治疗学歌诀

针灸治疗学歌诀

针灸治疗学歌诀目录1、头痛..................................................................2、面痛..................................................................3、落枕.................................................................. 颈椎病...................................................................4、漏肩风................................................................5、肘劳..................................................................6、腰痛.................................................................. 坐骨神经痛...............................................................7、痹证..................................................................8、中风..................................................................9、眩晕.................................................................. 高血压...................................................................10、面瘫.................................................................11、痿证.................................................................12、痫病:...............................................................13、癫狂................................................................. 癫病..................................................................... 狂病.....................................................................14、颤证.................................................................15、不寐.................................................................17、痴呆.................................................................18、心悸.................................................................19、感冒.................................................................20、咳嗽.................................................................21、哮喘.................................................................22、呕吐.................................................................23、胃痛.................................................................24、腹痛.................................................................25、胁痛.................................................................26、泄泻.................................................................27、痢疾.................................................................28、便秘.................................................................29、阳痿.................................................................30、癃闭.................................................................31、消渴.................................................................32、月经不调.............................................................33、痛经.................................................................34、经闭.................................................................35、崩漏.................................................................36、绝经前后诸症.........................................................37、胎位不正.............................................................39、带下病...............................................................40、不孕症...............................................................41、缺乳.................................................................42、遗尿.................................................................43、小儿惊风.............................................................44、小儿积滞.............................................................45、小儿脑性瘫痪.........................................................46、注意力缺陷多动症.....................................................47、瘾疹.................................................................48、蛇串疮...............................................................49、神经性皮炎...........................................................50、斑秃.................................................................51、痄腮.................................................................52、乳痈.................................................................53、肠痈.................................................................54、痔疮.................................................................55、扭伤.................................................................56、腱鞘囊肿............................................................. 57,目赤肿痛.............................................................58、麦粒肿...............................................................59、近视.................................................................61、鼻渊.................................................................62、牙痛.................................................................63、咽喉肿痛.............................................................64、晕厥.................................................................65、虚脱.................................................................66、高热.................................................................67、内脏绞痛.............................................................68、肥胖症...............................................................69、戒断综合征...........................................................70、慢性疲劳综合征....................................................... 丄丅×│○△↓※补法:┬泻法:⊥平补平泻:∣三棱针刺血:↓艾条灸:×艾炷灸3壮:△3 温针灸: 拔罐:○皮肤针:※皮内针: 电针:IN 穴注:IM在针灸处方中,上述符号直接在腧穴后面。

针灸治疗学下

针灸治疗学下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 主症的病证。 常见于消化性溃疡、胃肠痉挛、肠易激综合征、急 慢性胰腺炎、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结核性腹 膜炎、泌尿系结石、肠道寄生虫、消化不良性腹痛 以及女性一些妇科病症等。
病因病机
外感实邪 风、寒、暑、热、湿
饮食停滞,纳运无力
饮食不节
肥甘辛辣,酿生湿热
治疗取穴
行痹(风痹) 祛风通络 散寒除湿 膈腧 血海
痛痹(寒痹) 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 肾腧 关元
着痹(湿痹) 除湿通络 祛风散寒 足三里 阴陵泉
热痹
清热利湿 祛风活血
大椎 曲池
肩部:肩髎、肩髃、肩内陵、臑俞。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阴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解溪。
腰痛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 等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肾虚失于濡养,引 起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可见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后关节紊乱,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腰骶关节,骶髂关节病变 ,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 退行性病变,腰椎骨结核,肿瘤,骨髓炎等。
肾虚腰痛 起病缓慢,日久不愈,腰腿酸软无 力, 阳虚的神疲肢冷,阴虚的虚烦盗汗。
劳损腰痛 腰部强痛 ,痛处固定不移,劳累时 加重,腰部僵硬。
治疗
寒湿腰痛 散寒化湿 温阳止痛 肾腧 委中 环跳 秩边 昆仑
肾虚腰痛 补肾壮腰 止痛 肾腧 委中 命门 关元 太溪
劳损腰痛 舒经通络 活血止痛 肾腧 委中 志室 腰阳关
辩症治疗
肠道实热 清热润肠 内庭 曲池 足三里 肠道气滞 顺气行滞 支沟 天枢 行间 脾气虚弱 益气润肠 章门 脾腧 足三里 阴虚肠燥 滋阴养血润燥 照海 支沟 三阴交 肾阳亏虚 温阳通便 脾腧 肾腧 大横

腹痛针灸治疗ppt

腹痛针灸治疗ppt

针灸治疗可促进血液循环,改 善疼痛部位的组织营养,提高
疼痛阈值,缓解疼痛。
针灸治疗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 统,缓解疼痛引起的肌肉紧张
、血管收缩等反应。
针灸治疗可促进胃肠蠕动,缓 解胃肠痉挛,减轻腹痛症状。
03
腹痛针灸治疗方法
单纯针灸疗法
单纯针灸疗法是指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缓解腹痛症状。
针灸治疗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辨证论治,确定引起腹痛的病因和穴位,选用合适 的刺激方法,如针刺、艾灸、拔罐等。
针灸和西药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西药治疗需要根据病因和症状进行选择,制定合适的 用药方案。
在使用针灸配合西药疗法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 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04
腹痛针灸治疗注意事项
治疗前准备
诊断明确
首先应对腹痛的病因进行明确 诊断,以确定针灸治疗的适应
腹痛针灸治疗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腹痛针灸治疗概述 • 腹痛针灸治疗的原理 • 腹痛针灸治疗方法 • 腹痛针灸治疗注意事项 • 腹痛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与评价 • 腹痛针灸治疗典型案例分享
01
腹痛针灸治疗概述
腹痛针灸治疗的定义
• 定义:腹痛针灸治疗是一种通过刺激腹部穴位来缓解和治疗 腹痛的方法。它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一种,具有操作简便、 副作用小、效果显著等特点。
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
腹痛针灸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 并发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Nhomakorabea减轻心理压力
腹痛针灸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 心理压力,从而改善患者的生
活质量。
腹痛针灸治疗对疼痛缓解及复发的影响
疼痛缓解速度
腹痛针灸治疗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且效果持久,不会 出现药物止痛的副作用。

腹痛-针灸治疗

腹痛-针灸治疗

艾灸治疗方法
根据腹痛的病因和症状,选择相 应的穴位进行艾灸,一般采用悬
灸或隔姜灸等方法。
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前应明确诊断,避免误灸; 艾灸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 免烟雾过大;艾灸后应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
拔罐治疗
01
拔罐治疗原理
通过负压吸引作用,使局部气血瘀滞得以疏通,达到治疗腹痛的目的。
02
拔罐治疗方法
症状
腹痛的症状包括腹部疼痛、腹胀 、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和伴随 症状因病因不同而异。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腹痛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外科疾 病等。常见的病因有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梗阻、阑尾炎等 。
发病机制
腹痛的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个系统。疼痛感受器受到刺激后 ,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产生痛觉。同时,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也参与了腹痛 的发生和发展。
探讨针灸治疗的优化方案
针对不同病因、不同症状的腹 痛患者,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 的优化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加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 相结合
加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结 合,深入探讨针灸治疗在腹痛 治疗中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为 针灸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 更加有力的支持。
拓展针灸治疗在腹痛领域 的应用范围
患者配合度
患者对针灸治疗的配合程度也会影响治疗效果,积极配合治疗的 患者效果更佳。
病情严重程度
病情的严重程度也会影响治疗效果,病情较轻的患者治疗效果更 明显。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主要内容
本研究通过对腹痛进行针灸治疗,探索了针灸对腹痛的治疗 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包括对腹痛患者的诊断、针灸治疗方 案的设计、治疗效果的评估以及安全性分析等方面。

倪海厦人纪针灸036(肝结石,腹痛,左腹淤血痛)

倪海厦人纪针灸036(肝结石,腹痛,左腹淤血痛)

倪海厦人纪针灸036(肝结石,腹痛,左腹淤血痛)
七十七:肝结石处理:
任何的肋骨痛,都可下对侧的肝关止痛。

(见小肠经讲解)
天枢,期门,日月,肝俞,胆俞。

肝结石已经无法再开刀手术了,如果1-3点睡不着觉,去时症下俞穴。

同时止痛,让大便保持通畅,一段时间就消了。

七十八:腹痛:
淤血造成的腹痛,月经痛:月经痛,被踢到,腹部里面有出血。

一般腹痛(淤血)都在左腹(大约关元外开3寸处)有压痛,表示有淤血。

因为人左边主血,右边主气。

七十九:左腹淤血造成的痛处理:
如果是便秘造成的实:寒:一周不上大号不难受
热:两天不上大号肚子绞痛难受。

急腹痛可试试这几个穴

急腹痛可试试这几个穴

急腹痛可试试这几个穴中医书友会第3083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急性腹痛为临床常见症候。

针灸治疗腹痛有较快的疗效。

不妨跟杨维杰老师一起学习腹痛的特效一针疗法。

(编辑/闫奇峰)急腹痛作者/杨维杰急性腹痛是常见的临床症候之一,常见于泄泻、痢疾、疝气、虫积、肠痈及妇科疾病中,多由寒邪内积、脾阳不振、饮食停滞等引起。

西医学中急性肠炎、痢疾、阑尾炎、痛经等均属本证范畴。

治疗急腹痛常用的一针疗法穴位有内关、梁丘、四花上、四花中、四花外、神阙、胆囊等。

四花上、四花中、四花外之解析详见本章第一节。

内关【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针法】取一侧内关穴,用毫针直刺,深达对侧外关穴皮下(以能触到针尖为准,但切勿穿透皮肤),然后反复施行雀啄提插手法,并嘱患者深呼吸多次,轻揉腹部数分钟,直至腹痛消失后再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

若取双侧内关穴,则可由医师或护士代为抚摸、揉按腹部。

【解析与经验】本法适用于胃痉挛、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肠痉挛、胆道蛔虫、胆囊炎等引起的急性腹痛。

急腹痛的主要原因为气血运行失常,所以针刺治疗应以调理气血为主。

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别走手少阳三焦,《标幽赋》云:“胸满腹痛刺内关。

”《玉龙歌》云:“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内关穴不但主治胸腔疾病,也是治疗腹腔内诸症的要穴。

外关属三焦经络穴,内关属心包络,心包经起于胸中,循胸出胁,历络三焦。

《针灸大成》把心包称为阴血之母,三焦称为阳气之父,两者统调全身气血功能,故取内关透外关治疗气血失调引起的腹痛效果甚好。

又内关与足厥阴肝经同名经相通,肝主筋、主痉挛,针刺内关透外关配合深呼吸治疗急腹痛,可缓解腹腔脏器受到各种刺激时产生的痉挛状态,止痛效果甚佳。

梁丘【位置】仰卧或正坐,垂足,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膝膑外上缘上2寸处取穴。

【针法】取梁丘穴,常规消毒后用毫针进针,直刺1.2寸,行雀啄提插手法,嘱患者深呼吸,并同时揉摩腹部,直至腹痛消失后再留针6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反复行雀啄提插手法,并揉摩腹部,嘱患者深呼吸。

急腹痛的针灸治疗方法

急腹痛的针灸治疗方法

急腹痛的针灸治疗方法急腹痛,又称急性腹痛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以腹部剧烈疼痛为主要特征,具有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的特点的一种急性症状。

内外妇儿临床各科均可发生。

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

其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性质和程度而有所区别,但是,急腹痛的疼痛多较剧烈,呈刀割样痛、绞痛、钻顶样痛等,常表现为阵发性痛、持续样痛或伴阵发性加剧。

那针灸能治疗急腹痛吗?针灸治疗急腹痛最早的报道见于1957年,之后,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末,直接以治疗本症状为题的文章很少。

从80年代起,不仅有关资料剧增,且观察的样本数也不断扩大,有多达数百例的;方法上则包括深剌、剌血、电针、手针、穴位注射乃至穴位激光照射等。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急腹痛的止痛效果是确切的。

并发现,针灸治疗急腹痛,以痉挛性、过敏性、功能性的效果最佳。

如上所说,由于急腹痛的病因十分复杂,在止痛之后,还必须应用包括针灸在内的各种中西医疗法。

一电针1.取穴主穴:足三里、天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配穴:中脘、日月、上巨虚、胆囊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压痛点。

2.治法先取主穴,双侧同用。

进针得气后,采用紧提慢按结合大幅度捻转的方法,反复施以针剌泻法,使针感向患部四周扩散,然后接通电针仪,选择疏密波。

频率18次/分,导线的正极一般接在天枢穴,电流强度以病人最大耐受为度。

通电30分钟~60分钟。

留针期间可逐步加大电流强度。

待疼痛缓解后,再依据病情,选取加配穴。

如胆绞痛可加日月、胆囊穴,胃痉挛加中脘、下腹部痛加上巨虚。

每日1~2次。

二体针1.取穴主穴:神阙、丘墟透照海、阿是穴。

配穴:内关、足三里、阳陵泉。

阿是穴位置:腹部压痛点。

2.治法主穴每次取1穴,其中神阙穴与阿是穴可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急腹痛;丘墟透照海用于胆绞痛。

配穴据症而加。

内关穴用于急性上腹痛伴呕吐。

足三里用于各种急腹痛,阳陵泉用于胆绞痛。

神阙穴针法: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前必须按治法规程进行严格消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
毫针常规刺。寒证可用艾灸法。腹痛发作时,足三里可持续行针 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
2.其他治疗
⑴耳针
取胃、小肠、大肠、 肝、脾、交感、神 门、皮质下。每次 选用3〜5穴。毫针 刺法,或埋针法、 压丸法。
⑵穴位注射
取天枢、足三里。选用654-2或阿托品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⑶穴位贴敷
饮食积滞:暴饮暴食后脱腹胀痛,拒按,暧腐吞酸,恶 食,得吐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
肝郁气滞:腹痛胀闷,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得暧气或 矢气则胀痛减轻,遇恼怒加剧,喜太息。苔薄白,脉弦。
瘀血内停:痛势较甚,疼痛固定不移,刺痛。舌质紫暗, 脉弦或涩。
证型(虚)
中虚脏寒:腹痛隐隐,时作时止,喜 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加剧, 大便溏薄,神疲怯冷。舌质淡,苔薄白, 脉沉细。
取神阙、阿是穴。选用大 葱、生姜、麦魏、食盐各 30g,切碎捣烂,炒热,贴 于穴上,药凉后再外加热 敷。适用于虚寒胃痛。
【按语】
1.针灸治疗腹痛效果较好,但针刺止痛 后应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防 延误病情。
2.如属急腹症者,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 严密观察病情,必要时采取其他治疗措 施。
【文献摘录】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腹痛多见于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 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
胃腕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 若发病急骤,痛势剧烈、拒按,多为实 证;病程较长,腹痛缠绵、喜按,多为 虚证。
证型(实)
寒邪内阻: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则甚,四肢欠温, 口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 痛。因腹内有许多脏腑,且为诸多经脉所过之处, 故腹痛可见于多种脏腑疾病。
病因病机
腹痛的发生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 劳倦体虚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腹,与肝、胆、 脾、肾、膀胱、大小肠有关。若脏腑气机阻滞不 通或行于腹部的足阳明、足少阳、足三阴经、冲 任带脉功能失调均能导致腹痛。基本病机是腹部 脏腑经脉气机不通,或脏腑经脉失养。
腹痛
卢老师
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要 求
病例导入
马某,男,27岁。 患者就诊前一天晚餐暴饮暴食,着凉后出现腹痛暴作,痛势较剧,
脱腹胀满,疼痛拒按,暧腐酸臭,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腹中雷鸣, 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3.试解释方义。
病例导入
马某,男,27岁。 患者就诊前一天晚餐暴饮暴食,着凉后出现腹痛暴作,痛势较剧,
脱腹胀满,疼痛拒按,暧腐酸臭,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腹中雷鸣, 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腹痛——证型: 饮食积滞
寒邪内阻: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则甚,四肢欠温,口不渴,小便 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紧。
饮食积滞:暴饮暴食后脱腹胀痛,拒按,暧腐吞酸,恶食,得吐泻后痛 减。苔厚腻,脉滑。
肝郁气滞:腹痛胀闷,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得暧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遇恼怒加剧,喜太息。苔薄白,脉弦。
瘀血内停:痛势较甚,疼痛固定不移,刺痛。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问题与思考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治法:通调腑气,缓急止痛。取相应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处方:主穴:中脘 天枢 关元 足三里;配穴:饮食积滞配下腕、
1.《灵枢.杂病》: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 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2.《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 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 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3.《医学入门.内集卷一》:腹痛公孙内关尔……腹 痛轻者只针三里。
4.《针灸大成卷九》:腹内疼痛,内关、三里、中 脘……如不愈,复刺后穴:关兀、水分、天枢。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通调腑气,缓急止痛。取相应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
中脘 天枢 关元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内阻配神阙; 饮食积滞配下腕、梁门; 肝郁气滞配期门、太冲; 中虚脏寒配脾俞、神阙; 瘀血内停配阿是穴、膈俞。 脐周疼痛配上巨虚;脐下疼痛配下巨虚;少腹疼痛配曲泉。
方义
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位于脐上,天枢为大肠之募,位于脐旁, 关元为小肠之募,位于脐下,三穴布于脐之四周,可运转腹部气 机;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可调腑止痛。
梁门。 操作:毫针常规刺。寒证可用艾灸法。腹痛发作时,足三里可持
续行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
问题与思考
3.试解释方义。 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位于脐上,天枢为大肠之募,位于脐旁,
关元为小肠之募,位于脐下,三穴布于脐之四周,可运转腹部气 机;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可调腑止痛。
谢谢 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