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管理的缺陷
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
巴林银行与其它银行的区别
• 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 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1886 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 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 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 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等到第二天抛 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20世纪初,巴 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王室。 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 了五个世袭的爵位。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 从而奠定了巴林银行显赫地位的基础。业务专 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
。 此,巴林银行230年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1992年3月,巴林银行的一份内部传真就提出警告: “我们正处于一种可能造成灾难的危险境地。我们的
制度缺陷将造成财务亏损或失去客户的信任,或两者 兼有。”但这一警告没有受到重视。
从1993年底开始,对里森的专门交易负有责任的 罗思·贝克和作为股本产品部门负责人并对股本产品的 风险承担责任的玛丽·沃尔兹,两人都对新加坡期货公 司的交易性质或是否可能获利等都不真正了解。
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 。
• 第一,投资者必须清楚地了解风险的程度。 • 第二,金融机构内部必须建立有效的相互
制约的制度。
“看我应该去中国找份工作!”
近年来,发生在中国的衍生品交易亏损事件同样频繁且规 模巨大。值得关注的是,东方航空、中国远洋等一些央企 发生金融丑闻时,几乎没有人受到牵连,更别说入狱,它 们甚至还能继续巨额的财政补贴。“任何违背国家法规和 金融规则的行为都应受到惩罚。在这方面,不应该对国有 企业网开一面。”尼克说。2019年3月,因擅自从事石油 衍生品期权交易导致5.5亿美元巨亏的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 总裁陈久霖入狱, 得知陈久 霖出狱一年后,于2019年出 任一家中国央企子公司(国 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后, 尼克有些吃惊,他以半严肃半
巴林银行事件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①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
巴林银行已经有200多年的经营历史,理应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如果个别职员在职权范围内违反操作规程是可能发生的。
但一名交易员能够违反制度,擅自越权操作,将相当于其母行资本几倍的资金做赌注,而且能够掩藏几周不为监管部门所知晓,可见巴林银行内部的监管漏洞很多。
本来巴林银行后线结算部门应该履行监察职责,但是这个报警系统并没有发挥作用,这抑或是里森与结算部门的人同谋,来欺瞒管理层;或许是既让里森负责前台交易又让他掌管后线结算这种做法的严重恶果。
除了巴林银行内部存在的原因外,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英国金融监管当局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件也反映了对从事跨国业务的金融机构施以更加严密监管的必要性。
②必须建立衍生工具交易严密的内部监管制度。
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来看,衍生工具一旦脱离了贸易保值的初衷而成为投机手段时,风险是极大的,尤其是当交易员孤注一掷时,可能会招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银行管理层应当建立起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经常审查资产负债表中的表内及表外业务,及早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从巴林银行事件来看,即使是里森用开立虚假户头进行衍生工具交易,以造成代客买卖的假象,但作为巴林银行管理层应该从或有资产的不正常增加中发现问题,这时应该核实客户的身份、财力等。
有鉴于此,金融机构在制定有关从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内控制度时,应该考虑自身从事该类交易的目的、对象、合约类别、交易数量等。
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应包括:交易的目标价、交易流程、坐盘限额、权责划分、预立止蚀点、报告制度等。
③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
新加坡曾被认为是金融监管很完善的国家,但是巴林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新加坡监管体系产生了疑问。
现在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已将每份合约保证金由62.5万日元提高到135万日元,新加坡还将加强制度方面的监管。
有关人士还提出了将交易合约数量与投资者的资金实力相挂钩,虽然这样可能使市场成交量受到影响,但是市场的健康发展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企业内控控制与制度设计案例分析参考答案(部分)
案例分析参考答案项目一内部控制与制度设计基础[案例分析1] 参考答案: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设置上存在下列缺陷使得欺诈行为有可能发生,而且欺诈金额又是如此之大。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存在缺陷。
该案例中,交易员一方面控制着交易行为而另一方面又控制着对交易的记录,这违背了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中“执行与记录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分离”的基本要求。
2、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报告控制及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控制均存在问题。
该案例中,当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师意识到交易员一方面控制着交易行为而另一方面又控制着对交易的记录后,管理层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说明了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报告控制及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控制均存在问题。
[案例分析2] 参考答案:1.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上存在内部环境控制缺陷,从而无法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
该案例中,一方面公司的总裁、财务总监和主计长等关键管理人员职业道德低下,串通舞弊,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灵”,另一方面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上存在关键管理人员工作岗位轮换控制缺陷,从而无法防止类似欺诈行为的发生。
2.结合该公司的具体情况,欲阻止这种欺诈行为的发生,应设计如下内部控制制度:(1)公司应根据不同层级人员的职责权限,结合不同层级人员对实现公司内控目标的影响程度和不同要求,分别制定适合不同层级人员的职业操守准则或者行为守则,并明确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高级管理人员应恪守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操守。
(2)建立轮岗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关键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错弊情况,或抑制不法分子的不良动机。
(3)建立反舞弊机制。
公司应当明确反舞弊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及其主要内容;建立并完善投诉、举报管理制度;发生舞弊事件后,在补救措施中应有评估和改进内部控制的书面报告,对舞弊者采取适当的措施,并将结果向内部及必要的外部第三方通报。
项目二货币资金控制与制度设计[案例分析1] 参考答案:1.存在问题:在北方公司现金收、付业务中,现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体现会计和出纳人员相互制衡,出纳与会计的职务没有分离。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_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一)巴林银行倒闭案简介英国巴林银行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悠久,名声显赫的商业银行集团,其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业务往来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
到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
但到了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支行(Barings.Futures.Singapore,BFS)交易员里森(Nick.W.Leeson)违规从事衍生品业务而遭受巨额损失,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
一个有着233年经营史的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自此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
里森1989年开始到巴林工作,由于其业绩突出,1992年,里森被巴林管理层派到新加坡建立期货部,并任总经理,拥有雇佣交易员和后台清算的权利。
里森建立了一个秘密账户“88888”,并多次用以隐藏员工的操作失误和未经授权的交易,从而使大量的交易损失未能在账户上得到反映而是进入秘密账户。
1994年12月,BFS未在账户中确认的累计损失超过2亿英镑,其中仅1994年就达1.85亿英镑。
但如果此时采取有效措施,巴林也许就不会倒闭。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从伦敦获得大量资金购买更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
但事与愿违,日经指数并未如里森预期的那样上涨。
1995年的前两个月中,BFS累计未报告损失翻了三番,2月27日,达到了8.27英镑,加上相关成本,BFS未经授权的交易损失累计达到9.27亿英镑,是整个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和储备金的1.2倍。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这个闻名于世的银行最终还是破产了。
(二)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内部控制问题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里森个人的越权行为所导致,而实际上这反映出现代银行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巴林银行倒闭分析
一.原因1.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在考虑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是否称职时,有一点必须先弄清楚,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没有管理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或任何清算会员的事务的责任。
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只是个供清算会员进行交易的交易场所。
不过,即使如此,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还是有机会识别并反映其会员有不正当行为的征兆的。
这种机会曾在1994年末和1995年初出现。
当时,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发现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交易中存在若干异常,并向巴林集团提出了一些关于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征询。
这些原本是可能促成较早发现里森活动的。
根据官委清盘人的观点,如果巴林集团的管理层适当检讨并理解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致该集团的信中所表述的忧虑,那么倒闭是可能挽回的。
官委清盘人认为巴林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第二封信的态度尤其该受到严厉指责,该回信向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作出许多毫无基础的错误保证。
同样,琼斯对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两封信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问题掉以轻心到了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
我们无法理解,琼期作为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财务董事,何以未经独立地详细了解整个事件,就在里森草拟的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征询里森交易活动的复函上签字。
2.松散的内部控制从巴林破产的整个过程看,无论是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或国际金融市场都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而巴林的内部控制却是非常松散的。
据报载,在2月26日悲剧发生之前,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竟末引起该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警惕。
1月份第一周,里森持有合约3024份,20天后,即持有合约16852份(短短20天内,合约持有额增长4倍)。
到2月中旬,里森持有的合约突破20000份,比在同一市场操作的第二大交易商持有头寸多出8倍。
这个信号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而没有被巴林银行的最高管理当局注意到从而做出应有的反应。
总之,巴林很行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失灵了,预警系统失效,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巴林银行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内部控制问题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里森个人的越权行为所导致,而实际上这反映出现代银行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体上来看其主要有人事问题、监管任务的执行问题。
1、人事问题(1)岗位划分不清。
巴林银行的一个最致命失误是违反了管理和操作职能分离原则。
即所谓的前台和后台。
前台职务是指交易业务,而后台业务主要是清算、稽核、业务准入等。
前后台职务之间的关系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互相制约的协作关系。
正常情况下,二者应严格分离,且后台职务中不同性质的业务之间如清算与稽核之间也应实现有效的隔离,这样才能实现内控机制的“牵制”作用。
但在巴林案中,里森不但是交易员,同时也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支机构的清算员,也就是说里森既从事前台交易同时又负责后台交割清算,这样便等同于没有一个独立的清算第三方对其进行监督。
这样的机构设置为其后来的违规行为提供了巨大的便利.(2)薪酬结构不合理。
里森1993年的年薪大约五万英镑,但是奖金却接近十万英镑。
到了1994年,由于“业绩”优秀,奖金升至十三万五千英镑。
奖金是其工资的两倍还多。
在交易员行业,资历较浅的交易员大约获得2%的分红收入,高级的交易员甚至达到15%,平均水平约为5%,亏损则没有分红。
高额的业绩奖金对交易员涉足风险更大的交易活动产生了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不合理的薪资结构让交易员有了违规操作的心理动机,不合理的职权划分为交易员提供了违规操作的现实条件,二者的同时存在使违规操作既有动机又有方法.2、执行问题(1)内部控制没有被严格执行。
巴林银行对其下属的新加坡分支机构没有执行严格的内部控制。
每年终里森都将“88888”账户冲转为极少数余额或为零,瞒过审计师审计。
在1994年审计员发现保证金与交易所数字不符,相差77.18亿日元,审计师要求看三个证明文件,却被里森通过剪辑、复印、传真伪造了三个证明文件,总行没有认真审查与研究,都被瞒骗过关。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从巴林银行倒闭看金融衍生品I01114110 李小龙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其倒闭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公司内部原因(一)、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在新加坡分行,李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
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
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李森在关西大地震后仍在增加仓位,却继续在1995年1月至2月间将10亿美元以上资金调拨给新加坡分行,充分说明巴林银行风险意识薄弱。
巴林银行设立新加坡分行,在组织形式上也欠周详考虑,如果注册为全资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也就不会招致巴林银行全军覆没的后果。
(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存在监管漏洞。
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所持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占整个市场未平仓合约总数的三分之一。
单一的经纪行为占有如此大的市场比重,新加坡交易所也没有采取措施制止,明显存在监管漏洞。
(三)、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
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
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四)、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
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巴林银行的倒闭,还在于利森下注的不是一般的金融产品,而是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在于可以用少量的保证金做大笔交易,若运用得当,可以获取高收益。
运用不当,将损失惨重。
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没有错,但参与其中必须有严格的授权和制度约束。
利森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炒作,就是在未经授权和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
从里森个人的判断失误到整个巴林银行的倒闭,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成倍放大的投资回报率的是同样成倍放大的投资风险。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论文]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切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点。
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非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
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
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
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一、管理层必需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熟悉。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趋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此刻能够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此刻必需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
(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趋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趋多元化。
(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展使银行内舞弊和讹诈行为变得加倍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一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觉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
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熟悉是内控机制成立和完善的前提。
这种熟悉必需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需分清各类业务之间的关系,和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
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银行的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1995年2月26日,英国银行业的泰斗,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巴林银行,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9.16亿英镑的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
●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3月5日,荷兰国际集团(ING)以1英镑的象征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
●一、案例介绍●巴林银行创立于1762年,至1995年已有233年的历史。
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
●此后100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该行1993年的资产59亿英镑,负债56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4.5亿英镑,海内外职员4000人,盈利1.05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英镑。
该行当时管理300亿英镑的基金资产,15亿英镑的非银行存款和10亿英镑的银行存款。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银行,竟因年轻职员尼克·里森进行期货投机失败而陷入绝境。
●28岁的尼克·里森19992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1992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差错,如将买入误为卖出等等。
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入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乔丹·鲍塞(Gordon Bowser)要求里森另外开设一个“错误账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
由于受新加坡华人文化的影响,此‘错误账户”以代码“88888”为名设立。
●数周之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有差错记录仍经由“99905”账户向伦敦报告。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与教训
更多资料请访问.(.....)更多企业学院:...../Shop/《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Shop/40.shtml《总经理、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学院》《国学智慧、易经》《人力资源学院》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46套讲座+6020份资料46套讲座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Shop/38.shtml...../Shop/39.shtml...../Shop/41.shtml...../Shop/44.shtml《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324份资料...../Shop/49.shtml《员工管理企业学院》《工厂生产管理学院》67套讲座+8720份资料52套讲座+13920份资料...../Shop/42.shtml...../Shop/43.shtml《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17945份资料...../Shop/45.shtml《销售经理学院》《销售人员培训学院》56套讲座+14350份资料72套讲座+4879份资料...../Shop/46.shtml...../Shop/47.shtml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论文宝]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
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巴林银行是沙特阿拉伯国家的一家商业银行,总部位于巴林。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巴林银行一直是中东地区的重要金融机构之一。
然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巴林银行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对巴林银行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巴林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资金流动性问题。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巴林银行的资产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许多贷款违约,导致银行无法回收资金。
此外,投资组合中的某些资产也变得不可流动,从而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巴林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减少不良资产的数量,并寻找新的资金来源。
其次,巴林银行还面临着扩张的问题。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巴林银行试图通过开展国际业务来扩大其市场份额。
然而,危机爆发之后,巴林银行的国际业务受到了严重影响。
一些国际投资项目破产,导致银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巴林银行需要审查和重新评估其国际业务,并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
最后,巴林银行还需要加强营销和品牌建设。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巴林银行的声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许多人对银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了质疑。
为了恢复银行的声誉,巴林银行需要加大对自身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增加市场的信任度。
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首先,巴林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融资控制、风险监控和风险防范等各个环节,以降低不良资产的风险。
其次,巴林银行应重新评估国际业务的前景。
银行应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政策环境,重新制定相关战略,并加强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最后,巴林银行应加大营销和品牌建设力度。
银行应加强对自身品牌的传播和推广,提高市场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同时,银行应加强对客户的关系管理,增强客户的忠诚度。
总之,巴林银行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包括资金流动性问题、扩张问题和声誉问题。
然而,通过加强风险管理能力、重新评估国际业务和加大营销和品牌建设力度,巴林银行有望克服这些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内部控制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从内部控制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思,它不仅令人震惊,更对内部控制机制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作为一个金融机构,银行在实施内部控制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本文中,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并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内部控制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巴林银行的倒闭原因及其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联。
巴林银行的倒闭主要是由于管理层的失职和内部控制的缺陷造成的。
管理层在企业运营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失误,未能有效监督和管理银行的风险暴露。
内部控制机制是保障银行运营安全和合规性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巴林银行的情况中,内部控制机制明显不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我们可以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分析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业务特点和风险状况,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运作程序,以及组织人员的职责划分和监督机制,有效预防和规范经营风险的一种管理方式。
对于银行而言,内部控制的重点包括风险管理、信息披露、财务报表准确性、资金流动监控等方面。
然而,在巴林银行的情况中,这些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失和不合规行为,导致了倒闭事件的发生。
进一步地,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改进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
首先,银行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机制,确保对各类风险能够及时识别、评估和应对。
针对巴林银行的情况,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其次,银行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
此外,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也是提升内部控制的关键。
除了以上几点改进建议外,我们还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思考如何加强整个金融行业的内部控制。
首先,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其内部控制能够有效运作。
其次,金融机构应建立行业内的自律机制,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审核和评估,提升整个行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最后,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内部控制的改进和提升。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1995 年 2 月 26 日,英国银行业的巨头,在世界 1000 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 489 位的巴林银行,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 9.16 亿英镑的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
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 3 月 5 日,荷兰国际集团 (1NG) 以 1 英镑的象征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
一、案情介绍巴林银行(Barings Bank),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1762年由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所创立。
初期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过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在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需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
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犹太人开办的罗斯柴尔德银行,但巴林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
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
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
巴林银行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 19 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
此后 100 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该行1993 年的资产有 59 亿英镑,负债 56 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 4.5 亿英镑,海内外职员 4000 人,盈利 1.05 亿英镑; 1994 年税前利润高达 1.5 亿英镑。
该行当时管理 300 亿英镑的基金资产。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银行,竟因年轻职员尼克·里森进行期货投机失败而陷入绝境。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2篇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一)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备受瞩目,然而,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巴林银行的倒闭案例就是金融业风险的一个典型例子。
本文将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进行解析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教训。
巴林银行是一家成立于巴林的中型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仅运营了十年左右便宣告倒闭。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家新兴银行会倒闭呢?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巴林银行的经营策略。
通过对巴林银行历史经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其经营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
巴林银行在创立之初采取了激进的扩张策略,积极开展各类金融业务,包括信贷业务、资本市场业务等。
然而,由于对市场的研究不够充分,对于风险的评估不准确,巴林银行在经营中过于冒进,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从而导致了后续的问题。
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
在巴林银行的日常运营中,管理层对风险的控制不力,存在着违规操作和管理缺失的现象。
例如,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了一些违规行为的产生。
此外,巴林银行的高层管理层过于注重业务扩张和短期利益,忽视了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后续问题的逐步暴露。
再者,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与全球金融危机有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涉及到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问题。
巴林银行由于其自身的经营策略问题和内部管理问题,使得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倒闭。
针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教训。
首先,银行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应慎重考虑市场情况,合理评估风险,不可盲目冒进。
其次,内部管理应健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意识。
最后,金融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形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总结起来,巴林银行倒闭案例给金融行业敲响了警钟。
金融机构应引以为戒,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以避免类似的倒闭事件再次发生。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二)在金融行业中,银行的倒闭案例一直备受关注。
巴林银行的破产与财务监管漏洞
巴林银行的破产与财务监管漏洞1. 引言巴林银行是巴林国内最大的银行之一,在金融行业具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近年来巴林银行突然宣布破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
此次破产事件凸显了巴林银行的财务监管存在严重漏洞,迫使监管机构深入调查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监管问题。
本文将探讨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以及所暴露的财务监管漏洞,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2. 破产原因2.1 虚假账目和不当财务操作巴林银行的破产主要是由虚假账目和不当财务操作引起的。
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夸大了收入、利润和资产的数额,虚增了公司的实际价值。
此外,公司还通过操纵财务数据掩盖了风险和损失,进一步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2.2 失控的风险管理巴林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失控问题。
公司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导致无法及时识别和管理风险。
特别是在投资方面,巴林银行的投资决策过于冒进,没有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控制。
2.3 不透明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保障财务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然而,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的不透明问题。
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监管机构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和审核。
此外,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不重视,导致许多违规行为得以长期存在。
3. 财务监管漏洞3.1 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制度是财务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林银行的审计制度存在严重的不完善问题。
首先,审计机构在对巴林银行进行审计时没有充分发挥独立性和公正性,存在利益冲突问题。
其次,审计报告缺乏透明度和及时性,导致监管机构无法及时了解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
3.2 风险监测不到位巴林银行破产事件揭露了监管机构风险监测不到位的问题。
监管机构应当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定期审查和评估,确保银行能够有效控制和管理风险。
然而,在巴林银行的破产事件中,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问题,并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银行的破产。
3.3 监管机构的行为不力巴林银行的破产事件还揭示了监管机构的行为不力。
监管机构在对巴林银行的监管中存在疏漏和失职现象。
企业内控控制与制度设计案例分析参考答案部分
企业内控控制与制度设计案例分析参考答案部分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案例分析参考答案项目一内部控制与制度设计基础[案例分析1] 参考答案: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设置上存在下列缺陷使得欺诈行为有可能发生,而且欺诈金额又是如此之大。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存在缺陷。
该案例中,交易员一方面控制着交易行为而另一方面又控制着对交易的记录,这违背了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中“执行与记录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分离”的基本要求。
2、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报告控制及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控制均存在问题。
该案例中,当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师意识到交易员一方面控制着交易行为而另一方面又控制着对交易的记录后,管理层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说明了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报告控制及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控制均存在问题。
[案例分析2] 参考答案:1.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上存在内部环境控制缺陷,从而无法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
该案例中,一方面公司的总裁、财务总监和主计长等关键管理人员职业道德低下,串通舞弊,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灵”,另一方面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上存在关键管理人员工作岗位轮换控制缺陷,从而无法防止类似欺诈行为的发生。
2.结合该公司的具体情况,欲阻止这种欺诈行为的发生,应设计如下内部控制制度:(1)公司应根据不同层级人员的职责权限,结合不同层级人员对实现公司内控目标的影响程度和不同要求,分别制定适合不同层级人员的职业操守准则或者行为守则,并明确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高级管理人员应恪守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操守。
(2)建立轮岗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关键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错弊情况,或抑制不法分子的不良动机。
(3)建立反舞弊机制。
公司应当明确反舞弊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及其主要内容;建立并完善投诉、举报管理制度;发生舞弊事件后,在补救措施中应有评估和改进内部控制的书面报告,对舞弊者采取适当的措施,并将结果向内部及必要的外部第三方通报。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巴林银行事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起金融丑闻,该事件不仅对巴林银行自身造成了重大影响,也引起了金融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在这起事件中,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和员工涉嫌违规操作,导致银行资金链断裂,客户利益受损,甚至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对巴林银行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金融行业提供借鉴和警示。
首先,巴林银行事件的发生与银行内部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密不可分。
在这起事件中,巴林银行的管理层未能有效监督员工的操作,导致了内部风险的快速积累。
同时,银行内部的审计和风控机制也存在严重缺陷,未能及时发现和阻止违规操作的发生。
这表明,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应更加重视内部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监督机制,以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其次,巴林银行事件也揭示了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不足。
在这起事件中,一些银行员工为谋取个人利益,故意违反银行规定和监管要求,进行违规操作。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也损害了银行客户的利益和金融市场的良性秩序。
因此,金融从业人员应当牢记自己的职业责任,坚守职业操守,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手段违规谋取私利。
再次,巴林银行事件对金融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和执法能力提出了挑战。
在这起事件中,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和介入银行内部的违规操作,导致事件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表明,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能,及时发现和处置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和市场的合法权益。
同时,监管机构还应当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监管和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巴林银行事件也给投资者和公众敲响了警钟。
投资者和公众在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应当审慎选择,加强风险意识,避免盲目跟风和投机行为。
同时,投资者和公众还应当关注金融市场的动态和监管情况,积极参与监督和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及教训
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及教训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及教训期货市场经常发生投资者因抱侥幸心理而由小输演变成大亏的例子。
表面上看,巴林银行事件与我们国内投资者似乎相去较远,其实不然。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是如何由小变大,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带来的巨大危害,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
首先,我们对巴林银行事件回顾1995年2月,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巴林银行1763年创建于伦敦,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
它既为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又像一个商人一样自己做买卖,也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风险。
由于善于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
它的业务范围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铁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的项目,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
由于巴林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卓越贡献,巴林银行的经营者先后获得了五个爵位。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
1992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前台首期交易员里森,同时也是后台结算主管即开立了“88888”账户。
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帐,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
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8”账户与巴林银行的其他交易帐户之间做假账进行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交易账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把亏损掩盖在“88888”账户上。
里森作为一个交易负责人,曾经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的缺陷---再论巴林银行的破产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
当然它也得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土地或咖啡的风险,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过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在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有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
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犹太人开办的罗斯切尔特银行,但巴林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
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
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
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皇室。
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
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从而奠定巴林银行显赫地位的基础。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
这之前,他是摩根·斯坦利银行清算部的一名职员,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
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许多问题。
使工作有了起色。
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里森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许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
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
但关键是看你怎样处理这些错误。
在期货交易中更是如此。
有人会将"买进"手势误为"卖出"手势;有人会在错误的价位购进合同;有人可能不够谨慎;有人可能本该购买六月份期货却买进了三月份期货,等等。
一旦失误,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在出现这些错误之后,银行必须迅速妥善处理,如果错误无法挽回,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该项错误转入电脑中一个被称为"错误账户"的账户中,然后向银行总部报告。
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人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
这原是一个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错误账户。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个电话,要求里森另设立一个"错误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里森马上找来了负责办公室清算的利塞尔,向她咨询是否可以另立一个档案,很快,利塞尔就在电脑里键入了一些命令,问他需要什么账号,在中国文化里"8"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因此里森以此作为他的吉祥数字,由于账号必须是五位数,这样账号为"88888"的"错误账户"便诞生了。
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打来电话,总部配置了新的电脑,要求新加坡分行学是按老规矩行事,所有的错误记录仍由"99905"账户直接向伦敦报告。
"88888"错误账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存于电脑之中。
而且总部这时已经注意到新加坡分行出现的错误很多,但里森都巧妙地搪塞而过。
"88888"这个被人忽略的账户,提供了里森日后制造假账的机会,如果当时取消这一账户,则巴林的历史可能会重写了。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加入巴林仅一星期的交易员金·王犯了一个错误:当客户(富士银行)要求买进20口日经指数期货合约时,此交易员误为卖出20口,这个错误在里森当天晚上进行清算工作时被发现。
欲纠正此项错误,须买回40口合约,表示至当日的收盘价计算,其损失为2万英镑。
并应报告伦敦总公司。
但在种种考虑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账户"88888",承接了40口日经指数期货空头合约,以掩盖这个失误。
然而,如此一来,里森所进行的交易便成了"业主交易"使巴林银行在这个账户下,暴露在风险部位。
数天之后,更由于日经指数上升200点,此空头部位的损失便由2万英镑增为6万英镑了(注:里当时年薪还不到5万英镑)。
此时里森更不敢将此失误向上呈报。
另一个与此同出一辙的错误是里森的好友及委托执行人乔治犯的。
乔治与妻子离婚了,整日沉浸在痛苦之中,并开始自暴自弃,里森喜欢他,因为乔治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棒的交易员之一。
但很快乔治开始出错了。
里森示意他卖出的100份九月的期货全被他买进,价值高达800万英镑,而且好几份交易的凭证根本没有填写。
如果乔治的错误泄露出去,里森不得不告别他已很如意的生活,将乔治出现的几次错误记入"88888账号"对里森来说是举手之劳。
但至少有三个问题困扰着他:一是如何弥补这些错误;二是将错误记入"88888"账号后如何躲过伦敦总部月底的内部审计;三是SIMEX每天都要他们追加保证金,他们会计算出新加坡分行每天赔进多少。
"88888"账户也可以被显示在SIMEX大屏幕上。
为了弥补手下员工的失误,里森将自己赚的佣金转入账户,但其前提当然是这些失误不能太大,所引起的损失金额也不是太大,但乔治造成的错误确实太大了。
为了赚回足够的钱来补偿所有损失,里森承担愈来愈大的风险,他当时从事大量跨式部位交易,因为当时日经指数稳定,里森从此交易中赚取期权权利金。
若运气不好,日经指数变动剧烈,此交易将使巴林随极大损失。
里森在一段时日内做得还极顺手。
到1993年7月,他已将"88888"号账户亏损的600万英姿转为略有盈余,当时他的年薪为5万英镑,年终奖金则将近10万英镑。
如果里森就此打住,那么,巴林的历史也会改变。
除了为交易员遮掩错误,另一个严重的失误是为了争取日经市场上最大的客户波尼弗伊。
在1993年下旬,接连几天,每天市场价格破纪录地飞涨1000多点,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屏幕故障频繁,无数笔的交易入账工作都积压起来。
因为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交易记录都靠人力,等到发现各种错误时,里森在一天之内的损失便已高达将近170万美元。
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里森决定继续隐藏这些失误。
1994年,里森对损失的金额已经麻木了,88888号账户的损失,由2000万、3000万英镑,到7月已达5000万英镑。
事实上,里森当时所作的许多交易,是在被市场走势牵着鼻子走,并非出于他对市场的预期如何。
他已成为被其风险部位操作的傀儡。
他当时能想的,是哪一种方向的市场变动会使他反败为胜,能补足88888号账的亏损,便试着影响市场往那个方向变动。
里森自传中描述:"我为自己变成这样一个骗子感到羞愧--开始是比较小的错误,但现已整个包围着我,像是癌症一样……我的母亲绝对不是要把我抚养成这个样子的。
"从制度上看,巴林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交易与清算角色的混淆。
里森在1992年去新加坡后,任职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部兼清算部经理。
作为一名交易员,里森本来应有工作是代巴林客户买卖衍生性商品,并替巴林从事套利这两种工作,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风险。
因为代客操作,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交易员只是赚取佣金,而套利行为亦只赚取市场间的差价。
例如里林利用新加坡及大孤市场极短时间内的不同价格,替巴林赚取利润。
一般银行对予其交易员持有一定额度的风险部位的许可。
但为防止交易员在其所属银行暴露在过多的风险中,这种许可额度通常定得相当有限。
而通过清算部门每天的结算工作,银行对其交易员和风险部位的情况也可予以有效了解并掌握。
但不幸的是,里森却一人身兼交易与清算二职。
事实上,在里森抵达新加坡前的一个星期,巴林内部曾有一个内部通讯,对此问题可能引起的大灾难提出关切。
但此关切却被忽略,以至于里森到职后,同时兼任交易与清算部门的工作。
如果里森只负责清算部门,如同例子本来被赋予的职责一样,那么他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也就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
事实上,每天都有一张资产负债表,每天都有明显的记录,可看出里森的问题,即使是月底,里森为掩盖问题所制造的假账,也极易被发现--如果巴林真有严格的审查制度。
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但这5000万已被揶用来补偿88888号账户中的损失了。
查了一个月的账,却没有人去查花旗银行的账目,以致没有人发现花旗银行账户中并没有5000万英镑的存款。
关于资产负债表,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还曾经在1994年3月有过一段评语,认为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因为它的组成,在短期间内就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彼得·巴林说:"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
"对资产负债表不重视的巴林董事长付出的代价之高,也实在没有人想象得到吧!另外,在1995年1月11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巴林,提出他们对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问题的一些疑虑。
而且此时里森已需每天要求伦敦汇入1000万英镑,以支付其追加保证金。
事实上,从1993年到1994年,巴林银行在SIMEX 及日本市场投入的资金已超过11000万英镑,超出了英格兰银行规定英国银行的海外总资金不应超过25%的限制。
为此,巴林银行曾与英格兰银行进行多次会谈。
在1994年5月,得到英格兰银行主管商业银行监察的高级官员之"默许",但此默许并未留下任何证明文件,因为没有请示英格兰银行有关部门的最高负责人,违反了英格兰银行的内部规定。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便是巴林在1994年底发现资产负债表上显示5000万英镑的差额后,仍然没有警惕到其内部控管的松散及疏忽。
在发现问题至其后巴林倒闭的两个月时间里,有很多巴林的高级及资深人员曾对此问题加以关切,更有巴林总部的审计部门正式加以调查。
但是这些调查都被里森以极轻易的方式蒙骗过去。
里森对这段时期的描述为:"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
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的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