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说课稿《气候》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分析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重点分析(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一月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一月0°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东部与秦岭——淮河一线相似,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
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分析(1)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
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因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既受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分布的影响,又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定义、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和气候变迁等。
这一节内容是对气候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气候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然后介绍了气候要素,包括温度、降水、湿度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要素对气候的影响。
接着介绍了气候类型,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最后介绍了气候变迁,让学生了解气候随时间的变化。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气候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如天气、地形等。
他们对气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深入理解气候的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气候的变迁这一部分内容感到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变迁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和气候变迁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气候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候的定义、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和气候变迁等知识。
2.教学难点:气候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2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围绕气候的基本特征展开,包括气候的定义、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等内容。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一节的学习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是,对于气候这一块的内容,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让学生掌握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定义和特征。
2.新课导入:介绍气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3.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要素和类型。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气候的分布规律。
5.知识拓展:介绍我国的气候特点和分布。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气候的定义、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等内容。
通过板书的展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
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我将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说课稿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自然地理知识后,进一步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气候的概念、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掌握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气候环境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气候方面,学生可能对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不足,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候的概念、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气候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气候的成因和气候变化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图片等,直观展示气候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候的概念和气候的类型。
3.课堂讲解:讲解气候的成因、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气候现象。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气候环境的措施。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气候知识的记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气候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地理《气候》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气候的季风气候显著以及气候复杂多样两个典型特征,并详细说明了典型的气候对我国气温降水的影响。
本节课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章节,同时也是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为后续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一下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并且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能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准确画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说出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及影响。
2、运用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熟悉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理解夏季风的不稳定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利用地理示意图,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锻炼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案例资料,学会提取地理信息,进行知识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树立探索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2、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难点】1、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因素五、说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理解气候这一知识相对抽象,但是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了解,所以本节课我会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谈话法、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都会在电视上看到,全国各地的人们用各种方式准备春节,哈尔滨的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装在冰雪世界里欣赏美景,广州的市民却正忙着在迎春花市里挑选鲜花,这反映出我国的气候有什么差异呢?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气候的基本特征。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基本特征,》,说,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基本特征》说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的前提条,所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选自商务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第二节。
本节主要讲述了中国气候的季风气候显著以及气候复杂多样两个典型特征,并详细说明了典型的气候对我国气温降水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地理中重要节,同时也是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为后续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我对学情进行一下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并且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能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但是,如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所以,需要教师采取自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的地理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准确画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说出冬、夏季风的地、性质及影响。
2、运用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熟悉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理解夏季风的不稳定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概括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利用地理示意图,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锻炼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案例资料,学会提取地理信息,进行知识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树立探索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2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主要介绍了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类型及气候影响因素。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气候的概念,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气候这一抽象的地理现象,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2.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能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概念及气候类型的划分。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2.图片展示法:利用形象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气候实例和图片。
2.准备气候类型和影响气候因素的资料。
3.准备课堂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气候实例,如“我国南方的雨季和北方的旱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利用图片和资料,呈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气候类型的差异。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每组选一个气候类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巩固(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题、选择题等。
八年级上 气候说课
《气候》说课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二章第二节气候。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一课时,在地理环境诸多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节课气温、降水差异是学习气候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气温、降水差异;说出我国气候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结合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温度带及干湿地区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联系实际实例让学生感知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结合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温度带及干湿地区划二、说教法为了刚好的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分析法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候鸟老人引入气温差异,气候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种差异会影响我们生产、生活的哪些方面?讲授新课活动:看图2.12及教材,总结气温的变化特点。
师生小结:冬季南北温差较大、夏季普遍高温。
拓展: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即1月0ºC等温线的分界线。
介绍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
幻灯片展示温度带划分活动:读图填图写出温度带的名称,联系实际说说气温的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探究:结合图2.18及图2.20概况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2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定义、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和气候演变等方面。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气候知识的一次深入理解,也是对地理知识体系的一次重要补充。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图表和深入的剖析,旨在让学生掌握气候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气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的因素众多,学生可能难以全面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建立起气候的知识框架,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气候的基本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定义,掌握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和气候演变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表解读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候的定义、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和气候演变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气候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气候类型的划分和气候演变的机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图表解读法、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气候变化的短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气候的定义、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和气候演变等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气候的基本特征。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气候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气候特点,加深学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
4.图表解读:让学生解读一些气候图表,分析图表中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图表解读能力。
5.讨论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说课稿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概念、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地形、河流、湖泊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一环。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候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已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气候类型的划分、气候形成因素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重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了解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气候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类型的划分、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2.难点:气候形成因素的理解,气候类型的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气候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进而引入本节内容。
2.讲解气候的概念: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气候的概念,然后进行详细讲解。
3.分析气候类型: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图,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4.讲解气候形成因素:结合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
5.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商务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
商务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商务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涵盖了气候基本特征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基本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掌握气候形成的原因;•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候变化的原因;•能够通过观察气候资料判断所在地气候类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讲解气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对气候变化原因的系统理解;•解答学生提出的关于气候特征和类型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简单向学生提问: - 你知道什么是气候吗? - 你了解气候都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二步:展示(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气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并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 气温是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请问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温会有差别? - 降水是气候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你认为为什么有些地区降水量很大,而有些地区则很少?第三步:讲解(15分钟)•通过教材,详细讲解气候形成的原因,包括地球形状、纬度、地形、海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同时,解释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第四步:实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例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 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疑惑,教师进行适当解答。
-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工业等方面。
第五步: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气候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1.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图表等资料,直观地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气候 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气候》说课稿一、学习目标1、同学们能够准确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包括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2、可以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我国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二、学情分析咱们同学呀,经过之前地理知识的学习,已经对地球的气候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一些常见的气候类型。
但是对于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以及这些气候对我们生活的具体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在学习能力方面,大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但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的锻炼。
大多数同学对地理还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那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
不过,可能会有部分同学觉得气候知识有点抽象,不太容易理解。
所以咱们这节课就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让大家轻松掌握这些知识。
三、学习内容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1)引导同学们阅读我国 1 月和 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① 1 月我国气温从南向北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这样?② 7 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度以上?(2)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的规律: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2、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1)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同学们观察并讨论:①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怎样的?②找出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并分析原因。
(2)总结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结合前面所学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引导同学们归纳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通过案例分析,如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房屋建筑等,让同学们理解气候复杂多样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1)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我国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点?(2)介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3)以具体的城市为例,如哈尔滨和广州,对比它们的气候差异,分析纬度位置的影响;以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为例,如青岛和乌鲁木齐,分析海陆位置的影响;以山地和平原为例,如峨眉山和成都,分析地形的影响。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气候类型》说课稿2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气候类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气候类型》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描述,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分布规律。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理解气候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世界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根据自然景观判断气候类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分布规律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教学软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这些景观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好奇心。
2.讲解:详细介绍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解释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分布规律。
3.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学会如何根据自然景观判断气候类型。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气候类型的理解和记忆。
5.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分布规律。
可以设计一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旁边列出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气候基本特征》是八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二节内容,主要介绍气候的基本特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气候知识学习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对地形、气候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气候的基本特征、影响气候的因素以及气候类型的分布等知识的理解还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基本特征,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能够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提高对气候现象的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气候现象。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典型景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候现象视频等。
2.准备相关气候资料,如气候数据表格、案例素材等。
3.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典型景观,如热带雨林、沙漠、冰川等,引导学生对气候现象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气候的基本特征,如气温、降水等,同时呈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气候数据表格,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候现象背后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自小组在操练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困惑进行解答。
初二地理《气候》说课稿范文:人教版
初二地理《气候》说课稿范文:人教版
转眼间初中新的课程又将开始了,为了老师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现将初二地理气候说课稿范文提供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二章第二节气候。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的预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一课时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
在地理环境诸多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
这部分知识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其他气候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材重点分析
1、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冬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
这部分知识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其他气候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
八年级地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说课稿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两项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候的特征。
明确我国气候成因。
通过表格对比季风气候的特点。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
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四、说重难点1、我国的气候特征2、季风气候显著五、说教学方法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过程(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读图比较,认识规律——(最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1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气候的基本特征,包括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因素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候的基本知识。
在教材中,气候被描述为“地球上的衣服”,这一比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气候的概念。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气候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使用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而,对于气候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因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理解和掌握气候的基本特征。
此外,学生可能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需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因素等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一些气候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图表等方法,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候的基本知识,学生能够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直观的图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实例,如“地球上的衣服”比喻,引起学生对气候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基本特征》说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的前提条,所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选自商务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第二节。
本节主要讲述了中国气候的季风气候显著以及气候复杂多样两个典型特征,并详细说明了典型的气候对我国气温降水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地理中重要节,同时也是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为后续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我对学情进行一下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并且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能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但是,如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所以,需要教师采取自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的地理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准确画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说出冬、夏季风的地、性质及影响。
2、运用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熟悉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理解夏季风的不稳定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概括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利用地理示意图,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锻炼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案例资料,学会提取地理信息,进行知识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树立探索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
难点。
【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2、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难点】
1、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因素
五、说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理解气候这一知识相对抽象,但是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了解,所以本节我会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谈话法、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新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良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堂教学中。
所以在这个环节,我采用生活实例的方式进行导入:
同学们,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都会在电视上看到,全国各地的人们用各种方式准备春节,哈尔滨的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装在冰雪世界里欣赏
美景,广州的市民却正忙着在迎春花市里挑选鲜花,这反映出我国的气候有什么差异呢?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气候的基本特征。
环节二:新教学
一、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最典型的特征,在讲解这一块知识的时候,首先先让学生阅读图2-2-1 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比较冬夏季风的差异。
【提问】在学生看图的同时让他们思考是冬季风影响范围大,还是夏季风影响范围大?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随后根据学生们的讨论,总结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大(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小。
【提问】了解了季风与非季风的范围后,再继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2-2-1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①明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受夏季风影响比较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降水的差异;
②指出季风区的大致范围,说说其海陆位置。
③我们的家乡所在的地区属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④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说说夏季风推进过程中所经过地区地势的变化。
描画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对答案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问题设置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在讲解“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这一块知识时,我会以图导因,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
【提问】先观察图2-2-2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分析夏季风的强弱对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学生通过自学以及讨论的方式,能够进行一定的总结,随后我会与学生一起总结:
夏季风的强弱、进退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长短和雨带推移。
通常,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
夏季风很强的年份,雨带迅速推到北方,北方多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较短;反之,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较长。
【提问】对于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我会让学生先观察图2-2-4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然后看图分析降水量的规律,为了便于学生总结规律,我会先设置下列问题
①先看图例,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描出800、400、200等降水量线,结合图2-2-归纳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②400等降水量线和我们学的哪条线相似?我们所在地的降水量是多少?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结合上述问题能够总结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展示图片】为了检验总结的规律是否符合我国相应城市的降水分布特点,接下让学生对比下列四个不同区域的城市。
【提问】
①找出四城市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三个月,说说各地在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②对照图2-1-2、图2-2-1,结合四城市与海洋的距离、地形等的差异,归纳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思考归纳】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且读图分析能够总结出:
四城市降水最多的月份大多集中在夏秋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主要影响因素有海陆位置、地形和季风。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对于等降水量线的判读能力,提升学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复杂多样,对于学生而言,理解相对容易,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积累感受气候的不同,但是对于气候复杂多样的成因还不了解。
所以,为了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气候的复杂多样,首先让学生体会气候表示因素气温在时空上的变化。
(设计意图)
【读图思考】仔细观察图2-2-6 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找出0℃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并结合图例观察1月份南北温差最大值。
图2-2-7 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全国平均气温。
【提问】认识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因素我会展示下述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在图2-2-6描出8℃、0℃、-8℃、-16℃等温线,说说它们的纬度位置;结合图2-2-1,说说它们与冬季风地的关系。
②在图2-2-7中找出气温最低的区域,说说其成因,联系夏季南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差异,说说夏季南北方普遍高温的原因。
③归纳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在此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先进行组内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
承转:由于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差异,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提问】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影响变化,让学生先从本中找出积温的概念,并仔细观察图2-2-8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图2-2-9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说我国可以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各个温度带的农业代表农作物以及熟制。
【图片展示】我会播放全国各个湿度带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认知。
承转:我国气候的多样性除了表现在南北差异的温度带以及不同的干湿分布区外,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各地气候带的不同。
【提问】结合图2-2-10中国气候类型图,分析我国典型的气候带,并结合图2-2-11 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分别比较海口与哈尔滨、北京与银川、成都与拉萨的气候特点,说说其主要影响因素。
②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这样设置,是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运用地理技能的能力。
环节三、堂小结
【活动探究,堂总结】
在堂教学的最后,我会先让学生尝试评价我国的气候特征,列出有利与不利影响。
然后通过列出结构图的方式,让学生填出我国的主要气候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并简单描述典型案例。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结构导图的方式总结,能够将枯燥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够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记忆。
环节四、作业布置
堂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地理学习的结束,应该以此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让学生下寻找本地的气温降水年统计资料,并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验证。
七、说板书设计
以上是本节的教学设计环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本节的板书,我的板书采用纲目式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本节知识点之间的主次关系,并且点出了授的教学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第二节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1、冬夏季风差异显著
2、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二、气候复杂多样
1、温度带、干湿区分异显著
2、农业类型多样
3、地势高低悬殊,地势多样,加剧复杂多样
以上是我的说,我的说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