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复习课笔记
六年级物质变化的知识点
六年级物质变化的知识点物质变化的知识点六年级的学生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物质变化的知识点。
物质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下面是我整理的六年级物质变化的知识要点,请大家认真阅读。
一、物质的形态变化物质的形态变化是指物质在外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由一个形态转变为另一个形态的过程,它分为三种情况:固态、液态和气态。
1.固态:物质的分子密集排列,呈现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例如冰、铁、石头等。
2.液态:物质的分子比较密集,但可以在容器中流动,呈现一定的形状和可变的体积。
例如水、汞等。
3.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较大,分散在空间中,可自由运动,呈现无固定形状和可变的体积。
例如空气、氧气等。
二、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外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由一个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的过程,它包括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化:凝固、熔化和汽化。
1.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温度下降时,物质的分子运动减慢,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固体。
例如水变成冰。
2.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分子运动加快,分散开来形成液体。
例如冰变成水。
3.汽化: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物质的分子能克服吸引力逃离液体表面形成气体。
例如水变成水蒸气。
三、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发生的变化,它包括反应前的物质和反应后的物质。
1.反应前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后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2.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物质的颜色、气味、温度、气体的产生以及能量的变化等。
3.化学反应是一种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产生的新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四、物质变化的能量转化物质变化的过程是伴随着能量的转化的,常见的能量转化包括:1.吸热反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周围温度会下降。
例如水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热。
2.放热反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周围温度会升高。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变化:4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听课笔记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变化:4 生活中的物质变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识别并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实例,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并解释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法,探究生活中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导入教师行为:1.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图片或视频(如水的蒸发、蜡烛的燃烧、食物的腐烂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之处?”2.提出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变化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发生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一)识别物质变化教师行为: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或提供的相关资料,了解物质变化的分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提供一系列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物质变化(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或资料,理解物质变化的分类标准。
2.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提供的物质变化实例属于哪种类型,并说明理由。
过程点评:通过分组讨论和判断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物质变化的分类知识,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深化。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本质教师行为:1.选择几个典型的物质变化实例(如水的蒸发、铁生锈、食物烹饪等),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第四章笔记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4.1 从全球变暖谈起1.。
2. 温度计(1)作用:测量物体的温度。
(2 (3)三种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4越小测量也就越准确。
3. 摄氏温标是瑞典科学家首先制定的温度计的分度方法,单位:温度计上标有字母C 表示采用的是摄氏温标摄氏温标划分方法:在10℃,在1100℃。
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
温度的读法:10℃读作10摄氏度,不能读作摄氏10度;-5℃读作零下5摄氏度或负5摄氏度。
4. 热传递:(1)定义: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从物体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现象叫热传递。
(2 (3)热传递的方向:高温→低温;(4)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5.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会选”: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适的温度计. (2)“会放”:(3)“会读”:视线要与温(4)“会记”:所记录的数据应为(5)“整理仪器”:从被测物体中取出温度计,放在稳妥的地方,整理好仪器。
6. 如右图两只温度计,其示数分别为甲℃、 乙 ℃。
7. 体温计在实际使用方法上与其他温度计的区别:用的是水银、煤油和酒精。
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符合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而一般温度计的量程范围比较大。
0.1℃,比一般温度计的分度值(1℃)要小,这是因为体温计的玻璃管内径更细。
体温计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玻璃管弯曲且特别细的缩口,而一般温度计没有;体温计的截面是三棱型,眼睛对着弧形那条楞观察液柱时可看到液柱放大的虚像,而一般温度计的截面是圆形的;不能用力甩;体温计可离开人体读数,而一般温度计不能开开被测物体读数。
8.9. 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5℃,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它们的实际体温为36.9℃和38.6℃,那么两次测温后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 。
10.常考温度值:①人体的正常体温是②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④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⑤冰箱保鲜室的温度约为⑥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⑦沐浴时热水的温度约为11.一摄氏度的大小相同。
2023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汇总新版
2023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笔记汇总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旳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旳物质世界(单项选择)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旳整个世界旳主线见解和主线观点。
(单项选择)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旳关系问题是哲学旳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旳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旳内容。
第首先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旳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旳问题,是最重要旳方面。
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旳原则。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旳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旳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旳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项选择)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旳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旳基本问题。
怎样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旳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旳原则。
但凡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旳,是历史唯物主义;但凡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旳,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项选择)世界旳本责问题,实质上是世界旳统一性问题。
(单项选择)否认世界旳统一性,认为世界上旳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旳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项选择)笛卡尔是二元论旳著名代表。
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旳、被动旳、不能思想旳。
心灵是没有广延性旳、能动旳、能思想旳。
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旳。
(单项选择)在世界旳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分别认为世界上旳万事万物有一种共同旳本质或本原。
(单项选择)贝克莱提出旳“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旳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旳“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旳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伴随社会实践和科学旳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旳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整合
认识化学变化是九年级化学中的重要章节之一、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
以下是对该章节知识点的整合。
1.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的重组和重新排列,从而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可由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
例如:2H2+O2→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2.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数量守恒,即反应物中的原子数量等于生成物中的原子数量。
这个基本原理被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化学反应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摧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出现的量变化。
化学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表面积、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高温、高浓度、大表面积和适当的催化剂会加快反应速率。
4.化学平衡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存在的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被称为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可以用化学方程式和平衡常数来描述。
化学平衡的特点包括转化速度的变化、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平衡常数的大小。
5.反应热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放热或吸热性质是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键的能量差异来确定的。
放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的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6.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与碱性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用H++OH-→H2O表示。
7.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是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一种混合物。
胶体溶液由胶体和溶剂两部分组成,溶剂中的颗粒被分散均匀,但颗粒大小比溶解物要大。
胶体溶液的可见度随颗粒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8.毒理与环境保护化学变化相关的毒性物质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七年级科学上册 知识点总结第四章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一节、熔化和凝固1、自然界中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2、物态变化:3、观察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或海波)的熔化过程:加热时间开始加热达到熔点熔化完成状态固态固液共存液态温度变化不断上升保持不变不断上升说明:所有晶体的熔化的过程和图象都和上述类似,只是熔点不同罢了。
4、观察松香的熔化过程:加热时间开始加热一段时间后熔化完成状态固态先软化,最后变成液体液态温度变化不断上升说明:所有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和图象与松香类似。
5、晶体和非晶体的比较:晶体非晶体有熔点, 没有熔点,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熔化过程温度不断上升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6、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晶体非晶体凝固点有无有无状态变化固液共存慢慢硬化、最后成固体温度变化保持不变不断下降热量变化都需要放出热量7、凝固:①晶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②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③晶体熔化吸热,凝固要放热。
④凝固的条件:⑴温度降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第二节: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的方式蒸发沸腾不同点温度条件任何温度达到沸点发生部位液体的表面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剧烈程度缓慢剧烈相同点都是由液态变成气态;都是吸热的过程。
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越快,蒸发越快);④液体的种类:相同条件对下不同的液体蒸发快慢不同。
说明:要加快蒸发就必须尽量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要减少蒸发必须尽量避免上述条件。
5、蒸发吸热,具有制冷作用,首先使自身的温度减低,然后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低。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知识点概括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一、物态变化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状态的变化一般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吸热和放热。
固体熔化、液体汽化、固体升华都需要吸热,液体凝固、气体液化、气体凝华都需要放热。
1、熔化和凝固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三态的相互转化熔化一凝固图象的纵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实验经过的时间。
下图甲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其中AB段表示固体吸热升温阶段;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此阶段要吸热,但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这个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为熔点;CD段表示液态升温阶段。
下图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图中没有相对水平的一段(即温度不变的部分),随着加热的进行其温度不断上升,直至全部变为液态。
凝固是熔化过程的逆过程。
熔化一凝固的图象2、汽化和液化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体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
两者有以下四点区别:(1)蒸发是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2)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能当温度达到沸点才进行;(3)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沸腾与液面气压高低相关;(4)蒸发时会从液体内部吸热,具有致冷效果;沸腾时需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
在水沸腾实验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研究水沸腾时的温度。
每组一个小烧杯,内装大约100克的温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把温度计从塑料盖子中央的孔内穿进,盖上烧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没人水中。
待水温升至90℃时,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
水沸腾后,继续记录温度,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情况。
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在坐标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观察水沸腾时,一方面注意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另一方面观察水中气泡的生成情况。
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刚加热时烧杯底与侧壁会产生大量细小的附壁气泡;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3(2022新版) - 复件(1)
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1.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物质无处不在,物质的变化无处不有。
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
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各种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各种动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3.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占据一定空间的东西,如铅笔这个物体是由木头和石墨这两种物质构成的。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5.有些物质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我们把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等。
6.有些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
如: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等。
7.厨房中的物质及其变化(1)水是透明并且会流动的液体,它没有味道。
水可以被人们饮用,也可以用来加工食物,还可以将水放在冰箱里制成冰块。
(2)食盐是白色的微小晶体,它是咸的,也是厨房里常用的调味品。
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
(3)铁锅是由坚硬且传热快的金属做的,而铁锅把手是由可以隔热的塑料或木头做的。
铁锅是厨房里常用的炊具,铁锅表面容易生锈。
(4)玻璃、陶瓷常用来制作餐具,它们硬度比较大,撞击后容易破碎。
(5)蔬菜、水果、鸡蛋、肉等是厨房里常见的食材,它们需要不同的保存环境,否则容易腐烂、发霉。
(6)厨房里一部分工具是用塑料制成的,如漏水盘、饭勺等。
在使用过程中它们容易变形。
8.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咬过后放置的苹果烧开的水慢慢融化的冰块生锈的铸铁锅(1)烟花主要成分是黑火药。
当点燃黑火药时,生成了气体等新物质,同时发光发热,说明黑火药发生了化学变化。
(2)铜狮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铸成的器物。
观察到铜狮身上被绿色物质覆盖,可以推测铜发生变化后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3)泡沫灭火器灭火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黏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所以灭火器灭火时,灭火器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烟花铜狮泡沫灭火器2.产生气体的变化实验:产生气体的变化●实验器材:瓶盖、烧杯、密封袋、小勺、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四章)(最新)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学说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统一即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客观基础。
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就是要把握辩证法唯物主义的条件论、过程论和决定论,把握辩证法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一、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哲学中,联系是一个普遍性极大的范畴,它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是普遍的。
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的根据在于:第一,世界万物具有共同的本质和基础。
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任何具体事物的客观存在和运动本身都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第三,事物可以互为中介,千差万别的事物之间可以通过无数“中介”或过度环节而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无限的总体系列。
可见,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存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的体现。
要进一步理解联系的普遍性,还必须把握“中介”、“差别”这两个哲学范畴。
中介,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中间联系、中间层次。
任何事物之间不论存在多大差异,都可以通过中间联系沟通起来。
中介具有“间”性,具有沟通性,具有过度性。
差别,普遍联系的观点,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即其确定的界限为前提的。
唯物辩证法指出,差异和界限只能在事物的相互比较中存在,没有联系也就无所谓区别;而差异双方总是互为中介、互相过度的。
因此,具体的差异和界限具有相对性。
差别在本质上也是联系的一种方式,即以对立的方式发生的联系。
二、普遍联系中的系统在当代,普遍联系的思想走向具体化和伸层化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科学的系统观的确立。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汇总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1、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1.物质具有可燃性 1.隔离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 2.隔绝氧气3.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着火点不能改变) 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2、“烧不坏的手帕”原因:酒精燃烧,虽然产生大量的热量,但是水蒸发要吸收热量,使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
3、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氧气足量氧气不足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小的炭黑颗粒等物质。
不完全燃烧的危害:①浪费燃料;②污染环境。
4、CO俗名:煤气.有剧毒,它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功能。
5、火灾中逃生的方法: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伏下身体迅速逃离。
6、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叫质量守恒定律。
注意:(1)一切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守质量定律!它指的是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包含产生的气体和沉淀一并相加;它强调的“质量守恒”并不包括体积的守恒。
(2)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3)“参加反应”指真正参与了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而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反应物中未参加反应的部分不能算在内。
(4)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每一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并不一定相等.7、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小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②元素的种类;③元素的质量;④原子的种类;⑤原子的数目;⑥原子的质量。
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①分子的数目。
②元素的化合价。
8、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第 1 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1.物体: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占据一定空间的个体,一般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
2.物质:物质在科学上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具有质量或能量的东西。
常用来泛指能够被观测的物体的成分。
哲学上物质是指与“精神” 相对的东西,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容观实在,如声音、光、空气和水,山石和树木,火焰和电流以及人体等。
3.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5.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即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物理变化一般表现在物质的体积、形状、状态、温度等变化,如铁丝弯曲、玻璃破碎、筷子折断等。
6.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组成物质的成分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物理变化,常有发光、吸热、放热等现象,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烟花绽放等。
7.泡沫灭火器灭火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黏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这些二氧化碳气体是由灭火器中的化学物质变化而来的,是一种新物质,所以灭火器灭火时,灭火器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第 2 课产生气体的变化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3.当把白醋滴入装有小苏打的瓶盖时,会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因此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当把白醋分别滴入装有白砂糖、食盐的瓶盖时,发生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产生,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4.二氧化碳,一种碳氧化合物,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或无色无臭而其水溶液略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
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教科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一、内容概述《教科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规律。
本单元涵盖了物质变化的多种类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知识点涉及物质变化的实例、现象、过程、性质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单元也为学生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简要介绍科学六下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科学六下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在整册教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对以往知识体系的巩固与拓展,更是为学生打开一扇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大门。
物质的变化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无论是金属冶炼、食物烹饪,还是自然界的季节更迭,都包含着物质的形态、性质以及结构的变化。
学习本单元,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学习《物质的变化》有助于学生们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
通过探究物质变化的规律,学生们可以深入理解物质的属性,了解物质是如何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形态和性质的改变。
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次subTitle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验操作和观察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这种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掌握《物质的变化》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长远的价值。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物质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无疑是未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不仅可以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物质的变化》的学习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过程。
2. 阐述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实例。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第一节物质的构成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可以是:原子、离子。
2、性质:(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之间有空隙;②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物质扩散也就越快。
(4)用分子观点解释:若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混合液的总体积将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毫升。
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克服其他分子对他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沸腾的微观解释: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进入空气,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
沸腾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一样)的。
6、物质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变化了,并没有产生别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注意: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
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
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
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温度、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
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成人:50Kg—60Kg,大象6t;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备
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一、知识点总结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各种动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很多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厨房里就经常会发生一些变化,大米经过蒸煮才会变成饭,冰箱可以将水冻成冰块,有些放置久了的食物会变质。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具有以下特点,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还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4、将水与白砂糖混合发生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例如食盐和水的混合;水和沙子的混合。
5、蜡烛燃烧时产生蜡油,这是钠受热融化产生的现象,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6、虾被煮熟后变红,发生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7、用面粉可以通过加热烘制出蛋糕,这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对人类有益的,而酸雨会损害植物,导致森林死亡,这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对人类有害的。
8、在铁制栏杆上涂油漆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生锈。
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着一些现象。
有的变化会发光,发热,有的会改变颜色,有的会产生气体,还有的会生成沉淀。
有时候这些现象也可能同时发生。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来初步判断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10、早期地球的大气层没有氧气,当绿色植物出现后,氧气含量才逐步增加。
11、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它是由古代海洋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化学变化形成的。
12、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增加,产生了大量的( 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这种气体会导致温室效应,引起冰川融化。
1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14、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咀嚼的过程中,它与口腔内的唾液作用发生化学变化,人们就感觉到米饭变甜了。
15、随意丢弃塑料水瓶会造成环境污染,我们应该学会回收利用。
16、将紫甘蓝叶片浸泡在白醋和水中会发生的变化的是白醋,这是一个化学变化,我们是通过颜色变化来判断的,紫甘蓝汁遇到白醋后会变成红色。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物态变化笔记整理 人教新
第四章:物态变化笔记整理注意点(理解部分)一、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沸腾图像分析:图1为某晶体的熔化图像,AB阶段该物质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处于固态;当温度升到t0时,开始熔化,t0为该晶体的熔点,整个BC阶段为熔化过程,虽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整个熔化过程为固液混合态;CD阶段该物质已熔化为液态,继续加热,温度再次逐渐上升。
图2为某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整个过程一直吸热,温度持续上升,没有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即没有熔点。
可以比较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图3为某晶体的凝固图像,初始DE阶段该物质放出热量,温度逐渐下降,整个阶段该物质处于液态;当温度下降到t0时,开始凝固,t0为该晶体的凝固点,EF阶段为凝固过程,虽继续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整个凝固过程为固液混合态;FG阶段该物质已凝固为固态,继续放热,温度再次下降。
对于同一晶体而言,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图4为某非晶体的凝固图像,整个过程一直放热,温度持续下降,没有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即没有凝固点。
图5为某液体的沸腾图像,液体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达到t0时开始沸腾,温度t0为该液体的沸点,液体沸腾后虽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二、沸点的知识:1、液态氧的沸点-183℃,固态氧的熔点时-218℃.-182℃时,氧为气态。
-184℃时,氧为液态。
-183℃时,氧可以是液态、气态或气夜共存状态。
以水为例:固态 0℃液态 100℃气态2、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
(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三、蒸发吸热。
有致冷作用:1、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2、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的温度低于40℃.(蒸发要从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3、在室内,将一只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
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物态形态及其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t / T )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1)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
细均匀的毛细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并且标有单位。
(2)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工作的。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
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
中;④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⑤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使用;⑥温度计不能当搅拌
器使用。
注:温度为零下时的读数。
练习: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
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
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变化明显,读数准确。
(2)在北方寒冷的冬季温度很低,在该地方较适用于使用酒精温度计还是汞温度计?为什么?
在沙漠地区炎热的夏季温度很高,在该地方较适用于使用酒精温度计还是汞温度计?为什么?为
什么体温表能用煮沸的方法消毒?为什么酒精温度计不能用煮沸的方法消毒?它们可以用什么
方法消毒?(酒精的沸点是78℃,汞的沸点是357℃;固态酒精的熔点是 -117℃,固态汞的熔
点是化-39℃。
)
二、物态变化1.物态:物质的形态。
2.物态的种类:常规态:固态、液态、气态第四态:等离子态(如:火)第五态:中子态3.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参照课件(1)─普通温度计的使用;课件(2)─体温计的使用课件课件(3)─体温计的结构课
4.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叫做物态的变化。
5.物态变化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一)熔化和凝固参照课件(5)─熔化和凝固
1.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熔化 作用:熔化吸热 分类:
晶体:分子整齐规则排列的固体。
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等
特点:熔化时有一定的温度。
非晶体:分子杂乱无章排列的固体。
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
特点:熔化时没有固定的温度。
2.凝固 :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固
作用:凝固放热 3.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图象:
(二)汽化和液化:参照课件(6)──汽化和液化
1.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
形式:蒸发与沸腾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温度的高低;⑵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要达到一定温度,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蒸 发
沸
腾
沸腾条件:⑴温度要达到沸点;⑵能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降温);⑵压缩体积(加压)。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三)升华和凝华:参照课件(7)──升华和凝华
1.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作用:升华吸热,具有制冷作用
2.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作用:凝华放热
练习: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
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
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阴冷的冬天,刚洗过的衣服会结冰,但时间长了也会晾干,这是什么物态变化?
☆用久了的日光灯灯管两头,会发现有的部位发黑,这是为什么?
由于灯管两头钨丝受热升华,然后钨蒸气又在灯管壁遇冷凝华。
☆输送食品时是怎样防止食品腐烂变质的?
冰熔化过程吸热,可以致冷,水蒸发过程吸热可以致冷。
升华过程吸热也可以致冷,例如生产上就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吸热来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简述人工降雨的过程。
飞机或钢炮将干冰撒入云层就会很快升华,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粒。
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落到地面上。
☆简述舞台烟雾的形成过程。
固态干冰升华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便形成了烟雾。
☆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为什么会有冰花?
启发学生回答:(1)冰花的形成属于什么物态变化?(2)冰花是什么物质凝华而成?(3)冰花是附在房间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4)为什么冰花只形成在房间玻璃的内表面?难道屋外没有
水蒸气吗?
讨论、回答:
(1)冰花的形成属于凝华(2)冰花是水蒸气凝华而成(3)冰花是附在房间玻璃的内表面(4)……
☆成语“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应用沸腾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仙人掌故居在沙漠,说一说它针状的叶子有什么作用?
☆酒精灯的火焰能点燃纸。
那么纸做的小锅能在酒精灯上烧开水吗?
(纸的着火点是183℃,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是800℃)
☆用酒精棉球擦一擦温度计玻璃泡,温度计示数如何变化?
☆图中内杯里水会沸腾吗?
☆阐述水的沸腾实验中气泡的变化情况。
三、水循环与水资源参照课件(8)──水循环/课件(9)──水循环
参阅课本相关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