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流程(精选8篇)
历史教案流程(精选8篇)历史教案流程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重点难点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而后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5篇)
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5篇)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出示材料:[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1)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标内容]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一、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2、概况二、农工商业的发展1、宋代农业的发展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3、宋代商业的繁荣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1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开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消费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考虑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才能;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才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消费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巧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才能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p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展了表达: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
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构造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而且,如今的学生对于农具的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良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回忆唐太宗和武那么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2)重视吏治(3)崇尚节省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消费情况)(1)农耕技术的开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消费的开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良: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拟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拟,分析^p 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p 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
小学历史课教案3篇
小学历史课教案3篇一、教案标题:古代中国的农耕生活1.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中国的农耕生活及其重要性。
- 掌握古代农耕工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 认识农耕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内容- 古代中国的农耕生活简介。
- 农耕工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 农耕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图片。
- 农耕工具的实物模型或图片。
- 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源。
4. 教学步骤-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农耕生活,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古代中国的农耕生活、农耕工具的使用以及农耕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 观摩体验:让学生观摩实物农耕工具或图片,并讨论其名称和使用方法。
-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古代农耕场景,展示给全班同学。
-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展开讨论古代农耕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
5.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对农耕工具名称和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 考核学生对农耕文化对中国社会的理解。
二、教案标题:中国古代名人传记1.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
- 掌握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
-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研究的兴趣。
2. 教学内容- 选择几位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人物。
- 讲述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
- 鼓励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感受和想法。
3.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图片。
- 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源。
- 有关中国古代名人的书籍或资料。
4. 教学步骤-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所选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 生平讲解:简要介绍所选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
- 学生研读: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并引导他们理解历史人物的成就和影响。
-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感受和想法。
-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展开讨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研究的意义。
5.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对历史人物生平和贡献的理解情况。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为了让学生对历史更加了解,需要编写教案进行活动教学。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形,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华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终究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摸索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绩,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摸索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知道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到达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增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奉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华”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进程】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产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
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出示《耕获图》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仔细视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画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形。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这幅图反应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
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显现,说明什么问题?——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何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暖和。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2、以水稻为主的食粮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学生摸索: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体会;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历史教案(优秀6篇)
历史教案(优秀6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与其前后知识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
它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学好它,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因而本课内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罗斯福应对危机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依据:到底是什么样的新政不仅使美国度过危机而且对后来影响深远?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历史说课教案模板通用5篇
历史说课教案模板通用5篇历史说课教案模板篇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封建顽固势力为什么要反对变法,然后按照书上的材料讲清政变的经过,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书中戊戌六君子的事迹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并播放教学课件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谭嗣同等爱国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
最后,就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加以归纳概括。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不久,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示例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教学思想: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师:对。
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生:人民、当官的。
高中历史教案【五篇】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忧考⼩编整理了⾼中历史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宗教改⾰和尼德兰⾰命教案教学⽬标基础知识宗教改⾰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中的主要教派;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和各种社会⽭盾;尼德兰的地理概念;尼德兰⼈民争取独⽴的历史过程;尼德兰⾰命的历史意义。
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对宗教改⾰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的形式进⾏反封建⽃争。
通过对尼德兰资产阶级⾰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学⽣认识到这次⾰命是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1)通过对封建专制和西班⽛统治者的暴⾏的认识,引导学⽣发展痛恨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情感。
(2)通过了解尼德兰⼈民独⽴⽃争的经历,引导学⽣体会珍爱民族独⽴和⾃由的感情和不畏强暴,敢于对恶势⼒抗争的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宗教改⾰与⽂艺复兴并列,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场反封建⽃争,⽽且,它更加⼴泛、深刻,因为它触及了每个⼈的精神世界、还同他们的经济、政治利害息息相关。
⽽尼德兰⾰命既是世界历第⼀次成功的资产阶级⾰命,⼜是⼀场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命的成功同时宣告了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胜利。
北⽅独⽴后,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教材对学⽣发展影响的分析(1)通过对尼德兰⾰命的学习,培养学⽣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和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的能⼒。
(2)通过对尼德兰⾰命的原因和后果的学习,培养学⽣运⽤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历史的能⼒。
(3)通过对与尼德兰⾰命相关的各种社会⽭盾相互作⽤的分析,培养学⽣综合地、全⾯地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
重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1)宗教改⾰的原因、影响。
历史教师万能教学教案设计(7篇)
历史教师万能教学教案设计(7篇)历史教师万能教学教案设计(篇1)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1、资本主义扩张的脉络:16-18世纪中叶:殖民扩张在近代早期就已经展开,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和殖民征服者军队的足迹遍及全世界各主要地区,为进一步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商品的对外输出为主要扩张手段。
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重要的扩张手段。
自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法国、德国紧随其后。
影响:进入垄断时期后,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
列强瓜分世界状况: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特点:①范围: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②程度:程度空前激烈。
③焦点:其中,非洲地区、中东地区以及东亚的太平洋地区,是欧美列强争夺的焦点。
焦点1非洲:①近代早期:非洲是西方国家最早展开殖民活动的地方。
但以前受制于交通条件、热带疾病等因素,殖民活动范围有限。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很大程度上排除了这些不利因素。
19世纪最后30年,非洲成为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的重要目标。
英、法等国在这里原先具备一定的基础,更致力于扩大殖民地范围;一些新兴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也纷纷挤进殖民行列。
焦点2远东亚太地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列强的主要目标是中国。
①他们采取先侵占中国边境邻邦作为基地的方法:英国侵占马来西亚、缅甸,与法国争夺泰国;法国侵占印度支那(越南);俄国侵占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小国。
②英、俄、法、日等列强,还在中国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
③美国1898年提出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力求“利益均沾”。
殖民体系的形成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①殖民国家:英、俄、法、德、美、日是六个最主要的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的世界殖民大国。
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7篇
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7篇中学历史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辬】一、知识目辬: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辬: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辬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2、商周时期的农业(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高中历史教案(优秀8篇)
高中历史教案(优秀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学生心得体会、综合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军警心得体会、观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experience, work experience, student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party member experience, training experience, military and police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essay collection,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历史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
匈奴是中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中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
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提出“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范文(7篇)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范文(7篇)高中历史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范文(7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那么文科的教案应该怎么编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高中历史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范文篇1【课标要求】⑴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⑵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⑶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图表。
七年级历史教案【8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a、食物b、四肢的进化c、大脑的进化d、劳动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a石器b木棒c火把d弓箭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1a2b3d4d5a6c7b8d9b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高中历史教案【优秀7篇】
高中历史教案【优秀7篇】高中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新知介绍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1)先声——韩愈(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二、程朱理学1、理学的`概念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历史公开课教案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公开课历史篇一:高中历史从传统到现代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3.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代表作品和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2.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教具与学具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工具。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一、导入教学:教师提问:如果让同学们创作一幅关于现代生活的绘画作品,你会表现什么内容。
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内容?学生思考。
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很多新的事物,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必然会反映这些新的事物。
接着教师点明本节课的主题“从传统到现代”。
二、新授1、教师提问:中国的美术由于进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必然会产生变化,那么①中国美术为什么要走向现代化?②你初步设想一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1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4页。
4、教师总结:①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
②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形象、形式、技巧等因素中。
8.教师展示第42~43页的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分析并完成第42页的“思考与交流”。
9.教师在学生完成之后,提问:①你认为中国画的革新体现在什么地方?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革新?③你觉得现代中国画与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并填写下表(有概括、直观的比较即可)。
10.学生阅读、思考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提问。
11.教师总结:指出在现代中国画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美术革命”,也就是用西方绘画来改良中国画。
高中历史教师教案设计范例(7篇)
高中历史教师教案设计范例(7篇)高中历史教师教案设计范例(7篇)高中是我国在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所设立的更高等的教育机构,一般为三年制,即高一、高二、高三。
以下是我准备的高中历史教师教案设计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高中历史教师教案设计范例(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客观描述隋唐统一的过程,了解隋朝时期的成就建树。
2.通过展示史料并进行小组讨论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加深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隋朝灭亡的原因。
【难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并提出问题:此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
教师追问: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此运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隋统一的过程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那是谁结束了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教师强调: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局面,为后来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隋朝的各项建设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第二段,提问: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学生分析总结:隋朝时期在长安、洛阳设粮仓;隋炀帝时期修建洛阳城和大运河。
教师总结:隋朝初期建设颇多,其中大运河最为著名。
教师展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都流经哪些地方,沟通了哪些水系?学生回答: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5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5篇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欢迎大家查阅。
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二、战国编钟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
突出其在雕塑的崇高地位。
四、王羲之的书法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
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
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
谈王羲之的品格。
五、顾恺之的绘画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补充讲“三绝”。
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五、第六课教案
第五课中古时代的欧洲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产生、传播、分裂;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2.能力培养:
(1)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大量古代希腊、罗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它是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形成的。
它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3.思想品德教育:(1)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2)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因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奴比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在生产中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
(3)通过对基督教会在西欧中世纪所起作用的讨论、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罗马天主教廷。
难点: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的崩溃,之后,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封建国家,孕育了欧洲国家的雏形。
今天的英、法、德、意等国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欧洲的封建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把西欧的封建时代称为“黑暗时代”?
【出示课时目标】
【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讲授新课】
一、西欧的封建等级制:
1、法兰克王国:查理 . 马特采邑改革(土地分封制度改革)
2、封建等级制:
西欧封建等级制的特点
(1)分级基础:采邑分封,权利对应义务。
整个封建主集团以土地分封为纽带,组成了自上而下的封建等级体系。
封主通过授予封地,取得对下属封臣的统辖权;封臣由于得到采邑,则有接受封主号令的义务。
(2)从属关系: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
各级封建主将其所占的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下层,通过层层分封,建立起各级之间依次互为主从的等级制度。
这种从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
(“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二、罗马天主教廷:
1、建立的有利条件:地方分权,教会扩张。
2、建立的基础:756年丕平献土,教廷立国。
3.天主教会的权势:(p36三有)
有权:在西欧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仲裁者的角色,任意干涉各国内政。
有财:占有大量土地。
有势:控制西欧的思想文化。
“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
4、东西方教会大分裂:
1054年,分为东正教和罗马公教
三、西欧城市的复兴:
1、复兴的原因:11世纪前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复兴的表现:
(1)政治上:市民争取城市自治(代表:法国琅城起义)
(2)经济和文化上:出现地区性的集市或贸易中心,诞生最早的大学。
四、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2、东罗马帝国的灭亡: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3、灭亡的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小结全课】
通过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的特点和天主教会的“三有”及西欧城市复兴的表现和东罗马帝国灭亡的启示小结全课,强调重难点。
【板书设计】
第五课中古时代的欧洲
一、西欧的封建等级制:
1、法兰克王国:查理 . 马特采邑改革
2、封建等级制:
二、罗马天主教廷:
1、建立的有利条件:
2、建立的基础:
3、天主教会的权势:
4、东西方教会大分裂:
三、西欧城市的复兴:
1、复兴的原因:
2、复兴的表现:
四、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布置作业】
【堂堂清习题】
1、西欧奴隶制度崩溃的标志是( )
A.罗马帝国的分裂 B.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C.查理曼帝国的分裂D.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2.导致西欧封建社会严格等级制度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
A.西罗马帝国灭亡 B.法兰克王国建立C.查理·马特改革D.西欧城市兴起3.“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说的是哪个地区什么时期的情况 ( ) A.西罗马帝国灭亡时B.西欧封建社会初期
C、查理·马特改革D.拜占庭帝国灭亡时
4.15世纪中期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是 ( )
A.亚历山大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5.西欧封建社会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 ( )
A.国王或皇帝 B.大封建主 C.教皇和教会 D.农民6.阅读下列材料:
这是西欧小封建主在从大封建主接受封地,履行“敕封式”时的宣誓:“我的主人啊! 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
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
”
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西欧的什么制度?(2)当时的主要财富是什么?(3)这种制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第六课战争与民族交往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能力培养:
(1))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
(2))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
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今日的马拉松比赛进入新课学习。
【出示课时目标】
【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讲授新课】
一、希波战争:
1、起因:波斯西扩,侵略希腊。
2、时间: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
3、著名战例:马拉松平原战役(以少胜多)英雄:菲力必德
4、结果:希腊胜利
5、影响:一、形成了有利于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的局面
二、对雅典来说(表现①经济:雅典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大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②军事:雅典成为海上霸主,成为最强大的城邦③政治: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
)
二、亚历山大东征:
1、开始时间:公元前334年
2.开始的标志:国王亚历山大率马其顿-希腊联军进攻波斯。
3、路线: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4、影响:促进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罗马征服地中海:
1、开始时间:公元前3世纪
2、路线:意大利半岛→迦太基→马其顿→西班牙→希腊→西亚
3、结果:2世纪,地中海霸主,横跨三大洲。
4、影响:①、社会经济:海外贸易扩大,罗马城成为商品集散中心。
②、市政建设:“条条大路通罗马”、西班牙罗马式的水道桥、土耳其西岸的古罗马图书馆
③、文化及生活方式:“拉丁语”、“拉丁字母”
【全课小结】
通过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三次战争使学生认识到:战争和征服在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板书设计】
第六课战争与民族交往
一、希波战争:
二、亚历山大东征:
三、罗马征服地中海:
【布置作业】
【堂堂清习题检测】
1、现代奥运会中的马拉松比赛项目源于世界古代史上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是【】 A.希波战争 B. 亚历山大东征
C. 布匿战争
D. 伯罗奔尼撒战争
2、2012年夏季伦敦奥运会的会徽,你认为本届奥运会火种将会从
以下哪个地方采集【】
A.雅典 B.巴比伦 C.罗马D.麦加3、“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帝国的是【】A.伯利克里 B.查理·马特 C.屋大维 D.亚历山大
4、英国人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说:“随着这一战,我们也就站在了西方世界的门坎上面,在这个世界之内,希腊人的智慧为后来的诸国,奠定了立国的基础。
”文中“这一战”发生在公元前5 世纪后期,它是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在世界古代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请你判断,“这一战”是【】
A.希波战争 B.布匿战争 C.罗马内战 D.十字军东征5、下列属于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有
罗马共和国②亚历山大帝国③秦朝④波斯帝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世界古代文明时,形成了下列初步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 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B.先进文化传播的最有效途径是扩张战争
C.到目前为止雅典仍被视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源头
D.世界古代著名的文明多处于大河流域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