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学本位与鲁迅的红学研究
“红学”与“鲁学”视野中的鲁迅《红楼梦》研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红学”与“鲁学”视野中的鲁迅《红楼梦》研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鲁迅的学术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他在《红楼梦》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学术观点、使用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红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影响很大。
对此,鲁学研究界和红学界的看法基本一致,只是在鲁迅的《红楼梦》研究是否自成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分歧。
本文无意对这些分歧进行辨析,只是认为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值得从学术思想发展史角度进行梳理,这种梳理不但有助于加深对其学术思想体系形成和发展演变的理解,也有助于深化对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转型过程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
一、鲁迅《红楼梦》研究的学术贡献毋庸讳言,发端于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构,是在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其中学术研究方法的引进、西方学者惯用之思维方式的借用以及一些新术语的引进介绍,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基础。
从文学史研究和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建构和发展的角度看,鲁迅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也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针对中国古代文学缺少真正悲剧所提出的批评就是一个例子。
就《红楼梦》研究而言,鲁迅提出的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断、概念如人情小说、悲凉风格等,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后来者继续深化对《红楼梦》的研究,对20世纪中国学术体系的建构和学术方法的演进,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鲁迅在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优秀古典小说的研究中,始终具有清醒、自觉的史家眼光和文学史意识,将其纳入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视野之中,并在总结概括中国小说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审视《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价值。
基于此,鲁迅给予《红楼梦》极高的评价,将其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和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鲁迅的高度评价,奠定了《红楼梦》在20世纪中国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心目中不可动摇的经典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红学的发展。
21世纪红学走向臆测─-回归本体
21世纪红学走向臆测─-回归本体
周书文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8(18)1
【摘要】21世纪的红学走向,是要在明确红学研究的共同旨归,把《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小说艺术推向新的时代高度,实现对《红楼梦》的超越与升华的前提下,着重于现念的转变与思维方式的更新,以现代观念重新审视红学,做出契合现代人观念、沟通现代人心灵的新探索,由脱离本体的孤立"红外线"热闹纷争中,回归本体,着力于文本意义的诠释,关注当代文学创作情况,特别要联系当代文学的力作与《红楼梦》的关系,进行比较对照。
激活当前文学创作,实现对《红楼梦》的继承发扬、超越升华,即便是考证、索隐也要以现代思维方式关注红学的共同旨归,把自己的研究纳入红学的共同旨归从本体意义的诠释中寻求新的突破点,寻求新的发现,形成多种研究视域、多种研究方法的交流互补,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创新。
【总页数】6页(P29-33)
【关键词】红学研究;旨归;当代文学;红楼梦;回归本体;中国传统小说;时代性
【作者】周书文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地区文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1
【相关文献】
1.法概念:诠释转向和本体回归--当代西方法律本体论的一种走向 [J], 焦宝乾
2.“回归本体”与“杂交重塑”的双轨策略——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漫议 [J], 洪忠煌
3.21世纪红学走向臆测:-回归本体 [J], 周书本
4.逃离理想的王国走向本体的回归——评《夜色温柔》的悲剧审美意义 [J], 张勤;熊荣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范文
《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篇一一、引言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创作著称,而且他的学术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对《红楼梦》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旨在探讨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分析其研究中的灵光与深度,以及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红楼梦》研究。
二、鲁迅的《红楼梦》研究鲁迅对《红楼梦》的研究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他不仅从文学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他的研究方法既注重文本的细读,又关注文本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鲁迅的研究中,他强调了《红楼梦》的深刻社会内涵和人文精神。
他指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性矛盾的百科全书。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多变。
三、鲁迅研究的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具有灵光与深度并存的特点。
所谓灵光,指的是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够从看似平凡的文本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所谓深度,则是指他深入研究文本,剖析人物心理和社会背景,从而揭示出《红楼梦》的深刻意义。
在研究中,鲁迅善于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揭示出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他的研究不仅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通过研究《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封建社会和人性的重要视角。
四、鲁迅研究的影响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研究方法为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他的研究不仅关注文本本身,还关注文本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其次,鲁迅的研究推动了《红楼梦》研究的深入发展。
他的研究揭示了《红楼梦》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精神,引起了人们对这部作品的更加关注和重视。
同时,他的研究也促进了《红楼梦》在不同领域的传播和影响,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
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一、本文概述《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鲁迅对《红楼梦》的独特见解及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红楼梦》研究不仅揭示了这部古典名著的深层内涵,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本文将从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入手,分析其理论视角、研究方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揭示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在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章首先回顾了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历程,包括其研究背景、动机和主要观点。
然后,通过梳理鲁迅的相关论述和批评实践,分析其对《红楼梦》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解读,揭示鲁迅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接着,文章将探讨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影响,包括其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挑战、对现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开拓以及对后世学者的启示。
文章将总结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在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鲁迅的《红楼梦》研究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鲁迅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揭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和批评实践,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价值和意义。
二、鲁迅的《红楼梦》研究与灵光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灵光闪现。
他的研究视角、深度和广度,都赋予了这部经典作品新的生命和内涵。
灵光,是鲁迅解读《红楼梦》的关键词之一,也是他理解这部小说独特魅力的核心。
在鲁迅看来,灵光是指那种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独特性的精神内涵。
这种灵光,既可以是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也可以是对人性的精准描绘,还可以是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在《红楼梦》中,鲁迅发现了这种灵光的存在,他认为这是曹雪芹作为一个伟大作家,通过文字传达出来的独特魅力。
鲁迅的《红楼梦》研究,正是对这种灵光的追寻和解读。
“文学史研究是否应该回归中国文学本位立场”对话实录
“文学史研究是否应该回归中国文学本位立场”对话实录我们该不该回去?——“文学史研究是否应该回归中国文学本位立场”对话实录作者:《光明日报》(2015年06月25日07版)对话嘉宾:王锺陵(苏州大学东吴国学院教授、院长)方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主持人:王卓君(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主办:苏州大学光明日报《国学》版、《文学遗产》版承办:苏州大学东吴国学院时间:2015年5月13日上午编者按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和文学史编写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
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起了一个新的中国古代文学的阐释体系,参与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文化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毋庸讳言,在这一新的中国文学史阐释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过多地融入了西方的文学观念和现代的文学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发展过程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尚缺少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我们正处于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巨变时代,如何处理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关系是世界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来说,如何重新认识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如何重新建构中国文学史的阐释体系,是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还是汇通中西,是“西化”还是“化西”?这是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本期所刊载的方铭教授与王锺陵教授的对话,就是两种观点对这个问题所做出的不同回应。
一主持人:方铭教授在他的著作、论文以及新近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中倡导中国文学史研究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学本位立场,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和苏联化倾向,强调中国文学史研究应该有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中国价值、中国方法,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下面首先就请方铭教授亮出他的观点。
方铭:六经、诸子在中国古代都属于中国古代人所说的“文学”学科的范围。
孔子的高足弟子子游、子夏长于“文学”,而其内容实际就是六经。
刘勰《文心雕龙》概括战国时期的“文学”,以战国诸子和屈原、荀卿、宋玉为最基本的内容,但是,按照20世纪以来我们引进的西方文学学科观念,六经除《诗经》以外都不属于文学,全部战国诸子也不属于文学,最多只能算有所谓“文学因素”。
《2024年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范文
《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篇一引言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文学、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
而其中,对《红楼梦》的研究更是被公认为具有深远影响。
他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维,不仅在学术上为中国《红楼梦》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更为后世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并分析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
一、鲁迅的《红楼梦》研究鲁迅对《红楼梦》的研究并非简单的文本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从多个层面剖析了《红楼梦》的内在价值。
首先,鲁迅关注《红楼梦》中的人性描写。
他指出,《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等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鲁迅还从社会角度分析了《红楼梦》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等级制度、家族观念等。
其次,鲁迅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红楼梦》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更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文学技巧上,《红楼梦》的叙述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在思想内涵上,《红楼梦》所反映的人性、社会等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鲁迅《红楼梦》研究的影响鲁迅的《红楼梦》研究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更为后世的中国文学研究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鲁迅的研究方法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借鉴。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剖析文本,不仅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更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其次,鲁迅的研究推动了《红楼梦》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红楼梦》的内在价值,从而推动了《红楼梦》研究的深入发展。
此外,鲁迅的研究还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鲁迅研究的启发,从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王学良一文简述百年“红学”发展史
王学良一文简述百年“红学”发展史《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吗?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小说。
但在红学研究史中,它几乎没有获得过“小说”的地位。
在更多时候,《红楼梦》充当着历史或文献资料的角色,甚至已故考证派红学家俞平伯也说:“总想把它当作一种史料来研究,敲敲打打,好像不如是便不过瘾……其实出于根本的误会。
”如今红学研究已历百余年,这种“误会”似乎并未减少,虽然时有“澄清”之论,如余英时等人强调“回归文本”“将红楼梦当作小说来研究”,但坚持“误会”者仍大有人在。
从外头看,红学大厦仍然峥嵘轩峻,蓊蔚洇润之气不绝。
但只要稍作深入,即可知以索隐和考证为代表的红学早已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曾经盛行一时的“阶级斗争论”仍然在中小学课本中占据主流,但其荒谬已不足再论,一哂可也。
所谓“红学”恰如《红楼梦》中古董商人冷子兴评价贾府:“外面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21世纪以来,有关《红楼梦》的新材料越来越少,索隐和考证赖以更新、发展的根本几乎断绝,其进步处于半停滞状态,奇谈怪论迭出。
之所以呼唤新的典范,一方面的原因是“穷则思变”,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索隐派和考证派先天就带有癌变的基因,稍有不慎便足以让研究者堕入深渊。
俞平伯在《从“开宗明义”来看红楼梦的二元论》中写道:“人人皆知红学出于《红楼梦》,然红学是反《红楼梦》的,红学愈昌,红楼愈隐。
”红学愈昌,红楼愈隐。
恰可作为本文主旨。
本文看点:一、从王国维到蔡元培,红楼梦研究驶入歧途二、《红楼梦新证》材料价值大于学术价值三、俞平伯是考证派的建构者,也是掘墓人四:新典范:从“向外索考”到“向内索考”从王国维到蔡元培,红学研究驶向歧途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代变迁催生了《红楼梦》的研究。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小说”二字起源于庄子,《庄子》有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意思是说,以浅薄的修辞求美名,难以进入通达的大道。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自诞生以来备受鄙薄,其地位远不能和诗文媲美。
《2024年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范文
《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篇一鲁迅,一个极具历史分量的文化巨人,他的作品和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在众多研究领域中,他对《红楼梦》的解读与研究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深远影响。
一、鲁迅的《红楼梦》研究鲁迅对《红楼梦》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文学技巧、社会背景、人物心理等方面。
他不仅深入挖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还对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批判精神进行了独到的解读。
他的研究,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度,重新解读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首先,鲁迅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进行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文学技巧和艺术手法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他深入分析了作品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揭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鲁迅对《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发现,《红楼梦》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都深深地印在了作品中。
他通过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其压迫人性的本质。
此外,鲁迅还关注了《红楼梦》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矛盾冲突。
他认为,这些人物所经历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揭示。
他通过解读这些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冲突,进一步揭示了作品的人性深度。
二、鲁迅《红楼梦》研究的影响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方法、观点和态度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鲁迅的研究方法具有开创性。
他将文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入手,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这种研究方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鲁迅的研究观点具有独到性和深刻性。
他不仅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还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他的研究观点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此外,鲁迅的研究态度也具有重要影响。
他以一种严谨、认真、深入的态度对待研究工作,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榜样。
《2024年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范文
《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篇一一、引言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研究视野广阔且深刻。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他对《红楼梦》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
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剖析和独到见解,鲁迅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学研究宝库,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鲁迅的《红楼梦》研究,特别是其研究方法、思想内容及影响。
二、鲁迅的《红楼梦》研究鲁迅对《红楼梦》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不仅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更深入挖掘其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
他的研究方法既注重文本分析,又结合社会历史背景进行解读。
在鲁迅看来,《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的巨著。
1. 文本分析:鲁迅对《红楼梦》的文本分析细致入微,他通过深入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揭示了作品的深刻内涵。
例如,他通过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复杂面貌。
2. 社会历史背景:鲁迅认为,《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
他通过研究作品中的社会现象、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弱点。
此外,他还关注到作品中反映的女性地位和命运问题,为后来的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启示。
三、鲁迅《红楼梦》研究的影响鲁迅的《红楼梦》研究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1. 文学研究领域:鲁迅的研究方法为后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文本分析和社会历史背景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同时,他的研究也推动了《红楼梦》研究的深入发展,使其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2. 社会思想影响:鲁迅的《红楼梦》研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弱点,为当时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启示。
他的研究不仅唤起了人们对封建社会的反思,也为后来的社会改革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3. 文化传承价值:鲁迅的研究使《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2024年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范文
《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篇一引言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均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众多研究领域中,他对《红楼梦》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
他不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度解读了这部经典之作,而且他的研究方法与观点也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从其研究的灵光与深度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鲁迅的《红楼梦》研究1. 研究背景与动机鲁迅对《红楼梦》的研究,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他认识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他致力于对《红楼梦》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挖掘出其更深层次的意义。
2. 研究方法与观点鲁迅在研究《红楼梦》时,采用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他不仅关注文本的表面意义,更深入地探讨了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他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揭示了《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故事情节的丰富性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此外,他还从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二、鲁迅《红楼梦》研究的灵光与深度1. 灵光:独特的解读视角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具有独特的解读视角。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从文本中挖掘出许多被忽视的细节和意义。
他的解读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引发了人们对《红楼梦》的重新思考。
他的这种独特视角,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深度:多角度的深入研究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具有深度。
他不仅从文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研究,还从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他的研究揭示了《红楼梦》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为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他的研究还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路,推动了《红楼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三、鲁迅《红楼梦》研究的影响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到文学的鲁迅——对当前鲁迅研究的思考
Mar,2010 No. 2
回到 文学 的 鲁迅
一 对 当前鲁 迅研 究 的思考
贺仲 明
摘 要:受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我们 以往对鲁迅的认识主要侧重于政治和 思想文化方 面 ,文学方 面关注得 不是很 充分 。这 是对 鲁迅 意 义的局 限。在 当前社会 文化 中,启 蒙的意 义和方 向正寻求着反思,对鲁迅的认 识也应该超越启蒙文化的限度 ,才能真正体现 出鲁迅的高度。而 且 ,新文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其文学反思,深入研究鲁迅的文学价值是其重要一部分。回到文学 的鲁迅 ,需要更明确地回到文本本身,淡化其具体时代 内涵;需要对文学意义和 内涵有更深远的 认 识 ;需要 有深 广的新 文学发展 背景和 文 学史的 高度 。 当然 ,回到 文 学的鲁 迅 ,不是 忽 略其 思 想 意 义 ,文 学与思 想应 该是 一种相 互补充 和促进 ,而不是 简单 的取代 。
这种状 况之 出现 ,有其 必然性 ,也有 一定 的合 理性 。因 为一方面 ,20世 纪 的 中 国是一 个思 想剧 烈转换 的 时代 ,传统 向现代 的嬗变 ,中国向西方 的 转型 ,是 时代 文化 的主流 ,启 蒙文化 正是 在这一要 求下应运而生的。鲁迅作为五 四新文学的代表 , 是启蒙精神的重要铸造者之一,或者说 ,鲁迅以文 学的方式积极参与 了启蒙运动 ,并将其思想推 向 了最深层 和最具 代表性 的世界 ;另一 方面 ,虽 然鲁 迅 时代距 今天 已经 有 了大半 个 世 纪 的历 史 ,但 社 会文化的很多方面仍然有着相似性 ,人们依然可 以从鲁迅思想文化 中吸取到丰富的精神资源 ,感
红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红学的几个大问题无恙居小识并引言浩淼红楼,真真千年一梦,引多少文人午夜梦回,恶魇重生。
余生也晚,听闻红学一说当是五六年前游学甬上。
是日晴空万里,烈焰当头,余于汗流浃背之时置身学院书楼中,偶拾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冯其庸《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匯校》、吕启祥《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等,始觉红学俨然自成一派,傲立群小之间,倾慕之情由然生矣。
然碍于学业未能细究,殊感遗憾,但觊觎之心已存。
而后数年间百家论坛又兴红学热潮,余亦得多方红学资源以品读,今收文本及电子本不下百余种,且多为显要者,而于琐碎、托名、附会之杂谈大都摒弃。
当今之世红学本应昌盛,然反观现状自觉除刘心武之秦学,红学近三十载未有重大进展,斯可慨叹,悲呼“红学止于汝昌、其庸辈”。
学界虽不乏有识之士,却限于无新证可依,致使邪妄之说并起却无从批驳,至今于诸多大关节仍无定论可言,斯学滥矣。
痛定思痛,亦惟罗列红学之数个大问题及近之论点以志。
嗟夫,生于乱世而滞于盛世,斯独红学之哀乎?此诚国学之衰也,叹叹!无恙居主人翁丁亥元月于甬上一、红学的历史现存《红楼梦》中文字来源最早的手抄本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底本当成于公元1754(清乾隆十九年甲戌)年,其上的脂批即是最早的《红楼梦》研究。
这是梁归智的观点。
另外根据李放《八旗画录》认为光绪初(应该在1875-1880之间)京朝士大夫已经提到“红学”一词。
民国初(1911-1915年)松江士人朱昌鼎也以拆字的方式提到“红学”。
以上有两层意思,首先红楼梦研究从红楼梦创作时(中后期)就开始存在,其次“红学”一词至少在1880年以前就存在。
从广义上讲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
但这里应当指出,严格而言红楼梦研究并不等于红学,而清末提出的“红学”词汇概念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学”。
当前所谓红学,在我们心中是存有一个朦胧的概念的,但尚缺乏明确的特征性定义。
简单一例,如专门研究红楼梦中花鸟鱼虫、医药的文章就显然不能被视为红学研究,包括用西方哲学、叙事学理论研究红楼梦都不能称为红学研究,而相反如蔡元培、霍国玲、戴不凡、刘心武、土默热等非红学主流学者的研究及其作品却属于红学范畴。
2023届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3·广东深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地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
正如毛泽东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
它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
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贪图享乐、为祖母所宠爱、不热衷功名的聪明温柔的这一类贵族公子。
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
这部混合体的人情小说,寄托着作者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
它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
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呼吁让研究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的地位研究上来,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上来,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
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
”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
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他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伟大作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其成就所决定的。
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
俞平伯、鲁迅评红谫论
俞平伯、鲁迅评红谫论刘永良一俞平伯和鲁迅是红学史上两位卓有建树的大家,他们对《红楼梦》研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已是红学界的共识。
尽管对此进行研究的人颇多,但把他们二位一起比较研究,似乎还无入去做。
其实,俞平伯、鲁迅的红学观点不仅各具特色,而且也有很多相近之处。
因此,本文愿就此做些探讨,以期引起人们更深入研究。
俞平伯和鲁迅都对旧红学索隐猜谜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促进了新红学的发展。
俞干伯的《红楼梦辨》是新红学的力作,书中严厉地批评了旧红学索隐猜谜的做法。
他在《作者底态度》一文中指出:“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
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一个主观上的偏见。
然后把本书上底事迹牵强附会上去,他们的结果,是出了许多索隐,闹得乌烟瘴气不知所云。
”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这其中有两个原故:(])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活,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
(2)他们底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本书底本来面目,只是颜色眼镜中的《红楼梦》。
”他认为:“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底通病。
”这些话说得旗帜鲜明,一针见血,持论允当,分析透辟,论证剀切,富于思辨性和说服力,给醉心于索隐猜谜的“红学家”以有力一击,这对新红学的建立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各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世人“每欲别求深义,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他认为所渭《红楼梦》本事是“刺和坤”、“藏谶纬”和“明易象”之类,“悠谬不足辩”。
他主要列举了“世所广传者”三说,即“纳兰成德家事说”、“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和“康熙朝政治状态说”,又以确凿的事实,…予以驳斥,从而彻底否定了各种索隐猜谜的做法。
这与俞平伯是完全一致的。
俞平伯和鲁迅不仅指出了旧红学索隐猜谜的错误,还进而认为《红楼梦》具有自传性质,把《红楼梦》看成作者的“自传”或“自叙”。
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有很多地方都提到《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认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
其中《(红楼梦>底风格》说得极为明确:“我们有一个最主要的观念,《红楼梦》是作者底自传。
红学流派 方法
红学流派方法
红学流派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红学纵向划分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时期。
横向划分为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四大学派。
其中,评论派坚持文学本位,从艺术性、思想性、百科文化、社会生活、哲理感悟、情感体验等角度解读原著,研究《红楼梦》的思想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文化价值、写作方法等。
其次,在红学流派中,评点派起源于明代中叶,有金圣叹批《水浒传》、毛宗批《三国演义》、张竹坡批《西游记》等。
评点派的固定格式包括卷首有批序、题词、读法、问答、图说、论赞等,每回有回前回后批的眉批、夹批、批注等,主要形式有圈点、加评语等。
此外,各派又细化为若干分支,主要包括题咏、评点、鉴赏、百科、批评、曹学、版本学、本事学、脂学、探佚学等等。
最后,红学具有高关注度、高吸引度、高参与度的特点,上至政商学,下至工农兵,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不乏红学爱好者,甚至跨越国界、跨越语种,其在国际上的热度堪与莎学(莎士比亚学)比肩。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红学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红学专家。
《2024年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范文
《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篇一鲁迅,一个用笔触鞭挞旧世界,探索新时代光辉的文学巨匠。
他以深邃的思想、锐利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字著称,尤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独到见解与评价令人折服。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聚焦于鲁迅对《红楼梦》的研究,分析其独到的观点与视角,并探讨其产生的影响。
一、鲁迅的《红楼梦》研究概览鲁迅对于《红楼梦》的独特解读可谓自成一派,从对作者生平的挖掘,到对故事背景的理解,再到对文学手法与艺术成就的分析,他都用深入浅出的文字阐述了自己对《红楼梦》的看法。
他的研究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使《红楼梦》这一作品得以更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鲁迅对《红楼梦》研究的独到见解鲁迅在研究《红楼梦》时,始终关注作品的现实主义倾向和人文关怀。
他认为,《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家族兴衰的巨著,更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命运和生命的作品。
他特别强调了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
三、鲁迅研究的影响鲁迅对《红楼梦》的研究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鲁迅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其次,鲁迅的研究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他的研究方法、思想观念和文学观点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研究使得《红楼梦》这一古典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最后,鲁迅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鲁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的价值。
同时,他的研究也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四、结论鲁迅对《红楼梦》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
他的研究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文学回归文学本位与鲁迅的红学研究文/吴大平摘要:鲁迅的红学研究在文学研究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鲁迅的红学研究始终坚持文学本位的立场,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红楼梦》创作艺术评点上的文学本位;二是对作品版本研究选择上的文学本位;三是对红学研究派别态度上的文学本位。
鲁迅回归文学本位的红学研究,于当下红学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红学;《红楼梦》;文学本位《红楼梦》在五四时期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力作,在当时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鲁迅其作为作家的身份虽然为人所熟知,但其关于小说的研究却也非常值得称道。
在诸多小说和小说史的研究中,鲁迅也将目光投向了《红楼梦》,也产出了许多重要的红学研究成果。
鲁迅关于《红楼梦》小说的评论研究集中于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之中。
这些基本就是鲁迅关于《红楼梦》的专题研究,而其他的论述则分散在他的各种文章之中。
鲁迅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无论散见于何地,却都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即是对文学本位立场的坚持。
曹旭认为:以文学为本位的研究是对作品审美的研究,是以作品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
鲁迅的红学研究就是坚持这一个立场,始终从作品本身出发。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鲁迅的红学研究多为瞬间的体味性的点评。
这种形式多以文学性为核心,因此也可看作文学本位立场的佐证。
一文学本位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理论内涵就是把是否回归文学本位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前提。
鲁迅《红楼梦》研究的文学本位立场的体现,最直接的莫过于对作品艺术创作的分析。
鲁迅对《红楼梦》的艺术评点并不牵涉其他如秘史或自叙传的影响,完全以作品为核心,从文学本身出发。
鲁迅认为《红楼梦》的写人手法与巴尔扎克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巴尔扎克是西方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对于描写时代,塑造人物具有非常独到的艺术成就。
巴尔扎克为了让小说角色在读者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他并不直接去描写人物,而是从人物的一些对话当中来写,即是从侧面来描写人物。
鲁迅在《看书琐记》中对《红楼梦》的这种写人手法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这能使读者从人物说话看出人的形象来。
应该说,这种艺术手法在《红楼梦》中是有很多的。
其中,在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的出场是最为人所称道的。
《红楼梦》此种写实艺术,必然不崇尚情节的巧合,惊险。
书中的生活,也正如我们的日常生活,千丝万缕,难于一系。
鲁迅认为,《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如实描写。
他说《红楼梦》以前的小说写好人就都是好的,写坏人就都是坏的。
而《红楼梦》正好与此不同,写好人并不都是好的,写坏人并不都是坏的,这些所写的人物才是真正的人物。
塑造人物是《红楼梦》创作艺术中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鲁迅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应该说,鲁迅分析《红楼梦》的创作艺术是基于一个文学家的判断,是纯粹的审美评点,是坚持文学本位的有力体现。
二版本学是红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版本的选择反映了研究者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研究结论的形成。
鲁迅的文学本位立场在研究《红楼梦》的版本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最早以前,《红楼梦》是以抄本传世的。
流传至五四时期,红楼梦分为抄本和刻本两个系统。
抄本就是脂评本系统,是最忠于曹雪芹原著的,但却没有后四十回。
而刻本系统即是程高本系统,是经过高鹗续写过的,与原著有一定差距,但却故事完整。
两个系统的内容,与真实的原著,一定存在差距,而这差距有多大则是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五四时期,对于《红楼梦》的版本研究相对落后。
就连胡适写《<红楼梦>考证》,也认为当时《红楼梦》通行流传的版本除了有正书局的八十回戚本之外,就都是以刻本位底本的版本。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对《红楼梦》进行研究的版本就是戚序本,属于抄本系统。
戚序本在抄本系统中是较为全面的版本。
其特点主要是抄写工整,字迹清晰,方便阅读。
通过与戚序本进行对照,可以发现,在《中国小说史略》的几处引文中有几处脱文。
但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引用这些内容时,根据程高本进行了添补。
从这里足以看出,鲁迅对于抄本和刻本两个版本的系统的态度。
这总共三处的添补中,鲁迅添补的原因都是相同的,并不是由于他对于版本的校勘研究,而是基于鲁迅文学本位的立场。
这些内容,就是鲁迅从小说思想内容出发而添补的。
如《中国小说史略》中引用了戚序本第七十八回的一句话。
这其中,鲁迅据程高本增加了一段文字。
虽然没有这一段文字,小说内容依然完整。
但是,通过添加这一段文字,却更能传达宝玉人物的性格与神情。
三自《红楼梦》出现之后,红学研究悄然兴起。
从最早的评点派,再到索隐派,再到考证派。
红学研究分为多个派别,不同的派别就会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因此也就有不 下转(第70页)4170同的阐释结论。
鲁迅的红学研究完全独立于各派别之外,对于各派,他也有着迥然各异的态度。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其所有研究都以《红楼梦》作品本身为核心,而不受其他研究派别的影响。
所以,对各红学派别的态度,也成为了鲁迅文学本位立场的重要体现。
索隐派主要是用的附会历史的方法,将小说情节和人物与历史进行生搬硬套的对照阐释,根本忽视了文学本身的艺术特质。
对于索隐派红学,鲁迅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
他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驳证,并大多沿用考证派的研究成果。
有时甚至以自己的作家身份进行现身说法。
他始终认为,读者所见到的都是书中人,与现实历史的人并不相干。
考证派属于新红学,主要还是由于胡适将科学考证的方法引入红学研究而产生的。
而关于考证派红学,鲁迅的态度则有相对辩证。
首先,考证派关于《红楼梦》文学文本以外的研究成果,他都尊重,因为这是科学考证的结果。
比如作者家世,续书从属等等。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曹雪芹家世的介绍说明,鲁迅都用了考证派的研究成果。
而牵涉到《红楼梦》的文本的相关内容,鲁迅则更愿意从文学本位出发,来进行考察评判。
评点派红学与鲁迅的态度本身相通,都是坚持文学本位。
但有一点却值得一提,他不仅关注文学文本本身,他也注重《红楼梦》文本以外的相关研究。
在这一点上,他与评点派不完全一样。
比如,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还接受了考证派红学自叙传的研究影响。
但鲁迅对考证派自叙传的接受,并不是认同胡适新红学所谓的“实录”。
可以这样认为,鲁迅所认为的自叙传是一种文学性的自叙。
综上,鲁迅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始终坚持文学本位的立场。
在《红楼梦》的研究上,他既有研究者的深刻,也有文学家的敏锐。
他对于《红楼梦》独具一格的研究态度、阐释方式和研究成果,对于今后《红楼梦》的接受流传,以及当代红学研究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M].香港:今代图书出版公司,1965.(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贾府,可谓穷奢极欲、醉生梦死。
贾府众人不屑去吃的糕点,在刘姥姥眼中,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
”刘姥姥与贾府的衰落遥遥相关。
在前八十回中,对贾府豪奢繁锦生活状态的揭露,也恰是为四大家族财力权势的衰落、内部矛盾的激化、崩溃局面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贾府之衰败在宝玉梦入太虚幻境,见得“金陵十二钗”判词时,便可窥见一斑。
其中,巧姐判词如下: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可隐隐知晓,刘姥姥应在第三次入贾府时,见得贾府衰败之景,并救得凤姐之女巧姐于水火之中。
(二)见证贵族腐朽刘姥姥不仅是全书的线索,还是贾府(四大家族的缩影、代表)腐朽生活状态的见证者。
在刘姥姥的“陌生化”视角下,贾府钟鸣鼎食之家、簪缨世族之贵的华丽富庶被展现的尽致淋漓。
“大红撒花软帘”、“银唾沫盒”、“石青刻丝灰鼠披风”,都不足以表现出贾府之奢。
会发出咯当咯当响声的“金钟铜磐”,险些被刘姥姥当做姑奶奶的平儿,真实从细节之处展现了贾府之荣华。
在二进大观园的宴席上,刘姥姥拿着象牙镶金的筷子,只觉不听使唤,觉得“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
”在行酒令时,刘姥姥要将自己的杯子换成木杯,生怕失手打了这磁杯,可哪知贾府这样的世胄权贵,“断没有那贱东西”,木杯都是黄松木制得。
(三)映衬作用刘姥姥作为“俗文化”的代表,对书中的其他人物起到映衬作用。
在刘姥姥的衬托下,一些重要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性格更加丰富饱满。
在刘姥姥的映衬下,凤姐逢迎贾母之态得到展现,使凤姐的复杂形象更加饱满、立体。
王熙凤是刘姥姥在贾府所见第一个主子。
在刘姥姥像凤姐求助救济时,“端端正正坐在那里”的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所言“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
”睥睨倨傲姿态尽显无疑,足显示出其独尊地位。
二进大观园,在贾母寿宴席上,王熙凤为讨喜贾母,和鸳鸯商议拿刘姥姥取乐。
在宴席上单拿一双老年四楞子象牙镶金筷子与刘姥姥,使刘姥姥出丑。
在行酒令时,凤姐因想要听刘姥姥的笑话,故意说错令。
这些场景又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熙凤势力、逢迎的一面。
《红楼梦》前八十回虽有刘姥姥的伏线千里,和悲剧伏笔(如金陵十二正、副衩判词)埋下先声,但还并没有达到作者曹雪芹真正想要达到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
作者未得完成,实乃一大遗憾。
但仅此八十回,只观刘姥姥进大观园,便可见得《红楼梦》之精妙无双。
这部似癯实腴、字字珠玑之作,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上接(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