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文学的鲁迅_对当前鲁迅研究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3月第2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 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Mar,2010
No.2回到文学的鲁迅
———对当前鲁迅研究的思考
贺仲明
摘 要:受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我们以往对鲁迅的认识主要侧重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文学方面关注得不是很充分。这是对鲁迅意义的局限。在当前社会文化中,启蒙的意义和方向正寻求着反思,对鲁迅的认识也应该超越启蒙文化的限度,才能真正体现出鲁迅的高度。而且,新文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其文学反思,深入研究鲁迅的文学价值是其重要一部分。回到文学的鲁迅,需要更明确地回到文本本身,淡化其具体时代内涵;需要对文学意义和内涵有更深远的认识;需要有深广的新文学发展背景和文学史的高度。当然,回到文学的鲁迅,不是忽略其思想意义,文学与思想应该是一种相互补充和促进,而不是简单的取代。
关键词:鲁迅;鲁迅研究;反思;文学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0)02-0128-06 收稿日期:2009-11-10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6-0509)
作者简介:贺仲明,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10097
一、鲁迅研究:挑战与期待
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将鲁迅定位为“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1]658,在20世纪浓烈的政治文化氛围影响下,社会大众对鲁迅的认识也基本上建立在这三个层面。现在,“革命家”的鲁迅已经逐步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思想家”的鲁迅———准确地说,应该是启蒙思想家的鲁迅。人们对鲁迅最深刻的印象是其文化启蒙和文化批判姿态,其最有代表性的思想是“改造国民性”,最著名的作品是被认为典型地传达了这一思想的《阿Q正传》。
这也深刻地影响到人们对鲁迅“文学家”的认识。多年以来,文学学者们研究鲁迅的主要角度是对其启蒙思想的阐释,对其文学作品的解读也主要集中在文化批判层面,探讨它们在具体时代、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的价值和意义。反封建思想、批判封建专制、批判国民政府等,可以基本上概括鲁迅作品的全部主题。如对他的《阿Q正传》研究最多,却基本上局限在其国民性批判思想层面。对包括众多散文和杂文在内的其他作品,也很少超出其时代背景和反封建及现实批判的主题来认识和思考。这也直接关系到现有文学史对鲁迅作品的历史评价。虽然人们多认可《孤独者》、《在酒楼上》等作品在精神上更切近鲁迅,思想意蕴更复杂和深切,艺术上也更细腻真切,但丝毫不能越《阿Q正传》在鲁迅创作中最高经典的雷池一步。
这种状况之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一方面,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思想剧烈转换的时代,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中国向西方的转型,是时代文化的主流,启蒙文化正是在这一要求下应运而生的。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学的代表,是启蒙精神的重要铸造者之一,或者说,鲁迅以文学的方式积极参与了启蒙运动,并将其思想推向了最深层和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另一方面,虽然鲁迅时代距今天已经有了大半个世纪的历史,但社会文化的很多方面仍然有着相似性,人们依然可以从鲁迅思想文化中吸取到丰富的精神资源,感
—
8
2
1
—
受到强烈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当前中国社会中,启蒙依然是许多知识分子的思想基础,作为五四文化象征者的鲁迅很自然地成为他们的旗帜和思想武器。这是鲁迅思想魅力留存的重要原因,也是人们侧重从启蒙思想角度认识鲁迅的现实基础。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在鲁迅和他所参与开创的中国新文学已经有了近一个世纪历史的今天,无论是社会面貌、文化背景还是读者队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们对传统的鲁迅研究和认识鲁迅的方式提出了挑战。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正在走向经典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鲁迅在内的所有作家,都要经受时间残酷而严厉的淘洗,而这种淘洗的标准只能是文学性———正是在这一标准的映照下,一些作家被重新审视,也有许多作家,包括像郭沫若、茅盾这样的重要作家,在经受巨大的考验,甚至已经逐渐离开经典的行列。换句话说,在走向经典的过程中,鲁迅需要充分展示出其文学上的独特意义和文学贡献。只有呈现出足够的文学贡献和艺术价值,其作品才能得到历史的认可,成为真正的文学经典。
其次,从时代来说,虽然我们与鲁迅时代有着某些相似性,但毕竟,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差异下,今天与鲁迅时代已经有了许多根本性的区别。尤其是从读者群上来说,今天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读者会越来越多,直至对其时代完全陌生)对鲁迅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缺乏清晰的了解,对启蒙文化的接受也有新的思考和改变。他们所希望接受的鲁迅,已经不再是单纯启蒙层面和现实层面,更是超现实层面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五四的启蒙文化也面临着深刻的反思和转型。五四启蒙文化从现代性的基本方向来批判传统、迎应现代,是处于危难之际中国知识分子的正当选择,也是时代的要求。在当时背景下,它存在着局限和片面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五四的所有遗产后来者都要无批判地继承,更不能要求后来者只能局限在五四文化的圈子里,不能越雷池一步。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今天社会的状况、所面临的问题,与五四时期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因此,五四文化有值得继承的一面,却也需要发展和超越,启蒙的内涵也需要发展和更新。只有深化五四,才是真正地发扬五四。典型而论,现代性是五四文化的基本方向,但在今天,社会所最需要的也许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是对现代性内涵的重新思考和检讨;同样,启蒙现代性对待传统的基本方向是否定和批判,但是,在今天,这一方向同样需要深切的反思,传统的价值需要重新认定,给予更冷静的思考。在这一背景下,固守启蒙思想角度来认识鲁迅,显然难以真正认识,更不可能深化鲁迅的价值,也难以获得读者的积极认同。
第三,新文学的发展历史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正在形成自己更稳固的传统,这需要建立起科学、系统的文学规范,需要对其经典作家的创作进行真正的文学性梳理,从中总结出新文学发展的基本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进而反思其历史嬗变轨迹,探索更佳的发展方向。鲁迅是新文学最有成就也是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创作在新文学历史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其经验与教训都非常有代表性。非常有必要对他的文学创作做出深入的文学意义的思考和总结。
以上多个方面对鲁迅研究提出的共同要求,就是回到文学的鲁迅,突出鲁迅的文学意义,展现鲁迅作为文学家的特征和成就。在这一要求下,传统的、以鲁迅启蒙思想为中心的认识和研究方式,已经显示了自己的缺陷,甚至在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对鲁迅的接受。
近年来在鲁迅接受上出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事件,其共同的特点是对鲁迅的菲薄。表现之一是许多青年作家和学者对鲁迅表示出强烈的反感,对其创作成就和艺术价值表示严厉的质疑①;之二是很多中学生和大学生(包括很多中学教师)抱怨鲁迅作品难以理解,难以接受,并表现出对鲁迅作品相当程度的反感甚至厌恶②。青年作家们的认识当然有很大的片面、局限甚至错误,学生(中学教师)们的接受也与当前教育制度、教学方式等有更复杂的关联。但作为鲁迅研究者,首
—
9
2
1
—
①
②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1998年由众多青年作家参与的“断裂事件”,《北京文学》1998年第11期。此外,王朔等作家也表达过类似态度。
一个显著的表现是被选入中学教材的鲁迅作品越来越少,其背后所体现的是中学语文教师和中学生的集体声音。最近网络上围绕鲁迅作品入选中学教材问题又有激烈的争论。《中国青年报》(2009年8月13日)、《钱江晚报》(2009年8月12日)等都对之作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