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社会(STS)教2
sts理论的名词解释
sts理论的名词解释科技与社会理论(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eory,简称STS理论)是一种研究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的跨学科理论框架。
它涵盖了科学、技术、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并试图探索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驱动作用。
以下将对STS理论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解释,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框架。
1. 科学(Science):科学被视为一种特定的知识生产方式,以理性思维和实证证据为基础,追求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客观认知。
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理论构建和验证。
在STS理论中,科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社会行为和文化背后的社会实践。
2. 技术(Technology):技术指的是以应用科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创建和使用物质或非物质工具的过程。
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STS理论强调技术不仅是中性的,也具有意图和权力关系。
3. 社会(Society):社会是人类在一个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共同体,包括各种机构、组织、价值观念和文化。
在STS理论中,社会被认为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矩阵,它塑造科技的目标和应用,同时也被科技所塑造。
4. 文化(Culture):文化定义了人类生活的集体体验,包括信仰、价值观、习俗和艺术表达。
文化是对技术和科学认知的构建和解释框架,它影响着科技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对科技的接受程度。
在STS理论中,文化被视为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因。
5. 政治(Politics):政治涉及权力、决策和资源分配。
在STS理论中,政治是科技发展和应用的重要因素。
科技决策和规划往往涉及政府、利益集团和公众之间的政治争夺,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力斗争也会影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6. 倡导者(Advocates):倡导者是针对科技和社会问题进行积极行动的个人或群体。
他们希望通过引起公众关注和批评现有的科技与社会关系,为科技发展和政策制定带来更多声音。
sts教育
STS教育概述STS教育,即科学技术和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论,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关注。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学生往往只关注科学的实质性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STS教育则通过将科学与技术放置在社会背景中,使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的创造过程、应用领域和社会影响,并对科学伦理、科学决策和公共参与等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本文将介绍STS教育的重要性、目标、实施方法和前景展望。
重要性STS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也会影响科学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决策。
因此,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关注,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STS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科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就业和道德伦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通过STS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和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STS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伦理观念。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分析和解决科学和技术问题。
2.科学知识和技能:提供学生科学实验、科学观察和科学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3.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背景、应用领域和社会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4.科学伦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科学伦理原则和科技发展的道德考量,培养他们对科技应用和科研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有敏感性和责任感。
实施方法STS教育的实施方法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
sts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STS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引言:科学、技术和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简称STS),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引入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STS 教学设计中,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环节,这些环节的合理运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有效实施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意识形成环节在STS教学设计中,意识形成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选取有足够吸引力的实际案例或问题,通过引发讨论和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研究兴趣。
二、知识研究与探究环节在意识形成后,学生需要对科学和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研讨活动、实验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和探究过程。
这一环节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的分析和评价提供学科基础。
三、价值观启发环节在掌握了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以通过STS教学设计中的价值观启发环节,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群体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和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决策与行动环节在意识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后,学生需要进行决策和行动,以解决相关问题或改进现状。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合作,制定解决方案,并实际实施和评估结果。
五、评价环节STS教学设计中的评价环节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问卷调查、作品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应对自身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论:STS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涵盖了意识形成、知识研究与探究、价值观启发、决策与行动和评价等环节。
STS
STS教育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结合“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al)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STS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方式。
我国2003年颁布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无不贯穿了STS精神。
其基本理念中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首次把STS教育明确地列人中学生物课程目标,这表明我国STS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设专门的STS课程,所以在高中生物课程中,主要采用课堂渗透为主、课外渗透为辅的方式。
课堂教学是渗透STS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
下面主要讨论课堂渗透的相关问题。
一、选择STS教育内容的原则STS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它既要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作出的决策,并把这些汇集于教育。
所以在高中生物课程中选择STS教育内容时,应把握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不是用大量的科技发展新知识在生物学教学中堆积,来削弱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方法技能的培养,它是在不影响高中生物课程学习体系的前提下,以生物学教学的某些内容为STS教育的切人点,适时适度地把STS内容渗透进去,从而保证课程的整体性。
2适应性原则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不同于专业的STS课程,它不要求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学习STS理论,只要求学生了解STS最基本的观念,初步运用这些观念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实施STS教育时,要把握好STS教育的尺度,内容不要过深、过多,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所选的问题最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学习。
浅议“STS”教育
浅谈“STS”教育及其实施策略泰安一中虎山路校区吕学文作为以人才培养为基本任务的教育,必须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要求。
在各个学科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STS”教育的主要特征“STS”教育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缩写,成为“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它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STS”教育,最最早出现在美国。
1982年,美国理科教师协会正式发表了“STS教育报告”,从理论上对“STS”教育的目标和意义进行了论证和宣传。
到80年代中期,美国各类学校的课程大纲里,共有1000多个以“STS”为主体的课程。
下面就对“STS”教育的主要特征作一下简单的介绍:①让学生参与寻找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科学或技术信息的原始材料。
②强调职业意识,特别是与科学和技术有关的职业意识。
③把科学的内容看成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
④拓展原有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⑤以充分的机会,让他们尝试着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回答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⑥分看重科学和技术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影响。
⑦利用本地区的各种资源,让学生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稀有的状况。
⑧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经过科学教育的训练,具备科学的头脑和素养。
⑨“STS”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式和活动式的,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现场调查法、决策模拟法和小组合作法。
⑩“STS”教育的重要主题是环境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合理关系。
⑪“STS”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是:跨学科、基于社会实际和解决问题。
⑫二.“STS”教育的培养目标⑬“STS”教育思想是多年来世界各国学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思想。
STS资料
"STS”是英文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缩写词,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简称。
STS教育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学科,它是人类对科学技术发展与生存环境的深刻反思。
在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为时代背景的当今社会,STS教育顺应了时代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致力于发展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注重对人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科学素养的打造,强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物理学科与“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无论是从哲学还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研究阐述了STS教育的概念及STS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进行STS教育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以及在高中物理教学中STS教育实施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作者通过归纳罗列高中物理教材中的STS教育内容和编写问卷对咸阳市240名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真实有效的反映了我国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现状,并结合调查结果对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然后笔者立足自身教学工作,将物理教学与STS教育理论相结合,通过三条途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STS教育实践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科学素养。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STS教育也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科技素质和教学水平。
当然,本文的研究与探讨对于STS教育而言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如何使STS教育在我国发展壮大还有待于我国课程专家,教育家,以及广大同行的共同努力。
2001年我国第八次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课程改革中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STS教育
3.社会(Society),科学技术转 化为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 "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 这些知识的手段和方法,"社会"则要求 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使学生懂得 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科学对技术 新知识的产生促进了技术 的作用 的变革 技术对科学 技术资源的可获得性将限 的作用 制或促进科学的发展 社会对科学 社会通过提供经费等手段 的作用 影响科学研究的方向
STS教育
(科学· 技术· 社会教育)
STS(科学· 技术· 社会)教育是 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 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 的科学教育。
现实意义
环境问题,食品安全、能源的浪费低效使用,资 源的枯竭都在提醒我们,技术的使用和发展必须 考虑社会道德,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大力开展sts教育。
一、STS教育的内涵
1.科学(Science),科学不 只是静态的科学结论,而且包含动 态的科学探究过程。现代科学观点 主张变“学”科学为“做”科学。
2.技术(Technology),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技术 在科学与社会之间起桥梁作用, 并把不同的学科综合起来。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 问题,技术则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的问题。因此,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在形式上 也是不同的。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概念、定 律、论文等形式;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 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科学产 品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可以商品 化。现代技术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商业色彩。
(2)、从技术的方法开始, 研究它们所凭借的科学理论,然 后进入由于使用那些设计所衍生 的社会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STS教育的由来与发展什么是STS教育我国理科教育和STS教育中国的STS教育研究急待研究的问题常初芳在西方发达国家,近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与近代经济的发生和发展,是同步前进、相互促进的。
这两者,既对中小学自然科学的分科教育提出要求,也为它的实施提供条件。
科学和经济发展是矛盾统一,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和可能的发展也是矛盾统一。
直到近50多年,西方发达国家产生“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
回顾和探讨科学教育发展历史,包括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兴起,无疑对我们进行科学教育改革有益,对落实“科教兴国”有益。
一、STS教育的由来与发展现在我们从历史年代来划分科学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并阐述STS教育的沿革。
(一)1920年以前以美国为例,当时的科学教育方向,是基于实利主义的原则,配合农业、工业及商业发展的需求,开始运用新的示范性及科学实验方法,编制一定的课程,使社会需要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
(二)1920~1950年这个时期,处于两次大战之间,科学教育都以培养专业性的科技人才为宗旨。
因此,这时期内增加了木少科学与科技方面的教科书。
科学教学策略,引用演绎法。
科学实验用以验证科学知识及加深学习层次,科学知识不断以逻辑形式向前扩展,科学学习以科学知识为中心。
STS的萌芽和它的影响因素来自学校科学教育领域之外,这就是被称为“科学为人民”的运动。
1920年至1930年期间的左翼科学家霍尔丹(Haldane)、霍格本(HogBen)以及二次大战后的斯基尔贝克(Skilbeek)等,他们是主张“社会改造”教育的教育家。
“英国科学社会责任协会”(the British Society for Social KesponSibility in Science)中有许多思想共同的成员,他们主张,新的科学教育应该着力于使公民能参与恰当的政治行动,学生需接受的教育应包括社会改造方面的问题。
简述sts科学教育
简述sts科学教育STS科学教育简述科学、技术和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简称STS)教育是指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知识和思想融入到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科技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STS科学教育进行详细阐述。
一、STS科学教育的背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所处的世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然而,在这种快速变化的背景下,许多人对于科技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没有深入了解其内涵和影响。
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伦理失范等。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些问题,STS科学教育应运而生。
二、STS科学教育的意义1. 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STS教育强调跨领域、跨学科交叉融合。
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学会跨学科思考,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更为全面、系统的认知。
这种能力对于我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都非常重要。
2. 培养社会责任感科技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STS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研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且培养他们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行动。
3. 提高科学素养STS教育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种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技问题,提高对科技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三、STS科学教育的实践1. 课程设置在STS教育中,通常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跨领域整合。
例如,在高中阶段可以设置“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让学生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大学阶段可以开设“科技哲学”、“科技伦理”等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实践教育STS教育强调实践教育,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中。
我对STS教育的认识
我对STS教育的理解通过学习,使我对STS教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STS(Science 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 社会)是科学、社会与技术的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应用。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产物,是我国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它有助于构建一种适合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的新模式,有助于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是推行综合教育的新路子。
一、问题的提出:化学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人类社会很多方面是由化学学科延展以及化学学科分化之后与其他学科或科学共同构筑的。
诸如:国防建设,环境改善,能源开发,健康裨益,材料发展等。
有些方面甚至影响了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理解,改变了人们处理问题的行为和方式。
可见化学为环境,能源,材料,生命科学等做出了贡献。
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
另一方面,化学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也越来越多地带给人类“恐惧”,并使我们周围的环境日益恶化,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化学正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正在走向绿色化,化学教育以及教学正在构建新的模式和创意。
而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课堂设置过度突出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注重物质结构在化学变化中的逻辑表征。
规范的教学程序,注重双基,突出分数的教学过程,使得化学教学常常在那些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内容上打转转,忽略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联系。
使一个从初中学化学,高中学化学直到毕业的学生遇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却不甚了解,更难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所以,教师要持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以满足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学习的需要,要选择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理解水平的内容,有意识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介绍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
二、初中化学STS教育的教育价值1.在化学教学中展开STS教育,能使化学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使学生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需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在应变中做事,学会生存和发展,学会做人,懂得这些知识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对待、应用这些知识。
什么是STS教育思想
什么是STS教育思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
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
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
STS研究和STS教育始于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人们生活幸福,但与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生态、人口、能源、资源等等)也随之不断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STS研究和STS教育应运而生。
可以说,STS研究和STS教育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80年代中期引进了有关STS教育的理论,并对大、中、小学STS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在第十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上,一位加拿大高中教师提出的按照“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STS)”思想来组织实施科学教育的做法,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现在许多国家已将STS 教育作为理科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STS教育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也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的社会观的教育。
它要求科学教育面向现代化建设,注重渗透技术教育,使学生体验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特征,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价值。
它要求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联系,要把本国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特别重视与科学技术密切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人口、能源、生态环境等。
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第四节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这些学生后来出版了他们的发现,并与提供他们
究的结果。
2.钱币上滴水模块(9年级) 九年级学生研究水的各种性质,探讨污 染,并且决定是否要设置垃圾掩埋场。 课本上的单元是“水是一种广用的溶 剂”。而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在一枚硬币 上你可以滴几滴水”?
4.态度
传统教学使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下降,对科学的好奇心降
低,学生把老师看作是信息的供应者,把科学看作是要学
习的信息。 STS教学使学生在各个年级,对各个特定的课程的兴趣增 加,对于现实的世界更为好奇,学生把老师看作是学习的 促进者或引导者,把科学看作是处理问题的方法。
5.应用与连结 传统教学:使学生认为教材和学到的知识技能对于解决当 前社会上的问题没有价值。 STS 教学:涉及社会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 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把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看 作是尽其公民责任的途径,能够主动寻求科学信息并加以 应用,关注当前科技的发展,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性。
我国生物教育中的STS教育研究在课程理论、教材
开发和课堂教学三个层面都得到了发展,STS教育
理念正在向课程、教材和教学三个层面渗透,从
个别课题逐渐向普及性课程方向发展,STS教育理
论已成为指导我国生物课程改革的理论之一。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认识
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
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列为课程目标之一。 建立和完善中国的 STS 课程和教学体系将 是STS教育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sts教育
sts教育STS教育的意义与发展科技与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教育,简称STS教育,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为主线的教育模式。
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本文将从STS教育的背景、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方面,探讨STS教育的意义与发展。
STS教育的兴起与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们开始关注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思考科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逐渐崛起,STS教育也应运而生。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STS教育在当今社会愈发重要。
首先,STS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科学的基本了解和应用能力。
在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普通人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STS教育通过引导学生研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其次,STS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给我们提出了挑战,需要有创新思维来应对。
STS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科技创新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此外,STS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技的发展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带来了诸多伦理和道德问题。
从科技创新到科技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STS教育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使他们具备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的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了解科技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学生将更加理性地面对科技进步的挑战,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中去。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2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我国理科教育和STS教育STS教育的由来与发展什么是STS教育中国的STS教育研究急待研究的问题常初芳(三)社会(society)传统理科教育不涉及社会。
充其量只是提到自然物的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效益罢了。
理科教育限于探索自然界,根本不触及社会。
因为自然科学是阐述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必然严格剔除个人和社会的偏见。
为了抗拒中世纪宗教迷信对于自然界的胡言乱语,西方自然科学家曾经付出血的代价;他们的伟大精神记录在科学文化史上,直到今天仍然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是,自然界和社会毕竟不能绝对分开,彼此之间有着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
一方面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另一方面大工业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及破坏,使自然科学家猛醒:自然界离不开社会;这是科学文化史上的大飞跃。
STS教育正是在这个大飞跃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
“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和方法,“社会“例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使学生懂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
价值观念是全面的整体观念,不局限于眼前利益而且要顾及长远利益,不局限于局部利益而且要顾及全局利益。
是非利害要有直接的亲自体验,然后理智地思索全局的未来。
带着一定的价值目标讲授科学,可以使学生对于本人经验范围内学到的东西具有直接的明确的目的。
同时为他们提供一种机会,使他们能对自己的价值观阐明和思考。
这样,当与科学有关的社会条件发生变化时,学生就能进行自我适应。
决策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一个重要特征。
决策是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一种艺术和科学。
决策既以有关的可靠的科学知识,有效的技术为基础,同时又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尺度。
由于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学生所生活的现实社会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作为科学教育的受教育者,他们将运用学到的知识对事物做出解释,并且根据他们所处的环境实事求是地认识这一相互作用,这将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生活中与科学有关问题做出明智的选择。
从科学、技术、社会(STS)看物理新教材的编写
从科学、技术、社会(STS)看物理新教材的编写一、迷信、技术、社会〔STS〕的含义迷信、技术、社会〔Science-Technology-Socl-ety由其词头缩略语为STS〕是一门研讨迷信、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交叉学科,而且是一门运用性很强的实际学科。
它表达了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迷信观、新的教育观和新的社会观。
STS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迷信教育革新中构成的一个新的迷信教育设想,以强调迷信、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迷信技术在社会消费、生活和开展中的运用为指点思想而组织实施的迷信教育。
STS的基本实际以为:迷信是经过它的实际,更是经过它的运用被大少数人所看法,并在社会生活中普及的,先生在学校中学习,应当力图使他在对实践效果研讨进程中看法和掌握迷信知识,应尽量让先生在创设的情形中去了解,看法迷信概念和规律。
这一教育实际的基本特点是:注重迷信知识在社会消费和生活中的运用,强调基本实际的适用性和社会价值,强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社会化,注重先生从实践效果动身停止学习。
STS教育是STS学科树立的重要内容,它的开展对文科教育发生了深入的影响。
在物理教学中浸透STS教育,已成为广阔物理教育任务者的共识。
将物理知识教学与STS 教育无机结合起来,是促进中学物理教学革新,为国度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迷信、技术、社会〔STS〕与物理教材的关系物理教学中浸透STS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STS融入中学物理教材内容中,STS与教材内容的无机融合,既是停止STS教育的需求,也是教材自身现代化树立开展的需求。
二十世纪以来,迷信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开展,迷信技术的运用正越来越普遍,片面地影响一切人的生活。
同时,迷信技术革命也引出了许多新的效果,如动力资源充足,环境污染等等。
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对迷信技术的结果的影响停止价值判别。
人们也愈加关心迷信技术对政治和品德的影响关系,自然迷信与人文迷信的相互关系。
而传统的中学物理教材侧重实际,强调系统性,存在脱离实践的倾向。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
一、认识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英文字母的缩写。
它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
其特点主要有:(一)在理科教学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重视技术教育。
技术是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的桥梁,进行技术教育可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三)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价值,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更明确的直接的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四)重视素质教育而不是片面强调精英教育。
科技发展需要精英,但精英毕竟是少数的,只有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才能使科学技术得到更好的利用,使经济得到振兴和发展。
(五)重视学生参与意识和扩展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参与者,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二、实践
几年来,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和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STS教育主要采取如下做法:
1.改进教材的知识结构,加强应用科学的教育,使学生能认识到科学的价值,使教学的目的具有直接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
应用知识的增加,开阔了学生的
会下降。
(2)实施“STS”教育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提高了学生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由于实施“STS”教育起步不久,有些问题还待进一步探索。
从科学、技术、社会(STS)看物理新教材的编写
从科学、技术、社会(STS)看物理新教材的编写从科学、技术、社会(STS)看物理新教材的编写一、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含义科学、技术、社会(Science-Technology-Socl-ety由其词头缩略语为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交叉学科,而且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学科。
它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科学观、新的教育观和新的社会观。
STS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个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STS的基本理论认为:科学是通过它的理论,更是通过它的应用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并在社会生活中普及的,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应当力图使他在对实际问题研讨过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应尽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去理解,认识科学概念和规律。
这一教育理论的基本特点是: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强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社会化,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
STS教育是STS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对理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已成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将物理知识教学与STS 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科学、技术、社会(STS)不能了解物理知识的真实价值,不知道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妨碍了对学生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的培养。
中学物理教材中渗透STS,有利于物理教学与当代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能力以及了解社会,致力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STS教育也有力地推动教材的现代化建设,其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落实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强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新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有一条明确指出:“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sts教学策略
sts教学策略STS教学策略是一种基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个维度的综合教学模式,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STS教学策略中,学生将通过科学实验、技术设计和社会调研等活动,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将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个维度来介绍STS教学策略。
科学维度是STS教学策略的核心。
在科学实验中,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现象,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在科学实验中,学生还可以学习科学方法论,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发展过程。
通过科学实验,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术维度也是STS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技术设计中,学生将通过设计和制作产品的过程来学习技术知识和技能。
在技术设计中,学生需要进行需求分析、解决方案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制造等步骤。
通过技术设计,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
此外,技术设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维度是STS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调研中,学生将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来了解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社会调研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社会调研中,学生还可以学习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的技巧,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社会调研,学生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还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STS教学策略是一种基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个维度的综合教学模式。
在STS教学策略中,学生将通过科学实验、技术设计和社会调研等活动,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STS教学策略,学生能够培养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因此,STS教学策略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物理和STSE是什么意思
物理和STSE是什么意思
STSE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
STSE教育思想是对STS的延伸,因为由于在
发展科技,生产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的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重大课题,环境(Environment)教育是公民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
组成方面。
由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构成的STSE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
烂镇,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是指导和实施学科教育的新理念。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为人
类创造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资源,材料,环境,健康等
饥配粗问题,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这些卖神问题的解决都
与化学研究有关,化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与人类生活,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技术领域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在其中得到广泛应用,化学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化
学学科的教学中有必要渗透和加强STSE教育。
在中学化学STS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学化学STS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龙岩二中化学教研组张珍化学教育“STS”是英文“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的缩写。
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培养出了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并能够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让教学与自然现象、生产和生活相联系,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成为使化学教学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的重要途径。
但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教学只是主导,学生的学习才是主体,没有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是成功的基础”。
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学习的内动力。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想学、才爱学、才能学好。
因此,如何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就成为一门重要的课题。
而STS教育,让教学与自然现象、生产和生活相联系,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其中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探究如何从化学STS教育中激发和保持学习化学兴趣就形成了一门新的极其重要的课题。
如何在化学STS教育教学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对此,笔者作了以下尝试:一、在化学STS教学中,以情激趣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培养出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并能够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
作为一个人才,他首先是个普通人,而人必须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能和其他人和睦相处,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
因此,作为一个教师,首先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我国理科教育和STS教育STS教育的由来与发展什么是STS教育中国的STS教育研究急待研究的问题常初芳(三)社会(society)传统理科教育不涉及社会。
充其量只是提到自然物的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效益罢了。
理科教育限于探索自然界,根本不触及社会。
因为自然科学是阐述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必然严格剔除个人和社会的偏见。
为了抗拒中世纪宗教迷信对于自然界的胡言乱语,西方自然科学家曾经付出血的代价;他们的伟大精神记录在科学文化史上,直到今天仍然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是,自然界和社会毕竟不能绝对分开,彼此之间有着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
一方面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另一方面大工业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及破坏,使自然科学家猛醒:自然界离不开社会;这是科学文化史上的大飞跃。
STS教育正是在这个大飞跃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
“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和方法,“社会“例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使学生懂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
价值观念是全面的整体观念,不局限于眼前利益而且要顾及长远利益,不局限于局部利益而且要顾及全局利益。
是非利害要有直接的亲自体验,然后理智地思索全局的未来。
带着一定的价值目标讲授科学,可以使学生对于本人经验范围内学到的东西具有直接的明确的目的。
同时为他们提供一种机会,使他们能对自己的价值观阐明和思考。
这样,当与科学有关的社会条件发生变化时,学生就能进行自我适应。
决策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一个重要特征。
决策是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一种艺术和科学。
决策既以有关的可靠的科学知识,有效的技术为基础,同时又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尺度。
由于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学生所生活的现实社会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作为科学教育的受教育者,他们将运用学到的知识对事物做出解释,并且根据他们所处的环境实事求是地认识这一相互作用,这将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生活中与科学有关问题做出明智的选择。
以上是对STS教育中科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进一步认识。
总之,现代科技的进步,已经深入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地改善着劳动方式、生产方式的思维方式。
更迫切地要求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以及在社会中的应用,即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结合。
让学生在科学、技术、社会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责任感,即主动承担起社会发展的任务。
STS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使受教育者智能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即培养出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并能够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材。
由于STS教育是一种科学教育的新的探索,国内外的认识都有许多差异。
有的把它看作是一种科学课程的新模式,有的认为是一种科学教育理论。
我们以为把STS视为~种科学课程的新模式,比较偏狭一些;如认为是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理论,则又拔高了一些。
在当前,不妨看作是适应时代挑战,指导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构想,其特征是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它不可能替代传统科学教育的合理内核,但是它确实是一种革新的冲击,对本世纪剩下的年代和21世纪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留下深深的印迹。
这是因为它具有如下的特征:(1)强调参与。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他们将来不只是某一种职业的工作者,首先是社会的一员,将通过各种程序参与未来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决策。
因此在今日的学习过程中,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都要有利于参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在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上,技术得到比过去更多的重视。
这是现代技术成就的各种产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反映。
因此,在科学教育中不重视技术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的需求了。
(3)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价值取向。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以及其他社会观念。
人们已不再只着迷于宏大的工程建设,因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往往不足以弥补其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人们不仅赞佩基因工程的神奇魁力,同时也担心它的失去控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人们惊喜于试管婴儿的诞生,又忧虑由此引起的伦理学和法律上的困惑和纠葛;核技术和太空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不得不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等等。
对于这么多的观念冲突,科学教育自不能只问耕耘而不间收获了。
(4)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必定导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和兼容。
从问题出发组织学习将是一种常用的形式,这构成了对传统学科体系的冲击。
于是,它常常受到责难。
其实,它不是不要学科体系,不要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是力图使其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中真正发挥认识的能力作用棗即转化为生产力。
(5)强调素质教育而不是片面强调精英教育。
因为只有公民的普遍的科学素质的提高,才会有科技精美的群星灿烂。
于是它同时主张:“Science for all”(科学为大众)。
这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科技精美,但更需要扫除文盲,减少科盲。
没有民族素质的普遍提高,就缺乏生产文化、科技精英的深厚土壤。
三、我国理科教育和STS教育纵观我国中学的理科教育,在单科的系统知识上,其深度、广度几乎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尤其是物理学和化学更是如此。
在省、市一级的重点中学,其科学教育的设施也颇具规模。
但是放在今日世界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环境中来分析,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不仅需要科技精英,还需要科技素质普遍提高的劳动大军,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公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涉及科技和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关系的决策,那么我们的理科教育,就需要改进。
(1)传统的、偏重学科知识系统传授的理科教育有其弱点。
因为这种知识结构框架,限制了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职业训练以及社会需求的结合,尤其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当代人们普遍关注的科学技术社会问题,诸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难以进入中学理科教育。
而地区(我国是一个大国,地区差异极大)经济发展的需要,个人兴趣发展的需要,以及个人和社会群体现代生活的需求也难以有适当的地位,这种情况,即使不是用STS教育作为衡量的标尺,也有。
谆于我国建国以来一贯坚持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2)理科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比较严重。
尽管近十几年来大力提倡能力的培养,但在实践中至少存在着两方面的弱点:一是能力的培养上,长期停留在作为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对这些能力和现实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能力的社会特征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如信息处理、问题解决、创造性、作决策以及灵活应变等能力,在实际教育中很薄弱;二是能力只能在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培养,观察、调查、实验、操作的缺少,本已限制了这些能力的培养,而内容和实际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问题的脱节,则这类能力的培养更是缘木求鱼,因为学生缺少扮演一个参与者角色的机会。
(3)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曾经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但崇尚儒学及开科取土的科举制度,产生了鄙薄技术的倾向。
现在的中学理科教育,技术仍未能占据较重要的位置。
STS教育把技术列为重要的方面,因为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技术还把不同的学科联系和统一起来。
一种新技术的应用,有可能推动一门科学的进展,甚至产生一门新的科学。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两者也是密不可分的。
而我国中学的理科教育中,主要是学习科学知识,技术教育限于劳动技术课程,或推给职业中学去办。
中学理科教育中,至少应加强理、化、生、地的实验技术;基本的工业、农业生产流程和技术常识;还有现代社会普遍要求的计算机(电脑)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
(4)在中学理科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
正确的价值观念,应该使受教育者懂得科学成就和技术革新,应为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服务,为公众利益服务,对科学技术应用中各种社会问题持积极参与的态度,并尽可能提出合理的对策和行动。
但是现行中学理科教育受制于升学的压力甚为严重,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
这不仅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围着应试转,而且助长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脱节,从而导致了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的扭曲。
以上各点有悻于STS教育构想,因此,引进和试验STS教育,应是改革我国中学理科教育的需要。
这几年,我国STS教育的实验试点地区或学校,在改革中学理科课程体系略有进展。
总结为:压缩必修课的时数,调整课程结构,设置优化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课程的灵活性。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和校外活动,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兴趣课,以便让学生了解当代科学知识。
最终应形成一个以必修课为核心,选修课和兴趣课为辅助的普通中学课程体系。
1.必修课必修课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学生学习质量的保证。
我们认为,必修课时在全部教学时数中,初中应占90%左右,高中应占80%左右。
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内容在科学教育中应该是平衡的。
在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加强新科学知识和STS内容的渗透。
2.选修课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充和延伸。
必修课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材内容不可能每年修订,设置灵活多样的选修课,可以把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结合的知识纳入中学课程之中。
选修课还便于介绍新兴科学技术知识,使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应用,感受到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
3.兴趣课应把兴趣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尽管它不属于正规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修此课。
通过讲座、参观、参加社会实践、观看录相、幻灯和电影、小制作等多种形式,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必修课、选修课、兴趣课构成普通中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必修课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选修课、兴趣课应灵活多样,具有超前性。
三者相互配合,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
STS教育在我国已经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l)在原有理科教学中渗透,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充实教学内容。
现代科学进展对教材的渗透并非意味着新知识的过度的叠加,而是体现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的改进上,通过这种渗透,不断修正已有的陈旧科学结论,从而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变化着的动态平衡体系。
例如在化学、生物、地理课中增加了环境教育内容。
在物理课中介绍或涉及了噪声工程学、磁电极学、磁悬浮列车以及红外线遥感、光纤激光通讯、热能、海洋能、电子显微镜等知识。
(2)开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
面对当前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一体化及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如果中小学校还是按照科学与技术的各学科分别设置课程及多次循环教学将显得相形见细。
教学体制改革,除开设必修课外,还可开设各种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吸取科学与技术的最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