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几个主要特征

合集下载

古代都城布局特点总结

古代都城布局特点总结
宫城方形,各边一门,四角有角楼,宫城、皇城及南北向轴线都是对称布局
明北京
北部向南收缩5里,南部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将城墙向南移一里半,东西城墙仍为元大都城垣。加建外郭,是北京城轮廓呈“凸”字型制
皇城南部正中正阳门(前门)建有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等建筑,构成最宏伟的一组建筑群,成为古代北京标志性建筑群
皇城之北分八厢,有68坊
筑堤防潮,疏浚美化西湖,河湖纵横,构成水上交通系统。水系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元大都
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
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制度。环琼华岛设三宫殿:大内、后宫(兴圣宫)太子宫(隆福宫)。沿大内中轴北跨湖设置中心台,作为全城中心点,中心到南部衙署为南北半径,到积水潭为东西半径,确定城市规模。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皇城灵星门、宫城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直达万宁宫中心阁
3总结经验,重实际,少主观
4经济趋于活跃,后期出现商业街雏形
北宋东京汴梁
呈不规则方形,三重方城(皇城,里城,罗城)有三重护城河
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道路按需分级,道路走向,不求绝对工整
不再集中设市,商业功能不再限定在市内,而是分布在全城,适应封建经济需要,沿河沿街灵活布置,与居住混杂,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和市场,并有晓市夜市和瓦子
5居住坊里与道路相适应,继承元代的创新,散布于皇城四周,共37坊,居住环境良好,外城为一般居民居住
6城市水系基本承袭元大都的体系,但是漕运不入内城,给水以井水为主,城市排水系统重新整修
7城内各种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清北京
继承明格局,调整功能,充实内城
取消皇城,裁撤官署,扩大居民用地
漕运货物有崇文门进城,广安门、广安渠之间形成商业区,前门大街繁华,并与西单、东单和钟鼓楼共同构成商业区。宣武门外形成会馆、官商区

浅析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几个主要特征

浅析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几个主要特征
摘要 : 指 出 了 中 国古 代 都 城 的 建 设 中 包含 了 中国 建 筑 史 许 多方 面 的 内容 , 是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从 中 国 古代 都 城 选 址 、 布局形 态的演 变、 道路及 市政 建设 、 建 筑 类 型 的 发 展 几 个 方 面对琪 主 要 特 征 进
2 选 址
中 国古 代 都城 的 选 址 在 早 期 是 和 满 足 生 存 的 基 本 条 件 紧密 结 合 在 一 起 的 。 随着 生 产 力 的不 断 发展 、 人 们
认 识 自然 、 控 制 自然 、 驾 驭 自然 的能 力 不 断增 强 , 都 城 的 选 址 开 始 更 重 视政 治 、 军事、 经 济 上 的 考 虑 。伴 随 着 儒 家思 想 的深 入 人 心 、 宗教 的引入 、 对 美 好 未 知 世 界 的 向
本 文结 合 中 国古 代 都 城 在 选 址 、 布局形 态 的演变 、 道路 及 市 政建 设 、 建 筑 类 型 的 发 展 等 几 方 面 来 谈 谈 我 国
的选 址 不 约 而 同 的遵 循 了“ 居 中” 这 一 原 则 。建 都 千 年
以上 的西 安 、 九百多年 的北京 、 八 百 多 年 的 洛 阳在 地 理
军 事 和 防 御 也 是 古 代 都 城 选 址 的重 要 条 件 。例 如 :
明 朝 之 前 的 都 城 就 是 在 当 时 版 图 上 位 置 居 于 中 间 的 南 京, 后来朱棣发动政变之后 称帝 , 由 于称 帝 之 前 他 被 封
往 等 观 念 融人 人们 对 自然 环 境 的 取 舍 和 利 用 , 风 水 学 说
古代都 城建设 的主要特征 。
位 置 上 都 处 于 当时 朝 代 里 的居 中 的地 区 , 并 且 还 是 交 通 的枢 纽 中心 。其 位 置 既 能 够 在 军 事 上 很 好 地 控 制 西 北 外 族 的入 侵 , 又能够很 好地控 制东南 海疆 , 并 稳 定 和 发 展 建 设 整 个 中原 地 区 , 有 利于 国家 的长效控 制 、 管 理 和 发 展 。在 这 个 方 面 最 典 型 的实 例 有 : 元 世 祖 忽 必 烈 建 立 “ 大元” 之后 , 将 都 城 从 原 来 的 中 都 迁 到 了 位 于 幅 员 辽 阔 的 大 元 帝 国 的 中部 的大 都 , 有 利 于 对 各 地 区的 控 制 。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中国古代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其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特点。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街道布局、城市设施以及居民生活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的发展与特点。

一、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筑风格有着独特的特点。

古代城市的规划常常以城墙为界,并按照方形或长方形的布局,中间沿着主要街道划分为若干个坊区。

在城市规划上,古代中国注重街道的通畅性和环境的协调性,同时城内还会划定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区域。

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居多,其中以大型 palaces(宫殿)和寺庙最为突出。

城内的宫殿常常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宫廷文化。

寺庙则是古代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们建筑庞大,屋顶独特,不仅是宗教仪式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

二、街道布局与交通运输在街道布局与交通运输方面,古代中国城市也有自己的独特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街道常常直接通往城市的中心地带或者重要的建筑物,其他街巷则交错连接,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陆地交通,马车和行人是主要的交通方式。

城市内的主要街道宽阔平整,适合车辆通行,而小巷则狭窄曲折,适合行人通行。

此外,古代中国还发展了运河交通,连接了各个城市和地区,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三、城市设施与公共服务古代中国的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较为简单,但也有一定的规划和建设。

城市中常常设有城市门、市场、庙宇、学院等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和文化教育场所。

城市门是古代中国城市的象征,不仅是城市的入口和出口,还承担着防御的功能。

市场则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商品交易和商业活动常常在市场中进行。

庙宇与学院是宗教信仰和文化教育的场所,不仅提供了祈福和学习的机会,也是人们交流和团结的平台。

四、居民生活与社区组织古代中国的城市居民生活相对集中,社区组织也相对完善。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分析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分析

二、城市发展特点
发展和分布重心南升北降,重心南移,由 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沿大运河、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东南沿海港市兴起 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
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明显增多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
三、城市建设的特点
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 称布局的空间形态
军事区
皇城区 居民和 商业区
2)明清北京城
宫城由多宫制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 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 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
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 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 之从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
市场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 的布置格局
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市佛寺建筑大量 增加
3、北宋开封
第五节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
1、经济和城市发展背景
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 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 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4)沿江、沿运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
三、秦汉都城的建设布局
1、秦咸阳
2、汉长安
雍门 直城门 章城门
横门 厨城门

桂宫

北宫门
武 库 未央宫
洛城门
明光宫
长乐宫
西安门
安门
宣平门 清明门
霸城门
3、东汉洛阳
第三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城市
一. 社会背景:
黄巾起义(公元220年)结束了汉的统一,整个 中原大地进入了割据、分裂的局面,直到南北朝 结束(公元589年)。从三国至南北朝的近400年 间内城市发展缓慢,手工业、商业萧条,当时由 于战争、分裂和地方割据,农民失去土地,粮食 减产,当时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由于中原 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纷南迁, 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对城市发展 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特点总结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特点总结

xxxx分为xxxx两部分xx为xx主体,作为建设重点,有xx殿、xx、xx、xx,东部筑有xxxxxx为全城重心,此宫xx轴线为全城中轴线充分利用地形,除以xx作为纽带联系xx外,更易xx地带作为xx廷区,较低地带设置市里及手工作坊区,主从分明xx东北部为手工作坊区和少量闾里秦汉时期城市一般特点:1重视总体发展要求,采取强干弱枝政策,强化市场经济,积极发展郊区经济,出现城市群雏形2先修宫室后筑城池,多不规则,重视利用地形,强化防御3贯彻筑成卫君思想,宫城为主体,致用地比例过高,影响经济,出现统治阶级专用园林设里监门严格管理跨渭水闾里打破建外郭的传统,以积极充实郊区县法,取代外郭功能,既提高了防御能力,又可发展郊区经济西汉长安以xx为主体,有xx而无外xx多居南部高亢之地有城门12,城内道路南北干道两侧设9呈网格状,道路与城门相接市,且多集中于城市北部闾里宫殿之间及城城南直至曲江外池和终南山为上林苑,为帝王城郊建陵邑1不规则矩形平面,没有对称轴以承担外郭线,通城门道路有三天并列组成4集中设市,经济活动以市为中的功能2没有明确功能分区,相互穿插,心,多在城外5道路采用经纬涂制,城旁三门,园林,建有离宫占地巨大3居住地段称闾里,在宫殿之间道路分级4南部有礼制建筑,专用园林5周围皇陵设陵城6闾里制,主要以职业和阶层来划分,为加强统治,官署与居住相杂,相互干扰7国子监的出现,都城成为文化中心东汉洛阳曹魏邺xx为xx,北为xx,地形xx南低,呈xx九里xx六里的长方形平面为标准矩形,xx官署为严整的前朝后寝,继承“择中xx、xx社”的古制有宫城无外郭,实行南北宫制共12门,南四北二,城内设有一出市场,东西各三。

道路为经纬涂制,均与城门相通另外在城东城南设有两处市场南北宫之间为方整宫城附近建有的闾里几处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南临洛水坊里位于城南,以路分隔,规模相同由西北漳河引水,由三台下流入铜雀园,及宫殿区,分流一部分到坊里区,由东城门流出,水系与园林有机结合城内出现了我国第一座国家级学院——国子监三台有明显1宫城主体,中轴线贯穿全城的防御性质2分区严格3道路网格化,坊里标准化,道路分级明确4宫苑结合,重防御,宫禁一体,平战结合,城堡与城门有机结合1以宫城为中心跨河延续2分区严明围绕宫城3以里为单位,方格网协调用地4继承南北宫制,利用旧城遗址5市坊在城外,寺庙成为主要内容宫城为主体,布局严谨,中轴线直达城门xx干道分xx为两部分,官民不相扰道路成方格网状,干道与城门对齐,分级明确城内集中设三市北魏洛阳内城循汉制,依宫前御道,两侧衙署、祖社,以御道——铜驼大街为轴线,以连接城门道路为骨架,呈方格网在西、东郭设大小市,外郭设320坊,方三南临洛水洛南建四通市,主司外贸百步,洛南建四夷里,住外国人周礼,外城扩展渡洛河至南部圜丘规模,形制规整南朝健康xxxx,南面xx,xxxx江,北有玄武湖宫城主体,择中立宫,中轴对称使城中心地带秩序井然东晋建军政中心xxxx,西晋建扬州治所xxxx和xx,拱卫皇xx,形成以xx城为中心,xx、xxxx、xxxxxx鼎立之势道路自由结合地形城外居住,杂乱无章长安中心,全城中轴对称端,xx面是皇城,布置官署xx社以及手工作坊和驻军,皇城和xx之间用220米的道路分开,形成一个大广场坊里组成,各自名称生活用水和漕然、法自天象2中轴对称,道路规整,坊里严谨,市肆方整,城市布局井然有序3分区严明,官民不相参,强化城市管理4组织实施严密,表明当时城市建设上物质基础技术与科学水平相当发达5规划中某些问题处理比较主观,如两市太少又过于集中,坊里制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夹城干扰交通等11条,经纬涂制方格模基本相同,西市主网道路系统,主要道司外贸,东市为官僚路通向12座城门,道贵族服务,市中心设路宽度主要考虑朝仪管理机构。

中国古代的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有哪些特点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特点一、城市防御特点1.城池建设: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主要依靠城墙和护城河。

城墙高大雄伟,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城池建设还包括城门、角楼、敌楼等设施。

2.军事要塞:在战略要地,如边疆、边境等地,设立军事要塞,以巩固国防,防御外敌入侵。

3.城堡与烽火台:城堡是地方政权或豪绅为防御而建的坚固建筑,烽火台则是用于传递军情的设施,通过烟火信号与邻近城堡相互联系。

4.城市布局:古代城市布局一般呈方形或长方形,便于防守和调度兵力。

城市内部道路错综复杂,有利于巷战和抵抗外敌。

二、军事建设特点1.兵器制造:中国古代兵器制造技术高超,如剑、弓箭、战车、火器等,不断发展创新,提高战斗力。

2.兵种分类:古代军队分为步兵、骑兵、水军、弓箭手等,各兵种协同作战,发挥最大战斗力。

3.军事制度:古代实行征兵制度、世兵制度等,保证军队的兵源和战斗力。

4.军事训练:古代军队重视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术素养和战斗力。

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体能、技能、战术等方面。

5.军事工程:古代军事工程建设注重实用性和防御性,如长城、堡垒、护城河等。

6.军事理论:古代军事家提出了一系列军事理论,如“兵法”、“战术”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7.将领选拔:古代将领选拔注重才能和忠诚,选拔方式有世袭、举荐、科举等。

8.军事组织:古代军事组织结构严密,实行层级管理,确保军事行动的高效执行。

9.军事外交:古代通过和亲、结盟、互市等手段,展开军事外交,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通过以上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的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在历史长河中,为我国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题及方法:1.习题:古代城市防御设施主要包括哪些?解题思路:根据知识点“城市防御特点”中的“城池建设: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主要依靠城墙和护城河。

城墙高大雄伟,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城池建设还包括城门、角楼、敌楼等设施。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有哪些特点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因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因素,如地形、水系、气候等。

城市选址往往依山傍水,临近河流,既有交通便利的优势,又能防御自然灾害。

2.礼制与都城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深受礼制的影响,尤其是都城的规划。

如北京的故宫,严格按照封建礼制进行布局,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3.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一般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外城则为居民居住和商业活动区。

城市街道宽敞整齐,有利于交通和市容美观。

4.水利工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水利工程占有重要地位。

城市附近河流往往被疏导、利用,用于供水、灌溉、排水、防洪等。

5.防御设施:古代城市规划中,防御设施是重要组成部分。

城墙、护城河、城门等防御设施完备,既保障了城市安全,又体现了城市特色。

6.宗教建筑:古代城市规划中,宗教建筑占有重要地位。

如寺庙、道观、教堂等,既有宗教信仰的功能,又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7.公共设施:古代城市规划中,公共设施齐全。

如官府、学堂、医院、市场等,满足了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8.绿化与环境: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绿化与环境美化。

公园、花园、庭院、山林等,使城市环境宜居宜人。

9.城市交通:古代城市规划中,城市交通布局合理。

道路宽广平整,有利于行人、车辆出行。

同时,城市内设有桥梁、隧道等,便于交通畅通。

10.城市发展方向:古代城市规划受历史时期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发展方向各有不同。

如唐代的长安城,东西发展;宋代的开封城,南北发展等。

总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特点,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城市建设和居住环境的智慧与追求。

习题及方法:1.习题:古代城市选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解题方法:回顾知识点中关于地理环境因素的描述,提取关键信息。

中国古代城市城市建设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城市建设特点

部分古代城市建设特点姓名:***班级:城规1002班学号:*********指导老师:***一、秦咸阳故城的城市建设特点1、咸阳宫的南北轴线为全城的中轴线。

咸阳分渭南和渭北两部分,渭北为城市主体,咸阳宫为全城重心。

2、打破建外郭的传统,以积极充实郊区县的办法,取代外郭功能,既提高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又可发展郊区经济。

3、充分利用地形,在规划结构上除以渭河为纽带联系南北两区外,更以高原地带作为共同区,较低地带设置市里及手工作坊区,主从分明。

4、宫居城北,市在城南,突破了《周礼》“面朝后市”的规定。

市里及作坊布置在临渭河的城南,可充分利用渭水,既方便生活,有有利于城市工商经济的发展。

5、将宫和官办手工业作坊按生产专业分区布置,分区规划合理。

6、规划布局受《周礼.考工记》都邑营建制度的影响,但基本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就地利”的原则。

二、汉长安城的城市建设特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全在北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置在城内3、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城内道路成网格状,道路与城门相接。

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

4、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很大,分散开布置。

5、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且多集中于城市的北部。

6、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

7、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8、以宫殿为主体,且多据城南高亢之地。

9、城南直至曲江池和终南山为上林苑,为帝王园林,建有离宫。

三、曹魏邺城的城市建设特点1、以宫城为城市主体,,宫城的中轴线贯穿全城直达城门。

2、全城以道路为媒介,实行严格的分区,强化礼制秩序,宫城、官署、居民分隔,不相干扰。

3、城市道路网格化,道路呈方格网状,城内集中呈三处市场。

居住坊里标准化,道路分级明确,主要道路呈丁字交叉。

4、宫殿部分建筑严整,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古代城市归纳总结

古代城市归纳总结

古代城市归纳总结古代城市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繁荣和发展的象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城市经历了繁荣与萧条、建设与毁灭的轮回。

而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代城市的归纳总结,窥见古代城市文明的辉煌与特点。

首先,古代城市在空间布局上注重“中轴对称”。

从建筑规划到街道布局,几乎每座古代城市都遵循了中轴线的布局模式。

这种布局模式以皇城或宫殿为起点,沿着中轴线延展,展示了古代君主权力的威严和地位的高耸。

在中轴线两侧,则布置了官员衙署、市场、商铺等重要机构和设施,形成了繁荣的市中心。

其次,古代城市在功能分区上体现了明确的划分。

古代城市的功能区划一般包括内城、外城、城门、皇城、市中心等。

内城是君主和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通常严密保护,承担了政治和军事的重要职能。

外城则是普通市民居住的地方,商业、手工业等活动在这里繁荣兴盛。

城门是连接内城和外城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城市防线的关键位置。

这种明确的功能划分为古代城市的有序运行提供了基础。

古代城市的交通运输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人们探索了多种交通工具。

陆路交通主要依靠马车、辕仪等,而水路交通则主要依靠船只,例如运河、船坞等。

这些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古代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

而交通设施的完善也为商业贸易的兴起和文化交流的繁盛提供了便利。

古代城市的建筑艺术与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古代城市的建筑一般是以宫殿、寺庙、园林等为代表,这些建筑不仅仅是权力的象征和宗教仪式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各地的建筑风格、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的交流相互融合,为古代城市的文化特色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古代城市还以商业贸易为支柱,成为各种商品和信息交流的中心。

市中心集中了众多的商铺、市场,商品进出口繁忙。

而市中心的繁荣又吸引了各地商贩和商人,促进了古代城市的经济发展。

商业贸易催生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城市居民的多样化,也为古代城市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土壤。

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中国古代的都城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深远的历史背景,每座都城都独具特色。

它们的建设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统治者的权力和威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本文将以北京的紫禁城和南京的明故宫为例,来探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紫禁城的建设紫禁城是明清两代中国皇帝的宫殿,也被称为故宫。

其建设始于1406年,历经14年的时间方才完工。

紫禁城的布局严谨有序,以中轴线为核心,左右对称地分布着一系列宫殿、庭院和花园。

宫殿由一系列建筑群组成,最具代表性的有乾清宫、太和殿和午门。

紫禁城的建筑以黄色琉璃瓦、红墙黛瓦和画栋雕梁为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宫殿内部的装饰精美繁复,融合了中国传统工艺和艺术,以木雕、砖雕和壁画为主要形式,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瑰丽和庄严。

紫禁城的建设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宫廷建筑风格和布局成为明清时期其他建筑的范本,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

同时,紫禁城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吸引了无数游客和研究者前来探索和学习。

二、明故宫的建设明故宫是明朝的都城南京的皇宫,于1366年开始兴建,历经近40年的时间才完工。

明故宫的总面积达到了约700,000平方米,宫殿和园林交相辉映,构造宏伟壮观。

它以玄武湖为背景,融合了南方园林的柔美和北方建筑的雄伟,形成了独特的韵味。

明故宫的建筑主要采用石砖和木材结构,搭配琉璃瓦和彩色画栋,呈现出明代建筑风格的特点。

宫殿内部装饰精美,以寝殿、大殿和后花园为主要景观,彰显着明代皇室的尊严和奢华。

明故宫的建设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它的宏伟规模和精心设计成为后来其他都城建设的榜样,塑造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艺术风格。

明故宫也成为了南京的地标和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总结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在紫禁城和明故宫的案例中得到充分展示。

这些都城不仅仅是政治和行政中心,更是文化和艺术的瑰宝。

它们的建设通过独特的布局和精美的装饰,展现出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征及其演化过程一、先秦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只能居住在天然洞穴或简易茅屋中。

这一时期的都城建设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城市规划思想。

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统治阶级对权力的追求,都城建设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

夏、商、西周三代的都城建设逐渐形成了以宫庙为中心的城市布局,注重礼仪性和政治性。

这一时期的都城建设主要关注宫殿、宗庙等建筑的建设,城市规划注重空间秩序和礼仪规范。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战争的频繁发生,各国纷纷修建都城以加强统治和防卫。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这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城市的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和景观性等方面,同时城市规划也更加注重实用性。

这一时期的都城建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发展的高峰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庞大的宫殿群和城墙,将咸阳城建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城市之一。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城市的功能性和舒适性。

汉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布局严谨,街道整齐划一,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同时还注重城市绿化和环境美化。

四、三国至宋元时期三国至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又一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都城建设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各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规划风格和特点。

三国时期的建康城、唐代的洛阳城、北宋的东京城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这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城市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此外,这一时期的都城建设还受到了佛教、道教等宗教因素的影响,如唐代的雁塔、宋代的嵩岳寺塔等建筑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五、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一个高峰期。

北京城是明清时期最重要的都城,其城市规划严谨,建筑群布局合理,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和谐为基础的空间结构。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以“和谐”为基础,把城市空间结构完全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来设计。

城市中心位置紧靠皇宫,以皇宫为中心,围绕着官府、市场、宗教场所、商业街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空间结构,使城市空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达到和谐美的目的。

二是以宇宙观念为核心的空间结构。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以宇宙观念为核心,把城市空间结构完全按照宇宙的规律来设计,以及把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宇宙的结构完全统一起来。

例如,古代的城市中心位置紧靠皇宫,皇宫就是宇宙中心,围绕着官府、市场、宗教场所、商业街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结构,使城市空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达到宇宙观念的目的。

三是以美学为基础的空间结构。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以美学为基础,把城市空间结构完全按照美学的要求来设计,以及把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美学的理念完全统一起来。

例如,古代的城市中心位置紧靠皇宫,以皇宫为中心,围绕着官府、市场、宗教场所、商业街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结构,使城市空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达到美学的。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城市发展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城市发展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城市发展有何特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城市发展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政治文化的演变,也对今天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城市的规划和建筑风格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首先,城市规划注重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人文要素的结合。

例如,古代城市常常选择地形险要、水源丰富的地理条件建立,以便于防守和交通联络。

其次,城市布局依照阴阳五行的思想,通常遵循东西南北的方向布局,将城市分为内外两个层次,以体现社会等级和宗教信仰。

此外,古代城市建筑注重城墙的设置和城门的布局,以增强城市的防御和控制能力。

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多样,以宫殿、庙宇和寺院为主,宏伟壮观,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二、商业与贸易繁荣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商业贸易密切相关。

从早期的都市国家到后来的商业城市,古代中国的城市经济持续繁荣。

一方面,城市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聚集,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还成为了商业交流和货物流通的重要场所。

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中,长安、洛阳、杭州等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商业集散地,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和旅行者。

城市的商业繁荣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三、社会结构与文化演变城市的发展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成为了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地,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在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员相互依存,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分工和阶层结构。

例如,商人、官吏、工匠等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们在城市中共同生活和交流,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貌。

其次,城市的繁荣促进了艺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古代的京剧、戏曲和书院文化等都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治理与社会秩序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治理与社会秩序密切相关。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与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与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与变迁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有着灿烂的古代城市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城市发生了很多的变迁,但是其具有的特点是一致的。

古代城市的外形古代城市的外形表现出其城市规划与建筑规模。

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东西走向较长,南北走向较短;二是街道狭窄,弯曲,道路交通不便。

古代城市大街市面往往不光整,大小爆乱。

城市内部很多都是走小巷子,逼仄的城市规划使得人们的生活空间十分狭小。

一些城市不仅有城墙,还有城门和城楼,城墙和城楼的高度与规模说明了古代建筑的高超技术水平。

生活机能的单一化中国古代城市生活机能单一,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城洛阳,它的建筑物全都围绕皇城建造,城市的生活机能几乎全部围绕着朝廷活动展开。

之后的唐代,长安城规模巨大,长安城中的商业区、学术区也依附于朝堂,均为皇家的园林等公共设施。

明代紫禁城,后来也是这样的情况。

城市发展逐步规范化中国古代城市的规范化发展,逐步推进了城市的商业化、民族化、娱乐化、艺术化及城市文化的繁荣。

宋代所出现的开封承德路、汴河等项目,与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思想相似,明清时期的城市计划较为科学,比如清代北京的城墙、内环路、二环路、三环路等都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雏形。

城市人口激增中国古代城市的贸易繁荣和城市发展带来了浩瀚的人口流动,人口流动的过程促进了区域经济联系和交易往来。

同时,这些流动人口的进入给城市的文化、思想、艺术、科学、技术等其他领域也带来了新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历史性与文化性,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生活机能、规范化程度、人口流动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它们的表现形式不断地演变与发展,但其独特的特点与文化韵味却始终保持着不变,这正是中国古代城市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

唐朝的城市建设有何特点

唐朝的城市建设有何特点

唐朝的城市建设有何特点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城市建设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特点。

唐朝的城市规划严谨有序。

长安城便是一个典型代表,整个城市布局呈棋盘状,规整对称。

街道笔直宽阔,主街朱雀大街宽达 150 米左右,如此宽阔的街道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还利于城市的通风和采光。

而且,城市被划分为多个坊区,坊与坊之间有高大的坊墙相隔,坊内则有规整的十字街,这种布局既便于管理,又保证了城市的秩序和安全。

在功能分区上,唐朝城市有着明确的划分。

皇宫和政府机构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或北部,凸显其重要地位。

商业区则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如长安的东市和西市。

东市主要服务于达官贵人,多售卖高档商品;西市则更为平民化,不仅有各类商品,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充满了异域风情。

这种功能分区的明确性,使得城市的各项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城市的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

唐朝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宫殿建筑如大明宫,以其雄伟的气势和精美的装饰展现了皇家的威严。

民宅建筑则多采用四合院的形式,布局合理,注重采光和通风。

建筑材料上,大量使用木材和砖石,建筑结构稳固。

屋顶多为斜坡式,利于排水,而且屋脊和屋檐的装饰精美,常常有雕刻和彩绘。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当完善。

长安城修建了完善的排水系统,街道两旁有明沟暗渠,能够有效地排除雨水和污水,保持城市的清洁。

同时,城市还设有众多的水井,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

在交通方面,不仅有陆路交通,还有发达的水路交通。

运河的开通连接了各大城市,促进了物资的运输和贸易的发展。

唐朝城市的绿化也值得一提。

道路两旁种植着树木,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能在夏季为行人提供遮荫。

坊区内也有花园和池塘,增添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唐朝城市的建设还注重防御功能。

城墙高大厚实,城门雄伟壮观,设有城楼和防御设施。

城墙上有士兵巡逻,保障城市的安全。

此外,唐朝城市的建设也反映了其开放包容的文化特点。

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在城市中生活、交流和贸易,城市中融合了各种文化元素,建筑风格、商品种类等都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以前几千年,这些城市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城市的构造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

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和布局受到地理环境、气候、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的城市形态。

第二,社会分工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特点。

城市的街道、池塘、桥梁、建筑物等都展现出社会经济分工的特点,表明社会经济在古代城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城市建筑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以统一的结构,即中央庭院结构,建造了城市的建筑,而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建筑风格,从而形成了多样性的城市建筑。

第四,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城市文明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经历了多次文明发展,形成了一种把古典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独特文明。

最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城市精神的发展。

古代城市的精神建筑,如城市宫殿、庙宇、园林、祠堂等,都彰显了城市精神的发展,也是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社会分工的特点、建筑统一性和多样性、文明发展以及城市精神的发展等。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独具特色,也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特点总结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特点总结
里坊制,全城108个坊里组成,各自名称与格网道路系统相符合,筑有坊墙设坊门,坊里大小不同,小者一里见方,大者数倍于此
引水主要用于生活用水和漕运,引河水自东西两区分支进入城市供居民日常之用,城外几条水道为漕运需要,城内水系也起到运输供应的作用,另外城内园林多引入水流供统治者游乐
1规模宏大、形态完整,结合自然、法自天象
宫城方形,各边一门,四角有角楼,宫城、皇城及南北向轴线都是对称布局
明北京
北部向南收缩5里,南部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将城墙向南移一里半,东西城墙仍为元大都城垣。加建外郭,是北京城轮廓呈“凸”字型制
皇城南部正中正阳门(前门)建有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等建筑,构成最宏伟的一组建筑群,成为古代北京标志性建筑群
整体布局
皇城宫城、轴线
功能分区
城门、道路
市肆
居住
水系、绿化
其他
布局特点
时期一般特点
秦咸阳
分为渭南渭北两部分渭北为城市主体,作为建设重点,有宫殿、诸庙、章台、上林苑,东部筑有六国宫殿
咸阳宫为全城重心,此宫南北轴线为全城中轴线
充分利用地形,除以渭河作为纽带联系南北外,更易高原地带作为宫廷区,较低地带设置市里及手工作坊区,主从分明
主要分布在外城,设80余坊,设8厢管理不设坊墙坊门,各户直接向街开门,古典的坊制瓦解,城市居住组织演变为按街巷、分地段、各阶层聚居生活的新型坊巷制
“四水贯都”,水系是汴梁的生命线,金水河供应城市生活用水,蔡河、汴河、五丈河为漕运,三条护城河将其沟通串联
1州府城改建不同于按军、政而新建都城
2按规划逐步建设,重实际效果为主,求形式严谨为辅
3经济发展迅速4继承创造
宋代城市小结:
1宋代之前,中国古代城市采取封闭的街区模式以利管理,坊里市肆以围墙围合,实行宵禁,临街开门是万户侯或三品以上官员特权,城市处于受限制和冷漠状态

古代城市具有哪些特征

古代城市具有哪些特征

1、古代城市具有哪些特征?(1)城市所处位置大都是交通便利之处,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农产品的集散地;(2)手工业匠人在城市的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不断增强,城市对乡村和周围地区的影响逐渐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3)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的吸引能力,总体规模较小、数量很少;(4)城市消费规模超过生产规模,城市的消费主要靠农村的地租和税赋来支撑,这时,城乡关系是对立的。

古代城市的这些特征使城市功能逐步多样化,一些城市管理问题也开始突出,相应的法律条文也开始产生。

2、近代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什么?(1)城市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集聚效应使生产原料、劳动者、资金以及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城市集中,带动了城市交通、市场的发展,使之同时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

大工厂和商业金融机构取代了封建城堡和教堂,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力。

(2)城市规模扩张,人口数量和用地猛增。

城市迅速的发展,同时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方面城市各种先进的公用设施与市政工程,如电灯、电话、上下水道及各种公用交通,逐步出现并迅速普及,促进了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环境污染,布局紊乱,交通拥塞,用地、住房紧张等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称之为“城市病”。

(3)城市成为行政管理中心,城乡对立、差距拉大。

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主导地位从乡村移向城市,城市文明成为农村人口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农村则越来越变成城市粮食、资源和工业原料的单纯供应者,并依附于城市的发展。

于是,城市的中枢管理职能也日益突出起来。

3、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

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

3、城乡融合、差别缩小。

4、从政治学角度如何理解市政的内涵?从政治学角度理解的市政是指城市政治主体(城市政府、社会团体、无党派人士等)围绕城市公共事务而展开的各种政治决策与行政执行的活动过程的总称,目的是保持城市运行的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几个主要特征作者:汤菲来源:《绿色科技》2014年第01期摘要:指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建设中包含了中国建筑史许多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布局形态的演变、道路及市政建设、建筑类型的发展几个方面对其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古代都城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布局;建设收稿日期:20131215作者简介:汤菲(1977—),女,浙江绍兴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73031引言中国古代都城是指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者地方政权的首都,是当时这些国家或地方政权的政治中心及经济文化中心。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有史书记载的中国古代都城就有217座之多,它们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百科全书,向世人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城在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上的变化和成就。

在城市选址、布局形态、道路及市政建设、建筑类型等多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经验。

本文结合中国古代都城在选址、布局形态的演变、道路及市政建设、建筑类型的发展等几方面来谈谈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主要特征。

2选址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在早期是和满足生存的基本条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自然、控制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都城的选址开始更重视政治、军事、经济上的考虑。

伴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宗教的引入、对美好未知世界的向往等观念融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取舍和利用,风水学说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都城在选址上的一个关键因素。

2.1自然因素中国古代都城早期的选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良的地理环境,其选址的思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农耕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考古发现:从原始社会时期开始,族群的定居地的选择就强调了便于耕种、利于获取水源与食物以及良好的安全条件这三方面要素,这主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低下而且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密切相关。

因此在奴隶社会的早期,古代都城的选址上更看重的是自然条件的优势,强调“近水利而避水患”,会首选地理条件优厚,水源充沛,便于农业耕作的地区,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防御性。

2.2社会因素随着农耕的发展和物质的积累,生产力水平不断的提高,人类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壮大、族群数量在不断增多。

奴隶社会中期开始的战争、分裂、统一一直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主题之一。

作为统治阶层在都城的选址上除重视自然条件之外,还将政治、军事、防御、经济等因素作为了重要的条件。

都城的选址关乎到国家的江山社稷,早期春秋战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使当时的都城选址中更多的包含了军事及各种政治因素,都城的地理位置要便于统治者控制他的国家,还要很好的防范外敌入侵的同时能有利于自己去扩大疆土范围。

因此这些君主们的选址不约而同的遵循了“居中”这一原则。

建都千年以上的西安、九百多年的北京、八百多年的洛阳在地理位置上都处于当时朝代里的居中的地区,并且还是交通的枢纽中心。

其位置既能够在军事上很好地控制西北外族的入侵,又能够很好地控制东南海疆,并稳定和发展建设整个中原地区,有利于国家的长效控制、管理和发展。

在这个方面最典型的实例有: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大元”之后,将都城从原来的中都迁到了位于幅员辽阔的大元帝国的中部的大都,有利于对各地区的控制。

军事和防御也是古代都城选址的重要条件。

例如:明朝之前的都城就是在当时版图上位置居于中间的南京,后来朱棣发动政变之后称帝,由于称帝之前他被封为燕王,驻地在北京,其势力范围也在北京,同时也为了摆脱南京篡位带来的巨大的政治压力,加之当时北方边患也非常严重,因此明成祖朱棣果断迁都北京,很好地镇压了反叛和骚乱。

整个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还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的不断东移。

北方的不停战乱使大量人口南迁,远离战争的南部区域经济技术飞速发展、城市繁荣,统治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支持在都城选址上也逐步东移。

2.3风水理论风水理论的基本取向就是关注人的居住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客观上形成了特殊的生态观念。

“风水”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择地定居,形成于晋汉时期,成熟于唐宋元,明清时期日臻完善。

注重人居环境的环境容量、环境质量和景观问题。

古代中国人早就将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在中国古代都城的选择上很早就开始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观,注重“风水”环境的选择,其主要表现在都城选址上对地形地貌、水源水质、气候天象、土质情况、植被绿化等考虑上。

隋大兴建造时,宇文恺不仅斟酌地势,将太极宫至于乾位,更以承天、朱雀等命名。

而古都北京则具有“北枕居庸,南襟洛河,右拥太行,左环沧海”的风水形态,被风水学上誉为“王者不得不可为王之地”。

3布局形态3.1礼制“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上,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制在都城布局及建筑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都城在建设上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礼制。

即在宫殿的左边设立宗庙,以祭祀祖先;并在宫殿的右边,兴建社稷,专供民众祭祀土地公与五谷之神。

另外,把宫殿前面开辟为朝堂,作为帝王召集文武百官,传达政令之处。

而宫殿的后面则作为市场,供商贩和市民们作为赶集、贩卖日常用品的场地。

3.2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都城在原始社会晚期到夏商周一直是以氏族聚落的形态为主体的;逐步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由西周的闾里制度逐步发展,到春秋至汉,里坊制这种居住管理制度开始逐步确立起来。

发展到三国至唐到了里坊制极盛期。

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这一制度增强了统治者对都城内部的管理,降低了内患的爆发。

也使那一时期古代都城功能分区非常的明确,形成棋盘式的网格状布局形式。

随着曹魏邺城的建立,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又形成了一条新规,即:宫殿位北居中,主干道呈“丁”字形,中轴线明确。

到了宋代以后,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里坊制开始制约城市的发展被废除,古代都城布局开始坊市结合,不再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夜市也逐渐兴盛起来,都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3.3轴线布局中国古代在都城建设上不是一开始就遵循“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形式的。

这种布局形式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确立起来的。

夏至西周时期,建筑都采用茅茨土阶的构造形式,考古发现那一时期的都城建设中,宫殿遗址中殿堂和庭院虽是呈轴线对称的布局,但是与宫门之间并没有形成连贯的轴线。

到了春秋战国,建筑水平提高了,台榭建筑出现。

这一时期的陕西凤翔县秦雍城宫室遗址已经显示出宫殿建在了城市的中轴线上了,但是这种布局形式还没有真正的确立下来。

因为在后来两汉时期,在宫殿建设上采取了两宫分立形式,如:东汉洛阳宫殿就包括南北两宫,以阁道相通并相互错位,没有形成统一轴线。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再次将宫殿布置在中轴线上。

隋唐开始都城建设强调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成为了中国古代都城布局形式的重要特征。

4道路及市政建设4.1城市道路中国古代都城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上,《考工记·匠人营国》中记载显示,周代时就已经结合等级制度形成了城市道路在建设上的标准:王城内的大道、环城道路和郊外道路三者之间依据等级以“轨”为单位是9∶7∶5的比例关系宽度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特色。

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办法在真正意义上去实现。

因此在后来的城市道路上更多的是采用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在具体处理上也是因地制宜的。

在地形规整、地势平坦的都城,城市道路呈方整的井格式布置;在有山川河流、不平坦的都城中,则根据地形随机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

在城市道路的材质上,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城市道路的修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都城道路的排水上,封建社会的中晚期也采取了多种不断优化的方法。

在汉代的长安城城市道路下铺设了陶管并用砖砌成了下水道来排放道路积水;唐代的长安则采用挖土成明沟的方式排出路面积水;宋朝的东京城内有四条河穿过,因此用河道排水;清代更有详尽的城内沟渠图,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沟渠的疏通。

4.2城市安防南北朝以后,都城大都设有鼓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

宋代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夜市等的出现使都城里的房屋非常密集,木质结构的房屋常常受到火烛之灾,为此专门设立了消防队。

城内每隔一里还派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队,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嘹望。

从元大都开始,还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

5建筑类型的发展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因此在建筑类型的发展上也是先宫殿;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爷、大臣们的府邸及市政建筑;最后才是民居和商业街市。

基于这个原因,古代都城在建筑类型的完备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需求逐步发展完备的过程。

汉代在都城建设上把建筑的重点放在了宫殿和礼制建筑上,建筑类型并不完备。

发展起来,但是限于里坊制度,商业活动都集中在东西两市之中,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商业建筑。

到了宋代,里坊制被废除,加上商业发达,才开始有了临街的商店、酒楼、饭铺、浴室、医药铺、瓦子等专门的商业建筑,还出现了国子监等专门的教育类建筑,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加,围绕城市服务的如:消防所等市政建筑也开始出现,使都城里的建筑类型不断的丰富起来。

6结语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和建设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漫长过程。

受到了自然因素、社会意识形态、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现实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步在都城的选址、规划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探讨。

参考文献:[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 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3]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4] 王其钧.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