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超:低碳经济和低碳文明

合集下载

“双碳”目标下城市道路照明节能减排与示范应用研究

“双碳”目标下城市道路照明节能减排与示范应用研究

“双碳”目标下城市道路照明节能减排与示范应用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的城市道路照明的新型路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已成为智慧城市物联网大数据的重要交互端口。

本文阐释新型道路照明在“双碳”目标达成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城市道路照明节能减排预案与落实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揭示当前建设与运营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强链计划和纳优减繁建议,在智慧城市中体现特色设施的功效,促进多种功能路灯节能减排与智慧化升级的引领示范。

关键词:“双碳”;城市道路;照明节能减排;示范应用引言“绿色照明工程”以其环保、高效、舒适、安全经济等特点得到了国家大力推广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以LED作为光源的绿色照明技术开始规模化应用到公路隧道、港区等照明需求明显的交通基础设施中,但其显现光衰等缺点,阻碍了绿色照明的进一步推广。

1“双碳”策略思考“绿色”、“低碳”已成为2022年度的高频热度词,我国一直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并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实现高效节能及整体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融合创新能力,已成为城市公共设施管理运维的关注焦点。

如何能有效利用这一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已成为城市管理者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多功能路灯是在传统路灯基础上进行挂载功能模组升级改造的产物,通过利用路灯在城市均布的“电”、“网”优势,实现“路灯+”的独有模式,形成城市公共区域全覆盖的重要交互端。

通过在多功能路灯搭载探测设备对城市碳足迹、碳汇等领域信息的收集,有效促进城市能源形态深度融合,通过平台系统运算、预测和评估优化及快速反应提升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能源使用效率,直接或间接地降低碳排放量。

2智能城市道路照明节能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2.1环保性开展智能城市道路照明节能控制系统设计,首要原则是环保性,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目标,不但要满足正常供电需求,还须对耗电量进行有效控制。

以碳减排和降污染为重点 全面推进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以碳减排和降污染为重点 全面推进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中国水泥祥忠开讲全面泥行i绿色低碳可機卖賴□中国水泥协会执行会长孔祥忠4月28日,中国水泥协会在成都召开 的C12+3峰会上,参会大企业领导人达成 了七条共识意见,其中第一条意见明确了 当前水泥行业最重要的工作是认真履行碳 达峰、碳中和的国家发展战略,力争水泥 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是当前大企业的政治 任务。

4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 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 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各级党 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 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中国水泥2021.06CHINA CEMENT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世界水泥行业(]〇2排放量占全球排 放总量的7%,我国水泥产量约占全球的 55%,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仅次于电力、钢铁行业。

水泥行业碳排放 主要来源是生产过程中碳酸盐分解和煤炭 燃烧,产品的特性和制造工艺,以及未来 市场仍保持巨大的需求量,显示了水泥行 业降低碳排放的难度极大,是国际公认的 难减排行业之一。

水泥行业要完成“双 碳”任务,要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 碳达峰的目标,必须以碳减排和降污染为 重点,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碳中和技术的 研发和推广应用,同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从微观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 减排,到宏观的行业结构绿色转型来共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从大企业的 使命担当和引领作用,到行业协会的协调 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设计碳达峰、碳中和的 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一、按照国家统筹规划提前实现水泥 行业碳达峰目标水泥行业什么时间实现碳达峰和峰 值设定多少取决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与速 度,以及国家减碳方案的统筹规划。

我国 水泥年产量已进入逐年微增长的消费平台 期,为碳达峰的峰值界定提供了分析基 础。

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也需要通过约束性 的碳配额指标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

“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

*通信作者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XDA 21000000)修改稿收到日期:2022年3月30日专刊: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现S&T Supporting Realization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新技术综合示范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引用格式:朱汉雄, 王一, 茹加, 等. “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4): 559-566.Zhu H X, Wang Y , Ru J, et al. Thoughts on regional path of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y under “dualcarbon” goals.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37(4): 559-566. (in Chinese)“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朱汉雄1 王 一1 茹 加2 曹大泉2 任晓光1 何京东2 陈海生2 蔡 睿1 刘中民1*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 1160242 中国科学院 重大科技任务局 北京 100864摘要 在典型区域推动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能源技术(以下简称“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是中国科学院支撑“双碳”目标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

文章从“技术集成示范”和“典型区域示范”2 个特征论述了开展“双碳”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意义,并基于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已有研究布局,提出了适合中国科学院推进“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的多能融合理念及其 4 条主线,分别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和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

山东省德州市高三年级二轮模拟文科综合试题(政治)

山东省德州市高三年级二轮模拟文科综合试题(政治)

山东省德州市高三年级二轮模拟文科综合试题(政治)2010年9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必做题)一、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假如某商品2009年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每小时生产15件,每件售价10元,2010年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每小时生产20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0年该商品每件的售价应该是A.10元 B.7.5元 C.8元 D.6.67元2.为了遏制愈演愈烈的倒票行为,2010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在广州铁路集团的广州和成都铁路局的成都等37个火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

购票旅客将被要求出示身份证明,一人一票,进站需验票。

试行火车票实名制①能从根本上解决春运期间旅客出行的困难②有利于维护公平售票秩序③能从制度上完全杜绝票贩子的倒票行为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3.有人这样比喻政府机构中的分工和职责:蝗虫飞在天上,农业部门要管;落在树上,林业部门要管;趴在草丛里,畜牧部门要管;飞到公园,城建部门要管。

针对多头管理造成管理成本加大、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政府机构改革应该A.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型政府 B.科学划分职能,提高宏观管理效率C.强化政府职责,推行行政问责制 D.取消职能交叉,增设宏观管理机构4.2010年2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在访谈结束时,温家宝与网友“勾指相约”明年再与网友交流。

温总理的这一做法A.确保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B.扩大了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C.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D.实现了公民对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让人撕心裂肺的汶川大地震发生还不到两年,7.1级的青海玉树地震再次把数万人的生命推到了生死边缘。

玉树,成为人们守望的焦点,牵挂的中心。

5.第一时间作出决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送上慰问和关怀……在玉树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话说低碳生活

话说低碳生活

话说低碳生活主持人:观众朋友、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讲师团和密云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市民理论学校专题节目。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话说低碳生活》。

什么是低碳?什么是低碳生活呢?这个“碳”可不是咱们老百姓家里烧的木炭,而是二氧化碳。

比方说我们吸入身体的是氧气,排放的是二氧化碳,汽车尾气排放的也是二氧化碳,这样一来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多了,对气候就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像现在全球特别关注的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自然现象就会接踵而来,所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倡导低碳生活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邀请到了著名的生物专家刘宗超教授来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话题。

串讲:刘宗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农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学院院士,生态文明与生态产业专家。

主持人:你好刘教授。

刘宗超: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现在我想问一下在场的观众朋友,您认为低碳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您的家里是怎么做的?观众:我认为低碳生活应该是少开车,多坐公交车,甚至是骑自行车、步行,我觉得这样做对环境是有好处的。

观众:我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少用燃气多用电饭锅或电磁炉、电饭煲一类的,可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低碳生活。

主持人:好,谢谢。

观众:我认为低碳生活是公园里头多栽树,少放大牌子,大牌子它放不出来二氧化碳,多栽树对减少二氧化碳也有好处。

观众:低碳生活我认为是少吃咸盐,少吃大鱼大肉。

观众:我认为是少抽烟,少喝酒。

主持人:下面我们请刘教授给我们具体解答一下咱们观众朋友提出的问题。

刘宗超:刚才几位观众提的问题都非常好,有的直接切入了低碳的主体,有的看着好像是离低碳有点具体,但是也可以通过能源、电力的连接,都连接到低碳生活中来。

为了让大家明白什么是低碳生活,我就先从大家所熟悉的一些事情上慢慢说起,我现在为这次讲座准备了一些图片,这些图片就包括我们现在所用的能源、电力。

目前我国的电力可以说70%以上都是靠煤炭转化来的,水电的使用只占到10%左右,像其他的能源只是占到5%,所以我国的耗电就是最大的高碳。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名单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名单
中国有品民族乐器律制形态研究
国家青年
夏凡
重庆文理学院
12CF085
先秦五色考
国家青年
肖世孟
湖北美术学院
12CF086
延安鲁艺美术史研究
国家青年
闵靖阳
鲁迅美术学院
12CF087
晚明以西湖为中心的文人艺术生活研究
国家青年
李娜
南京大学
12CF088
内蒙古藏传佛教遗迹调查与图像研究
国家青年
奇洁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国家西部
葛树蓉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12EF118
武陵山土家族民间美术传承人口述史研究
国家西部
金晖
湖北民族学院
12EF119
藏式古壁画/唐卡破损图像修复研究
国家西部
翟东海
西藏大学
12E部
任文杰
新疆师范大学
12EG121
甘肃藏区“鲁神”信仰图形的当代文化价值研究
国家西部
12CG101
现代玻璃艺术的学科构建及发展研究
国家青年
韩熙
中国美术学院
12CG102
广告设计伦理学研究
国家青年
徐鸣
中南大学
12CH103
博物馆与认同之建构——以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为中心
国家青年
徐婉玲
故宫博物院
12CH104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益诉讼机制研究
国家青年
焦洪涛
华中科技大学
12CH105
基于眼动分析的现代设计尺度评价研究
国家一般
赵伟军
湖南工业大学
12BG054
中国汉字字体设计演进研究
国家一般
李少波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第44卷第6期2024年3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44,No.6Mar.,202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E0117900)收稿日期:2023⁃04⁃29;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23⁃12⁃28∗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zhangjianjun_bj@126.comDOI:10.20103/j.stxb.202304290904陈靖松,张建军,李金龙,李山.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生态学报,2024,44(6):2270⁃2283.ChenJS,ZhangJJ,LiJL,LiS.Spatio⁃temporalpatternofcarbonemissionsanditsdrivingfactorsin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ActaEcologicaSinica,2024,44(6):2270⁃2283.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陈靖松1,张建军1,2,∗ ,李金龙1,李㊀山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㊀1000832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0083摘要:人类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改变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㊂在 双碳 目标背景下探索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动态关系,有助于区域土地低碳可持续利用㊂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转移视角,采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方法揭示了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化特征,评估了碳排放与生态环境㊁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并借助改进的Kaya模型和LMDI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㊂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的转入是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引起碳排放量增加15844.36万t;耕地㊁草地向林地㊁水域的转变促进了地区固碳能力的提升㊂(2)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东北⁃西南方向向中心进一步聚集的趋势,并且东⁃西向聚集趋势大于南⁃北向㊂(3)京津冀地区整体碳排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呈向好趋势发展,但大部分地区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失衡现象,地区间碳生产力差异逐渐增大㊂(4)经济水平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最显著因素,单位GDP用地强度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㊂分析结果表明,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是促进低碳土地利用的基础,低碳经济发展是促进地区减碳的重要途径㊂关键词: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Spatio⁃temporalpatternofcarbonemissionsanditsdrivingfactorsin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CHENJingsong1,ZHANGJianjun1,2,∗,LIJinlong1,LIShan11SchoolofLandScienceandTechnology,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2KeyLaboratoryofLandReclamation,MinistryofNaturalResources,Beijing100083,ChinaAbstract:Human⁃inducedterrestrialecosystemmodificationisasignificantcauseoftheincreasedcarbonemissions.Consequently,inthecontextofcarbonpeakingandcarbonneutralitygoals,exploringthedynamicrelationshipbetweenlandusechangeandcarbonemissionsisconducivetolow⁃carbonandsustainableutilizationofregionalland.Fromtheperspectiveoflandusetransfer,thisstudyusesgravity⁃standarddeviationalellipsemethodtorevealthespatio⁃temporalpatternevolutionofcarbonemissionsfromlanduseintheBeijing⁃Tianjin⁃Hebei(BTH)region.Atthesametime,thecoordinationdegreebetweencarbonemissions,ecologicalenvironment,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isrationallyevaluatedbyutilizingtheEconomyContributiveCoefficientandEcologicalSupportCoefficient.Inaddition,thispaperalsoappliesthemodifiedKayaand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LMDI)modelstoquantitativelyanalyzetheinfluenceextentoflandusechangeoncarbonemissions.Theresultsshowthat:(1)thetransferofbuilt⁃uplandsignificantlycontributedtotheriseincarbonemissions,causinganincreaseincarbonemissionsof158.44million,whilethetransferofarablelandandgrasslandtoforestandwaterbodyenhancedtheregionalcarbonsequestrationcapacity.(2)Theland⁃usecarbonemissionsexhibiteda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withnortheast⁃southwestdirectionthatconvergedtowardsthecenter,andtheaggregationtrendintheeast⁃westdirectionexceededthatinthesouth⁃north.Thetotaltransferdistanceofthenetcarbonemissioncenterwas15.15km,ofwhich13.21kmtotheeastand6.41kmtothenorth,witha14.22%decreaseinthestandarddeviationellipsearea,from2005to2020.(3)Thecoordinationbetweencarbonemissionsandthe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eBTHregionwasimproving,buttheimbalancebetweencarbonemissions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appearedinmostcities,resultinginawideningdisparityincarbonproductivityamongcities.(4)TheinfluencedirectionofeachdrivingfactoronthecarbonemissionsoftheBTHregionasawholeandeachindividualcitywasapproximatelythesame,buttheinfluencestrengthofeachdrivingfactorvariedfordifferentareasduetothediscrepanciesincarbonemissionslevels.Amongwhichtheeconomiclevelplayedamajorroleinpromotingcarbonemissions,whilethelanduseintensityperunitofGDPemergedastheprimaryfactorinmitigatingtheriseofcarbonemissions.Theanalysisindicatesthateffectivelymanagingtheuncontrolledexpansionofbuilt⁃uplandisthebasisofpromotinglow⁃carbonlanduse,and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alow⁃carboneconomyisasignificantapproachtofacilitateregionalcarbonreduction.KeyWords:citycluster;landuse;carbonemissions;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图1㊀研究区示意图Fig.1㊀Schematicdiagramofstudyarea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是引起碳排放的重要来源,约占人类活动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1 2]㊂研究土地利用碳排放是当前热点[3 7],一些学者评估了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8 11],并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进行了预测[12 15];另有部分学者开展了对碳排放的时空效应研究[16 17],发现区域农业碳排放出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18],中国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出现空间失衡[19],全球城市用地与碳排放的重心向东移动且二者出现脱钩趋势[20];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聚焦于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机制分析[21 22],证明城市化㊁能源强度㊁人口规模㊁技术水平等均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密切相关[23 27]㊂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也会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28]㊂但现有研究对二者动态特征的探索不足,缺乏从土地利用角度对碳排放内在驱动机制的分析㊂因此,本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动态关系,阐明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的内在驱动机制,并尝试回答了以下问题:(1)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碳排放格局如何变化?(2)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社会经济㊁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如何,是否发生变化?(3)哪些因素更易与碳排放产生关联,各影响因素对区域与城市个体的影响是否一致?1㊀研究区与数据1.1㊀研究区概括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图1),是我国北方经济增长 第一极 ,地区发展极具活力㊂但当前京津冀地区仍然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㊁碳排放压力大等问题,限制了地区高质量发展[29]㊂因此,本研究选取北京市㊁天津市以及河北省11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促进京津冀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科学依据㊂1.2㊀数据本文采用的行政边界及土地利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ttp://www.resdc.1722㊀6期㊀㊀㊀陈靖松㊀等: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㊀cn),栅格数据精度为1km㊂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 2017)及研究区实际情况,基于ArcGIS10.3重分类工具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水域㊁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个大类,利用行政边界矢量数据进行裁剪获得京津冀地区各地级市土地面积数据㊂地区生产总值㊁单位GDP能耗㊁人口等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京津冀各地级市2005 2020年‘统计年鉴“㊂2㊀研究方法2.1㊀碳排放时空特征分析在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分析方面,本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拟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地类转移引起的碳排放转移特征,同时结合重心 标准差椭圆方法探究碳排放重心转移情况㊂2.1.1㊀碳排放量估算(1)直接计算将耕地和建设用地作为碳源,林地㊁草地㊁水域和未利用地作为碳汇㊂采用直接碳排放系数法测算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水域㊁未利用地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CEan=ðCEi=ðAiˑγi(1)式中,CEan为第n市的直接碳排放量;CEi,Ai,γi分别为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㊁面积与碳排放系数,碳排放系数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研究基础上通过求取平均所得(表1)㊂(2)间接计算建设用地承载了大量人类活动,一般通过其利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间接估算㊂参考现有研究成果[30],以单位GDP能耗为基础估算各市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CEbn=Enˑβ=GDPnˑαnˑβ(2)式中,CEbn,En,GDPn,αn分别为第n市的间接碳排放量㊁能源消耗总量㊁地区生产总值与单位GDP能耗,β为标准煤的碳排放系数(表1)㊂表1㊀不同用地类型及标准煤的碳排放系数Table1㊀Carbonemissioncoefficientofdifferentlandusetypeandstandardcoal类型Type碳排放系数Carbonemissioncoefficient单位Unit参考Reference耕地Arableland0.4595t/hm2Cui等[31]㊁孙雷刚等[32]林地Forest-0.6125t/hm2Wang等[33]㊁Zhou等[34]草地Grassland-0.0215t/hm2Zhou等[34]㊁孙贤斌[35]水域Waterbody-0.2523t/hm2Zhou等[34]㊁Wei等[36]未利用地Unusedland-0.005t/hm2Zhou等[34]㊁LiuandZhang[37]标准煤Standardcoal0.67tc/tce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1.2㊀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碳排量转移矩阵构建(1)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主要通过建立二维矩阵,反映区域研究期初㊁末阶段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情况,表达式如下:Aij=A11A12 A1mA21A22 A2m︙︙︙︙Am1Am2 Amméë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3)式中,Aij表示第i种地类转化为第j种地类的面积(hm2),m为土地利用类型数㊂272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2)土地利用碳排放转移土地利用碳排放转移量计算公式如下:CEij=γT-γ0()ˑAij(4)式中,CEij是第i种地类转化为第j种地类所引起的碳排放变化量,γ0,γT分别表示土地类型转移前㊁后的碳排放系数(建设用地碳排放系数为间接碳排放量与建设用地面积的商值)㊂2.1.3㊀空间演化特征分析重心⁃标准差椭圆方法是空间统计中研究方向分布的经典方法,能够精确揭示各类权重要素的中心性㊁方向性㊁展布性等空间分布特征[38 39],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㊁经济学等研究领域[40 41]㊂本文拟采用该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空间分布演化过程,核心参数计算公式如下:加权重心:Xω=ðnk=1ωkxkðnk=1ωk;㊀Yω=ðnk=1ωkykðnk=1ωk(5)X轴标准差:㊀σx=ðnk=1wkxk cosθ-wkyksinθ()2ðnk=1w2k(6)Y轴标准差:σy=ðnk=1wkxk sinθ-wkykcosθ()2ðnk=1w2k(7)方位角:tanθ=ðnk=1w2kxk2-ðnk=1w2kyk2()+ðnk=1w2kxk2-ðnk=1w2kyk 2()2+4ðnk=1w2kxk 2yk22ðnk=1w2kxk yk(8)式中,xk,yk()代表研究对象的空间位置;xk ,yk ()代表研究对象距平均中心的坐标偏差;Xω,Yω()表示净碳排的加权平均中心;ωk表示权重,本文以净碳排放量为权重㊂2.2㊀碳平衡分析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承载两方面开展碳平衡分析,可以有效评估地区碳排放与社会经济㊁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为制定适宜各地区的减排策略提供有力科学理论支撑㊂(1)经济贡献系数经济贡献系数(EconomyContributiveCoefficient,ECC)[42]可以衡量区域碳排放对经济效益的贡献程度,反映区域碳生产力大小,计算公式如下:ECC=GDPnðnGDPn/CnðnCn(9)式中,Cn表示第n市碳源地类的碳排放总量;ECC>1说明该市拥有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生产力㊂(2)生态承载系数生态承载系数(EcologicalSupportCoefficient,ESC)[42]可以衡量区域碳吸收的贡献度,反映区域碳补偿率3722㊀6期㊀㊀㊀陈靖松㊀等: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㊀的大小,计算公式如下:ESC=CSnðnCSn/CnðnCn(10)式中,CSn表示第n市碳汇地类的碳吸收总量;ESC>1说明该市碳补偿率较高㊂2.3㊀碳排放驱动因子分析此部分对Kaya模型进行了改进,从土地利用视角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LMDI分解法量化各驱动因子对碳排放的贡献程度㊂2.3.1㊀Kaya模型改进基于土地利用视角,在社会㊁经济传统要素基础上,加入土地碳排放强度㊁土地利用结构和单位GDP用地强度等因素对该模型进行扩展,修正后的表达式如下:CE=ðiCEiAiˑAiAˑAGDPˑGDPPOPˑPOP(11)式中,CE,A,GDP,POP分别表示研究对象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㊁土地利用总面积㊁地区生产总值和总人口数㊂2.3.2㊀因素分解模型对数均值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是由Ang首次提出,具有操作简单㊁适应性强㊁分解无残差等优点㊂该方法分为乘法分解与加法分解两种形式,最终计算结果一致㊂本文在Kaya模型分解的基础上,采用加法分解法分析各驱动因子对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将式(11)改为:CE=ðiCEiAiˑAiAˑAGDPˑGDPPOPˑPOP=ðifiˑsiˑgˑeˑp(12)式中,fi=CEi/Ai代表土地碳排放强度,si=Ai/A代表土地利用结构,g=A/GDP代表单位GDP用地强度,e=GDP/POP表示经济水平,p=POP代表人口规模㊂本文用CE0表示基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CET表示第T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ΔCE表示第T期相当于基期的碳排放变化总效应㊂ΔCE=CET-CE0=ΔCEfi+ΔCEsi+ΔCEg+ΔCEe+ΔCEp(13)式中,ΔCEfi,ΔCEsi,ΔCEg,ΔCEe,ΔCEp分别代表土地碳排放强度㊁土地利用结构㊁单位GDP用地强度㊁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因素对碳排放变化的分效应㊂各因素差分分解结果及分解因素贡献率表达式如下:ΔCEfi=ðiCETi-CE0ilnCETi-lnCE0ilnfTif0iæèçöø÷(14)ΔCEsi=ðiCETi-CE0ilnCETi-lnCE0ilnsTis0iæèçöø÷(15)ΔCEg=ðiCETi-CE0ilnCETi-lnCE0ilngTg0æèçöø÷(16)ΔCEe=ðiCETi-CE0ilnCETi-lnCE0ilneTe0æèçöø÷(17)ΔCEp=ðiCETi-CE0ilnCETi-lnCE0ilnpTp0æèçöø÷(18)Kf/s/g/e/p=ΔCEf/s/g/e/p/ΔCE()ˑ100%(19)式中,Kf/s/g/e/p分别表示土地碳排放强度㊁土地利用结构㊁单位GDP用地强度㊁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因素的贡献率㊂472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3㊀结果分析图2㊀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Fig.2㊀Spatio⁃temporalcharacteristicsoflandusechange3.1㊀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京津冀地区地类大面积转换发生在2015 2020年间,且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最为明显(图2)㊂其中,耕地减少9.1ˑ105hm2,建设用地增加8.5ˑ105hm2,耕地是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㊂空间上,具有碳汇功能的地类呈现向西北转移的趋势,具有碳排功能的地类在各地市区中心出现明显扩散现象㊂其中,中腹部和东5722㊀6期㊀㊀㊀陈靖松㊀等: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㊀南部土地类型变化以建设用地转入为主,西北部以林㊁草地转入为主㊂3.2㊀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3.2.1㊀土地利用碳排放转移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土地面积转移与碳排放转移特征基本一致(表2)㊂碳源地类转变方面,耕地向碳汇地类转移较少,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引起转移碳排放量增加15844.36万t;建设用地向碳汇地类的转移则导致碳排放量减少2315.45万t,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碳排放压力㊂碳汇地类转变方面,研究期内碳汇地类向林地等具有较强碳汇能力的地类转移较多,向碳源地类转移较少,促进了地区碳汇能力的提升㊂表2㊀2005 2020年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引起的碳排放变化/万tTable2㊀Carbonemissionchangescausedbylandusechangein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from2005to202020052020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累计耕地Arableland -48.61-33.1415844.36-15.29-1.7415745.58林地Forest39.72 38.24900.070.950.21979.20草地Grassland31.77-41.06 1349.37-1.030.031339.07建设用地Built⁃upland-7500.70-298.69-454.79-1507.19-54.78-9816.15水域Waterbody11.67-1.221.11757.06 1.12769.74未利用地Unusedland3.73-0.40-0.05148.99-0.35 151.92累计Accumulation-7413.81-389.99-448.6318999.84-1522.91-55.153.2.2㊀碳源㊁碳汇时序变化特征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碳吸收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图3)㊂2010年前为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该时期能源消耗加剧,以北京㊁天津㊁唐山等城市为重要增长点的地区城镇用地加速扩张,导致碳排放量快速增长;2010年后为碳排放下降阶段,该时期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降低了传统化石能源能耗,同时科技水平的提升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地区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㊂近年来,京津冀地区 退稻还旱 ㊁永定河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地区森林㊁水域面积,促进了地区碳汇能力的提升,因此碳汇量有所增加㊂图3㊀京津冀13个地级市碳源㊁碳汇变化情况Fig.3㊀Changesofcarbonsourcesandsinksin13prefecture⁃levelcitiesin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3.2.3㊀碳排放空间格局演变(1)空间分布差异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总体呈现 东南高西北低 的分布特征(图4)㊂固碳区连续分布于京津冀地672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区的西北部,间隙分布于西南部城镇区周边;排碳区主要分布在中腹部和东南部人类活动密集区,且具有明显扩张趋势㊂其中,北京㊁天津㊁唐山等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布扩张明显,是主要的碳源地;承德㊁张家口碳排放空间分布较稳定,为主要的碳汇功能区㊂图4㊀碳排放量空间分布图Fig.4㊀Spatialdistributionofcarbonemissions(2)空间格局演化2005 2020年,京津冀地区净碳排标准差椭圆方位角偏移了0.86ʎ,净碳排放中心从2005年的霸州市转移至2020年的永清县,转移总距离为15.15km(表3㊁表4和图5)㊂其中椭圆中心向东移动13.21km,向北移动6.41km,表明京津冀东北地区碳排放强度逐渐增强㊂同时,标准差椭圆面积在研究期内呈下降趋势,长轴与短轴由2005年的237361.22m㊁111394.69m分别缩小至2020年的212119.72m㊁106919.19m,面积下降14.22%,周长下降9.01%,说明此阶段京津冀地区净碳排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东北 西南方向向中心进一步聚集的趋势㊂另外,扁率出现微弱的变小趋势,说明东 西向聚集趋势略大于南 北向㊂表3㊀2005 2020年京津冀地区净碳排放中心转移Table3㊀Transferofnetcarbonemissioncenterin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from2005to2020年份Year2005 20102010 20152015 2020中心位移距离Displacement/km5.973.615.57表4㊀2005 2020年京津冀地区净碳排标准差椭圆参数Table4㊀Standarddeviationellipticparametersofnetcarbonemissionsin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from2005to2020年份Year面积/km2Area周长/kmLengthX坐标/(ʎ)CenterXY坐标/(ʎ)CenterYX轴长度/mXStdDistY轴长度/mYStdDist方位角/(ʎ)Azimuths扁率Oblateness200583057.581131.64449759.094333254.09111394.69237361.2240.890.53201084918.381142.19455664.534334143.68113030.80239165.9642.070.53201573300.711052.16458289.214336625.97106815.56218456.9641.530.51202071243.701029.69462988.104339617.06106919.19212119.7241.750.503.3㊀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平衡格局变化京津冀地区各市的碳生产力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正逐渐增强,整体呈现出 核高翼低 的分布特征(图6)㊂研究期内,除北京的经济贡献系数出现略微增长以外,其余大部分城市均呈下降趋势㊂说明大部分地区消耗能源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碳排放量不匹配,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城市间发展差距正逐渐增大㊂研究区碳补偿率空间分布呈现出 西北高东南低 的特征,与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正好相反(图7)㊂除廊坊㊁7722㊀6期㊀㊀㊀陈靖松㊀等: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㊀图5㊀2005—2020年京津冀地区净碳排空间格局演化Fig.5㊀Spatialpatternevolutionofnetcarbonemissionsin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from2005to2020图6㊀碳生产力分布特征演变Fig.6㊀Theevolutionof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carbonproductivity衡水等部分城市生态承载系数出现略微下降外,其余大部分城市生态承载系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说明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成效显著,碳源得到一定控制,碳汇能力有所增强,地区碳补偿率差异正逐渐缩小㊂3.4㊀土地利用碳排放驱动因子分析3.4.1㊀京津冀地区整体碳排放驱动因子分析2005 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㊁经济水平与人口规模三个驱动因子对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土地碳排放强度与单位GDP用地强度则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表5)㊂其中经济水平为主要推动力,贡献值超过土地利用结构与人口规模之和,为30298.4万t,贡献率高达359.2%;单位GDP用地强度为主要负效抑制因子,贡献值超过经济水平,高达-34027.1万t,贡献率绝对值也高达403.5%㊂872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图7㊀碳补偿率分布特征演变Fig.7㊀Theevolutionof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carboncompensationrate表5㊀2005—2020年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贡献值Table5㊀Contributionofland-usecarbonemissiondrivingfactorsin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from2005to2020指标Index贡献值Contribution/(万t)贡献率Contributionrate/%2005 20102010 20152015 20202005 20202005 20102010 20152015 20202005 2020土地碳排放强度Carbonemissionintensity10655.5-2862.5-11468.1-1482.191.9204.7649.5-17.6土地利用结构Landusestructure942.51464.29702.49916.28.1-104.7-549.5117.6单位GDP用地强度LanduseintensityperunitofGDP-17425.2-13269.0-8119.1-34027.1-150.2949.0459.8-403.5经济水平Economiclevel14842.511567.48152.630298.4128.0-827.3-461.7359.2人口规模Populationsize2582.71701.6-33.63728.822.3-121.71.944.23.4.2㊀京津冀地区各市碳排放驱动因子分析各驱动因子对京津冀地区整体与各市碳排放的影响方向大致相同,影响程度因各地碳排放量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图8)㊂2005 2015年,经济水平是京津冀地区所有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推动力;但在2015 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对碳排放的贡献值迅速升高,除北京㊁天津与唐山以外,已取代经济水平成为其余城市促进碳排放的新型主导因素㊂各市土地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均经历了从正向促进向负效抑制的转变㊂单位GDP用地强度则始终保持抑制作用,是减缓碳排放和环境压力的最重要驱动因子㊂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较弱,但不可忽视其作用㊂4㊀讨论4.1㊀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动态关系2005 2020年,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㊂2005 2010年是地区土地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43],城镇用地快速扩张促使人口增长,进一步加剧了能源消耗,导致各地碳排放量快速上升㊂但在2010年后,随着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的落实,京津冀地区城市用地扩张强度明显下降,城市用地增长逐渐向有序扩张转变[44];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了地区产业转移升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耗水平,因此地区碳排放量的高速增长得到有效遏制㊂另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 牛9722㊀6期㊀㊀㊀陈靖松㊀等: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㊀图8㊀2005—2020年京津冀各城市碳排放驱动因子贡献值Fig.8㊀Contributionofcarbonemissiondrivingfactorsbycitiesin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from2005to2020鼻子 ,北京大部分高能耗产业逐渐疏解至天津㊁河北唐山等地,缓解了首都发展压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设用地的有序扩张㊂高能耗意味着高碳排,但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转型,降低了企业能耗,因此碳排放中心会随工业用地的迁移而变化,但地区碳排放量并未因建设用地的扩张而急剧增加㊂4.2㊀碳排放与社会经济㊁生态环境协调性研究发现,京津冀各地区碳生产力差异正逐渐增强,但碳补偿率差异正逐渐缩小㊂这是因为北京处于城镇化高级发展阶段[45],第二㊁三产业发达,地区相关技术人才占比多,能有效推动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加速减碳进程[46],促进碳生产力的提高㊂天津㊁河北等地虽然承接北京第二产业转移带动了经济发展,但此时产业内部结构尚未完成优化,经济发展滞后于碳排水平[47],导致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失衡状态,碳生产力差异也因此逐渐增大㊂但这种差异会随产业结构的优化而逐渐缩小,因此津冀两地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深化区域合作,加快产业布局优化调整㊂自2016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增加,碳汇能力和潜力得到有效改善[48]㊂碳排强度降低,碳汇能力提升,因此地区碳补偿率逐渐增大,碳排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逐渐好转㊂4.3㊀碳排放归因分析土地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从促进转向抑制,主要归因于地区碳源用地能耗的下降以及碳汇用地固碳能力的提升㊂经济水平一直是促进京津冀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子,但其作用强度却在逐渐下降㊂这是因为 十一五 期间,各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高能耗产业的迁移转型㊂因此,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地区碳排放量在2010年后呈下降趋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逐渐增强[49],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量增加也因此得到减缓㊂由于产业迁移涉及建设用地的大量转移,导致河北大部分建设用地迁入地的转移碳排放量增加,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㊂但这种增强效应是暂时的,随着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转型阶段后,经济发展对用地扩张的依赖性会逐渐减弱[43],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导致的碳排放效应也会因此逐渐减弱㊂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会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50],进而导致单位GDP用地强度的衰弱,因此生产单位GDP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逐渐下降,对碳排放增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㊂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较弱但不可忽视㊂北京市 十二五 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居民文明节约㊁绿色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地区减缓碳排放增长具有积极作用㊂4.4㊀不足与展望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为区域低碳土地利用提供了坚实科学依据㊂相较于既有研究,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①明确了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动态关系;②揭示了碳排放与生态环境㊁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变化特征;③明晰了土地利用视角下碳排放的内在驱动机制;④在城市群尺度基础上增加了区域内碳排放的横向对比,为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减排策略提供了科学参考㊂但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①虽然土地利用碳排放系数通过求取平均可减少单一计算误差的不良影响[51],但受各地自然植被生长状况㊁人类干预程度等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地类碳排/汇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未来可根据京津冀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适合京津冀各地区的碳排放系数;②本文将土地利用碳排放限定为土地覆被变化引起的碳排放,缺乏对土地管理措施等影响的考虑;③碳排放还受科技水平㊁产业结构等的影响,未来可以通过改良模型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在更完善指标体系中对碳排放的相对影响㊂5㊀结论与建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本文进行了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及驱动因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建设用地转入是地区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同时建设用地迁移还会导致碳排放中心的改变;②京津冀各地区碳生产力差异逐渐增大,碳补偿率差异逐渐缩小;③各驱动因子对地区整体与城市个体的影响方向基本一致,其中经济水平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呈现减弱趋势,单位GDP用地强度持续保持对碳排放的高效抑制作用㊂综合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①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作用㊂京津冀各市应避免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加强对闲置㊁低效㊁废弃建设用地等的开发利用,深挖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同时引入碳排放指标进行用地管制,加强用地规划实施中对碳排放的监测和管控㊂②推进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地区碳汇潜力与能力提升㊂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为核心,全面统筹 山水林田湖草沙 全要素,推动构建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㊂对于北京㊁天津等高碳排地区,需加强绿地空间扩建㊁水体治理㊁大气净化等,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减少地区碳排放和环境污染㊂③推动产业转移升级,促进经济协同可持续发展㊂被疏解主体北京应充分考虑承接地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规律,津冀承接地应完善衔接机制,促进非首都特色功能疏解的精准承接,实现产业的快速重组和优化升级,提高地区碳生产力;同时北京应发挥地区科技资源优势,全面深化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促进经济绿色转型,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用地扩张的依赖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HoughtonR,HouseJ,PongratzJ,WerfG,DeFriesR,HansenM,LeQuéréC,RamankuttyN.Carbonemissionsfrom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Biogeosciences,2012,9:5125⁃5142.[2]㊀ChuaiXW,HuangXJ,LuQL,ZhangM,ZhaoRQ,LuJY.Spatiotemporalchangesofbuilt⁃uplandexpansionandcarbonemissionscausedbytheChineseconstructionindustry.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15,49(21):13021⁃13030.[3]㊀LiM,PengJY,LuZX,ZhuPY.Researchprogressoncarbonsourcesandsinksoffarmlandecosystems.Resources,EnvironmentandSustainability,2023,11:100099.[4]㊀ParsamehrK,GholamalifardM,KoochY,AzadiH,ScheffranJ.Impactoflandcoverchangesonreducinggreenhouseemissions:siteselection,。

“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航运走廊建设路径研究

“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航运走廊建设路径研究

0 引 言自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以来,稳步推进“双碳”战略已成为我国各行业领域实施创新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

作为航运大国,我国长期致力于发展绿色航运,并积极在国际海事组织(简称“IMO”)领导的国际航运治理框架下推动实现IMO 于2018年所制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即同2008年相比,航运业平均每运输单位的碳排放强度到2030年至少降低40%,到2050年力争降低70%,航运业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到2050年至少降低50%。

为实现IMO 制定的减排目标,在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简称“UNFCCC COP26”)期间,超20个国家联合签署了《建设绿色航运走廊的克莱德班克宣言》(Clydebank Declaration for green shipping corridors),旨在两个及以上的港口之间打造零碳航线(zero-emission maritime routes)。

尽管,我国当时未参与签署上述文件,但在实践中我国积极推动建设绿色航运走廊建设路径研究走廊。

2022年1月,上海港和洛杉矶港共同倡议建设绿色航运走廊,以清洁、低碳的方式开展上海港和洛杉矶港之间的货物运输,倡议有条件有意愿的航运公司于21世纪20年代,在两港间的航线上分阶段使用低排放和超低排放船舶,从2030年开始则逐步使用零碳排放集装箱船舶[1]。

由于船舶的实际运营在业务层面涉及航运企业、货主企业、港口企业、船用燃料供应企业、港航行政主管机构等诸多主体,建设绿色航运走廊离不开多元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

本文旨在立足于我国港航业发展实际,探究绿色航运走廊建设的关键路径,为“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国进一步推进绿色航运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纵观现有研究,有关绿色航运及绿色航运走廊的研究主要聚焦三大方面:一是绿色航运的概念界定;二是围绕绿色航运发展目标,航运企业所采取的实践手段及其成效;三是针对特定航运走廊如北极航线等开展绿色航运活动所应注意的事项。

“双碳”目标下的电力企业低碳建设分析

“双碳”目标下的电力企业低碳建设分析

“双碳”目标下的电力企业低碳建设分析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二、理论基础 (4)2.1 双碳目标概述 (5)2.2 低碳建设理论 (6)三、电力企业低碳建设的现状 (7)3.1 技术创新 (8)3.2 管理创新 (10)3.3 产业升级 (11)四、电力企业低碳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12)4.1 技术研发难题 (13)4.2 政策支持不足 (14)4.3 市场竞争压力 (16)五、电力企业低碳建设的案例分析 (17)5.1 国内电力企业低碳建设案例 (18)5.2 国际电力企业低碳建设案例 (19)六、未来展望 (20)6.1 技术发展趋势 (22)6.2 政策完善与引导 (23)6.3 市场机遇与挑战 (24)七、结论 (25)7.1 主要观点总结 (27)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28)一、内容概括本文档深入探讨了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的电力企业低碳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分析了当前电力行业的碳排放现状以及低碳建设的实施路径。

报告首先概述了全球范围内能源转型的大背景和低碳发展的紧迫性,随后详细阐述了电力企业在实现低碳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能源转型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推动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其能源结构转型对于全球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但正在加快向清洁能源的转型步伐。

电力行业碳排放现状:电力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低碳建设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低碳建设挑战与机遇:电力企业在推进低碳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技术创新、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国际经验借鉴:通过分析国际上成功的低碳城市建设案例,为国内电力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实施路径与建议:报告提出了电力企业在低碳建设过程中的实施路径和建议,包括加强技术研发、优化能源结构、创新商业模式等。

“双碳”目标的城乡规划思路探究

“双碳”目标的城乡规划思路探究

“双碳”目标的城乡规划思路探究摘要:在社会改革发展下,人们思想理念不断改变,“双碳”理念渗透到人们心中。

在人们工作、生活、生产的城市空间中,均采用“双碳”方向发展。

近几年,全球气候不断改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人类活动是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更是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的制造者,所以,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就从“双碳”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双碳”目标的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城市规划的相关思路。

关键词:“双碳”目标;城乡规划;规划思路在城乡规划中,应严格按照“双碳”发展要求,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将“双碳”目标在城乡规划中的引导价值充分发挥,推动我国城乡规划有序进行,朝着环保性、绿色性的趋势发展。

在“双碳”目标中下开展城乡规划工作时,应对“双碳”内容有所了解,确定“双碳”和城乡规划之间关系,加快城乡规划实施进程,取得理想的规划成果。

一、“双碳”基本概述对于“双碳”来说,也就是指碳中和、碳达峰,是高根据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出现的概念,其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其中,碳中和也就是预测个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通过碳收集、碳封存等技术,定期进行植树造林,控制能源消耗量,将节能减排发展目标融入其中,降低碳排放,从而起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效果,实现碳平衡。

对于碳达峰来说,也就是在某个时间段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不会出现大幅度增长状况,确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其设定为峰值,最后呈现出下滑趋势[1]。

当前,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已经做到了碳达峰。

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依然呈现出比较高的趋势,但是近几年增长速度下滑,相信在不久将来就会实现碳达峰。

二、“双碳”目标的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一)土地利用不科学虽然土地无法直接产生大量的碳元素,但是如果没有对土地科学使用,可能会使得土壤植物碳储存量明显减少,从而让土壤和植物对碳的吸收量随之下降,把大量的二氧化碳传递到空气中,从而引发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

积极应对 全球 气候变 化 的 背景 下 , 世界各 地 在应 对 政策上都更 加 突出“ 色 ” 绿 的理念 和 内涵 , 实施
“ 绿色 ” 新政 , 以此 来谋 划 未来发 展 蓝 图。联合 并 国环境署 20 0 9年初 , 呼吁世界各 国从 2 8万 亿美 .
均存 量为 2 3吨。气 候 变 暖具 有全 球 化特 征 和 历
权, 正在通过技 术革新 、 能源体 系的转型 以及基 于
市场 的政策促进 低 碳发 展 , 以期 获 得新 一 轮竞 争 的优势地 位和 主导权 。 三、 碳经 济对我 国既是挑 战也是机遇 低 在 以低碳技术 和产 品为核心 的新 一轮 国家竞 争力角逐 中 , 谁领先 一步 , 谁将 引领世界经 济发展
交等多 方面共 同努力 。国际社会在 应对气 候变化 的挑 战中逐渐认 识 到 , 决气 候 变 化 问题 的根 本 解
出路 在 于切断经 济增 长和温 室气体 排放 之 间的联 系, 建立一 种低 碳 型 经 济发 展模 式 。哥 本 哈根 气 候变 化会议 没有 太 多 的人 谈 气候 变 化 , 多 的是 更
史性 根源 , 非一 时 、 并 一地 、 国就 能解决 的问题 , 一 需要 国际 社会 从科 学 、 术 、 济 、 治 、 技 经 政 社会 、 外
元 的全球经 济 刺 激计 划 中, 出 75 0亿 美 元 投 拿 0 资绿 色经济 ; 国把开 发清洁能 源 、 美 发展绿色 经济
继 原始 文 明 、 业 文 明 、 农 工业 文 明之 后 , 一场 涉 及
下 , 过技 术创 新 、 度创 新 、 通 制 价值观 念转 变 、 业 产 转 型 和新 能源 开发 等 多 种 手 段 , 可 能地 减 少 煤 尽 炭石 油等 高碳 能源 消耗 , 减少 温室气 体排 放 , 到 达

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

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

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论文结构安排 (7)二、数字经济概述 (8)2.1 数字经济的定义与特征 (10)2.2 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 (11)2.3 数字经济的主要形式与产业领域 (12)三、碳排放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14)3.1 全球碳排放的现状分析 (15)3.2 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与影响因素 (16)3.3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差异 (18)四、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分析 (19)4.1 数字技术与碳排放的关系 (21)4.2 数字经济规模与碳排放的关系 (22)4.3 数字经济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 (23)4.4 数字化程度与碳排放的关系 (24)五、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26)5.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27)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8)5.3 稳健性检验与敏感性分析 (30)5.4 影响因素的进一步讨论 (31)六、政策建议与展望 (32)6.1 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33)6.2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措施 (34)6.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建议 (36)6.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7)七、结论与创新点 (38)7.1 研究结论总结 (39)7.2 创新点与贡献 (41)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这种增长并非没有代价,尤其是对于碳排放的影响。

关于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其快速增长和广泛传播对传统经济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的能耗问题,以及网络化、智能化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

关于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居民能源消费的清洁化与低碳化转型

居民能源消费的清洁化与低碳化转型

•引言•居民能源消费现状及问题•居民能源消费清洁化转型•居民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居民能源消费转型的挑战与机遇目•结论与展望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消费结构仍以传统能源为主,对环境造成了严重负担。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居民能源消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方法01传统能源消费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居民能源消费仍以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为主,清洁能源占比相对较低。

新能源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新能源在居民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逐渐提高。

居民能源消费的现状高碳排放环境污染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效水平有待提高居民能源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01现状趋势清洁能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居民能源消费清洁化转型的路径与政策建议路径居民能源消费清洁化转型需要从传统的化石能源消费向清洁能源消费转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提高清洁能源的供给能力和消费水平。

政策建议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居民使用清洁能源,如补贴、减税等;同时加强对清洁能源产业的支持,提高清洁能源的供给能力和质量。

01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的内涵低碳经济低碳发展居民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的路径与政策建议路径1. 能源结构调整: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

4. 建筑节能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能效,减少建筑能耗。

3. 发展低碳交通居民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的路径与政策建议VS居民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的路径与政策建议政策建议1. 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力度,鼓励企业研发清洁能源技术。

2. 实施节能减排政策,鼓励企业采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居民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的路径与政策建议01居民能源消费转型的挑战清洁能源发展滞后能效标准及监管不完善能源结构转型难度大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清洁能源技术不断进步,成本逐渐降低,为居民能源消费的清洁化、低碳化提供了技术可能。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I电力论坛Forum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今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推动气候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擘画宏伟蓝图、指明道路方向,彰显了我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我国需要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实现快速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立足国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能源这个“牛鼻子”,以特高压电网引领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加快推进能源生产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电能替代(“两个替代”),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通过能源零碳革命引领全社会加速脱碳,实现能源电力发展与碳脱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双脱钩”),开辟一条速度快、成本低、效益高的中国碳中和之路。

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任务重大而艰巨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从国内看,这一重大宣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建立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引领和增长动力的现代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际看,这一重大宣示充分展现了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增强了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标杆和典范。

在我国宣布碳中和目标后,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作出碳中和承诺,美国宣布重回《巴黎协定》,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全面加速。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取得突出成绩,但要在未来40年先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面临艰巨挑战。

一是排放总量大。

我国经济体量大、发展速度快、用能需求高,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使得我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高”。

刘宗超发展人工草业的生态安全意义共16页

刘宗超发展人工草业的生态安全意义共16页

发展人工草业的生态安全意义刘宗超博士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一、中国面临的国土生态安全和贫困生态安全问题生态安全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安全需求,它是一个时代性命题,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优先任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毋庸置疑,生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未必处于优先地位但应当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

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生态不安全分为要素不安全和功能不安全两类.要素不安全是指宇宙辐射、阳光、土壤、水、空气、植被等参数中任何一个或多个参数的变动导致的不安全;功能不安全是指局域或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功能性指标如人类及动植物生长适宜度、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状态等有序及紊乱程度等参数的变动导致的不安全。

生态不安全也是一个人类生态系统不断从要素不安全向功能不安全的演化过程。

最直接显化的生态安全问题如下:国土生态安全问题森林是地球表面生态的主题,中国目前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但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

仅一次性筷子每年就毁掉3.6万亩森林。

砍伐天然林做袋料香菇、木耳、灵芝、竹荪等高档食用菌是山区农民最常见的做法,毁林严重,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由于森林被伐导致滑坡和水土流失现象非常普遍。

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生态效益低;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石漠化现象突现;土壤流失严重,半个世纪以来,全国水土流失毁掉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以上。

土壤肥力连年下降,可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平均仅为1.3%, 是世界可耕地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一半;美国可耕地的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5%,仅这一项就表明了美国拥有更多土壤生态财富。

作物对土壤养份的吸收,有80%是经过有益微生物转化而完成的,因此,我国土壤有机质持续降低形成了化肥的低效利用和化肥大部分流失导致环境污染增加这一恶性循环,而且所生产的农作物缺乏营养,尤其是缺乏微量元素,长此以往,人口素质必然下降,竞争力减弱,中国可持续发展将会缺少最积极的人才资源。

刘宗超全球生态问题根源对策

刘宗超全球生态问题根源对策

.全球生态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刘宗超博士联合国 /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一、全球生态安全问题的根源生态安全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生态安全问题,往往是由天文地质原因引起的,例如,大陆板块漂移,火山喷发,飓风席卷,地磁变换,气候周期性转换,地震,小行星撞击,太阳黑子周期爆发,太阳磁暴,银河系内外星云爆发,物种大爆发,物种大灭绝等。

另一类是人为生态安全问题,往往是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例如,各类工农业污染,人类迁徙集聚,生活垃圾污染,生态过载,人工建筑群落,地下面反射率改变,沙漠化,空气污染,战争破坏等等。

由天文地质引起的自然生态安全问题具有不可抗性,人类只能在其既定的前提下生存与发展;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人为生态安全问题是可以改变的,其根源在与人类社会运行机制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是否符合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是否选择了一条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道路?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四悖论从上世纪 70 年代至今 ,人类首脑为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召开了斯德哥尔摩会议 ,北京莙草国际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里约热内卢会议,约翰内斯堡会议全球性会议.为具体生态问题召开了许多次会议 ,鉴定了一系列议程 ,议定 ,公约和声明 ,试图为整个人类找到可持续发展模式 .但从目前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看来 ,要真正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还需要改变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

悖论一 : 国家赶超战略与全球资源紧缺的悖论目前 ,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均为"赶超战略 ",基本上是以美国 ,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目标进行追赶.但是追赶者往往忘记了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被追赶者总是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总能开拓出无限的资源,技术至上掩盖了以贸易和金融等手段对现有资源的持续掠夺.发达国家力图维持现有"生态位 ",而发展中国家则力图跃迁到高一级的" 生态位 ",WTO似乎为公平地享受全球性资源提供了合理的框架 .然而 ,现实是 " 马太效应 " 正在继续拉大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

13碳达峰与能源问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

13碳达峰与能源问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热点考点解读与训练13 碳达峰和能源问题【热点背景解读】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能源资源安全。

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立足国内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确保能源安全始终是中国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任务。

此外,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10月17日,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记者招待会,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在答记者问中也再度重申,要守住能源安全底线。

任京东表示,中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不仅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严峻考验,而且有力应对了国际能源价格动荡对国内发展的传导影响,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要充分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和煤电的基础性调节性作用,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提升油气供给能力,不断完善油气进口保障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煤炭石油的储备体系,加快储备库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设施建设,确保能源供应保持合理的弹性裕度。

煤电是当前中国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支撑性电源。

至2021年底,全国煤电装机11.1亿千瓦,占比46.7%,提供了全国六成的发电量,支撑超七成的电网高峰负荷。

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分别为70%和40%。

“力争到2025年国内能源的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水平”,任京东表示。

近年来,中国油气储备能力稳定提升,原油产量实现连续三年增产,天然气产量连续五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宗超:低碳经济和低碳文明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0-08-05浏览次数:1低碳的含义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

现在无论是经济形势还是全球的气候形势都在迫使我们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我们要进入一个全新的改革时期,归根到底是进入一个能源变革的新时代。

低碳经济既是能源结构的问题,也是能源利用的效率问题,利用效率低就会造成污染,浪费了本来能利用的东西。

什么是浪费呢?一是所费多于当所费,而不是说花费少就不是浪费,花费多就是浪费;二是所得少于当所得。

做一件事情之后本来可以得到这么多,最后却没有得到,这也是浪费。

人们应该反思对于能源的利用是不是恰到好处,真实地说,即使像美国这样的管理程度,它的能源浪费也是超过50%的,而我国浪费得更多。

所以在能源的问题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从节约的角度去考虑。

像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都要从节约的角度去考虑。

英国一个生态学家舒马赫说小的就是美好的。

就是不要贪大求洋。

低碳就是把往往是大的东西,变成小一点的,耗费少一点,恰到好处。

在能源结构方面,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能源30%是生产型的消费,70%是生活型的消费,就是供应城市的照明、公共设施等。

而对于中国来说,70%是生产型的消费,30%是用于居民生活的消费。

这中间就有一个问题了,从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是通过低碳来完成工业化向后工业时代转变的,这个过程都是通过煤炭、电力、天然气来实现其工业发展的,当传统工业转移到一些落后地区、国家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了,主要发展服务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耗能比较少的产业。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了,能源方式也发生变化了,现在欧洲已经进入了一个灰色可持续发展时期。

什么叫灰色可持续发展时期?就是把原来弄得灰蒙蒙的东西洗刷翻新后能用的接着用。

到欧洲去以后,感觉他们的好多建筑、公路都比较破旧,不像到中国到哪儿都能眼前一亮,到处都是新的。

我们去欧洲考察,接待方经常要提醒我们,这个房子非常老,电梯一次只能容纳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就站不下了,而且还“咯吱咯吱”地响。

一进房间,地板也在响。

最后人家开玩笑说,你们住的是十七世纪的房子,享受的是历史。

有时候感觉欧洲的生活质量不是很高,但他们还都在克勤克俭地使用那些老东西,这就是一种低碳生活,把历史上的东西用起来,而不是一下子把它们毁掉。

目前我国消费的资源中有一半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国外建造一座房子的使用寿命是多久呢?一般要用250年左右,而我国的房子使用周期是50年,最多到70年。

50年的房子就被认为是旧房子,该拆掉了。

不见得有高楼大厦就是城市,不见得房子低矮破旧就是农村。

城市和农村的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套统一的下水系统,对这一点很多人并不理解。

现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周边仿佛一夜之间就建起一个镇子,但是一下雨就是污水遍地,垃圾随意堆放,因为垃圾、污水的处理是家家各自为战,这样搞得一个城镇臭不堪闻。

实际上,只要是大一点的农村,或者楼盖得高一点,一个随随便便建的镇子都住几十万人,如果放在欧洲一定是一个中等城市了,但我们这里却并没有按照城市规划来,经常是昨天建的今天就开始拆,造成重复性建设,这都是一种最大的浪费。

同样是能源,我国消耗的能源70%是煤,法国77%用的是核电,如果他们非要跟中国拼能源、拼低碳的话,来一个刚性的调整,那我们的经济就完了,很多重化工业都不能生产,但我们又不能轻易关闭工厂,因为那会带来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是中国要搞低碳经济所遇到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未来在能源方面,中国特色的能源路线就是城市要节省能源保证中国重化工的发展。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制定了《京都协议书》,它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地球是唯一的,全球要协调气侯变化,但是怎么样控制、调整是一个问题。

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为了减排的问题而不断较劲,欧洲国家进入灰色经济阶段,发展力比较低,再者欧洲国家比较分散,缺乏一个统一的立场或者声音。

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就说,中国可以减排,但要以2005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40%—45%,德国提出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40%,日本下降25%,俄罗斯也是以1990年为标准,美国提出以2005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17%。

如果用1990年的数据来比较,我国只下降了4%。

无论中国怎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一直坚持以自己的发展为主,减排不能影响中国的正常发展。

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能节省一定会节省。

中国提出减排不仅仅是迫于国际压力,更重要的是中国资源出现紧缺,这个紧缺本身逼着我国调整产业结构。

大家一般认为核电比较危险,俄罗斯核电站泄露事件发生后,那个地区封闭了大概二十多年。

其实核泄漏属于小概率事件,随着核能技术的提高,这种危险会越来越少,所以到2020年中国准备把核电的比例提高到4%,美国准备提高到27%,日本准备提高到45%。

中国目前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发展核能,其次才是太阳能等其他能源。

我通过对全球气候的研究发现,其实碳仅仅是全球气侯升温的一个方面,在低碳的同时,还要做到低氮,这是个比较新的理念。

十八世纪末,一个科学家就发明了氮素。

最初有一个科学家发现人们种作物的时候,产量会慢慢下降,他加了一些矿石到土壤里,产量就增加了。

后来大家在寻找矿石的过程中找到一些鸟粪,把鸟粪放到土壤里也能使作物增产,其实鸟粪在山里头比较多,已经没什么肥效了。

人们化验以后发现其中有磷,于是就把磷放到土地里,结果产量也在增加。

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开始琢磨肥料这个概念,一开始是农业肥料,后来发现豆科植物可以固氮,非豆科植物不能固氮,一个化学家就发明了氮肥的生产工艺,人们能够生产氮肥了。

氮施入田里以后,增产比较快,可以这么说,从最近人类100多年中,人类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得益于氮肥,如果没有氮肥的施入,世界上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口。

肥料也有一个木桶原理,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硅等13种的物质,研究发现这13种物质只要一个没了或是少了,粮食产量就是随之变化,所以它就像个水桶似的,里面每一个板都很长,盛的水才能多。

一开始我们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木桶原理,只知道氮肥,也就是尿素,一施就增产,但是慢慢地再施这种肥增产效果就不明显了,于是就多施肥,比如本来一亩地有10公斤尿素就够了,现在一亩地上大概40公斤甚至50公斤。

实际上氮素的利用率只有20%,不会超过30%,那70%进入大气,加剧了温室效应。

还有煤气中含有甲烷这一类物质也对大气污染很严重,一个甲烷分子增温作用相当于二氧化碳的200倍。

现在碳和氮基本上都被作为温室气体了,不仅仅污染大气,它们还污染水源。

比如最近频频出现的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一般的湖区周围都是农田,农田里施过氮肥以后这个湖就被污染了。

像XX、XX等地的水面出现了一种水葫芦,就是土壤里用不完的氮和磷跑到水里,水生植物一层一层繁茂生长。

有些人提出,为了应对能源危机,我们可以利用生物能源。

其实问题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需要玉米作为能源,那么生产玉米的过程中是不是要施肥以增产?如果把肥料所生产的温室效应和生物能源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拿来比较一下,使用生物能源很可能比不用生物能源还要污染大气。

所以以玉米等粮食作为生物能源的项目,实际不仅在科学上是不可行的,而且在经济上也属于伪项目,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在搞这些所谓的生物能源开发。

比如美国的一个州在用玉米做生物能源,这个州老是向国家要补贴,用生产出来的大量玉米制造酒精。

中国在2007年、2008年也学过个项目,也用玉米来搞酒精。

结果这个项目刚开始没多久就导致连锁反应了。

玉米是制作饲料的一种主要原料,玉米拿去制造酒精之后就变得紧缺,饲料价格升高,这样以来大家就开始不养猪了,于是猪肉开始涨价。

生物能源跟人们的饮食紧密相关。

我认为现在大力提倡的低碳经济要引发一场能源革命、一场农业革命。

但是现在大家要注意一个情况,那就是有些发达国家在挖陷阱,一个典型的陷阱就是他们宣传有机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甚至我国也有很多专家对这个概念也不理解,也在那里跟着说。

其实在氮素发明之前,所有的农业都是有机农业。

40年前中国的农业都是有机农业,用不起肥料,天天搞高温堆肥。

但是化肥确实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在使用化肥的过程中,农药也增加了,这样种出来的东西就不那么健康了。

对此穷人觉得无所谓,能吃饱就不错啦,但富人觉得这样不行,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英国女王,她不说有机也不说无机,就说我只想吃我从小吃的那些东西,不吃其他东西。

这就给英国政府带来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社会进步了,农业生产要用化肥,女王却要按照几十年前的方法去种植。

可以说有机是贵族生活的一种要求。

所以我认为生态安全就行了,食物达到国家制定的那些指标,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就行了。

实际上,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否则不仅没有产量,养分也是不全的。

如果真的要做到有机的标准,是很不划算的,生产有机食品的成本是非有机食品的14、15倍,这样的费用在中国有多少人能承受?所以,真正有机的东西在中国从农业、经济上是不可实现的,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陷阱,最先跳进这个陷阱的是XX投资商,他们在南方很多地方投资农业,搞了很多有机庄园、有机农场,但是四、五年后大多都亏了。

所谓有机农业其实是贵族的农业,是有钱人的农业,它只是一种安全的观念,却未必就是营养全面的。

在低碳成为经济行为乃至基本的政策导向之后,每一个企业或者每一个地区甚至国家都应该有一个考量和把握,但是也不能调整过度,抑制了生产,那会带来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

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将创造出一种低碳式生活,但也给有些人提供了一种借口,我为什么不买你东西啊?因为你高碳,这将成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所以这将是中国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国际贸易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几乎是跨过了兵器时代,以更隐蔽、更堂而皇之的理由在调整贸易的顺差和逆差。

我国跟别国之间的贸易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发展也影响到我国每一个人的生活,它不是离我们很远,而是离我们很近。

从绿色壁垒出现以后,中国茶叶出口一跌千丈,原来世界各国都买中国的茶叶,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总出口的70%左右,现在可能只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

有了低碳以后,从绿色壁垒又增加到碳壁垒,又增加了碳关税,将来还可能增加氮关税,国际贸易会更加复杂。

全球生态与气候现状现在全球的气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的首脑去开会解决气候问题呢?由于全球气温升高,使得大气层被污染,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全球气候变得很不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