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网际网路新纪元—全球网格 (World Wide Grid)
全球信息网格的概念及其应用
了 新建 和 更 新 数 据 库 的 全 部 技 术 与 方 法 ,
所 以又 称 为 “ 事 测 绘 的基 础 框 架 ” 军事 军 。 测 绘 主 管 部 门 所 提 供 的 空 间 数 据 , 唯 一 是 的 法 定 和 权 威 数 据 , 有 国 家 认 可 的 可 靠 具 性 和精 度 保 证 。 于 这 一 面 向全 球 的 地理 由 空 间数 据 库 非 常 庞 大 , 国 的 测 绘 部 门都 各 采用军地合作 的办法 , 建共享。 共
关键词 : 全球信息 罔格 GI 网络 中心战 军事测绘 G 中 图 分 类 号 : E71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 1 ( 1 ) —0 0 1 7 2 1 0 4 6 0 0 0 2 —01 0
方 式 已 经 有 了 很 大 改 进 , 数 据 越 来 越 多 在
“ 球 信 息 网 格 ” 术 , 是 以 全 球 地 全 技 就 理 空 间 数 据 为 基 础 , 合 多 方 面 作 战 信 息 融 来 构 建 的 。 理 空 间 数 据 库 的 建 立 除 了 包 地 容 几 十 年 的 测 绘 成 果 外 , 星 遥 感 也 提 供 卫
动 、 络 管 理 、 息 分 发大 系 统 之 互 通 , 实 时 方 式 和 真 实 以 图 像 向 所 有 官 兵 提 供 全 面 的 态 势 感 知 能 力 。 目前 进 度 , 计 划 将 于 2 2 年 完 成 , 按 该 00 届 时 通 过 这 一 先 进 信 息 基 础 设 施 , 对 军 将
全球信息 网格的概念及其应用
时 鑫 时 森 何 长征。 ( . 京 海 淀 区5 6 箱 1北 1 信 北 京 1 0 ; 2 爱 立 信 ( 国 ) 信 有限 公 司 3 04 0 9 . 中 通 3 北 京 海 天起 点 技 术 服 务 有 限公 司 北 京 l 0 2 ) . 0 0 6
卫星互联网普及2024年全球无死角网络覆盖
04
产业链协同与商业模式 创新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模式
1 2
卫星制造与发射服务提供商
与卫星互联网公司紧密合作,共同研发、制造和 发射卫星,确保卫星的性能和质量满足互联网服 务需求。
地面设备制造商
生产卫星接收设备、终端产品等,为卫星互联网 提供必要的地面支持。
3
电信运营商与增值服务提供商
与卫星互联网公司合作,利用卫星网络提供电信 业务和增值服务,如移动通信、宽带接入、物联 网等。
和隐私。
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
节能环保
采用节能技术和环保材料,降 低卫星互联网的能耗和环境影
响。
共建共享
倡导全球合作和共建共享理念 ,推动各国共同建设和管理卫 星互联网基础设施。
普及惠民
通过降低价格、提高服务质量 等措施,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 卫星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福祉 。
技术创新
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升级,提 高卫星互联网的性能和竞争力
轨道资源分配与频率协调问题
01
02
03
轨道资源合理分配
建立全球统一的轨道资源 分配机制,优化轨道资源 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和冲 突。
频率协调机制
加强国际间频率协调合作 ,制定统一的频率使用规 范,减少频率干扰和冲突 。
卫星网络架构优化
设计高效、灵活的卫星网 络架构,提高网络覆盖范 围和容量,降低网络延迟 和丢包率。
地面接收系统优化升级策略
地面接收站建设
01
加强全球地面接收站建设,提高接收站分布密度和覆盖范围,
确保全球无死角网络覆盖。
接收设备升级换代
02
推广使用高性能、低成本的卫星接收设备,提高用户接入网络
的便捷性和经济性。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网格技术
基础设施 的蓝 图》 。他这样描 述网格 :网格 是构筑在互联 网上 “
的一组 新兴技术 , 它将 高速 互联 网 、 高性能计 算机 、 大型数 据 库、 传感器 、 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 , 为科技人员和普通 老百姓提 供 更多 的资源 、 功能和交互性 。互联 网主要为人们提 供电子邮 件、 网页浏览等通信功能 , 而网格功能更多更强 , 能让人 们透明 地使用计算 、 存储等其它资源 。” 利用网格 , 芯片设计厂家可 以将他们在数星期 内方可完成 的设计任务在数小时之 内就 可顺利完成 , 从而大大节省 了产 品 面市时 间 ; 同样 , 汽车制造厂商 可以利用 网格 进行模 型的模拟 测试 , 从而取代原来 的电路测试和 风洞试验 , 降低 了产 品成本 ; 在金融行业 , 网格在风 险抵抗 等方 面有 良好 的表现 ; 在基 因工 程领域 , 网格则 是药物分子模拟 、 药物研究 、 因测序 等应 用的 基
技术不够用 , 而它们需要 的新技术就是网格技术 。 我们有了互联 网 , 有了便宜 的网络和工作在千兆赫兹 的处
网格将 连通一个个信息和资源孤岛 , 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变得更方便 。它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 的计算资源包括 C U P、 存储器 、 据库等 , 数 通过高速 的互联 网组成充分 共享 的资源集 成, 从而提供一种高性能计算 、 管理及服务 的资源能力 。 人们用 这 些资源就像用 电源一样 , 不必计较这些 资源的来 源和负载情 况 。通过 网格计算技 术 , 位于 日内瓦的西欧 高能物理 研究中心 工作人 员 , 网上操作 , 在 就可 以把任务交 给位于法 国里 昂的计 算机集群上去完成 , 而不必花许多钱去建立一个 巨大 的计算 机
(. 1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 系。 河南 南阳 4 3 0 ; 7 09 2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 河南 南阳 4 3 0 ) 7 0 9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新技术讲座)
基于虚拟化的普适网络
基于虚拟化的普适网络是GENI预期成果中 最具代表性的:其核心就是分离传统的 ISP为Infrastructure Provider(负责管 理 低层物理设备)和 Service Provider (负责部署网络协议为用户提供服务)。 二者之间通过虚拟化联系,不同的 Service Provider可以采用不同的协议与 网络体系,并且由于虚拟化它们之间互不 影响。
探索新的网络体系势在必行
目标:网络和用户的行为及其结果可预期,保证网络的 可信和可控 可信性是对传统安全概念(完整、机密、可用)的发展 增加行为动态过程的安全控制
建立基于信任评估的闭环控制 构建积极的安全保障体系 提高网络服务的容错容侵能力
可控性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和全局管理,保证网络 的服务质量
体系结构面临的挑战
Euro NGI
Euro NGI于2003年实施旨在主导欧洲下一代 互连网络研究的科研组织。 包括了来自18个欧洲国家的57个研究机构、 超过173位研究人员和300名博士的大型科研 组织。 其主要工作集中于下一代互连网络体系结构 的研究
Europe NGI特点
它具有更强的(但更简单的)控制层面 它将是一个Overylay的网络体系 没有专门的端节点 具有自配置和自管理能力 具有完整的集成安全机制 较高的可扩展性
网络服务多样化
网络服务多样化是网络异构化的直接产物, 也是现有网络发展必需面临的问题。网络必 须提供现有应用急需的多种服务模式,如视 频服务、多播服务等等。 为了提供多种服务,网络必须增加更多更为 复杂的控制机制,如复杂的接纳控制,拥塞 控制等。因而,网络服务多样化必须要求网 络具有扩展性的控制模型,从而方便各种不 同的控制机制添加。
体系结构面临的挑战
下一代网中的三个世界
活 方 式 。 在 这 个 以 信 息 为 核 心 的 时 代 中 ,信息 网络 化是发 展大趋 势 ,
大 多 数 国 家 网 上 的 数 据 业 务 量 将 超 过 话 音 业 务 量 。 这 是 因 为 可 以 通 过
网 络 传 递 的 信 息 都 存 放 在 服 务 器 或
数 据 库 里 。 现 实 与 趋 势 表 明 , 以 I P为 代 表 的 数 据 业 务 不 仅 会 超 过 话解 决 繁 琐 的 手 工 操 作 , 储 蓄 结 再 在 算 、 行 汇总 要 数 、 报 路 子 等 费 工 费 时 和 易 于 发 生 差 发 抄 错 的工种 使用微 机 , 后逐 步 推广到 营 业和行 政管 理 。 然
目前 已全 面实 行微 机 管 理 , 省 了人力 、 力和 场 地 。 节 物 该 局 1 8 年 业 务 收 入 为 2 . 万 元 , 2 o 年 增 加 到 91 74 至 0 1 4 1 万 元 , 长 13 以 上 , 人 员 增 长 还 不 足 3 。 20 增 5倍 而 倍
在 下 一 代 网 中 我 们 一 定 能够 看 到 三
个 世 界 , 即从 服 务 层 面 上 ,将 看 到
一
个 I 世 界 ; 从 传 送 层 面 上 , 将 P 看 到 一 个 光 的 世 界 ; 从 接 入 层 面 上 ,将 看 到 一 个 无 线 的 世 界 。
能 。 还 有 许 多 公 司 正 在 从 固 定 电 话
空 间 。 因 为 随 着 互 联 网 的 迅 速 发 展 , I v 定 义 的 有 限 地 址 空 间 眼 P4
2 1世 纪 将 把 人 类 带 入 信 息 时
代 ,人 们 要 通 过 信 息 化 开 创 新 的 工 作 方 式 、管 理 方 式 、 商 贸方 式 、金
网格 讲述下一代因特网的新故事
网格:讲述下一代因特网的新故事今天,因特网和万维网(万维网是因特网上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应用)已经普及了。
即使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网络的影响也随处可见。
“上网”已经不是很稀罕的前卫词语。
有人开玩笑说,在中国,不论多么小的城市,你都可以看到两样东西,一个是卡拉OK,另一个是“网吧”。
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人们爱用所谓的“S曲线”来说明问题。
他们认为,任何科学技术都有一个从诞生,到快速成长、到成熟,到衰亡的过程。
今天的高科技,明天也就可能成为传统产业,甚至是“低科技”。
对因特网、万维网乃至整个信息技术,人们近来有两派观点。
很多人认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才刚刚开始快速成长,正处于“宇宙大爆炸之后万分之一秒”的时间段。
它们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不论在技术、在应用、还是在市场方面都有很多创新的机会。
另一些人则认为因特网/万维网技术已经接近成熟期。
它们即将被更先进的技术取代。
不论采取何种观点,有几个问题我们是必须问的:“因特网后面是什么?万维网后面是什么?什么是信息技术的下一个大浪潮?”我们必须提出这些问题,思考这些问题,想像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参与创造下一个大浪潮。
而创造浪潮是赶上浪潮的最好方法。
有一小批,但人数越来越多的电脑专家们认为,这下一个大东西就是网格。
2那么什么是网格呢?它与我们熟知的因特网和万维网有什么不同呢?它有什么用途呢?它能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益处呢?这些问题很难用普通老百姓一下子就能明白的话语回答出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网格技术现在还处于萌芽阶段,还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还远没有成型,因此不可能有唯一确定的简单回答。
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认为网格技术可以开始从研究走向实用了。
由于有因特网和万维网的铺垫,网格的实用和普及用不了因特网所花的三、四十年时间。
2000年5月,世界上第一家网格创业公司在加州圣地亚哥成立,说明已经有人想把网格技术产业化、商业化了。
在本节中,作者先讲述一下国内外专家们对网格的研究和看法,然后阐明作者自己对网格的思考。
论世界信息网格概念及其应用
论世界信息网格概念及其应用1 引言随着现代作战需求的牵引、技术发展的推动,以及“信息优势”、“联合作战”和“网络中心战”等理论的驱使,电子信息装备得到了空前快速的发展,其战略作用更加突出。
“全球信息网格(GIG)”是上世纪末美国防部为适应军事革命发展推出的一项庞大的国防电子信息工程计划,已于2000年开始启动。
它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超大规模信息系统,提供一整套增值功能来支援信息处理、存储与传送,并实现人网互动、网络管理、信息分发管理、信息保障等功能的最优化,这些功能充分交织、融合,以实现大系统之互通,以实时方式和真实图像向所有官兵提供全面的态势感知能力。
按目前进度,该计划将于2020年完成,届时通过这一先进信息基础设施,将对军事测绘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2 全球信息网格的概念所谓“全球信息网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简称GIG,就是由可以链接到全球任意两点或多点的信息传输能力、实现相关软件和对信息进行传输处理的操作使用人员组成网格化的信息综合体。
GIG将保密及非保密计算机网络连接成全球性信息网,将为陆军士兵、海员、飞行员、陆战队员和决策层提供数据,为联合作战单元提供单一的、端对端信息系统能力,包括安全的网络环境,使用户不管地点在哪里,都能访问共享的数据和应用,并得到强大的网络/信息中心基础设施的支持。
3 组织结构全球信息网格是全球互连的、端对端的信息能力,相关过程和用于收集、处理、存储、散布并根据作战单元、决策人员和支持人员的要求来管理信息的人员的集合。
从体系结构上看,GIG一改以往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情报(Intelligence)、系统监视(Surveillance)和侦察(Reconnaissance)(简写为C4ISR系统)的纵向一条线或组网一个面的链接模式,按照联合作战体系结构,科学地联接成一体化的系统,建立网格状的信息网系,以便从结构上为实现全球任意点、不同需求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环境条件。
角力下一代互联网
以 1 9 年 R C 2 6 v p c i t n 98 F 4 0I 6S e ic i P fao
中国很早就开始下一 代可信互联 网的 发布 E为准 , P 6 t Iv 诞生 。 十多年间 , 多国 许
简单手法 ,就控 制了爱沙尼亚互联 网的 投 入和研究 ,2 0 ,C R E 0 4年 E N T在清华大 家都在犹豫不决 , 是否选择Iv , P 6 但对发展
重 要组成部分 。
■文 /本刊 记者 傅 宇凡 2 1 年 5月和 7 ,美 国政府 向全世 01 月
在互 联 网领 域 展 开新 一 轮 的战 略 资源 博
弈。
信息安全的博弈
互联 网创始之 初 ,并没有考虑 到安全
20 0 9年 ,中国工程 院院士汪成为就 曾
界发布《网络 空间 的国 际战略 》 这 是美 国 经预言美 国将 对网络空 间 ( yesa e 制 性 、 , C brpc ) 移动性 、 可扩 展性 、 高性 能和实时 眭等 有关全 球 网络安 全战略 构想 的集 中体现 , 定 战略政 策 , 他指 出互联 网的研究需要 “ 摒 问题 , 这些 问题 在互联 网三十年的历程 中, 其 宣称美 国将使 用一切必要手段 防御至关 弃 以往 ,摒弃 经典 ,向前演进 。 ” 重 要的 网络资产 , 国将 像对 待其他任 何 美 已经逐渐 成为阻碍发展 的瓶 颈 。尤其 以安
中国工程 院汪成 为院士指 出,没有 系
战争 中 ,利用计算机系统漏洞进行攻 统性 , 拆东墙补西墙的应急做法 , 将无法解 Iv 体验 日活动 ,其 中身影 闪现的基 本是 P6 击, 使得对方指挥控制 系统处于瘫痪 , 己方 决互联 网安全可信 的问题 。系统安全和 可 全球顶尖的互联 网网络和应用服务提供商。 部队长驱直入 , 演绎互联 网时代 的“ 战而 信 涉及到物理域 、信 息域 、认知域和社会 目前 为止 ,能够解 I 不 P地址资源燃眉之急的 屈人之兵” 战术 。 这样 的战争在近年来屡见 域 ,需要在互联 网体 系结 构上进行系统性 就 是 Iv 。 P 6 不鲜。20 年 ,爱 沙尼亚互联 网被袭 ,黑 的研 究 。 07 客们仅用大规模重 复访 问使服务器瘫痪这
解读全球信息栅格
的 “ 大脑” 。为加快 户的需求“ 推荐” 信息和作战知 “ 网络中心战”
’/’#’/ 的进程,美国国防部在 4556
财 年 投 入 46 亿 美 元 用 于 美 军 的 网 络化建设。
4、 & /0!1 系统还没有实现 对 大
量战场信息的有效加工 面对信息化战争和信息作战
二、 全球信息栅格 ( !"!) 的体系结构
所 谓 全 球 信 息 栅 格 7-89:;8<
54 国防科技!466I J/ <
!"#$$%&’()*+,-./0-,/1+
尖端科技
!"#$%&$’ (’ )$"*%+, +-.
转变。美军正在大力推进的军事变 ( & 0) 。全球信息栅格能使作战人 员在全球范围内安全地获取信息, 可使得使用该栅格的人员更方便 地获取所要的信息, 从过去自己到 信息库中获取变为由系统自主检 索再返回所要的信息, 从被动的信 息获取变成主动的态势感知。这种 变化是质的变化, 是网络中心战中 对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 核心要求的物质基础, 是实现部队联合一体化 的关键所在。全球信息 栅格将通过形成可用的 互操作的、安全的网络 ( 一) /0/ 的概念 美军网络中心战最终要使作 战部队达成一体化的指挥控制、 精 确的火力打击和实时的态势感知 和情报共享, 而促使这种目标实现 集成来连接从传感器和 卫星到展开的陆、海、 空、 士兵等一切要素, 能 在全球各个运作点提供 服务,并提供其它用户 "10!2 系统
全球信息栅格
全球信息栅格装备新锐五i丽摘要:文章概述了全球信息栅格的定义及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全球信息栅格的设计思路,体系结构以及关键技术,并对全球栅格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期望通过这些介绍,能够对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一些借鉴作用.关键词:全球信息栅格网络中心站互操作在未来战争中,信息将成为战斗力的第一要素.在机械化战争中,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作战力量的主导要素,信息是辅助要素.而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战争中,信息上升为作战力量的主导要素,成为战斗力第一要素.争夺制空权,制海权,制电磁权固然重要,制信息权,包括制网络权将会变得更加重要.通过发挥信息优势,能对战场了如指掌,可以更有效的运用力量,大大提高使用兵力的效果.最近几年,美军在信息化建设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全球信息栅格的建设.一,全球信息栅格(GIG)简介上世纪90年代初,美军受海湾战争的影响及联合作战与信息38国防科技.2oo79作战理论的推动,针对各军兵种CI系统的"烟卤"结构而造成的其互通,互联能力差的弊端,于1992 年提出"骑士"CI计划.在这个计划中首次确定了支持联合作战CI 系统应达到的目标:近期内实现各军兵种CI系统间的互通;远期内建立一个由无缝网络(信息球,或全球网络信息一体化计划),连通的,保密的,高性能的综合Cl系统,以保障参战人员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所需的信息."勇士"CI计划为国防部,各军兵种及有关国防部机构规划和研制Cl系统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美军建设21世纪CI系统的总纲.实际上, "勇士"CJ计划构想中提到的信息球即是全球信息栅格的最早提法. 全球信息栅格是信息球概念的发展与完善.1999年9月22日,美国防部首席信息官(DoDCIO)发布了全球信息栅格备忘录,即关于GIG的定义和范围的工作指南.备忘录指出:全球信息栅格的英文原文是GIobalInformationGrid.GIG是其英文缩写.全球信息栅格是由互操作的信息处理系统和通信系统组成,可提供一个包括安全网络环境在内的信息环境,是一个"系统的系统"(SoS).全球信息栅格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一系列增值功能,这些功能是相互关联的,一体化的和可互操作的,其中包括信息的处理,存储和传输;人与GIG接口;网络管理,信息分发管理及信息保证等.全球信息栅格(GIG)的特点,一是信息获取全球化,真正可以实现"哪里有信息,哪里就能上网"; 二是信息交换全维化,"全球共享";三是信息处理智能化,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形式传递到正确的接收者手中,同时压制敌方谋求同样能力的企图,从而将信息获取能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科学决策能力和作战能力;四是信息设施兼容化,强调从传感器到射击器的全程信息一体化兼容, 实现任何能发送和接收"0","1"数字信号的设备均能与GIG相联;五是信息防护安全化,多层设置,纵2000年1月到2001年6月,美军在国防部副信息主官办公室下设的体系结构和互操作管理局,联全球信息栅格合参谋部三局的联合指导下,开发并发布《全球信息栅格体系结构1.0版》.2000年3月31日,美国防部首席信息官又发布了关于GIG的指南和政策备忘录.该备忘录记录经副国防部长签发后,提供给相关部门,备忘录给出了GIG新的修改后的定义.并一直延续引用至今.2001年5月2日,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对GIG的概念又作了补充,并得到了国防部首席信息官,负责采办,技术和后勤(AT&L) 的国防副部长办公室,负责C.l的国防部长助理办公室,联合参谋部J6局的确认.新增补的两条是:"全球信息栅格"包含的任一系统,设备,软件或业务都应符合下列一个或多个条件:①向/从其他设备,软件和业务发送,接收信息,转发或交②存储,组织,呈现或配置向\从其他设备,软件和业务发送\接受的数据,信息或知识,并提供信息保证;③处理其他设备,软件和业务使用的数据或信息.④非GlG的信息技术一独立的,自备的或嵌入式的信息技术,现在或将来都不与商用网络(GIG)相连.2001年7月,美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网络中心战》报告.报告较详细地说明了GIG的有关问题,包括定义,组成,接口标准,运作内容, 与"网络中心战"及战术网络的关系.以及各军种和部门对GIG的贡献等.2003年8月,美国国防部首席信息官批准了全球信息栅格2.0 版.新的《国防部企业体系结构框架2.0版》,取代自1997年开始使用的"CISR核心体系结构"数据模型.强制推行GIG体系标准.2004年6月,美联合部队司令部进行了"盟军间多传感器空对地图1全球信息栅格是实现网络中心战的基础联合情报,监视和侦察互操作协同系统"(MAJI—IC)的先期概念技术演示.2005年度"全球信息栅格带宽扩展计划"(GIG—BE)进入全面实施阶段.~1J2005年9月,部署GIG—BE的网络站点将多达装备新锐ADV ANCEDEQUlPMENTS70~90个以上.美国国防部将GIG—BE将作为未来网络中心部队的基础.2006年出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又提出以"联合能力"作为美军未来建设的重点,要求所有部队要"从独立的军种作战观念转变为联合作战的观念",从而在作战行动上各作战单位形成相互依赖,最终实现部队的"无缝联合",进行一体化联合作战.美国2007财年的国防法案授权,为国防部全球信息栅格(GIG) 作战内联网以及尽快部署新系统来满足作战人员在电台,战术数据链,作战支持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方面的需求提供更多资金.截止到2007年,美军在GIG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效果明显.按目前进展情况,美军将于2010年初步建成GIG系统体系结构,2020年全面完成.美国2008财年的国防信息技术合同资金将从2007财年的234 亿美元提高~lJ249'(7_,美元.美军希望在未来获得信息优势,决策优势和全面优势.由此驱动了全球信息栅格建设.((2020联合作战设想》强调未来战争要有网络中心战(NCW)环境.这种环境可以通过全球信息栅格实现.全球信息栅格为网络中心战,信息优势,决策优势及最终的全面优势提供了基础.而信息优势可以使作战部队信息地位大幅度提升,并导致作战能力的提升.二,全球信息栅格(GIG)的设计思想及体系结构1,设计思想在定义GIG的栅格体系结构时.OoOCIO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整个作战空间内,通过有效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在有协同关系2007.941,国防科技39塞鱼堑堡ADV ANCEDEQU-P啊ENTS甚寨安全平台公开秘密数据数据:信息管理童全球和功能领域应用全球数据-信息保证业务信息分发业务.0处理和网络管理业务本瑰帮个局域网区域网作战网广域网地区和人处理一通信网络全球处理表l全球信息栅格参考模型和需要协同关系的作战单元之问,实时建立共享关系.不同用户的共享关系实质是一种互动能力,用户既可操作其它用户的信息,也可为其它用户所操作,实现这种能力的技术手段需要通过互连互通互操作来完成.从而为网络中心战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在GIG栅格体系结构的构造中,DoDCIO首先强调解决对互连互通互操作性的标识和定义.GIG栅格体系结构设计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为解决如何实现"恰当的时间内,将恰当的信息以恰当的格式递交给恰当的人员"(四个恰当) 这一目标的,从而实现全面的军事优势.2,体系结构DoDCIO根据lanFoster等人提出的栅格体系结构,结合在海空军试验项目的结果,提出如图1 所示的六层的层次化GIG栅格体系结构.GIG栅格体系结构既有理论框架,也有一般性描述,事实上它集结了栅格相关的主要关键技术和对未来战争的军事需求,已在多次的演习中得到检验.此栅格体系结构对GIG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规定栅格体系的各种层次40国防科技t2oo7.9时,遵循的模型是"沙漏"模型(现在正向以面向服务为中心的模型转变).沙漏的瓶颈是定义核心抽象和协议的一个小集合.许多不同的高层行为映射到它们的上面(沙漏的顶部),它们自身也能被映射到不同的基本技术之上(沙漏的底部).在DoDCIO提出的GIG体系结构中,沙漏的瓶颈由资源和聚集协议组成,它们简化了个别的资源的共享.在这些层次设计了协议,因而这些协议能在那些在基础结构层定义的完全不同的类型范围之上实现,并且本身又能被用于构建聚集层上的各种面向全局服务和应用专门的行动,因此在单一的资源之上涉及多种资源的协调使用.(1)基础结构层该层提供面向到本地的接13.本层是物理或逻辑层,其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是向上提供各作战单元或用户可供共享的资源.基础结构层提供的基本资源可以是计算资源,存储系统,网络资源,火力控制资源及各种传感器等."资源" 可以是逻辑的,如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计算机簇,或分布计算机池;也可以是当前作战态势.对此,一个资源实现可以涉及内部的协议,但并非栅格体系结构所关心的问题.其实现的功能主要有:为作战人员,指挥人员等在作战任务范围内,根据需要灵活地或长久地建立面向任务的各种网络.如,可建立从卫星到传感器,从单兵到指挥所的保密而互通的网络,为全球各地区的作战人员完成作战任务提供所必需的网络.可实现动态增加或删除网络;可实现能将传感器与单兵之间可靠而安全连接起来的网络,为常规作战和核作战条件下的指挥控制,战斗勤务保障,情报和日常业务提供一个通用环境.(2)连通层连通层主要是在GIG范围内建立对各种链路的安全可靠的连接,实现顺利安全的通信.提供面向各种栅格(如信息栅格,交战栅格,传感器栅格等)的通信事务处理,特别是有关通信和授权控制的核心协议的实现.基础结构层递交的各种态势感知信息的数据交换都在这一层的控制下实现,并实现各种态势感知信息间的授权验证,安全控制.即连通层定义栅格中专门的态势感知信息所需要的核心通信和认证许可协议.通信协议使得能在基础结构层之间交换态势感知信息.认可协议建立在通信服务之上,以便隐形的提供关于用户验证和态势感知信息标识的安全机制.通信需求包括传输,路由和命名.网络安全性解决方案也对通信保护提供支持(如在保护程序的控制下,非可靠协议的独立数据单元保护,对TCP以外的可靠传输协议的支持等). (3)资源层资源层建立在连通层通信和认可协议之上,实现共享单个作战资源,并定义有关单个作战资源的安全协商,建立,监控,记录及共享操作的管理能力.资源层实现调用基础结构层功能访问并控制本地的作战资源.资源层的协议仅仅关注单个作战资源,跨分布的作战资源的问题是由其上层聚集层来实现的.其主要是完成对广泛的作战资源中获取,使用,存储,分发等,并在各军兵种广泛收集,处理,存储分发和显示信息等的功能.根据资源的类型不同,它们的能力特征也不相同,针对军事应用资源的专门的能力特征如表1 所示.资源层有以下两类基本的协议.①信息协议.用于获得关于一个作战资源的结构和状态方面的信息,如一个作战资源的配置与使用,当前负载等.根据作战态势的需要,指挥人员分发信息时,对作战资源的分配使用方法.②管理协议.用于协商访问共享的资源.详细说明资源需求(服务的质量等)以及要执行的操作,进程建立或数据访问等.由于管理协议对创始共享关系负责,所以它们发挥"策略应用点"作用.包括指挥人员生成的管理策略,作战态势要求的策略等;确保请求的协议操作与资源被共享的策略相一致.此类协议可支持对一个互操作的状态的监控以及对该操作的控制.并保证能实现跨越许多不同作战平台的资源的共享机制.(4)聚集层聚集层实现协调多个资源,并定义面向全球的所有资源的捕数字栅格地图(DigitalRasterGraphic,缩写DRG)捉相互作用的协议和服务等,从而实现资源的聚集和各种共享行为.尽管资源层只着眼于与单个资源的交互,但体系结构的下一层包含的协议不与任何一专门的资源关联.实际上是面向全球的所有资源的共享的相互作用.因此,栅格体系结构第三层为聚集层.其功能主要表现在:①目录服务参加允许协同作战的各单元或用户发现完成作战所需要的资源的存在,并实现基于军事特征查询资源与递交服务.②协同分配允许根据作战态势和指挥人员的要求,实现请求为一个专门的用途(如,生存信息的生成和发送)分配一个或多个资源并在适当的资源上为任务安排进度并报告.③安全管理,支持失败情况下.受到火力打击或性能下降时其能力的自恢复;防止敌人的攻击与非法的使用等安全机制策略的实现与维护.④集中服务支持,允许在独立作战的方向之间,如,同步还是异步条件下,旅以下作战机关中用户群体中信息的准确无误的协调与交换.(5)业务层业务层是用来完成并确保GIG实现向所有作战指挥人员,决策人员等提供独特的军事能力.主要包括:①支持各级指挥人员及决策人员对作战与战术决策至关重要的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获得支持重要军事决策的关键信息的预测能力.②支持指挥人员根据战场变化.动态调整信息需求的能力, 如,指挥人员拥有动态地调整其资源的优先使用与分配的能力. ③支持指挥人员以自己希望的格式获取可立即使用的信息能力●EmaiJ:gfkj@n…dtn装备新锐ADV ANCEDEQUlPMENTS④支持战斗人员的动态的资源管理及分发生存信息的能力. ⑤用自动方式递交指挥人员和掌握一个完成战斗任务所要求的信息的能力.⑥支持完成并提供来自应用层的一项具体军事任务所必需的特定应用程序的集合体.包括用户不能直接访问的应用程序,但可由应用层应用程序实现申请的功能.(6)应用层GIG栅格体系结构的最终层次——应用层是由在分布环境下完成各种功能的操作的应用组成. 应用由在任何层上定义的服务的形式.以及实现这些服务的调用形式组成.GIG的全球应用就是在这一层中实现.此层主要提供面向陆基,海基,空基,多种传感器等的用户平时和战时的应用,实现的主要功能有:①为国家指挥当局及战略部队提供综合战术告警,打击评估的可行信息.②为决策人员,指挥人员实时交换,传递作战信息,实现有效及时的决策.③全球范围内快速和流畅地传输和交换信息,实现规划和实施跨地域内的,不同层次(包括战略,战役,战术)的协同作战.④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联合司令官及其所属部队,传送有关目标,部队机动,装备状况等信息.⑤在作战资源动态变化的环境内,以少量的部队,更高的作战速度实施作战.三,建立全球信息栅格(GIG)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1,基础理论虽然美军至今从未公开关于2007.90国防科技41装备新锐:!面丽处理平台中运行的适应性研究; ;⑨GIG系统集成技术等.f四,全球信息栅格(GIG)的未来发展目前,美军的GIG还处于顶层设计阶段.为了进一步的整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1,提高连通性通过采用标准的保密和非保密的电话技术,话音连通性已经得到极大的改进.但是,目前的话音和数据几乎还是完全独立的.这在~定程度上是因为民用工业还不能可靠而无缝地实现互联网协议话音(V olP)标准.目前,还缺乏发f展V olP技术和异步传输模式(ATM)话音技术的动力.事实上, !标准电话设备正在向更多的战术部队梯队扩散,但这些梯队还没有解决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带宽需求问题.另外,对于飞机系统来说,只有采用1553B数据总线的少数指挥控制平台可以使用IP 协议.2,增加带宽新兴的服务质量(QoS)方法可改进带宽的使用.目前的传输方法是给话音,数据和电视会议,分配固定份额的带宽.而服务质量方法则结合ATM或IP技术.可以在上述业务之间,或在上述业务与其它业务之间,实现有管理的带宽共享.数量很少的最高优先级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获得带宽,数量较多的次优先级用户,则在"互不干扰" 的基础上,利用可以利用的带宽.但是在国防部门,目前还没有广泛使用服务质量方法.实际上.国防部对网络应有优先需求,以确保按优先次序处理各个信息单元.3,提高互操作性由于现在还没有建立能满足公认的联合信息需求的国防部数全球信息栅格的基础理论的内容, 但从所提出的全球信息栅格体系结构概念模型中,不难发现实现全球信息栅格的基础理论主要有:①针对不同的信息栅格,研究其新型的通信协议和信息融合算法;研究信息栅格内分布式系统问协同计算的环境及工具:研究信息栅格中数据挖掘,知识处理和资源汇聚的方法和手段.②针对不同的作战对象和作战任务的要求,研究信息栅格的自适应的扩展与伸缩技术:研究如何实现在快速改变网络拓扑结构的情况下,信息栅格能够提供及时,可靠,迅速通信的协议与技术.③针对分布式的指挥控制(commandandcontro1)结构,全球信息栅格如何保障决策人员的实时决策技术.如何实现覆盖整个战场的实时的态势感知与交换技术:研究如何实现生存信息和计划} 信息的分类与转发:如何实现基于: 内容的信息转发等.④针对全球信息栅格内传输的海量信息,如何有效自动的实现} 对海量信息的认知,汇聚,融合与抽取等.2,关键技术①GIG总体技术及体系结构研究i}②GIG指标体系及需求研究,GIG分层模型的栅格网络互连研究;@GIG中各类传感器,武器平台,各级各类指挥自动化系统,即插即用及一体化接人中间件技术;④GIG异地,异构信息存储,管理与共享技术;⑤GIG中按任务的信息检索与分发技术:;@GIG中的信息安全技术:⑦各种信息搜集单元和各种信息应用单元互连及接口实现技i 术:⑧传统设备在GIG通用信息42国防科技~2007.9据库,因此,还不能通过需求生成系统来确保互操作性的工作.目前的无线电波形也限制了互操作性. 正在实施的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的传统波形计划,其目的是使所有部队都能通过软件来定义无线电电台所使用的所有传统波形.传统的保密话音协议,也限制了地面部队和海上部队之间的互操作性.传统的多路复用设备也是如此,陆军,空军和海军部队之间的卫星通信的多路复用设备都不能互操作. 4,提高安全保密性国防部确定采用公用密钥基础设施来提高GIG的安全保密性, 进一步结合使用加密数据库和入侵检测系统.传统的加密机正在被使用分组加密的新型加密机所取代,但这种加密机不支持服务质量(QoS)方法.5,制定共同的技术标准建设GIG必须制定一整套合理的原则,发展统一的结构,克服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保证执行程序和结构的互相一致.统一结构的一个关键是要有一套共同的技术标准.国防部联合技术体系规定了一套最基本的, 用于装备新系统或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的标准和测量.由于该体系包含大量标准,因此,还要制定适用于网络应用的具体标准.五,结束语美军的全球信息栅格计划自启动以来,三军在建设方面业已取得重要进展.GIG是美军新时期, 新战略,新思想下的产物,是美军保持与谋求信息时代军事上信息优势的重要手段与前提.深入研究美军的全球信息栅格建设,对于促进我军军事信息化的建设水平,提高建设军事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化的方法与步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l豳。
美军全球信息栅格(GIG)简介
美军国防信息基础设施(DI I)
1992年2月,美参联会在“勇士C4I”计划中,提出要建立 无缝连接、保密、高性能、一体化的C4I系统——“信息 球”(infosphere),以助于消除“战场中的迷雾”。
1993年1月,美国防部正式批准建设 DI I。 1994年,国防信息系统局颁布了DI I主计划,到1998年,
17
GIG 的定义
由全球互连的一组端到端的信息能力、相关过程和 人员组成,可根据作战人员、决策人员和支援人员的 需要,采集、处理、存储、分发和管理信息。
支持国防部、国家安全部和相关情报机构在战时和 平时完成各种(战略、战术、战斗和事务处理)任务 和职责。
为各作战单元(基地、指挥所、军营、台站、军事 设施、移动平台和已部署阵地)提供信息能力,为联 军、盟军和非国防部的用户或系统提供接口。
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GIG
网络中心战
(Global Information Grid),以获得必须的信息
网络中心战
全球信息栅格
全球信息栅格
优势和决策优势。 16
美军建设GIG 的目的
four right 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以
正确的形式送交正确的接收者手中;同时要 压制敌方谋求同样能力的企图。
普适性:无处不在,无所不达,即插即用,按需
提供。 综合性:提供 peer-to-peer 服务,填补“信息孤岛”
之间的缝隙,消除“烟囱系统”之间的壁垒。 面向服务 :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是“Web
服务”技术的延伸,永远在线,良性互动。 开放性 :提供开放的标准,通用的架构和公用的
计算经济网格体系结构( GRACE )
网 格 用 户 层
未来的网络
未来的网络作者:刘露来源:《百科知识》2008年第13期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以及生活理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
以E-mail为主要应用的第一代互联网把遍布于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用TCP/IP协议连接在一起;第二代互联网则通过Web信息浏览及电子商务应用等信息服务,实现了全球网页的连通;第三代互联网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这就是网格计算(Gird Computing)。
其实网格的概念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就出现了,不过直到1998年,全球网格研究的领军人物、美国计算网格项目的领导人之一伊安·福斯特才在《网格:21世纪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蓝图》一书中对网格进行了描述性定义:“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
互联网主要为人们提供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通信功能,而网格的功能则更多更强,它能让人们透明地使用计算、存储等其他资源。
”中国的科学家认为,网格实际上是继传统互联网和Web之后的第三个大浪潮,可以称之为第三代互联网。
简单地讲,传统互联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主要实现计算资源共享;Web实现了网页的连通,主要实现的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而网格则是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阶段,最终实现的目标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台“有超级计算能力的网格”或“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带宽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全面共享。
为组织内的所有用户提供超强的、无所不能的一体化信息和应用服务(包括计算、存储、访问等)。
网格的优势在于不仅数据处理能力超强,而且能充分利用网上的闲置处理能力来节约计算成本,实现资源的共享,彻底消除资源孤岛。
网格(Grid)这个词来自于电力网格(PowerGrid)。
计算机基础考试试题
计算机基础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计算机中,RAM表示的是:A. 随机存取存储器B. 只读存储器C. 固态硬盘D. 硬盘驱动器2. 下列哪个操作系统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A. Windows 10B. macOSC. LinuxD. Android3. 以下哪种网络协议用于文件传输?A. HTTPB. FTPC. SMTPD. TCP4.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不包括以下哪项?A. 电子邮件附件B. 软件下载C. 硬件损坏D. 网络浏览5. 下列哪个不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特点?A. 数据共享B. 数据独立性C. 数据完整性D. 数据隔离性6. 在计算机中,CPU代表的是:A. 中央处理单元B. 磁盘控制器C. 内存条D. 电源单元7. 下列哪个软件是用于图像处理的?A. Adobe PhotoshopB. Microsoft WordC. Microsoft ExcelD. Adobe Premiere8. 以下哪种数据单位表示的是存储空间?A. bitB. byteC. baudD. hertz9. 互联网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世界wide web”概念的人是:A. 比尔·盖茨B. 史蒂夫·乔布斯C. 蒂姆·伯纳斯-李D. 马克·扎克伯格10. 下列哪个术语与网络安全有关?A. 路由器B. 防火墙C. 调制解调器D. 网桥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计算机程序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______语言等阶段。
2. 域名系统(DNS)的主要功能是将______地址转换为IP地址。
3. 在计算机中,______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数据不丢失。
4. 一个标准的IP地址由四组数字组成,每组数字的范围是______至______。
5.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硬件的______和管理软件,它提供了用户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
因特网之后是什么 --网格技术探讨
因特网之后是什么 --网格技术探讨因特网之后是什么?--网格技术探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徐志伟正在兴起的网格技术今天,因特网(Internet)和万维网(Web)已经普及。
有观点认为,因特网和万维网技术已经接近成熟期,它们即将被更先进的技术取代。
那么,“因特网后面是什么?万维网后面是什么?什么是信息技术的下一个大浪潮?”我们必须提出这些问题,思考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才有希望参与和创造信息技术的下一个大浪潮。
先是一小批人,后来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得出结论,这下一个大浪潮就是——网格(Grid)。
网格的理想,早在1960年就提出来了,但对网格的大规模研究只是近十年的事。
今天,网格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就连大众媒体上也出现了很多与网格相关的技术名词:元计算(metacomputing)、对等计算(peer-to-peer computing)、分布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计算网格(computing grid)、信息网格(information grid)、知识网格(knowledge grid)、数据网格(data grid)、访问网格(access grid)、万维网服务(web service)等。
尽管网格技术还远不如因特网和万维网技术那么成熟,但已经在一些公司和研究所进入了试用或实用阶段。
美国能源部的山地亚国家实验室最近宣布,它的“先进战略计算创新计划网格(ASCI Grid)”将投入生产性使用,主要用于核武器研究。
IBM公司则部署了一个内部研究网格,以便于分散在美国、以色列、瑞士、日本等地的IBM研究人员共享计算资源。
医药、化工、通信、电子、汽车等领域的一些大公司,如辉瑞(Pfizer)、爱立信(Ericsson)、日立(Hitachi)、宝马(BMW)、联合利华(Unilever)、葛兰素威康(Glaxo Wellcome)、史克必成(Smith-Kline)等,都已经开始构造和试用内部网格。
全球信息栅格_信息化战争的支撑技术
李大光全球信息栅格是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的全球性信息网络体系,它是信息化战争的技术基础,能够为各作战单元提供信息服务,是应对信息化战争、提高国防和军事能力的重要支撑技术。
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的联合作战规模明显扩大,作战指挥基本上实现了高效、实时,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为此,伊战后美军加紧建设“全球信息栅格”,准备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所有作战单元连接起来,确保网络互联互通和战场信息共享,以获取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
一、全球信息栅格技术的产生“全球信息栅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GIG)的目标是实现端到端的无线连接和全球信息共享,提供即插即用式的互操作能力。
主要是由基础、通信、计算、全球应用和使用人员5个层次组成。
其中,基础层包括体系结构、频谱分配、法规标准、管理措施等内容;通信层包括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以及国防基础信息系统网、远程接入点、移动用户管理业务等内容;计算层包括网络服务、软件管理、各类数据库和电子邮件服务及管理等内容;全球应用层包括全球指挥控制系统、全球战斗支持系统、日常事务处理程序以及医疗保障系统等内容;使用人员层包括陆、海、空、天各军种及特种部队等。
GIG具有7 种能力,即信息处理、存储、传递、人与GIG接口、网络管理、信息分发管理和信息保证。
“全球信息栅格”已经成为美军实现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的纽带,对于提高军队战斗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球信息栅格”概念源于美国军方。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防科学委员会特别工作组对几次重大军事行动中的通信需求进行了调查。
据他们测算,到2010年,如要同打两场大规模的地区战争,美军所需的峰值通信容量约为35吉比特/秒,几乎是1997年美军在波黑战争所用容量的20倍。
尽管这是个保守的估算,也已大大超过美国防部现有的和未来10年内计划中的通信总量。
在阿富汗战争中,单架无人机从阿富汗发回图像所需带宽是美军在“沙漠风暴”行动中所用带宽的3倍。
全球网络文档
全球网络简介全球网络是指连接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网络,将地球上的人类、组织和设备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
它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发展历程全球网络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国防部启动了一个名为ARPANET的项目,旨在创建一个通过分组交换实现的分布式网络。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加入到全球网络中,形成了如今的互联网。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网络经历了快速发展和不断演变的过程。
从最初的军事目的到如今的商业和社交用途,全球网络的功能和应用范围得到了大幅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购物和娱乐。
全球网络的基本组成全球网络由一系列基础设施和技术组成,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服务器和主机:全球网络依赖于大量的服务器和主机,这些设备存储和提供网站、应用程序和数据等服务。
2.路由器和交换机:这些设备用于在网络中传输数据包,将数据从源地址发送到目标地址。
3.光缆和传输设备:全球网络通过光缆和传输设备进行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4.域名系统(DNS):DNS将域名转换为对应的IP地址,方便用户访问特定的网站和应用。
5.协议和标准:全球网络使用一系列的协议和标准来确保不同设备和网络之间的互操作性,例如TCP/IP协议。
全球网络的影响全球网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传递和共享:全球网络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利。
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社交媒体等方式与他人进行远程沟通和协作。
2.经济发展:全球网络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它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让企业可以在线销售产品和服务,并与全球消费者建立联系。
3.教育和学习:全球网络为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学生和教育机构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在线课程,实现远程教育。
4.社交和娱乐:全球网络连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让社交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网格技术与全球信息网格
网格技术与全球信息网格
苏长云
【期刊名称】《指挥控制与仿真》
【年(卷),期】2005(027)003
【摘要】网格技术被认为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下一次浪潮,目前对网格的研究已经成为信息领域的热点.本文阐述了网格的定义、由来、特性、标准化、协议等,介绍了网格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美军全球信息网格(GIG)的计划,以及全球信息网格与网络中心战的关系.
【总页数】10页(P75-84)
【作者】苏长云
【作者单位】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江苏自动化研究所,江苏,连云港,222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4
【相关文献】
1.全球信息网格节点移动性及路由特性 [J], 徐公华;张申
2.全球信息网格的概念及其应用 [J], 时鑫;时森;何长征
3.全球信息网格的概念及其应用 [J], 时鑫;时森;何长征
4.基于对等网络的全球信息网格服务发现机制研究 [J], 谢成钢;郭得科;陈洪辉
5.美军全球信息网格技术研究 [J], 侯素强;郭超;张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国参与下一代互联网 (数据网格 )的研发
英国参与下一代互联网 (数据网格 )的研发
陈林
【期刊名称】《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2000年 12月 29日,欧盟正式批准和实施了一项名为 " 数据网格(DATAGRID)" 的新一代超级互联网项目。
英国著名的研究机构 - - 英国粒子物理学及空间学研究理事会 (PPARC)作为主要执行者参与了该项目的研发。
【总页数】1页(P53)
【作者】陈林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英国科学家拟研发下一代计算机或拥有感情 [J],
2.下一代互联网:从网络到网格 [J],
3.基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信息网格技术探析 [J], 张滋朋;洪熙炯
4.英国投资研发下一代汽车引擎技术 [J],
5.英国投资10亿英镑研发下一代汽车发动机技术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全光格形骨干网
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全光格形骨干网
赵锋;Saleh,AM
【期刊名称】《通讯世界》
【年(卷),期】2000(000)009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赵锋;Saleh,AM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9.1
【相关文献】
1."复杂而简单"的下一代互联网——江苏省IPv6骨干网和南京城域网的建设 [J], 吴剑章
2.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资源服务平台北京启动搭建 [J],
3.基础运营商如何做好互联网骨干网“管道”——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思考 [J], 孙薇
4.以区块链构建下一代价值互联网的信任基础 [J], 芬利
5.以区块链构建下一代价值互联网信任基础的措施 [J], 施烁;贾智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網格技術的發展歷程雖然不長,但在核心技術上卻已有超乎想像的進展。基本上,目前大部分的網格計畫主要是建立在Globus中介軟體的環境上。Globus是一個開放原碼的基礎平台,提供了網格所需要的基本功能與服務,如安全性、資源選取與匹配、儲存資源管理與資料存取等。
(2)網格結構原理
整個網格架構(Grid Architecture)可用階層式(Layer)概念來描述,其中較高層係以使用者為中心,底層則專注於電腦資源及網路:
如此說來,任何可以在電腦上做的事情,都可以在網格上執行,而且不會影響原電腦正常的運作,它本身就如同一個超級大電腦。[3]
三、趨勢與展望
LCG計畫利用網格技術,用於處理實驗所產生的巨量計算與資料管理需求。通常,這樣大規模的實驗一年就可累計12億到14億gigabytes的資料量。如果用光碟來儲存,這些光碟將和巴黎鐵塔一樣高。科學家若要利用這些堆積成山的資料,必須使用大量的電腦(約7萬套目前最快的個人電腦),分析並過濾有用的資訊。這對於高能物理以及資訊科學研究均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促使計算資源的使用產生本質性的變革;如何有效利用分散資源、提昇資源應用效能,實為重要的課題。而網格技術即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它可以整合網際網路上的各式計算資源,彙整為遠超過單一計算系統,甚至單一機構所能提供的計算能力,幫助科學家們處理更大尺度、複雜度更高的問題與各類型應用。
下一代網際網路新紀元─全球網格(World Wide Grid)
一、前言
網格(Grid)的概念係由電力網格(power grid)而來,表示由網絡結合其(電力格點)上的各式資源而成,主要的精神是透過虛擬組織所實現的分散資源之統合與有效利用。簡單地說,全球資訊網(Web)是經由網際網路來分享資訊,而網格則是經由網際網路來分享計算資源(包含最常用的計算與儲存資源)促進實質合作。不僅可整合分散的各式電腦資源,更將網際網路整合成一巨大的虛擬電腦系統。
與全球資訊網的發展不同的是,早在CERN正式推動全球網格之前,各主要資訊系統廠商如HP、IBM、Microsoft、Oracle、SGI、SUN等,不但踴躍爭取參與國際性或各國網格計畫,亦深恐坐失商機,積極設立商業模式建構,投入技術研發,並陸續推出網格化的系統及應用軟體。如HP的Planetary Computing、IBM的On-Demand Computing、Oracle的Enterprise Grid Computing、SUN的Grid Engine等,均將對後續的發展應用,產生實質影響。
二、本院目前的網格應用計畫
2003年9月29日,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與全球13個國家,同步宣佈LCG (LHC Computing Grid)[1]第一階段網格服務正式上線。該系統係應用新世代的網際網路應用架構-全球網格(World Wide Grid),將分散於全世界十餘個研究單位的電腦資源連接成為虛擬的單一系統,這是應用資訊科技於科學研究的一大里程碑。
2.詢問網格資訊系統及複製目錄(Replica Location Service, RLS)在何處可以找到檔案,何處有最適當的電腦資源進行分析。(聚合服務)
3.對Fabric送出要求並且萃取資料,啟動計算然後傳回結果。(資源及連結協定)
4.監測計算及資料傳輸過程,回報使用者分析過程何時結束,以及監測及錯誤狀況回復。(聚合服務)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的LCG-1計畫是全球網格技術第一個實際運作系統。目前LCG-1的建置,共有瑞士CERN、捷克布拉格大學、法國IN2P3電腦中心、德國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匈牙利KFKI粒子與核子物理研究所、義大利INFN-CNAF國家電腦中心、日本東京大學、波蘭ACC Cyfronet、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西班牙Port d'Informació Científica、台灣中央研究院、英國Rutherford Appleton實驗室,以及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與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等14個單位參與。
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應用先進網路及網格技術,與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合作,完成與歐洲資料網格計畫(Europe Data Grid, EDG)間電子憑證(Certificate Authentication)之相互認證,以及LCG-1系統建置,並獲邀擔任亞洲地區維運中心(Operation Centre)重任。此計畫之成功,已使得台灣與國際一流的學術研究同步,並奠定新一代的資訊技術基礎建設。
全球網格之時代即將到來。「透過Tim Berners-Lee的工作,發明了World Wide Web技術,作為物理學家用來分享文件的工具,CERN改變了人們與電腦的互動方式。將網格系統由測試階段調整到真實運用將是CERN再一次相當完美的表現」[4]。積極參與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繼全球資訊網(WWW)之後推出的全球網格計畫,引進網格技術並培育網格人才,將使台灣有更好的機會應用全球網格,面對我們在科學研究、教育與環境變遷上的挑戰。
但網格的應用並不僅侷限於粒子物理的範圍,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發展的全球網格,也將應用在生物資訊學及地球科學等各領域的研究。英國自2000年起即以三年時間致力於利用Grid技術,發展e-Science科學研究、教育與產業應用[5]。歐盟將於2004年起,擴充Grid應用環境並成立EGEE (Enabling Grids for E-Science and Industry in Europe)計畫[6],擴大發展e-Science科學研究、教育與產業應用。美國則以Middleware[7]、Globus[8]、TeraGrid[9]、Information Power Grid[10]及LCG等發展經驗,成立Grid3計畫,透過虛擬組織(virtual organization)推動Open Science Grid,期望整合能源部(DOE)與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轄下所有GRID相關計畫,成為科學研究、教育與社會變遷的重要基礎。日本也結合產官學研各界,於2003年正式成立National Research Grid Initiative[11],希望藉此建立新一代的資訊基礎建設,進而提昇國家競爭力。
為了發揮網格功效,應用程式必須網格化(Gridfying),擁有正確的服務以及協定,數以千計的使用者便可以在網格上執行相同的應用程式,並且經由中介軟體在不同fabric的環境中轉換。因此中介軟體就如是網格的大腦,網路是神經系統,而分散的電腦就是肌肉,網路就像是神經一樣,連接網格內的所有資源。而網格的能力主要便是由網路上的每個節點所提供的計算資源來決定,每個節點將是高效能計算資源的來源。而中介軟體的發展是網格是否能成功的關鍵,它是一個用來整合網格內分散計算資源的軟體,主要擔任自動化機器間協調過程的角色。
2.安全存取
網格運作環境必須確保資源共享的安全性。藉由授權(Authorization)、認證(Authentication)與稽核(Accounting)三「A」整合機制決定誰有哪些權限可以使用何種網格資源?那些資源被授與哪些權限給誰使用?不同資源間的使用政策等等。
3.資源利用
資源控管的目的在於確保每個使用者都能得到最適當的服務,且發揮最大的資源使用效能。網格中介軟體(middleware)的重要的角色之一,便是執行資源分配的重任。
4.最上層是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包括不同領域的使用者應用、入口網站及開發工具等等,是與使用者直接互動的界面。應用層同時也提供服務管理機制(Service ware),包括:網格資源使用統計、帳單處理、帳號管理等。
一般常以Fabric來表示網格的底層基礎設施。在中介軟體層和資源層加入聚合服務層(Collective Services),用以管理不同電腦資源間網路的執行狀況。由於網格與網頁及電子郵件一樣,也是使用網際網路,隨時都有大量資源在執行,因此網格必需知道那些訊息是與之有關,同時過濾無關之訊息。
如同全球資訊網的發展歷程,網格目前的發展是以輔助科學研究為目的。對科學家而言,理想中的計算環境為:趨於無限的計算能力與儲存空間,永遠不必擔心資料要儲存在那裡,隨時可與各地的合作夥伴,安全而快速地分享彼此的資源及成果,並且可以便捷而低成本的完成這些動作。
網格理想中的情境之一即為:使用者可隨時隨地連線執行程式,取用分散於全球各地的資料,系統會自動找尋到最方便的資料來源,且在最適當的地方進行分析。沒有中央管理的控制、使用標準的通訊協定、具備自動的負載平衡機制等。
4.打破距離障礙
為避免通訊瓶頸,網格發展必需具備發生計算錯誤、傳輸錯誤或電腦當機時發生錯誤的補救方法。因而必須仰賴穩定、快速的網際網路基礎架構,而為了達到這些需求,適當的傳輸通訊協定、發展高效能網路的交換技術等高效能網路問題便必需解決。。
5.開放標準
開放標準(Open Standard)提供共通的整合界面,以確保各網格系統,可以相互整合與應用。由於網格的本質就是共享,不同的單位或應用有各自的需求,且在發展過程中,也不斷有新的技術或工具出現,因此在整合過程中,相關標準也需隨時檢視修正。
User Applications
Tools and applications
Collective Services
Directory Brokering, diagnostics, and monitoring
Resources and ConnectivityFra bibliotekProtocols
Secure assess to resources and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