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中影像新闻的传播学思考——影像新闻在危机事件中对群体意识的影响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学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方向

新闻传播学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方向

新闻传播学类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方向-更新版各位同学请注意,为了增加大家的选择方向,老师们在原来的选题基础上又特意追加了一部分选题,在下面的文档中用红色标注,请大家抓紧时间确定选题,截止时间5月10日。

新闻学一、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方面1、中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娱乐化倾向)与规制2、新闻炒作的道德思考3、有偿新闻在中国当下的具体表现及其治理4、论当下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5、论新闻自由与个人隐私(隐私权、知情权和采访权的冲突与平衡)6、论隐性采访所面临的道德法律问题及规避之策7、(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与治理8、司法新闻报道中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与平衡9、新闻侵害名誉权问题研究(典型案例分析)10、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11、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12、舆论监督与“媒介审判"研究13、媒介报道与司法审判的界限14、媒介规制研究15、灾难新闻的报道伦理16、舆论监督与调查性记者的职业准则二、新闻业务方面1、新闻叙事研究2、从近年典型人物报道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新闻作品的语言美4、新闻作品的形象美5、新闻作品的意境美6、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化写作7、社区新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研究8、传媒的都市空间生产研究9、城市形象传播研究10、抗争性新闻事件报道研究11、中国媒介融合研究12、论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13、武汉都市报业市场研究14、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15、公共评论与知识分子的表达16、新闻评论的人文化趋势及其写作形式17、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8、论新闻媒体在中国公共领域构建中的角色与功能19、公共危机传播研究20、新闻文体发展研究21、新社会阶层的媒介形象与身份认同研究22、典型报道的改进研究23、大众传媒在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中的实际效应及作为分析24、大众媒体都市集体行动报道机制研究25、医疗报道研究26、中国转型时期政府形象的媒介再现研究27、风险传播研究28、健康传播研究29、农民工的新闻话语表达研究30、区域传播研究31、传媒的公共性研究32、传媒的消费主义研究33、媒介恐慌研究34、当前我国对外报道研究35、当前灾难报道的新趋向研究36、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37、食品安全危机的传播机制分析38、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39、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40、读图时代与新闻审美的价值走向研究41、新闻时评热成因探析42、新闻线人的利弊研究43、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信息公开44、公共广电的理念与中国广电体制改革45、纪录片影像与社会表达46、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介报道47、社会变迁时代的媒介时评分析48、新闻专业主义观念的产生、内容与价值49、CNN的价值观及其对电视新闻的影响50、美国新闻自由的发展与《纽约时报》51、社会热点问题的媒介报道52、谣言与舆论传播53、黄色新闻与媒体娱乐浪潮54、明星访谈类电视栏目设计三、新闻史1、19世纪中后期中国报业生态研究2、维新时期报刊舆论对社会进程影响研究3、《新记大公报》“文人论政”研究4、《申报》经营管理研究5、《世界日报》、《世界晚报》副刊研究6、外报对中国晚清社会发展研究7、报刊舆论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研究8、新文化运动之在新闻史上的意义研究9、梁启超新闻思想研究10、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兴起成因研究11、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海报业繁荣原因研究12、王韬报刊思想研究13、维新派报刊特点研究14、晚清女报研究15、《民报》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研究16、章太炎报刊思想研究17、《中央日报》研究18、黄远生报刊通讯特点研究19、《解放日报》整风改革与中共新闻理论发展研究20、范长江新闻思想研究21、《新华日报》研究22、20世纪初年留日学生报刊活动研究23、《申报》副刊“自由谈"研究24、邵飘萍报刊思想研究25、五四时期四大著名副刊研究26、新华社发展历程回顾与研究27、储安平《观察》周刊研究28、20世纪初年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发展研究29、《时务报》研究30、《新闻报》之“经济新闻"研究四、新媒体1、试论当前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2、微电影兴起的传播学思考3、微博兴起与“全民记者”研究4、网络环境下的大众传媒新闻处置研究5、对手机报的思考与研究6、QQ群的传播模式探析7、微博时代的民生话语权辨析8、网络微博与公民新闻实践9、新媒体事件的民意表达与公众参与10、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信息公开11、农民的互联网使用行为12、农民的手机使用行为13、互联网媒介对中国日常政治生活的影响14、网络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话语分化15、手机微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16、网络舆论引导研究17、新媒体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五、媒介经营管理1、中国传媒业可持续发展研究2、中国传媒多元化投资现状与对策研究3、湖北媒介文化企业经营环境研究4、武汉都市报赢利模式研究5、武汉市城市电视台发展战略研究6、媒介产业财务预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7、论武汉动漫产业的发展之路8、武汉传媒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分析9、传统报业集团的新媒体创新思路10、媒体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11、改革开放30年武汉市电视产业发展成就和经验研究12、个案研究:华谊兄弟13、移动电视受众市场与赢利模式分析14、武汉市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研究15、电视台版权管理16、电视台品牌管理17、法制节目相关问题研究18、论影视产业的版权战略19、政府在新媒体中的监管20、浅析我国电视行业发展中的体制性制约因素21、探讨新的媒体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22、我国电视媒体市场化过程中的困境23、政府媒体进行管理的原则与方法24、武汉地区电视媒体人才需求调查25、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26、英美广播电视产权制度变迁对我国的启示27、媒介资本市场现状研究28、广电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员工忠诚度研究29、广播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30、纸质媒体的品牌化发展路径31、电视媒体的品牌化发展路径32、户外媒体的品牌化发展路径33、本土传媒企业与跨国传媒集团的营销策略比较研究六、传播学1、国际传播的文化霸权研究2、国际传播的刻板成见问题研究3、媒介生态环境问题研究4、3G时代手机媒体传播优势分析5、网络实名制的可行性研究6、网络流行语研究7、网络文化研究8、网络恶搞研究9、电影中的国际形象研究10、网络时代的政府媒介现象传播策略11、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形象研究12、网络互动与现实人际传播的异同13、近年国内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报道研究14、灾难事件新闻传播中的政治控制与新闻专业注意15、新闻伦理研究16、“公共新闻”与社会变迁17、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18、女性主义的跨文化传播研究19、电视媒体的节目文化传播研究20、中国经济新闻报道的话语研究21、当代中国媒介权利与政论权利的结构变迁22、分文人化时代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23、新闻报道中隐私权保护问题24、公关在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作用及其发展25、重大突发事件媒体报道研究26“新闻立台”理念及其实践27、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如何发展现状与品牌建设研究28、美国总统竞选中的传播策略29、争议性公共议题的媒介表达与社会参与30、网络传播中心群体极化现象31、网络传播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32、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新闻"的实践研究33、网络媒体的“舆论绑架”现象研究34、食品安全报道研究35、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36、风险社会中的媒介治理37、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38、风险社会中的危机传播研究39、重大事件的议程设置效果分析40、中美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框架比较分析广告学1、20世纪广告创意模式研究2、整合营销传播对广告发展的影响3、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研究4、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5、城市形象传播的定位策略6、20世纪广告策划的理论流派研究7、广告传播与国家软实力建设8、广告传播与品牌建设9、广告传播与企业文化建设10、广告传播与公共关系的互动影响11、互联网时代的广告传播创新研究12、广告策划与广告创意的关联与区别13、全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价值研究14、广告的社会价值15、广告传播与时尚文化16、中国广告产业的创新与发展17、李奥•贝纳、奥格威、伯恩巴克广告理论研究18、世界著名广告公司策划流程与方法研究19、广告人的知识结构研究20、广告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关联与影响。

浅谈记者如何在国家危机事件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浅谈记者如何在国家危机事件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而 又 充 当 党 和政 府 的 喉舌 ,传 达政 府 的声 音 ,树立 着 正 确 过 的 真实 情 况传 递 给公 众 ,对 各种 不 公平 现 象 加 以披 露 ,

记者的舆论监督原则
客观 性原则 和独创性 原则是新 闻专业 的核心理念 , 而客观 I 生和 中立 性 则是 新 闻 的两个 显 著 特 征 。记 者 作 为 信 息 的发 布者 和 解 释 者 ,要 尽 可 能 真实 、全 面 、公 正 、客 观 地 观 察 、记 录和 传播 一切 事 实 真相 ,同时 不 能 忘记 公 众 的
对 的 ,记 者就 应 树 立 以人 为 本 的 理念 ,同时 也应 深 刻 理 解 记 者 的 责 任 、媒 体 的 社会 功 能 ,完成 社 会 环 境 监测 、传 承
发 ,以一 个 客观 、公 正 的态 度来 看 待 事情 ,正 确地 引 导社 舆 论 监督 的历 史 使 命 。作 为 一 名合 格 的记 者 ,既要 关 注 危 会舆 论 ,以维 护社 会 的稳定 发展 。 机 事 件 的发 展 过 程 ,又要 处 理 好公 众 和 政 府社 会 之 间 的关 ( 三) 舆论监督的监测作用 系 ,做 — 个沟 通 的桥梁 。 记者 在 揭 露各 种 危 机事 件 的过 程 中通 过 新 闻传 播 传达 二、舆论监督的作用 群众 的意 见 ,提 出建议 方 法 。记 者 以超高 的敏 感度 ,抓住 ( 一) 舆论监督的社会评价作 用 社会 发展 过 程 中 面临 的重 要 决 策或 可 能 面 临的 各种 问题 , 记 者通 过 新 闻报道 披 露 危机 事 件 中 的真实 情 况 ,从 而 以期 引起 社 会广 泛 关 注 。而 这 种舆 论 监督 会 引 导公 众 关 注 引 起 公众 关 注 ,使公 众 产 生 倾 向性 评 价 。记 者舆 论 监 督 的 社 会 发展 的 新 问题 和 面 临 的困难 ,帮 助我 们 找 到建 设 社会

危机事件的新闻传播策略和效果分析

危机事件的新闻传播策略和效果分析

危机事件的新闻传播策略和效果分析引言:危机事件是指一些紧急、不可预测和会对企业、组织或个人形象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的事件。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也前所未有。

因此,如何灵活应对危机事件,采取有效的传播策略,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危机事件的传播策略1. 实时反应和公开透明:危机事件发生后,及时反应是最关键的一环。

通过公开透明、及时回应媒体和公众的关切,可以有效稳定局势,避免谣言传播。

急于掩饰或否认问题,只会加剧负面影响。

2. 制定公关预案:危机事件前,制定一套完善的公关预案非常重要。

该预案应包含事前的风险评估、公关团队组建、消息发布渠道的规划等。

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公关团队可以根据预案快速、果断地应对。

3. 多渠道传播:传统媒体仍然是危机事件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新兴媒体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有效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更快速地传输信息,引导舆论,对危机事件进行应对和干预。

二、危机事件传播策略的效果分析1. 影响力扩大的挑战: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之快,使得信息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

这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

通过灵活应对和积极回应,可以扭转局势,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2. 引导舆论的重要性:通过媒体的传播,舆论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形成。

因此,在危机事件中,引导舆论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向媒体和公众提供真实信息,可以引导舆论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3. 效果评估与调整:在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需要不断评估效果并作出相应调整。

通过媒体监测、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以及用户反馈,可以了解公众对事件传播的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策略,以达到最佳效果。

结语:危机事件的新闻传播策略和效果分析,要求公众感知度高、反应速度快、信息真实有效。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不容小觑,因此,企业、组织和个人都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传播策略,以应对突发事件,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危机传播名词解释

危机传播名词解释

危机传播名词解释危机传播,指的是组织和个人面对自然灾害、政治紧张局势、技术问题等各类危机事件时,通过媒介手段面向大众传播的一种特殊现象。

是20世纪最重要的传播研究领域之一,也是媒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危机传播可以被定义为:社会危机时刻发生时,企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直接或间接向公众发布信息,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这就是危机传播。

它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如报纸、电视、网络等,从社会的潮流中获取信息,传播给公众,使社会成员知晓危机事件发生的现状,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并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危机的恶劣影响。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危机传播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可能是复杂而多变的,因此,危机传播在当前世界及其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危机传播不仅涉及危机发生前的预警,还涉及危机发生后的报道,甚至可以进行触发式的危机传播,即危机传播的作用有可能发生变化。

如果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不能及时有效地传播给公众,那么危机传播就会失去它本来应有的作用,危机传播也就不复存在。

因此,对于危机传播报道来说,它必须及时获取客观真实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社会上,以起到减少危害和消除危机的作用。

国际上,危机传播被认为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播现象,主要是由于全球化以及遭受危机的社会深度变化所影响。

越来越多的社会变量在形成影响全球的危机时,危机传播也会随之增多。

必须说,危机传播在当今时代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传播形式,也是国家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必须手段。

虽然危机传播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它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会产生类似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如果有一场大规模的灾难发生,政府会采取紧急措施,动员全国各地的媒体去宣传和生动描述现场的状况,从而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灾害的真实情况,并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此外,除了灾害本身,危机传播也会传播一些相应的安全指导,以帮助社会成员知道如何应对灾难,以减轻危害。

危机事件中媒体的传播策略

危机事件中媒体的传播策略

海洋监测 , 避免公众恐慌和不安 , 使得社会生活有 序进行。同时针对核泄漏不久后 出现的食盐荒的
企业效益与人 民利益之间, 媒体选择了后者 , 以负 责任的态度尽快追查出真相 , 并且联动打击 , 依次 牵出彩色馒头事件、 系列食 品添加剂事件 , 引起了
传言, 给予及时的澄清 , 不仅有权威专家的力证 ,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A sa om l nvri o ra nh nN r a i sy o U e t
2 1 ・ 0。 3( : 6 9 0 1 1 1 5) 9 — 7
危机事件中媒体的传 播策略
王 岚
( 山师范学院 中文 系, 鞍 辽宁 鞍 常态。面对危机 , 媒介应在 坚持新 闻 自 身的报 道规律 的同时, 掌控危机传播 的
特征和规律 , 做好应对危机的预 案, 有条不紊地开展 危机传播 , 为共建和谐社会 、 维稳作 出努力。
关键词 : 危机事件 ; 危机传播 ; 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 号 : 26 G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篇 号 :0 824 (0 1 0 -0 60 10 - 1 2 1 )509 - 4 2

环 境监 测 , 实事求是 原则
环境监测指通过提早发现危机征兆进而将危 机扼杀在摇篮 中, 或者减轻危机的破坏程度。任 何危机的爆发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媒 体及时洞察 , 能够将危害减到最轻 , 对于防范公共 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 的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如针对 日 本地震和海啸引发的全球关注的核
应而无视传播 的后果 ; 同时针对危机传播 的步骤
和进程 , 在节点上做好针对性的报道策略, 突破舆 论重围, 达到预设传播效果。通过媒体“ 的掌 度” 控, 使危机灾害减缓或者根除。 日本的大地震突如其来 , 其引发 的威慑全球 的核污染令世 界侧 目, 于邻 国更是 岌岌可危。 对 早期 中国媒体在报道中加大了报道篇幅和报道 的 力度 , 为灾难骇然也为以儆效尤, 但是当发现民间

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

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

MEDIA FORUM 传媒论坛危机事件的爆发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如信息传播不当,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不良社会影响。

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工作者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并学会正面思考,传播正能量,将舆论危害降到最低。

1 危机事件的界定危机事件是指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发生的一种具有很强危害的社会事件。

具有较短时间,急速爆发,一定普遍性社会危机的特质。

从事件的发生到完全处理好的整个过程被称为一个周期。

危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不同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预防或者减轻危机发生和危害。

2 危机事件中媒体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1)应对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的很多新闻媒体法律法规不仅为新闻媒体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提供可靠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为我国新闻媒体传播中的应急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虽然我国现有的宪法及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我国在网络新闻安全管理上的立法仍然存在不足。

原有的一些法律在危机发生后已经不能完全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决策提供可靠的解决法案,如网络监管不当,网络安全技术有限,网络安全意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不断爆发。

舆情应对机制的不完善和舆论引导迟缓,导致社会出现恐慌甚至混乱状态。

2)危机公关意识不强。

当前一部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没有危机公关意识,工作中就会出现无秩序,无规律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低下。

没有保持危机公关意识,没有做到在危机将要出现时做到冷静有序、争取公众的支持,没有及时避免有更大的危机出现,没有减少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杜绝更严重后果的出现。

长期以来,许多新闻媒体工作人员都没有真正的走出传统的媒体,都是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下进行发展和工作,受传统媒体的限制和束缚,导致思想相对陈旧,观念落后。

另外,我国新闻媒体的官方信息发布滞后,缺乏网络危机公关意识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很多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在处理危机事件时逃避责任,推卸责任,从而将负面影响扩大,使得新闻媒体公信力降低,最终破坏和影响了新闻媒体形象。

新闻学如何影响社会舆论走向

新闻学如何影响社会舆论走向

新闻学如何影响社会舆论走向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规律和社会影响的学科,对于社会舆论的走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舆论犹如一片广袤的海洋,而新闻学则如同那引导潮流的风,悄然地改变着其流动的方向。

首先,新闻报道的选题和角度决定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媒体在众多事件中选择报道哪些内容,以及从何种视角去呈现,直接影响着公众对特定问题的关注度。

例如,在环保问题上,如果新闻媒体大量报道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和治理的紧迫性,那么公众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就会相应提高,社会舆论也会更多地聚焦在如何改善环境质量上。

反之,如果媒体对这一问题关注较少,那么公众可能会对环保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其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影响社会舆论的基石。

虚假或不准确的新闻信息,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会激起错误的舆论波澜。

一旦公众接收到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基于这些信息形成错误的观点和判断,进而导致舆论的偏差。

比如,某些不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故意编造夸大某些事件,引发公众的恐慌和愤怒,从而使社会舆论走向极端。

因此,新闻学强调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严谨的态度核实信息,确保报道的真实可靠,为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再者,新闻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舆论的走向。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一条新闻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不同的传播渠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受众群体,例如传统的报纸、电视更倾向于权威和深度的报道,而社交媒体则更注重即时性和互动性。

新闻工作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渠道特点,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以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一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的新闻评论,可以帮助公众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事件,形成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和评价,新闻评论能够为公众提供思考的方向,引导社会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危机传播与舆情危机

危机传播与舆情危机
案例研究
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大型企业遭遇产品质量危机,通过及时公开召回问题产品,公 开道歉并承诺赔偿,同时积极与消费者沟通,最终成功挽回消费
者信任。
案例二
某地方政府遭遇重大自然灾害,通过及时公开灾情信息,积极 组织救援工作,有效安抚民众情绪,最终成功应对危机。
案例三
某明星遭遇负面新闻,通过积极回应并公开道歉,同时借 助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正面形象,最终成功化解危机。
政府形象
舆情危机处理不当会影响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影响政府决 策和执行。
企业声誉
企业舆情危机处理不当会影响企业形象和声誉,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和市场份额下降。
舆情危机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舆情危机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如古代的民变、起义等。随着信 息技术的发展,舆情危机形式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变化。
危机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阶段
危机传播起源于早期的公共关系 实践,强调“双向对称模型”, 注重双向沟通和合作。
发展阶段
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环境 的变化,危机传播逐渐发展成为 一个专业领域,强调快速、准确 、透明地进行信息传递。
当前阶段
现代危机传播更加注重数字化、 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同时 也更加关注危机预警和预防。
失败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企业遭遇重大安全事故,未及时公开信息,导致信息泄 露引发社会恐慌,最终企业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01
案例二
某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未能及 时公开相关信息,导致谣言四起,社会 秩序受到影响。
02
03
案例三
某明星遭遇负面新闻后,采取不回应 或否认态度,导致公众不满情绪加剧 ,最终形象崩塌。
03

新闻传播学的社会影响与民众参与研究

新闻传播学的社会影响与民众参与研究

新闻传播学的社会影响与民众参与研究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科学科,研究了新闻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方面的问题。

它不仅是了解新闻行业运作的学科,更是研究社会影响与民众参与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以新闻传播学的视角,探讨其在社会影响和民众参与方面的研究。

一、新闻传播学的社会影响研究新闻传播学关注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通过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和分析,揭示新闻对社会行为和社会议程设置的影响。

1. 新闻媒介对社会舆论的塑造作用新闻媒介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新闻报道和评论,对社会舆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新闻媒介的选择和报道内容的呈现,会引导公众对某种事件或议题的态度和看法。

例如,媒体对环保问题的关注与呼吁,推动了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2. 新闻传播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新闻报道对人们的言论、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影响。

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更加频繁和迅速,更容易引起公众的讨论和行动。

例如,一篇有关社会公义的新闻报道可能会引发公众对人权保护的讨论和相关行动。

二、新闻传播学的民众参与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民众对新闻参与的程度和方式,探索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1.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民众参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方式多样化。

在这些平台上,公众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新闻话题的讨论。

新闻媒体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读者进行互动,获得反馈和意见。

民众参与的程度和方式,反映了公众对新闻报道的关注程度和态度。

2. 公众参与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公众参与新闻传播不仅满足了公众获取信息的需求,还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公众的参与促使新闻媒体更加关注公众需求和反馈,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准确的信息。

同时,公众参与也激发了公众对社会公义和民主价值的关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结论新闻传播学的社会影响与民众参与研究,关注了新闻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研究新闻媒介对社会舆论的塑造作用和新闻报道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危机事件中媒体的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

危机事件中媒体的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

危机事件中媒体的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作者:王培丽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6期【摘要】危机事件的特点是重大性,灾难性、刺激性和突发性,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媒体怎样打好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双攻战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自由社会责任危机事件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特大地震,给我国带来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事件虽已过去了整整一年,但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伤痛和记忆却仍然没有完全消退。

同时,汶川地震也给我国媒体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此次地震事件的历练中,我国媒体获得了令人欣喜的快速成长。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危机事件对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

本文试以汶川地震为例,探讨在危机事件中媒体的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

1、媒体的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在传播全球化的社会条件下,媒体传播对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媒体有着引导和掌握社会舆论的能力,它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及其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所具有的功能和它应该承担的责任。

“媒体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事业单位’,又是‘产业机构’,既自成‘媒介系统’,又难逃‘社会制约’,既受惠于‘社会系统’,又反哺于‘社会系统’。

”①作为“社会公器”,媒体在享有一定的特权的同时并要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媒体的特权又集中表现为新闻自由。

特别是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媒体的反应能力、策划能力和报道能力得到充分的检验和体现,媒体在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的同时,更要接受来自社会责任的挑战。

关于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两种理论我们可以从西方新闻理论中看到。

自由主义理论是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理念之一,现代自由主义理论奠基于17世纪,18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逐渐成为西方工业国家新闻学的主流理念。

20世纪中叶之后,由于自由主义理论本身的缺陷和新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它逐步被它的补充形式——社会责任论所取代。

社会责任理论是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演化形式,这种新的自由观认为自由是附带着责任的,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

媒体传播对公共危机应对的影响

媒体传播对公共危机应对的影响

媒体传播对公共危机应对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更多的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的出现不仅对个人造成危害,更是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体传播对于公共危机的应对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体传播能够及时地传递信息在公共危机发生的时候,信息的传递变得尤为重要。

媒体传播能够帮助信息得以及时地传递给群众,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情况。

这不仅能够避免误解,更能够提高公众的警惕性和应对能力。

二、媒体传播能够引导舆论公共危机的发生容易引起舆论的激烈讨论。

媒体传播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会对舆论进行引导和调控。

在媒体的引导下,公众的情绪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因为情绪失控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三、媒体传播能够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在危机面前,时间是非常宝贵的。

而媒体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能够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让处理者更快地做出决策和行动。

媒体的声音能够让处理者对危机的影响更全面地了解,从而作出更好的决策。

四、媒体传播能够对公众起到警示作用公共危机的发生和处理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而媒体传播能够对公众起到警示作用,让大家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和影响。

这样,公众的参与意识就会提高,全社会能够更加积极地响应和应对。

五、媒体传播能够促进危机后的反思和改进危机的处理并不仅限于当下,更需要在后期进行反思和改进。

媒体传播能够对危机后的反思和改进起到推动作用。

通过媒体的曝光和报道,公众的注意力和监督能够促进企业或政府的改进,避免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

总结:媒体传播在公共危机应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及时地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对公众起到警示作用,并促进危机后的反思和改进。

在危机面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并积极地运用媒体的力量去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

传播学视角下的社会事件研究分析

传播学视角下的社会事件研究分析

传播学视角下的社会事件研究分析社会事件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

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和传播现象的学科,对社会事件的产生、传播和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社会事件的定义和特点社会事件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

它可以是突发事件,也可以是长期积累的事件,涉及的范围广泛,影响深远。

社会事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公众关注度高:社会事件往往涉及到公众的利益和关切点,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 传播速度快:在信息时代,社会事件的传播速度非常快,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3. 影响力强:社会事件往往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引发社会各界的讨论和反思。

4. 多元化表达:社会事件的表达形式多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

二、传播学视角下的社会事件研究1. 社会事件的传播路径分析社会事件的传播路径可以分为传统媒体传播和新媒体传播两种方式。

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等,新媒体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社会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媒体报道、社交分享、舆论引导等环节,不同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也会影响社会事件的传播效果。

2. 社会事件的舆论引导分析舆论引导是指通过媒体和公众的互动,引导公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在社会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舆论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的报道内容、态度和立场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而公众的反馈和评论也会对媒体的报道产生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3. 社会事件的影响力分析社会事件的影响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一些重大社会事件甚至会改变社会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氛围,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传播学可以通过对社会事件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力进行分析,揭示社会事件背后的传播规律和影响机制。

4. 社会事件的传播效果评估传播学可以通过对社会事件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包括传播范围、传播速度、传播效果等方面。

新闻发布会的危机传媒:应对负面事件的能力

新闻发布会的危机传媒:应对负面事件的能力

新闻发布会的危机传媒:应对负面事件的能力在现今的信息社会中,企业危机事件时有发生。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应对和管理这些负面事件至关重要。

新闻发布会作为企业沟通传媒的重要环节,承担着传递信息、危机公关和舆论引导的角色,在应对负面事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闻发布会应当具备及时、准确传递信息的能力。

在面对负面事件时,企业必须迅速做出回应,以避免谣言的传播和负面舆论的扩散。

新闻发布会能够提供一个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的平台,使企业能够第一时间澄清事实、解决疑虑,并向公众展示企业积极应对危机的态度和措施。

通过准确的信息传递,企业可以有效地掌握舆论的态势,避免危机事件进一步升级。

其次,新闻发布会应当具备危机公关和危机管理的能力。

面对负面事件,企业需要积极主动地应对,并采取相应的危机管理措施,以减少对企业声誉和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

新闻发布会提供了一个与媒体和公众进行直接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沟通,展示对事件的处理态度和努力,并解答媒体和公众的疑虑和质疑。

通过积极的危机公关,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控舆论走向,保护企业声誉和形象。

此外,新闻发布会还应具备舆论引导的能力。

在危机事件中,负面舆论可能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害。

通过新闻发布会,企业可以主动引导舆论走向,传递积极的信息,转移公众的焦点,减少负面舆论对企业的影响。

与媒体的密切合作和有效沟通,可以帮助企业塑造正面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平台,向公众传递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展示企业的价值观和社会担当,赢得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然而,要充分发挥新闻发布会的作用,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危机传媒能力。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公关团队,具备危机处理经验和专业的传媒技巧。

公关团队应该具备危机公关策划和危机传播能力,能够制定有效的危机处理方案,并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迅速响应和行动。

其次,企业需要保持良好的媒体关系,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和沟通机制,并树立起诚信、透明的形象,才能够更好地与媒体进行合作和互动。

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角色与责任

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角色与责任

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角色与责任在当今社会,各种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

这些危机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危机管理中,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媒体是危机事件的“瞭望者”。

在危机发生之前,媒体就应当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广泛的信息渠道,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预警。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媒体能够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及时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提醒社会各方做好防范准备。

例如,在自然灾害来临之前,媒体可以及时报道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告知公众可能的灾害程度和应对措施,从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当危机事件爆发时,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此时,媒体需要迅速、准确地报道危机事件的最新情况,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影响以及相关的救援和应对工作。

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传递有助于消除公众的恐慌和焦虑,增强公众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

然而,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媒体必须坚守真实、客观、准确的原则,避免传播虚假信息和谣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混乱。

媒体在危机管理中还承担着舆论引导的重要责任。

在危机事件中,公众的情绪往往容易波动,各种负面情绪如恐慌、愤怒、无助等可能会迅速蔓延。

媒体需要通过理性、客观的报道和评论,引导公众保持冷静,树立正确的危机观。

例如,在疫情期间,媒体通过宣传防疫知识、报道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激发了公众的抗疫信心和团结精神,为疫情防控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时,媒体也是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政府在危机管理中需要及时向公众发布政策措施和工作进展,媒体应当准确传达政府的声音,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应对策略和努力。

另一方面,媒体也应当倾听公众的声音和诉求,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政府,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应对危机。

此外,媒体还应当对危机事件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

危机过后,媒体不仅要报道危机的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工作,还要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应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今后的危机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危机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与反思

危机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与反思

危机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与反思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对社会造成深刻的影响。

无论是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还是经济危机,都会使人们对现实世界产生新的认识,对社会生态造成重大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危机事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反思。

一、社会意识的更新和变迁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日本福岛核事故后,该国的能源政策发生变化,人们逐渐转向寻找更加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方向。

另外,当前疫情的发生,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危机事件的出现,也会增强社会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

例如,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后,该国对于恐怖主义的反恐意识逐渐提升,加强了国土安全建设。

类似地,在中国,多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让人们加强了防范意识,提高了个人卫生素质和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认知意识。

二、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创新危机事件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文化层面,也会对于经济结构产生影响。

例如,大规模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财富损失,会迫使政府和企业重新审视其基础设施、物流、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投资分配。

为了实现快速恢复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各个领域可能会从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革新和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同时,危机事件的出现也会催生新的经济创新形式和商业模式。

例如,当今全球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数字化转型和新零售发展的进程。

各大企业纷纷推出线上化的销售模式,同时投入更多资源和技术研发力量,使得产业链更加智能化、数字化。

此外,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新的产业、新的经济体系的形成。

三、社会变革的深化和反思危机事件也许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当社会面临经济衰退、自然灾害等危机之时,社会的保守和压抑的一些惯性会被突破,社会变革的需要和压力或许会产生。

例如,全球金融危机促进了国家监管部门及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推进了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促进了金融制度、金融机构的精简化。

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

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

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摘要如今的网络随着其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越来越成为普通受众表达意见、形成社会舆论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这为信息的公开、社会的公正、社会事件的监督和解决带来了便利。

但由于网络的表达意见的匿名性、非理性等特殊性质,导致网络负面舆论大行其道占据主流,群体极化效应随处可见。

群体极化效应能够促使一些社会事件的解决,但同样有其负面影响存在。

本文正是针对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现象,从其形成的动因带来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如何应对这一现象。

关键词社会热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效应1 群体极化效应定义及表现所谓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1]浏览网络,尤其是各大微博、论坛、BBS、社交网络等能够公开发表舆论的平台可以看到,如今网民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很高。

以新浪微博为例,截止到12月6日,“小悦悦事件”以“请停止冷漠”为关键词的微博内容共65万条,事件总评论766万条;“甘肃幼儿园校车事件”相关微博510万条,“聊聊好校车的标准”24万条;“李阳家暴事件”评论221万条;“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话题评论78万条。

这种大量的评论在网络环境内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效应。

如“杨武案”后一窝蜂给杨武带上“史上最窝囊丈夫”的帽子对其大肆谩骂嘲笑,“小悦悦事件”后感叹世风日下人心冷漠、对社会的冷血失望,“723温州动车”事故后纷纷质疑政府铁道部门的不负责任,中国船员在泰国被害后对比中美护照感叹天壤之别等等,无论什么性质的社会事件、真相到底如何,最终都会被认定归纳为政府不作为、社会道德败坏甚至发出“中国你到底怎么了”之类的感叹,而澄清的言论总是滞后于谴责的言论,并且容易被很快淹没。

2 群体极化效应形成原因2.1网络环境的影响首先,网络的匿名性所带来的个人责任感的缺失,减少发表意见的顾忌。

新闻传播中的集体无意识探究——以神话母题、阴影与人格面具为例

新闻传播中的集体无意识探究——以神话母题、阴影与人格面具为例

新闻传播中的集体无意识探究——以神话母题、阴影与人格面具为例在新闻传播中,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往往被忽略却又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们普遍认为新闻是客观、中立的,但是实际上新闻的主题和内容都受到了集体无意识的影响。

本文将以神话母题、阴影和人格面具为例,探究新闻传播中的集体无意识。

一、神话母题神话母题是指存在于人类心灵深处、代代相传的神话主题。

这些主题与人类的潜意识紧密相连,是人类文化的基础。

在新闻传播中,神话母题往往被用来塑造故事情节、加强新闻意义,并且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激发其心理反应。

例如,新闻中经常出现“英雄救美”、“斗争”和“生死搏斗”的情节,这些情节都是神话母题的体现。

这些情节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认同感,从而增强新闻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二、阴影阴影是指人类心灵深处那些被人压抑、不愿正视的情感和欲望。

这些情感和欲望可能是负面的,但是却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在新闻传播中,阴影往往被用来制造新闻事件的冲突。

例如,新闻中常常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人类心灵深处阴影的体现。

这些冲突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增加新闻的播放量和传播效果。

三、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形象或角色。

每个人在社交场合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面具,而这些面具会随着社交场合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新闻传播中,人格面具往往被用来制造新闻事件的话题。

例如,新闻中常常出现各种名人和政治人物,这些人物往往都有自己的人格面具。

媒体可以利用这些人物的人格面具来制造新闻事件的话题,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神话母题、阴影和人格面具都是新闻传播中常见的集体无意识因素。

这些因素能够影响新闻的主题和内容,增强新闻的可信度和吸引力,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了解和利用这些集体无意识因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塑造新闻形象,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水平。

媒体报道行为对社会事件的公众意识形态影响

媒体报道行为对社会事件的公众意识形态影响

媒体报道行为对社会事件的公众意识形态影响媒体在社会事件的报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报道行为对公众意识形态产生深远影响。

当今社会,新闻传播渠道愈加多样化,让人们接收到的信息更加广泛和迅速。

因此,媒体的报道行为对公众态度、观念和行动产生着巨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媒体报道行为如何对社会事件的公众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并讨论其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首先,媒体报道行为对公众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于它们能够塑造公众的认知和观点。

媒体的报道选择、关注焦点以及语言措辞等因素都会引导公众对社会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例如,当媒体过度关注某个社会事件并不断重复报道,公众会对此事件产生高度关注,并且倾向于从媒体提供的信息中形成自己的意见。

同时,媒体对事件报道的审美和立场也会对公众态度产生影响。

例如,通过选择特定的角度进行报道,媒体可以引导公众对于同一个社会事件形成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公众的意识形态,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和信念。

其次,媒体报道行为可以加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当媒体广泛报道社会事件时,公众可能会更加关注并参与讨论。

通过媒体的报道,公众更容易得知事件相关的信息和细节,并且能够更加方便地互相交流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种参与意识的加强有助于提高社会事件的公众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促使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相关议题的讨论和行动中。

媒体可以通过提供平台和信息,激发公众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参与,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然而,媒体报道行为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媒体在报道社会事件时存在着商业需求和政治立场等因素的干扰,报道可能存在偏颇和不全面的情况。

这样的报道可能导致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不准确,产生误导和偏见。

其次,媒体的报道行为往往会引发社会舆论的波动。

短时间内大量的报道和评论可能引起公众的情绪化反应,导致舆论的扭曲和波动。

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引发群体冲突和不稳定因素。

为了使媒体报道行为对社会事件的公众意识形态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有一些措施是必要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 响,就是 因为它满足 了公众 获知信息的心理需要,而且谣 言 中绘声绘影 的描述 ,以及似 乎合 理的逻辑推理,使得公众 顷 刻 间 倒 向 了谣 言 , 同 时产 生 了认 同 。 在 “ 典 ”事 件 的 后 非 期 ,官方媒体复位 ,公众对 官方信 息的渴求得 到了满足 ,官 方媒体 以其强大 的公信力抑制 了谣 言的可信度 ,公众 也 自然 而然地摒 弃了谣言 。 从 “ 非典 ”事件 中我们可 以发现 ,谣言之所 以能够有效 传播,除去公众意识 的无理性之外 ,更重要 的是谣言本身构 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谣言大都是 以故事 的形式传播 的,其 在 故 事 的 内 容 设 计 和 构 造 上 具 有 一 定 的形 象 性 和 生 动 性 ,悬 念 四起 、故事图像化 。尽管这些故事在逻辑上错漏百 出,但公众 在 官方信 息缺 位的情况下还是信 以为真 ,这是因为 “ 公众的 多数 并没 有学过逻辑学,他们是凭借生活经验、简单因果关 系分析 、简单 的对 比,或 以某种流行的衡量标准等等 ,来对 所接 受的媒介信 息进行推理 、判断 的” 。新 闻的传播 属于 大众传播 的范畴,因此 要提 高信 息的有效传播,逻辑只能间 接发生作用 ,不 能把严 密的逻辑思维硬塞给受众,而图像思 维在这里就显得更为重要 ,这一点尤其表现在 影像新 闻中。 在 众多 的新 闻信 息的认 知过 程 中, “ 一般 而 言,对视 觉主题 的记忆优于 言语主题 的记忆 ” ,影像 新闻具有更大 的 丰 富 性 和 生 动 性 ,对 于 具 体 事 件 的表 现 更加 的绘 声绘 色 、 惟妙惟 肖,中国有句俗话 叫做 “ 眼见 为实 、耳 听为虚 ”,人 们总是愿意相信亲眼看到 的事实 ,可见视觉对个人 思维 的影 响力不可低估 ,因为影像新 闻在用 图像说话 ,因此这种 图像 在直观 性和 客观 性方面 更强 。 “ 一个战 争或事 故受 害者 的 血 肉模 糊 的图像 ,会抑 制对先 于 图像 出现 的言语 信息 的记 忆 ”㈢ 。尤 其在危机事件 中 ,公众对 那些威胁 生命 的具有强 烈刺激性 的影像信 息的记忆要优于其他类型的信息 ,通过影 像 新 闻对 个 别 事件 的 认 知 , 受 众 个 体 会 产 生 晕 轮 效 应 ,将 由 影像信息 中产 生的观念 扩散到其他事物上去 ,去构建危机事 件 的整体 图像,从而形成对事件本体非完整、片面的看法 。 正是 由于影像 新闻的这种特 点,在 “ 非典 ”和 “甲流 ” 疫情 信息 的传播 中,官方 新 闻只 用数 字来 实现信 息 向公众 的传达 ,而没有用现 实中感 染者 的影像具体地表现疫情的严 重 。这 是 因为 数 字 信 息 无 法 引起 人们 的想 象 , 对 人 们 思 维 和 情感 的冲击力并不大 ,譬如 一则关于重大 交通 事故的影像新
I第8 蟹I● 总 2期■雷i 6 ■ _ ■ 幽
危机事件中影像新 闻的传播学思考
— —
影像新 闻在危机事 件中对群体意识的影 响
赵春光
( 广播 电影 电视管理 干部学 院
山西 太原
00 1) 3 0 3
[ 摘要】随着传媒 技术 日 月异的 变化 ,以及社会 中微 观个体 的媒介 触手逐 步延伸和扩展 ,社会 公 新 共 事件被 受众截获 的效率和 速率达到 了前所 未有 的高度 。尤其是 危机事件 发生时 ,受众获取信 息的渠 道越 来越 多元化 。因此 ,官方媒体 想要通过 集体 失语来 隐瞒危 机事件 的概率 几乎为零 。由于危机 事件 的特殊性 ,官方媒体 要做到 有效的舆 论 引导 ,不但要 注重 内容上的设计 ,表现 形式的选择 也是应重 点 关注的细 节。 因此 ,本 文将从危 机事件 的舆论 情况切入 ,深 入分析影像 新 闻影响舆 情的特 点 ,并提 出 笔者对影像新 闻引导舆论 的有益思考。 [ 关键词】危 机 事件 群体 影 像 新 闻 舆 论 引导 【 中图分类 号】G 1 [ 2 0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 5 9 (0 )0 —0 9 —0 9 54 2 1 0 0 5 09 2
2 世纪的头十年里 ,中国经历 了几次波及面极大 的危机 l 事件 — — “ 典 ” “甲流 ” “ 川 地 震 ”和 “ 树 地 震 ” , 非 汶 玉 在这 些危 机 事 件 中 ,普 通 公 众 的 生 命 安 全 遭 遇 前 所 未 有 的考 验 ,瘟 疫 的蔓 延 将 群 体 的 生 命 置 于 生 死 的 边 缘 。 同 时 ,普 通 公众 的心理 防线也经历 了巨大的冲击,危机事件情况下政府 与 民众 间 的信 息不 对 等 ,成 为 了 民众 意 识 凝 聚 以及 群 体 意 识 冲动 的温床 。面对危机 的巨大拷 问,中国的新闻媒体从沉默 不语 到积 极公 关 ,逐 渐收 敛起面 对危机 事件 时 的懵 懂 与青 涩 ,在一定程度上挽 回了危机事件之初 的败局 ,从思维乃至 行为上改变 了新 闻传媒居高 临下 的信 息传 播模 式,从理论到 实 践 续 写 了 中 国新 闻传 播 的新 篇 章 。在 这 几 次 危机 事 件 的 新 闻报 道 中 , 电视 对 于 新 闻信 息 的传 播 居 功 至 伟 、影 响广 泛 。 但是 ,新 闻媒体对于影像新 闻在危机事件 中的影 响以及 对公 众 群 体 意 识 的 作 用 还 缺 乏 足 够 的认 识 。 因此 ,本 文 将 对 危机 事件中影像新 闻的运用进行一些有 益的探索 。 在危 机事件 当 中 ,由于信 息获 取的不 对等 ,信 息 的缺 失往往容易导致公众 内心的恐慌 ,这种共 同的恐慌使得 身处 危 机 事 件 中 的 当 事 人 由于 面 临 相 同的 情 境 和 话 语 背 景 ,逐 渐 凝聚成一个 危机 事件中的群体,这个群体 的 目标就是获得信 息,以缓解信 息缺失造成的 内心恐慌 。这在 “ 非典 ”事件 的 初 期表 现 得 尤 为 明显 , 由 于对 SR 感 染 人 数 等 信 息 封 锁 ,公 AS 众 无 法 获 取 足 够 的信 息 以 填补 内 心 的 缺 失 感 ,那 么 就 会 根 据 有 限 的信 息 对 “ 非典 ”事 件 的 整 体 进 行 错 误 归 因 , 认 为 官 方 媒 体 沉 默 是 因为 “ 典 ”疫 情 已严 重 到 无 法 控 制 的 地 步 ,而 非 这之后就开始流言 四起 ,也就 为谣 言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 互作用之下公众 的危机感推 向了最大化。 由 于 官 方 媒 体 把 持 着 新 闻 的 话 语 权 , 所 以 谣 言 的传 播 往往是 以非正式 的渠道传播 的,譬如手机短信 、网络 等, 由 于 在 官 方 正 式 媒 体 得 不 到 信 息 的满 足 ,那 么 更 多 的注 意 力 就 放 到 了 这 些 非 正 式 的 传 播 渠 道 上 ,而 谣 言 之 所 以 能产 生如 此 巨大的作用 ,主要是因为危机事件 中公众意识 的无理 性,陈 力丹在 《 舆论 学—— 舆论 导 向研 究 》一书 中认 为 :即使信 息 的逻 辑 并 不清 晰 ,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仍 然 会 有 不 少 公 众 欣 然 认 同 ,或 略经 “ 想 斗 争 ” 而 接 受 , 因为 公 众 能否 接 受 外 在 信 思 息,除了合 理的逻辑 外,还取决于接受时的心理前提 ,诸如 接 受 时 的心 理 需要 、 自我 形 象 或 心 理 平 衡 的 状 况 。那 么 我 们 可 以发 现 ,在 “ 非典 ” 事件 中 , 谣 言 之 所 以能 产 生 如 此 大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