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课后思考题解答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课后习题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课后习题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课后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是()A.住房紧张,交通拥挤B.就业困难,粮食短缺C.大气污染,土壤沙化D.农作物产量低2.下列有关气候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事例中,你认为符合实际的是()A.东南亚的房屋多平顶,墙壁厚,窗子小B.长春冬天寒冷,人们喜欢吃火锅C.雨衣在新教吐鲁番盆地销售量很好D.印度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看球赛3.世界三大人种划分的依据是()A.“高等”或“低等”的标准B.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C.人们的风俗习惯、语言等D.居住地的自然环境4.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是()A.寒带气候分布的地区B.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地区C.温带海洋气候分布的地区D.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是()A.非洲、欧洲B.亚洲、大洋洲C.亚洲、北美洲D.非洲、南极洲6.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地区的主要人种是()A.白种人B.黑种人C.黄种人D.混血人种7.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如西欧的白种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是长期适应下列哪种自然环境的结果()A.寒冷B.高寒缺氧C.炎热干燥D.湿热8.环境对人种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一般说来,黑人多分布在()A.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B.气候比较温和的温带地区C.寒冷的极地地区D.季风气候区著名学者邦奇为揭示世界人口分布问题,在地图上取消了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成为人类大陆。

读人类大陆图,完成下列各题。

9.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集中在()A.南半球B.中、高纬度C.内陆地区D.沿海平原地区10.下列关于①④两地的说法,错误的是()A.都是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的地区B.主要人种都是白种人C.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比较高D.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11.②③两地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早,因此人口稠密。

从气候条件看,两地共同的气候特征是()A.全年温和湿润B.雨热同期C.全年高温多雨D.冬季多雨12.下列有关人种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A.非洲中部—黑种人B.亚洲东部—黄种人C.大洋洲东南部—黑种人D.欧洲—白种人13.下列地区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的是()A.东亚B.东南亚C.欧洲西部D.非洲南部14.某班进行地理知识擂台赛,根据下列四位同学的叙述,你认为最先被淘汰出局是()A.甲说:“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人口自然增长率”B.乙说:“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11、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知识点总结1.1人口与发展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特点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人口的分布相对集中人口迁移特征:渔猎采集经济活动、人口的繁衍带来人口的迁移人口分布特征: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疏散分布与相对集中,人口密度极低人口发展特征: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人口发展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1、人口死亡率的下降2、人口出生率先上升后逐渐下降3、发达与发展中地区人口增长出现分化: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呈增长趋势,而且每10亿增长所用的时间一直在缩短,目前虽然人口增长率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将持续增长。

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三者不同的组合形式,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由这两者的变化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个基本要素。

(1)★★★人口转变理论①兰迪“三个序列”理论1、原始阶段:人口增长的典型特征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2、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为低)和低自然增长率3、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入低②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型(融合前人的观点)1、高位静止阶段HS: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出于静止状态2、早期扩张阶段EE: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3、后期扩张阶段LE: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4、低位静止阶段LS: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5、减退阶段D: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③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型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并非始终由高往低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一.选择题1.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零”的含义是( )A.表示该地区不出生婴儿B.表示该地区出生率等于零C.表示该地区死亡率等于零D.表示该地区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2.目前,世界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亚洲B.南美洲C.非洲D.欧洲3.某地区人口数为280万,土地面积为560平方千米,则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为( )A.0.5人/平方米B.2人/平方米C.5000人/平方千米D.0.002人/平方千米4.世界上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一般分布在( )A.气候湿热的平原地区B.温带湿润的平原地区C.气候凉爽的高原山区D.世界著名的平原地区,如亚马孙平原5.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A.寒带气候分布的地区B.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地区C.温带海洋气候分布的地区D.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6.图1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与死亡状况,你认为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国家分别是( )A.①④ B ③② C ②① D ④③7.图2是在印度拍摄的照片,其反映的主题是( )A.人口和粮食问题B.人口和住房问题C.人口和交通问题D.交通和住房问题8. 2015年10月,中圉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国家实施这一政策是为了积极应对( )A.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B.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C.我国人口过少的问题D.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9.世界人种是依据以下哪些方面特征来划分的?( )A.肤色、眼色特征B.毛发、头型特征C.脸型、头型特征D.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10.下列四个地区中,以白色人种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是( )A.撒哈拉以南的非洲B.东南亚C.东亚D.欧洲西部11.丽丽同学到某地旅游,她发现当地居民皮肤白皙,头发多呈波状、色浅,鼻梁高,嘴唇薄。

丽丽同学旅游的地方可能是( ) A.非洲南部B.欧洲西部C.亚洲东部D.亚洲西部1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1-人口与人种 习题课件(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1-人口与人种 习题课件(含答案)

例2:(1)世界上人种的划分主要根据是( C)。 A.语言、文字 B.宗教信仰 C.身体外部特征 D.社会制度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是否了解人种划分的主要依据。人种是人类发展初 期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这些具有遗传性的体质特点,包括肤色、 发色、眼色、鼻型、面型、血型等。早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其身体外部的 重大差别就已经形成了。
【重难点点拨】 歌谣记忆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亚东亚南黄种住,印第安人在美陆。 黄发蓝珠白皮肤,欧美大洋非北部。 黑珠黑发黑皮肤,非洲中部与南部。
世界人口的增长是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反映 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人口疏密,可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大,人口分布稠密,人口密度 小,人口分布稀疏。
(3)E、F、G、H是世界上人口稀疏的地区, 其中E处人口稀疏的原因是 气候恶劣——降水少、沙漠区 , G处人口稀疏的原因是 气候恶劣——降水少,距海远 。 (4)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具有 不均匀 的特点。
【课外作业】 8.甲地比乙地人口稠密,由此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B ) A.甲地一定比乙地的地势平坦 B.甲地每平方千米内的人口数目一定比乙地多 C.甲地的气候一定比乙地气候温暖湿润 D.甲地的人口数一定比乙地多
某国家2014年初共有人口500万人,该年内出生并成活婴儿4.85万,死亡人 口5.2万人。据此回答9~11题。
16.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D为四大人口稠密区:
A亚洲东部,B 亚洲南部,C 欧洲西部,D 北美五大湖区, 其中__A__和__B__(填字母)是因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 而__C__和__D__(填字母)则是因为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2)人口稠密地区的共同特点是: ①纬度位置方面: 中低纬度 . ②海陆位置方面: 沿海 . ③地形方面: 平原区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附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第四章第1节第2课时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附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第四章第1节第2课时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课时2 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以及不同人种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弄清问题的实质。

能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种分布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种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与人地观,树立人口、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的观点。

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问题。

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这样多的人口能带来哪些影响呢?一、人口问题1、“人口爆炸”时代面临的问题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1)基本生存需求:饮水、吃饭、穿衣、住房(2)社会需求:教育、医疗、就业2、乡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迁移(1)迁移的原因及好处A、乡村人口增长快造成劳动力过剩B、城乡差别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乡村好,城市的文化、教育等条件较乡村好。

C、带来的好处: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建设。

(2)带来的问题:物资供应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环境等问题。

3.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二、世界三大人种1.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2.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3.人种与地理环境的联系4.人种没有优劣之分三、世界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1.黄色人种的地理分布2.白色人种的地理分布3.黑色人种的地理分布白种人: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大洋洲东南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东南部黄种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黑种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零星分布。

归纳本节探讨的两个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策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

人文地理-4-3 人口、人种和民族

人文地理-4-3 人口、人种和民族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 人种
一、人种的划分
3、地理人种
1929年,德.伦什倡议用“地理人种”和次一级的“地域人 种”两个词。1961年,美.加恩提出更低一级的“小人种” ,并首次 采用上述三级系统,把全世界人类划分为9大地理人种,22个地域人 种,发展了人种地理学。
【地理人种】在相当于洲的范围内,由于地理隔离所形成的 在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 性的人群。
人文地理
§4.5 民俗与流行文化
二、民俗与环境
1、民居
(1)建筑材料 石质、木质、泥质、 竹楼、帐篷、土木建筑等
人文地理
§4.5 民俗与流行文化
二、民俗与环境
1、民居
(2)建筑布局 两种:只有一栋房舍的单元结构;由不同用途房屋集合
在一起形成组合式的或院落式的结构。
人文地理
§4.5 民俗与流行文化
人文地理
§4.5 民俗与流行文化
二、民俗与环境
1、民居
居民的住房,不仅反映民间文化特征,而且也反映与当 地自然环境相关的文化传统。这类建筑物依靠传统,通过实践 与经验积累一代代继承下来的。凭经验与记忆建造其不同用途 的房屋,如住房、谷仓、教堂、磨坊等各种有形的文化景观。 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与建筑外形与内部特点上,均能表现出 与环境的关系。
【小人种】 小区域内由于人口稠密、习俗不同所形成的单独 遗传的人群。是最低一级人种分类单位,由于社会习俗的不同 和人口的稠密,本地出生的人不需远离本土婚配,造成长期的 内部婚配,经历几个世纪的遗传所形成的人群。
人文地理
§ 人种
二、人种与地理环境
1、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的影响与人类的适应
2、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口、人种和民族)【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口、人种和民族)【圣才出品】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4.1 复习笔记一、人口与发展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总的来看,世界人口发展历程是不断增长的。

根据人口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特点、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把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人口密度极低。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③人口分布相对集中。

(2)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平均寿命低。

③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①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它们是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②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a.在工业化早期第一,概况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例如英国。

第二,原因经济良性发展使结婚年龄降低,人们更易于多生育。

且城市地区曾一度持有孩子作为劳动力非常重要的态度。

b.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欧洲出生率仍持续下降。

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第一,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引起的;第二,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第三,经济因素与出生率的下降关系密切;第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20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第一,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第二,妇女晋升机会增多;第三,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等。

第四,现代人的求学、接受培训、就职和恋爱生涯占用了较多的时间,相对地就推迟了生育行为。

第五,现代社会将一名婴儿培养成人并使其接受高等教育将花费相当的代价,都使得人们不愿多生育。

③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a.从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b.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4)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上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例题与讲解(含详解)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例题与讲解(含详解) 新人教版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答案:(1)70 (2)十分缓慢(3)大大加快(4)迅速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6)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7)人口密度(8)东部和南部(9)欧洲(10)北美洲东部(11)干旱(12)湿热(13)严寒(14)地势高峻(15)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16)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17)发展中国家(18)社会、经济(19)环境、资源(20)体质方面的特征(21)亚洲东部(22)印第安(23)因纽特(24)欧洲、北美洲(25)北部(26)西部(27)中部和南部1.世界人口的增长(1)人口数量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

(2)人口增长特点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才大大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如下图。

释疑点世界人口增长快的原因18世纪以前,由于社会动荡,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婴儿的死亡率高,因此人口增长缓慢。

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因此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例1-1】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是()。

A.从地球上出现人类至今一直缓慢增长B.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C.匀速增长D. 18世纪以前缓慢增长,18世纪后增长速度加快,目前增长速度变慢解析:世界人口的增长不是匀速的,在18世纪以前增长缓慢,以后增长变快,现在增长仍然很快。

答案:B(3)人口增长速度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

如下图: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①人口出生率是一年内一个地区出生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②人口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③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析规律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说明人口总数在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说明人口总数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称为人口负增长,说明人口总数在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新中国成立以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

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口转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有突出特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1957年,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出生率保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再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增长高峰。

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带来了人口迅速增长。

1950~1954年,人口出生率在短期内有所提高,在37‰以上。

此后有所下降,但都在30‰以上。

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各种危害人民生命的急性传染病很快得到控制。

在很短的时间内,人口死亡原因就由以传染病、寄生虫病为主,转为以心脏病、脑血管病、癌症为主,使得死亡率急剧降低。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人口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57年的10.80‰。

随着死亡率的迅速下降,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且转变速度之快,世所罕见。

第二个阶段是从1958~1998年,这个阶段相继经历了一个人口发展非正常时期和两次增长高峰,突出特征是死亡率保持在低水平的情况下,出生率大幅度下降。

由于政策方针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1958~1961年是中国人口发展非正常时期,人口再生产的自然演变过程被中断,死亡率异常上升,1960年达到25.43‰,导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此后,中国人口增长进入了第二次高峰期。

1962~1965年是对被打断人口增长过程的补偿和恢复,从1966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和计划生育政策在70年代中期推行,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

但是,进入1980年以后,50年代和60年代两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相继进入婚育年龄,中国人口增长进入了第三次高峰期。

除1984年外,1981~1990年的出生率均在20‰以上,而死亡率一直保持在7‰以下,自然增长率在15‰左右波动。

不过,与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比较有显著降低的趋势。

进入90年代之后,在死亡率保持低水平稳定的情况下,出生率不断下降,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到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70年代初的20‰以上下降到10‰以下。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年开始,中国人口再生产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人口数量长期保持着低水平增长的状态。

从趋势上看,由于人口逐步老龄化,人口死亡率将略有提高。

如果死亡率超过出生率,那么,人口
数量甚至会出现负增长。

按照联合国中位方案预测,在未来50年时间内,中国人口出生率保持缓慢下降趋势,死亡率保持缓慢上升趋势,大约在2030年前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接近,人口数量达到高峰。

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结果基本相同。

2030年之后,由于死亡率超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人口绝对数量开始下降。

2、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人口自然变动的成因: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人口增长过程随着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外部政治环境、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人口机械变动的的成因: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

人口变动的影响:利:政治方面,为国家国土防御提供充足的战略人口,以便更好地管理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为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弊:给当地造成过大的人口压力并滋生很多问题;对迁出地意味着人才的流失。

3、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自然原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社会经济原因: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的幅度达50%以上。

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中国人口分布依然不均衡,突出的特点是在土地载体上的分布东密西疏,人口在土地和经济载体上呈现逆向分布。

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稳定的宏观格局是由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空间不均衡性决定的。

目前,东部人口密集,但是人口承载状况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还有相当的人口承载潜力,但是上海的人口规模太大,不仅仅对土地的压力很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其经济承载能力;中部人口规模大,西部人口稀疏,但对这两个经济地带现有经济状况而言,人口规模仍然是过大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而舒缓人口对土地载体的压力。

4、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衣:服饰受各民族聚居地的地理环境影响,如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西北地区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西南和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

食:饮食文化的中西差异、国内的地区差异等等。

住:不同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上的迥异的风格。

民间文化:在物质、精神、礼仪等方面与别的民俗的差异以及和流行文化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