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城际铁路沉降监控方法与施工安全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沪宁城际铁路工程站前I标项目部沉降观测施工方案编制:复核:审核:审批:中铁四局沪宁城际铁路工程站前I标项目部一队二〇〇八年十一月目录1.编制依据 (3)2.工程概况 (3)3.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3)4.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4)5.监测断面的设置 (4)5.1路基工程 (4)5.2桥涵工程 (11)5.3过渡段工程 (13)6.沉降监测 (14)6.1一般要求 (14)6.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4)6.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5)6.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16)6.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17)6.6沉降观测的频次 (17)6.7观测点的保护 (19)7.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20)7.1一般要求 (20)7.2资料整理 (20)7.3提交资料 (21)沉降观测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5)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6)《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2008年10月2.工程概况中铁四局承建沪宁城际铁路工程站前第一标段,正线里程DK0+000~DK43+500段,共分八个队。

其中第一项目队全长15.37km,包括正线-DK0+463.18~DK6+618.23段7.08km、动车走行线DCDK0+000~DCGDK1+898.87段1.899km、跨线车联络线下行线(单线)NLXDK0+000~NLXDK2+400.996段2.4km、上行线(单线)NLSDK0+000~NLSDK3+349.995段3.35km、动走线存车场DCGDK0+000~DCGDK0+641段0.641km。

管段内主要工程量为特大桥5602.89m/4座、大桥174.81m/1座、中桥441.04m/8座、框架涵13座,路基填方62.97万m3、路基挖方75.23万m3。

过沪宁宁杭道路桥下顶管施工沉降观测方案

过沪宁宁杭道路桥下顶管施工沉降观测方案

过沪宁宁杭道路桥下顶管施工沉降观测方案桥下顶管施工沉降观测是为了监测桥下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变形情况,以及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可能发生破坏的影响进行监测和预警,以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的稳定。

下面是一个关于过沪宁宁杭道路桥下顶管施工沉降观测方案的示例,供参考。

一、观测目的通过对过沪宁宁杭道路桥下顶管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进行观测,以及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可能发生破坏的影响进行监测和预警,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的稳定。

二、观测内容1.地面沉降观测:选择合适的监测点,在施工前进行基础观测,记录地面现状。

施工期间,对监测点进行连续观测,并记录各监测点的下沉情况。

2.建筑物沉降观测:选择受影响的建筑物作为监测点,在施工前进行建筑物现状观测,记录各建筑物的形变情况。

施工期间,对监测点进行连续观测,并记录各监测点的沉降情况。

3.地下管线沉降观测:选择沿线地下管线作为监测点,在施工前进行管线现状观测,记录各管线的形变情况。

施工期间,对监测点进行连续观测,并记录各监测点的沉降情况。

三、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1.地面沉降观测:使用差分GPS测量方法进行连续观测,采用高精度粘性指南针进行定位,使用导线进行数据传输。

2.建筑物沉降观测:选择建筑物的地基测斜仪进行监测,通过无线传输数据到监测站点,然后由测斜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地下管线沉降观测:使用光纤测量方法进行监测,将光纤布设在沿线管道上,通过测量光纤的变形情况来获得管线的沉降情况。

四、观测方案和数据处理1.观测方案:(1)建立监测网络,选择合适的监测点布设监测仪器和设备。

(2)确定观测频率和观测时间,施工期间,每天进行观测,并记录监测数据。

(3)定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比较各个观测点的数据,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预警。

2.数据处理:(1)地面沉降观测: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地面的沉降量,并进行等值线图、沉降云图的制作,以便直观了解地面变形情况。

(2)建筑物沉降观测:根据测斜仪的观测数据,计算建筑物的沉降量,并进行形变图、变形云图的制作,以便直观了解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京沪高铁沉降监测实施细则

京沪高铁沉降监测实施细则

中国水电集团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三标段五工区14局泗河特大桥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中国水电集团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三标段项目经理部五工区14局二00八年六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细则编制依 (1)三、变形观测目的及原则 (1)四、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桥涵变形控制标准 (2)五、变形观测网的建立及技术要求 (2)六、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4)七、变形观测要点....................................................... (10)八、变形观测数据分析评估 (10)九、沉降变形监测质量保证体系............................... (11)泗河特大桥沉降监测实施细则一、工程概况我单位负责进行中国水电集团公司中标承建的三标段(JHTJ-3)五工区的泗河特大桥测量任务,施工桩号为:DK514+786.04~DK531+971.43,全长17.185公里,位于山东省曲阜市的平原地区,本段建筑物全部为泗河特大桥,变形观测主要内容是桥梁沉降观测和梁体徐变。

沉降观测工作量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①、京方桥台沉降标6个,沪方桥台沉降标6个;②、承台沉降标268台共536个(单号墩设臵,含明挖基础标8台16个);③、墩身沉降标268台共536个(单号墩设臵);④、梁体徐变观测标前三片梁连续观测,每片梁6个,以后每30片选择一片进行观测。

二、细则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3)《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5)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6)中国水电集团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三标段五工区三、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及原则1、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要求构筑物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度,满足耐久性要求,并强调与相邻构筑的变形与刚度协调、统一,满足高速列车平稳、安全运营,以及旅客乘坐的舒适度要求。

沪宁客运专线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价探讨-路基工程

沪宁客运专线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价探讨-路基工程

收稿日期:2010-05-12作者简介:关晓天(1986-),男,山东菏泽人。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铁道选线设计研究。

E-mail :gxtian-132@ 。

沪宁客运专线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探讨关晓天,李远富(西南交通大学,成都610031)摘要:以新建沪宁城际铁路客运专线为例,介绍了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线下工程控制测量的技术方案及沉降观测评估的评估分析标准、评估内容;在分析管桩+筏板路基地段采用堆载预压土加固方法时,利用主体工程完工后不少于3个月的有效观测时间进行线下工程沉降评估的可行性。

关键词: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分析评估中图分类号:TU4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825(2011)03-0179-030引言目前新建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系统对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要求非常严格,对整个线路的构筑物,尤其是路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秦沈客运专线施工中首次提出了“工后零沉降”建设理念[1]。

国外无砟轨道施工周期较长,一般等到自然沉降后再铺设无砟轨道,但我国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因建设工期短,几乎没有自然沉降的过程,因此控制城际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非常重要。

1客运专线控制测量技术方案客运专线控制测量是一个复杂且又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需对其测量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并遵守一定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建立控制网;第二步:布设各观测点。

1.1控制网的建立1.1.1平面控制网平面控制网按分级布网的原则分四级布设。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在基础平面控制网(CPI )施测之前确定是否建立首级GPS 框架网(CP0)布设。

各级平面控制网的作用为:⑴GPS 框架网(CP0)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建立平面坐标框架;⑵CPI 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⑶CPII 主要为勘测和线下工程施工提供控制基准;⑷CPIII 主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

第一级GPS 框架网(CP0),按50km 左右设置一座,采用GPS 施测;第二级基础平面控制网(CPI )在第一级框架网(CP0)的基础上采用GPS 施测;第三级线路控制网(CPII )在基础平面控制网(CPI )的基础上采用GPS 或导线法施测;第四级轨道控制网(CPIII )在线路控制网(CPII )的基础上,采用自由测站边角交会法施测。

高速铁路轨道沉降监测与预测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轨道沉降监测与预测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轨道沉降监测与预测技术研究近年来,高速铁路建设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维护和保障高速铁路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轨道沉降监测与预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高速铁路轨道沉降监测与预测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对于高速铁路轨道沉降的监测技术,可以采用多种手段。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测量仪器对轨道进行实时监测,如采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精密测量仪器进行轨道高程的定位和测量。

同时,也可以利用高频振动传感器对轨道的振动响应进行实时监测。

这些监测数据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现实时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以便及时掌握轨道的沉降情况。

其次,针对高速铁路轨道沉降的预测技术,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历史数据和监测数据对轨道沉降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

通过对轨道沉降规律的研究和统计分析,可以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轨道沉降趋势和变化情况。

另外,也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对轨道沉降进行预测。

通过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训练和分析,可以建立预测模型,以便更准确地预测轨道的沉降情况。

在进行高速铁路轨道沉降监测与预测技术研究时,还需要考虑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是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监测仪器的选择和使用要注意准确校准和稳定性,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对监测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和验证,排除错误和异常数据的干扰。

其次是监测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监测系统应具备远程监控和数据传输的能力,保证实时获取和处理监测数据。

同时,系统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以避免因系统故障导致的监测数据丢失或不准确。

此外,高速铁路轨道沉降监测与预测技术的研究还应考虑环境因素对轨道沉降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质、水文等因素,它们对轨道沉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轨道沉降监测与预测时,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对轨道沉降的影响程度,以便更准确地预测轨道的沉降变化。

最后,高速铁路轨道沉降监测与预测技术的研究对于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沉降观测工作报告

沉降观测工作报告

城际铁路-I-3-TA1-20100103-12关于对线DK11+664~DK14+370段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复评的申请报告城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大学沉降观测评估组:我中铁局城际铁路工程站前Ⅰ标项目部在开展沉降变形观测工程过程中,严格按照《沪宁城际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细则》等相关文件认真开展工作,于2009年1月开始对路基沉降观测标,进行了沉降变形监测。

此次申请复评的沪宁线DK11+664~DK14+370段总线路长度为2.706km。

初评时最早通过的跨友谊路特大桥的时间是2009年8月13日,最迟通过的一段路基时间是2009年11月15日。

根据复评的相关要求,现特将该段路基的沉降变形观测资料呈报城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学沉降观测评估组,敬请贵单位对我项目部施工的沉降变形观测成果进行评估。

特此申请专业负责人:总工:中铁局城际铁路工程站前Ⅰ标项目部2 年 1月3日目录一、工程概况 (4)1 、工程范围 (4)2 、工程地质 (4)3 、地基加固处理 (7)4 、编制依据 (8)二、检测网的建立及测量情况 (8)1、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附后 (8)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附后 (8)3 、时间—荷载—沉降曲线图 (8)4、观测仪器情况 (8)5 、测量标准及实施情况 (10)6、沉降监测 (10)7 、水准测量记录手薄:附后 (12)8 、沉降观测记录表:附后 (12)9 、特殊情况说明 (12)城际铁路站前Ⅰ标三队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工作报告一、工程概况本次复评里程为:DK11+664~DK14+370 全长2.706km;此次复评的路基基本情况:1个车站、1座特大桥、1座大桥、1座中桥、2座涵洞。

主要技术标准⑴铁路等级:客运专线⑵正线数目:双线⑶基础设施速度目标值:正线350km/h;⑷正线线间距:4.8m1 、工程范围本次提交的评估报告为城际铁路站前I标三工区无砟轨道施工路基段,本次路基里程为:DK11+664~DK14+370。

沪宁城际铁路桥涵过渡段工程沉降观测分析

沪宁城际铁路桥涵过渡段工程沉降观测分析
wih a r g l rp te n. T ag s m o to e t me to h r n iin s c in o c r tt e ae e e i 0 —2 t e u a atr he lr e ta un fs t e n ft e ta st e to c u sa h r a wh r s 1 l o 0 m
s tlme ta d t c e e s o h ta sto ete n n o a hiv mo t r n iin.Co i ai n o h ee a tta st n s c in o r — tto d i g I o mb n t fte r lv n r n ii e t fP e— sain Bi d n V f o o o
A s atR sa c u p ss T et nio et ni ajit et nb ten r i b t e t r te t c rsad b t c: eerh p r oe : h r sinsc o s o ci ew e g a um n hrs u t e n r a t i ns o i d oo r u
at rc n tu to a d s fe o sr ci n, n umma ie h ete n a rz st e s t me tlw. l
Re e r h c n l so : i g g a e r v lt en o c h r n iin s ci n,t e t tla u to e t me ti tl re s a c o c u i ns Usn r d d ga e o r i fr e t e ta st e to o h o a mo n fs t e n sno a g l
沪 宁城 际铁 路 桥 涵 过 渡 段 工 程 沉 降观 测 分 析

沉降观测技术在沪宁高铁中的应用

沉降观测技术在沪宁高铁中的应用

沉降观测技术在沪宁高铁中的应用基于城际高速铁路的施工技术,结合沉降观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了沉降观测中内外业应该注意的问题,结合实地沉降观测数据,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高铁桥梁路基沉降趋势。

标签:城际高铁沉降观测水准测量成果分析1引言沉降观测是指对被观测物体的高程变化所进行的测量。

现行规范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而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的飞快发展,沉降观测也被更多地应用到高铁建设中去。

本文结合某城际高铁的实际情况,对沉降观测技术在实际施工操作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相应的数据成果进行处理分析,得出了该铁路的沉降趋势,对工程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技术设计无砟轨道客运专线运行的高平顺、高舒适性对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mm,路桥、路隧结构物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差不大于5mm,纵向变形折角不大于0.1%,并且必须经过分析评估满足要求可铺设无渣轨道,铺设后继续观测1~3年。

变形观测与分析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设计措施与计算,施工过程中的实施监测,无渣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运营期间的观测验证等方面。

因而,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系统在客运专线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3.1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根据《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城际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及《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有关技术要求来确定沉降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表2。

基准点采用设计水准基点,每3km布设一个,工作基点按间距200m左右进行加密布设,满足线下工程沉降观测的需求。

工作基点与基准点的联测则采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和因瓦条码尺进行施测,作业方法按二等水准测量规定进行,所有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水准测量路线均构成闭合环,按闭合水准路线的形式进行沉降观测,以保证沉降观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路桥毕业设计京沪高铁沉降观测方案》

《路桥毕业设计京沪高铁沉降观测方案》

《路桥毕业设计京沪高铁沉降观测方案》目录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1)1.1.总则 (1)1.1.1任务范围及主要工作内容 (1)1.1.1.1任务范围 (1)1.1.1.2工作内容 (1)1.1.2工作依据 (1)1.1.3工程简介 (1)1.1.4路基沉降观测人员及仪器配置 (3)1.2.组织管理 (4)1.2.1施工单位职责 (4)1.2.2施工单位工作程序 (4)1.3.通用要求 (5)1.3.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5)1.3.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5)1.3.3沉降观测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6)1.3.4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6)1.3.5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7)1.4.专业要求 (8)1.4.1路基工程 (8)1.4.2一般规定 (8)1.4.3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9)1.4.4埋设示意图 (10)1.4.5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 (11)1.4.6资料整理要求 (13)1.4.7设计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4)二、桥梁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14)2.1总则 (14)2.1.1任务范围及主要工作内容 (15)2.1.2工作依据 (15)2.1.3人员及仪器配置 (15)2.2组织管理 (16)2.2.1施工单位职责 (16)2.2.2施工单位工作程序 (16)2.3通用要求 (17)2.3.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17)2.3.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7)2.3.3沉降观测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8)2.3.4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8)2.3.5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19)2.4 专业要求 (20)2.4.1桥梁工程 (20)2.4.2桥涵沉降变形控制标准 (20)2.4.3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21)2.4.4观测资料要求 (25)2.4.5观测频次 (25)三、涵洞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28)3.1总则 (28)3.1.1任务范围及主要工作内容 (28)3.1.2工作依据 (28)3.1.3工程简介 (28)3.1.4涵洞沉降观测人员及仪器配置 (30)3.2组织管理 (31)3.2.1施工单位职责 (31)3.2.2施工单位工作程序 (31)3.3通用要求 (32)3.3.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32)3.3.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32)3.3.3沉降观测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33)3.3.4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33)3.3.5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34)3.4专业要求 (35)3.4.1一般规定 (35)3.4.2涵洞沉降变形控制标准 (35)3.4.3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35)3.5观测资料要求 (36)3.6观测频次 (37)3.7其他 (37)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1.1.总则按照京沪高速铁路要求,做好施工期间的路基沉降观测,通过对路基、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一、引言京沪高速铁路是中国重要的高速铁路干线之一,连接了国家首都北京和经济中心上海。

为了确保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对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进行观测和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的实施方案。

二、观测方案1. 观测参数的确定为了准确观测和评估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需要确定合适的观测参数。

观测参数应包括地表沉降、地表竖向位移、地表水平位移等。

通过这些参数的观测,可以全面了解线下工程的变形情况。

2. 观测设备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对于实施观测方案至关重要。

常用的观测设备包括全站仪、GNSS测量系统、倾斜仪等。

这些设备可以提供高精度的测量数据,用于分析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情况。

3. 观测方案的制定观测方案的制定应考虑到观测点的位置布设、观测时间间隔、观测频次等因素。

观测点的位置布设应覆盖线下工程的关键部位,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观测时间间隔和观测频次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三、评估方案1. 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得对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的评估结果。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包括数据平差、数据比对、数据拟合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得到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估。

2. 评估指标的确定为了对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进行评估,需要确定合适的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应包括沉降量、变形速率、变形趋势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判断线下工程是否存在沉降变形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评估结果的呈现评估结果的呈现应具有直观性和可读性,以便于相关人员对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情况进行了解和决策。

评估结果可以通过图表、报告等形式进行呈现,同时应提供详细的解读和分析,以便于相关人员理解和应对。

四、实施方案的优化实施方案的优化是不断提高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效果的关键。

优化方案可以包括观测设备的更新、观测参数的调整、观测方案的改进等。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本文结合沪杭客运专线沉降观测工作,总结了沉降观测工作的技术要点:合理的施工组织、建立稳定的基准网、保护好观测点、配置精密仪器、科学施测、及时处理数据、严格按频次观测。

为保证高速列车安全、平稳、舒适运行,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及评估是检验高速铁路施工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研究应用1 导言高速铁路,时速300km以上,是由性质迥异的构筑物(桥、隧、涵、路基等)和轨道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刚度均匀的线路结构,相对于普通铁路,高速铁路更强调列车运行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为保证高速列车安全、平稳、舒适运行,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及评估是检验高速铁路施工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保证。

2、工程概况新建上海至杭州铁路客运专线站前工程HHZQ-5标段起讫里程DK75+065~DK103+850,长28.785km。

本标段共有路基3.047km,占本标段总长的11%。

共有桥梁25.737km,占标段全长的89%。

其中步云特大桥5标内长度6.556km,嘉桐特大桥5标内长度19.117km,该两座桥工程规模大,结构类型多,为本标段的重点工程。

正线无砟轨道57.570km,站场1座,即嘉兴南站。

3、沉降观测沉降变形测量程序为: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埋设观测断面和观测点-量测记录-资料归档-数据汇总-分析评估。

1)基准网建立:在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提供的二等水准点的基础上进行加密设置工作基点,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基准点)间距200~300m左右,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测量后用于沉降观测使用。

2)成立观测小组:项目部成立了沉降观测领导小组下设七个观测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沉降观测工作技术培训、组织实施,观测小组负责观测标埋设、保护及观测工作。

3)埋设观测标:按照设计要求设置观测断面:路基段埋设沉降板、沉降观测桩、位移边桩、深层沉降仪;桥梁埋设承台观测标、墩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

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2)

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2)

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桥梁工程的施工越来越多。

其中,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被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旨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风险。

本文将重点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安全措施以及经济技术分析。

二、工法特点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高效性: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施工过程中的即时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2. 精确性:通过沉降观测技术,对桥梁工程的沉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

3. 自动化:自动化仪器和设备的应用,减少了人为操作的误差,提高了施工的精度和可靠性。

4. 可追踪性: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和记录完整保存,便于后期追溯和分析,为后续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适应范围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适用于各类高速铁路桥梁工程,包括高架桥、悬索桥、斜拉桥等。

无论是新建工程还是维修改造工程,该工法均能提供有效的施工支持。

四、工艺原理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基于沉降观测技术,通过安装沉降仪器和传感器对桥梁工程的沉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采用信息化处理技术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在线处理和分析,反馈给施工人员,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的沉降问题,确保工程稳定和安全。

五、施工工艺该工法的施工工艺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仪器设备安装:根据设计要求,在桥梁工程上安装沉降仪器和传感器。

2. 数据采集:通过仪器设备采集桥梁工程的沉降数据,并进行实时传输。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信息化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生成相关报告。

4. 问题识别与解决:根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沉降问题。

5. 施工调整:根据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相应的施工调整,保证工程的稳定和安全进行。

六、劳动组织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需要组织精细的劳动力安排。

沪宁北京铁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细则56页word

沪宁北京铁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细则56页word

目录一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技术依据 (4)三组织管理 (4)四职责 (5)五监理程序 (5)1.准备阶段 (5)2.测量阶段 (6)3.成果报告 (7)六沉降变形测量 (8)1.基本原则 (8)2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8)3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9)4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0)5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2)6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13)七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5)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5)2.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2)3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7)八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28)1.1 准备阶段 (28)1.2 测量阶段 (28)2 文件管理要求 (30)2.1观测数据文件(分批次提交) (30)2.2.成果文档(分批次提交) (30)2.3 数据提交周期 (31)2.4数据文件编号规则 (31)2.5成果文档编号规则 (32)2.6成果文档提交压缩包编号规则 (32)3 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32)3.1观测点编号 (32)3.2桥梁承台和墩台的测点均采用相应墩台的中心里程 (33)3.3观测过程中的点号输入 (33)3.4转点输入 (33)3.5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录入要求 (33)3.6数据录入通用要求: (35)1 观测期次 (35)2 观测日期 (35)3 两次观测间隔 (35)4 累计天数 (35)5 本次高程 (35)7 累计沉降 (36)8 沉降速率 (36)9 施工阶段 (36)10 备注 (37)11 填土高度 (37)12 接管前、后高程 (37)13 本次水平位移 (37)14 本次总水平位移 (37)15 位移速率 (37)16 其他情况 (38)6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 (42)沪宁城际铁路监理II标北京铁成监理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一总则沪宁城际铁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是评估工作的基础。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沪宁Ⅲ标总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沪宁Ⅲ标总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沪宁城际铁路站前工程Ⅲ标段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起点里程DK52+800,终点里程DK95+692,线路全长40.428km,线路设计标准为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

标段共有桥梁14.96km/22座,其中特大桥12.15km/7座、大桥2.45km/8座、中桥0.36km/7座,墩台437个,24m简支梁37孔(片)、32m简支梁404孔(片)、26m非标梁1孔(片)、32m道岔梁6孔(片),另有32+48+32m连续梁两联、40+56+40m连续梁一联、48+80+48m连续梁一联、75+125+75m连续梁一联,共有涵洞801横延米/38座。

桥区及涵洞位置地质以淤泥质粉质黏土、粉土、黏土为主。

桥墩基础除框架桥采用CFG桩或管桩外,其余均采用钻孔桩基础;涵洞设计采用CFG桩或管桩加固基底。

路基25.027km,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与丹阳市之间,其中填方120万方,挖方140万。

本标段采用CFG桩加固地基长度17km,采用管桩加固长度470m,碎石注浆桩加固长度1660m。

需进行沉降观测的路基长度18.7km。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桥涵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桥梁墩台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桥涵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为统一沪宁城际铁路Ⅲ标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保证沉降变形系统的质量,特编制此方案。

二、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沪宁城际公司2008-009号工作联系单;9、沪宁城际铁路监理Ⅰ标项目部2008-016号工作联系单;10、沪宁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

沉降监测交底

沉降监测交底
2、路基填筑前,于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每100米设置一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预埋1个沉降板,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
3、沉降板由底座(30cmx30cmx8cm钢板)、测杆(20mm钢管)及保护测杆的50mmPVC塑料管组成。测杆每根长度不超过1米,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该高于套管上口,每次接长高度以50cm为宜,接高后,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影响测杆自由下沉。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械碾压,并配备专人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技术交底书
交底单位名称:中铁四局沪宁城际轨道交通站前Ⅰ标项目部Ⅰ队编号:
第页共页
工程名称
桥梁工程
设计文件图号
沪宁城际图集施(路)-13;宁城际图集施(路)-81
施工部位
DK4+635.91~927.92段基底沉降监测
交底日期
2008年月日
技术交底内容:
1、该段沉降监测的断面分别为DK4+645、DK4+750、DK4+850、DK4+925.
4、沉降板安装前应先将地面整平(可铺设10cm厚中粗砂),必须保证底板的水平及垂直度。
5、底座于测杆的连接采用双面电弧焊接。填筑二层填料后就接下一根测杆并及时套上PVC塑料管。
附件及附图:
交底人:复核人:接受人:

过沪宁宁杭道路桥下顶管施工沉降观测方案

过沪宁宁杭道路桥下顶管施工沉降观测方案

过沪宁宁杭道路桥下顶管施工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沪宁宁杭道路桥(以下简称桥梁)位于宁宁杭路桥跨徐家汇河,南北走向为东西,主跨落地长度为85m,设计速度为80km/h,跨桥结构型式为混合型箱梁,顶盖层材料为混凝土。

二、观测内容
1、观测对象:桥梁基础、桥墩、墩身、墩顶、桥侧面及桥面板。

2、观测工作:现场观测及定期观测,采取测立式台阶、水准仪和测斜仪测量观测桥梁近桥股及桥梁的水平变形、垂直变形及歪斜变形,采取水准仪测量墩身位移及观测桥体水平变形,采用测斜仪测量墩身歪斜及观测桥体歪斜变形,采取倾斜仪观测桥梁侧面及桥面板的倾斜变形等。

三、观测方法
1、垂直变形观测:采用测立式台阶法,以桥梁护栏、边坡等水平参考点为参照物,沿桥梁两侧设置台阶,每两点台阶之间的高差记录,完成桥梁立体沉降观测工作。

2、水平变形观测:采用水准仪法,以未施工桥梁四边边缘及护栏、边坡等水平参考点为参照物,沿桥梁两侧设置台阶,每两点台阶之间的水平位移记录,完成桥梁水平沉降观测工作。

沪宁城际客专路基沉降观测技术

沪宁城际客专路基沉降观测技术

沪宁城际客专路基沉降观测技术
杜文举
【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0(29)6
【摘要】根据沪宁客专路基设计文件要求,结合施工实践,给出了江南地区软土路基沉降观测的布设方案和测量技术要求,阐述了沪宁客专路基沉降观测方法、精度和测量频度.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沉降推算,以确定最终沉降值,并利用曲线回归法建立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为类似客专路基工程沉降观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观测和评价方法.
【总页数】5页(P95-99)
【作者】杜文举
【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13
【相关文献】
1.沪宁城际铁路新孟河特大桥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及注意事项 [J], 汤志明
2.沪宁城际铁路新孟河特大桥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及注意事项 [J], 汤志明
3.沪宁城际铁路路基沉降观测与评估简介 [J], 陈炜斌;田兆权
4.沪宁城际铁路桥涵过渡段工程沉降观测分析 [J], 李明华;王会乾;蔡理平
5.沪宁城际高速铁路重点沉降观测地段监测方法探讨与研究 [J], 刘大伟;曹军;张国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沪 宁城 际 铁 路 股 份 有 限公 司 , 江苏 南京 2 1 0 0 0 0 )
摘要: 针 对 沪 宁 城 际铁 路 超 短 工 期 内沉 降 控 制 问题 , 采 用三 种 沉 降监测 方法 揭 示路 基 沉 降 变形规 律 , 并
提 出了复合模 量 法( 加 固 区) 结合 e —l g p曲线 ( 下 卧层 ) 的 沉 降估 算方 法 。对 于 紧 临既 有 线 的新 线施 工
9 1
施工期问, 针对 路 基 基坑 开 挖 、 地 基成 桩 、 以及 路
1 ) 揭示 了沪 宁城 际 铁路 软 土路 基 沉 降变 形 规律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 填 筑对 紧 临运 营路 基 状 态 的影 响 , 采用 “ 埋 设 测 振
桩 +传 感 器 ” 监 测方 法 开展 动 力测 试 ; 同时 , 采用 应 力
中图分 类号 : U2 3 8; U 2 1 6 . 4 文 献标识 码 : A D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1 9 9 5 . 2 0 1 5 . 0 3 . 2 5
沪 宁城 际铁路 全长 3 0 0 . 2 " 0 9 k m, 线 路 走 向基 本 与
“ 双向 ” 影响安 全控 制技 术 , 形成 了以设 置 应 力释 放 孔 、 静 压施 工 与跳 打 施 工 为核 心 的 紧临 既 有 线预 应
力管桩施 工 工法 , 解 决 了新线施 工对 既有 线 的振 动及挤 压 问题 。 同时 , 建 立 了基 于风 险 分析 的施 工天 窗
优 化模 型和施 工组 织优 化方 法 , 并基 于既有 线路 基 静动 力 测试 , 提 出 了紧 临既有 线 路基 安 全 监控 方法 , 形 成 了保 证 既有 线安全 运 营以及应 急抢修 成套技 术。 关键 词 : 城 际铁 路 紧临既有 线 沉降监 测 管桩施 工 施 工安全
代表 性断 面作 为试 验 段 ( 表1 ) 。试 验 段 地 形起 伏 , 表
层 为粉质 黏 土 , 褐灰色 , 软 塑 ~硬 塑 , 厚 0 . 5~9 . 8 I T I 。 其 下为淤 泥 质 粉 质 黏 土 , 软 基 处 理 多采 用 C F G桩 加
6 o
蕉 墼
\ \ \ / 测 - 斜 管
为3 0 0 k m / h无砟 轨道 ; ④ 紧 临 既 有线 施 工 , 沪 宁 城 际
铁路 施工 段 临近既有 京沪 线 达 1 7 0 k m, 既 有线 行 车 与
新线 施工 相互 干扰 , 施工难 度 大 , 安全 要求 高 。鉴于 以
上 技术特 点 , 在沪 宁城 际 铁路 建 设 时 对其 沉 降 的监 控
作者简介 : 杨建 中( 1 9 6 4 一 ) , 男, 广东大埔人 , 高级工程师 , 硕士 。
图 1 D K 7 0+ 0 2 0设 计 横 断 面 ( 单位 : m)
2 0 1 5年 第 3期
杨建 中: 沪 宁城 际铁 路 沉 降 监 控 方 法 与 施 工 安 全 技 术 研 究
表 1 试 验 断 面基 本 资 料
既有 京 沪 铁路 沪 宁 线 平行 , 设计速度 3 0 0 k m/ h , 是 长
三 角地 区城 际铁 路 网的 主骨架 。其工 程建设 具 有 4大
技术 特点 : ①工 期 紧 迫 , 建设 工期 仅 2 4个 月 。如何 确 保 路基在 短 时间 内沉 降稳 定 , 达 到 铺设 无 砟 轨 道 板 的 条件, 是 实现 工期 目标 的关键 ; ② 工后 沉 降 控 制严 格 ,
线路 所经 软 土地 基 比例 多 , 路 基 比例 高 达 3 4 %, 工后
沉 降控制 难度 高 ; ③ 经历 四次重 大技 术调 整 , 桥 梁荷 载
及 梁型变 化 、 速度值 和轨 道类 型改 变 、 线间距调整、 车 站 站线 调整 , 建设标 准 由最初 的 2 0 0 k m / h有砟 轨道 改
Q 粉质黏土
Q 粉质黏 土
固, 淤泥 质黏 土较厚 、 埋置 较深 地段 采用管 桩处 理 。其
中, 断面 D K 7 0+ 0 2 0的设计 横断 面构造 如 图 1 所示。
Q J 粉质黏土
Q 黏土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9 - 1 0; 修 回 日期 : 2 0 1 4 — 1 1 — 3 0

8 8



Ra i l wa y Eng i n e e r i ng
文章编 号 : 1 0 0 3 . 1 9 9 5 ( 2 0 1 5 ) 0 3 . 0 0 8 8 — 0 4
沪 宁 城 际铁 路 沉 降 监 控 方 法 与 施 工 安 全 技 术 研 究
杨 建 中
提 出 了路 基沉 降计 算 与 预测 方 法 , 为快 速 及 时确 定 铺
轨时 间提供 了依 据 。 2 ) 建立 了基 于 风 险分 析 的施 工 天 窗优 化模 型 , 提
出 了施 工 组 织 优 化 方 法 。
铲、 应 变计 和测斜 管 等监测 应力 应变 规律 。其 中, 选 取
与 预测 、 施工 安全技 术方 案 的制定与 实施 展开 了研究 ,
以保 证既 有线 运营 、 新建线 路施 工 的双安全 。
l 路 基 沉 降监 控
1 . 1 选 取 代 表 性 断 面 现 场 监 测 与 试 验
依托 沪 宁城际铁 路 站 前 Ⅲ标工 程 , 选 择 共 计 6个
典 型 断面开 展 的静 动力 测 试 主 要 内容 为 : ① 地 基 侧 向
位移 ; ② 地 基 侧 向水 平 应 力 ; ③ 开 挖 路 基 坡 脚 水 平 位
3 ) 提 出 了以设 置 应 力 释放 孔 、 静 压 与 跳 打施 工 为 核 心 的紧 临既有 线 预应力 管桩 施工 方法 。 4 ) 提 出了 以既有 线 路基 静 动 力测 试 为 支撑 , 以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