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_收藏版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原文162篇完美排版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 (3)第一卷 (3)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3)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3)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4)第二卷 (4)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阴阳离合篇第六 (5)阴阳别论篇第七 (5)第三卷 (6)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6)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6)五藏生成篇第十 (7)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7)第四卷 (7)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7)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7)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8)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8)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8)第五卷 (9)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9)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9)第六卷 (10)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10)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11)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2)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12)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12)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13)第八卷 (13)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3)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3)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4)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4)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15)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15)第九卷 (15)热论篇第三十一 (15)刺热篇第三十二 (15)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6)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6)第十卷 (16)疟论篇第三十五 (16)刺疟篇第三十六 (17)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18)咳论篇第三十八 (18)第十一卷 (18)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8)腹中论篇第四十 (18)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9)第十二卷 (19)风论篇第四十二 (19)痹论篇第四十三 (20)痿论篇第四十四 (20)厥论篇第四十五 (20)第十三卷 (21)病能篇第四十六 (21)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21)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21)脉解篇第四十九 (22)第十四卷 (22)刺要论篇第五十 (22)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22)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23)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23)针解篇第五十四 (23)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24)第十五卷 (24)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24)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24)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24)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25)第十六卷 (26)骨空论篇第六十 (26)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26)第十七卷 (27)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27)第十八卷 (27)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27)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28)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29)第十九卷 (29)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29)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29)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31)第二十卷 (31)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31)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32)第二十一卷 (34)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上之上 (34)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上之下 (35)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上 (36)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下 (38)第二十二卷 (39)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39)第二十三卷 (42)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42)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42)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42)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43)第二十四卷 (43)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43)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43)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43)補遺 (44)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44)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45)下卷.灵枢篇 (46)九针十二原第一 (47)本输第二 (47)小针解第三 (48)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48)根结第五 (50)寿夭刚柔第六 (50)官针第七 (51)本神第八 (51)终始第九 (51)经脉第十 (52)经别第十一 (54)经水第十二 (55)经筋第十三 (55)骨度第十四............................................. 56五十营第十五.. (56)营气第十六 (56)脉度第十七 (56)营卫生会第十八 (56)四时气第十九 (57)五邪第二十 (57)寒热病第二十一 (57)癞狂病第二十二 (58)热病第二十三 (58)厥病第二十四 (59)病本第二十五 (59)杂病第二十六 (59)周痹第二十七 (59)口问第二十八 (60)师传第二十九 (60)决气第三十 (61)肠胃第三十一 (61)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61)海论第三十三 (61)五乱第三十四 (61)胀论第三十五 (61)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62)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62)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62)血络论第三十九 (63)阴阳清浊第四十 (63)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63)病传第四十二 (63)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64)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64)外揣第四十五 (64)五变第四十六 (64)本藏第四十七 (65)禁服第四十八 (65)五色第四十九 (66)论勇第五十 (66)背腧第五十一 (67)卫气第五十二 (67)论痛第五十三 (67)天年第五十四 (67)逆顺第五十五 (67)五味第五十六 (67)水胀第五十七 (68)贼风第五十八 (68)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68)玉版第六十 (68)五禁第六十一 (69)动输第六十二 (69)五味论第六十三 (69)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69)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70)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70)行针第六十七 (71)上膈第六十八 (71)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71)寒热第七十 (71)邪客第七十一 (71)通天第七十二 (72)官能第七十三 (73)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73)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73)卫气行第七十六 (74)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75)九针论第七十八 (75)岁露论第七十九 (76)大惑论第八十 (76)痈疽第八十一 (77)上卷.素问篇第一卷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
论篇第八十
5 第162章痈疽
篇第八十一
作者介绍
这是《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142章五禁篇第六 十一
第143章动输篇第六 十二
0 1
第144章五 味论篇第六 十三
0 2
第145章阴 阳二十五人 篇第六十四
0 3
第146章五 音五味篇第 六十五
0 4
第147章百 病始生篇第 六十六
0 6
第149章上 膈篇第六十 八
0 5第14ຫໍສະໝຸດ 章行 针篇第六十 七第151章寒热篇第 七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目录分析
0 1
第1章上古 天真论篇第 一
0 2
第2章四气 调神大论篇 第二
0 3
第150章忧恚无言 篇第六十九
第152章邪客篇第 七十一
第153章通天
1
篇第七十二
第154章官能
2
篇第七十三
3 第155章论疾
诊尺篇第七十 四
4 第156章刺节
真邪篇第七十 五
5 第157章卫气
行篇第七十六
第158章九宫 1
八风篇第七十 七
第159章九针
2
论篇第七十八
3 第160章岁露
论篇第七十九
论篇第七十五
5 第76章示从容
论篇第七十六
第77章疏五过 1
论篇第七十七
第78章征四失 2
论篇第七十八
《黄帝内经》全文简介
《内经》认为“心主身之血脉”,气血“总流于肺”,血依赖气而运行,气血病变互有影响。《内经》对人体的体循环和肺循环作了较为正确的论述。它比公元2世纪罗马医学的血液如潮汐的说法,要先进得多。
《黄帝内经》全简介
《黄帝内经
》,成书约在秦汉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左右。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越来越引起西方医学界的重视和兴趣。中医从人的整体着眼,辨证施治,常常能够治愈被西医宣判为不治之症的疾病。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着作。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宏大基础。
此外,《内经》介绍了内服、外治、针灸、按摩、导引等多种疗法,对腹腔穿刺术治疗腹水病作了详细记载。《内经》还叙述了伤寒、咳嗽、气喘、腹泻、糖尿病、精神病、麻风病、黄胆型肝炎、肾炎、肿瘤、各种出血性病症以及妇科、五官科等病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内经》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理论知识,阐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三百一十种病症和汤液、针灸、接摩等治疗方法,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经》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理论是阴阳说和藏府经络说。
阴阳是中医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内经》提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中医生理和病理、临床和治疗的总纲。它强调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强调预防为主,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提倡早期治疗,“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指出“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这些医疗原则在今天仍在施行着。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4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_收藏版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第二单元阴阳应象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篇解]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
例如人体的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大,广也。
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学习要求]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掌握阴阳的可分性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原文]201 一级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注释]1、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
道,法则、规律。
2、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纲纪,即纲领。
3、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
父母,本原、根本的意思。
4、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生,新生。
杀,消亡。
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府,居舍、藏物的场所。
6、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本,指阴阳。
求,推求。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
积,汇聚。
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
最经典版黄帝内经
• 汉代在轩辕丘旁建有轩 辕故里祠,至今犹存。 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 西北.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 世界客属第十八届 恳亲大会“根在中原” 拜祖大典和丙戌年拜 祖大典都在黄帝故里 举办。自2006年4月1 日,黄帝故里景区免 费对游客开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黄帝内经》包括《素 问》81篇和《灵枢》81 篇,各9卷。 《黄帝内 经》内容十分丰富,
《素问》偏重人体生理、
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
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
基本理论;《灵枢》则
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 经络、腧穴针灸等等。
•
一库巨“部础医理确 部中著黄冠和药论立 医现,帝以源学体了 学存是”中泉发系中 典成我之华。展,医 籍书国名民也的成学 。最医的族是理为独
早学传先第论中特 的宝世祖一基国的
•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 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 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 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 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 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 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 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 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 《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 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 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 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 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 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 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 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 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 验、 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 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 父亲:少典(名为祁昆) • 母亲:附宝 妻子: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
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内经》原文目录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内经全篇古文原著免费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篇古文原著免费完整版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书由
《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计81篇。
该书首次倡导了“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四时适应”等理论,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素问》是经典中的核心部分,共计81篇,主要介绍了人体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其中《六节藏象论》、《阴阳别论》、《灵兰秘典论》、《调经论》等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体系的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系统,它主张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变化都源于
自然环境的变化。
因此,在养生和治疗疾病中,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协调人体的阴阳、五行、营卫之气,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黄帝内经》以其古老而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为祖国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对中
国古代思想、文化、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对全球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产生了
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人类在面临健康问题时,仍然可以运用《黄帝内经》的理论和方法,探索中医的
精髓,从而实现健康的生活和身体幸福。
因此,读这本书对于我们的生命健康起到极大的
帮助和促进作用。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重点
内经重点绪论1、《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成书时间在西汉中后期。
2、《素问》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3、《九卷》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针经》之名首见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灵枢》之名首见于王冰叙《素问》引《汉书》文4、《内经》构建方法①司外揣内②援物比类③直觉领悟④揆度奇恒宝命全形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3、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健,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合,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4、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中国古代医学经典,由黄帝和他的医学官员所著。
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计81篇。
下面是其中几篇的摘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地有四方,东西南北;人有四肢,两手两足。
四时相反,阴阳相长。
谨察四时之所在,以养生之道。
四气调神,常在其中。
《素问·五常政大论》
五脏为常,五气为政。
君主者,脉之官也,政之本也;臣下者,官之职也,政之利也。
五脏者,阴阳之府也;五音者,阴阳之道也。
五气者,五味之化也;五色者,五音之宜也。
《灵枢·经脉》
人之命脉,死生之本也。
经脉者,所以邦之脉也。
经脉者,所以输布精气也。
一命之脉,别而独行,各有支纪。
经者,所以行者也;脉者,所以传者也。
经者,筋脉也;脉者,五藏六府之所舍气血也。
命之所行,清静皆在于经。
《灵枢·九支脉》
人之九支脉者,上支者胃,下支者肠,中支者胆,外支者俞,内支者腑,下支者通,揆度者至,内支者入。
经者,所以行者也;脉者,所以传者也。
这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内容,全书详细阐述了人体的结构、功能、疾病的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之⼀(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此书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俞跗、少师、⿁臾区、少俞等多位⼤⾂讨论医学的记述,在四库全书中为⼦部医家类。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素问》1. 上古天真论 【译⽂】2. 四⽓调神⼤论 【译⽂】3. ⽣⽓通天论 【译⽂】4. ⾦匮真⾔论 【译⽂】5. 阴阳应象⼤论 【译⽂】6. 阴阳离合论 【译⽂】7. 阴阳别论 【译⽂】8. 灵兰秘典论 【译⽂】9. 六节藏象论 【译⽂】10. 五藏⽣成 【译⽂】11. 五藏别论 【译⽂】12. 异法⽅宜论 【译⽂】13. 移精变⽓论 【译⽂】16. 诊要经终论 【译⽂】17. 脉要精微论 【译⽂】18. 平⼈⽓象论 【译⽂】19. ⽟机真藏论 【译⽂】20. 三部九候论 【译⽂】21. 经脉别论 【译⽂】22. 藏⽓法时论 【译⽂】23. 宣明五⽓ 【译⽂】24. 宝命全形论 【译⽂】25. ⼋正神明论 【译⽂】26. 离合真邪论 【译⽂】27. 通评虚实论 【译⽂】28. 太阴阳明论 【译⽂】29. 阳明脉解 【译⽂】30. 热论 【译⽂】31. 刺热 【译⽂】32. 评热病论 【译⽂】33. 逆调论 【译⽂】34. 疟论 【译⽂】35. 刺疟 【译⽂】36. ⽓厥论 【译⽂】37. 咳论 【译⽂】38. 举痛论 【译⽂】39. 腹中论 【译⽂】40. 刺腰痛 【译⽂】41. 刺腰痛 【译⽂】42. 风论 【译⽂】43. 痹论 【译⽂】44. 痿论 【译⽂】45. 厥论 【译⽂】46. 病能论 【译⽂】49. 脉解 【译⽂】50. 刺要论 【译⽂】51. 刺齐论 【译⽂】52. 刺禁论 【译⽂】53. 刺志论 【译⽂】54. 针解 【译⽂】55. 长刺节论 【译⽂】56. ⽪部论 【译⽂】57. 经络论 【译⽂】58. ⽓⽳论 【译⽂】59. ⽓府论 【译⽂】60. ⾻空论 【译⽂】61. ⽔热⽳论 【译⽂】62. 调经论 【译⽂】63. 缪刺论 【译⽂】64. 四时刺逆从论 【译⽂】65. 标本病传论 【译⽂】66. 天元纪⼤论 【译⽂】67. 五运⾏⼤论 【译⽂】68. 六微旨⼤论 【译⽂】69. ⽓交变⼤论 【译⽂】70. 五常政⼤论 【译⽂】71. 六元正纪⼤论 【译⽂】72. 刺法论 【译⽂】73. 本病论 【译⽂】74. ⾄真要⼤论 【译⽂】75. 著⾄教论 【译⽂】76. ⽰从容论 【译⽂】77. 疏五过论 【译⽂】78. 徵四失论 【译⽂】79. 阴阳类论 【译⽂】《黄帝内经·灵枢》1. 九针⼗⼆原 【译⽂】2. 本输 【译⽂】3. 针解 【译⽂】4. 邪⽓藏府病形 【译⽂】5. 根结 【译⽂】6. 寿天刚柔 【译⽂】7. 官针 【译⽂】8. 本神 【译⽂】9. 终始 【译⽂】10. 经脉 【译⽂】11. 经别 【译⽂】12. 经⽔ 【译⽂】13. 经筋 【译⽂】14. ⾻度 【译⽂】15. 五⼗营 【译⽂】16. 营⽓ 【译⽂】17. 脉度 【译⽂】18. 营卫⽣会 【译⽂】19. 四时⽓ 【译⽂】20. 五邪 【译⽂】21. 寒热病 【译⽂】22. 病狂 【译⽂】23. 热病 【译⽂】24. 厥病 【译⽂】25. 病本 【译⽂】26. 杂病 【译⽂】27. 周痹 【译⽂】28. ⼝问 【译⽂】29. 师传 【译⽂】30. 决⽓ 【译⽂】33. 海论 【译⽂】34. 五乱 【译⽂】35. 胀论 【译⽂】36. 五癃津液别 【译⽂】37. 五阅五使 【译⽂】38. 逆顺肥瘦 【译⽂】39. ⾎结论 【译⽂】40. 阴阳清浊 【译⽂】41. 阴阳系⽇⽉ 【译⽂】42. 病传 【译⽂】43. 淫邪发梦 【译⽂】44. 顺⽓⼀⽇分为四时 【译⽂】45. 外揣 【译⽂】46. 五变 【译⽂】47. 本藏 【译⽂】48. 禁服 【译⽂】49. 五⾊ 【译⽂】50. 论勇 【译⽂】51. 背俞 【译⽂】52. 卫⽓ 【译⽂】53. 论痛 【译⽂】54. 天年 【译⽂】55. 逆顺 【译⽂】56. 五味 【译⽂】57. ⽔胀 【译⽂】58. 贼风 【译⽂】59. 卫⽓失常 【译⽂】60. ⽟版 【译⽂】61. 五禁 【译⽂】62. 动输 【译⽂】63. 五味论 【译⽂】64. 阴阳⼆⼗五⼈ 【译⽂】66. 百病始⽣ 【译⽂】67. ⾏针 【译⽂】68. 上隔 【译⽂】69. 忧患⽆⾔ 【译⽂】70. 寒热 【译⽂】71. 邪客 【译⽂】72. 通天 【译⽂】73. 官能 【译⽂】74. 论疾诊尺 【译⽂】75. 刺书真邪 【译⽂】76. 卫⽓⾏ 【译⽂】77. 九宫⼋风 【译⽂】78. 九针论 【译⽂】79. 岁露论 【译⽂】80. ⼤惑论 【译⽂】81. 痈疽 【译⽂】 《黄帝内经》是⼀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道家理论上建⽴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学”、“运⽓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然、⽣物、⼼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王冰窜⼊)。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的精华总结,值得收藏!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的精华总结,值得收藏!《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之⼀(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体⽣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的⼀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五脏六腑:“脏”是指实⼼有机构的脏器,有⼼、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的容器,有⼩肠、胆、胃、⼤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买翡翠先到这⾥看看,⼀⼿货源,原⽯开料,⼚家直供⼴告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脉的问题,治⼼没错。
只要是⽪肤病⽑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展开剩余89%五脏1.⼼:⼼为神之居、⾎之主、脉之宗。
在五⾏属⽕;⽣理功能①主⾎脉;②主神志;⼼开窍于⾆,在体合脉,其华在⾯,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与⼩肠相表⾥。
2.肺:肺为魄之处、⽓之主,在五⾏属⾦;⽣理功能:①主⽓,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调节⽓⾎运⾏;肺上通喉咙,在体合⽪、其华在⽑,开窍于⿐,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肠相表⾥。
3.脾:脾为⽓⾎⽣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属⼟。
⽣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开窍于⼝,在体合⾁,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
4.肝:肝为魂之处,⾎之藏,筋之宗。
在五⾏属⽊,主升主动。
⽣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开窍于⽬,在体合筋,其华在⽖,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属⽔;⽣理功能:①藏精、主⽣长发育与⽣殖;②主⽔;③主纳⽓;在体为⾻,主⾻⽣髓,其华在发、开窍于⽿及⼆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
六腑1.胆:⽣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理功能:受纳腐熟⽔⾕,胃以降为和。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全文-古籍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2)黄帝内经原文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疵,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
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
要讲述了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而《灵枢》则涵盖了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分类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原文是使用古代汉字书写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岁运之行也,阴阳之应,藏精之会也,夫子以为奈何?岐伯对曰,气之和者,志意专直,不欲饮食,
不欲言笑,不欲出入,不欲卧起,当是之时,神气自守,邪不能干犯,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的译文是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的版本,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地之间存在着气的流动,岁运的循环,阴
阳的相互作用,以及精气的聚合。
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岐伯回答道,当气和畅的时候,人的心志专一,不贪食,不妄言笑,不频繁出入,不随意卧起。
在这个时候,神气自然守护身体,邪气无法侵袭,疾
病也就不易发生。
当然,黄帝内经的原文和译文有很多版本和不同的翻译者,每
个版本和翻译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如果你对黄帝
内经感兴趣,建议你查阅多个版本的原文和译文,以便全面理解其
内容和含义。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
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
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第二单元阴阳应象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篇解]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
例如人体的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大,广也。
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学习要求]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掌握阴阳的可分性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原文]201 一级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注释]1、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
道,法则、规律。
2、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纲纪,即纲领。
3、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
父母,本原、根本的意思。
4、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生,新生。
杀,消亡。
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府,居舍、藏物的场所。
6、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本,指阴阳。
求,推求。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
积,汇聚。
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
8、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9、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互文。
阴阳既为生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
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
②生与长,杀与藏,为临文避复修饰格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对同义词。
意为阳生阴亦生,阴杀阳亦杀,阴阳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
10、阳化气,阴成形:即阳主化气,阴主成形。
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这是对于阴阳的功能而言。
阳气主动,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
浊,痰湿之类的病理产物。
清,水谷精微。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谷不化。
13、月真(chēn)胀:此指胸膈胀满。
14、反作:即反常。
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
指上述飧泄、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
下窍,即指前后二阴。
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
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
17、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
浊阴,指精血津液。
即卫气布散于腠理,精血津液濡养于五脏。
18、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
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
即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所化生的糟粕内归于六腑。
[分析]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降的阴阳特性。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2、提出临床诊治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
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这是因为:(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之异。
(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3、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说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地气上为云4、论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反常所导致的病证。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句,论述了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清气,属阳当升。
若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而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
浊气,属阴当降。
若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膈胀满的月真胀证。
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医家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
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
[原文]202 一级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注释]1、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凡药物饮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
2、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薄为阴中之阳。
气属阳,气厚为阳中之阳,薄为阳中之阴。
3、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认为壮火是病理之火,即亢盛的阳气。
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认为少火是生理之火,即和平的阳气。
气,正气。
之,作使、令解。
此句意思是:药食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能使人体正气虚衰,药食气味温和的少火之品能使人体正气盛壮。
4、壮火食气,气食(sì)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即药食的纯阳作用消蚀人体的正气,而人体的正气赖药食的温和作用来滋养;药食的纯阳作用耗散人体的正气,药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正气。
“壮火食气”的“食”字,是消蚀的意思,“气食(sì)少火”的“食”字,音义同饲,供养。
5、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分析]1、论述了人体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
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厚:阴中之阴(纯阴)——泄:大黄、芒硝味薄:阴中之阳——通:泽泻、木通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附子、干姜气薄:阳中之阴——发泄:麻黄、桂枝2、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
“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
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亢盛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和平的阳气,即生理之火。
壮火、少火的理论,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
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单元阴阳应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节选[原文] 203 一级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注释]1、风胜则动:风邪太过,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晕目眩。
2、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
肿,痈肿。
3、燥胜则干:干,干燥,干涸。
燥邪过胜伤人,就会导致人体内外津液干涸的病证。
4、寒胜则浮:浮,浮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聚水成为浮肿。
5、濡泄:濡泄,又称湿泄。
由湿邪伤脾所致的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6、五气:五脏之气。
即五脏的功能。
7、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即七情太过,损伤脏腑气机;六淫外邪伤人,首犯形体机表。
喜怒,泛指七情过激。
寒暑,泛指六淫外邪。
8、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暴怒则肝气横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弛缓而神逸,故伤阳。
阴,指肝。
阳,指心。
9、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指逆行之气上行,邪气亢盛,充斥脉体,正气损伤。
厥气,逆行之气。
去形,神气浮越,脱离形骸。
10、痎虐:疟疾的总称。
[分析]1、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和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总结出五气偏胜(即六淫)致病的基本特点。
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感而即发,若:风邪太过,则肢体振掉动摇;火热太过,则腐肉成脓,发为痈肿;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皮毛干燥,尿少便干;寒邪太过,则损伤阳气,气化失司,聚水而成浮肿;湿邪太过,则脾失健运而腹泻便溏。
2、论述了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提出了“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的情志致病规律。
若伤阴、伤阳,则人体内阴阳逆乱,平衡失调,导致“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示我们,要做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必须外防邪气,内调情志。
故本段经文最后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句的含义:本句原文的意思是:在属阴的季节,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证。
反之,在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
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4、论述感受四时邪气所致的病证(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在冬季感受寒邪,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外感伤寒病。
若当时邪不即发,则寒邪内伏,至春季阳气生发之时,逢阳化热。
若复感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则发为温病。
后世医家据此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奠定了“伏邪温病”理论的基础。
(2)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春季感受风邪,风属木,木气通于肝。
若当时发病即是外感病;若当时不病,邪气留连,伏藏于体内,至长夏脾土当令之时,木郁乘土,则发为飧泄。
临床常见:腹痛,飧泄,泻后痛减,证属木郁乘土,治以疏肝健脾,宜用痛泻要方加减。
(防风、白术、陈皮、白芍)(3)夏伤于暑,秋为痎虐痎虐,疟疾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