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记-徐弘祖
徐宏祖《游恒山日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徐宏祖《游恒山日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游恒山日记》
明·徐宏祖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②劳。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③,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④,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⑤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⑥)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⑦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⑧上下,穹碑⑨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⑩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11)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12)。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13)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14),西惟五台(15),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而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16),虎风口之松柏,不啻(17) 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游黄山记
黄山风光
分析第一段 • 上午出发登山的旅程 • 石罅奇景
第2段:登天都峰所见奇景。
• 这一段又可分为四层。 • 第一层(“时夫仆俱阻险行后”到”立庵前, 指点两峰”),文殊院所见奇景。 • 第二层(“庵僧谓”至“独莲花与抗耳”), 登天都峰。 • 第三层(“时浓雾半作半止”到“另一区宇 也”),写天都峰顶的奇观。 • 第四层(“日渐暮”到“止文殊院”),写 下山回文殊院。
游黄山记
徐宏祖
作者简介:
•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 明末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他是我国明代 伟大的地理地质学家、旅行探险家、游记文学 大家,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名人。他自幼博览群 书,对科举不感兴趣,立志以毕生精力考察祖 国的地理面貌。-从二十二岁起,直到五十六 岁逝世时为止,三十四年的时间,只身走遍了 大半个中国。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 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 游记》。这部著作融山川地貌、风景名胜、民 族风情、风俗特产于一体,是全方位展示我国 明代历史文化与自然地理的百科全书,为我国 旅游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写作背景:
•
徐霞客曾经两次游黄山,第一次在1616 年冬 末春初,山上冰雪覆盖,没有能够尽兴,写有 《游黄山日记》,1618 年秋,他又一次游黄 山,写了四篇游记。由于这次是重游,记叙的 重点在上次每见到的奇景,所以对上次游记有 所照应。
徐宏祖-游黄山记
写作特点
3、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
这篇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 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没有站出来抒发一番歌颂 黄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却流溢于纸面;没有另加关于不畏劳苦 攀登才得达到顶峰的议论,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 理却灼然可见。
余亦停弗上;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 余独往。
不再 可是
既登峰头,一庵翼yì然, 已经。象鸟张开翅膀的
为文殊院,亦余昔年
样子。这就是。我。
欲登未登者。
想要。
左天都,右莲花,背 倚玉屏风,
(它)左边
先写“夫仆俱阻险行后”,作者却一人“独往”的勇于登山的游兴,暗 衬出景物的美好;然后写文殊院所见奇峰胜景;接着以“真黄山绝胜处” 的感叹,再衬景物的美妙;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住这一层。
文殊院景物的奇绝美妙,作者旅游时的兴奋愉快心情,写得很是动人。
两峰秀色, 俱可手擥lǎn 。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
横,真黄山绝胜处! 非再至, 焉知其奇若此?
秀丽的景色。 同“揽”,持,握。 四周环顾。 实在是。风景最美。 如果不是。 怎么
第二层(“遇游僧澄源至”至“独莲花与抗耳”),主要写登天都峰。 对历尽艰险勇攀天都的描写,不仅写出天都峰高峻难攀的特点,而且写出 登山者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的日常工作与学习也
游黄山日记文言文原文
游黄山日记文言文原文
游黄山日记文言文原文
〔明〕徐弘祖
戊午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
《中考文言文《游黄山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游黄山记》全文详细翻译》
游黄山记
作者:徐宏祖
又名《游天都》
九月初四这天。(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
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时间已过正午,仆人们也刚刚赶到。(我们)站在寺庙前面,(望着)两峰指指点点。庵中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可是无路可通,莲花峰可登,路却又太远。(看来)只好就近处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莲花峰顶吧”。我不同意,决意游天都峰。
徐霞客《徐弘祖》原文与译文赏析
徐霞客《徐弘祖》原文与译文赏析
徐霞客《徐弘祖》原文与译文赏析
徐弘祖
【原文】
二十二日晨餐后,弘辨具骑候行,余力辞之。遂同通事就道,以一人担轻装从,而重者姑寄寺中,拟复从此返也。十里,过圣峰寺。越西支之脊而西,共四里,过放光寺,入录其藏经、圣谕。僧留茶,不暇啜而出。问所谓盘陀石静室者,僧指在西北危崖之半。
仰视寺后层崖,并华首上下,合而为一,所谓九重崖者,必指此而名。开山后,人但知为华首,觅九重故迹而不得,始以点头峰左者当之,谁谓陵谷无易位哉?由寺西一里余,始蹑坳而上,又一里余,其上甚峻,乃逾脊。脊南北相属,东西分坑下坠,所谓桃花箐也。脊有两坊,俱标为“宾邓分界”。
其处陟历已高,向自礼佛台眺之,直似重渊之底云。
由箐西随箐下,二里,有茅舍夹道,为前岁底朝山卖奖者所托处,今则寂然为畏途。其前分岐西南者,为邓川州道;直西者为罗川道,乃通丽江者。遵之迤逦下二里,有庵当路北北山下,曰金花庵。又西下三里,连有二涧,俱自东而西注,即桃花箐之下流也,各有板桥跨之。连越桥南,始循南山西向行。一里,有寺踞南山之脊,曰大圣寺,寺西向。乃从其前逾脊南下,又值一涧亦西流,随之半里,涧与前度二桥之流,俱转峡北去,路乃西。半里,逾南山北突之坳。坳西,其坡始西悬而下,路遵之。四里,有村在南山坞wù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的山谷间,是为白沙嘴。随嘴又西下二里,忽见深壑自南而北,溪流贯之,有梁东西跨其上。乃坠壑而下,二里,始及梁端,所谓和光桥也。鸡山西麓,至是而止。其水南自洱海东青山北谷来,至此颇巨,北向合桃花箐水,注于大石头者也。丽府生日公建悉檀之余,复建此梁,置屋数楹跨其上。遂就而饭焉。
语文知识中考文言文《游黄山记》全文详细翻译
游黄山记
徐宏祖
又名《游天都》
九月初四这天。(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时间已过正午,仆人们也刚刚赶到。(我们)站在寺庙前面,(望着)两峰指指点点。庵中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可是无路可通,莲花峰可登,路却又太远。(看来)只好就近处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莲花峰顶吧”。我不同意,决意游天都峰。
徐霞客游记——精选推荐
徐霞客游记--徐弘祖〔明〕
游天台山日记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有华顶、赤城、琼台、桃源、寒岩等名景,其中以
石梁飞瀑最为著名。
该记先略叙一路风光美景,再着重记叙登华顶峰,观断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一定描绘,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
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绘。
此为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时所记,时间是公元1613年,在公元1632年他又再次游
览并另作一记。
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准确,从此篇我们可以
看出徐霞客游记的基本风格。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
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
游黄山记节选文言文翻译
游黄山记节选文言文翻译
摘要:
1.黄山简介
2.游黄山的时间和地点
3.游黄山的经过
4.黄山的景色描绘
5.游黄山的感受
正文:
黄山,天下名山也。余昔闻其名,心驰神往,久欲一游。丙辰冬,余终于得以至黄山,宿于山脚之舍。
次日,晨光熹微,余等起而行。攀登崎岖曲折之道,披星戴月,虽艰辛却乐在其中。及至山顶,举目四望,群山起伏,云雾缭绕,真乃人间仙境。
黄山之景,美不胜收。有奇峰异石,如猴子观海、飞来石等,皆天然形成,令人叹为观止。又有古松翠柏,千姿百态,与峰石相映成趣。松间鸟语花香,清新宜人。
游黄山,如入画境。余等徜徉于山间,领略大自然之神奇。夜幕降临,月华如昼,繁星点点,与日间之景相映成趣。临别,余心生不舍,然心中已有决定,他日定当归访。
此次游黄山,虽行程短暂,然收获颇丰。既领略了大自然之神奇,又陶冶了性情。
【最新推荐】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推荐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原文】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duō拾取】。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满布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
【译文】初二日从白岳山下山,走十里路,顺着山麓向西,抵达南溪桥。渡过大溪,顺着别溪水,沿着山麓向北走。走十里路,就见两座山陡削而逼近像两扇门,溪水被它所约束。越过两山向下走,眼前平坦的田畴很宽广。走二十里路,就是猪坑。从小路攀登虎岭,路很险峻。又走十里路,到达虎岭。走完五里路,越过虎岭山麓。向北看,黄山的各座山峰,小如片片山石,似乎可以拾取。又走三里路,就是古楼坳。溪水很宽阔,溪水暴涨而又没有桥梁,木片遍布一条溪水,赤足涉过溪水很艰难。二里后,在高桥歇宿。
徐姓的名人作文
徐姓的名人作文
一提到徐姓的名人,那可真是不少。在历史的长河中,徐姓的杰出人物如同繁星般璀璨,其中有一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明朝的徐霞客。
徐霞客,原名徐弘祖,江苏江阴人。这家伙可真是个奇人!别人一辈子要么忙着科举求功名,要么守着田产过日子,他倒好,一门心思就爱游山玩水。
你能想象吗?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年代,徐霞客愣是靠着自己的两条腿,走遍了大江南北。他不畏惧路途艰险,也不在意风餐露宿,仿佛这世间的山川河流都在召唤着他,让他一刻也停不下来。
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他游历黄山的经历,那细节描写简直让我感觉自己也身临其境了。他说那黄山的山峰,有的像竹笋般直插云霄,有的像莲花般绽放开来,形态各异,美不胜收。他为了看那日出,半夜就起身,抹黑往山上爬。那山路崎岖不平,有的地方甚至得手脚并用。他说那风呼呼地吹着,好像要把他给吹下山去,但他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登上山顶,看到那壮丽的日出。
等他终于爬到山顶,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他找了个平坦的地方坐下,眼睛紧紧盯着东方。渐渐地,天边出现了一抹红霞,越来越红,越来越亮。突然,一轮红日猛地跳了出来,光芒四射,把整个黄山都
照得红彤彤的。徐霞客当时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他说那一刻,他觉
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还有他去云南的时候,遭遇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当地的气候多变,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又暴雨倾盆。他走在路上,鞋子都不知
道磨破了多少双。有一次,他不小心走进了一片沼泽地,脚陷进去怎
么拔也拔不出来。他费了好大的劲,才一点点把腿挪出来,结果整个
人都成了泥人。但他没抱怨,反而觉得这是一种独特的经历。
明--徐弘祖《游黄山日记_徐霞客游记》赏析
明--徐弘祖《游黄山日记_徐霞客游记》赏析
【原文】
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duō拾取)。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满布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
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一重。两岭俱峻,曰双岭。共十五里,过江村。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五里,抵祥符寺。汤泉即黄山温泉,又名朱砂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面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以汤口、焦村孔道,浴者太杂遝tà即杂乱出。浴毕,返寺。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上。涧水三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药臼”,曰“药铫”(diào即小铁锅)。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遂返寺宿。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游黄山记文言文
游黄山记文言文
余昔年秋,登黄之山,赏美景,领略山川之灵秀。时至秋末,闻黄之山冬景尤佳,遂起行游之心。
乙卯年仲冬,余与友数人,自台州府宁海县出发,前往黄山。越日,至山麓之下,仰望高山,峰峦叠嶂,云雾缭绕,蔚为壮观。余等即刻登山,山径崎岖,步步攀登。途中,遇见奇石异木,古松怪柏,皆以名呼之。
至山顶,有一湖名天湖。水清可鉴,鱼戏其中。山峦环抱,云海茫茫,如临仙境。是夜,宿于山巅之上,寒风凛冽,月色如银。次日清晨,推窗望去,云海日出,美不胜收。
余游兴未尽,沿山而下,至云谷寺。谷中云雾缭绕,犹如进入仙境。寺前有一溪流,水声潺潺,清新宜人。余等沿溪而行,至龙井瀑布。瀑布如银河倒挂,水珠飞溅,声震山谷。观赏完毕,复行至慈光寺。寺在云海之中,若隐若现,更显神秘。
是时,天色渐晚,余等即刻下山。行至半山腰,遇一石壁,壁上有石阶。攀登而上,至一小峰。站于峰顶,视野开阔。余等驻足欣赏这如画的美景。
暮色降临,余等返回山麓之下。是夜,宿于山脚之客栈。客栈环境幽静,清风徐来,月色如银。余翻阅诗书,沉醉于诗词之中。黄山之行虽短暂,然美景尽收眼底。
次日清晨,余告别黄山。回首望去,黄山依旧云雾缭绕,如诗如画。余心念着:黄山再会!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
游黄山记翻译
游黄山记翻译
答:
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二日,我游览白岳峰后,就在黄山的汤泉沐浴了。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滑竿也容不下。您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用。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笑,瘦弱的老人又重做了襁褓中的婴儿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来,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片云雾迷濛,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记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黄山有前海、后海的名称,从立雪台向左右看,前海、后海都看得到。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新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螯鱼,张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幸亏地上松针铺有二尺来厚,很软,可以坐。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背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始信峰顶,脚趾头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掉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能到,完全可以再活一些时。可惜没有带着长绳吊下一块熟铁量一下,到底有多少尺深。和尚大笑起来。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地把武器库中的兵器仪仗散落地上。大概一顿饭的工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和尚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脂油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着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树顶上,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并不全是一模一样的。傍晚时分,到西海门去看落日。山上草比人高,路又断了,叫来几十个工役把杂草割掉,然后再前进。东边山峰像屏风一样排列,西边山峰拔地而起,中间模模糊糊有几十座山峰,好像天台山的琼岛。红日快要落山,有一座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好像要吞下去,又像是捧着。我不能戴帽子,怕风将它掀掉;不能穿袜子,怕被水汽打湿;不敢拄拐杖,因为动不动就陷进软沙里;不敢抬头,怕山石崩塌压下。左顾右昐,前后探视,恨不得化成千万个身体,每一座山峰都走到。当海马背着我时,敏捷得像猿猴,向前直冲,
徐霞客写黄山的名句
徐霞客写黄山的名句
摘要:
一、徐霞客简介
二、黄山简介
三、徐霞客写黄山的著名诗句
四、诗句背后的寓意及黄山美景欣赏
正文:
徐霞客,原名徐弘祖,明朝著名文学家、山水旅行家。他生于明嘉靖年间,一生热爱山水,游历四方,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游记。黄山,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于世。徐霞客曾多次游历黄山,写下了许多描绘黄山美景的诗句。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莫过于:“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诗表达了徐霞客对黄山的极高赞誉。在他看来,游历了五岳之后,其他的山已经无法引起他的兴趣,而黄山的美景更是让他感叹不已。这句诗不仅突显了黄山的独特魅力,还传达出徐霞客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向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描绘了黄山的峰峦叠翠,展现了徐霞客敏锐的观察力。黄山的山峰形态各异,或峻峭、或雄伟,给人以无限遐想。从不同角度看去,山峰呈现出不同的美态,令人流连忘返。
“始信黄山天下奇,唯有天都峰最高。”这两句诗赞美了黄山的壮美景色。徐霞客认为,天都峰是黄山众峰之最,其壮丽景色无与伦比。天都峰海拔1864 米,是黄山的最高峰,这里奇松怪石、云海翻腾,美不胜收。
通过徐霞客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山的壮美与独特。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黄山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月初四这天。(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又走) 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 登 。(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 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 下。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 就(望 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路旁有 一条岔 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向 下看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 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 再往北上,走 在狭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 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 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只见)陡峻的山谷 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 画,象锦绣。因此想到黄山算得 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 ,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 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独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雾就飘到我后 面去了;我走到右边,雾就从左边出来了。那 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拨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
《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 国旅游日。
整体感知文章
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段,找出难解句 第二步:试翻译句子,在难解字处留白 第三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把难解字变成双
音节词 联系上下文,挑选适当的词组织整句意思。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 ,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 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 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肋而 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 旁一歧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 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xià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 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 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 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险要
本课学习目标
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积累一些文言语法常识 读懂作者游山而产生的感慨
黄山介绍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 ,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 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 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 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
黄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 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
仙 人 石
游 黄 山 记
徐弘祖
写过黄山游记 的人
徐霞客:伟大的地 理学家、旅行家和 探险家。《徐霞客 游记》
袁枚:清代诗人、 散文家。 (乾隆 )
费伯雄:清代医者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
“五岳”是指:
中岳嵩山
云雾
东岳泰山
山势雄伟
南岳衡山
高、秀
北岳恒山
奇伟
西岳华山
发现有石级,就拉着我登上去。(到那一看) 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和它 抗衡罢了。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来一阵,就 对面不见人。远 望莲花诸峰,多半隐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 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 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 ,时出为碧峤jiào,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 ,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 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 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 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便)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峡谷小路下来。到 天都峰侧,从那被山溪冲下来的乱石上象蛇一 样弯弯曲曲地爬上 去。攀杂草,牵荆棘,石
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侧削的地方就 攀缘石壁。每到手脚没有着落的地方,澄源总 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常常想到上 山 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更不知怎么办了?最
后还是不管那些。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 顶。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象一堵墙壁耸 起好象有几十丈高,澄源在它的 旁边寻找,
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 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 上去了。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 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 登而没有登的地方。(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 莲花 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像)都可 以伸手揽取。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 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 是重来, 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 们)游兴很浓。时间已过正午,仆人们也刚刚赶到。(我 们)站在寺庙前面,(望着)两峰指指点 点。庵中和尚 说:“天都峰虽近,可是无路可通,莲花峰可登,路却又 太远。(看来)只好就近处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莲花峰 顶吧”。我不同意,决意游天都峰。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 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 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 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 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 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 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 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 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祗qí宜近 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 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 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 ,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 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 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 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 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 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 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百度文库
一、作者简介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 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 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 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 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 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 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 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